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考研名词解释
- 格式:doc
- 大小:30.50 KB
- 文档页数:2
基本概念1、有意味的形式这是从艺术的本质对艺术的定义,由20世纪英国美学家、艺术鉴赏家克莱夫·贝尔在其《艺术》一书中提出来的,认为艺术的本质在于“有意味的形式”。
所谓“形式”,就视觉艺术而言,指有线条和色彩以某种特定方式排列而组合起来的纯粹的关系,他把通过形式组成的画面所可能有的指示、意义、记录的信息、传达的思想以及教化作用等现实生活的内容全部排除在外;所谓“意味”,是这种纯形式背后表现或隐藏着的艺术家的独特审美情感,审美情感是意味的唯一来源。
艺术就是艺术家创造的、能激发观赏者审美情感的纯形式,是美的形式,也即“有意味的形式”。
有意味的形式突出了艺术的审美本质方面,比表现说更进一步,但是把“意味”及“审美纯形式”与一切现实完全切断,抽象的谈论审美情感和有意味的形式,则陷入了形式主义和神秘主义。
2、陌生化“陌生化”是俄国形式主义什克洛夫斯基在《作为手法的艺术》一文中提出的核心概念,也是形式主义文论中最富有价值而且至今仍有启迪意义的思想。
所谓陌生化就是讲对象从正常的感觉领域中移出,通过施展创造性手段,重新构造对对象的感觉,从而扩大认知的深度和广度,不断给读者以新鲜感的创作方式。
文学的价值就在于让人们通过阅读恢复对生活的感觉,在这一感觉过程中产生审美快感。
如果审美感觉的时间越长,文学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就越强,陌生化手段的实质就是要设法增加对艺术形式感受的难度,拉长审美欣赏的时间,从而达到延长审美过程的目的。
3、结构主义结构主义是二十世纪下半叶最常用来分析语言、文化与社会的研究方法之一。
它的直接源头是俄国形式主义。
广泛来讲,结构主义企图探索一个文化意义是通过什么样的相互关系被表达出来。
通常大家将索绪尔的作品当做一个起点。
20世纪60年代结构主义思潮开始盛行,法国文学研究由于受这一思潮的影响,形成了罗兰·巴特的符号学理论为代表的结构主义文论,他同列维·斯特劳斯、福柯以及阿尔都塞等人被称之为结构主义文论的“巨头”,在文论界和整个西方思想界产生了巨大影响。
●艺术美:指的是艺术作品的美,是由创作主体的审美意识而产生“按照美的规律”并为着美的目的而创造的事物的美,是美的高级形态,具有比现实美更高的审美价值,给人以更强烈的审美感。
比较集中,比较完全,比较充分。
●艺术灵感:指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对有些问题久思不解,突然收到外界事物的触发或主体内部潜意识的推动,顿生闪电般的意象顿悟,这种心理飞跃的形式就是艺术灵感。
●艺术典型:在作品中,具有高度真实和高度概括的艺术形象,一方面以非常鲜艳生动的现象和特殊性充分地、集中地表现出社会生活的本质和普遍性。
同时又凝聚着创作主体突出的个性,真挚的情感和独特的审美创造。
●艺术创作方法:是指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对主体思想感情和客观生活的关系所持的基本态度和所遵循的基本原则。
●艺术思维:艺术创作和艺术欣赏过程中的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统一的系统中以捕捉艺术意象为目标,以形象思维占据绝对优势的一种思维方式。
●艺术自觉:是在一定的艺术心理定势的不知不觉的导向和作用下,对客观事物的感知后,不经复杂的智力思考的逻辑过程而直接迅速的认识和把握事物的思维活动。
●艺术的民族性:是表现民族的本质特点所形成的艺术上的特殊性,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环境、经济状况、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
艺术的民族性最重要。
基本的内涵在于是否表达民族精神,是否用民族精神来观察客观事物。
●艺术的世界性:有多种民族和地方的艺术形成的一种世界性艺术和表现人类的共同美,反映社会发展的趋势和时代精神的民族艺术。
●艺术的自律性:是艺术自身发展的规律,它包含两个方面:一、从艺术的纵向发展来看,艺术发展的今天、昨天和明天之间的必然的,本质的,稳定的联系。
这就是艺术发展的继承与革新。
二、从艺术的横向联系看,不同民族艺术之间以及民族艺术与世界艺术之间必然的、本质的、稳定的联系,这就是多民族艺术的借鉴与创造,民族艺术与世界艺术的相互融合与影响和融合。
●艺术的他律性:指在艺术发展中,艺术与其他事物,如经济、政治、道德、宗教、哲学等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也就是揭示艺术的外因是怎样制约和推动着艺术的发展。
名词解释:1.多利亚式1.理解的循环 1.理解的循环是解释学一直讨论的问题,其内涵是:整体只有通过理解它的部分才能得到理解,而对部分的理解又只能通过对整体的理解。
在理解艺术作品时,接受者必须理解作品中的部分,比如历史文化背景等,才能进而了解作品整体。
在艺术接受理解活动中,没有人能逃避这一理解的循环,所不同的是谁能有效地进入并充分地利用这一循环,从而达到真正地、深刻地理解美术作品的目的。
2.优美与崇高 2.优美与崇高的关于主体和客体审美关系中一对基本范畴。
优美指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统一中呈现出来的自由,它在形态上体现为小、光滑、柔和等;崇高是指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在矛盾冲突中克服矛盾所呈现出的自由;它在形态上体现为巨大、坚硬、突跳等。
优美与崇高的第一次严格区分是由英国美学家博克进行的。
