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发病率
- 格式:doc
- 大小:24.00 KB
- 文档页数:2
高血压病的病因及发病机理高血压病是由于多因素导致人体长期慢性缺氧,引起消化道内脂肪、糖、蛋白质分解代谢障碍,产生酮体、乳酸、尿酸和自由基增多,生成ATP减少,形成外源性“2多1少”进入血液循环;早期损伤全身血管内皮细胞膜结构,使内皮细胞肿大、凋亡,使血管内膜水肿、糜烂;脂蛋白大分子、纤维蛋白、尿酸盐等沉积在血管内膜下层;导致全身大中小动脉管壁硬化,管腔狭窄,使外周阻力逐步升高,导致多器官缺血缺氧和供氧中断,进而引起器官细胞分解代谢障碍,产生内源性“2多1少”损伤多器官细胞,使器官细胞凋亡,数量减少,导致多器官功能不断衰退,从而引起以血压升高为主要表现的全身性疾病,即高血压病。
发病概况:WHO曾公布成人高血压的发病率高达15%。
我国成人患病率为7~10%;据我国2013年某地区报导,在8~18岁的中小学生中,高血压的发病率也在升高,有的地区高达8%;肥胖、吸烟、脑力劳动、高龄人群的发病率最高,并还在逐年上升。
诊断标准:成人正常血压为140/90 mmHg(18.3/12 kpa),若血压等于或大于160/90mmHg(21.3/12.6kpa)即可确诊高血压;但必须每天或每周测血压,观察3~6个月,血压不能恢复正常者,才能开始服降压药。
若观察3~6个月血压自然恢复正常者,也不能确诊高血压,应继续观察。
分类:高血压病有六种类型。
一,根据缺氧的轻重和病情发展的速度不同,可分急性高血压和慢性高血压。
(一)急性高血压:由于缺氧较重导致血氧含量明显降低,引起应激反应和小动脉痉挛,损伤血管内皮细胞,使血管内膜水肿、糜烂,导致血管壁增厚、管腔狭窄,外周阻力升高,引起血压持续升高者,为急性高血压。
如1,高山重度缺氧可引起急性高血压和高血压脑病,先昏迷,后抽搐,危及生命。
如2,孕子宫挤压腹主动脉或肾动脉,也可引起急性妊娠高血压和高血压脑病(即子痫)先昏迷,后抽搐,危及生命。
(二)慢性高血压:由于轻~中度长期慢性缺氧,或间断反复缺氧,损伤动脉内皮细胞和血液细胞,引起应激反应和小动脉痉挛使缺氧加重,损伤小动脉内皮细胞膜结构,使内皮细胞肿大、凋亡,导致血管内膜水肿,糜烂,使内膜下层胶原组织显露,血浆脂蛋白、纤维蛋白、尿酸盐等沉积在胶原组织上,使大中小动脉管壁粥样硬化、管腔狭窄,使外周阻力逐步升高,随时间的延长,引起慢性高血压病。
流行病高血压(hypertension)是指动脉收缩压或舒张压持续升高的一组临床症候群。
90%以上的患者原因不明,称为原发性高血压,即高血压病。
5%-10%的患者血压升高是某些疾病的一种表现,称继发性高血压。
我国各地区高血压患病率差别较大,北方高于南方,东部高于西部,发达地区高于不发达地区;在同一地区城市高于农村;高原少数民族地区患病率较高。
2002年全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资料显示,我国18岁及以上成年人高血压患病率为18.8%,成都市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全市18岁以上人群高血压患病率11.23%,照此计算,我县理论上有高血压患者29426人,目前共管理8430人。
人群分布:1、年龄、性别:国内外研究表明,血压变化与年龄、性别有关,一般情况是血压高低与年龄成正比,青、壮年男性血压高于女性,但老年女性高于男性。
我国高血压患病情况抽样调查结果表明,高血压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30岁以前几乎无变化,30岁以上持续上升;40岁以前上升速度缓慢,40岁以后上升速度显著加快;45岁以前高血压患病率男性高于女性,45岁~59岁年龄组男、女两性水平接近,60岁以上女性高于男性(较多男性高龄高血压患者已经死亡造成的横断面假象)2、种族、民族:1991年我国高血压患病情况抽样调查结果表明,民族标化患病率最低的为彝族、哈尼族和京族,最高的为朝鲜族、哈萨克族和蒙古族。
3、职业:1991年全国高血压患病情况抽样调查各职业高血压粗患病率从低到高排序为:农林业劳动者、商业服务人员、生产运输工人、渔民、专业技术人员、办事人员、牧业劳动者和机关企事业干部。
危险因素:除遗传因素外,国际上公认的高血压发病危险因素是:超重和肥胖、高压膳食以及过量饮酒。
1、超重和肥胖:体重指数(BMI)24.0~27.9kg/m2为超重;≥28 kg/m2为肥胖。
身体脂肪的分布特点也与高血压有关。
脂肪过多集中于腹部,形成向心性肥胖,危险性高于一般人群,男性腰围≥55cm、女性≥80cm者患高血压的危险为抵御此界限者的3.5倍。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目录一、高血压的现状与流行趋势二、血压与心血管病危险三、临床评价四、高血压的定义与分类五、治疗六、特殊人群七、高血压的社区防治八、指南的实施九、今后的研究一、高血压的现状与流行趋势高血压是最常见的心血管病,是全球范围内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
我国1991年对15岁以上94万人群抽样普查,高血压标化患病率为11.26%,与1979-1980年相比,10年间患病率增加25%。
据世界卫生组织预测,至2021年,非传染性疾病将占我国死亡原因的79%,其中心血管病将占首位。
为了遏制这一心血管病高峰的到来,保证人民健康,保证下一世纪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全国范围内大力开展高血压病的防治,积极治疗高血压病患者,同时控制整个人群的血压水平,已刻不容缓。
