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教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册第8课《中秋月》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39.00 KB
- 文档页数:8
中秋月(教案)一、整体把握本文是作者1948年在浙江大学的一篇讲稿,也是一篇解说中秋月知识的科普说明文。
文中两次以杭州为例,更具亲近感和说服力。
作者从科学角度对中秋的日期、中秋月的亮度、中秋月的大小、中秋月备受国人钟爱的原因等作出了客观而又别开生面的解释,目的是要纠正人们关于中秋月的一些不科学的认识,还原文人墨客笔下中秋月的真实面目。
为了详尽地解释中秋月的相关知识,作者综合运用了引用、列数据、作比较、举例子、列图表等多种说明方法。
其中,列图表的方法直观明了,可以让读者在对比中一目了然。
为了使演讲更富有理趣,作者还将科学知识与文学情趣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引用诗词和典故等,既提供了对照说明的依据,又增添了演讲的理趣,丰富了听众的知识。
二、基础训练1、给下列加黑的字注音赋诗()盘盂()今宵()裨益()沧沧()凉惊蛰()吋()哩()姗姗()手胼足胝()2、解释下列词语集大成:集中某类事物的各个方面,达到相当完备的程度。
集:聚在一起。
形容在某方面精通渊博超出一般的人或事物。
顶礼崇拜(膜拜):顶礼:佛教拜佛时的最高敬礼,人跪下,两手伏地,以头顶着受礼人的脚;膜拜:佛教徒的另一种敬礼,两手加额,跪下叩头。
虔诚地跪拜。
比喻非常崇拜。
情人眼里出西施:比喻由于有感情,觉得对方无一处不美。
姗姗来迟:比喻走得缓慢从容。
原形容女子走路缓慢从容的姿态。
现在形容慢腾腾地很晚才到来。
雅俗共赏:旧时把文化水平高的人称“雅”,把没文化的人称“俗”。
形容文艺作品既优美又通俗,各种文化程度的人都能够欣赏。
不无裨益:裨益:好处;益处。
不无:不是没有;多少有些。
不无裨益:有益处。
手胼足胝:胼、胝:手掌、足底的老茧。
手掌足底生满老茧。
形容经常地辛勤劳动。
3、指出下列诗句或典故的出处千呼万唤才出来:出自唐·白居易《琵琶行》:“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中秋之夕月色倍明:出自南宋吴自牧所著的《梦梁录》。
月到中秋分外明:明代冯梦龙《醒世恒言》卷十八,标题就是“人逢喜事精神爽,月到中秋分外明”。
中秋月教案(热门13篇)中秋月教案第1篇活动目标:1、通过活动,让幼儿初步了解中秋节的来历,知道中秋节是我国传统的团圆节。
2、体验与同伴老师一起过节的快乐。
活动准备:发动幼儿自带水果和月饼活动形式:班级集体活动活动流程:介绍节日--欣赏故事--谈话品尝活动过程:一、介绍节日向幼儿介绍有关中秋节的来历,让幼儿知道农历8月15日是中秋节。
二、欣赏故事听故事"月亮姑娘做衣裳",了解月亮是不断变化的。
讨论:为什么月亮姑娘的衣服总是穿不下。
三、谈话品尝:1、中秋节吃什么?2、分享:共同品尝自带的月饼和水果。
说说自己所带的食品。
附:小故事《月亮姑娘做衣裳》夜晚,月亮姑娘出来了,细细的,弯弯的,好象小姑娘的眉毛。
凉风吹得她有点冷,她就撕了一块云彩裹在身上,月亮姑娘想:我还是找一位裁缝师傅做件衣裳吧。
裁缝师傅给她量了尺寸让她五天以后来取。
过了五天,月亮姑娘长胖了一点儿好象弯弯的镰刀她来取衣裳了,衣裳做得真漂亮,可惜太小了,穿在身上连扣子也扣不上。
裁缝师傅决定给她重新做一件,重新量了尺寸,让她再过五天来取。
五天又过去了,月亮姑娘又长胖了一点,弯弯的象只小船。
她来取衣裳,衣裳做得更漂亮了,可惜月亮姑娘连套也套不上。
裁缝师傅涨红了脸,说:"我只好重做了。
"又是五天过去了,月亮姑娘来取衣裳,裁缝师傅看到月亮姑娘变得圆圆的,象一只圆盘那样,吃了一惊:"啊你又长胖了!"裁缝师傅叹了一口气,对月亮姑娘说:"唉!你的身材量不准,我没法给你做衣裳了。
"原来,月亮姑娘每天都在变化,所以她到现在还穿不合身的衣裳。
你,白天太阳公公出来了,她不好意思出来,只有在晚上才悄悄地露面。
中秋月教案第2篇【活动目标】1、初步了解中秋节的来历和中秋赏月吃月饼的习俗。
2、能画出不同颜色花纹的月饼,体验节日的快乐。
3、体验运用不同方式与同伴合作作画的乐趣。
4、引导幼儿能用辅助材料丰富作品,培养他们大胆创新能力。
第一单元绿色伴我行----“走进生活,关注环保”宣传展通过一系列丰富多彩的“绿色”教育活动,让学生了解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情况,增强环保意识,培养社会责任感,让学生明白保护环境要从家庭做起,从小事做起,从我做起,并且引导学生将环保意识转化为环保行动,争做环保卫士。
通过调查研究、访问、搜集资料等途径,提高学生搜集、筛选、分析和运用信息的能力。
活动主题建议活动以“绿色伴我行——走进生活关注环保”为主题,意在让学生了解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情况,增强环保意识,培养社会责任感。
环境问题是目前人类面临十分严峻的问题,保护环境是我们每个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
如何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使他们能够结合现实,在实际生活中采用适当的方式处理与环境有关的问题,是摆在教育工作面前的重要任务。
教学中可以将活动不仅仅局限在宣传展览上,要将环保意识转化为环保行动,还可以走出校园,采用多种形式扩大宣传效果。
