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的概念及其历史发展
- 格式:doc
- 大小:23.00 KB
- 文档页数:8
法律专业基础理论一、法的概念、本质与特征(一)法的概念在法学中,“法”与“法律”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和用语。
法是一种行为规范,即指调整、规范人们行为的某种尺度、标准或模式,有其特定的社会、阶级本质和内容。
而“法律”,在法学上通常指法的表现形式。
在现代汉语中,“法”与“法律”有时通用。
“法律”一词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法律即指“法”,是指一切法律规范的总称,包括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等;狭义上的法律,在我国主要是指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制定的除宪法以外的基本法律与一般法律。
(二)法的本质法的本质是指法的内部联系和内在规定性。
法的本质用一句话表述,即:法是由一定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通过国家意志形式表现出来的统治阶级的共同意志。
这一定义概括了法的内在规定性的三个方面,即法的物质制约性、国家意志性和阶级意志性。
1.法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
首先,法所反映的统治阶级意志是与统治阶级根本利益相联系的那部分意志。
其次,法所反映的统治阶级意志,是统治阶级的阶级意志和整体意志,是统治阶级的共同意志,而非统治阶级中部分或个别成员的意志。
2.法是以国家意志形式表现出来的统治阶级意志。
统治阶级意志只有经过国家这个中介才能上升为国家意志,才能作为法律而存在,这即马克思所说的法是“被奉为法律”的统治阶级的意志。
具体途径是:第一,国家制定,即有权的国家专门机关依照立法程序,将统治阶级的意志制定为法律规范;第二,国家认可,即有权的国家专门机关对社会上现实存在的符合统治阶级意志的一般社会规范赋予法律效力,使之成为法律规范。
3.法所表现的统治阶级意志、国家意志,其内容是由特定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
这即法的物质制约性。
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指与人类生存相关的地理、人口和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其中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是决定性的因素。
生产方式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其中生产力代表人与自然界的关系,生产关系代表生产过程中所发生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018年版)教案第六章第一节《社会主义法律的特征和运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掌握法律的概念及其历史发展,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特征,分析了社会主义法律是如何运行的。
能力目标:引导学生从法律含义、特征、产生与发展三个方面对“法律”进行了阐释,使学生对“法律”有了全面深刻的理解,引导学生从法的创制、实施、法律借以产生的物质生活条件、法律内容所体现的意志等角度来定义法律,旨在使大学生深刻理解法律的本质含义。
情感目标:大学生学习社会主义法律,要在理解法律及其历史发展的基础上,准确把握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特征和运行机制,正确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的发展规律和时代价值,不断增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法律的本质特征教学难点:法律的运行【教学方法、教具】以教材、教参、多媒体为教具,以启发法、讲授法、提问法等为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法治是现代文明的制度基石。
法治兴则国家兴,法治衰则国家乱。
建设法治中国,离不开每个公民的参与和推动。
在全面依法治国、建设法治中国的进程中,大学生肩负着重要责任。
大学生要担当民族复兴大任,不仅要加强思想道德修养,而且要努力提高法治素养。
这就需要培养法治思维,尊重和维护法律权成,依法行使权利与履行义务,以实际行动带动全社会崇德向善,努力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模范。
观看案例视频:尊法学法守法用法二、讲授新课法律案例:同学A在校道上捡到一副眼镜,放在宿舍的桌面上,在用电脑时不小心压坏了眼镜。
捡在别人丢失的东西有妥善保管的义务吗?同学A需要赔偿吗?《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第一百一十一条规定:拾得人在遗失物送交有关部门前,有关部门在遗失物被领取前,应当妥善保管遗失物。
因故意或重大过失致使遗失物毁损、灭失的,应当承担民事责任。
一、法律及其历史发展(一)法律的含义法律定义: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反映由特定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统治阶级意志的规范体系。
法律的历史发展一、引言法律是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公民权益、规范国家治理的重要工具。
自古以来,法律制度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而不断发展,经历了从原始社会到现代社会的历史演变。
本文将从古代、中世纪、近代和现代四个阶段,对法律的历史发展进行梳理和分析。
二、古代法律(一)中国古代法律中国古代法律起源于夏、商、西周时期,以礼教为基础,形成了以宗法制度为核心的法律体系。
春秋战国时期,法家学派兴起,主张法治,强调法律的普遍适用和严格执行。
秦朝统一六国后,推行法家思想,实行严刑峻法。
汉朝以后,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主流,礼法并重,形成了礼法合一的法律体系。
(二)古印度法律古印度法律起源于公元前15世纪的吠陀时期,以《摩奴法论》为代表,强调种姓制度,维护社会等级秩序。
佛教和耆那教兴起后,提倡平等、非暴力和慈悲,对古印度法律产生了影响。
(三)古希腊法律古希腊法律起源于公元前8世纪的城邦时期,以《荷马史诗》和《古希腊法典》为代表,强调民主、自由和法治。