他认为优美和人的快感有关,而崇高和人的自我保存原则相联。
康德遵循了博克的方向,认为优美是建立于对象的形式,“崇高却是也能在对象的无形式中发现”。
优美和感性相关,崇高和理性相关。
3.美术世界2. 4.格调 4.格调是在艺术作品中表现出来的美学品格和思想情操。
艺术作品的格调有高下雅俗之分。
首先体现在作品的思想内容方面。
高格调的作品一般来说有着健康的内容,深刻的思想,能触及生活的本质,展示生活的丰富性与复杂性;体现艺术家的独立人格和严肃认真对待社会、人生与自我的态度。
格调高的作品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在作品中能看出艺术家深厚的传统功力,并能恰如其分地用它们来表达相应的思想感情;另一种是富有探索性和独创性的作品,从这类作品中能看到艺术家对传统的艺术观念的批判和所开辟的新的艺术领域。
母神雕像样式主义伦敦印象派新客观社1.人化的自然.“人化的自然”是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的观点,即指经由生产劳动实践,自然界从与人无关的、敌对的或自在的状态,变为与人相关的、统一的、为我的对象,其结果使人逐渐认识到客体对象的美并掌握了美的规律,从而发展起人的审美能力。
中国美术史名词解释1.鹳鱼石斧彩陶盆①1978年河南省临汝县阎村出土②属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类型。
③器高47厘米,口径厘米,陶瓷绘有鹳鸟衔鱼,旁边竖立一件石斧的画面。
图像组合明显具有一种主题意念。
构图均衡、饱满,形象简洁醒目,为史前独立性绘画中的珍品。
2.黑陶①黑陶工业是我国新石器时代工艺美术取得的杰出成就之一。
②在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良渚文化等遗址中常有发现。
③其烧制工艺是在烧制结束时,从窑顶慢慢加水,木炭熄灭后产生浓烟,使陶器渗炭而成,表面漆黑光亮且较为致密。
④其中山东龙山文化黑陶中的蛋壳陶以黑、光、亮、薄而着称于世。
3.彩陶①最早出现于新石器时代美术中。
②是在打磨光滑的橙红色陶坯上,以天然的矿物质颜料进行描绘,用赭石和氧化锰做呈色元素,然后入窑烧制,使橙红色胎地呈现各种颜色的美丽图案,形成纹样与器物造型的高度统一。
③仰韶文化和马家窑文化是彩陶的杰出代表。
4.人面鱼纹彩陶盆①西安半坡②仰韶文化③图案装饰于陶盆内壁,展现人面与鱼的简练造型和生动组合④图案被认为与半坡氏族的原始信仰有关⑤仰韶文化半坡类型的绘画杰作和典型器物5.C形玉雕龙①1971年内蒙古自治区翁牛特旗三星它拉村遗址出土②红山文化玉器的杰出代表③玉龙为墨绿色软玉制成,龙身光泽,蜷曲如勾,龙首做猪嘴形,长吻修目④是目前发现的体形最大,制作最精,形态最逼真,年代也最久远的碧玉龙形象6.泥塑女神像①出土于辽宁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②头像与真人等大,似为全身像的头部。
塑像面呈方圆形,颧骨突出,平鼻阔嘴,眼角高挑,眼窝内嵌圆形玉片,目光深邃,具有神秘感③塑造技术成熟,水平高超,令人叹为观止,其内涵当与原始巫术或信仰有关,是生殖女神和丰收女神的象征7.舞蹈纹彩陶盆①中国原始美术中马家窑文化彩陶艺术的杰作,出土于青海大通上孙家寨。
②内壁画着原始人舞蹈的图像,有学者认为这是表现了氏族成员分组围猎野兽的场景,也有人认为是载歌载舞庆祝丰收或祭祀神灵。
个人资料整理仅限学习使用①西安半坡是表现了氏族成员分组围猎野兽的场景,也有人认仰韶文化②1. 鹳鱼石斧彩陶盆为是载歌载舞庆祝丰收或①图案装饰于陶盆内年河南省临汝③1978祭祀神灵。
县阎村出土壁,展现人面与鱼的简练③造型和生动组合②属新石器时代仰韶在技法上,这件作品紧紧抓住人物的动态和④文化类型。
图案被认为与半坡整齐的队形,以极其精练氏族的原始信仰有关③器高47厘M,口的笔墨进行描绘富有抒情仰韶文化半坡类型⑤径32.7厘M,陶瓷绘有鹳的意念。
的绘画杰作和典型器物鸟衔鱼,旁边竖立一件石8. 斧的画面。
图像组合明显饕餮纹5. C形玉雕龙①具有一种主题意念。
构图也叫兽面纹1971年内蒙古自治①②区翁牛特旗三星它拉村遗均衡、饱满,形象简洁醒是流行于商周时期一种青铜器纹饰。
址出土目,为史前独立性绘画中③②的珍品。
红山文化玉器的杰基本特征为双目圆睁,阔口隆鼻,头上多有出代表2. 黑陶一对变化多端的犄角,或玉龙为墨绿色软玉③①黑陶工业是我国新更有獠牙利爪,多数兽面石器时代工艺美术取得的制成,龙身光泽,蜷曲如纹的两旁还有对称展开的杰出成就之一。
勾,龙首做猪嘴形,长吻兽体身躯。
修目②在新石器时代晚期④④是目前发现的体形山文的大汶口化、龙文这种纹样实际上把各种动物头部的正面形象化、良渚文化等遗址中常最大,制作最精,形态最以夸张和象征的手法综合逼真,年代也最久远的碧有发现。
起来,往往难以判定为何其烧制工艺是在烧玉龙形象③种动物,故称兽面纹。
制结束时,从窑顶慢慢加6. 泥塑女神像⑤常饰①出土于辽宁牛河梁于器物的腹浓产炭,水木熄灭后生部、颈下等重要部位作为红山文化遗址烟,使陶器渗炭而成,表主题纹样,西周中期后逐头像与真人等大,②面漆黑光亮且较为致密。
渐衰落。
其中山东龙山文化④似为全身像的头部。
塑像9. 的陶黑中蛋、黑面呈方圆形,颧骨突出,岩画以壳陶①光、亮、薄而著称于世。
是用矿物质顡料涂平鼻阔嘴,眼角高挑,眼绘或用石器磨刻,敲彩陶3. 窝内嵌圆形玉片,目光深乃至用金属工具刻划在崖壁或邃,具有神秘感最早出现于新石器①岩石的图画。
一、名词解释1.模仿论[四川师范大学2017、2016年研]相关试题:模仿论(摹仿论)[四川师范大学2014年研]答:模仿论,又称摹仿论,是指主张艺术来自对社会现实的模仿,能再现社会现实的本质,并能产生陶冶作用,是一种有关艺术来自人对现实的模仿的观念。
模仿论是关于艺术的本质在于对宇宙万物的模仿的观念体系。
