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20年浙贝母产地调查报告

2020年浙贝母产地调查报告

2020年浙贝母产地调查报告
2020年浙贝母产地调查报告

2020年浙贝母产地调查报告

一、调查样本信息

本次针对浙贝母的产地调查中,中药材天地网信息中心共收集调查问卷117份,其中

无效样本19份,调查有效的成功样本98份,样本有效率为85%。样本随机选择,有效样

本能够反映调查总体实际情况。

将登陆页访问者转换成潜在或现实消费者对网络营销来说至关重要。登陆页优化是最

大化转换率的过程之一。那么营销人员如何优化登陆页的效果呢?为了找到答案,Ascend2

实施了“登陆页优化调查”。

二、调查结果详述

在铁西的山东村,我们见到了徐超,他是我们最后的一个走访对象。徐超正趴在桌上

写作业。一进门我们就看到墙上挂了几张奖状,有几张写着校模范生的称号。9岁的徐超

念四年级。父亲从山东到鞍山已经10多年了。母亲有病,全家靠父亲推垃圾车挣点钱。

唯一让他们感到自豪的是儿子徐超。徐超书法作品获得了全国少年儿童书画竞赛银杯奖。

她母亲告诉我们:“徐超的作文写得很好,经常作为班级里的范文供大家学习。”徐超告

诉我们他最大的愿望要考上清华大学,将来还要买幢别墅给爸妈住。

1、浙贝母种植规模分布种植规模样本量百分比大户22%中户5051%小户4647%

在本次调查受访的98个种植户中,种植大户共2个,占2%;中户共50个,占51%;小

户共46个,占47%。在种植规模上,浙江磐安浙贝母种植分布不均,其中中户在种植资源上占据优势,在资源把控与价格话语权上处于中性水平,抵御市场价格波动能力一般。

2、浙贝母当前产地收购商数量分布产地收购商数量样本量百分比多11%一般3637%少6162%

湖南省是我国的农业大省,农药、化肥的使用量较大,对农村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

影响。农药、化肥对农作物的增产有很重要的作用,但长期使用,造成土壤物理性质恶化,据统计,20xx年全省农药的使用量达861吨,很多农药、化肥中含有重金属,造成水源的严重污染,同时化肥的使用导致田力下降、土壤板结,肥效降低,反过来又促使施用量增加,造成恶性循环。

在本次对浙贝母产地收购商数量的调查中,表示来产地的收购商数量多的占1%;表示

来产地的收购商数量一般的占37%;表示来产地的收购商数量少的占62%。对于收货商数量

多寡,选择收货商数量较少的占比明显大于数量较多的,分析样本整体分布,显示出当前

浙贝母的产地收货商数量偏少。

xx月1日,《饮料通则》将代替原有的国际GB10789——1996《软饮料的分类》。

《饮料通则》第一次把目前市场上售卖的饮料归为11类,包括碳酸饮料类、果蔬汁类、

蛋白饮料类、包装饮用水类、茶饮料类、咖啡饮料类、植物原料类、风味饮料类、特殊用

途类和固体饮料类。而在这10类中未能包括,又符合饮料定义的饮料制品全被归入第11类——其他饮料类。

3、浙贝母产地库存状况分布产地库存状况样本量百分比库存较多2222%库存一般5152%库存较少2526%

人们用什么阅读,可以定义这个时代的科技。一个时代的人们读什么,则可以定义这

个时代的精神气质。移动阅读,尤其手机阅读也许就是在世俗力量和精神力量之间打进的

那个宝贵的楔子。人们不再需要正襟危坐,阅读也不再是有钱有闲群体之特权,手机阅读

最大的贡献可能不在于对时间和空间延续性的打破,而真正在于贩夫走卒、引车卖浆之人

的加入,阅读内容或许有别,但在介质之层,终于众生平等。

如上表所示,受访种植户认为浙贝母产地库存较多的占22%,认为产地库存一般的占52%,认为产地库存较少的占26%。在库存规模上,受访者认为当前库存处于一般水平的占比最大,认为当前库存量较多、较少的占比相当,无明显差异。从整体趋势上可以推断浙

贝母的库存量处于一般水平。

4、浙贝母产地货物走动状况分布产地走货情况样本量百分比快22%一般3738%慢5960%

(一)总体来说,近几年来,随着国家对城市卫生管理的力度加强,一系列活动的开展,让社区的人们对保洁、护绿重视的力度不断加大,社区的空气也一片清新,就我观察的范

围来说,当前的情况基本良好,但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如上表所示,受访种植户认为浙贝母产地走货状况为快的占2%,认为产地货物走动一般的占38%,认为产地走货慢的占60%,本次对于走货缓急情况调查,整体样本分布显示

走货速度偏慢,较以往走动情况,浙贝母市场走动趋缓,交易活动趋冷。

每逢母亲节,商场、地铁的促销广告和信息都铺天盖地,各种母亲节套餐、折扣、

活动也层出不穷,微博朋友圈越来越多的母亲节推送消息和祝福口号,那么妈妈们想要

的母亲节是什么样子的呢?

5、浙贝母目前行情评价分布目前行情评价样本量百分比高2424%一般4950%低2526%

如上表所示,认为浙贝母目前价格水平高的占24%,认为目前价格水平一般的占50%,认为目前价格水平低的占26%,对于目前行情的评价,产地受访者认为目前价格水平一般

的占比最大,认为价格高与价格低的比重相差不大,产地对目前行情的整体评价趋于一般。

6、浙贝母后市行情预期后市预期样本量百分比看涨4344%看平1717%看跌3839%

在本次产地种植户对浙贝母后市行情预期的调查中,对后市行情看涨的占44%;对后市行情看平的占17%;对后市行情看跌的占39%。调查结果显示,对于未来行情看法,选择看涨、看跌的受访者比重相当,存在一定的意识分化,整体趋势不明显,对于未来行情预期,产地调查暂未形成意识主流。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2010版药典 浙贝母

