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工程的成本收益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46.00 KB
- 文档页数:8
三峡大坝经济可行性分析三峡大坝是中国的一项重大水利工程项目,建设于长江三峡地区,其经济可行性对于评估该项目的成果和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将从多个角度对三峡大坝的经济可行性进行分析。
首先,从能源生产的角度看,三峡大坝是世界上最大的水电站之一,年发电量约为800亿千瓦时。
这可以为中国电力供应提供稳定可靠的基础。
从长期来看,三峡大坝的电力生产成本较低,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
同时,该电站的发电量是可控的,可以根据需求情况进行调节,满足国内外市场的需求,为国家创造大量的财富。
第二,从航运运输的角度看,三峡大坝改善了长江航运条件,提高了船舶通行能力,缩短了航运时间,减少了运输成本。
大坝的通航能力达到了万吨级,能够满足更大型货船的需要,为国内外贸易和物流产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第三,从洪水防灾角度看,三峡大坝具有很高的防洪能力。
在洪灾来临时,大坝能够通过控制水库蓄水量和调节下泄流量来实现洪峰控制。
从长期来看,减少了洪灾对人民生命财产的损害,节约了重建成本,提高了防洪减灾效益。
第四,从旅游产业角度看,三峡大坝成为了一个重要的旅游景点。
每年吸引了大量的国内外游客前往观光参观。
这给当地带来了巨大的旅游收入,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
然而,虽然三峡大坝带来了很多经济效益,但也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
首先,大坝建设项目的成本极高,达到了1800多亿元人民币。
这对于国家来说是一笔巨大的财政负担,需要投入大量资金进行建设和维护。
其次,大坝建设给周边生态环境带来了很多的问题。
水库蓄水后导致了大量的湿地消失,河道的水流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对当地生态系统造成了一定的破坏。
综上所述,三峡大坝的经济可行性主要体现在电力生产、航运运输、洪水防灾和旅游产业方面。
它为中国提供了可靠的电力供应,改善了长江航运条件,减少了洪灾损害,并成为了一个重要的旅游景点。
然而,大坝建设的高成本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问题。
因此,在综合考虑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的基础上,需要继续研究和改善三峡大坝的管理和运营,以最大限度地实现经济可行性。
中国长江三峡水利工程的社会经济效益分析中国长江三峡水利工程是世界上最大的水利工程之一,也是中国改善水电供应、减少洪水灾害、提升长江航运能力的重要项目。
该项目建设于20世纪90年代,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中国乃至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本文将对中国长江三峡水利工程的社会经济效益进行分析。
首先,三峡水利工程为中国的水电发电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根据统计数据,三峡电站的年发电容量超过1.1万亿千瓦时,占中国全国发电总量的三分之一以上。
这使得中国的电力供应更加稳定,为工业生产和居民生活提供了充足的电力支持。
此外,长江三峡电站的建设也推动了中国的水电电力产业的迅猛发展,为国家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和税收收入,促进了经济的增长。
其次,三峡水利工程对于改善长江的航运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在工程建设之前,长江上游的水深较浅,河道狭窄,不利于大型货船的通行。
而三峡水利工程的建设可以提高长江的航运能力,使得大型货船能够顺利通过,从而提高物流效率,促进地区和国家贸易的发展。
这对于长江流域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助推作用,使得长江沿线城市和地区能够更好地利用水上运输资源,降低物流成本,提升竞争力。