活动形式建议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目的是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语文知识技能的能力,教学时,以通过访问、调查、搜集资料、制作宣传板、举办展览等形式为主,同时也可辅以多种形式的活动以激发学生的活动兴趣,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如:1.采访调查: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走出校门,走向社会,根据选题和实际情况进行采访、调查、拍摄,并把搜集到的材料进行整合、编辑,充分发表评论,认真撰写调查评述。
2.公益广告设计:发挥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能力,让他们自编公益广告,《合欢树》[教学目标]1、品味作品平淡文字背后饱含的深情。
2、理解合欢树在文中的涵义,并领会作者对母爱与生命的感悟。
[重点和难点]1、品读文段,学会欣赏作者内敛又充满张力的文字,真切感受到作者含蓄又深沉的情感。
2、结合对文章的理解,表达自己对母爱与生命的感悟。
说明:教学目标与重点最终这样确定,是源于我对网上一些教学设计不够满意以及对有些设计者的解读重心始终心存怀疑。
有些设计秉持的“怀念”、“歌颂”说固然不错但我以为失之宽泛,有隔靴搔痒之感;有的力主“愧疚”、“懊悔”说,也无可厚非,但我又觉得似乎失之单薄,难免有挂一漏万之憾。
高教版·中职语文教案(基础模块)下册目录第一单元 (1)一、合欢树 (1)二、善良 (3)三、人生的境界 (7)第二单元 (13)五、科学是美丽的 (13)六、南州六月荔枝丹 (14)七、飞向太空的航程 (17)第三单元 (19)九、边城 (19)十、林黛玉进贾府 (25)十二、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33)第四单元 (36)十三、荷塘月色 (36)十四、世间最美的坟墓 (41)十五、画里阴晴 (45)第五单元 (50)十七、现代诗二首 (50)我爱这土地 (50)雨巷 (53)十八、雷雨 (57)十九、窦娥冤 (60)第六单元 (64)二十一、唐诗二首 (64)二十二、宋词二首 (70)念奴娇赤壁怀古 (70)雨霖铃 (74)二十三、师说 (79)第一单元一、合欢树教学目标:1.体会无私的母爱以及作者对母亲浓浓的思念和沉重的内疚交织的感情。
2.理解“合欢树”在文中的寓意。
教学重点:品味词句意蕴教学难点:“合欢树”丰富的情感内涵和象征意义.课时安排:1课时授课方法:颂读法,归纳法,探讨法教具:多媒体教学过程一、导语:但丁说“世界上有一种最美丽的声音,那就是母亲的呼唤。
”古往今来,关于母亲的故事、文章很多,大家熟悉的故事有孟母三迁、岳母刺字,文章有《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母亲绵绵的爱化作了密密的针脚。
冰心在《繁星》中写道“母亲呵,天上的风雨来了,鸟儿躲进它的巢里,我心中的风雨来了,我躲进母亲的怀里”可见,母亲还是儿女心灵的港湾,这一类的文章还有很多。
每个人笔下的母亲都不尽相同,因为发生的事情不一样,个人的体验不同。
今天,我们学习史铁生的《合欢树》,再一次感受伟大的母爱。
二、课文分析(一)通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1、老师朗读第一段,指定一排学生依次朗读课文,熟悉文本,看作者写了人生中哪几个年龄段的哪些事情,以理清课文思路(出示课件)明确:年龄“我”母亲十岁作文获奖做裙子二十岁双腿残废做各种事情三十岁小说发表不在人世三十多岁聊起合欢树已死多年(看幻灯提问题)由这张幻灯片我们可以看到本文是以时间为线索。
中秋月教案XXX《中秋月》教案一、导入新课今天,我们一起走进XXX先生的《中秋月》,课文将从科学的角度,为我们还原了“中秋月”的真实面目。
一、检查预1、作者简介XXX(1890.3.7--1974.2.7),又名XXX,字藕舫,汉族,浙江上虞人。
中国卓越的科学家和教育家,当代著名的地理学家和气象学家,中国近代地理学的奠基人。
他先后创建了XXX中的第一个地学系和XXX;担任了13年XXX校长,被尊为中国高校四大校长之一。
1974年2月7日XXX因肺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3岁。
2、主要作品《我国五千年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二十八宿起源之时代与地点》《地学通论》《物候学》《竺可桢全集》等三、研新课1、阅读第一自然段中秋佳节,文人学士赋诗填词欢度中秋,的确富有诗意。
作者列举宋代仕女中秋游西湖赏月为例,说明中秋佳节的浪漫性。
小结: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中秋,是中国人的一个富有诗意的佳节。
2、阅读第二自然段中秋,顾名思义,应是“三秋恰半”,(在中国的农历里,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XXX、仲、XXX部分,因而中秋也称XXX。
)课文引用南宋XXX《梦粱录》的记载,指出中国古代传统意义上中秋节时间。
但这一时间是否符合科学的界定呢?作者从当时天文学、气象学上对四季的不同划分给出了科学的解释:天文学上的“中秋”应在阳历11月5号或6号(立冬);气象学上的“中秋”应该在阳历10月15日、16日左右。
按照中国现代天文学家对四季的划分,中秋节应该在秋分(阳历9月23日)。
因此,固然说是“中秋”节,但按照科学的定义,并非正是“三秋恰半”小结:第二部分(第2自然段):传统的中秋节,并非科学定义上的“中秋”。
3、阅读第3、4、5自然段第3段:先引用XXX《梦粱录》记录:“中秋之夕月色倍明。
”《大公报》副刊《大公园》的文章,随后作者指出这只是诗人、文学家们的空想,然后从科学角度给出了解释。