浙贝母 ZhebeimuFRITILLARIAE THUNBERGII BULBUS 本品为百合科植物浙贝母Fritillara thunbergii Miq.的干燥鳞茎。初夏植株枯萎时采挖,洗净。大小分开,大者除去芯芽,习称“大贝”;小者不去芯芽,习称“珠贝”。分别撞擦,除去外皮,拌以煅过的贝壳粉,吸去擦出的浆汁,干燥;或取鳞茎,大小分开,洗净,除去芯芽,趁鲜切成厚片,洗净,干燥,习称“浙贝片”。 【性状】大贝为鳞茎外层的单瓣鳞叶,略呈新月形,高1~2cm,直径2~3.5cm。外表面类白色至淡黄色,内表面白色或淡棕色,被有白色粉末。质硬而脆,易折断,断面白色至黄白色,富粉性。气微,味微苦。珠贝为完整的鳞茎,呈扁圆形,高1~1.5cm,直径1~2.5cm。表面类白色,外层鳞叶2瓣,肥厚,略似肾形,互相抱合,内有小鳞叶2~3枚和干缩的残茎。浙贝片为鳞茎外层的单瓣鳞叶切成的片。椭圆形或类圆形,直径l~2cm,边缘表面淡黄色,切面平坦,粉白色。质脆,易折断,断面粉白色,富粉性。 【鉴别】(1)本品粉末淡黄白色。淀粉粒甚多,单粒卵形、广卵形或椭圆形,直径6~56μm,层纹不明显。表皮细胞类多角形或长方形,垂周壁连珠状增厚;气孔少见,副卫细胞4~5个。草酸钙结晶少见,细小,多呈颗粒状,有的呈梭形、方形或细杆状。导管多为螺纹,直径至18μm。(2)取本品粉末5g,加浓氨试液2ml与三氯甲烷20ml,放置过夜,滤过,取滤液8ml,蒸干,残渣加三氯甲烷l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贝母素甲对照品、贝母素乙对照品,加三氯甲烷制成每1ml各含2mg的混合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照薄层色谱法(附录ⅥB)试验,吸取供试品溶液10~20μl、对照品溶液10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 薄层板上,以乙酸乙酯甲醇一浓氨试液(17:2: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稀碘化铋钾试液。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检查】水分不得过18.O%(附录ⅨH第一法)。总灰分不得过6.O%(附录ⅨK)。【浸出物】照醇溶性浸出物测定法(附录X A)项下的热浸法测定,用稀乙醇作溶剂,不得少于8.O%。 【含量测定】照高效液相色谱法(附录ⅥB)测定。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以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充剂;以乙腈水-二乙胺(70:30:O.03)为流动相;蒸发光散射检测器检测。理论板数按贝母素甲峰计算应不低于2000。对照品溶液的制备取贝母素甲对照品、贝母素乙对照品适量,精密称定,加甲醇制成每1ml含贝母素甲0.2mg、贝母素乙O.15mg 的混合溶液,即得。供试品溶液的制备取本品粉末(过四号筛)约2g,精密称定,置烧瓶中,加浓氨试液4ml浸润1小时,精密加入三氯甲烷一甲醇(4:1)的混合溶液40ml,称定重量,混匀,置80℃水浴中加热回流2小时,放冷,再称定重量,加上述混合溶液补足减失的重量,滤过。精密量取续滤液10ml,置蒸发皿中蒸干,残渣加甲醇使溶解并转移至2ml 量瓶中,加甲醇至刻度,摇匀,即得。测定法分别精密吸取对照品溶液10μl、20μl,供试品溶液5~15μl,注人液相色谱仪,测定,用外标两点法对数方程分别计算贝母素甲、贝母素乙的含量,即得。本品按干燥品计算,含贝母素甲(C27H45NO3)和贝母素乙(C27H43NO3)的总量,不得少于O.080%。饮片【炮制】除去杂质,洗净,润透,切厚片,干燥;或打成碎块。【性味与归经】苦,寒。归肺、心经。【功能与主治】清热化痰止咳,解毒散结消痈。用于风热咳嗽,痰火咳嗽,肺痈,乳痈,瘰疬,疮毒。【用法与用量】5~10g。【注意】不宜与川乌、制川乌、草乌、制草乌、附子同用。【贮藏】置干燥处,防蛀。

中药鉴定学 第2章

第二章中药鉴定学发展简史 一、最佳选择题 1、明代对药学发展贡献最大的本草著作是 A.《经史证类备急本草》 B.《本草纲目》 C.《神农本草经》 D.《新修本草》 E.《本草拾遗》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本草纲目》是明代对药学贡献最大的本草著作。 【该题针对“鉴定学发展简史”知识点进行考核】 2、以下哪部是考证药用植物的重要典籍 A.《植物名实图考》 B.《本草经集注》 C.《本草纲目》 D.《嘉佑本草》 E.《图经本草》 【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植物名实图考》和《植物名实图考长编》是清代吴其濬溶编撰的,是植物学方面科学价值较高的名著,也是考证药用植物的重要典籍。《植物名实图考》收载植物1714种,对每种植物的形态、产地、性味、用途叙述颇详,并附有较精确的插图,其中很多植物均经著者亲自采访、观察,并重视其药用价值;《植物名实图考长编》一书摘录了大量古代文献资料,载有植物838种,给近代药用植物的考证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史料。 【该题针对“鉴定学发展简史”知识点进行考核】 3、以下本草中收集藏药最多的是 A.《海药本草》 B.《证类本草》 C.《本草纲目》 D.《本草蒙筌》 E.《晶珠本草》 【正确答案】:E 【答案解析】:《晶珠本草》为清代德玛尔?旦增彭措编撰,共载西藏东部、青海、四川西部的药材2294种。叙述了每种药的来源、生长环境、性味和功效等,是历代收集藏药最多的典籍。 【该题针对“鉴定学发展简史”知识点进行考核】 4、我国已知最早的药物学专著 A.《诗经》 B.《神农本草经》 C.《新修本草》 D.《证类本草》 E.《本草纲目》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 【该题针对“鉴定学发展简史”知识点进行考核】 5、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A.《诗经》 B.《神农本草经》 C.《新修本草》 D.《证类本草》 E.《本草纲目》 【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 【该题针对“鉴定学发展简史”知识点进行考核】 6、以药物的自然属性分类,为后世依药物性质分类的导源的是 A.《神农本草经》 B.《证类本草》 C.《新修本草》 D.《本草经集注》

2020年浙贝母产地调查报告

2020年浙贝母产地调查报告 一、调查样本信息 本次针对浙贝母的产地调查中,中药材天地网信息中心共收集调查问卷117份,其中 无效样本19份,调查有效的成功样本98份,样本有效率为85%。样本随机选择,有效样 本能够反映调查总体实际情况。 将登陆页访问者转换成潜在或现实消费者对网络营销来说至关重要。登陆页优化是最 大化转换率的过程之一。那么营销人员如何优化登陆页的效果呢?为了找到答案,Ascend2 实施了“登陆页优化调查”。 二、调查结果详述 在铁西的山东村,我们见到了徐超,他是我们最后的一个走访对象。徐超正趴在桌上 写作业。一进门我们就看到墙上挂了几张奖状,有几张写着校模范生的称号。9岁的徐超 念四年级。父亲从山东到鞍山已经10多年了。母亲有病,全家靠父亲推垃圾车挣点钱。 唯一让他们感到自豪的是儿子徐超。徐超书法作品获得了全国少年儿童书画竞赛银杯奖。 她母亲告诉我们:“徐超的作文写得很好,经常作为班级里的范文供大家学习。”徐超告 诉我们他最大的愿望要考上清华大学,将来还要买幢别墅给爸妈住。 1、浙贝母种植规模分布种植规模样本量百分比大户22%中户5051%小户4647% 在本次调查受访的98个种植户中,种植大户共2个,占2%;中户共50个,占51%;小 户共46个,占47%。在种植规模上,浙江磐安浙贝母种植分布不均,其中中户在种植资源上占据优势,在资源把控与价格话语权上处于中性水平,抵御市场价格波动能力一般。 2、浙贝母当前产地收购商数量分布产地收购商数量样本量百分比多11%一般3637%少6162% 湖南省是我国的农业大省,农药、化肥的使用量较大,对农村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 影响。农药、化肥对农作物的增产有很重要的作用,但长期使用,造成土壤物理性质恶化,据统计,20xx年全省农药的使用量达861吨,很多农药、化肥中含有重金属,造成水源的严重污染,同时化肥的使用导致田力下降、土壤板结,肥效降低,反过来又促使施用量增加,造成恶性循环。 在本次对浙贝母产地收购商数量的调查中,表示来产地的收购商数量多的占1%;表示 来产地的收购商数量一般的占37%;表示来产地的收购商数量少的占62%。对于收货商数量 多寡,选择收货商数量较少的占比明显大于数量较多的,分析样本整体分布,显示出当前 浙贝母的产地收货商数量偏少。