此外,三峡水利工程还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长江流域的洪水灾害风险。
在三峡工程的调节下,洪峰流量得到有效控制,大幅降低了沿江地区的洪水灾害的发生频率和损失。
这为沿江地区的农田灌溉、城市建设以及居民生活提供了更为安全和可靠的保障,有助于提高长江流域的防灾减灾能力。
然而,长江三峡水利工程的建设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
首先,由于三峡电站的蓄水,造成了上游的大片农田向下游迁移,影响了农业产量。
其次,水位的变动也改变了长江河道的生态环境,对当地的生态系统造成了一定的冲击。
这使得保护长江的生态环境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需要在工程建设中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与修复。
综上所述,中国长江三峡水利工程在改善水电供应、增强航运能力、减少洪水灾害等方面产生了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浅析三峡水利工程的利与弊机电工程学院10机械(现代)1班蔡天文 1022610140091992年4月3日,全国人大七届五次会议以1767票赞同、171票反对、664票弃权、25人未按表决器近三分之一的人反对或者弃权的结果,通过了《长江三峡工程决议案》,1994年正式动工兴建,2003年开始蓄水发电,2009年全部完工。
位于中国重庆市到湖北省宜昌市之间的长江干流上。
大坝位于宜昌市上游不远处的三斗坪,并和下游的葛洲坝水电站构成梯级电站。
它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电站,也是中国有史以来建设最大型的工程项目水电站大坝高185米,蓄水高175米,水库长600余公里,安装32台单机容量为70万千瓦的水电机组,是全世界最大的(装机容量)水力发电站。
三峡工程的总体建设方案是“一级开发,一次建成,分期蓄水,连续移民”。
工程共分三期进行,总计约需17年,目前已全部完工。
利三峡工程主要有三大效益,即防洪、发电和航运,其中防洪被认为是三峡工程最核心的效益。
1)防洪“万里长江,险在荆江”。
荆江流经的江汉平原和洞庭湖平原,沃野千里,是粮库、棉山、油海、鱼米之乡,是长江流域最为富饶的地区之一,属国家重要商品粮棉和水产品基地。
荆江防洪问题,是当前长江中下游防洪中最严重和最突出的问题。
历史上,长江上游河段及其多条支流频繁发生洪水,每次特大洪水时,宜昌以下的长江荆州河段(荆江)都要采取分洪措施,淹没乡村和农田,以保障武汉的安全。
三峡水库正常蓄水位175米,有防洪库容221.5亿立方米,其巨大库容所提供的调蓄能力将能使下游荆江地区抵御百年一遇的特大洪水,也有助于洞庭湖的治理和荆江堤防的全面修补。
2)发电三峡工程的经济效益主要体现在发电。
它是中国西电东送工程中线的巨型电源点,非常靠近华东、华南等电力负荷中心,所发的电力将主要售予华中电网的湖北省、河南省、湖南省、江西省、重庆市,华东电网的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以及南方电网的广东省。
三峡大坝工程成本控制方案引言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三峡大坝的建设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工程。
在大规模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成本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因为成本过高可能会导致工程无法完成,而成本过低可能会影响工程的质量和安全。
因此,对于三峡大坝工程来说,成本控制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对三峡大坝工程的成本控制方案进行详细分析和讨论。
首先,我们将对三峡大坝工程的成本情况进行概述,然后提出一系列成本控制的具体方案和措施。
最后,我们会对这些方案进行评估和总结。
1. 三峡大坝工程成本概述三峡大坝是中国长江上的一座重要水利工程,其建设周期长,范围广,工程规模大,所需资金巨大。
该项目的总投资规模高达数百亿元人民币,因此对成本的控制至关重要。
在成本方面,三峡大坝工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费用:1)建设成本:包括工程设计费、建筑材料费、施工人工费、机械设备费等。
2)运营费用:包括大坝日常维护和管理的人工费、物资费、设备费等。
