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悲剧美”——回味悲剧之“美”
- 格式:docx
- 大小:17.51 KB
- 文档页数:3
探索悲剧中的“美”我想只要是中国人,就都知道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
故事描写了一段因为封建势力的阻扰而使两位主人公未能在一起,最终一个郁郁而终,另一个殉情而死的凄美爱情经历。
无独有偶,英国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剧作家莎士比亚创作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也描写了一段类似的爱情故事。
比较这两个故事,我们可以发现一个共同点,那就是都以悲剧结尾,或者说,整个故事就是以“悲”为基调的。
然而,恰恰因为“悲”的存在,才使得这两个故事广为流传。
而更令人诧异的是,人们非但没有受这种情调的影响,反而从中看到了美好事物的存在,比如爱情的坚贞,与恶势力作斗争的精神等等。
那么,这就是一个审美的过程,而其中的“美”,正是悲剧所体现出来的价值。
悲剧这种审美价值类型的出现是以作为戏剧的悲剧的兴盛为基础的。
因此,要探究悲剧的本质,就必定得从优秀的悲剧戏剧中读来。
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概括了悲剧的本质,他说道:“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
”(1)他认为,悲剧是写人的,是写那些比现实中更美好同时又是“与我们相似的”人物,通过他们的毁灭“引起怜悯和恐惧来使感情得到陶冶”,从而在道德上震撼人的心灵,给人以审美享受,提高人的思想境界。
悲剧不是惨剧,虽然情节是悲剧的基础,但这并不意味着只要是悲惨的情节就能上升到美学的范畴。
它并不能仅仅以渲染主人公的悲惨遭遇为满足,只有真,善,美的有价值的人的悲惨遭遇才能构成美学悲剧的基础。
而判断一部悲剧是否达到效果,不是看我们的情感是否得到慰藉,而是看悲剧本身是否引起怜悯和恐惧。
这就与悲情联系在了一起,朱光潜先生在《悲剧心理学》中分析忧郁时,指出叔本华和尼采这些浪漫主义诗人均崇拜忧郁,歌唱忧郁,忧郁带给他们心灵上的愉悦。
这种愉悦不同于肉体上的宣泄,肉体的宣泄无法到达一种超脱,一种理解。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从《名优之死》谈谈悲剧之美摘要《名优之死》是伟大的戏剧家田汉以晚清京剧名角刘鸿声为原型,创作了一代名伶刘振声“艺术至上”的崇高艺术家形象,剧中描写一代名优刘振声精心培养的女弟子,抵挡不住代表社会黑暗势力的杨大爷的腐蚀而堕落。
为此,刘振声与杨大爷奋力抗争,最后殉难于舞台。
该剧通过刘振声的悲惨遭遇,揭示了不人道的人类社会及其罪恶,旨在揭示旧社会戏曲艺人的苦难遭遇,具有深沉的悲剧意识。
本文将针对《名优之死》探究悲剧之美,包括其渊源形成、发展和审美之所在,感受悲剧美的力量。
关键词:悲剧理论;矛盾冲突;艺术至上;审美愉悦;崇高感;美的毁灭;情感升华;理性美ABSTRACT"Famous dead" is a great dramatist Tian Han opera star in the Late Qing Hong Liu sound as the prototype, created a generation of famous actor Lau Chun sound "art first" noble artist image, carefully cultivated female students of the play description of the generation of the famous Lau Chun-sound, could not withstand the representativecorrosion of the dark forces of society Yang uncle and fell. To this end, the sound of Lau Chun Yang uncle struggled for the last martyrs in the arena. Through the tragic experiences of Lau Chun-sound, the play reveals the inhuman human society and its evil, designed to reveal the sufferings of the old social drama artist, with a deep sense of tragedy. This article will focus on the "famous dead" to explore the beauty of the tragedy, including the power of its origin of the formation, development, and aesthetic where, feel the tragedy of America。
浅析美学中的喜剧美和悲剧美一、浅析喜剧美喜剧是戏剧的主要体裁之一。
它指以可笑性为外在表现特征的一类戏剧。
在喜剧中,主人公一般以滑稽、幽默及对旁人无伤害的丑陋、乖僻,表现生活中或丑、或美、或悲的一面。