这是西方最古老且影响深远的一种艺术本质论。
模仿论在古希腊时期就存在着两种对立观念:①否定性模仿论,以柏拉图为代表,认为艺术仅仅模仿世界的“影子的影子”,同作为世界的本质的“理念”隔了三层,因此是虚假的,由此他否定了艺术存在的合理性;②肯定性模仿论,以柏拉图的弟子亚里士多德为代表,他认为艺术所模仿的世界并非“理念”的虚假影像,而是同样可以达到真理的境界。
这种理论直到19世纪末仍然具有极大的影响。
2.理念论[四川师范大学2017年研]答:理念论是指有关艺术来自客观的精神的呈现的观念,主要代表人物有柏拉图、黑格尔等。
柏拉图认为,一种客观的理念才是世界的最终本质,是第一性的;由理念产生的感性世界是第二性的,而艺术仅仅是第三性的。
与柏拉图在否定的意义上运用这种客观精神论不同,黑格尔从理念及其辩证运动构成世界的本质出发,提出了艺术类型的辩证演变思路。
根据这个辩证运动原则,理念在其发展过程的每一特殊阶段上,都应当有一种不同的表现方式和它在该阶段的内在定性紧密结合在一起。
黑格尔从理念与其感性显现方式和阶段之间应当形成内在统一关系的角度,把艺术类型依发展变化轨迹划分为如下三种:①象征型艺术;②古典型艺术;③浪漫型艺术。
3.艺术兴媒[四川师范大学2017、2016年研]答:艺术兴媒是指可以承载艺术家感兴并能触发公众感兴的艺术媒介。
媒介是感兴的媒介,感兴是媒介的感兴。
在欣赏任何艺术品时,人们最先接触到的并非艺术符号或者形象,而是某种可以触发感兴的物质媒介,这就是艺术兴媒。
作为多层兴辞结构系统,艺术兴媒造成的兴媒层是艺术品结构的第一层面,直接影响着艺术品的创作效果与接受体验。
【考研笔记】彭吉象《艺术学概论》名词解释小伙伴们,你们心心念念的,彭吉象《艺术学概论》名词解释来啦!01客观精神说客观精神说,基于客观唯心主义,认为艺术是理念和宇宙精神的显现。
柏拉图将理式世界当作第一性,感性世界当作第二性,艺术世界看作第三性,认为艺术是理式世界的摹本的摹本,否定了艺术世界的真实性。
德国古典主义美学集大成者黑格尔认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认为理念是内容,感性显现是外在表现,艺术是内容与形式的辩证统一。
我国南北朝的刘勰在《文心雕龙》首篇《原道》中,提出“文”是“道”的表现,“道”是“文”的本源的观点。
明代朱熹认为“文以载道”,即“犹车载物”。
02模仿说模仿说,基于唯物主义,认为艺术是对现实生活的模仿,是社会生活的再现。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肯定了现实生活的真实,从而肯定了模仿现实的艺术的真实,他认为艺术模仿的不仅是现实生活的原有的,而是社会的本质,艺术应照事物应有的样子去模仿。
俄国革命民主主义者车尔尼雪夫斯基认为,“美是生活”,艺术是对生活的再现,此处的生活不仅指社会生活,还有自然界。
我国南北朝姚最在《续画品》中说,“心师造化”,唐代张璪说,“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五代十国的荆浩在《笔法记》中说,“度物象取其真”。
03审美认知作用艺术的审美认知作用,是艺术的社会功能之一,主要是指人们通过艺术鉴赏活动,可以更加深刻地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历史、认识人生。
首先,艺术具有认识社会、认识历史、认识人生的作用,是因为艺术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并且其中融入了艺术家的人生体验、思想情感,因此艺术反映的是社会本质和人生的真谛,是真善美的统一。
而且艺术可以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阻碍,供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欣赏者欣赏,从而使人类通过艺术欣赏认识社会、历史、人生。
其次,艺术可以认识自然,因为艺术反映的社会生活包括自然界,并且由于艺术表现手法多样,可以更加生动、形象、直观的反映自然,让人们认识自然。
但是,我们不可以夸大艺术的认识作用,在专业方面艺术无法像历史、物理等学科一样深刻的认识,但由于艺术认知作用是以审美价值作为基础的,所以,艺术在发挥认知作用的同时,还给人以美的享受。
北舞艺术概论补充课(一)一、名词解释1、摹仿说摹仿说是艺术起源论与艺术本质论的一种。
是艺术起源论最早的一种观点,认为艺术源于人类对自然的摹仿。
作为艺术本质论,它认为艺术的本质是对自然的摹仿或对社会生活的再现。
其代表人物有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亚里士多德与近代俄国美学家车尔尼雪夫斯基等。
摹仿说揭示了原始艺术和自然、社会的内在联系,强调艺术创作来源于客观现实生活,但没有揭示艺术起源的深层原因,并存在过分太高现实美、贬低艺术美的倾向。
2、表现说表现说是艺术起源论的一种说法,这种观点认为艺术起源于人类表现的需要,代表人物有俄国文学家列夫·托尔斯泰等,在中国汉代《毛诗序》中就讲到:“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表现说的大规模兴起与西方18、19世纪的浪漫主义思潮有关,其合理之处在于突出了艺术家的主体精神,不足之处在于忽略了现实生活与艺术起源之间的关联。
3、游戏说游戏说是艺术起源论的一种说法,这种观点认为艺术起源于人类的游戏冲动。
这一观点是由18世纪德国哲学家席勒和19世纪英国哲学家斯宾塞提出来的。
游戏说的价值在于强调艺术活动本质上是一种精神活动,不直接满足现实功利目的,而是以人类精神需求的满足为目标,为人类创造一个自由的精神家园。
其不足之处在于不符合原始社会人类物质生活极度落后、精神活动无法独立的生存状况,从而不能从根本上解释艺术的起源。