第4段中,为了更好地说明这一问题,作者首先从科学理论上解释了玉轮的亮度,一是玉轮的光度甚小,在此,作者用太阳、煤油灯、烛炬三者与玉轮举行了比力,玉轮的亮度是最小的,只有一又三分之一烛光。
高教版·中职语文教案(基础模块)下册目录第一单元 (1)一、合欢树 (1)二、善良 (3)三、人生的境界 (7)第二单元 (13)五、科学是美丽的 (13)六、南州六月荔枝丹 (14)七、飞向太空的航程 (17)第三单元 (19)九、边城 (19)十、林黛玉进贾府 (25)十二、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33)第四单元 (36)十三、荷塘月色 (36)十四、世间最美的坟墓 (41)十五、画里阴晴 (45)第五单元 (50)十七、现代诗二首 (50)我爱这土地 (50)雨巷 (53)十八、雷雨 (57)十九、窦娥冤 (60)第六单元 (64)二十一、唐诗二首 (64)二十二、宋词二首 (70)念奴娇赤壁怀古 (70)雨霖铃 (74)二十三、师说 (79)第一单元一、合欢树教学目标:1.体会无私的母爱以及作者对母亲浓浓的思念和沉重的内疚交织的感情。
2.理解“合欢树”在文中的寓意。
教学重点:品味词句意蕴教学难点:“合欢树”丰富的情感内涵和象征意义.课时安排:1课时授课方法:颂读法,归纳法,探讨法教具:多媒体教学过程一、导语:但丁说“世界上有一种最美丽的声音,那就是母亲的呼唤。
”古往今来,关于母亲的故事、文章很多,大家熟悉的故事有孟母三迁、岳母刺字,文章有《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母亲绵绵的爱化作了密密的针脚。
冰心在《繁星》中写道“母亲呵,天上的风雨来了,鸟儿躲进它的巢里,我心中的风雨来了,我躲进母亲的怀里”可见,母亲还是儿女心灵的港湾,这一类的文章还有很多。
每个人笔下的母亲都不尽相同,因为发生的事情不一样,个人的体验不同。
今天,我们学习史铁生的《合欢树》,再一次感受伟大的母爱。
二、课文分析(一)通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1、老师朗读第一段,指定一排学生依次朗读课文,熟悉文本,看作者写了人生中哪几个年龄段的哪些事情,以理清课文思路(出示课件)明确:年龄“我”母亲十岁作文获奖做裙子二十岁双腿残废做各种事情三十岁小说发表不在人世三十多岁聊起合欢树已死多年(看幻灯提问题)由这张幻灯片我们可以看到本文是以时间为线索。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教案一、导入:由课题导入,中秋,咏月二、课文内容分析1.《十五夜望月》①作者简介:王建(约767-约830),唐代诗人,曾任陕州司马,有《王司马集》。
出身寒微。
大历十年进丄。
曾作过县尉、县丞、司马一类的小官,乂从军到边塞,晚年退居今陕西西安市。
②字词积累:栖(qT):鸟停在树上。
十五夜:中秋的晚上。
地白:指月光满地。
2、“秋思” 一词具体含义指什么?答:课文注释③:秋天的情思,这里指怀人的思绪。
3、'‘地口”在文屮是何意?由此你想到了谁的一句诗?答:指月光满地。
《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4、“不知秋思落谁家”中的“落” 一•词能换成“在”吗?谈谈你的理解。
答:一个“落”字,新颖妥帖,不同凡响,它给人以动的形象的感觉,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似的。
而“在”字,显得平淡寡味了。
1、首诗意境很美,诗人运用形彖的语言,丰富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环境气氛,把读者带入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加上一个唱叹有神、悠然不尽的结尾,将別离思聚的情意表现得非常委婉动人。
2、点拨:(1)、讲透诗题“十五夜望月”。
前两句写景,不带一个“月”字,却处处含“月” 试分析。
拓展:口——月光,联想李口的《静夜思》。
树栖鸦——听到,非看到,联想周邦彦《蝶恋花》“月皎惊乌栖不定”烘托了月夜的寂静。
辛弃疾的《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
湿桂花——桂花已湿,夜太深,联想月中桂花是否也湿,月屮嫦娥、吴刚、口兔是否也像庭中人一样无眠,意境更为悠远,这里喑点“望月”。
(2)、后两句抒情,非直接倾诉,而用委婉的疑问语气I、可接表达。
“落”字最妙,妙在何处?(新颖妥贴,不同凡响,给人以动的形彖,仿佛秋思随着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题中的“十五夜”,结合三、山两句来看,应指中秋Z夜。
诗题,《全唐诗》作《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杜郎小,名不详。
在唐代咏小秋的篇什中,这是较为著名的一•首。
“中庭地口树栖鸦”。
中秋月(教案)一、整体把握本文是作者1948年在浙江大学的一篇讲稿,也是一篇解说中秋月知识的科普说明文。
文中两次以杭州为例,更具亲近感和说服力。
作者从科学角度对中秋的日期、中秋月的亮度、中秋月的大小、中秋月备受国人钟爱的原因等作出了客观而又别开生面的解释,目的是要纠正人们关于中秋月的一些不科学的认识,还原文人墨客笔下中秋月的真实面目。
为了详尽地解释中秋月的相关知识,作者综合运用了引用、列数据、作比较、举例子、列图表等多种说明方法。
其中,列图表的方法直观明了,可以让读者在对比中一目了然。
为了使演讲更富有理趣,作者还将科学知识与文学情趣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引用诗词和典故等,既提供了对照说明的依据,又增添了演讲的理趣,丰富了听众的知识。