土贝母生产工艺规程

XXXXXXXXX有限公司生产工艺规程 1目的:建立土贝母生产工艺规程,用于指导现场生产。 2 范围:土贝母生产过程。 3 职责:生产部、生产车间、质保部。 4 制定依据:《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2010修订版) 《中国药典》2020年版。 5 产品概述 5.1 产品基本信息 5.1.1产品名称:土贝母 5.1.2规格:统 5.1.3性状: 本品为不规则的块,大小不等。表面淡红棕色或暗棕色,凹凸不平。质坚硬,不易折断,断面角质样,气微,味微苦。 5.1.4企业内部代码: 5.1.5性味与归经:苦,微寒。归肺、脾经。 5.1.6功能与主治:解毒,散结,消肿。用于乳痈,瘰疬,痰核。 5.1.7用法与用量:5~10g。 5.1.8贮藏:置通风干燥处。 5.1.9包装规格:3g/袋;5g/袋;10g/袋;60g/罐;80g/罐;100g/罐;0.5kg/袋;1kg/袋;10kg/袋;15kg/袋;18kg/袋;20kg/袋;25kg/袋;30kg/袋;50kg/

5.1.10贮存期限:36个月 5.2生产批量:5~10000kg 5.3辅料:无 5.4生产环境:一般生产区 6 工艺流程图: 6.1 土贝母生产工艺流程图: 6.2 生产操作过程与工艺条件: 6.2.1领料 6.2.1.1饮片车间根据批准的批生产指令,按照“生产过程物料管理程序”,凭填写品名、编码、领料量、数量的指令单到原料库领取土贝母原料。 6.2.1.2领料过程中必须核对原料品名、编码、件数、数量、合格标志等内容。

6.2.2净制: 6.2.2.1取原料,置于不锈钢挑选台上,按照《净制岗位标准操作规程》手工挑选,除去杂质。将净土贝母置净料袋或周转箱。 6.2.2.2净制结束后,称量,标明品名、批号、总件数、总数量。将净制后的土贝母运至车间中转间,及时清场并填写生产记录。 6.2.2.3填写请验单,通知质量检验人员取样检验,检验合格后方可流入下道工序。 6.2.2.4质量要求 6.2.2.4.1生产操作过程中,药材不得直接接触地面。 6.2.2.4.2生产操作过程中,物料必须每件有正确的标识,设备必须有运行标志。 6.2.2.4.3净制标准 (1)取样方法:随机取样3次,每次500g ,检查杂质数量。 (2)合格标准:照《杂质检查法》(检验操作规程附录12)测定,杂质不得过3%。 6.2.2.5净药材物料平衡限度 (1)指标:95-100%。 (2)计算公式如下: ++= 100% 净药材量杂物量取样量 净制物料平衡指标(%)投料量 6.2.2.6偏差处理:投料量按领料数量计算。如有偏差,应按《偏差处理管理规程》(GLSC08-023)的要求,启动生产过程的偏差,直到得出无潜在风险为至。如有质量风险,按质量事故处理则进行纠正和预防。 6.2.3包装 6.2.3.1内包装 6.2.3.1.1包装工序按照《饮片包装岗位标准操作规程》根据批包装指令,填写领料单,填写品名、批号、领料量,注意核对合格标志。

中药鉴定学发展简史-执业药师考试辅导《中药鉴定学》第二章讲义

正保远程教育旗下品牌网站美国纽交所上市公司(NYSE:DL) 上医学教育网做成功医学人 https://www.doczj.com/doc/1a6862416.html, 执业药师考试辅导《中药鉴定学》第二章讲义 第二章中药鉴定学发展简史 ◆历代重要本草著作的书名、作者、收载药物总数和学术价值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其中就记载有葛、苓、芍药、蒿、芩等50多种药用植物的产地、采集、性状等知识。 《神农本草经》为我国已知最早的药物学专著。著者不详,成书年代约在汉朝时期,它总结了汉代以前的药物知识。载药365种,分上、中、下三品。 《本草经集注》是梁代陶弘景以《神农本草经》和《名医别录》为基础编撰而成,载药730种。全书以药物的自然属性分类,为后世依药物性质分类的导源。 《新修本草》(又称《唐本草》)是唐代苏敬、李(责力)等22人集体编撰,由官府颁行的,可以说是我国最早的一部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由国家颁布的药典。载药850种,新增药物114种,出现了图文鉴定的方法,为后世图文兼备的本草著作打下了基础。 《海药本草》收载外国输入的药物。 《嘉祐本草》和《图经本草》《图经本草》,共21卷,对药物的产地、形态、用途等均有说明,成为后世本草图说的范本。该书首创版印墨线药图,绝大多数药图为实地写生图,图名大多冠以州县名,说明当时对药材质量的评价已十分重视药材的道地性。 《证类本草》是宋代最值得重视的本草。成为我国现存最早的完整本草,为研究古代药物最重要的典籍之一。 《本草纲目》是明代对药学贡献最大的本草著作。李时珍编写成52卷,约200万字,载药1892种的巨著《本草纲目》。本书以药物自然属性作为分类基础,为自然分类的先驱。《本草纲目》的出版,对中外医药学和生物学科都有巨大影响。17世纪初传到国外,曾译成多国文字,畅销世界各地,成为世界性的重要药学文献之一。 《本草纲目拾遗》是清代赵学敏编撰的,此书是为了拾遗补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而作,载药921种,其中新增药物716种,如冬虫夏草、西洋参、浙贝母、鸦胆子、银柴胡等均系初次记载,大大丰富了药学内容。 《晶珠本草》为清代德玛尔·旦增彭措编撰,是历代收集藏药最多的典籍。 《植物名实图考》和《植物名实图考长编》是清代吴其(氵睿)编撰的,是植物学方面科学价值较高的名著,也是考证药用植物的重要典籍。 表2-1 我国历代重要本草介绍

附子工艺规程

目录

2、生产工艺流程

4、质量监控:见“SCGL545301 附子生产关键工序质量监控要点”。 5、原辅料、半成品、成品质量标准 5.1 附子原料质量标准:见“ZLJS100101 原药材质量标准”。 5.2 附子中间产品质量标准:见“ZLJS400101 饮片中间产品质量标准”。 5.3 附子成品质量标准:见“ZLJS500101 饮片成品质量标准”。 6、包材质量标准和文字说明 6.1 包材质量标准:见“ZLJS300101~ZLJS300601包装材料质量标准” 6.2 包装说明文字: 品名:黑顺片 规格: 产地: 重量: 产品批号: 生产日期: 贮藏:置干燥处 生产企业: 7、生产区的工艺卫生要求 7.1 生产区卫生要求:执行“SCGL008201毒性药材处理间卫生管理规程”, 7.2 生产区清洁工作要求:执行“SCSOP004601毒性药材生产区清洁规程”, 7.3 生产区设备管理要求:执行“SCGL008001处理毒性药材用设备管理规程”, 7.4 生产区工作服管理要求:执行“SCGL008101处理毒性药材用工作服管理规