3)环境保护费用:由于三峡大坝工程的建设和运营会对周边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需要一定的环保费用用于环境保护和治理。
在成本方面,三峡大坝工程的建设周期较长,对资金的需求量也很大。
因此,如何合理配置和利用资金,有效降低成本,是保障工程质量和安全的关键。
2. 成本控制方案为了确保三峡大坝工程的成本控制,在建设过程中应采取以下一系列具体的方案和措施:2.1 合理规划和设计合理规划和设计是控制成本的第一步。
在规划和设计阶段,应充分考虑工程的实际需求和资源配置,避免不必要的浪费和投入。
同时,要进行科学合理的技术经济分析,确保在设计阶段就能够尽可能避免设计变更和额外成本。
2.2 严格管理施工进度严格管理施工进度是保障建设工程成本控制的重要手段。
在施工过程中,应密切监管施工进度,加强工程进度的追踪和监控,及时发现和解决施工中的问题和难点,避免因施工周期延长而导致的成本增加。
2.3 优化供应商和合作伙伴关系合理选择供应商和合作伙伴,确保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供应的稳定性,以便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降低采购成本,从而实现成本的有效控制。
水利工程发电收益案例水利工程发电是利用水流的能量转化为电能的一种发电方式。
水利工程发电具有环保、可持续等优势,是一种清洁能源。
下面列举了十个水利工程发电收益案例。
1. 三峡工程发电收益:三峡工程是世界上最大的水利工程之一,其发电能力巨大。
根据数据统计,三峡工程每年发电约1000亿度,为我国提供了大量清洁能源,提高了电力供应能力,降低了电力价格。
2. 长江上游小水电站发电收益:长江上游地区地势险峻,水流湍急,非常适合建设小水电站。
这些小水电站不仅能为当地提供电力,还能将多余的电能卖给电力公司,获得额外的收益。
3. 黄河下游引水灌溉工程发电收益:黄河下游地区干旱缺水,通过引水灌溉工程将黄河水引入农田,解决了农田的灌溉问题。
同时,这些引水灌溉工程还能通过水轮发电机组发电,为当地提供清洁能源。
4.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发电收益: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是我国重大的水利工程之一,通过调水解决了北方地区的缺水问题。
在调水的过程中,通过水轮发电机组将水流能转化为电能,为当地提供清洁能源。
5. 河流堰闸水电站发电收益:河流堰闸的建设既能调节河流水位,减少洪涝灾害,又能通过水流发电,为当地提供电力。
例如,我国的丹江口水电站就是通过河流堰闸发电的一个典型案例。
6. 水库发电收益:水库是一种非常常见的水利工程形式,通过蓄水形成水头,再通过水轮发电机组发电。
水库发电不仅能为当地提供电力,还能调节水资源,防止洪涝灾害。
7. 潮汐发电收益:潮汐是海洋中的一种规律的水流,通过建设潮汐发电厂,可以利用潮汐能发电。
潮汐发电具有周期性,可预测性较强的特点,能够提供稳定的电力供应。
8. 水下涡轮发电收益:水下涡轮发电是一种新兴的水利工程发电方式,通过将涡轮机安装在水流中,利用水流的动能转化为电能。
这种发电方式不会破坏河流生态环境,具有较高的发电效率。
9. 农田水利工程发电收益:在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中,可以设置水轮发电机组,将农田排灌的水流能转化为电能,为周边地区提供清洁能源。
三峡论证报告近年来,中国的能源需求不断增长,为了满足国内的发展需求,中国政府推动了一系列的能源项目,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三峡工程。
三峡工程是中国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水利工程,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水电站之一。
然而,该工程在建设过程中引发了广泛的争议。
本篇报告将探讨三峡工程的论证,旨在评估其成本与收益,为各方提供更客观的观点和思考。
一、经济效益从经济效益来看,三峡工程被认为是巨大的投资。
根据相关数据,三峡工程的建设总费用超过了1600亿元人民币。
然而,该工程也为中国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三峡电站的年发电量高达1000亿千瓦时,填补了中国电力供应的缺口,进一步推动了中国工业和经济的发展。
此外,该工程还带动了旅游业的发展,吸引了大量游客前往参观。
然而,经济效益也存在一些潜在的问题。
首先,工程建设期间面临的环保治理成本不可忽视。