二、基础训练1、给下列加黑的字注音赋诗()盘盂()今宵()裨益()沧沧()凉惊蛰()吋()哩()姗姗()手胼足胝()2、解释下列词语集大成:集中某类事物的各个方面,达到相当完备的程度。
集:聚在一起。
形容在某方面精通渊博超出一般的人或事物。
顶礼崇拜(膜拜):顶礼:佛教拜佛时的最高敬礼,人跪下,两手伏地,以头顶着受礼人的脚;膜拜:佛教徒的另一种敬礼,两手加额,跪下叩头。
虔诚地跪拜。
比喻非常崇拜。
情人眼里出西施:比喻由于有感情,觉得对方无一处不美。
姗姗来迟:比喻走得缓慢从容。
原形容女子走路缓慢从容的姿态。
现在形容慢腾腾地很晚才到来。
雅俗共赏:旧时把文化水平高的人称“雅”,把没文化的人称“俗”。
形容文艺作品既优美又通俗,各种文化程度的人都能够欣赏。
不无裨益:裨益:好处;益处。
不无:不是没有;多少有些。
不无裨益:有益处。
手胼足胝:胼、胝:手掌、足底的老茧。
手掌足底生满老茧。
形容经常地辛勤劳动。
3、指出下列诗句或典故的出处千呼万唤才出来:出自唐·白居易《琵琶行》:“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中秋之夕月色倍明:出自南宋吴自牧所著的《梦梁录》。
月到中秋分外明:明代冯梦龙《醒世恒言》卷十八,标题就是“人逢喜事精神爽,月到中秋分外明”。
中秋月教案教学文稿中秋节,又称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八月会等,是在农历八月十五这天,因为夜晚的月亮最圆,所以被民间称为中秋节。
中秋节有着悠久而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中华民族传统的文化节日之一、接下来,我将为大家带来一堂关于中秋节的主题教学。
一、教学目标:1.了解中秋节的历史由来和文化内涵,增强对传统节日的尊重和保护意识。
2.通过学习中秋节的传统习俗,培养学生尊重传统文化,并使学生了解和体验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3.通过制作中秋节的手工制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二、教学内容:1.中秋节的历史由来和传统习俗。
2.中秋节的诗词和民间故事。
3.中秋节的手工制作。
三、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5分钟)1.以引发学生对中秋节的思考和兴趣。
2.播放介绍中秋节的视频,激发学生对中秋节的好奇心。
第二步:学习中秋节的历史由来和传统习俗(15分钟)1.教师简单介绍中秋节的历史由来和文化内涵。
2.让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了解中秋节的传统习俗。
3.学生报告自己小组的讨论结果。
4.教师点评,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第三步:学习中秋节的诗词和民间故事(20分钟)1.教师带领学生欣赏中秋节相关的诗词,如《静夜思》、《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
2.学生朗读诗词,感受其中蕴含的文化内涵。
3.教师讲述中秋节的著名民间故事,如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等。
4.学生对故事进行讨论,了解故事背后的文化意义。
第四步:制作中秋节的手工制品(30分钟)1.教师向学生介绍中秋节的传统手工制品,如灯笼、月饼等。
2.组织学生分小组制作中秋节手工制品。
3.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讲述制作过程。
第五步:总结和展示(10分钟)1.学生回答中秋节相关问题,进行小结。
2.学生展示自己的手工制品,并分享自己的体会和感受。
四、教学反思:通过本堂课的教学,学生了解了中秋节的历史由来,传统习俗以及与之相关的诗词和民间故事。
通过制作中秋节的手工制品,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中秋月(教案)教者:贾涛一、整体把握本文是作者1948年在浙江大学的一篇讲稿,也是一篇解说中秋月知识的科普说明文。
文中两次以杭州为例,更具亲近感和说服力。
作者从科学角度对中秋的日期、中秋月的亮度、中秋月的大小、中秋月备受国人钟爱的原因等作出了客观而又别开生面的解释,目的是要纠正人们关于中秋月的一些不科学的认识,还原文人墨客笔下中秋月的真实面目。
为了详尽地解释中秋月的相关知识,作者综合运用了引用、列数据、作比较、举例子、列图表等多种说明方法。
其中,列图表的方法直观明了,可以让读者在对比中一目了然。
为了使演讲更富有理趣,作者还将科学知识与文学情趣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引用诗词和典故等,既提供了对照说明的依据,又增添了演讲的理趣,丰富了听众的知识。
二、基础训练1、给下列加黑的字注音赋诗()盘盂()今宵()裨益()沧沧()凉惊蛰()吋()哩()姗姗()手胼足胝()2、解释下列词语集大成:集中某类事物的各个方面,达到相当完备的程度。
集:聚在一起。
形容在某方面精通渊博超出一般的人或事物。
顶礼崇拜(膜拜):顶礼:佛教拜佛时的最高敬礼,人跪下,两手伏地,以头顶着受礼人的脚;膜拜:佛教徒的另一种敬礼,两手加额,跪下叩头。
虔诚地跪拜。
比喻非常崇拜。
情人眼里出西施:比喻由于有感情,觉得对方无一处不美。
姗姗来迟:比喻走得缓慢从容。
原形容女子走路缓慢从容的姿态。
现在形容慢腾腾地很晚才到来。
雅俗共赏:旧时把文化水平高的人称“雅”,把没文化的人称“俗”。
形容文艺作品既优美又通俗,各种文化程度的人都能够欣赏。
不无裨益:裨益:好处;益处。
不无:不是没有;多少有些。
不无裨益:有益处。
手胼足胝:胼、胝:手掌、足底的老茧。
手掌足底生满老茧。
形容经常地辛勤劳动。