程”。 9、技术经济指标核算 9.2包装材料物料平衡 使用量+残损量+剩余量 塑料袋物料平衡= ×100% (99.0-101.0%) 本批领用量 使用数+残损数+剩余数 标签物料平衡= ×100% (99.0-101.0%) 本批领用数

10、技术安全及劳动保护 10.1 员工转岗或新工上岗前均要进行安全操作培训,熟悉本岗位的操作要点、质控要点及注意事项。 10.2 严格按工艺规程和岗位标准操作程序操作,切忌擅改工艺和岗位操作方法,工作应严肃认真。 10.3 电机设备严禁用水直接冲洗,清洁时亦不可用湿布擦拭。在确保一切准备工作就绪后方可开机,以防轧手等事故发生。 10.4 设备定期保养,严格按设备维护保养管理制度操作使用。 10.5 拣选、切药、干燥、筛分等产尘、产湿岗位应有除尘排湿装置。 11、劳动组织和岗位定员 11.1 劳动组织 11.1.1 由生产制造部下达生产指令,车间依此组织生产。 11.1.2 车间根据生产指令从仓库领用原料组织生产。按生产工序依次为净选、洗润、切制、干燥、炮制、筛药、包装,经检验合格后入库。 11.1.3 生产班制:为一班制。

中药发展史概览(1)

中药发展史概览(1) 作者/田丽娟, 黄泰康☉编辑/聂道湑 编者按 中药是我国古代各族人民长期劳动和智慧的结晶, 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中的瑰宝,了解中药的发展历史是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天之力将按朝代顺序分三篇对我国中药的发展史作概括的叙述, 以吸引更多的人了解中药、关心中药、热爱中药和研究中药。本篇将讲原始社会,夏、商、周及春秋战国和秦汉三国时期的中药发展历史,《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和《伤寒论》等中药巨作就诞生在该段时期。 从原始社会到三国时期中药发展史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 中医药学源远流长。我国中医药学有文字记载的历史长达5000多年, 历代使用过的和正在使用着的中药品种不计其数。这些中药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与疾病斗争的长期过程中, 通过不断的追求和经验积累而发现并认识到的。 中药在我国古代被称为“本草”。“本草”一词, 沿用已有两千多年之久。究其含义, 一指中国传统医药学中的药物, 二指中国传统药物学及药物学专著, 如《本草纲目》。 综观本草学发展历史, 我们可以看到, 它的发展轨迹基本上遵循着由简单到复杂, 由低级到高级的规律发生发展, 并与社会各个时期的政治、经济、科学、文化密切相关, 是系统的、科学的实践经验的总结, 是一个伟大的宝库。 一、原始社会药物的萌芽 ( 远古——公元前21世纪 ) 原始人类在长期的采集和植物栽培过程中, 逐渐认识、鉴别出哪种植物对人体有益、哪种植物对人体有害, 治病之药由此而得。人类最早发现的药物是植物药。至渔猎时代, 内外科病开始用动物药医治。而矿物药的使用是在原始社会末期, 随着人类采矿和冶炼时代的到来而逐渐摸索总结出来的。在原始社会中出现了“火”与“酒”这两个对医药起巨大作用的东西, 从其应用方面对人类的健康起了“药”的作用。 二、夏、商、周及春秋时期的药学 (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475年 ) 人类在长期的生产和医疗实践中, 逐渐积累了丰富的药物知识。早期的药物学知识基本依赖于口头相传, 直到文字的出现, 人们开始把对药物采集、产地、性状及功用等方面的认识用文字记录下来。在先秦文献《周礼》、《诗经》和《山海经》中都有不少有关药物的资料。 《周礼·天官》载有:“以五味、五谷、五药养其病”, 这里所言“五药”, 并不是指五种具体药物, 而是对药物进行的初步归纳。《诗经》是我国现存文献中最早涉及药物的书籍,仅植物药就有杞 (枸杞 )、艾 (艾叶 )、桑椹等 50多种。《山海经》是专门记载先秦各地名山大川及其物产的专著, 是先秦文献中, 收载药物最多的著作,共载药 126种, 且收录了更多的动物药, 对后代药物学的发 展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浙贝母的研究进展及展望

浙贝母的研究进展及展望 摘要:浙贝母为常用中药,在我国有悠久的应用历史,早在秦汉时期《神农本草经》就有记载,列为中品。由于历史、地理等原因,市场上作为商品流通的百合科贝母属植物有38种,其中《中国药典》1990年版收载的有8种,非药典收载的有30种。临床应用将贝母分为浙贝和川贝。浙贝母(Fritillaria thunbergii Miq ),别名象贝、珠贝,属百合科(Liliaceae)贝母属多年生草本植物,是一种常用中药材,主要成分有浙贝素、贝母乙素、贝母辛、贝母芬、贝母定、浙贝母甙等,以干燥鳞茎入药。浙贝母作为名贵中药材,具有很高的药用价,被列为“浙八味”之首。值。据《本草纲目》记载,贝母性微寒,味甘苦,主治伤寒烦热、咳嗽止气、安五脏、利骨髓、消痰、润心肺,兼有消炎退肿,治疗痈疖肿毒等功效。又据《中药志》记载:贝母有清热润肺,化痰止咳,散结功能。用于痰热咳嗽、胸闷痰粘、瘰疠、疮疡肿毒。本论文主要从栽培、组织培养、生长发育机理、化学成分、药理作用等方面对浙贝母的研究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浙贝母栽培组织培养化学药理 浙贝母,我国五类贝母中的主要一种中药材。其鳞茎具有化痰止咳等多种功效。本文主要从从栽培、组培及化学等角度概述浙贝母的研究进展。 1.栽培 1.1 植物特性 浙贝,母百合材多年生草本植物。茎单一,茎下部叶对生,中部叶轮生,上部叶互生,狭披针形至条形,先端卷曲。花下垂,钟状,一至数朵生于茎顶或上部叶腋,苞片叶状,先端卷曲;花被6片.黄绿色,内面有紫色方格斑纹,基部上方有蜜腺窝;雄蕊6个。蒴果卵圆形,具6棱翅。花期3月一4月,果期4月一5月。浙贝片为鳞茎外层的鳞叶切成的片。椭圆形或类圆形,直径1~2cm,边缘表面淡黄色,切面平坦,粉白色。质硬脆,断面粉白色,富粉性。有性无性均能繁殖,农家生产历来用鳞茎进行无性繁殖。在浙贝母产区L0月中旬开始种植,10月下旬鳞茎丌始发根,12月下旬芽长约2厘米,2月上旬出苗,主茎3月上旬或4月上旬达最高,2月F甸至5月上旬是鳞茎膨大的主要时期。3月上旬开花,5月上旬种子成熟,5月上中旬全株枯萎,鳞茎进入休眠期。 1.2 生长特性 浙贝母喜温凉气候,主产区年平均气温16.2℃,最高38.7℃,最低一8.8℃。平均地温6—7℃开始出苗,根的生长要求地温7-25。C之间,以15℃为最适。地上部生长发育的气温范围在4-30。C之间,一3℃植株受冻,30 9C以上植株顶部枯黄。在5厘米土层下日均温度i0-25。C,鳞茎能正常膨大,高于25℃则休眠。6-28。C气温下都能开花,但以22。C 最为适宜。土壤含水率低于10%时鳞茎不能发根,土壤含水率低于6%时植株不能生长,最适宜生长的土壤含水率为20%一28%。最适的土壤PH值为5—7。土质及干湿度以手捏成