4、巫术说巫术说是艺术起源论的一种说法,这种观点认为艺术起源于原始社会的巫术活动,兴起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在《原始文化》一书中最早提出,还有代表人物英国人类学家弗雷泽等。
这一观点的合理性在于结合了原始人的思维特点和心理特点,结合人类学和考古学的发现,找到了艺术最早的源头之一。
但是将艺术的起源归结为巫术,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社会劳动实践的作用。
5、劳动说劳动说是艺术起源论的一种说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艺术起源的基本观点。
大国工匠艺术基础名词解释考研一、大国工匠大国工匠是指在某一领域或行业中拥有世界领先地位的工匠,通常是指在制造业、艺术设计等方面拥有卓越技艺和深厚功底的专业人士。
大国工匠不仅具有高超的技术水平,还能够创新设计,引领行业发展的潮流。
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大国工匠被视为国家的宝贵财富,代表着国家工匠精神的传承和发展。
二、艺术基础艺术基础是指艺术创作和审美表达的基本理论和技巧,包括艺术史、美术基础、设计基础、色彩学、构图学等方面的知识。
艺术基础是艺术创作的基础,对于培养艺术人才、提高艺术创作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三、名词解释1. 艺术史:指以艺术作品为主要研究对象,对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域和文化中的艺术作品及其创作背景、创作风格和意义进行研究的学科。
2. 美术基础:指绘画、雕塑、版画等美术创作的基本理论和技巧,包括素描、色彩、构图、透视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3. 设计基础:指设计领域的基本理论和技巧,包括造型、平面设计、立体设计、数字设计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4. 色彩学:指色彩的基本理论和应用技巧,包括色彩的构成、配色原理、色彩效果等方面的知识。
5. 构图学:指构图的基本原理和技巧,包括画面的结构、比例、节奏、平衡等方面的知识。
四、考研考研是指参加研究生考试的过程,包括报名、准备考试、参加考试、录取等一系列环节。
研究生教育是高等教育中的研究生阶段,是硕士和博士研究生进行专业学习和研究的阶段。
考研对于提高个人学历和专业水平、进一步深造和学术研究具有重要作用。
五、结语通过以上对大国工匠、艺术基础和考研的名词解释,我们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这些领域的重要概念和基本知识。
在当今社会,艺术基础对于培养艺术人才、提高艺术创作水平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研究生教育也是我国高等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培养专业人才,推动学术研究和科学技术发展。
希望通过对这些名词的解释,能够进一步促进大家对这些领域的深入了解和关注。
艺术基础是培养大国工匠的关键艺术基础是培养大国工匠的重要基础,艺术在人类社会中的地位一直是不可忽视的。
【考研笔记】彭吉象《艺术学概论》名词解释2主观精神说主观精神说,基于主观唯心主义,认为艺术是“主观意识的体现”,是“生命本体的冲动”。
德国古典美学的开山鼻祖康德认为,艺术是作家、艺术家的天才创造物,把自由看作艺术的精髓,艺术是自由的活动,不涉及任何目的和功利性。
德国的哲学家尼采在他的著作《悲剧的诞生》中,用“日神阿波罗”和“酒神狄奥尼索斯”来解释艺术的起源、本质、作用,甚至是人生的意义,他用“日神冲动”和“酒神冲动”来解释艺术的两种起源,把梦和醉看成艺术审美的两种状态。
我国南北朝的文艺批评家,把情和志看作艺术家欲望和心灵的表现。
宋代严羽的“妙悟说”、明代袁宏道的“性灵说“,都认为艺术是艺术家主观精神的表现。
艺术生产马克思首次将艺术与生产结合起来,提出了艺术生产这个名词,揭示了艺术的本质是社会生产劳动实践的产物。
但,艺术又是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其产品具有精神属性,主要价值为审美价值,满足人的精神需求。
艺术生产揭示了艺术的起源离不开社会实践的真理,艺术的性质是审美主客体的统一,其特点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并且融入了艺术家的思想情感。
另外,艺术生产还揭示了艺术与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原因,艺术作为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决定于经济基础,而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某些艺术门类只能在经济落后的时期繁荣,随着经济的发展,其繁荣期就过去了,如古希腊的神话。
并且艺术与经济有关,但不是正比关系,经济落后的国家在艺术上也可出现繁荣的状态,如19世纪的俄国。
最后艺术生产还把艺术创作艺术作品,艺术欣赏三个环节作为一个系统,从而阐释了二者相互关联、相互渗透的关系。
艺术形象性艺术的形象性是指艺术用具体的、可感的艺术形象表达艺术家的思想情感、反映现实生活,这是艺术与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基本区别。