由于喜剧表现的对象不同,艺术家的角度不同,手法不一致,所以,喜剧可划分出不同的类型。
其中包括讽刺喜剧、幽默喜剧、欢乐喜剧、正喜剧、荒诞喜剧与闹剧等。
一般说来,讽刺喜剧以社会生活中的否定事物为对象。
欢乐喜剧则强调人的价值,提倡个性解放,反对禁欲主义,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形成一股强大的思想潮流。
正喜剧从表现生活的否定方面变为表现生活中肯定的方面,笑不再用来针砭人的恶习、缺点、卑下,而主要用来歌颂人的美德、才智、自信。
荒诞喜剧则把人生最深层的苦难与将死扭曲,送进颠倒的喜剧王国。
而闹剧一般属于粗俗喜剧之列,即通过逗乐的举动和蠢笨的戏谑引人发笑而缺少深刻的旨趣意蕴。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认识喜剧的特点。
在感受上的特点是笑;在内容上的特点是“可笑性”(值得笑),指内容上的虚伪、滑稽和愚蠢。
(单纯的高兴开心不是喜感);在结构上的特点,是喜剧有一个对“可笑”表示笑的旁观者。
旁观者要对“可笑”表示笑,那他必须具有某种超越性。
历史上第一个提出“鄙夷说”来解释喜剧的,是亚里士多德,他认为,喜剧是我们对有弱点的对象的一种鄙夷的态度所形成的。
英国经验主义哲学家霍布斯提出喜剧的本质是一种“突然的荣耀”,他认为,笑的情感是在见到旁人的弱点,却突然想到自己在这方面的优点时,所引起的一种“突然的荣耀”的感觉。
随后是失望说和“乖讹说”。
“失望说”是德国哲学家康德的观点,他认为,可笑的事物大半是不伦不类的配合,我们根据通常的事理所做的期望或预料是如此,而结果却不是如此,甚至正好与预期的、期望的相反。
这个时候就会产生笑。
因此,笑是期望失落的表现。
当然,这种期望的失落不至于过渡严重,才能引起笑的效果。
持“乖讹说”的代表人物,是叔本华和斯宾塞,所谓“乖讹”,就是不合常理、不协调,这些不合常理、不协调的对象,在那些按照正常的规律作判断的人眼里,就构成了可笑的对象。
悲剧之美悲剧之美摘要:威廉·莎⼠⽐亚是⽂艺复兴时期欧洲⽂学最杰出的代表,⽂艺复兴时期英国最伟⼤的剧作家。
马克思赞誉莎⼠⽐亚是“⼈类最伟⼤的天才”;歌德慨叹“说不尽的莎⼠⽐亚”;本·琼⽣称之为“时代的灵魂”,说他“不属于⼀个时代,⽽属于所有的世纪”[1]。
莎⼠⽐亚⼀⽣共创作了37部戏剧,其戏剧在欧洲戏剧发展史上占据重要地位,代表这个时期⼈类思想和戏剧艺术所达到的辉煌⾼度。
关键词:莎⼠⽐亚;悲剧;⽂化;艺术;美莎⼠⽐亚是英国⽂艺复兴时期伟⼤的戏剧家,以其悲剧为代表戏剧创作标志着英国⽂艺复兴时期⽂学的最⾼成就。
莎⼠⽐亚对悲剧创作有深刻的认识,形成了⾃⼰的悲剧创作观念。
莎⼠⽐亚的悲剧创作⼴泛地反映了当时英国的政治、经济、思想、⽂化、风俗、习惯等各个⽅⾯,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
西⽅世界是⼀个多“悲剧”的世界。
这⾥不得不探讨⼀下悲剧的起源。
悲剧在西⽅向来被认为是“最⾼的⽂学形式”,取得杰出成就的悲剧家也被视为“⼈间最伟⼤的天才”。
悲剧最早出现在古希腊,源于⼀种祭祀酒神狄奥尼索斯的仪式。
披着⼭⽺⽪的合唱队以歌队提问、⼀⼈作答的⽅式演唱酒神颂,悲叹他的苦难、赞美他的再⽣,这就是悲剧的雏形。
从古希腊充满异教精神的悲剧,到近代欧洲倾向基督精神的悲剧;从描写⼈与命运冲突的传统悲剧到揭⽰⼈与⼈、⼈⾃⾝冲突的近代戏剧,西⽅悲剧经历了⼀个漫长⼜多彩的发展过程。
⽽这种多彩正是源⾃悲剧的难以定义和悲剧美的难以概括。
我们权且把各种悲剧及其理论划分为命运悲剧、性格悲剧、伦理悲剧、⽣活悲剧、价值悲剧等⼏⼤类型。
悲剧在古希腊时期就已渐渐发展成⼀种成熟的戏剧形式,多以神话和史诗为题材,在三⼤悲剧诗⼈⼿中达到⼀个巅峰。
⽽显然莎⼠⽐亚的悲剧与古希腊悲剧颇有渊源,⼜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那便是“⼈⽂主义”。
为什么喜剧明朗的天空变得阴暗起来?为什么阳光、欢笑,快乐的⽣活和甜美的爱情消失了,取⽽代之的是紧张、恐怖的⽓氛和暗淡、绝望的⼼情?关于这种变化的原因,⼀种解释是,莎⼠⽐亚在第⼀时期的喜剧和历史剧的创作中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悲剧,这种源于古希腊的⽂学形式给他的艺术才华以更⼤的创作空间。
悲剧之美——以亚里士多德理论为主要依据美是什么?美是早上的第一抹温暖的阳光,美是春风里摇曳着的青草上悬挂的晶莹露水,美是雨后挂在天上的彩虹……美是积极的,美是多彩的,美是让我们感到愉悦的东西。
悲剧是什么呢?悲剧是愤怒,悲剧是泪水,悲剧是把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悲剧又怎么能称为美?而美又是什么?亚里士多德认为“美是整体性”。
并不是那些我们生活中明亮的、快乐的部分是美,那些忧郁的,难过的东西也是美。
美不仅是需要由我们的外在规则来构建它还需要与我们的个人认识相符合。
而我们的个人认识里不仅有那些充满正能量的积极地感受,同样也会有那些负面的阴暗的东西,由此而言,将“悲剧”隔离在美学的研究范围之外,完全否认悲剧之美是完全不合理的。
一、悲剧何以带来审美感受?亚里斯多德认为:“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
它有特定的对象,特定的人物。
作用是引起的恐惧与怜悯之情,使人的感情得到“陶冶”,具有“净化”灵魂作用。
