《数据库应用基础access》模块一 数据库基础知识
- 格式:ppt
- 大小:1.81 MB
- 文档页数:15
第一章数据库基础知识【考纲要求】l.理解信息和数据的概念及二者间关系;2.了解教据处理与数据管理的基本概念及数据管理技术的发展阶段;3.理解数据库系统的组成及特点;4.理解实体、属性、实体型和实体集的概念,掌握实体之间的对应关系;5.了解数据模型的基本概念,掌握关系数据库的关系运算:6.掌握SQL语句中Select语句的语法规则;7.了解Access数据库的主要特点和七种对象。
第一讲数据库系统的基本概念【知识要点】1.识记信息和数据的概念及二者间关系;2.了解数据处理与数据管理的基本概念及数据管理技术的发展阶段,3.掌握数据库系统的组成及特点。
【知识精讲】一、信息与数据1.信息信息的概念:信息是现实世界事物的存在方式或运动状态的反映。
换言之,信息是一种已经被加工为特定形式的数据。
信息的特征:(1)信息传递需要物质载体,信息的获取和传递要消耗能量;(2)信息可以感知;(3)信息可以存储、压缩、加工、传递、共享、扩散、再生和增值。
2.数据数据的概念:数据是将现实世界中的各种信息记录下来的符号,其意义是客观实体的属性值,是信息的载体和具体表现形式。
数据的表现形式:数字、文字、图形、图像、声音。
3.数据与信息的关系数据与信息紧密相关,信息提供现实世界中有关事物的知识;数据是载荷信息的物理符号,二者不可分离又有一定区别。
二、数据处理与数据管理技术1.数据处理:是指将数据转换为信息的过程。
2.数据管理:数据收集、分类、组织、编码、存储、检索、传输和维护等环节是数据处理的基本操作,称为数据管理,是数据处理的核心问题。
3.数据管理技术的三个发展阶段(1)人工管理阶段(20世纪50年代)特点:数据无独立性(2)文件管理阶段(20世纪60年代)(3)数据库系统阶段(20世纪60年代末期开始)特点:数据库管理系统对令部数据实施统一的、集中的操作,实现了数据独立性、可共享、冗余度小。
三、数据库技术的发展数据库发展阶段的划分以数据模型的进展作为主要依据和标志。
第1章数据库基础知识1.1数据库基础知识1.1.1计算机数据管理的发展1.1.2数据库系统1.1.3数据模型1.2关系数据库1.2.1关系模型1.2.2关系运算1.3数据库设计基础1.3.1数据库设计步骤1.3.2数据库设计过程1.4Access简介1.4.1Access发展简介1.4.2Access数据库的系统结构1.4.3Access2010主界面第2章数据库和表2.1创建数据库2.1.1创建数据库2.1.2打开和关闭数据库2.2建立表2.2.1表的组成2.2.2建立表结构2.2.3设置字段属性2.2.4建立表间联系2.2.5向表中输入数据2.3编辑表2.3.1修改表的结构2.3.2编辑表的内容2.3.3调整表的外观2.4使用表2.4.1排序记录2.4.2筛选记录第3章查询3.1查询概述3.1.1查询的功能3.1.2查询的类型3.1.3查询的条件3.2创建选择查询3.2.1使用查询向导3.2.2使用“设计视图”3.2.3在查询中进行计算3.3创建交叉表查询3.3.1认识交叉表查询3.3.2使用“设计视图”3.4创建参数查询3.4.1单参数查询3.4.2多参数查询3.5创建操作查询3.5.1生成表查询3.5.2删除查询3.5.3更新查询3.5.4追加查询3.6结构化查询语言SQL3.6.1SQL语言概述3.6.2数据定义3.6.3数据操纵3.6.4数据查询3.7创建SQL特定查询3.7.1查询与SQL视图3.7.2创建联合查询3.7.3创建传递查询3.7.4创建数据定义查询3.7.5创建子查询3.8编辑和使用查询3.8.1运行已创建的查询3.8.2编辑查询中的字段3.8.3编辑查询中的数据源3.8.4排序查询的结果第4章窗体4.1窗体概述4.1.1窗体的作用4.1.2窗体的类型4.1.3窗体的视图4.2创建窗体4.2.1自动创建窗体4.2.2创建图表窗体4.2.3使用“空白窗体”俺就穿件窗体4.2.4使用向导创建窗体4.3设计窗体4.3.1窗体的设计视图4.3.2常用控件的功能4.3.3常用控件的使用4.3.4窗体和控件的属性4.4修饰窗体4.4.1主题的应用4.4.2条件格式的使用4.4.3提示信息的添加4.4.4窗体的布局4.5定制系统控制窗体4.5.1创建切换窗体4.5.2创建导航窗体4.5.3设置启动窗体第5章报表5.1报表的基本概念与组成5.1.1报表基本概念5.1.2报表设计区5.2建立报表5.2.1用“报表”工具创建报表5.2.2用“报表设计”工具创建报表5.2.3用“空报表”工具创建报