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时间观念的异同 ppt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569.00 KB
- 文档页数:10
时间观念的解析及中西方传统时间观的比较一、引言时间观念在人类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演变有着深远的影响。
介绍时间观念的重要性和本文的研究意义。
二、时间观念的解析1. 时间的概念:时间是什么?时间的本质是什么?2. 时间的测量:如何精确地测量时间?3. 时间的分类:时间的分类和时间段的划分方式。
三、中西方传统时间观的比较1. 中西方时间观的异同:比较中西方两种传统时间观念的异同点。
2. 中西方对时间的态度差异:探讨中西方对时间的态度差异以及其内在的文化原因。
3. 中西方时间观的影响:比较中西方时间观对社会和人类行为的影响。
四、中西方时间观的转变1. 中西方时间观的历史演变:对中西方时间观的发展进行历史纵观。
2. 中西方时间观的转变:分析中西方时间观的转变,从而探讨人类对时间的认知和思考方式的变化。
五、现代时间观的思考1. 现代科技对时间的影响:现代科技对时间观的影响,如何让时间变得更加主动和有意义。
2. 个人时间观管理:探讨如何建立合理的个人时间观管理体系,做到高效利用时间。
六、结论对前面章节进行总结,进一步探讨时间观念的重要性及其对于人类社会的转型和进步所带来的启示。
第一章引言时间是世界上唯一不可逆的事物,它在人类社会中具有重要地位,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演变有着深远的影响。
时间观念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和思考中逐渐形成的关于时间的观念和认识。
本文旨在对时间观念进行解析,并比较中西方传统时间观的异同。
通过探讨时间观念的发展和演变,以及现代时间观的思考,进一步认识时间在人类社会和个人生活中的重要性和作用。
第二章时间观念的解析1. 时间的概念:时间是指宇宙过程中不间断的连续性,是一种通过测量来刻画的物理量。
它不可捉摸,无法具体感知,却贯穿着我们的生活。
2. 时间的测量:时间的测量是指通过一定的方法和设备,对时间的变化进行观测和记录,从而得出时间的定量结果。
人们从古至今,不断寻找更加准确的方法和工具来测量时间。
中西方时间观的差异对比摘要:何谓“时间”?时间的所谓“本质”是什么?何谓“时间意识”或“时间观念”?它们的所谓“本质”又是什么?这篇文稿并无这样的意图,对诸如此类既古老又“纯粹”的时间哲学问题进行求索和提供答案。
关键词:时间观念;中西传统;时间观Abstract: What says “the time”? What time so-called “is the essence”? What says “time consciousness” or “the time sense”? What their so-called “is the essence” also? This draft and does not have such intention, to so forth both ancient and “purely” the tim e philosophy question carries on seeks and provides the answer.key word: Time sense; China and the West tradition; Time view 概述本文将集中研究以下几组同时间哲学有联系的理论专题。
第一组是与人的“时间观念”相关联的理论专题。
其中包括:如何“还原”出时间观念的问题;时间观念中的时间样式的划分问题;时间观念形成的渊源问题;时间观念中的时间维度问题。
附带说一句,此处提到的“时间观念”是超地域、跨文化的,对任何民族均一视同仁。
因此,它可以为研究和比较中西方传统哲学中的时间观奠定一个普遍适用的理论基础。
第二组理论专题是:首先纵览中西方时间观的概貌,然后分别介绍中国和西方传统哲学中的几种有代表性的时间观。
其中包括三个理论专题:(1)综述中西方哲人对时间观念作出的不同解释。