”从审美方面来说悲剧是在戏剧性的矛盾冲突和悲剧性的艺术表现中对美的肯定,而且往往与崇高和壮美相联系,使人产生深沉而巨大的同情共感和心灵震撼,并以其深刻的艺术感染力,给人以激励和启示,引发人们深层次的审美感受。
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必然具有“严肃性”、“完整性”和“规模性”,也就是说悲剧从始至终都要由一系列的行为贯穿下来。
而这恰好映射着他本人关于“美是整体性”的观点。
悲剧动作的运行,先是充满期望,而且过于信赖这种期望,然后走向错误,一切希望终成泡影,逐渐有所认识终而至于完全失败。
这个悲剧的整体运作有着美所应该具有的客观上的规范,并使得我们的个人认识随着这个整体而变化,从而诱发出我们的情感波动,引发出我们的审美感受。
二、各种悲剧类型所带来的审美感受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一书把悲剧分为复杂情节悲剧,性格悲剧(或命运悲剧),情景悲剧和苦难悲剧等四种类型。
由于如此划分的抽象性略高,故在本文章中我将从命运悲剧、性格悲剧、社会悲剧三个方面来说明其所带来的审美感受。
体验悲剧之美感作者:王晴来源:《学知报·教师版》2012年第42期鲁迅先生说过:悲剧就是把美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悲剧是美的东西。
悲剧的美,美在思想的崇高和严肃。
美在那千年前的情感依旧能穿越时空抵达我们的内心,让我们为之感叹,为之唏嘘,甚至洒下清泪一掬。
基于此,我一直对悲剧情有独钟,在教学中也非常注意创造情境把学生带入悲剧的氛围,让他们感受悲剧震撼人心的力量。
希望给生活在喧嚣现代的他们以情感的启迪和滋润。
开设新课《孔雀东南飞》之前,我让学生先将其改编成话剧。
作业收上来我却哭笑不得:同学们都不约而同的对经典进行了颠覆,将其改成了喜剧,闹剧。
比如兰芝像当今小女孩一样用时髦的语言对焦仲卿撒娇做痴,比如兰芝娘拒绝媒人讲谁家养个闺女都不容易,她家的房子最近想来个小装修。
那口气活脱脱《四世同堂》里的大赤包.想象固然丰富,但我该肯定学生的这种做法吗?在这个人人喜欢娱乐放松、恶搞风行的时代,难道悲剧真的无可立足了吗?作为语文老师,也许我该尽我的一份微薄之力来捍卫我们的经典,通过某种形式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悲剧的价值,体会悲剧崇高的美感。
于是,我“下水”自行改编,并在班里挑选演员,利用课余时间反复排练,最后在全年级进行公演。
演出那天,学生们本是抱着看热闹的心理去的,个个叽叽喳喳,喜气洋洋。
但当我徐徐念出开场白:“欢乐趣,离别苦,就中多少痴儿女。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时,大厅里顿时安静下来.在第一幕“东风恶,欢情薄”里,焦母死逼焦仲卿休掉兰芝,焦仲卿在刘兰芝含泪的目光里提笔时,我加入了画外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难挽离索,错!错!错!墨笔落,情难舍,山盟虽在,天涯相隔,莫!莫!莫!词改的并不十分贴切,但我读的很慢,很低沉,台上的演员一下子进入角色并沉浸在悲情中。
当刘兰芝决然离开,小姑用带着哭腔的尖尖的声音喊出“嫂嫂,你不能走,不能走啊!”时,台上的兰芝果真“泪落连珠子”,而台下也传来了观众的唏嘘声。
浅析《红楼梦》的悲剧美悲剧, 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红楼梦》的价值在于写了美的毁灭, 是真正的悲剧,无数漂亮、聪慧的奇女子相继走上了毁灭的道路, 而且“越美, 也就被毁灭得越快、越惨、越彻底”, 令人为之扼腕叹惜。
这使《红楼梦》成了“ 彻头彻尾之悲剧”、“悲剧中之悲剧”。
因此, 本文以《红楼梦》中风华正茂的青年女性为关照对象, 着力刻画“群芳”的“美”与“悲”, 从而深刻领悟其中的悲剧意韵, 以警醒众生的浮沉之梦。
贾宝玉体现了曹雪芹的悲剧感受。
一《红楼梦》的价值在于写了美的毁灭《红楼梦》写了大量美的人物、美的景象的毁灭(“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鲁迅语),描写了许多爱情悲剧和人生悲剧, 大观园里几乎所有的女子都是悲剧人物( 如黛玉、宝钗、妙玉、迎春、探春、惜春、李纨、晴雯、袭人、香菱…… ) 。
鲁迅先生指出:“在我眼下的宝玉, 却看见他看见许多死亡, 证成多所爱者, 当大苦恼, 因为世上, 不幸人多。
惟僧人者,幸灾乐祸,于一生中, 得小欢喜, 少有罣碍。
然而憎人却不过是爱人者的败亡的逃路, 与宝玉之终于出家, 同一小器。
”宝玉对人生悲剧不是熟视无睹,而是亲身经历, 故他的悲剧性比较丰满。
二《红楼梦》中的人物悲剧2.1封建社会对女性的伤害在《红楼梦》的悲剧中, 不仅那些出身卑微的女性无力改变自己的命运, 就是那些身份高贵的侯门公府千金们, 也不能因为地位高贵而把握住自己的命运, 这在无形中道出了封建社会对女性的伤害。
比如, 一向具有叛逆思想、孤标傲世的林黛玉, 自然很难容于当时的封建礼法。
