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概3-1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转变
- 格式:pptx
- 大小:2.15 MB
- 文档页数:36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教案 教学周数授课时数授课形式(请打√)理论课□ 讨论课□ 实验课□、实训课□ 习题课□ 其他□授课题目: 第三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教学目的与要求:知识目标:使学生认识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必然性;理解掌握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内容;认识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的重要意义。
能力目标:分析能力 :根据历史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社会主义改造的必然性。
换位思考能力:站在50年代国家领导人的角度思考中国如何走上繁荣富强的道路。
情感目标:感受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爱国情怀、艰苦奋斗精神,培养学生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教学重点及难点:1. 理解掌握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内容。
2.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的重要意义。
教 学 基 本 内 容 及 板 书 设 计方法及手段1、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2、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3、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专题讲授法 讨论法 案例教学法 多媒体教学作业、讨论题、思考题:1.为什么说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社会?2.怎样理解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3.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有哪些?4.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有着怎样的重大意义?5.课外查阅关于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资料。
教学后记: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问题导入】在中国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自成立之日起确立的奋斗目标,并为此付出了艰辛的奋斗。
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对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国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是不是说社会主义在中国实现了?1949年新中国成立,表明中国从此成为一个有独立主权的国家,共产党成为中国的执政党,然而,中国依然是贫穷落后国家,面对一穷二白的中国,如何让中国最快的走上繁荣富强的道路,如何实现社会主义是摆在中国共产党人面前的一道大考题。
“旧世界打得落花流水,新世界建设灿烂光明”,⑴“我们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我们还将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
毛概论第三章知识点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一、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一)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质的社会1.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我国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过渡的时期。
这一时期,我国社会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转变的过渡性社会形态。
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中,存在着五种经济成分: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主要的经济成分是三种:社会主义经济、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三种基本的阶级力量:一是工人阶级,二是农民阶级和其他小资产阶级,三是民族资产阶级。
2.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民主革命遗留任务完成后,“中国内部的主要矛盾即是工人阶级与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故不应再将民族资产阶级称为中间阶级。
”(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及其理论依据1.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1953年12月,对总路线形成完整表述,即:“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
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主要内容“一化三改”。
当时把工业化称为主体,把三大改造称为两翼(一翼是对个体农业和手工业的改造,一翼是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
3.过渡时期总路线的特点“一化”与“三改”相互促进,这是一条社会主义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路线,体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的紧密结合,体现了解放生产力与发展生产力、变革生产关系与发展生产力的有机统一。
4.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理论依据1953年12月,由毛泽东审阅通过的中共中央宣传部编写的文件《为动员一切力量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斗争——关于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学习和宣传提纲》,提出两点依据:一是我国经济文化落后;二是我国有极其广大的农业和手工业及在国民经济中占很大一部分比重的资本主义工商业。
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第一节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一、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1、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和特征: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的第一阶段,其性质是新式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因为:2、新民主主义社会在经济上,是以国营经济为主导的五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混合经济结构,除国营经济外,还有合作社经济、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国家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其中主要经济成分为社会主义经济、个体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
3、与新民主主义时期三种不同性质的主要经济成分相联系,中国社会的阶级构成主要有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其他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等基本的阶级力量。
4、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
5、新民主主义社会是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是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性质的社会。
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及其理论依据1、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历史必然性新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民主革命胜利后,工人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必须通过社会主义革命来解决;从国际环境看,中国也必须走社会主义道路。
2、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初步的设想:第一,关于过渡的时间,估计大约15年至20年时间。
第二,关于转变的条件,认为只有先实现了国家工业化,才能实现私营企业国有化和个体农业的集体化。