中药的发展史

中药的发展史 1. 1. 中药的发展史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也是世界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药的历史可追溯到五千多年前的炎帝神农氏。由于中药,草类占大多数,所以记载药物的书籍称为“本草”。据考证,现知的最早本草著作为《神衣本草经》。该书总结了战国时期的许多用药经验,经秦汉医家不断抄录、增补而成。到了南北朝,梁代陶弘景(公元452~536年)著有《名医别录》。每药之下不但对原有的性味、功能与主治有所补充,并增加了产地、采集时间和加工方法等,大大丰富了《神农本草经》的内容。中药还经历了唐.宋.元.明.清.中华民国几个时代的发展,新中国成立以后,对中医药事业高度重视,先后制定了许多有利于中药发展的措施,中医药的教育、科研事业也有了空前的发展。中医药学的中、外交流逐渐增加,近三十年来这种交流尤为频繁。凡此种种,无不标志着中药科学在社会主义中国前所未有的发展,同时也展示了中药事业光辉而广阔的前景。 2.影响中药发展的因素

2.1中药开发所存在的问题 n 中药原料来自自然,又多为人工分散采收、加工,受天气、地域差别及人为影响因素很大;过度开发使一些宝贵的中药材资源濒临枯竭;大宗中药材品种栽培技术研究推广不够;生产管理粗放,单产低、质量差的现象较为普遍;对珍贵的种质资源保护和优质中药材的引种和栽培还缺乏统一的组织和协调;一些珍稀濒危药材代用品的研究还比较薄弱;对中药有效成分分析、毒理药效检测、质量检测、包装、贮存等方面尚无统一的标准和科学的方法,缺乏严格的质量监控标准和良好的监控方法,很难保证产品质量的均一、稳定性;对人工种植的中草药,重金属含量、农药残留量等超标。这些因素直接影响了中成药的质量。并且中药现代化程度不高。虽然传统的中医药煎煮法疗效相对显著,但是现代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使人们的生活习惯大为改变。并且其有浓重点中药味的汤剂和体积过大的中药丸,而且中药汤剂的煎熬过程和火候也是西方人难以掌握的。凡此种种都影响中药的发展。 2.2中药行业所存在问题极其措施 问题主要有: 1.研究能力有限。我国药用资源丰富,以药用植物为例,有一

浙贝母的功效与作用及食用方法

浙贝母的功效与作用及食用方法 浙贝母是什么呢?它是一种很好的中药,可以清热解毒,消肿散结,止咳,有润肺,治疗疮毒,去火的功效。浙贝母在平时也可以泡水喝,有口腔溃疡,大便干结,小便赤黄时,每天喝几杯浙贝母水有很好的败火作用。 浙贝母的功效与作用 ★1、消化性溃疡、慢性胃炎 有临床报道称,用浙贝母分别与海螵蛸、珍珠粉配伍组成的“胃可宁1号”、“Ⅱ号片”,治疗消化性溃疡、慢性胃炎等病患者,均获得满意的疗效。消化性溃疡和慢性胃炎的胃镜下表观以红、肿多,经中医辨证多属痰热内盛之象。一般治疗宜“标本兼顾”。是方用浙贝母为君,意在清热化痰,开郁消肿,以治其本;所配的海螵蛸或珍珠粉均有制酸止痛之功,以治其标。目前的药

理学研究亦证实,浙贝母中所含的贝母总碱确有抗溃疡作用。 ★2、前列腺肥大 有临床报道称,以浙贝母配苦参、党参等药制方,水煎服,共治疗前列腺肥大所致的排尿困难、急性尿储留患者35例。结果:症状缓解的有27例。前列腺肥大为中、老年男性多发的慢性难治疾患。在其病理发展过程中极易引起患者排尿困难或急性尿储留。中医外科诊断认为,此病多属“痰病”,病机以痰湿积聚,阻滞下焦为关键。浙贝母有较强的化痰散结,消肿通关之功能。此方所以能奏效,与其不无关系。 ★3、腮腺炎

有人曾用浙贝母与大黄、吴茱萸、胆南星等药配伍,共研为细末,用醋调敷脚心,共治疗腮腺炎患儿100余例。结果:大部分患者在1~3日内痊愈。 浙贝母的食用方法 1、本品多与清肺化痰之桑白皮、全瓜蒌、海浮石同用; 2、若治肺痈咳吐脓血得,可与鱼腥草、金荞麦、冬瓜子、桃仁等相配,以清热解毒、化瘀排脓; 3、若与苏子、前胡、玄参、桔梗、甘草等合用,亦治风热喉痹、痰壅气急; 4、若治瘿瘤,可与化痰软坚之海藻、昆布等配伍,以加强散结消肿之功;

浙贝母的功效与作用

浙贝母的功效与作用 (《药材学》) 【异名】土贝母(《本草正》),象贝(《经验广集》),浙贝、象贝母(《百草镜》),大贝母(《本草正义》)。 【来源】为百合科植物浙贝母的鳞茎。 【植物形态】浙贝母 多年生草本。鳞茎半球形,直径~6厘米,有2~3片肉质的鳞片。茎单一,直立,圆柱形,高50~80厘米。叶无柄;茎下部的叶对生,罕互生,狭披针形至线形,长6~17厘米,宽6~15毫米;中上部的叶常3~5片轮生,罕互生,叶片较短,先端卷须状。花单生于茎顶或叶腋,花梗长1~厘米;花钟形,俯垂;花被6片,2轮排列,长椭圆形,先端短尖或钝,淡黄色或黄绿色,具细微平行脉,内面并有淡紫色方格状斑纹,基部具腺体;雄蕊6,花药基部着生,外向;雌蕊1,子房3室,每室有多数胚珠,柱头3歧。朔果卵圆形,直径约厘米,有6条较宽的纵翅,成熟时室背开裂。种子扁平,近半圆形,边缘具翅。花期3~4月。果期4~5月。 生于湿润的山脊、山坡、沟边及村边草丛中。分布浙江、江苏、安徽、湖南等地。