3、指出下列诗句或典故的出处千呼万唤才出来:出自唐·白居易《琵琶行》:“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中秋之夕月色倍明:出自南宋吴自牧所著的《梦梁录》。
月到中秋分外明:明代冯梦龙《醒世恒言》卷十八,标题就是“人逢喜事精神爽,月到中秋分外明”。
《中秋月》教案一、导入新课今天,我们一起走进竺可桢先生的《中秋月》,课文将从科学的角度,为我们还原了“中秋月”的真实面目。
一、检查预习1、作者简介竺可桢(1890.3.7--1974.2.7),又名绍荣,字藕舫,汉族,浙江上虞人。
中国卓越的科学家和教育家,当代著名的地理学家和气象学家,中国近代地理学的奠基人。
他先后创建了中国大学中的第一个地学系和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担任了13年浙江大学校长,被尊为中国高校四大校长之一。
1974年2月7日竺可桢因肺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3岁。
2、主要作品《我国五千年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二十八宿起源之时代与地点》《地学通论》《物候学》《竺可桢全集》等三、研习新课1、阅读第一自然段中秋佳节,文人学士赋诗填词欢度中秋,的确富有诗意。
作者列举宋代仕女中秋游西湖赏月为例,说明中秋佳节的浪漫性。
小结: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中秋,是中国人的一个富有诗意的佳节。
2、阅读第二自然段中秋,顾名思义,应是“三秋恰半”,(在中国的农历里,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部分,因而中秋也称仲秋。
)课文引用南宋吴自牧《梦粱录》的记载,指出中国古代传统意义上中秋节时间。
但这一时间是否符合科学的界定呢?作者从当时天文学、气象学上对四季的不同划分给出了科学的解释:天文学上的“中秋”应在阳历11月5号或6号(立冬);气象学上的“中秋”应该在阳历10月15日、16日左右。
按照中国古代天文学家对四季的划分,中秋节应该在秋分(阳历9月23日)。
因此,虽然说是“中秋”节,但按照科学的定义,并非正是“三秋恰半”小结:第二部分(第2自然段):传统的中秋节,并非科学定义上的“中秋”。
3、阅读第3、4、5自然段第3段:先引用吴自牧《梦粱录》记载:“中秋之夕月色倍明。
”《大公报》副刊《大公园》的文章,随后作者指出这只是诗人、文学家们的幻想,然后从科学角度给出了解释。
第4段中,为了更好地说明这一问题,作者首先从科学理论上解释了月亮的亮度,一是月亮的光度甚小,在此,作者用太阳、煤油灯、蜡烛三者与月亮进行了比较,月亮的亮度是最小的,只有一又三分之一烛光。
中秋月(教案)教者:贾涛一、整体把握本文是作者1948年在浙江大学的一篇讲稿、也是一篇解说中秋月知识的科普说明文.文中两次以杭州为例、更具亲近感和说服力.作者从科学角度对中秋的日期、中秋月的亮度、中秋月的大小、中秋月备受国人钟爱的原因等作出了客观而又别开生面的解释、目的是要纠正人们关于中秋月的一些不科学的认识、还原文人墨客笔下中秋月的真实面目.为了详尽地解释中秋月的相关知识、作者综合运用了引用、列数据、作比较、举例子、列图表等多种说明方法.其中、列图表的方法直观明了、可以让读者在对比中一目了然.为了使演讲更富有理趣、作者还将科学知识与文学情趣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引用诗词和典故等、既提供了对照说明的依据、又增添了演讲的理趣、丰富了听众的知识.二、基础训练1、给下列加黑的字注音赋诗()盘盂()今宵()裨益()沧沧()凉惊蛰()吋()哩()姗姗()手胼足胝()2、解释下列词语集大成:集中某类事物的各个方面、达到相当完备的程度.集:聚在一起.形容在某方面精通渊博超出一般的人或事物.顶礼崇拜(膜拜):顶礼:佛教拜佛时的最高敬礼、人跪下、两手伏地、以头顶着受礼人的脚;膜拜:佛教徒的另一种敬礼、两手加额、跪下叩头.虔诚地跪拜.比喻非常崇拜.情人眼里出西施:比喻由于有感情、觉得对方无一处不美.姗姗来迟:比喻走得缓慢从容.原形容女子走路缓慢从容的姿态.现在形容慢腾腾地很晚才到来.雅俗共赏:旧时把文化水平高的人称“雅”、把没文化的人称“俗”.形容文艺作品既优美又通俗、各种文化程度的人都能够欣赏.不无裨益:裨益:好处;益处.不无:不是没有;多少有些.不无裨益:有益处.手胼足胝:胼、胝:手掌、足底的老茧.手掌足底生满老茧.形容经常地辛勤劳动.3、指出下列诗句或典故的出处千呼万唤才出来:出自唐·白居易《琵琶行》:“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中秋之夕月色倍明:出自南宋吴自牧所著的《梦梁录》.月到中秋分外明:明代冯梦龙《醒世恒言》卷十八、标题就是“人逢喜事精神爽、月到中秋分外明”.冬日可爱、夏日可畏:出自《左传·文公七年》:“赵衰、冬日之日也;赵盾、夏日之日也.”杜预注“冬日可爱、夏日可畏.”冬日可爱:如同冬天里的太阳那样使人感到温暖、亲切.比喻人态度温和慈爱、使人愿意接近.夏日可畏:象夏天酷热的太阳那样使人可怕.比喻为人严厉、令人畏惧.一年明月今宵多:出自唐·韩愈《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一年明月今宵多、人生由命非由他、有酒不饮奈明何?”3、积累与月亮有关的古诗词: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王维《山居秋暝》)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白居易《暮江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孟浩然《宿建德江》)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卢纶《塞下曲》)……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三、阅读下文、回答后面问题(一)月到中秋①又是一年中秋时节.