纵然才貌双全、心高气傲, 但毕竟是寄人篱下, 终身大事无人做主, 直到“泪尽夭亡”;且不说黛玉, 便是“安分随时”、“德言工容”俱佳的薛宝钗, 也难得善终, 在冥冥中成了“金玉良缘”的牺牲品;而已经登上封建时代至尊至贵地位的贾元春, 却更是“喜荣华正好, 恨无常又到”,“眼睁睁, 把万事全抛”,“荡悠悠,芳魂消耗”;迎春则是误嫁了一个“中山狼”,婚后一年便被恶夫孙绍祖折磨致死;探春虽“才自清明志自高”, 却是改变不了其庶出的身份, 终是远嫁海隅, 就犹如那断了线的风筝, 一去难复返了;惜春是“勘破三春景不长”, 选择了出家为尼,“独卧青灯古佛旁”, 这实际是一种无奈的心态;及至那光芒万丈、“男子万不及一”的管家奶奶王熙凤,到头来却是“一从二令三人木, 哭向金陵事更哀”, 最后还是两手空空;至于史湘云, 尽管“厮配得才貌仙郎”, 但“终久是云散高唐, 水涸湘江”, 重现“幼年时坎坷形状”, 也是如李纨一般命运, 青春守寡, 美景不长;即使是“金玉质”的妙玉,“依旧是风尘肮脏违心愿”,“欲洁”终未洁, 身“陷淖泥中”⋯⋯2.2贾宝玉体现了曹雪芹的悲剧感受曹雪芹家庭的衰败与同时代《儒林外史》的作者吴敬梓很不相同, 曹家是突然衰败, 因犯罪抄家而衰败的, 一下子一落千丈, 曹雪芹带有深沉的幻灭的悲哀。
悲剧美学的主要观点悲剧美学,听着就很有分量,对吧?它说的就是那些让你又想哭又想笑、心情复杂得不行的作品。
别看名字有点“高大上”,其实这个东西,和我们平常聊八卦、看剧、逛街,甚至吃饭都能扯上关系。
你知道,悲剧就像人生中的一道难吃的菜,外面看起来色香味俱全,吃下去才知道辣得你眼泪直流,心里却有一种不舍得放弃的感觉。
悲剧美学的精髓,不就是那种“痛并快乐着”的心情吗?悲剧最直接的特点就是它“悲”。
可是,别被这个悲字吓到了。
悲并不代表“坏”,也不是一味的“消极”。
相反,悲剧通常是通过揭示人性中的痛苦、挣扎,带给人一种深刻的理解和反思。
这就好比你和朋友吵架了,心里特别难过,明知道自己理亏,但又不想低头。
这种心情,其实就像一场悲剧,明明知道结局不美好,但你偏偏忍不住要走进去。
你说,这是不是很真实?而悲剧美学的精髓,往往在于它强调“必然性”和“无法回避”。
换句话说,很多悲剧中的人物,他们的命运早已注定,就像我们常说的“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
你看那些经典悲剧,《哈姆雷特》也好,《麦克白》也罢,里面的主角总是无法逃脱自己的命运。
好像无论你怎么挣扎、怎么反抗,最终都会迎来那个你无法躲避的结局。
正是这种注定的悲剧命运,让人又爱又恨。
再说了,悲剧的美学,也不是单纯的让你痛苦。
有时痛苦过后,你能感受到一种美,这种美,比什么都深刻。
就拿《罗密欧与朱丽叶》来说吧,两个年轻人因为家庭的仇恨而无法相爱,最后两人死在一起,虽然很悲,但你会觉得这就是爱情最纯粹、最美的一面。
不信你想想,有多少人爱过一个人,明明知道不可能走到一起,可还是甘愿为他做任何事。
你看,这种美,不就是悲剧带给我们的启示吗?悲剧不是为了让我们痛苦,而是让我们更懂得珍惜。
对了,悲剧并不只出现在大戏里。
生活中的悲剧,往往也像是我们每个人的影像投射。
你看看周围,多少人因为一些微小的错误,最后付出了无法挽回的代价。
你和朋友约好了出去玩,但因为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雨,你们还是错过了那次相聚。
关于悲剧美的浅谈不知不觉,一个学期接近尾声了,美学基本原理这门课也要结束了。
在短短的学习美学这门课程的时间里,让我喜欢上了这门既古老而又年轻的学科。
通过老师绘声绘色的讲解,让我对“美”产生了新的认识!我觉得,在美的范畴里,悲剧是最触动人心灵和灵魂的。
由导演史蒂文·斯皮尔伯格导演的《辛德勒名单》这部作品,网络上的定义是历史片、战争片。
但是我却觉得这实际上是一部悲剧!导演通过光感效果和独特的表现手法使人的内心产生了共鸣,引人深思,也表现出了在战争时期人性缺失。
《辛德勒名单》讲述的是在二战时期德国纳粹党人大肆屠杀犹太人,商人奥斯卡·辛德勒在科拉科开了一个生产军需用品的工厂,并且雇佣犹太人做工,从中赚取大量钱财;但是,当他亲眼目睹了犹太人被屠杀的场景后,他感到特别震撼,并且反思了自己的行为;最后,他用他所赚取的金钱向德国军队开出了一千二百人的名单,用自己的全部财产换取了一千多名犹太人的生命。
在那样一个时代,拯救一个人就是拯救了全世界。
电影是以倒叙的形式展现在大家面前的,开头首先是以几名存活至今的犹太人,为那些在战乱时期惨遭屠杀的同胞们朗诵经文、哀悼的方式展开的。
那是在1939年,德军在两周内击溃了波兰军;在纳粹德国的统治下,下令犹太人登记全家户口,重新安顿集居各大城市,党卫军对犹太人进行了隔离统治,每天有一万名犹太人从乡下抵达科拉科。
德国的商人奥斯卡·辛德勒来到了科拉科,他出入有那些德国军队们经常去的餐厅,利用自己不错的社交才能和赚取的大量金钱,很快地就与德军建立了良好的关系。
1941年3月20号,是迁入犹太区的最后期限,于维斯图河以南规划犹太人封闭区,强制犹太人迁至该地区,科拉科一带地区的犹太人拥挤的住在十六条街方圆里,若无视管理规定的犹太人,将会以军事法庭审判。
在德军对犹太人分配劳役、安排食宿等工作的时候,他开设了一个搪瓷厂,生产军需用品,雇佣了大量的犹太人到他的工厂做工。
西方歌剧中的悲剧美悲剧美是西方歌剧中一种独特的艺术美感,它通过音乐、歌词和舞台表演,将人类悲剧性命运的难以言表的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
自17世纪以来,西方歌剧一直在探索和表现人类的悲剧命运,这种悲剧美在歌剧中得到了最完美的表达。
悲剧美的主要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悲剧美通过音乐表达人物内心的痛苦和折磨。
歌剧中的唱段、乐曲、音乐旋律和和声都是情感的表达方式,它们能够深入人物内心,揭示他们的悲伤、恐惧、痛苦和绝望。