古希腊法律对后世法律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中世纪法律(一)罗马法罗马法起源于公元前753年的罗马城邦时期,以《十二铜表法》为代表,强调公民权利和义务。
公元6世纪,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组织编纂《查士丁尼法典》,对后世法律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伊斯兰法伊斯兰法起源于公元7世纪的阿拉伯半岛,以《古兰经》和《圣训》为基础,强调一神教信仰和穆斯林共同体。
伊斯兰法对阿拉伯地区的法律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基督教法基督教法起源于公元1世纪的巴勒斯坦地区,以《圣经》为基础,强调信仰、道德和慈善。
中世纪时期,基督教法成为欧洲法律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近代法律(一)大陆法系大陆法系起源于18世纪的法国,以拿破仑法典为代表,强调法律的普遍适用、平等和正义。
大陆法系对欧洲、拉丁美洲等地区的法律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英美法系英美法系起源于11世纪的英国,以普通法为基础,强调判例、程序和法治。
英美法系对英国、美国、加拿大等地区的法律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
1.1法的概念和起源1.1.1法的概念(1)法法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其目的在于维护、巩固和发展一定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
通俗地讲,法是社会生活中判断人们行为是与非的一种界限,是调整人们行为的一种社会规范。
(2)法律法律有广义和狭义两层含义。
广义的法律是指法的整体,包括法律、有法律效力的解释及行政机关为执行法律而制定的规范性文件,而狭义的法律则专指拥有立法权的国家机关依照立法程序制定的规范性文件。
在我国现代法律制度中,广义的法律是指包括宪法、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制定的法律、国务院制定的行政法规和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地方性法规在内的一切规范性文件;狭义的法律仅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制定的法律。
1.1.2法的起源(1)古代的法律人类最初的法律脱胎于原始氏族规范。
原始规范是氏族习惯,是简单的、非正式的,同原始社会的生产力低下的状况相适应。
原始规范的实施主要依靠人们内心信念、习惯、氏族首领的威信,原始规范中没有权利和义务之分,以血缘关系为基础而建立社会秩序,其调整范围也以血缘关系为界限。
古代法分奴隶制法和封建制法两种。
公元前18世纪的《汉穆拉比法典》是奴隶制社会古巴比伦法的代表,也是世界上迄今为止基本完整保留下来的最早的成文法典。
中国古代奴隶制法大约出现在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的夏商王朝。
中国最早进入封建社会。
战国初期李悝的《法经》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的封建制法典。
秦汉以后历代都有统一的系统法典,唐律更以其体系严谨、内容详备、风格成熟成为封建制法的典范。
欧洲封建社会地方习惯法、罗马法、教会法、城市商法以及国王的敕令多种法律形式并存。
不同时期不同国家虽有所侧重,但一般都经历了由分散的地方习惯法向全国统一的成文法的发展过程。
奴隶制法的共同特征是:根源于奴隶制社会的经济基础.并和奴隶制国家的阶级本质相一致;体现奴隶主阶级的意志,严格维护奴隶制经济基础,特别是奴隶主阶级对生产资料和奴隶的占有,并确立奴隶主阶级在政治和思想方面的统治。
法的概念与历史发展ppt课件目录•法的基本概念与特征•法的起源与历史发展•法的本质与功能•法的渊源与分类•法的运行与实施•法与社会发展关系探讨01法的基本概念与特征法的定义与内涵01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体现统治阶级意志,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的总称。
02法的内涵包括法的规范性、国家意志性、国家强制性、普遍约束力和权利义务一致性等方面。
01020304规范性国家意志性国家强制性普遍约束力法的基本特征法是一种行为规范,为人们提供行为的标准和模式。
法体现的是统治阶级的整体意志和根本利益。
法对所有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的约束力,任何人不得违反。
法是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
法与经济法与政治法与文化法与道德法与其他社会现象的关系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法对政治有重要的影响和作用;政治也影响法的内容和实施。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法作为上层建筑的一部分,受经济基础的制约和影响;同时,法也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促进或阻碍经济的发展。
道德是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和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法与道德有密切的联系和相互作用。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法对文化有重要的保障和促进作用;同时,文化也影响法的制定和实施。
02法的起源与历史发展社会共同体的形成私有制和阶级的出现宗教、道德规范的演化法的起源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们开始形成各种社会共同体,如氏族、部落等,这些共同体需要一定的规则来维护秩序和平衡各种利益,法律应运而生。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私有制的出现,社会分化为不同的阶级,为了保护私有财产和维护阶级利益,法律逐渐成为统治阶级的工具。
早期的法律往往与宗教、道德规范相互交织,许多法律规范是由宗教戒律和道德规范演化而来。
成文法时期随着国家的产生和成文法的出现,法律开始以法典、法律条文等形式颁布实施,具有更高的权威性和强制性。
习惯法时期早期的法律主要表现为习惯法,即人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形成的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