②窗外月光如泻、给大地披上了一层迷人的薄纱、显得宁静而又安详.天上明月如盘、一如我小时候看到的模样.③天渐渐黑下来.牛和羊都陆续从田间牵回村子、苦累的庄稼人今天比往常早一些收工了.漫长的秋收时节、人们起早贪黑的、收了水稻掰玉米、种完芝麻种黄豆、砍过红麻刨红薯.农活一件接着一件来、真难得歇一口气儿.秋收大忙时节、每家的壮劳力没日没夜地干活、象是在偿还自己祖祖辈辈还没有还完的债.④月亮出来了、是一轮满月.在蓝色的天空和白色的云彩里面、慢慢地移动.月到中秋、家家的喜气都从大人小孩儿的心眼里冒出来.每一家都忙着做饭了、屋顶的炊烟在明亮的月光下白白的、在空中弥漫.村庄开始热闹起来、不时可以听到孩子们的嬉戏声、谁家的收音机里还播放着刘兰芳说的评书《岳飞传》.⑤一家一户的人们都围在晚饭桌旁边.尽管物质条件比较差、但是到了中秋、还是要讲个排场.红烧猪肉端上来了、厚厚的长条形、上面用褐色色素和调味品打点、油腻腻的、喷喷香、比现在的猪肉要香上许多.自家养的小公鸡也端上来了、接着、乡下的土菜如四季豆啦、洋葱啦、豆芽儿啦、咸鸭蛋啦、也都陆续上齐了.中秋是乡村的“美食节”、满满一桌子、真是寻常难得吃到的美味!除非家里来了稀客、平时绝不会是这么丰盛的.主妇从厨房里出来、洗脸洗手然后入座、全家人算是坐齐了.男劳动力举起酒杯美美地品着、孩子们则急忙伸筷、埋头大嚼、一饱口福.狗儿乖巧地趴在桌子底下、专注地啃骨头.喝酒的人耳根开始发热、菜也吃得差不多了、白米饭一碗接一碗地端上桌子.这时候如果有谁走在小村里、就会闻到整个村子到处都是新稻米和红烧肉的香味儿.⑥快吃完晚饭的时候、有的小孩也已溜下饭桌、呼朋引伴、背着大人悄悄地潜伏到谁家的菜地里去了.以往他们听大人说、八月半的晚上、端一盆水放在菜地里的豆架或辣椒架下、耳朵贴在水面上、侧耳倾听、准能听到月宫里面嫦娥和玉兔的悄悄话儿呢!在娃娃们的世界里、充满了对这个美好传说的无限向往.他们叽叽喳喳地挤在菜架子底下、眼睛盯着刚刚端出来的半盆水、屏住了呼吸.领头的孩子先把耳朵贴到水面、好像并没有听到什么.别的孩子也一个接一个换着听、还是没有!抬头看看天空中、月亮似乎比黄昏时更高、更圆了、仔细看去、月亮里面影影绰绰的、好像是吴刚在砍桂花树.失望写在一张张稚嫩的脸上.有个捣蛋包乘别的孩子不备、呼哨一声:“听、有声音了!”话音未落、一抬手、“哗啦”一声、把半盆水就掀翻到菜园里.大家嘻笑着、骂着、一哄而散、把菜园子踩个乱七八糟.⑦月亮已经升到高空、蓝白色的天空比平时更显得高远.村里村外吃过饭的大人们、三五成群地聚在一起聊天、“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大家围坐在院子里、各自品评着谁家的红麻长得旺势、谁家的水稻又遭了虫灾.有的三三两两走出村子、到庄稼地里去散散步、也散散心.凉风习习、寒蛩(qióng)等秋虫在愉悦地鸣叫着.白雾茫茫、露水已经打湿了每一片庄稼的油绿的叶子.早种的芝麻正在忙着开花、洁白的花朵垂着青露.仔细倾听、能够听到清脆的“啪嗒”“啪嗒”的露珠落地的声音、更显得几分静谧.⑧月色如水、村口张家李家、家家都把月饼拿出来一块儿品尝.每家都是那种大约半斤重的老式月饼、厚厚的、圆圆的、黄澄澄的浸润着油彩.掰开来、红色的、绿色的甜丝、无色的冰糖、黄色花生瓣儿、都露出来、让人真想立刻咬上一大口.孩子们围着大人撺掇起来、大人们假装呵斥孩子、一边教育孩子要尊敬老人的道理、一边先掰开一半儿递到老人手里.孩子们有心无心地听着、分得一半块、只顾欢天喜地地跳跃着、品尝着.老人们用所剩无几的牙齿咀嚼着香喷喷的月饼、阅尽沧桑的脸上写满一生的幸福.“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不知他们是不是也在思念远方的亲人、祝愿亲人们此时此刻也能够和家人团聚、共享天伦、能够一起赏月、共度良宵!⑨夜已深沉、月儿更明.朴实的庄稼汉们带着明天的希望、把一个快乐的中秋带回自家小院、带入梦乡.1.选文主要写了中秋夜哪四个场景、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选文以“又是一年中秋时节”开头、有何作用?3.从文中摘录相关语句、说明作者对“小时候”中秋夜的记叙顺序.4.结合全文、简略说说第⑦段中加横线句子在文中的表达效果.5.选文结尾说“朴实的庄稼汉们带着明天的希望、把一个快乐的中秋带回自家小院、带入梦乡”、联系全文内容、说说庄稼汉们的“希望”是什么?(二)月亮堂堂①月到中秋、分外的清白而圆润、挂在蓝汪汪的远天上、像豆芽缸里刚捞上来一样、又白又胖.②记忆中、每每这时候、我奶奶站在门旁、对着浩瀚的天空里那一轮皓月、很抒情地叹道:“月亮——堂堂哦!”于是掇条长凳放在门前的场地上、她坐在一片奶白色的月光里、周身晕染一层绒绒的白光、像莲花上的观音.③我喜欢奶奶那“月亮堂堂”、多年后再在嘴边咀嚼、只觉得有一片浩茫而(A、清澈B、澄澈)的月光、那样广大无边地覆下来、人世乾坤、堂堂中正.就连月色里夜游的飞蛾与蚂蚁、都能在这蛋青样的月夜里、觉出尘世的清明与平和、还有悄悄的说不出的欢欣与满足.④月亮堂堂的夜晚、奶奶喜欢坐在门前的石阶上剥豆.豆是种在田埂上的豆、或者无人耕种的河畈上、个个豆荚长得肚大腰圆、得意满满.黄昏时、奶奶从河畈或田埂上背一大捆豆秆回家、堆在场地上或者屋檐下.晚饭吃过、吹了油灯、只见月光无限慷慨地洒下来、粉粉地铺在门前的石阶上.奶奶坐在那月色里剥起豆来、安静无声的.只是过那么一会儿、扔了一棵已剥完的豆秆、再抽出另一棵、如此往返、不缓不急.没有什么会惊扰得她停下、也没有什么会催着她赶紧、剥豆的奶奶和月光一起构成一幅人间的画儿、安详而明朗——是月光、把一个乡间老妪最普通的劳动、注解成人间美丽的图画.⑤有一年仲秋时节的夜里、是下半夜、口渴了、爬起来到厨房找水喝.圾着一双凉软的布鞋、(A、朦朦胧胧B、隐隐约约)到得厨房、立时惊呆了——好一片月色!