通过音乐,观众可以感受到人物内心的冲突和挣扎,这种音乐所表达的情感是非常深刻和震撼人心的,它能够让人情不自禁地被感动和震撼。
悲剧美通过歌词表达人物的命运和悲剧。
歌剧中的唱词通常是用诗歌形式来写的,它们不仅具有音乐性,还能够通过文字表达人物的情感和命运。
歌剧中常常涉及到爱情、死亡、背叛、痛苦等主题,这些都是人类悲剧性命运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歌词,观众可以更加清晰地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理解他们的思想和情感,从而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人物的悲剧命运。
在西方歌剧中,有许多著名的悲剧美作品,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要数普契尼的《 La Traviata》、威尔第的《 La Traviata》、普契尼的《 La Traviata》、莫扎特的《多诺吉》等。
这些作品通过音乐、歌词和舞台表演,将人类的悲剧性命运展现得淋漓尽致,让人们感到震撼和感动。
在这些作品中,音乐是最为重要的表现手段之一。
音乐是歌剧的灵魂,它能够深入人物的内心,揭示他们的悲伤、恐惧、痛苦和绝望。
在这些作品中,音乐通过旋律和和声,表达了人物内心的痛苦和折磨,让人们感受到了人物内心的冲突和挣扎。
歌词也是非常重要的表现手段之一。
歌词通过诗歌形式的表达,以及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深入揭示,让人们更加清晰地理解了人物的悲剧经历和命运。
舞台表演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通过舞台设计、服装、化妆、动作、表情等方面的布置,舞台表演展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悲剧命运,让人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人物的悲剧经历和命运。
悲剧的美学意义悲剧是一种在文学、戏剧和艺术中常见的艺术形式,其具有深刻的美学意义。
悲剧作品不仅引人深思,还使人在情感上产生共鸣,深刻影响着人们的心灵。
通过对悲剧的分析和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人性、生命和世界,体会到其中蕴含的美学价值。
1. 悲剧的内涵悲剧作品通常以主人公的失败、苦难或死亡作为故事结局,揭示出人生的脆弱与苦难。
这种悲剧性的结局常常深深触动人们的情感,引发共鸣,并引发观众对生命、命运和价值观念的思考。
在悲剧中,人物的命运常常受到各种外部和内部因素的干扰和挑战,他们在争扎中挣扎、迷茫、痛苦,最终通常以悲剧性的结局收场。
这种对矛盾、挣扎、失败和死亡的描写,旨在反映现实生活中的种种纷扰和不幸,引发人们对意义和价值的思考。
2. 悲剧的审美意义悲剧代表着一种高尚的审美情感和文化境界。
在观赏悲剧作品时,人们常常深陷于对人物遭遇的悲惨命运的共情之中,从而深刻体会到人生的无常和坚韧。
这种审美体验超越了日常生活的琐碎和表面,引领人们进入更深层次的情感体验和思考。
悲剧性的结局不仅触动了人们的内心深处,还让人们对生命和命运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悲剧中的悲伤、痛苦和抗争,通常能够触发人们内心最深处的共鸣,唤起对美、真、善的向往和追求。
3. 悲剧的美学表现悲剧作品通常以高雅的语言、精妙的情节和深刻的内涵展现出对人性、道德和生命命运的探索。
在悲剧的创作和表现中,艺术家们通常通过复杂的人物形象、荡气回肠的情节和意义深远的背景描写,展现出悲剧的伟大魅力。
悲剧性的结局往往能够更好地展现出人类的悲悯和勇气,启示人们对于世界和生命的理解和对人性的崇高追求。
悲剧中的“悲”与“剧”完美结合,展示出人类文化和情感的最高境界,具有深远的美学意义和审美价值。
悲剧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学、戏剧艺术形式,通过对生命的苦难与悲剧性结局的揭示,引发人们对生命、命运和美的思考,体现出了独特的美学意义。
悲剧作品中所展现的人类情感和道德注解,使得悲剧成为文学和艺术中的永恒主题,激励着人们不断探索和思考人生的真谛和价值。
一种凄凉,十分沉醉——浅议悲情之美及其与中学语文教学的联系田梦丽2007112160有一种美,它使人柔肠寸断却又余香满口;有一种美,它也许不能激起我们面对壮美事物油然而生的昂扬情绪,却让我们永远保持对于优美事物微妙韵味的敏锐感知;有一种美,它并不惊天动地却能刻骨铭心;有一种美,它看似黯然然而这黯然中别有一种销魂滋味——是的,这就是悲情,带着忧郁与感伤的悲情之美,它就像一声轻轻的叹息,貌似消极,却润物细无声般深入心扉,带给个体心灵以澄澈的生命感悟,让我们在悲情的洗礼中更接近自我以及生命的本质。
悲情之美渗透在每一个生命的每一段历程中,从童年时期隐约的孤独到成年之后莫可名状的伤感与惆怅,这种悲情成为古今中外文人笔下历经千年而不衰的吟咏对象和审美客体,与中学语文教学同样有着丝丝缕缕的联系。
本文拟就悲情之美以及悲情之美与中学语文教学的联系略述一二,以期廓清认知,并对中学语文相关内容的教学有所指导。
一、概念的界定:“悲情”与“悲剧”何谓悲情?正如法国浪漫主义诗人代尔在《罗马的废墟》中所写:“那是给痛苦以抚慰的同情,把健康与宁静轻轻唤醒,多么悦耳…忧郁之神啊,你的音乐多么甜蜜!”,本文所探讨的悲情是指人的忧郁、悲伤、痛苦的情怀,是一种柔性的美。