【采集】5~6月采挖,洗净泥土,大小分开,大者摘去心芽,分作2片,呈元宝状,称”元宝贝”,小者称”珠贝”。分别置擦笼内,擦去外皮,加石灰拌匀,经过一夜,使石灰渗入,晒干或烘干。 【药材】①元宝贝 为鳞茎外层的单瓣鳞片。一面凸出,一面凹入,呈元宝状,瓣长约~4厘米,厚7~17毫米。表面白色,或带淡黄色,被有白色粉末,质硬而脆,易折断,断面不齐,白色或淡黄色,富粉性。气微劈,味苦。 ②珠贝 为完整的鳞茎,呈扁圆球形,高1~厘米,直径2~厘米。表面白色,外层两枚鳞叶肥厚,略似肾脏形,中央为2~3枚皱缩的小鳞叶及残茎,内表面垦淡黄白色。质地、气味同元宝贝。 上述二种药材,均以鳞叶肥厚、表面及断面白色、粉性足者为佳。个较小、表面灰白色、断面中心棕红色者为质次。元宝贝较珠贝为优。 主产浙江,安徽、江苏亦产。 江苏产者称苏贝母,为浙贝母的野生种,其鳞茎较栽培种为小,直径2~厘米,高1~厘米。药材与珠贝相类。 【化学成分】鳞茎含浙贝母碱、去氢浙贝母碱、贝母醇。此外还有四种含量极少的生物碱:贝母丁碱、贝毋芬碱、贝

贝母的功效与作用

贝母功效与作用 贝母的功效: 贝母为名贵药材,贝母可分为川贝母、浙贝母和土贝母三大类。用於虚劳咳嗽,肺热燥咳。本品性寒味微苦,能清肺泄热化痰,又味甘质润能润肺止咳,尤宜於内伤久咳,燥痰,热痰之证。用於肺虚劳嗽,阴虚久咳有疾者,常配沙参、麦冬等以养阴润肺化痰止咳;治肺热肺燥咳嗽,常配知母以清肺涧燥化痰止咳,如二母丸。用於瘰疬疮肿及乳痈,肺痈。本品能清热解郁化痰散结。治痰火郁结之痪疬,配玄参、牡蛎等以化痰软坚消瘰疬,如消瘰丸;治热毒壅结之疮痈、肺痈,常配蒲公英、鱼腥草等以清热解毒,消肿散结。 性味:川贝母苦、甘,微寒。 贝母 归经:肺经、心经。 主治:热痰咳嗽、外感咳嗽、阴虚咳嗽、痰少咽燥、咯痰黄稠、肺痈、乳痈、痈疮肿毒、瘰疬等症。 贝母的作用: 川贝母:微寒、味甘,止咳化痰之效较强,且有润肺的功效,痰多痰少均可使用,特别适用于肺燥或秋燥所致的咳嗽。患者表现为咳嗽,伴有痰少、难咯,或痰中带血、口鼻干燥、咽干口渴等不适。此时可选用川贝母炖梨吃:取川贝母9―10克,用水浸泡,中等大小的鸭梨1只,挖去梨核,将浸泡后的川贝母连同水一起放入挖空的梨中,用锅蒸1个小时,加适量冰糖调味后食用。此外,也可以取川贝母3―10克,用水煎服,每日1次。 浙贝母:如果患者表现为咳嗽胸痛、恶寒发热、咳吐腥臭脓痰、大便干燥、舌红口干等症状时,则应选择浙贝母,因为浙贝母泻火的功效要强于川贝母。而且擅长清火散结,是治疗肺脓疡的良药。浙贝母最常用的方法为3―10克,每日1次,用水煎服。所以,对于以咳嗽、咳痰不利、痰黄黏稠、口干口渴、舌苔红为主要表现的风热咳嗽患者,既可选择川贝母,又可选择浙贝母。因川贝母药性和缓,气味不浓,更适合于年老体弱者服用。而对于素体热盛的小儿及青年人来说,最好选择浙贝母。 土贝母:性寒、味苦,具有较强的抗炎、抗病毒及抗肿瘤的作用,常与其他

全面比较浙贝母和川贝母要点

功用作用: (1浙贝母清肺止咳,化痰散结:用于肺热咳嗽及痈肿瘰疬。配知母治肺热咳嗽;配元参、牡蛎治瘰疬痰核。 (2川贝母润肺止咳化痰:用于阴虚火旺或燥邪伤肺之咳嗽。 最近感冒的人多,咳嗽也找上门来了,而且迁延难愈。贝母是一种路人皆知的止咳良药,有名的成药也很多,例如川贝枇杷止咳露、川贝秋梨膏等,许多患者还自己去药店买来炖梨吃。目前常用的贝母包括川贝母、浙贝母和土贝母三种,其名字虽然相似,但功效却大不相同,购买时需加以注意。 川贝母 微寒、味甘,止咳化痰之效较强,且有润肺的功效,痰多痰少均可使用,特别适用于肺燥或秋燥所致的咳嗽。患者表现为咳嗽,伴有痰少、难咯,或痰中带血、口鼻干燥、咽干口渴等不适。此时可选用川贝母炖梨吃取川贝母9—10克,用水浸泡,中等大小的鸭梨1只,挖去梨核,将浸泡后的川贝母连同水一起放入挖空的梨中,用锅蒸1个小时,加适量冰糖调味后食用。此外,也可以取川贝母3—10克,用水煎服,每日1次。此外,将川贝母研成粉末服用也是不错的选择,每日1次,每次1—2克。目前已有服用川贝母出现过敏的报道,因此,过敏体质者应慎用。 浙贝母 如果患者表现为咳嗽胸痛、恶寒发热、咳吐腥臭脓痰、大便干燥、舌红口干等症状时,则应选择浙贝母,因为浙贝母泻火的功效要强于川贝母。而且擅长清火散结,是治疗肺脓疡的良药。浙贝母最常用的方法为3—10克,每日1次,用水煎服。 所以,对于以咳嗽、咳痰不利、痰黄黏稠、口干口渴、舌苔红为主要表现的风热咳嗽患者,既可选择川贝母,又可选择浙贝母。因川贝母药性和缓,气味不浓,

更适合于年老体弱者服用。而对于素体热盛的小儿及青年人来说,最好选择浙贝母。 目前川贝母货源紧缺,价格较贵,如果处方上只是注明“贝母”的话,买到的多是浙贝母,购买时要看清楚。 川贝母、浙贝母虽然都是咳嗽的良药,但也并非适用于所有的咳嗽患者。例如,风寒咳嗽的患者,是由感受风寒引起的,咳嗽时伴有白色稀痰、鼻塞、流清涕等症状,应该服用一些温性的药物以温肺化痰。而川贝母、浙贝母都是寒性的药物,此时服用无异于“雪上加霜”,会加重病情。 土贝母 性寒、味苦,具有较强的抗炎、抗病毒及抗肿瘤的作用,常与其他清热解毒药物配伍使用,治疗乳腺疾患、结核、皮肤肿烂等疾病。此外,还有一定的杀精子作用。因此,近期想做准爸爸的男性,更应该慎重选用。

方大中药材前处理工艺规程

目的 建立中药材前处理工艺规程,使中药材前处理生产规范化,标准化,保证生产的中药材净料质量稳定、均一和有效。 范围 适用于本公司生产品种除特殊炮制药材外的所有中药材的拣选、洗润、切制、干燥、粉碎等前处理生产全过程。 责任 生产技术副总经理,质量总监,质量管理部部长,生产管理部部长,生产管理部工艺主管、提取车间主任,提取车间技术员。 标准依据 《中国人民共和国药典》2000年版(一部) 工艺规程的编制及管理规程(SMP.SC-GJ-01) 内容 1.说明: 1.1 本规程适用于本公司生产品种除特殊炮制药材外的所有中药材的前处理生产全过程。