首先,艺术形象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一方面艺术反映现实生活,艺术的内容来源于社会生活,另一方面,艺术家在创作的过程中会融入自己的思想情感,艺术也是艺术家审美认知和审美情感的反映。
1、客观精神说:艺术史上关于艺术本质问题的基于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之上的一种主要看法,认为艺术是“理念”或者客观“宇宙精神”的体现。
主要代表人物是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德国古典美学集大成者黑格尔、南北朝时期的刘勰和宋代的朱熹。
柏拉图认为,理性世界是第一性的,感性世界是第二性的,而艺术世界仅仅是第三性的,也就是说,只有理式世界才是真实的,而现实世界只是理式世界的摹本,艺术世界则更不真实了,艺术是“摹本的摹本,影子的影子”。
黑格尔的美学核心是:美就是理念的感性展现。
该观点包含了深刻的辩证法思想,认为“理念”是内容,“感性显现”是表现形式。
中国古代则有“文以载道说”。
南北朝时期的刘勰认为文是道的表现,道是文的本源。
宋朝朱熹的观点更为极端,认为“文”只不过是载“道”的简单工具,即“犹车之载物”罢了。
2、文以载道说:“文以载道说”是客观精神说在中国的体现。
代表人物有南北朝的刘勰和宋朝的朱熹。
刘勰在《文心雕龙》的首篇《原道》中谈到:文是道的表现,道是文的本源。
刘勰的“道”指的是自然之道与圣人之道的统一。
宋代理学家朱熹在处理文与道的关系上更加极端,他认为“文”只不过是载“道”的简单工具,即“犹车之载物”罢了。
朱熹的“道”不仅是文艺的本质,而且是文艺的内容,“文”仅仅作为“道”的工具而已。
3、主观精神说:艺术史上关于艺术本质问题的基于主观唯心主义哲学之上的一种主要看法。
这种观点认为艺术是“自我意识的表现”,是“生命本体的冲动”。
代表人物有德国古典主义美学开山鼻祖康德、处于19世纪20世纪转折点上的德国哲学家尼采、宋代严羽的“妙悟说”和明代袁宏道的“性灵说”。
康德认为艺术纯粹是作家和艺术家们天才的创造物,这种“自由的艺术”丝毫不夹杂任何利害关系,不涉及任何目的。
但是康德的先验论的唯心主义哲学体系,又使他关于美与艺术的论述中充满了一系列的矛盾。
尼采则认为人的主观意志是世上万物的主宰,也是推动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因。
主观意志在这里被说成是主宰一切的独立实体,本能欲望被夸大为具有无限的能动性。
高硕教育新祥旭考研
第一部分 名词解释
1.物质生产
2.艺术生产
3. 文学活动构成要素
4. 灵感与直觉
5. 变形与陌生化
6. 艺术真实
7. 象征型文学
8. 艺术风格
9. 艺术流派10. 艺术思潮
11. 典型 12. 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的关系 13. 意境 14. 意象 15. 文学产品的本文层次 16. “一切景语皆情语”17. 共鸣 18. 期待遇挫与艺术魅力 19. 叙事的构成 20. 移情说
21. 伦理道德批评 22. 社会历史批评 23. 审美批评 24. 精神分析法(心理批评)25. 语言批评(结构主义批评)26. 悲喜剧 27. 表现说 28. 模仿说 29. 游戏说 30. 荒诞派戏剧
31.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32.超现实主义。
33. 造型艺术 34. 王国维 35. 席勒 36. 艺术形象 37. 艺术想象 38.创作个性。
39. 艺术鉴赏。
外国美术简史“名词解释” ---------- 考研必备《外国美术简史》修订版,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1.黑绘风格:出现于公元前6世纪初,它是把主体人物涂成黑色,背景保持陶土的赭色,使形象轮廓突出,有如剪影,细部稍用勾线表现。
代表作《阿客留斯与埃阿斯玩骰子》2.红绘风格:出现于公元前6世纪末,与黑绘风格相反,它是在背景上涂以黑色,留下主体部分的赭色,人物细部用线来描绘,主要流行于古典时期。
3.巴洛克艺术:是17世纪广为流传的一种艺术风格,意思是不圆的珠子。
产生于16世纪下半期,盛行于17世纪,进入18世纪,初北欧和中欧地区外,逐渐衰落。
其特点是:1)它有豪华的特色;既有宗教特色,又有享乐主义的色彩。
2)它是一种激情艺术,打破理性的宁静与和谐,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非常强调艺术家丰富的想象力。
3)极力强调运动;运动和变化是巴洛克艺术的灵魂。
4)它很关注作品的空间感和立体感。
5)它的综合性;强调艺术形式的综合手段。
6)它有浓重的宗教色彩;宗教题材在巴洛克艺术中占有主导地位。
7)大多数巴洛克艺术家有远离生活和时代的倾向。
4.洛可可艺术:洛可可愿意指描绘贝克的装饰图案,作为一种新的艺术样式,首先在法国路易十五的宫廷形成,然后流行到其他国家,特征是富有、华丽、纤巧、缠绵的风趣,故意破坏艺术上的对称均衡、朴实的规律。
被成为洛可可的艳情艺术主宰了18世纪前半期,它以上流社会男女享乐生活为对象,描绘全裸或半裸的妇女和精美华丽的装饰。
它一方面不免浮华做作,缺乏对神圣力量的感受;另一方面,却以法国的轻松优雅使绘画完全摆脱了宗教题材。
代表画家及作品:华多《舟发西苔岛》、布歇《沐浴的狄安娜》5.巴比松画派:19世纪30-70年代,枫丹白露森林的小镇巴比松吸引了许多画家,他们在那里聚会和出游作画,既得见原始荒凉的自然风貌,感受逃离闹市的惬意;又与不远的城市巴黎保持联系,了解世界美术的动向。
其口号是:面对自然,对景写生。
主将是卢梭,代表作品《橡树林》6.新表现主义:进入19世纪80年代兴起的新表现主义和欧洲这一思潮有紧密的联系。