为了迎接这一严峻挑战,更新知识,进一步提高高血压防治的科技含量,卫生部、中国高血压联盟组织国内行政管理、预防医学、心血管、肾脏、内分泌和妇产科专家,共同讨论、总结、分析近年来国际、国内高血压病的防治经验及流行病学、大规模临床试验的科研成果,参考《1999 WHO/ISH 高血压处理指南》和《美国预防、检测、评估与治疗高血压全国联合委员会第六次报告》,撰写《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对我国的高血压病诊断、治疗标准进行自1959年以来的第五次全面修改。
目的是根据我国当前的条件和国际上的共识,指导内科及心血管病专业医生防治高血压病。
治疗高血压的目的不仅在于降低血压本身,还在于全面降低心血管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高血压患者的心血管病危险是多因素的,因此,高血压的治疗还应包括影响高血压患者的其它危险因素的治疗。
虽然严重高血压造成的死亡率和罹患率最高,但人群中轻、中度高血压的影响面最广,故防治应以此为重点。
在高血压的诊断和分层方面,本指南采纳了《1999年 WHO/ISH指南》的标准,使我国的高血压防治既根据自己的条件和经验又与国际接轨。
高血压是多因素疾病,临床治疗中应根据病人的临床表现、遗传、社会和个性背景,因人而异地作最佳选择。
近年流行病学调查分析显示,我国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病率达38.2%~57.6%[1],并且每年成倍递增,在绝大多数患者中,高血压的病因不明。
老年人原发性高血压指年龄大于65岁,血压值持续或非同日3次以上超过标准血压诊断标准,即收缩压≥160 mm Hg(1 mm Hg=0.133 kPa)和(或)舒张压≥95 mm Hg而排除继发性高血压者[2]。
高血压对老年人的健康构成极大的威胁,也给国家带来了巨大的经济负担。
因此,采取强有力的公共卫生措施控制高血压意义重大。
本次通过对当地老年人群高血压的社区调查,了解当地的流行特征,提高居民对高血压的认识,并提高老年人口的健康水平。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择长春市彩宇社区常住居民且年龄≥65岁老人,共调查162位老人,其中男性90人,女性72人。
1.2 调查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对所有调查对象进行问卷调查。
1.3 调查器材
采用汞柱式血压计,测量者坐位血压,安静休息5 min后,共测量3次,取平均值,当收缩压≥160 mm Hg和(或)舒张压≥95 mm Hg者而排除继发性高血压者,诊断为老年人原发性高血压。
2 结果
2.1 不同性别人群高血压患病情况
共调查162例,确诊高血压患者42例,总患病率为25.93%,其中女23例(患病率为14.20%),男19例(患病率为11.73%)。
2.2 不同年龄患病率情况
高血压患病率随年龄增加呈明显上升趋势,不同年龄组患病率有较大差异,其中年龄65岁以上患病率占4.32%,70岁以上占8.64%,75岁以上占8.02%,80岁以上占4.94%。
2.3 饮酒、吸烟与高血压患病情况
在调查的162人当中,饮酒者患病率为45.36%,不饮酒者16.78%;吸烟者患病率为31.25%,不吸烟者16.98%。
是否饮酒、吸烟组间高血压患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本次调查女性患病率为14.20%,男性患病率为11.73%。
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符合国内外现状。
妇女原因不明的高血压,与肥胖有密切关联;妇女高血压患者发生心血管损害的少于男人[3],与男性相比,妇女改善生活方式是一种
有效的防治方法。
本次调查发现原发性高血压患病率与年龄的增长有关,年龄越大,患病率越高,而且以收缩压增高为显著,可能与老年人各器官都呈退行性变化,尤其是心血管系统,动脉硬化明显,心脏射血时主动脉不能完全膨胀,导致收缩期血压增高,舒张压相对较低,脉压差增大有关。
本次调查显示饮酒与原发性高血压的患病有关,饮酒量与血压之间存在着剂量-反应关系,其机制可能为长期饮酒者的皮质激素水平升高,影响细胞膜的流动性、通透性,使细胞内钙离子浓度升高,外周血管阻力增加。
中美心血管病流行病学合作研究结果表明,男性持续饮酒比不饮酒者,4年发生高血压的危险性增加40%[4]。
在调查的162人当中,吸烟者原发性高血压患病率为31.25%,不吸烟者患病率为16.98%。
吸一支烟后心率每分钟增加5~20次,收缩压增高10~25 mm Hg,也就是说吸烟会引起血压升高且对心脏有不良影响。
综上所述,患原发性高血压的因素很多,年龄,性别,吸烟,饮酒,不健康的生活方式都有可能患原发性高血压。
因此,养成不吸烟少饮酒,清淡饮食,精神乐观的好习惯,控制体重,加强体育锻炼,是预防高血压发病的有效措施,同时,在群众中普及高血压防治知识,为社区老年人开展相应的干预和管理,以减少高血压的危险因素,增进社区人民的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赵灵辉.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认识水平的调查分析[J].护理学杂志,2 003,18(5):388.
[2]金耀林.老年高血压[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325-3 43.
[3]童晓明,郭玉香.高血压的性别考虑新观点[J].心血管病学进展,1 999,20(1):78.
[4]胡永华,李立明,曹卫华,等.城乡社区原发性高血压患病情况的流行病学研究[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7,21(3):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