1.2 所用中药均为单味处理,每味处理完毕后必须按有关规定清洁、清场,防止交叉污染。 2.生产工艺流程图: 3. 操作过程及工艺条件 3.1 柴胡 3.1.1 拣选。执行“ZDS-3型多用震动筛标准操作规程”(SOP.SC-SZ-54)进行拣选,除去杂质及残茎。筛网孔径:10目。 3.1.3 清洗。执行“XY-720-1型洗药机标准操作规程”(SOP.SC-SZ-33),进料速度2m/分高压喷淋,洗净。 3.1.3 浸润。执行“RY100-Ⅱ型润药机标准操作规程”(SOP.SC-SZ-34),抽真空至0.09MPa加水至药材上约50mm,浸润2小时。 3.1.4 切制。执行“DQY320多功能切药机标准操作规程”(SOP.SC-SZ-35),切制成2-4mm厚片。 3.1.5 干燥。执行“4-72-2.8带式干燥机标准操作规程”(SOP.SC-SZ-40),先将机器预热,调整传运速度为12m/hr ,铺料厚度为10~20mm,干燥温度60~80℃。 3.1.5 下料。装入洁净容器内,附标志注明名称、数量、日期、操作者等。入净料库。

川贝和浙贝的区别

川贝和浙贝的区别 中医中药是中国人的传统,对于很多中国人来说,有病看中医吃中药是他们的传统和习惯,所以中药的知识是很多人都喜欢吃的,其中有很多中药是我们都非常熟悉的,川贝和浙贝都是我们常见的,那么究竟川贝和浙贝的区别在哪儿呢,有什么不同呢,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川贝和浙贝都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中药,很多人在日常生活中都可能会遇到这两种中药,那么究竟川贝和浙贝的区别在哪儿呢,很多人都想知道,下面我们一起来详细的了解一下。 川贝母百合科植物。为润肺止咳的名贵中药材,应用历史悠久,疗效卓著,驰名中外 川贝母主产四川、西藏、云南等省区。暗紫贝母主产四川阿垻藏族自治州。甘肃贝母主产甘肃、青海、四川等苦、甘,微寒。归肺、心经。

主治清热润肺,化痰止咳。用于肺热燥咳,干咳少痰,阴虚劳嗽,咯痰带血。治虚劳咳嗽、吐痰咯血、心胸郁结、肺痿、肺痈、喉痹、乳痈。 中成药:秋梨膏、川贝枇杷露、养阴清肺丸、牛黄清肺散、铁笛丸、至宝锭、蛇胆川贝胶囊、贝母瓜蒌散。药膳:川贝冰糖汤、川贝酿梨。 浙贝母多年生草本。鳞茎半球形 产江苏(南部)、浙江(北部)和湖南。也分布于日本。 功用主治:清热化痰,散结解毒。治风热咳嗽,肺痈喉痹,瘰疬,疮疡肿毒。 大治肺痈肺萎,咳喘,吐血,衄血,最降痰气,善开郁结,

止疼痛,消胀满,清肝火,阴耳目,除时气烦热,黄疸淋闭,便血溺血;解热毒,杀诸虫及疗喉痹,瘰疬,乳痈发背,一切痈疡肿毒,湿热恶疮,痔漏,金疮出血,火疮疼痛, 较之川贝母,清降之功,不啻数倍。 家庭用途: 1.川贝冰糖炖雪梨川贝末3克,雪莉1个,冰糖适量,炖1个小时,吃梨喝汤 功效:清热润肺止咳 主治:肺热咳嗽、燥热咳嗽。痰黄或痰少难咳,咽干舌燥。特别适合秋天口干舌燥干咳。

止咳化痰平喘药归纳

止咳化痰平喘药归纳 止咳化痰平喘药归纳.txt 止咳化痰平喘药归纳 凡能消除痰涎,减轻或制止咳喘的药物,叫做止咳化痰平喘药;以止咳化痰平喘药为主组成的方剂,称止咳化痰平喘方。 咳嗽、气喘与痰涎在病机上常有密切关系,咳喘多挟痰,痰多常致咳喘。因此,临床上止咳化痰平喘药常相互配伍使用。 化痰止咳平喘药的性味,大多辛、苦、甘。辛能开郁散结;苦能降气平喘;甘能润肺止咳。 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医学教育网原创器,故本类药物主要归肺脾两经。 接止咳化痰平喘药的不同性能,分为温化寒痰、清化热痰及止咳平喘药三类。 本类药物伍用时,外感咳喘者合解表药;虚劳咳喘者合补益之品;咳嗽伴咯血者不宜用强烈温燥化痰药;麻疹初起者不宜温敛止咳之品。 半夏 《本经》 为天南星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半夏的地下块茎。 别名:闹狗蛋,三步跳,地八豆等。

处方用名:制半夏、法半夏、姜半夏、生半夏、半夏曲。 药用部分:块茎。 性味:辛、温、有毒。 归经:脾、胃、肺经。 功能;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 主治与应用: 1.寒性湿痰咳喘之证。常伍用陈皮、茯苓、甘草等。 2.痰湿阻滞,停饮犯胃所致之呕逆。伍用生姜、茯苓;胃热呕吐,加黄连、竹茹;妊娠呕吐合灶心土、白术、茯苓。 3.痰热互结所致胸脘痞闷、结胸证。常合用黄连、黄芩、瓜萎、干姜。 用量:3-9克。 禁忌:阴虚血少,津液不足者不宜使用,孕妇慎用,反乌头。 参考资料: 半夏含β-谷甾醇及其葡萄糖甙、γ氨基丁酸、黑尿酸、生物碱等有效成分。尿黑酸为半夏刺激性物质,γ氨基丁酸有临时降压作用,半夏能抑制呕吐中枢,有止吐作用;还有祛痰、镇咳、缓解支气管平滑肌痉挛等作用。 生半夏毒性较大,炮制后仍有一定毒性。 瓜萎 《别录》 为葫芦科多年生草质藤本植物瓜萎的成熟果皮及种子。 别名;瓜萎皮、全瓜萎、瓜萎仁、括萎。

0014浙贝母药材质量标准及检验操作规程

1 引用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2 标准 3检验操作规程 3.1 取样 3.1.1 按“药材取样法”的原则取样。 3.1.2 取样标记清楚、明白,以供检验。