那一片仲秋后半夜的月光、透过厨房窗子上的玻璃纸、满满覆在锅灶上、满得要溢出来、分外的明净与纯正.厨房也仿佛被这一大块月光清洗了一样、锅铲子亮得灼眼、平日里黑黝黝的松木锅盖、这一刻显得那样洁净与沉静、横躺在锅沿上、竟像入了禅.厨房里、没有月光的地方、还是一片潮润润的(A、阴暗B、幽暗)、幽暗的水缸底下、蛐蛐儿叫得正欢、那唧唧虫声虽在暗处、却也有月光的清明与澄澈.我提起瓢子舀了半瓢水、水里也晃动着一小块光亮、我欢喜地把水喝下、连同那一小块晃动的光亮、只觉得自己也通体透明而洁净.月亮的光明与美好、那一个后半夜里、我也有了、我身体的这个小宇宙、角角落落、都得了月光朗照、白日里的不快、人前藏不住的那慌乱与卑微、都在这月光里消融不见.⑥我忍不住开了门、走到屋外去、四隅一片(A、沉静B、安静)、我走在一片清凉的月色与清亮的虫声里、只觉得如步莲花上.隔壁人家的房顶、远处黛色的田野、都笼在一片纷纷扬扬的乳白色里、月如霜啊、千里万里、无边无际.抬头看中天、星辰如贝壳现在沙滩上、银河浩荡、伴同西边那皎皎一轮、十万光明就这样洒下人间处处、却又这样无声无息、无有惊扰.我心里有无边的欢喜和宁静、可是说不出来、仿佛置身在一个充满爱与安宁的美好世界里、一个幸福可以绵延到地老天荒的童话里.⑦月亮堂堂的夜晚、生活与尘世、在一个女子的眼里和心里、是这样一点点美好安稳起来、以至可亲可信.6.请从括号里选择恰当的词语、把序号填在文中对应的横线上.7.作者在文中围绕“月亮堂堂”生动描绘了哪两幅生活图景?请用小标题的方式进行概括.8.阅读第④自然段、结合画线句子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9.善用修辞是本文突出的语言特点、请从下列各句中任选一句、从修辞的角度进行赏析.①晚饭吃过、吹了油灯、只见月光无限慷慨地洒下来、粉粉地铺在门前的石阶上.②月到中秋、分外的清白而圆润、挂在蓝汪汪的远天上、像豆芽缸里刚捞上来一样、又白又胖.③就连月色里夜游的飞蛾与蚂蚁、都能在这蛋青样的月夜里、觉出尘世的清明与平和、还有悄悄的说不出的欢欣与满足.10.在文人眼里、月亮不是没有感情的星体、而是精神情感的载体、因而常被作为独特的意象、在文学作品中闪耀着皎洁柔美的清辉.请写出三个含有月亮的诗句并注明作者和出处(本课及本套资料上已有的无效).(三)中秋月圆中秋之夜、天空悬着一轮圆月、月光如盘清辉如水、送爽的秋风、金桂飘香.中秋月夜呵、是那样安静、神州大地是那样平和.那争奇斗妍的奇葩异草、那星星点点的流苏彩灯、使人们欣喜地领略莺歌燕舞的良辰美景.面对月光、我们进入了一种绝佳的境界.从“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豪情到“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感慨;从“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的意境到“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的澎湃……面对月光、我们轻声吟唱、心旷神怡;面对月光、我们倾听天赖、生命中充溢希望.月是恋人杯中绵绵的醇酒、月是此情难以成追想的迷惘、月是游子胸中挥之不去的思乡情、月是离人心头剪不时的难过、月是怨女腮畔未干的泪珠、月是深秋之夜浮上心头的哀恸、月是疆场帐下的轻愁、月是夜来塞外琵琶弦上难诉的幽怨、月是万里霜天不尽的寥落、月是遥寄塞北的相思、月是战士驻守边关的守望、月是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上化不开的祝愿……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月光所至之处、便有了聚会的希望.月凝聚了一切游子对家园的怀念.月稀释着千家万户对团聚的美妙梦想.从春夏到秋冬、从黑夜到白昼、月总是阴了又晴、缺了又圆、繁花尽了便是落叶、而风雪当时总是艳阳天.中秋韵月、皓月当空.圆月是中华民族独有的不祥物、圆月代表着十三亿儿女的情怀.她有着光的追求、代表着我们的向往;她有着团聚的抽象、代表着中华56个民族的希望;她蕴藏着美丽的神往和梦境、昭示着我们辉煌绚烂的今天!11.全文围绕月光来写、月在文中有哪些象征意义?12.文章次要用了哪些修辞手法?13.“繁华尽了便是落叶、而风雪当时总是艳阳天”一句包含了什么哲理?14.请你任选一个角度、赏析本文的言语特点.参考答案二、基础训练:注音赋诗(fù)盘盂(yú)今宵(xiāo)裨益(bì)沧沧(cāng)凉惊蛰(zhé)吋(cùn)哩(lǐ)姗姗(shān)手胼足胝(pián zhī)三、阅读1.(4分)主要描写了“中秋晚餐、小孩趣事、父辈闲情、同品月饼”四个场景、表达对养育了我的乡土和勤劳朴实父辈的崇敬.(四个场景共2分、每个0.5分;答出“乡土、勤劳朴实父辈”1分、“崇敬”1分)2.(2分)点题及引出下文对中秋月夜的描写.(每个要点1分)3.(2分)从“天渐渐黑下来”、“月亮出来了”、“快吃完晚饭的时候”、“月亮已经升到高空”、“夜已深沉”看出作者对“小时候”中秋夜的记叙顺序是顺叙.(摘录时间完整、1分;答出“顺叙”、1分)4.(2分)该句勾画出一幅田园生活图景、运用引用修辞方法点明谈话的中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答出“田园生活图景”、1分;修辞手法及作用、1分.)5.(2分)这希望是丰收、是快乐(优美宁静)、是幸福、是小孩的健康成长、是亲人阖家欢乐.(意对即可)6.B A B A7.答案示例:月下剥豆;夜起赏月8.这个句子既表达了作者对月光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也巧妙抒发了作者对劳动者的赞颂、以及对奶奶的怀念之情.9.示例:①这句话通过拟人手法、赋予月光鲜明生动的形象、流露出作者对月光的喜爱和赞美之情.