(2)综述中国传统哲学中从《易经》开端的某些学派的时间观,这个专题主要涉及先秦时期的《易经》、儒家(孔子和孟子)、道家(老子和庄子)、墨家和《易传》中独具特色的时间哲学及其时间观,力求做到“见一斑而窥全豹”。
中美时间观念的异同中美时间观念的异同惜阴守时,在美国似乎已成习惯。
校车去各社区接送中小学生,每天总是准时到达预定的地点,绝无任何差错。
出席会议,不会有人迟到早退。
亲朋友好相会,也都按时赴约。
美国人做什么事,都讲个时间观念,故此而得到世人的好评。
比起那些磨磨蹭蹭,不守时间不讲效益的人群,是大大地进化了。
遵守时间,还包括按时上下课,按时放学,少开会,开短会,长话短说。
约会有度,走访限时,邮车按时送取邮件,环卫车准时收取废物,等等。
如何对待时间,在这里,已由一种观念,进入实际的价值取向。
在这里,普遍实行以钟点计酬。
有人把孩子送到邻居家帮忙看两天,完了非付80美金不可。
不收也得收,理由是占用了你的时间。
公司约请外面的技术员前来咨询有关事项或向客户解说技术问题,作顾问等,均按小时支付报酬。
若用去4个小时,该技术员每小时工资为45美金,则起码应付给不少于200美金的劳酬,折合人民币约1400元。
最近,美国官方公布,最低工资由每小时7美元,提高到每小时8美元(有学者提出最低工资制不利劳工就业)。
无论是合同工,还是长期固定工,工资都以小时工资为基本单位计算。
比如,某技术员小时工资40元,那他的日工资就是320元,一月一年的工资便可照此标准计算出来。
计件工的付酬,都是把产品转换为生产时间来计算的。
这就为人的社会价值取向确立了依据和遵循,从而兑现了时间就是金钱的理念。
因为我们从事任何活动,做任何一件事,无不与时间发生关系。
没有时间,何谈做事?外出打工,实际上就是出卖时间;雇请别人做工,也就是购买被雇者的时间。
学习需要时间,劳作需要时间。
干家务需要时间,完成工程需要时间。
建设需时间,连破坏也需要时间。
挣钱吃饭,需要付出时间。
劳动致富,更需要时间。
时间就是财富,时间就是金钱。
如果随便浪费别人或自己的时间,就等于直接或间接地糟踏别人或自己的财富和金钱。
要是有意占用他人的时间来为自己牟取利益,这叫占人便宜。
而无条件地占用他人的劳动时间为自己服务,无疑就是剥削了。
中西方在时间意识方面的异同一、单向计时制与多向计时制美国人类学家霍尔在《超越文化》一书中区分了两种不同的时间观念,即“单向计时制”和“多向计时制”②。
单向计时制和多向计时制与一个人的时间结构有关。
持有单向计时制时间观念的人对事情有明确的规划,按照计划一件一件地做事。
对于单向计时制的文化来说,同时做几件事是不负责任和缺乏效率的表现。
多向计时制则相反:人们没有详细的日程安排或明确的计划,即使有计划也不一定按照计划行事,而是想到什么事就做什么事,即使是在办公的地方,我们随处可见一个工作人员正在同时应对几个人或同时处理几件事情。
许多学者认为中国人属于多时制,习惯同时处理几件事情,根据人际关系来调整自己的时间安排。
然而,这种情况在大城市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大城市中生活速度日益加快,人们愈来愈重视时间的安排。
严格的计划和支配时间已成为人们生活的需要。
本批赴泰汉语志愿者教师多来自北师大,已经习惯了北京忙碌而有节奏的生活,对事情有明确的规划,他们的时间观念更倾向于单向计时制。
而泰国人则属于典型的多向计时制,没有清晰的日程安排,经常有“临时通知”的事情。
例如:(1)周三,王老师去上课,可是教室空无一人。
王老师以为学生又迟到了,所以在教室等,可是半小时后还是没有学生来上课。
王老师只好去问其他老师,才知道学生这天要去参加其他的活动,不来上课了。
周四,王老师正在给高一年级的学生上课,楼下突然响起广播,通知学生们到楼下集合。
学生们收拾书包就下去集合了,也不管课程讲到了哪里。
周五,要进行课堂测验,王老师拿着考卷到教师,发现全班有一半的学生都去寺庙参加活动了,所以只能推迟测验。
在泰国的学校,这是个普遍现象。
学校不会对未来一个月甚至一周的活动有明确的计划,而是临时通知学生要去参加活动,课程由此取消。
对此,泰国教师已经习以为常。
可是初到泰国的志愿者教师对于教学有较为明确的规划,包括这节课要讲什么,这个月要完成什么,都是提前计划好的。
解析中美跨文化商务交往中的时间观差异与影响跨文化交流与交往中的时间观念因文化传承的不同而存在差异,这种差异在中美两国的文化交流中尤其明显。
在商务交往中,时间观念的差异会给双方带来影响和挑战,本文将分析这些差异及其带来的影响,并提出一些解决方案。