3.2 检测 3.2.1 性状 按药材和饮片检定通则(《中国药典》2010年版附录II B)中性状项检查形状、大小、色泽、表面特征、质地及气味等对样品进行检查,与其质量标准对照,是否相符。 3.2.2 鉴别 照(《中国药典》2010年版附录II C)显微鉴别法检测。取本品粉末过4号筛,挑取少许置载玻片上,滴加甘油醋酸试液、水合氯醛试液,盖上盖玻片置显微镜下观察和测量。与其质量标准对照,其显微特征是相符。 3.4.3水分 照水分检测法(《中国药典》2010年版附录IX H 第一法)检测。 3.4.4总灰分 照总灰分检测法(《中国药典》2010年版附录IX K)检测。 3.4.5浸出物 用甲醇作溶剂,照醇溶性浸出物测定法(中国药典2010版附录X A)项下的热浸法测定。 3.4.6含量测定 照《高效液相色谱法检验标准操作程序》测定。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以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充剂;以乙腈水一二乙胺(70:30:0.03)为流动相;蒸发光散射检测器检测。理论板数按贝母素甲峰计算应不低于2000。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取贝母素甲对照品、贝母素乙对照品适量,精密称定,加甲醇制成每1ml含贝母素甲0.2mg、贝母素乙0.15mg的混合溶液,即得。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取本品粉末(过四号筛)约2g,精密称定,置烧瓶中,加浓氨试液4ml浸润1小时,精密加入三氯甲烷一甲醇(4:1)的混合溶液40ml,称定重量,混匀,置80℃水浴中加热回流2小时,放冷,再称定重量,加上述混合溶液补足减失的重量,滤过。精密量取续滤液10ml,置蒸发皿中蒸干,残渣加甲醇使溶解并转移至2ml量瓶中,加甲醇至刻度,摇匀,即得。 测定法分别精密吸取对照品溶液10μl、20μl,供试品溶液5~15μl,注人液相色谱仪,测定,用外标两点法对数方程分别计算贝母素甲、贝母素乙的含量,即得。 本品按干燥品计算,含贝母素甲(C27H45NO3)和贝母素乙(C27H43NO3)的总量,不得少于0.080%。 3.5 操作要点 3.5.1 检验过程中一定要规范操作,以保证结果的准确性。 3.5.2 取样及检验原始记录必须及时、清楚、准确。 3.5.3 结束后进行实验室、仪器的清洁工作,关闭电源,关好门窗,方可离开。

中药传统技能赛项标准规范

“2013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职组 中药传统技能赛项规程 一、赛项名称 中药传统技能 二、竞赛目的 通过竞赛,检验各参赛学校学生的岗位通用技术、综合职业能力与团队协作精神。通过搭建校企合作平台激发行业企业关注和参与职业教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领中职学校中药专业建设和教育教案改革,不断提升中职中药专业人才培养工作水平,提高中医药职业教育的社会认可度,促进中医药职业教育又好又快地发展。 三、竞赛方式与内容 (一)组队方式 本赛项为个人赛,各省限报4名选手,来自同一院校的参赛选手不得超过2人。每名选手限1名指导教师,每省1名领队。参赛选手须为中等职业学校在籍学生(三二连读与五年制高职应为1-3年级学生),年龄21周岁以下;指导教师须为在职专任教师,选手与指导教师的对应关系一旦确定不得随意改变。 (二)竞赛分组 竞赛前抽签确定选手考号,编号Z1-Z80。其中,Z1-Z40为ZA组,Z41-Z80为ZB组。每8人为一个竞赛组,ZA组与ZB组各设5个竞赛组。竞赛分组情况见表2。 表2 竞赛分组情况表 总组别竞赛组对应考号 ZA组 (Z1-Z40) ZA-1Z1-Z8号 ZA-2Z9-Z16号 ZA-3Z17-Z24号 ZA-4Z25-Z32号 ZA-5Z33-Z40号ZB组 (Z41-Z80) ZB-1Z41-Z48号 ZB-2Z49-Z56号 ZB-3Z57-Z64号

总组别竞赛组对应考号 ZB-4Z65-Z72号 ZB-5Z73-Z80号 (三)竞赛内容 1.比赛工程 分设中药性状鉴别、中药真伪鉴别、中药调剂与中药炮制4个工程,每个工程的分值比 见表2。 表2 比赛工程指标体系 序号工程分值比 1中药性状鉴别20% 2中药真伪鉴别20% 3中药调剂30% 4中药炮制30% 总计100% 2.比赛内容 本赛项为个人赛,竞赛成绩由中药性状鉴别(20%)、中药真伪鉴别(20%)、中药调剂(30%)与中药炮制(30%)分项得分求和而得。 (1)中药性状鉴别 竞赛考试范围为《中国药典》(2010年版)收载的、临床常用的280种中药材及其饮片 (见表3)。参赛选手对随机抽取的一组(每组40味)中药进行鉴别,并在规定时间内写出 中药的名称及主要功效(每药2.5分,共100分)。比赛限时13分钟。裁判员现场阅卷评判。 竞赛现场设候考区与竞赛区,候考区设检录与工作人员4人(男女各半),引导人员1 人;竞赛区设裁判4人,计时与监考人员8人;共设考题8组,每组40味,每组8名选手 抽签确定竞赛组别,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中药鉴别,填写《中药性状鉴别评分表》(见表4), 由现场监考人员交裁判人员现场阅卷评判。 表3 中药性状鉴别品种目录 类别品种 根及根茎类 中药 (90种) 细辛、狗脊、绵马贯众、大黄、何首乌、牛膝、太子参、威灵仙、川乌、附子、白芍、 黄连、防己、延胡索、板蓝根、甘草、黄芪、人参、红参、西洋参、三七、白芷、当 归、前胡、川芎、防风、柴胡、龙胆、紫草、丹参、黄芩、玄参、地黄、熟地黄、巴

中药学的未来发展趋势

中药学的未来发展趋势 【摘要】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把现代医药学称为分析时代的科学,21世纪将是系统科学时代,亦即中医时代,并将引起整个科学界面貌的改观。未来的中药学也将是中药系统工程学,对药材的栽培(养殖)-采收-加工炮制-制剂-成分-药理-疗效实行最佳线形控制和网络控制。 1 中药研究的思想史概述 为了说明未来中药学的发展道路,首先有必要回顾既往在研究思想上的历程。从“医药俱度论”和“废医存药论”得到证明。产生的思想根源是完全迷信合成药物的作用,连植物药都否定了,何况中药。试图脱离中医来研究中药的疗效和有效物质,实践证明是行不通的。现代医学的辉煌成就是在不断发现和纠正自身体系的谬误中取得的。就在盲目否定中医药的年代,西医“自身中毒论”和“病灶感染论”等理论上的错误造成滥施手术,危害甚广。这提示我们,分子药物不论是合成药还是天然产物所潜在的局限性。中药研究必须遵循中医药理论,扩展自己的学术发展途径。 2 中药学发展的趋势 2.1中药理论研究系统化中药理论除了中医的阴阳、脏象等基本理论外,还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反畏、配伍禁忌以及采制加工经验所包含的理论知识。现在已进行了文献方面的初步整理。 2.2研究思路多样化在药材研究方面大致可以分为从亲缘关系和生物学研究入手,解决中药资源短缺问题;以传统用药经验和药性归类方面研究,产生20世纪新中药材;从保证中药质量出发,研究地道、加工、贮存、制剂的系统质量控制;从中医治则和临床经验入手,对攻下药物和活血化淤等药物的共性研究。 2.3中药疗效评价客观化这种趋势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形成了一套根据中医理论辨证分型,并采用现代科学指标总结中药疗效的方法;二是复方研究成果逐年增多,统计和疗效分析规范化。 2.4中药生产工业化饮片和成药生产的企业化为机械化生产创造了良好条件。目前洗药机、切药机、碾压机、粉碎机、包装机等日益推广,并开始和计算机结合,由电脑自动控制。另一方面,中药材收购、生产、销售实行“三证”以后,管理和流通方面一体化加强,对保证和提高中药质量有利。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