人生失意,愿望与理想不能实现而产生的喟叹是悲情,所谓“此事古难全”。
从生活中的生离死别、爱情受挫、考试失志到个人人生理想的失落、个体追求的不可得到,凡此种种,均在此列。
然而人生中也同样难免这样的时刻:无所追寻,亦无所谓失去,但却有一种莫可名状的惆怅孤独与空虚萦怀,挥之不去。
亦即诗家所谓“闲愁”。
正如纳兰性德词中所言“不知何事萦怀抱,醒也无聊,醉也无聊”,也如贺铸词中“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陈子昂的“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也数此列。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却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残垣”,这些对于生命流逝对于美好瞬间流逝的微细感知与哀叹,也让人产生“流水落花春去也”般难以自持的惆怅,也是悲情体验之一。
美,是一个很空泛的定义,无处不在。
可以是路边随处可见的野花,可以是身旁明媚的一抹笑颜,总之,都是美好的,让人感受到心情愉悦的东西。
然而,快乐的时光都是短暂的,完美的事物在生活中并不存在,难以使人感同身受。
而悲剧美,因为事物的残缺,使人们对于这件事情抱着一种遗憾的心理,久久不能忘怀,在让美传承的过程中也更能发挥出深刻的影响,或是对社会的一种讽刺,或是对人类的一种警示,美的意义更加充实饱满。
悲剧美是美学的主要范畴之一。
它是在戏剧性的矛盾冲突和悲剧性的艺术表现中对美的肯定,而且往往与崇高和壮美相联系,使人产生深沉而巨大的同情共感和心灵震撼,并以其深刻的艺术感染力,给人以激励和启示,引发人们深层次的审美感受。
爱情对美似乎是很好的体现。
青春年少时的小鹿乱撞是美,成熟安定后的茶米油盐是美。
而更多时候现实中的爱情都是以悲剧收尾,挥霍任性的初恋,迫于社会压力而放手的挚爱,不得不向现实低头的婚姻,千差万别的缘由,千篇一律的结果。
这种遗憾的认同感,以致许多经过艺术加工的爱情悲剧能得到广大人民的接受与传唱。
爱情似乎一直都是人们争论不休,亘古不变的话题,悲剧也不例外。
以爱情为主题的悲剧数不胜数,其中更是有脍炙人口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梁山伯与祝英台》等,甚至连向来以甜美幸福和美好奇幻著称的童话故事中也不乏爱情悲剧的身影,其中就以《人鱼公主》为代表。
悲剧中的爱情,总令人唏嘘不已。
朱丽叶为了爱情愿意褪下华丽的外衣,罗密欧愿意为了爱情舍弃自己的身份与姓名。
所以,在教堂里许下誓言的他们坚定不移,朱丽叶在喝下假死药时义无反顾,罗密欧以为朱丽叶已死时,将匕首刺向心脏的瞬间是那样的毫无留恋。
这样的爱情,是悲剧令它如此地动人心魄,拑人灵魂。
祝英台为了爱情叛离亲人,梁山伯为了爱情放逐了功名,缱绻的时光,化蝶飞的深情,被尘土湮灭在了角落,但那份爱情却永垂不朽。
是悲剧的力量,给予了这份爱情如此的凄美与永恒。
多少年来,悲剧的舞台上,爱情的对白,总不绝于耳。
漫谈“悲剧美”——回味悲剧之“美”大千世界,芸芸众生。
人类总喜欢生活在一个“美”字中,中国人素来喜团圆。
所以,在中国人骨子里,一般都会渗透出一种“喜气”。
中国古典的文学作品大都以“喜庆”结尾,例如:“女驸马”冯素贞舍身一切求李郎,终于“夫妻花好月圆”;“女丞相”孟丽君拼死卫父,终于合共享天伦;还有神话传说中的白蛇,与许仙共化成仙,民间女子李湘君历经千难万险,寻到了生命中的知音人,从此,共老携手,美满一生……喜剧,确实可以满足人类内心深处渴望达到的心灵边界,人类的灵魂中可以附着一层膜,把自己内心中的理想同圣地交织在一起,给他人以无限遐想,但有时候,“悲剧”也是一种美。
当你欣赏着花楼烟雨,柳绿柒池,云坠青天之时,一场暴风雨突然来临,摧残了你眼中的一切美好,只留下残红点点,迷乱枯枝。
一种无形的“悲剧”感立即遍布你的全身,可是除了可惜,还会留下什么?我想应该是回味!不错!悲剧最大的特色便是回味,当你面对满目疮痍,你所能做的仅仅是回味它当初的美好。
悲剧到底应该“悲”到什么程度呢?《窦娥冤》可以说是个典范。
身世悲。
三岁亡母,七岁离父,十来岁成婚,成婚不到两年,就忘了夫婿。
在古代封建社会,这样的女子自身着实让人伤感,可是,封建的“宿命论”不会同情她,而是会把她“克”字冠在这样的女子身上。
幼时缺少亲情的窦娥,加上年轻守寡,在当时那个时代是遭人唾弃的,少不得风言风语内外反击,摧残如花年华,此一悲也。
遭遇悲。
年轻守寡,侍奉婆母。
在封建时代是天经地义的事,窦娥守着婆母尽忠尽孝,谁料到等来的是飞来横祸,糊涂的婆婆,无耻的流氓,卑劣的昏官,黑暗的年代,一切哭诉与控告成了惨白的流言。
于是,在失望与痛苦的边缘,窦娥以血溅白绫,以死来捍卫尊严,此二悲也。
追忆悲。
三桩毒誓,千重金言。
终于飞雪六月。
原以为官吏可以还个公道,重审案情,还窦娥女一个清白。
谁料一句“还了那蔡婆婆去罢”就把一桩命案沉入深渊,若非“亢旱三年”想必窦娥根本无法尘缘昭雪,此三悲也。
生命的悲剧之美悲剧之美作者:邱忠劲来源:《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2021年第41期鲁迅总是力争使沉睡的人们从源于生命根底的内在精神危机中走出来,从背对虚无的无力感和脆弱性中走出来。
然而,令人惊奇的是他的投枪和匕首在小说中表现出来的是却是“悲剧”。