对于大规模的水利工程来说,环境保护是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三峡工程建设期间,水质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一度引发了公众的质疑和指责。
此外,三峡工程的建设还导致了大量的生态破坏和灾害风险,这也需要大量的经济投入来进行治理和修复。
二、社会效益三峡工程对社会产生的效益包括改善交通运输状况、提供就业机会、减少洪涝灾害等。
在工程建设阶段,大量的人员被吸纳到工程建设中,为当地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就业机会,帮助解决了部分贫困问题。
同时,三峡工程也为内陆地区的交通运输提供了便利,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
此外,该工程的建设使得洪涝频发地区洪水的灾害程度和概率大大降低,保护了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
然而,也有人对社会效益提出了一些质疑。
一方面,虽然工程带来了很多就业机会,但在建设完工后,大量人员需要重新就业,这对就业市场造成了压力。
另一方面,工程建设引发的迁徙、生态破坏等问题也影响了当地居民的生活。
因此,在追求社会效益的同时,也需要在人民利益与工程建设之间进行平衡。
三、环境效益三峡工程建设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减少洪涝灾害,提高区域环境安全。
长江三峡工程的成本收益分析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政府组织了四百多位专家和数千名勘测、调查、试验、设计和研究人员参加了三峡工程的重新论证工作,对三峡工程的成本收益进行了深入系统的分析,并于1988年重新编写了三峡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一、三峡工程的效益分析1959年编制的《长江流域综合利用规划要点报告》和1988年完成的修订补充报告,都论证并肯定了三峡工程的社会经济效益,并推荐作为近期开发的重点工程,其主要任务是解决长江中下游、特别是荆江河段的防洪;向华中、华东和川东地区供电;同时还可以显著改善川江的通航条件。
(一)防洪作用长江中下游地区,有耕地9000余万亩,人口7500万,是中国重要商品粮、棉、油基地,又是工商业较发达的地区。
由于地面高度普遍低于洪水位数米至十数米,历史上洪灾频繁而严重。
建国以来,进行了大规模的防洪建设,完成了加高加固堤防土石方30余亿m3,兴建了荆江分洪工程,安排了一批分蓄洪区,修建了丹江口等有防洪作用的支流水库,目前正继续实施1980年制定的以防御1954年类似洪水为目标的平原防洪方案。
上述方案完成后,干流堤防能防御10-20年一遇洪水,其中荆江河段只能防约10年一遇洪水。
超过这一标准时,需运用分蓄洪工程,牺牲局部,以保重点。
但分蓄洪损失很大,如遇类似1954年洪水,需分蓄洪约500亿m3,淹没农田1000万亩。
特别是荆江河段,采取分蓄洪措施后,也只能勉强通过枝城洪峰流量75000-80000m3/s。
自1153年以来,宜昌洪峰流量大于80000m3/s的有8次,其中1860年和1870年洪水,宜昌洪峰流量分别约为92500m3/s和105000 m3/s,枝城洪峰流量均在110000m3/s左右。
若这一类特大洪水再现,必将在荆江南岸或北岸溃堤,造成大面积农田和城市被冲毁、大量人口死亡和毁灭性灾害。
经反复论证,除兴建三峡工程外,尚无其他切实可行的对策。
三峡工程地理位置优越,可控制荆江河段洪水来量95%,武汉以上洪水来量的2/3左右。
水利工程财务核算分析一、引言水利工程是国家重点项目,其财务核算分析对于工程的顺利运行和财务决策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水利工程的财务核算进行详细分析,包括项目成本、资金运作、财务报表等方面。
二、项目成本分析1. 直接成本分析水利工程的直接成本包括人工成本、材料成本、设备成本等。
通过对每一个成本项的详细核算,可以了解项目的具体成本构成,为成本控制和预算提供依据。
2. 间接成本分析水利工程的间接成本包括管理费用、办公费用、保险费用等。
这些成本不直接与工程的生产过程相关,但对于项目的运行和管理至关重要。
通过对这些成本的分析,可以评估项目的管理效率和成本控制水平。
3. 沉没成本分析水利工程的沉没成本包括土地使用权、专利权、商标权等。
这些成本不会即将产生现金流,但对项目的长期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通过对沉没成本的分析,可以评估项目的长期回报和投资价值。