表5.2.4编辑报表5.3报表排序和分组5.3.1记录排序5.3.2记录分组5.4使用计算控件5.4.1报表添加计算控件5.4.2报表统计计算5.4.3报表常用函数第6章宏6.1宏的功能6.1.1宏的基本概念6.1.2设置宏操作6.2建立宏6.2.1创建独立的宏6.2.2创建宏组6.2.3创建条件操作宏6.2.4设置宏的操作参数6.2.5运行宏6.2.6调试宏6.3通过事件触发宏6.3.1事件的概念6.3.2通过事件触发宏6.3.3通过宏进行其他操作第7章VBA编程基础7.1VBA的编程环境7.1.1水电费7.1.27.2VBA模块简介7.2.1标准模块7.2.2类模块7.2.3VBA代码编写模块过程7.2.4将宏转换为模块过程7.2.5在模块中执行7.3VBA程序设计基础7.3.1程序语句书写原则7.3.2数据类型和数据库对象7.3.3变量与常量7.3.4常用标准函数7.3.5运算符和表达式7.4VBA流程控制语句7.4.1赋值语句7.4.2条件语句7.4.3循环语句7.4.4其他语句——标号和GoTo语句7.5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基本概念7.5.1集合和对象7.5.2属性和方法7.5.3事件和事件过程7.6过程调用和参数传递7.6.1过程调用7.6.2参数传递7.7VBA常用操作7.7.1打开和关闭操作7.7.2输入和输出操作7.7.3VBA编程验证数据7.7.4计时事件7.7.5鼠标和键盘事件处理7.7.6数据文件读写7.7.7用代码设置Access选项7.8用户定义类模块创建和引用7.8.1用户定义模块概念7.8.2用户定义模块创建和引用7.9VBA程序运行错误处理第8章VBA数据库编程8.1VBA数据库编程技术简介8.1.1数据库引擎及其体系结构8.1.2数据库引擎版本选择和安装8.1.3数据库访问接口8.1.4数据库访问对象(DAO)8.1.5ActiveX 数据对象(ADO)8.2VBA数据库编程技术第9章考试指导9.1考试系统使用说明9.1.1考试环境9.1.2考试时间9.1.3考试题型和分值9.1.4考试登录9.1.5试题内容查阅工具的使用9.1.6考生文件夹和文件的恢复9.1.7文件名说明9.2考试题型9.2.1选择题9.2.2基本操作题9.2.3简单应用题9.2.4综合应用题。
Access数据库基础知识Access数据库是微软公司开发的一款关系型数据库管理系统,具有易学易用、功能强大和高度可定制的特点。
本文将介绍Access数据库的基础知识,包括数据库创建、表格设计、数据查询、表格关系和报表生成等方面。
一、数据库创建Access数据库可以通过Microsoft Office套件进行安装,安装完毕后,可以打开Access并开始创建数据库。
在创建数据库时,需要选择数据库文件的存储位置和文件名,并设置数据库的密码保护。
创建完成后,可以开始设计表格。
二、表格设计表格是Access数据库的核心组成部分,用于存储和组织数据。
在设计表格时,需要定义表格的字段(列)和数据类型,还可设置字段的约束条件和索引。
通过表格设计视图,可以方便地添加、修改和删除字段,以及设置字段的属性和关系。
三、数据查询Access数据库提供了强大的查询功能,可以根据特定的条件检索和筛选数据。
查询可以使用SQL查询语言或者查询设计视图创建,通过选择字段、设置条件和排序方式,可以快速获得符合要求的数据结果。
查询结果可以保存为新的表格或者导出为其他文件格式。
四、表格关系Access数据库支持多个表格之间的关系,通过建立关系可以实现数据的关联和引用。
在表格设计视图中,可以使用主键和外键来定义表格之间的关系,进而实现数据的一对一、一对多或者多对多关系。
通过建立表格关系,可以提高数据的组织性和查询效率。
五、报表生成Access数据库提供了报表生成工具,可以根据表格或查询的数据生成各种形式的报表。
通过设置报表的布局、添加字段和设计样式,可以创建具备美观和信息清晰的报表。
报表可以导出为PDF、Excel等格式,方便与他人共享和打印。
六、总结本文简要介绍了Access数据库的基础知识,包括数据库创建、表格设计、数据查询、表格关系和报表生成等方面。
通过学习这些基础知识,可以帮助用户更好地使用Access数据库进行数据管理和分析。
第一章Access数据库基础知识(4%-10%)一、数据库基础知识考点一:数据库管理技术的发展1. 数据库技术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一下几个阶段:人工管理阶段、文件系统阶段、数据库系统阶段、分布式数据库系统、面向对象数据库系统。