名词解释1.乌尔姆高等造型学院:乌尔姆造型学院由奥托•艾舍和马克斯•比尔等于1953年在乌尔姆创立。
因为其强调从技术方面培养设计师与其对系统设计的推崇,使乌尔姆造型学院成为战后德国最重要的设计学院。
乌尔姆造型学院是20 世纪五六十年代世界上影响最大的设计学校,是继包豪斯之后世界艺术设计教育史上的又一个里程碑。
它奠定了艺术设计更多的和科学相联系的基础,为艺术设计广泛地介入工业生产开辟了道路。
2.功能主义:20世纪20年代,现代设计领域的一个重要派别--现代主义设计最终形成。
现代主义是主张设计要适应现代大工业生产和生活需要,以讲求设计功能、技术和经济效益为特征的学派。
其最为重要的理念便是功能主义。
功能主义就是要在设计中注重产品的功能性与实用性,即任何设计都必须保障产品功能及其用途的充分体现,其次才是产品的审美感觉。
简而言之,功能主义就是功能至上。
3.国际主义设计运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在欧洲发展的现代主义,经过在美国的发展,成为战后的国际主义风格。
到20世纪60、70年代,这种风格广泛流行,影响了世界各国的建筑,产品设计和平面设计。
钢筋混凝土预制构件结构和玻璃幕墙结构成为国际主义建筑的标准面貌。
形式变成了第一性,原本的目的性被取消了,而为了达到所采用的手段成为了目的,这是国际主义的核心。
4.斯堪的纳维亚风格:斯堪的纳维亚风格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首先在芬兰、丹麦、瑞典等北欧国家形成,以斯堪的纳维亚最为突出。
斯堪的纳维亚风格通过适当的运用现有技术,尽可能的提高生活质量为前提,通过传统手工艺与现代设计的结合,集理性与浪漫于一身。
以保罗•汉宁森、阿尔瓦•阿尔托为代表。
5.波普风格:波普风格又称流行风格,二战以后新生一代希望有新的设计风格来体现新的消费观念、新的文化认同立场、新的自我表现中心,于是在英国青年设计家中出现了波普设计运动。
从设计上来说,波普风格并不是一种单纯的一致性的风格,而是多种风格的混杂。
1.典型:“典型”一词在希腊文中原意为铸造用的模子。
艺术典型指的是艺术作品之中那些具有高度典型性的艺术形象体系,它是普遍性与特殊性、必然性与偶然性的统一。
典型要求在个体中体现共性,在特殊中体现出普遍性,在偶然中体现出必然,在现象中体现出本质2.主题:艺术作品的主题,是透过题材所暗示出来的思想内涵,是作者的主观情思与题材本身的客观意义在契合中发生出的具有某种社会意义的思想;也就是作者对题材从中提炼出的明确的思想。
主题是构成艺术作品内容的可信和灵魂,是作者思想意义的集中体现,具有明确性与集中性的特点。
艺术作品的主题可以是政治性的、哲学性的、伦理性的、宗教性的、生活情趣的。
3.艺术流派:是指思想倾向、审美观念、艺术趣味、创作风格相近或相似的一些艺术家所组成的艺术流派。
他们既要有明确的艺术主张,还要有具体的创作实践、艺术成果和成就显著的代表人物。
4.艺术构思:是艺术家在既定的艺术心理定式和创作目的的指导下,围绕着从生活的暗示中初步形成的主题意向,运用艺术思维对于此有关的生活素材进行加工、提炼和组合,从而在头脑中孕育出一个完美而独特的艺术意象。
其实质是艺术家对社会现象的一种审美认知活动。
艺术构思是艺术创作的中心环节,上承观察和体验生活,下接意向物化,是将生活表象和艺术家的思想感情高度融合的典型化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想象和情感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5.意象物化:意象物化是指艺术家运用艺术语言,将构思成熟的艺术意象变现为专供审美和鉴赏的艺术形象的艺术作品,其是指是一种审美表现活动。
这是艺术创作过程的最后完成阶段。
6.题材:是艺术作品内容的主要构成因素,有广义、狭义之分。
广义上的题材,是指艺术作品中所表现、描绘的生活、情感的范围和性质,也称取材范围,如绘画中的人物题材、花鸟题材等。
狭义的题材,指的是构成了已被规定了的作品内容的基本的材料,也就是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具体的生活形态和情感形态,如在小说、电影中所具体描绘的时间、人物和故事7.艺术潮流:在中外艺术一定的历史阶段内,由一批思想倾向、艺术主张(美学主张)、创作方法和表现风格等方面相似或相近的艺术家所形成的艺术流派。
艺术管理考研名词解释
艺术管理考研名词解释如下:
艺术管理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涉及到艺术市场、艺术机构管理、艺术品管理等多个方面内容。
艺术管理可以简单理解为艺术机构的商业运营,以艺术为基础,以管理为依托,涉及到了艺术与管理两个学科下的各分支领域,是一门交叉性很强的学科。
艺术市场是指通过艺术品的交易和艺术服务的提供,实现艺术价值的产生、流通和增值的市场。
在艺术市场中,艺术品的评价、定价和交易等环节都是艺术管理的重要内容。
艺术机构管理是指对艺术机构进行组织、运作和管理的过程。
艺术机构包括艺术学院、艺术团体、艺术公司等,在管理艺术机构时需要考虑到艺术特性和市场需求的平衡。
艺术品管理是指对艺术品进行策划、保存、展示和推广等管理活动。
艺术品的管理需要考虑到艺术品的保护、市场推广和文化价值的传承。
此外,艺术市场分析也是考研艺术管理中常见的知识点,它包括市场需求分析、市场竞争分析和市场策略分析等内容。
市场需求分析是指通过对客户需求的研究和分析,把握市场需求的变化趋势。
市场竞争分析是指通过对竞争对手的研究和分析,寻找自身的优势和不足。
市场策略分析是指通过对市场环境的研究和分析,制定相应的市场营销策略。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需获取更多详细信息,建议查阅各高校研究生招生官网或咨询相关招生办老师。