三、资金运作分析1. 资金来源分析水利工程的资金来源包括政府拨款、银行贷款、企业自筹等。
通过对资金来源的分析,可以了解项目的资金结构和融资渠道,为项目的资金管理和筹资提供依据。
2. 资金运用分析水利工程的资金运用包括工程建设、设备购置、运营管理等方面。
通过对资金运用的分析,可以评估项目的资金利用效率和运营效益,为项目的资金调度和投资决策提供参考。
3. 资金回报分析水利工程的资金回报包括工程收益、项目回报率等。
通过对资金回报的分析,可以评估项目的经济效益和投资回报,为项目的财务决策和资金管理提供指导。
四、财务报表分析1. 资产负债表分析资产负债表反映了水利工程的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的状况。
通过对资产负债表的分析,可以评估项目的资产结构、负债结构和偿债能力,为项目的财务风险管理提供参考。
2. 损益表分析损益表反映了水利工程的收入、成本和利润状况。
通过对损益表的分析,可以评估项目的盈利能力和经营效益,为项目的财务决策和经营管理提供参考。
3. 现金流量表分析现金流量表反映了水利工程的现金流入、流出和净流量情况。
三峡工程(防洪、发电、航运)——政策评估评估项目名称:三峡工程(防洪、发电、航运)评估评估形式:报告书评估人:华东交通大学10公管1班评估报告提交日期:2012年12月4日一、评估对象三峡大坝建成后对于防洪、发电、航运所产生的一系列效果与影响二、评估背景和目的长江是亚洲第一大河,流经180万平方公里,水蕴含量占全国的40%。
它不仅给长江流域带来了富饶,也给沿江居民带来灾难。
远的不说,近现代以来,1931年、1935年、1949年、1954年以及1998年,长江都发生了全流域性的大洪水,人员伤亡惨重。
对长江的治理问题,牵动着无数仁人志士的心。
位于中国重庆市到湖北省宜昌市之间的长江干流上。
大坝位于宜昌市上游不远处的三斗坪,并和下游的葛洲坝水电站构成梯级电站。
它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电站,也是中国有史以来建设最大型的工程项目。
水电站大坝高185米,蓄水高175米,水库长600余公里,安装32台单机容量为70万千瓦的水电机组,是全世界最大的(装机容量)水力发电站。
三峡工程的总体建设方案是“一级开发,一次建成,分期蓄水,连续移民”。
工程共分三期进行,总计约需17年,目前已全部完工。
从三峡工程筹建的那一刻起,它就与各种争议相伴。
关于三峡工程的是是非非、风风雨雨,到今天也没有停息。
所以此次我们将对三峡工程进行系统的政策评估,从成本—效益分析法分析三峡工程政策效果,同时采用其他政策评估方法试图对长江三峡工程的政策效果进行比较全面的评估三、政策制定(1)问题的提出和方案的制定三峡工程的提出,完全是从我国自然的、社会的客观实际出发,由党和国家领导人提出的。
长江流域水旱灾害频发,从1860年到1954年,共发生5次特大洪水,给流域内的人民的生命财产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对国家经济造成很大的影响。
解决中下游的防洪问题必须采取各种综合治理的措施,其中兴建三峡工程是各项治理措施中的一个关键工程。
此外,通过三峡工程的实施,不仅可以缓解中下游经济中心地区的能源危机,还可以提高川江航道通过能力,降低航运成本,增加中下游枯水期流量,有利于实现南水北调以及灌溉、水产、旅游、库区养殖等效益。
三峡工程中联营体的成本控制问题摘要:成本控制关系到联营体生存与发展,控制过程应包含事前、事中、事后三个阶段,事前转换观念统一认识是联营体成本控制的灵魂,事中控制是关键环节,事后要分析原因,奖罚分明,健全约束激励机制。
关键词:项目成本造价管理联营体即投资者利用自己的专长和其他资源联合设立一个公司或企业,通过联营,投资各方共担风险、共享收益。
联营企业单独拥有自己的财产、厂房和设备,备有自己的存货,发生自己的负债和费用,独立经营独立报告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披露相关的财务信息。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对跨行业跨领域经营方式的冲击,联营企业来到水电行业已有 10 余年的历史,先后在三峡、小浪底、大朝山等水电工程中生根开花,行将收获。
体现了强强联合、优势互补、共同发展、拓宽市场的联营宗旨,在资源配臵,打造行业品牌,发挥经济效益等方面起到了无以替代的作用。
但联营企业在共谋发展,寻找生存空间的同时,如何选择企业自身的联营模式,加强会计核算、成本管理和控制等一系列全新的课题又展现在我们1的面前,值得我们去深思,以下是笔者对三峡工程中联营体成本控制问题一些的探讨。