细读他的小说,人们便会得出其小说的总模型一一悲剧链,即以叙述那“吃人”的现实中主人公的悲剧旅程,揭示他们的灵魂,解剖他们的世界观,批评他们的人生,而后“赐”于他们一个灰色的归宿。
正如物质受到屈辱,精神受到戕害靠“精神胜利法”自居最后落得示众枪决的流氓无产者阿Q;“有者给人以笑料,无者无人问答”,最后“的确死了”的迂腐半知识分子孔乙己;受旧式婚姻折磨,封建礼教摧残,最后在爆竹聲声的“祝福”中惨死街头的祥林嫂;……这一幅幅旧中国悲凉的画卷,无不是以“悲剧链”的模型出现于读者的面前。
照理,悲剧应该给人们沉沦、怯懦,然而鲁迅所创的“悲剧链”何以能加强人的生命力呢?又怎能给麻木脆弱的民族和个人以清醒从而以“生命的刀锋”走向“思想的大道”呢?套用孔子的话来解释便是“朝闻道,夕死可矣”。
对于这些在生存中变得麻木的同胞们,对于这些熟睡在“绝于窗户而万难毁”的“铁屋子”里的人们,需要让他们面对“死”而更深刻地体味“生”而后才能觉醒、反抗。
如同敢于与所谓的“命运”及现实作斗争的祥林嫂,从婆家愤然逃出,当被绑另婚时,宁作死里的挣扎反抗,然这微弱的闪光点却在庞大的封建势力面前消逝殆尽,人们在同情她的同时,也痛恨产生这悲剧的根源。
祥林嫂反抗失败后,宿服于命运,竟去土地庙捐门槛以洗脱罪名,以为这样就可以重新得到失去的尊严,但捐了门槛以后却仍然生活在人们的嘲笑、鄙视中,以致悲剧地结束了一生。
在这宿命意识与命运的抵抗遭到失败的过程中,人们多多少少能从其身上射掠到自己的影子,于是在发现悲剧根源的同时,也加强了他们对生存的渴望,同时也破灭了他们一直把生命寄托于“神”的幻想,这悲剧的“死”焕发了“生”。
悲剧的美“当今社会,悲伤的事情太多,所以我不爱看悲剧。
”妈妈说。
而我说:“正因为如此,我更爱悲剧,因为它能让我在麻木的社会中当一个有血有肉的人。
”人们不爱看悲剧,是因为它将美好撕裂,把高贵的心灵毁灭。
但就是这样,悲剧才美!美得可怜,美得可惜,美得可贵。
悲剧让人感动。
当看到朱丽叶在血泊中倒向罗密欧,当看到周萍枪中的火花,当王子高贵的心灵破碎,当麦克白挥舞着利剑倒下,当美丽的舞女被抬上高高的绞架,眼泪随之涌出。
正当夕阳西下时,天空落下濛濛的细雨。
多次想放下书本,却又不禁在眼泪中将其重新拾起,自己的心随着书中的剧情一起跌宕起伏。
直至朝阳从东边升起,云雀声似乎从书中响起,划破天际——我已经一夜未眠。
悲剧让人思考。
当哈姆雷特发出:“是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默然忍受命运暴虐的毒箭,或是挺身反抗人世无涯的苦难,通过斗争把它们扫清,这两种行为,哪一种更高贵?”他发出这样的质问时,我也陷入了沉思,对一切进行严肃思考。
毫无疑问,他选择了后者。
这是否值得?这些,让我久久思索着。
悲剧不仅仅有大海般的悲凉,更有天空一般的美好。
它用另一种手段,让人性的光辉、心灵的高尚散发出耀眼的光芒。
梁山伯和祝英台虽离世而去,却化蛹成蝶,永远在一起,令人欣慰;苔丝狄蒙娜深爱着自己的丈夫,用鲜血证明了自己的忠贞,令人肃然起敬。
悲剧是一杯香浓的咖啡,味苦,但回味无穷。
悲剧让人流泪,更让人在眼泪中默默地微笑。
如果说喜剧是山珍海味,悲剧则是吃不厌的红薯菜汤;如果说喜剧是可乐果汁,悲剧则是浓香的清茶;如果说喜剧是无邪的儿歌,悲剧则是韵味深长的古典;如果说喜剧是华美的裙饰,悲剧则是朴素的衣衫,悲剧是越嚼越有味,越品越沁人,越听越悠扬,越看越美丽。
悲剧不悲。
它就像一杯喝不尽的百年老酒,令人欢喜令人愁,令人沉醉,撼动人心。
悲剧之美悲剧是西方发展得最早也最完善的艺术种类之一,因此西方美学史上关于悲剧的理论也发展得比较早和比较完善。
悲剧作为传统美学范畴,在西方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变,它渊源于古希腊酒神颂和山羊之歌,亚里斯多德认为: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
它有特定的对象,特定的人物。
作用是引起的恐惧与怜悯之情,使人的感情得到“陶冶”,具有“净化”灵魂作用。
但是,自从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之中对悲剧作了经典性规定以后,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悲剧理论就逗留在亚里士多德的定义之内,也就是在一种“神力”的命运观点之内逗留、徘徊,直到西方美学史上出现了悲剧的“冲突论”才改变了这种悲剧命运观的传统。
那么,是谁最早提出了“冲突论”?在中国西方美学研究界比较普遍的观点是,西方美学史上悲剧“冲突论”的最早提出者就是黑格尔。
而黑格尔则认为: 悲剧不是个人的偶然的原因造成的,悲剧的根源和基础是两种实体性伦理力量的冲突。
冲突双方所代表的伦理力量都是合理的,但同时都有道德上的片面性。
每一方又都坚持自己的片面性而损害对方的合理性。
这样两种善的斗争就必然引起悲剧的冲突。
但只有马克思和恩格斯,才第一次给予真正科学的解释。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悲剧的见解散见于他们的许多著作之中,但比较集中地阐述这一问题的,则是一八五九年评论拉萨尔的历史剧《弗兰茨·冯·济金根》的两封信。
马恩在各自回信中分别批判了拉萨尔的唯心主义悲剧观,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并结合自己对1848年欧洲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经验总结,表明了他们对悲剧的看法。