艺术概论考研弗洛伊德的名词解释弗洛伊德名词解释:奥地利精神分析学家,精神分析学创始人。
提出无意识的理论。
早期把人的心理过程分为无意识、前意识、意识三部分。
后来又提出“本我”、“自我”、“超我”的人格结构。
“本我”是原始本能的欲望冲动。
“超我”是人后天形成的道德、宗教等社会意识,对“本我”的欲望冲动起抵制和压抑的作用。
“自我”即自我意识,它遵循现实的原则,对“本我”的欲望冲动与“超我”的压制起调节作用。
用这一理论解释社会现象,认为人类文明是性爱受压抑的产物,人的性爱因遭受压抑,无法满足时,就表现为人的科学、艺术等文化方面的创造性。
人类社会的道德规范、宗教戒律都是针对人的性欲而产生和规定的。
赵孟頫名词解释赵孟頫(1)赵孟頫,字子昂,号松雪道人。
出身宋朝宗室,在元代经历五朝,有很高的地位和影响。
赵孟頫在艺术上主张标榜“古意”,从文人审美情趣出发,提倡继承唐与北宋绘画,重视神韵,强调古拙质朴、温润典雅的画风,反对宋代院画过分追求形似和纤巧。
赵孟頫倡导“书画同源”,强化绘画中书法性的笔墨架构,强化了笔墨的趣味性与表现力。
将书法用笔进一步引进绘画之中,加强其艺术表现力。
(2)赵孟頫在人物鞍马画方面成就突出,风格远溯唐代韩幹,近师北宋李公麟,并能参悟自然而别具自我面貌。
赵孟頫的传世作品极多,著名者有青绿着色而简括雅逸的《秋郊饮马图》,自诩为“不愧唐人”的《人骑图》、《红衣罗汉图》,“粗有古意”的《幼舆丘壑图》,被元人誉为“风尚古俊”、“一洗工气”的《鹊华秋色图》,继承发展董源、李成画风的《双松平远图》、《水村图》,体现“书画本来同”的《秀石疏林图》等。
(3)《人骑图》为赵孟頫早期人物画作品,采用铁线游丝描法,颇有唐风遗韵。
《红衣罗汉图》取法高古,笔法稚拙,设色浓丽而不失凝重,体现了画家中年的人物画创作水准与刻意“复古”的艺术主旨。
《秋郊饮马图》是赵孟頫晚年的精心之作,画家在前期复古求新的风格基础上,注重对马的特征、情趣、形态、神采观察后的细致描绘,体现出赵孟頫突破“行家”“戾家”的泾渭分明,各取所长而推陈出新的勇气和能力。
(4)影响:赵孟頫的绘画实践和艺术主张集中体现了元代文人画在继承宋金基础上的新发展,对当时和后世绘画都有巨大的影响。
(5)书法上:赵孟頫在书法上竭力提倡恢复“二王”的书法传统,推动元代复古风气的形成。
赵孟頫擅长篆、隶、楷、行、草诸体,法度谨严,用笔遒劲,体势朗逸,风格姿媚,创造了独具面目的“赵体”。
对当时乃至明清两代影响很大。
赵孟頫特别以行、草、小楷最佳。
其楷书,取钟、王的意蕴,参以李邕的纵逸,形成温文尔雅又坚韧刚毅的风格特征,后世将他的楷书与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并称为“颜、柳、欧、赵“四大楷书家”。
工艺美术名词解释考研前言工艺美术是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涵盖了广泛的艺术形式和技术手段。
在考研中,对工艺美术名词的理解和掌握是非常重要的,本文将从几个方面对工艺美术名词进行解释,以帮助考生更好地应对考试。
瓷器瓷器是中国工艺美术的瑰宝之一,也是世界工艺美术史上的重要代表。
瓷器的制作工艺复杂,需要经过粉料的配制、胚胎的制作、修整、施釉、烧制等一系列工序。
瓷器的特点是质地洁白细腻,釉面发亮,并具有一定的强度和不透水性。
彩绘彩绘是一种以颜料为基础,通过刷、拍、喷等手法将色彩施加到作品上的技法。
彩绘可以增加作品的视觉效果,丰富作品的表现力。
在工艺美术中,彩绘被广泛运用于陶瓷、织物、木器、玻璃等材料的装饰上,为作品赋予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流行工艺品流行工艺品是指在一定时期内流行、深受大众喜爱的工艺美术品。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消费观念的改变,流行工艺品的风格和材料也不断变化。
流行工艺品既满足了人们的生活需求,又具有时尚和艺术的特点,成为了人们追求个性和时尚的重要选择。
金属工艺金属工艺是一种通过对金属材料进行切削、锻造、焊接、酸蚀等工艺处理,使其转化为艺术品或实用品的工艺技术。
金属工艺的发展与金属材料的开采和加工技术密切相关。
金属工艺品形态多样,既有古朴典雅的铜器、金器,也有现代风格的不锈钢艺术品。
金属工艺品不仅具有实用功能,还具有观赏和收藏的价值。
剪纸剪纸是一种以剪刀或刻刀将纸片剪切成各种形象的技艺。
剪纸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汉朝,现已成为流行于世界各地的传统手工艺品。
剪纸的制作具有较高的技巧性和艺术性,常用于节庆装饰、窗户贴画等。
剪纸的形式丰富多样,有单层剪纸、多层剪纸、刻画剪纸等,展示了中国民间艺术的独特魅力。
陶艺陶艺是利用黏土等矿物质材料经过成形、烧制等工艺制作成的艺术品。
陶艺的历史可追溯到古代,是人类最早掌握的工艺技术之一。
陶艺作品形态各异,包括陶瓷器、砖雕、陶塑等。
陶艺以其丰富的造型和自然的质感吸引了众多艺术家和收藏家的关注。
名词解释:
斗彩:又称逗彩,其法是在胎上先用“苏泥勃青”青花釉料画出部分花纹,又在釉上与之相适应的加以彩绘,使青花与彩绘形成变化统一的装饰效果,上下斗合,构成全体,故名“斗彩”。
画像石:是雕刻着不同画面,用于构筑墓室、石棺、享祠或石阙的建筑石材。
它不仅表现了汉代石刻装饰在艺术表现方面的卓越成就,而且反映了汉代社会生活和思想的具体内容。
汉代画像石最常见于山东嘉祥武氏祠和河南南阳。
《髹饰录》:是我国古代一部漆艺专著,作者黄大成。
该书是一部漆艺的创作实践总结。
他详细叙述了制漆的工具及材料,制漆的各种弊病,色漆的制配,以及丰富多彩变化万千的各种装饰方法。