三峡工程施工中有三七八、青云、三联等水电联营体,其中由水电三局、七局、八局共同出资,在宜昌注册成立宜昌三峡工程建设三七八联营总公司,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先后在三峡工程中承建左岸厂坝一期开挖、二期厂房、船闸主体工程施工,人工砂石开采系统,右岸三期厂房施工等大型水电项目,总中标金额达 60 余亿元。
在三峡工程中联营体经历了紧密、松散再紧密的运作实践,积累了一些成本管理的经验。
1 、事前控制成本控制分为事前、事中、事后控制三个阶段,事前控制包括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成本计划,同时组织好职工的培训。
由于联营体劳务素质不一、看待问题各自立场不一,容易形成相互推卸责任、成本意识淡化、管理松懈等问题。
为此,转变观念、统一认识、明确责任乃联营体成本管理重中之重,生存之精髓;同时应建立健全成本控制机制和各种规章制度,以制度来制约人,以经济杠杆激励人,激发全员职工成本意识。
长江三峡工程成本——收益分析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政府组织了四百多位专家和数千名勘测、调查、试验、设计和研究人员参加了三峡工程的重新论证工作,对三峡工程的成本收益进行了深入系统的分析,并于1988年重新编写了三峡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一、三峡工程的效益分析1959年编制的《长江流域综合利用规划要点报告》和1988年完成的修订补充报告,都论证并肯定了三峡工程的社会经济效益,并推荐作为近期开发的重点工程,其主要任务是解决长江中下洲、特别是荆江河段的防洪;向华中、华东和川东地区供电;同时还可以显著改善川江的通航条件。
(一)防洪作用长江中下游地区,有耕地9000余万亩,人口7500万,是中国重要商口粮、棉、油基地,又是工商业较发达的地区。
由于地面高度普遍低于洪水位数米至十数米,历史上洪灾频繁而严重。
建国以来,进行了大规模的防洪建设,完成了加高加固堤防土石30余亿m3,兴建了荆江分洪工程,安排了一批分蓄洪区,修建了丹江口等有防洪作用的支流水库,目前正继续实施1980年制定的以防卸1954年类似洪水为目标的平原防洪方案。
以述方案完成后,干流堤防能防御10-20年一遇洪水,其中荆江河段只能防约10年一遇洪水。
超过这一标准时,需运用分蓄洪工程,牺牲局部,以保重点。
但分蓄洪损失很大,如遇类似1954年洪水,需分蓄洪约500亿m3,淹没农田1000万亩。
特别是荆江河段,采取分蓄洪措施后,也只能勉强通过枝城洪峰流量75000-80000m3/s。
自1153年以来,宜昌洪峰流量分别约为92500 m3/s和105000 m3/s,枝城洪峰流量均在110000 m3/s左右。
若这一类特大洪水再现,必将在荆江南岸或北岸溃堤,造成大面积农田和城市被冲毁、大量人口死亡和毁灭性灾害。
经反复论证,除兴建三峡工程外,尚无其他切实可行的对策。
三峡工程地理位置优越,可控制荆江河段洪水来量95%,武汉以上洪水来量的2/3左右。
三峡工程建成后,有防洪库容221.5亿m3可使荆江河段的防洪标准从10年一遇提高到100年一遇;遇1000年一遇和1870年类似的洪水,配合分蓄洪工程,可避免荆江两岸发生毁灭性灾害;遇1931、1935、1954年型洪水,可拦洪120亿m3—200亿m3,减少中下洲淹没农田250万亩—300万亩;并可减轻武汉的洪水威胁,为洞庭湖区的根本治理创造条件。
长江三峡工程成本——收益分析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政府组织了四百多位专家和数千名勘测、调查、试验、设计和研究人员参加了三峡工程的重新论证工作,对三峡工程的成本收益进行了深入系统的分析,并于1988年重新编写了三峡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一、三峡工程的效益分析1959年编制的《长江流域综合利用规划要点报告》和1988年完成的修订补充报告,都论证并肯定了三峡工程的社会经济效益,并推荐作为近期开发的重点工程,其主要任务是解决长江中下洲、特别是荆江河段的防洪;向华中、华东和川东地区供电;同时还可以显著改善川江的通航条件。
(一)防洪作用长江中下游地区,有耕地9000余万亩,人口7500万,是中国重要商口粮、棉、油基地,又是工商业较发达的地区。
由于地面高度普遍低于洪水位数米至十数米,历史上洪灾频繁而严重。
建国以来,进行了大规模的防洪建设,完成了加高加固堤防土石30余亿m3,兴建了荆江分洪工程,安排了一批分蓄洪区,修建了丹江口等有防洪作用的支流水库,目前正继续实施1980年制定的以防卸1954年类似洪水为目标的平原防洪方案。
以述方案完成后,干流堤防能防御10-20年一遇洪水,其中荆江河段只能防约10年一遇洪水。
超过这一标准时,需运用分蓄洪工程,牺牲局部,以保重点。