经典考题:1. 数据库技术发展过程经历过人工管理、文件系统、数据库系统三个阶段,其中数据独立性最高的阶段是数据库系统阶段。
(05/9)考点二:数据库的基本概念( )1. 数据:是描述现实世界事物的符号记录,是用物理符号记录的可以鉴别的信息。
2. 数据处理:是将数据转换为信息的过程。
3. 数据库(DB):是指长期存储在计算机内,有组织,可共享的数据集合。
4. 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为数据库的建立、使用和维护而配置的软件。
功能:数据定义(数据定义语言DDL)、数据操纵(数据操纵语言DML)、数据库运行控制、数据库的建立和维护。
5. 数据库系统(DBS):硬件系统、数据库(DB)、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数据库管理员(DBA)、用户。
6. 数据库系统的核心:数据库管理系统。
经典考题:1. 数据库(DB)、数据库系统(DBS)、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之间的关系是()(06/4)A. DB包含DBS和DBMSB. DBMS包含DB和DBSC. DBS包含DB和DBMSD. 没有任何关系答案:C2. 数据库系统的核心是()(05/9)A. 数据模型B. 数据库管理系统C. 数据库D. 数据库管理员答案:B考点三:数据库系统的组成1. 数据库系统由四个部分组成:硬件系统、系统软件(包括操作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等)、数据库应用系统和各类人员。
经典考题:1.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04/9)A. 数据库系统是一个独立的系统,不需要操作系统的支持。
B. 数据库设计是指设计数据库管理系统。
C. 数据库技术的根本目的是要解决数据数据共享的问题。
D. 数据库系统中,数据的物理结构必须和逻辑结构一致。
第1章数据库基础知识数据库技术已经成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个重要分支,Microsoft Access作为一种关系型数据库管理系统是中小型数据库应用系统的理想开发环境1.1.数据库基础知识数据库,它能把大量的数据按照一定的结构存储起来,在数据库管理系统的集中管理下,实现数据共享那么,什么是数据库?什么是数据库管理系统呢?1.1.1.计算机数据管理的发展一、数据与数据处理数据是指存储在某一种媒体上能够识别的物理符号。
数据的概念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描述事物特性的数据内容;其二是存储在某一种媒体上的数据形式。
数据处理是指将数据转换成信息的过程。
对各种数据进行分类、收集、存储、加工和传播的一系列活动的总和。
二、计算机数据管理数据处理的中心问题是数据管理。
计算机对数据的管理是指如何对数据分类、组织、编码、存储、检索和维护。
1.人工管理:(1)数据不保存(2)应用程序管理数据(3)数据不共享(4)数据不具有独立性2.文件系统(1)数据可以长期保存(2)程序与数据有一定的独立性(3)数据的冗余度大3.数据库系统:20世纪60年代后期以来计算机用于管理的规模更为庞大,应用越来越广泛,需要计算机管理的数据量急剧增长,同时多种应用、多种语言互相覆盖地共享数据集合的要求越采越强烈。
为解决多用户、多应用共享数据的需求,出现了数据库技术和统一管理数据的专门软件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
数据库技术的主要目的是有效地管理和存取大量的数据资源,包括:提高数据的共享性。
使多个用户能够同时访问数据库中的数据;减小数据的冗余,以提高数据的一致性和完整性;提供数据与应用程序的独立性,从而减少应用程序的开发和维护代价。
在数据库系统中,数据已经成为多个用户或应用程序共享的资源,从应用程序中完全独立出来,由DBMS统一管理。
数据库系统数据与应用程序的关系如图。
4.分布式数据库统物理上分布、逻辑上集中的分布式数据库结构是一个逻辑上统一、地域上分布的数据集合,是把计算机网络环境中各个节点局部数据序的逻辑集合,同时受分布式数据库管理系统的统一控制和管理,把全局数据模式按数据来源和用途合理分布在系统的多个节点上,使大部分数据可以就地或就近存取。