中美时间观念的不同点中国文化中的时间观念强调“王道”,即万事万物应有一个先后顺序和优先级,而且要讲究时机,讲究知己知彼,百战百胜。
这种时间观念表现在商务交往中,比如重视熟人介绍,会在第一次见面时询问彼此家庭、工作和出生地等个人信息,以建立起相互信任和尊重的关系。
反之,美国文化中的时间观念更偏向于“宽松”,强调时间的效率和利用率,在商务交往中,更注重规定的时间表,对于工作计划和时间表的执行也会更加严格。
美国人往往会注重直接表达自己的立场和意见,这种直接表达的行为在中美商务交往中很容易引起不必要的误解和冲突。
时间观念差异带来的影响时间观念的差异在中美商务交往中会产生一些不同的影响:1. 沟通效率不高中美的时间观念差异会影响到沟通的效率。
中方在商业交往中非常重视熟人关系,通常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来建立和维护关系,而美方则更注重时间的利用效率,更喜欢直接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意愿。
这样一来,双方在商务交往中的沟通效率就会受到影响,甚至有可能发生交流障碍和误解。
2. 时间观念的冲突中美的时间观念在商务交往中也会产生冲突。
针对任务和时间的意识不同,可能会出现在预订订单时间表时难以达成一致的情况,时间表的执行也可能会因此产生不同程度的延迟。
美方更加注重严格按照时间执行计划,但在中方文化中,拖延和调整时间表的现象更加普遍,这也会给商业活动带来不确定性,增加交易风险。
3. 交际策略与谈判技巧的不同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处理交际策略和谈判技巧方面存在差异,从而影响了商业沟通的效率。
在时间观念方面,中方在处理谈判时更加注重“以人为本”,在保持和谐关系的前提下谈判,而美国人会更多地考虑清晰的目标、与时间、成本和质量等因素的平衡。
中西方时间观念比照中西方时间观念比照摘要:东西方文化传统的不同,导致人们的时间观念存在差异。
时间观念的差异会使跨文化交际产生交际障碍和失误。
本文拟从哲学根底、时间形态、时间取向、时间制式、时间形态等几个层面,比拟东西方时间观念的差异,期望能有助于人们更好的了解东西方时间观,提高交际能力。
关键词:东西方文化;差异;比拟时间是人和周围世界存在的一种形式。
时间观是人们在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人们的时间观一旦形成后,其言行就不知不觉地受其制约与支配。
不同的文化形成其特定的时间观念。
不同的文化观念对人们的语言、行为习惯、思维习惯等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深入了解不同文化的时间观有利于我们跨文化交际,提高语言应用能力。
一、中西方时间观念比照1.1中西方时间认知之哲学根底中国传统计时采用的主要是干支法。
10个天干和12个地支组成60对干支,可用于年、月、日、时辰的表述。
中国文化自古注重人与时的和谐,“天人合一〞是中国哲学的根本精神之一。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农历除了作为一种表述时间的重要手段,更多的那么作为一种生活行为的指导,如迁居择址、婚丧嫁娶等。
“天人合一〞的思维方式使中国文化在感知事物时,强调主客一体,这导致中国人对时间的感知带有浓厚的主观色彩。
人们对客观时间的感知界限往往比拟模糊,并且表达时间常采取模糊表达方式。
例如:“过了半天〞,“一小会儿〞等等。
这些常用的时间表达方式大多需要说者和听者依靠特定语境才能准确理解。
西方文化采取的那么是“二元〞的思维模式,将主体与客体明确分开,研究主体与客体的相互关系。
这种哲学观念使西方人对时间的认识更加注重对自然时间和物理时间的探讨,具有很大的客观性。
西方人很早就意识到时间中的过去、现在、将来,并对此有所区分。
与汉语截然不同,西方语言大多需要通过动词复杂变化表示动作时间的明确差异。
1.2过去与未来的时间取向时间取向是时间观念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人们通常根据其文化在时间取向连续体上的侧重点来确定自己的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