但分蓄洪损失很大,如遇类似1954年洪水,需分蓄洪约500亿m3,淹没农田1000万亩。
特别是荆江河段,采取分蓄洪措施后,也只能勉强通过枝城洪峰流量75000-80000m3/s。
自1153年以来,宜昌洪峰流量分别约为92500 m3/s和105000 m3/s,枝城洪峰流量均在110000 m3/s左右。
若这一类特大洪水再现,必将在荆江南岸或北岸溃堤,造成大面积农田和城市被冲毁、大量人口死亡和毁灭性灾害。
经反复论证,除兴建三峡工程外,尚无其他切实可行的对策。
三峡工程地理位置优越,可控制荆江河段洪水来量95%,武汉以上洪水来量的2/3左右。
三峡工程建成后,有防洪库容221.5亿m3可使荆江河段的防洪标准从10年一遇提高到100年一遇;遇1000年一遇和1870年类似的洪水,配合分蓄洪工程,可避免荆江两岸发生毁灭性灾害;遇1931、1935、1954年型洪水,可拦洪120亿m3—200亿m3,减少中下洲淹没农田250万亩—300万亩;并可减轻武汉的洪水威胁,为洞庭湖区的根本治理创造条件。
(二)发电效益三峡水电站装机容量1768万KW,年发电量840亿KW·H,主要供应华东、华中地区,小部分送川东,第年可替代煤炭约4000万吨—5000万吨。
是供华中、华东地区的一个最优电源点。
它将为华东、华中地区供应可靠、廉价、清洁和可再生的能源,并对缓和两地区的能源供应紧张、煤炭支巨大压力和减少环境污染起到重大的作用。
华东、华中地区工农业发达。
但能源不足制约着经济的发展。
两地区煤炭资源分别只占全国的3.6%和3.2%,目前即需从北方调入煤炭,进一步发展火电受到煤炭生产和运输的制约。
华东地区水能资源开发殆尽,华中地区剩余的水能资源70%集中在三峡河段。
据两地区电力发展规划,从1986年起15年内两地区需新增电力8000万KW,30年内需新增1.7亿KW,按兴建三峡电站并尽可能建设核电,预测2000年两地区从区外调入的煤炭仍分别达8500万吨和4475万吨,2015年分别达到1.7亿吨和1.15亿吨。
若不建三峡,煤炭运输将更为困难。
(三)航运方面据有关方面预测,川江下水运量2030年为5000万吨。
目前川江通过能力仅约1000万吨。
主要原因是川江航道坡陡流急,在重庆到宜昌660KM航道上,落差120M。
共有主要碍航滩险139处,单行控制段46处,三峡工程修建后,航运条件明显改善,万吨级般队可直达重庆,运输成本可降低35%—37%,不修建三峡工程,虽可采取航道整治辅以出川铁路分流,满足5000万吨出川运量的要求,但工程量很大,且无法改善川江坡陡流急的现状,万吨级船队不能直达重庆,运输成本也难大幅度降低。
二、推荐的三峡工程方案在1985—1986年国家计委、国家科委组织水位论证的基础上,对正常蓄水位150、160、170、180米,以及两级开发和“一级开发、分期建设”等三种类型共六个方案进一步论证比较后,推荐“一级开发,一次建成,分期蓄水,连续移民”的建设方案。
即坝顶高程185米,一次建成;初期蓄水位156米,最终正常蓄水位175米;移民按统一规划,20年连续移完。
三峡大坝位于湖北省宜昌县三斗坪镇,为混凝土重力坝,最大坝高175M。
水电站位于河床溢流坝两侧坝后。
通航建筑物包括双线多级般闸和垂直升船机,均位于左岸。
工程总工期18年,其中准备工程3年,从正工开工至第一批机组发电的工期为9年。
三、三峡工程技术上可行三峡工程设计所需的基本资料,包括水文、泥沙、地形、地质等,经过几十年来的收集、勘测、整编、分析和审查,比较完整可靠。
这次重新论证中,又补充进行了调查、勘测、设计和试验研究工作,对近年来各方面提出的问题和意见,都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得出了明确的结论,认为工程在技术上是可行的。
(一)枢纽工程设计和施工三峡工程有优良的地形地质条件,主要建筑物设计与施工中的技术问题均可依靠国内力量解决,主要机电设备中除少量需引进外,绝大部分可以立足国内生产制造。
(二)地震和库岸稳定三峡坝和库区地壳稳定,基岩完整,历史地震活动轻微,经国家地震部门鉴定,坝址基本地震烈度为VI度。
建筑物按VII度设防。
建库后可能产生的诱发地震,估计最高震级为5.5级左右,从最坏的情况估计,假定距坝址最近的九湾溪断层发生6级地震,影响到坝区的最大烈度也不会超过VI度,不影响建筑物的安全。
水库库岸基本稳定,经多部门平行调查,干流库岸100万m3以上的大、中型崩塌、滑坡体约140处,其蝇有22处建库后可能失稳,但距坝址无在26KM 以远。
经计算、实验,即使距大坝最近的新滩滑波和链子岩危岩体整体滑入库内,坝址处的涌浪最高为 2.7M,不会影响建筑物的安全。
由于建库后水面拓宽,水深加大,滑坡对航道的影响较建库前为小。
(三)工程泥沙问题三峡坝址多年平均输沙量5.3亿吨,平均含沙量1.3kg/m3。
借鉴三门峡、葛洲坝等工程处理泥沙问题的经验,经过大量现场观测、数学模型计算、模型试验、已建工程的类比分析,工程泥沙问题已基本研究清楚。