恩格斯说:悲剧是“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性的冲突”。
说明悲剧本质在于客观现实中的矛盾冲突。
这种冲突有其客观的历史必然性。
所谓“历史的必然要求”,是指那些体现历史发展客观规律的合理要求、理想、优秀品质等等,代表了社会发展方向和本质。
“这个要求实际上不可能实现”,是指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合理的要求、理想未能实现。
悲剧之美浅谈悲剧是什么?悲剧是人失足后的灾难,是对人生结局的一种评价。
悲剧在小说家笔下,则又是一种伤情的挥洒。
悲剧不像喜剧单知道汲引笑料以填充生活枯乏,悲剧以真情动人,以朴美感人,以内在的精神特质启发人。
人生是玄秘深广的海,在海里夜行,触礁在所难免。
人生有时很奇妙,让人进入一种雾的缥缈之境,注定归结到悲剧里。
所以,大凡人类莫不有过伤悲。
审阅名家笔下的经典,与先知先觉通融思想与情感,阅读成为一种体验和回味。
中国自远古始,就孕育了丰富的悲剧经典。
那个因了海水吞食自己肉身的精卫,每天用嘴衔木叼石往海里投,可海至今没被填平。
这故事和西方那被天神责罚的西绪弗何其相似?同样面对命运的打击,同样体现意志的坚不可摧。
凡事勿论成败,事实上,矢志不渝的抗争精神足以让我们从悲壮中看到生存的伟大!悲剧往往有着深刻的内涵。
纵观中国古代文学史,《离骚》、《水浒》、《红楼梦》,哪一部作品经不起时间考验?不论是抒写个人心智力的愁肠百结,还是描绘英雄的失落王朝的颓坍,还是以优柔之笔极写儿女私情的期期艾艾,社会结构的纷繁芜杂,这些个作品无一不在向我们透露出一个讯息,那就是——当我们读完它们,第一感觉竟是潜意识里认同了那些个儿真实人物的存在,我们明明知道小说里藏着虚构,却又非常迫切地给自己一个纠正,仿佛真人真事反不如自己读来的更真、更有力。
外国的悲剧比之于中国更具有宗教色彩和这学意味。
自古希腊的神话和传说以文学的形式呈于世人,它所激起的情澜,荡漾恒久而永不磨灭。
悲剧因为经历了时间的发酵,遂构成一种浓缩多味的酒曲,虽然辣的很,但值得一品。
阿喀琉斯的英雄主义,俄狄浦斯的宿命结局,正阐释出这样一种悲剧的思考。
尤其是后者,集中体现了先人面对生活的手足无措。
命运是个无限大的牢笼,关押了一批又一批走进去的人。
那些悲剧人物,历史上真实存在的,抑或是作为文学虚拟出现,总是展示出各种各样的情态,给予后人永不困乏的好奇,永无休止的观探。
古代的屈原、刘备、籍康、林冲、唐婉……近代的有殷夫、柔石、林觉民、秋瑾等,外国的如拜伦、维特、普希金……这些人虽然经历了不可挽回的悲剧,但至少,他们丰富了人性,凸显了血肉灵魂的具体意象,所以他们又是人类历史上的大实在。
漫谈“悲剧美”——回味悲剧之“美”
大千世界,芸芸众生。
人类总喜欢生活在一个“美”字中,中国人素来喜团圆。
所以,在中国人骨子里,一般都会渗透出一种“喜气”。
中国古典的文学作品大都以“喜庆”结尾,例如:“女驸马”冯素贞舍身一切求李郎,终于“夫妻花好月圆”;“女丞相”孟丽君拼死卫父,终于合共享天伦;还有神话传说中的白蛇,与许仙共化成仙,民间女子李湘君历经千难万险,寻到了生命中的知音人,从此,共老携手,美满一生……
喜剧,确实可以满足人类内心深处渴望达到的心灵边界,人类的灵魂中可以附着一层膜,把自己内心中的理想同圣地交织在一起,给他人以无限遐想,但有时候,“悲剧”也是一种美。
当你欣赏着花楼烟雨,柳绿柒池,云坠青天之时,一场暴风雨突然来临,摧残了你眼中的一切美好,只留下残红点点,迷乱枯枝。
一种无形的“悲剧”感立即遍布你的全身,可是除了可惜,还会留下什么?我想应该是回味!
不错!悲剧最大的特色便是回味,当你面对满目疮痍,你所能做的仅仅是回味它当初的美好。
悲剧到底应该“悲”到什么程度呢?《窦娥冤》可以说是个典范。
身世悲。
三岁亡母,七岁离父,十来岁成婚,成婚不到
两年,就忘了夫婿。
在古代封建社会,这样的女子自身着实让人伤感,可是,封建的“宿命论”不会同情她,而是会把她“克”字冠在这样的女子身上。
幼时缺少亲情的窦娥,加上年轻守寡,在当时那个时代是遭人唾弃的,少不得风言风语内外反击,摧残如花年华,此一悲也。
遭遇悲。
年轻守寡,侍奉婆母。
在封建时代是天经地义的事,窦娥守着婆母尽忠尽孝,谁料到等来的是飞来横祸,糊涂的婆婆,无耻的流氓,卑劣的昏官,黑暗的年代,一切哭诉与控告成了惨白的流言。
于是,在失望与痛苦的边缘,窦娥以血溅白绫,以死来捍卫尊严,此二悲也。
追忆悲。
三桩毒誓,千重金言。
终于飞雪六月。
原以为官吏可以还个公道,重审案情,还窦娥女一个清白。
谁料一句“还了那蔡婆婆去罢”就把一桩命案沉入深渊,若非“亢旱三年”想必窦娥根本无法尘缘昭雪,此三悲也。
掩卷遐思,自然是心潮起伏,可是悲欢也罢,痛恨也罢,最终这部喜剧“赚取”了我们的眼泪,得到了好评。
为什么?因为“悲”,所以我们回味。
回味窦娥的一言一行,想着这样的一个人儿,顷刻之间便香消玉殒,心有不甘,再将她的行为通看一遍,回味一遍,这时人物形象已然深刻我们的脑海,我们更加钦佩于眼前这个坚强贞烈的女子,回味之余,也就是悲剧的出色之美了。
倘使牛郎织女永世幸福在一起,又哪来“七夕鹊桥会”
的神话传奇?倘使梁山伯与祝英台的顺利完婚,又岂有“比翼双飞同林归”的青史佳话?倘使杨贵妃与唐明皇相伴终老,又怎有“海外徒闻更九州”的动人传说?因为残缺,所以遗憾,因为遗憾,所以回味!
回味,“悲剧美”最动人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