第三,关于过渡的步骤和方式,毛泽东的提法是“全线进攻”,一举完成向社会主义过渡,但方式是和平地和有代价地消灭资本主义。
3、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基本内容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
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一化三改”)这条总路线的主要内容被概括为“一化三改”。
“一化”即社会主义工业化;“三改”即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第一节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1.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49)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1956),是我国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
这一时期,我国的社会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
新民主主义社会是过渡性的社会形态,存在五种经济成分,即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主要的经济成分是三种:社会主义经济,个体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
中国社会的阶级构成主要有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其他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等基本的阶级力量。
新民主主义时期的矛盾集中表现为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条道路、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两个阶级的矛盾。
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逐步成为国内的主要矛盾。
而解决这一矛盾,必然使中国社会实现向社会主义的转变。
在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中,社会主义的因素不论在经济上还是在政治上都已经居于领导地位,但非社会主义因素仍有很大的比重(原因),新民主主义社会是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是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性质的社会。
2. 1949年党的七届二中全会提出“两个转变”同时并举的思想,即使中国“稳定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国家转变为社会主义国家”1949至1952,在调整工商业的过程中,采取对私营工商业加工订货、经销代销等方式,广泛发展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等,为全面向社会主义过渡奠定了基础。
1953年6月,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回忆上正式提出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同年12月形成关于总路线的完整表述:“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
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主要内容概括为“一化三改”(社会主义工业化,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改造)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理论依据:(1)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从资本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需要经历一个从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到利用国家政权对旧的生产关系进行革命性的改造,逐步消灭私有制、确立公有制并大力发展生产力的过渡时期,这是一切走向共产主义的国家不可逾越的发展阶段。
事业单位考试公共基础知识:毛概之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条件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新中国成立,尤其是1952年国民经济恢复,为中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1.物质基础、经济条件
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及现代工业的初步发展,是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物质基础。
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现代化工业有了初步的发展,特别是在新民民主义条件下,中国共产党对民族工商业采取保护的政策,使濒临危机的民族工商业得到新的发展,进一步创造了向社会主义转变的物质基础,即生产力基础。
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壮大是实现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经济条件。
新中国成立后,通过对新民主主义三大经济纲领的胜利实施,国营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个体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和合作社经济五种经济成分都得到了发展,构成了新民主主义的经济形态。
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壮大,使国家掌握了经济命脉,为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奠定了经济基础,也决定了我国经济发展的社会主义方向;同时为克服经济困难,恢复国民经济,进一步实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和对整个国民经济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创造了物质前提。
2.政治保证
这是由新民主主义的政治构成所决定的。
中国共产党成为全国执政的党,这是决定中国社会由新民主主义走向社会主义的政治力量;各级人民民主政权的建立,是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政治保障。
3.国际因素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出现了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和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的尖锐对峙。
新中国在建立之初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方针,成为社会主义阵营的一员。
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进行军事威胁、经济封锁、外交孤立的立场相反,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则支持和援助中国革命和建设。
《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转变》讲课稿导入:教师:同学们,上课之前呢,检查一下上节课的学习内容。
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群众创造了哪些成就?学生: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成就;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
非常好,上节课结束了中国革命的上篇“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内容,这节课老师就带领同学们走进中国革命的下篇“社会主义改造(革命)理论”。
共产党带领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新中国成立后就是社会主义社会了吗?当然不是,我们进入的是带有过渡性质的新民主主义社会。
那么,我们为什么要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呢?这节课让我们一起,从那段红色的峥嵘岁月里去寻找答案。
一、出卷人--抛出问题改变现状--实现工业化,发展生产力让我们来看一个视频播放视频——新中国阅兵开国第一次阅兵式,场面很壮观,飞机、火炮、坦克、装甲车一一亮相,但没有一个是我们自己生产的。
这次阅兵是中国最悲酸的阅兵。
毛泽东指出:我们现在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教师:为什么是这样呢?是不是因为就是因为穷?学生:是。
教师:对,因为新中国刚成立,基础弱,技术落后,生产力低。
如果你是国家领导人,你会怎么办呢?学生:大力发展工业,实现国家的工业化,提高生产力。
教师:很好,毛主席就是这样想的。
实现国家的工业化,尤其是发展独立的重工业,建立强大的现代化国防,几乎是所有刚从殖民地半殖民地解放出来的国家所一致的目标,区别只在于能不能实现,以及用什么样的路径去实现。
二、答卷人--给出答案道路选择--社会主义工业化当时摆在毛泽东面前的,就是这样一个极难思索的问题。
要在中国这样一个贫穷落后的国家实现工业化,应当采取怎样的方针?从世界各国实现工业化的途径来看,无外乎两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