水库汛期按防洪要求持低水位,以腾空防洪库容并排沙,汛末蓄水至正常蓄水位,采用这种运行方式(谷称“蓄清排浑”),水库有效库容可长期保留。
据数学模型计算,防洪库容可保留85%,调节库容可保留90%。
库尾和坝区的泥沙淤积,可以采取综合措施予以解决,航道、港口和建筑物运行的安全可有保证。
如不考虑上游建水库拦沙和调节洪水的有利影响,枢纽运用100年后,重庆市100年一遇最高洪水位约199米,不会影响主要市区。
(四)人防问题三峡大坝设有大批低高程、大流量的泄水底孔,下游河道的安全泄量也很大,监战前可迅速降低水位运行。
加之水库为狭长的河道型,坝下游有40KM的狭谷河段限制,据试验,万一大坝遭受核袭击,溃坝损失可限制在沙市以上的局部地区,不致造成两湖平原的毁灭灾害。
四、水库淹没与移民安置可行性研究三峡水库淹没区有耕地35.7万亩,(其中水田11万亩),柑桔地7.44万亩,人口72.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约占46%。
推算到2008年,包括自然和机械增长、新城镇占地移民等,规划可能需迁安的移民总人113.2万人。
三峡水库淹没耕地和农业移民的总量虽大,但分散在沿库岸长达2000KM的范围内,分属于19个县(市),淹没耕地占各县耕地的0.15%—5.88%。
根据调查和初步规划,移民安置区361个乡内,有需要改造的低产地200多万亩,荒山草坡300余万亩,可以改造、开民,用以安置移民;还可以利用水库发展水产养殖,因地制宜地实行防护,结合当地资源兴办二、三产业等。
移民安置的环境容量是足够的。
只要实行开发性移民方针并采取一系列相应的政策,结合库区经济发展统一规划,移民可以得到妥善的安置。
此外,建议三峡电站发电后,第KW·H 电费中提取3厘钱作为库区(含坝区)建设基金,促进库区改变贫困面貌。
目前,库区19个县(市)均已完成了初步的移民规划,并已进行了74项移民工程试点,取得了积极的成效。
五、环境影响评价生态与环境专家组在近年来中国科学院和长江水资源保护局分别组织60多个单位完成的有关课题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环境影响的论证报告。
建坝引起的水库淹没和河流水文、水力情势的变化是影响生态与环境的基本原因。
三峡水库是一座典型的河道型水库,全长600余KM,平均宽度1.1KM,较天然江面宽度均增加一倍。
库容系数(总库容与坝址年水量的比值)为0.09,而埃及阿斯旺水库为2,丹江口水库为0.55,因此,三峡产水库对河流天然径流的调节不大,水库各月下泄平均流量仅在枯水季节有变化,均在天然流量的变化幅度范围之内。
生态与环境专家组的综合结论认为,大坝兴建对生态与环境的有利影响主要在中游,不利影响主要在库区,其中库存区移民环境容量是工程决策中比较敏感的制约因素,需要认真对待、慎重处理。
并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六、工程投资估算按照中国水电工程投资估算的有关政策、规程、规范、定额和1986年末物价水平,估算三峡项目的静态总投资为361.1亿元,其中枢纽工程投资为187.7亿元,水库移民投资为110.6亿元,电网的输变电投资为62.8亿元。
第一批机电组发电前的静态投资为169.2亿元,其中枢纽工程投资111.1亿元,移民投资43亿元,输变电投资15.1亿元。
经反复研究,这个投资估算数作为综合经济评价的基是可靠的。
七、三峡工程综合经济评价按照国家计委《关于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的暂行规定》,进行了工程的综合经济评价。
(一)国民经济评价按影子价格和10%的社会折现率,对三峡工程本身的投入、产出和早建、晚建、不建三峡工程进行了动态经济分析。
计算结果表明,三峡工程的净现值(即产出总现值减投入总现值)为131.2亿元,经济内部收益率为14.5%。
按规定,净现值大于零,或经济内部收益大于10%,建设项目是可以接受的。
说明从国民经济总体角度衡量,兴建三峡工程是有利的。
对早建(假宇1989年开工)、晚建(假定2001年开工)、不建(以其他工程替代)进行了综合分析,成果表明,三峡工程早建方案费用总现值最小,晚建方案费用现值大于早建方案,但小于不建方案。
说明三峡工程建比不建好,早建比晚建有利。
(二)财务评价根据国家现行的财税制度和现行财务价格,分析了三峡工程的获利能力和贷款清偿能力。
根据以电养电的方针和有关规定,设想的资金不源是:自有资金(包括葛洲坝电站和三峡投产后的收入)占64.7%;防洪、航运分摊的投资74.5亿元,豁免本息,由国家基建投资占11.9%;国内贷款109.8亿元,占17.5%,年利率9.35%;国外借款37.1亿元(10亿美元),年利率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