1.1数据库基础知识1、数据库有关的概念:a、数据:是指描述事物的符号记录。
.b、数据库:是存储在计算机存储设备中的、结构化的相关数据的集合.注意两点:其一是数据库不仅包括描述事物的数据本身,而且包括相关事物之间的关系。
其二是数据库中的数据具有集成与共享的特点即数据库集中了各种应用的数据,进行统一的构造与存储,而使它们可被不同应用程序所使用简称为DB(Database)。
c、数据库管理系统:是指位于用户与操作系统之间的、方便用户管理与组织数据库的一种数据库管理软件。
简称为DBMS(Database Management System)d、数据库应用系统:是指在数据库系统资源的基础上、针对某一类应用而开发出来的应用软件。
如大家都熟悉的教务管理系统。
e、数据库系统:由数据库、数据库管理系统、数据库管理员、硬件平台和软件平台5个部分所组成。
简称为DBS(Database System)。
注意:数据库系统的核心是数据库管理系统。
2、数据库系统的特点:a、实现数据共享,减少数据冗余。
这是数据库的基本特征。
b、采用特定的数据模型。
c、具有较高的数据独立性。
d、有统一的数据控制功能。
3、数据模型:数据库应用系统就是将现实世界映射到计算机中的结果。
为了简化这个映射过程,引入了数据模型是从现实世界到计算机世界的一个中间层次,其不仅能方便地描述数据本身,而且能正确地反映出数据之间存在的整体逻辑关系。
所有的数据库系统都是基于某一种数据模型的。
传统的数据模型有层次模型、网状模型和关系模型三种。
其中的层次模型是用树形结构来表示数据以及数据之间的关系;网状模型是用无向图来表示数据以及数之间的关系;而关系模型是用二维表格来表示数据以及数据之间的关系。
关系模型与层次模型、网状模型的本质区别在于数据描述的一致性、模型概念的单一性。
4、实体间联系及种类:在数据模型中,将现实世界客观存在的事物称实体。
通常需要描述出现实世界中存在的实体、实体的属性及实体之间的关系。
Access数据库第一章数据库基础知识讲课文档一、数据库的概念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数据无处不在。
从我们的个人信息,如姓名、年龄、联系方式,到企业的销售数据、财务报表、客户信息等等,这些都是数据。
但是,仅仅拥有这些数据是不够的,我们还需要对它们进行有效的管理和组织,以便能够快速、准确地获取我们需要的信息。
这就是数据库出现的意义。
简单来说,数据库就是一个有组织的数据集合。
它不仅仅是一堆数据的简单堆积,而是按照一定的规则和结构进行存储和管理的。
就好像一个图书馆,里面的书籍不是随意摆放的,而是按照一定的分类和编号系统进行排列,以便读者能够方便地找到他们想要的书籍。
数据库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帮助我们更好地存储、管理和检索数据。
通过使用数据库,我们可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完整性和一致性,避免数据的重复和错误。
同时,数据库还提供了强大的查询和分析功能,帮助我们从大量的数据中提取有价值的信息。
二、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要实现对数据库的有效管理,我们需要使用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
DBMS 就像是数据库的“大管家”,它负责管理数据库的结构、组织数据的存储、处理数据的访问请求、保证数据的安全性等等。
常见的 DBMS 有很多,比如 Microsoft Access、MySQL、Oracle、SQL Server 等。
这些 DBMS 都提供了一系列的工具和功能,帮助我们创建、修改和操作数据库。
以 Microsoft Access 为例,它是一个易于使用的桌面数据库管理系统,适合小型和中型规模的数据库应用。
通过 Access,我们可以使用可视化的工具来创建表、查询、窗体、报表等数据库对象,而无需编写复杂的代码。
三、数据库的基本结构数据库通常由多个表组成。
表是数据库中最基本的存储单元,它就像一个 Excel 工作表,由行和列组成。
每一行代表一条记录,每一列代表一个字段。
例如,我们有一个学生信息表,其中可能包含学号、姓名、年龄、性别、班级等字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