金银错:或称错金银,是在铜器上用金银片镶嵌成各种图案花纹,用错石再磨平滑。
它是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工艺装饰的一种新创造。
原始瓷器:是从陶到成熟瓷器的过度,有釉,烧成在1060C—1100C,釉色青绿带有褐黄,胎亦较硬,呈灰白色。
学术界把这种釉陶称为原始瓷器,被称为瓷器的萌芽。
彩绘陶:是战国时期较为杰出的一种陶器。
它是在烧成了的陶坯上画花,因而花纹易于脱落。
其主要是用作冥器,大都采用轮制,烧制的火度度很低。
顾绣:指代表上海顾名世一家刺绣技法和风格绣品的总称。
顾绣脱离生活实用,成为一种独立的欣赏工艺。
《天工开物》:作者是明代工艺家宋应星。
它是明代手工业的科学总结,详细地记述了各种手工艺,从原料到成品的全部生产过程,及其专业分工,是一部极为重要的研究明代手工艺的宝贵资料,被外国学者誉为“中国十七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艺术世界:是艺术家、艺术作品、艺术欣赏者构成的有机统一体。
艺术家是专门从事艺术生产的创造者的总称。
艺术作品是指艺术生产的成果或产品。
艺术欣赏者是指领略和玩赏艺术品的人。
艺术语言:是指任何一门艺术都有自己独特的表现方式和手段,运用独特的物质媒介来进行艺术创作,从而使得这门艺术具有自己独具的美学特性和艺术特征。
这种独特的表现方式或表现手段,就叫做艺术语言。
工艺美术:是艺术的一种,也是和社会生产有直接联系的物质文化之一。
它具有精神生产和物质生产的双重属性。
艺术直觉:是指人们在审美活动和艺术鉴赏活动中,对于审美对象或艺术形象具有一种不假思索而即刻把握与领悟的能力,使人刹那件暂时忘记一切,聚精会神的观赏它,全身心沉浸在审美愉悦之中。
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传统的一个重要范畴。
它是艺术中一种情景交融的境界,是艺术中主客观因素的有机统一。
也是主观情感与客观景物相熔铸的产物,它是情与景、意与境的统一。
艺术风格:是指艺术家的创作在总体上表现出来的独特的创作个性与鲜明的艺术特色。
它既与艺术家主观方面的特点有关,也与题材的客观方面的特点分不开,它涉及艺术作品内容与形式的各个层面,从艺术作品的整体上呈现出来。
艺术鉴赏:是指读者、观众、听众凭借艺术作品而展开的一种积极的、主动的审美再创造活动。
艺术批评:是以艺术现象为对象,以一定的艺术批评理论为指导,经过接触、融入和超越三个阶段,实现对批评对象的描述、解释和评价的一种艺术活动。
艺术设计:从狭义上讲,也被称作工业设计或工业美术,是从传统的工艺美术事业中发展起来的。
它是工业革命后从包豪斯到现代国际上广泛兴起的一门交叉学科,既区别于
手工业制品也不同于纯艺术品制作,它是现代大工业生产基础上产生的工业产品创新的社会实践形态,它几乎包括一切现代工业产品的造型设计,涉及范围十分广泛。
有意味的形式:由英国视觉艺术家克莱夫·贝尔提出的。
它把艺术作品作为审美对象,提出只有具有有意义的形式的作品才是真正的艺术品。
也只有具有有意义的形式的作品才会使人产生审美感情。
它为塞尚以来的后期印象派,以及以毕加索为代表的立体主义,以马蒂斯为代表的野兽派等现代派艺术的出现做了极力的辩护。
它对现代艺术,甚至当代艺术的理论化有着极其深厚的影响。
巴洛克艺术:最早在意大利的罗马兴起,是在为天主教堂和富裕的红衣主教服务中产生的。
巴洛克艺术最大的特点是豪华,充满动感,构图不平衡,对比不强烈,富于戏剧性效果等。
因此它在很大程度上打破了古典艺术的规范,成为一种极其重视感官效果的艺术风格。
洛可可艺术:到18世纪的时候,法国的专制政体出现了危机,经济萧条,对外战争失利。
另外,欧洲资产阶级地位提高,贵族阶层日益衰落,他们丧失了先前的“忠君”思想和“爱国”热情,而更多地关注如何享受与打发时光。
在贵族的日常生活中,一种柔媚、轻松、注重装饰和享受的洛可可艺术诞生了。
补充……………………………
釉陶:是指涂有黄绿色低温铅釉的一种陶器,因而又称铅釉陶。
它的特点是熔点低,约在700—800C就可以烧成,它是汉代陶瓷工艺的一种创造。
金银平脱:是用薄金片或薄银片按照装饰花纹的要求,剪成图案贴在漆器上。
然后加漆两三层,最后经过研磨,使显出金银花纹。
填彩:“填彩”的方法是先在胎上用“苏泥勃青”画出花纹轮廓,然后在花纹轮廓内再填以彩色釉料。
宣德炉:明宣宗三年,工部为适应宫廷和寺庙作祀祠或熏衣之用的需要,利用从南阳所得风磨铜铸造一批小型铜器,称为宣德炉。
因其品种多为香炉式,故以炉名之。
云锦:是一种华美的织锦。
现在一般都认为由于它的纹饰色彩灿烂辉煌,有如天上美丽的云彩,故名。
云锦的品种有妆花,库锦和库缎三种。
形象思维:是运用一定的形象来感知,把握和认识事物,也就是通过具体,感性的形象来达到对事物本质规律认识的一种思维形式。
是人类能动的认识和反映世界的基本形式之一,也是艺术创作的主要思维方式。
灵感思维:是指在创造活动中,人的大脑皮层高度兴奋时的一种特殊的心理状态和思维形式,它是在一定的抽象思维或形象思维的基础上,突如其来地产生出新概念或新意象的顿悟式思维形式。
艺术流派:是指在中外艺术发展的一定历史时期里,由一批思想倾向、美学主张、创作方法和表现风格方面相似或相近的艺术家所形成的艺术派别。
艺术思潮:是指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特别是在一定的社会思潮和哲学思潮的影响下,艺术领域所发生的具有广泛影响的思想潮流和创作倾向。
艺术意蕴:是指深藏在艺术作品中内在的含义或意味,常常具有多义性、模糊性和朦胧性,体现为一种哲理、诗情或神韵,经常是只可意会不可言谈,它也是文艺作品具有不朽的艺术魅力的根本原因。
实用艺术:是指实用与审美相结合的表现性空间艺术,主要包括建筑艺术,园林艺术,工艺美术与现代设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