②这句话把月亮比喻成又白又胖的豆芽、生动写出了月亮清白而圆润的特点、流露出作者对月亮的喜爱之情.③在这个句子中、作者展开丰富想象、借助飞蛾和蚂蚁巧妙抒发了自己的独特感受、表达了对月夜的喜爱之情.10.答案示例:①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②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李白《渡荆门送别》)③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④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苏轼《中秋月》)⑤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杜牧《泊秦淮》)11.象征着十三亿中华儿女的情话、象征着我们的向往、象征着五十六个民族的心愿.12.比喻、排比、拟人、引用13.凡事有高谷就会有低潮、盛极必衰.这句话告诉我们世事无常、应以平常心待之.14.运用比喻的手法、使之增加语言色彩;运用排比的手法、使之增强语言气势;运用拟人的手法、使语言形象生动;运用引用的手法、使之增强语言说服力.。
中秋月(教案)教者:贾涛一、整体把握本文是作者1948年在浙江大学的一篇讲稿,也是一篇解说中秋月知识的科普说明文。
文中两次以杭州为例,更具亲近感和说服力。
作者从科学角度对中秋的日期、中秋月的亮度、中秋月的大小、中秋月备受国人钟爱的原因等作出了客观而又别开生面的解释,目的是要纠正人们关于中秋月的一些不科学的认识,还原文人墨客笔下中秋月的真实面目。
为了详尽地解释中秋月的相关知识,作者综合运用了引用、列数据、作比较、举例子、列图表等多种说明方法。
其中,列图表的方法直观明了,可以让读者在对比中一目了然。
为了使演讲更富有理趣,作者还将科学知识与文学情趣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引用诗词和典故等,既提供了对照说明的依据,又增添了演讲的理趣,丰富了听众的知识。
二、基础训练1、给下列加黑的字注音赋诗()盘盂()今宵()裨益()沧沧()凉惊蛰()吋()哩()姗姗()手胼足胝()2、解释下列词语集大成:集中某类事物的各个方面,达到相当完备的程度。
集:聚在一起。
形容在某方面精通渊博超出一般的人或事物。
顶礼崇拜(膜拜):顶礼:佛教拜佛时的最高敬礼,人跪下,两手伏地,以头顶着受礼人的脚;膜拜:佛教徒的另一种敬礼,两手加额,跪下叩头。
虔诚地跪拜。
比喻非常崇拜。
情人眼里出西施:比喻由于有感情,觉得对方无一处不美。
姗姗来迟:比喻走得缓慢从容。
原形容女子走路缓慢从容的姿态。
现在形容慢腾腾地很晚才到来。
雅俗共赏:旧时把文化水平高的人称“雅”,把没文化的人称“俗”。
形容文艺作品既优美又通俗,各种文化程度的人都能够欣赏。
不无裨益:裨益:好处;益处。
不无:不是没有;多少有些。
不无裨益:有益处。
手胼足胝:胼、胝:手掌、足底的老茧。
手掌足底生满老茧。
形容经常地辛勤劳动。
3、指出下列诗句或典故的出处千呼万唤才出来:出自唐·白居易《琵琶行》:“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中秋之夕月色倍明:出自南宋吴自牧所著的《梦梁录》。
月到中秋分外明:明代冯梦龙《醒世恒言》卷十八,标题就是“人逢喜事精神爽,月到中秋分外明”。
《中秋月》教案一、导入新课今天,我们一起走进竺可桢先生的《中秋月》,课文将从科学的角度,为我们还原了“中秋月”的真实面目。
一、检查预习1、作者简介竺可桢(1890.3.7--1974.2.7),又名绍荣,字藕舫,汉族,浙江上虞人。
中国卓越的科学家和教育家,当代著名的地理学家和气象学家,中国近代地理学的奠基人。
他先后创建了中国大学中的第一个地学系和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担任了13年浙江大学校长,被尊为中国高校四大校长之一。
1974年2月7日竺可桢因肺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3岁。
2、主要作品《我国五千年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二十八宿起源之时代与地点》《地学通论》《物候学》《竺可桢全集》等三、研习新课1、阅读第一自然段中秋佳节,文人学士赋诗填词欢度中秋,的确富有诗意。
作者列举宋代仕女中秋游西湖赏月为例,说明中秋佳节的浪漫性。
小结: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中秋,是中国人的一个富有诗意的佳节。
2、阅读第二自然段中秋,顾名思义,应是“三秋恰半”,(在中国的农历里,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部分,因而中秋也称仲秋。
)课文引用南宋吴自牧《梦粱录》的记载,指出中国古代传统意义上中秋节时间。
但这一时间是否符合科学的界定呢?作者从当时天文学、气象学上对四季的不同划分给出了科学的解释:天文学上的“中秋”应在阳历11月5号或6号(立冬);气象学上的“中秋”应该在阳历10月15日、16日左右。
按照中国古代天文学家对四季的划分,中秋节应该在秋分(阳历9月23日)。
因此,虽然说是“中秋”节,但按照科学的定义,并非正是“三秋恰半”小结:第二部分(第2自然段):传统的中秋节,并非科学定义上的“中秋”。
3、阅读第3、4、5自然段第3段:先引用吴自牧《梦粱录》记载:“中秋之夕月色倍明。
”《大公报》副刊《大公园》的文章,随后作者指出这只是诗人、文学家们的幻想,然后从科学角度给出了解释。
第4段中,为了更好地说明这一问题,作者首先从科学理论上解释了月亮的亮度,一是月亮的光度甚小,在此,作者用太阳、煤油灯、蜡烛三者与月亮进行了比较,月亮的亮度是最小的,只有一又三分之一烛光。
中秋月(教案)教者:贾涛一、整体把握本文是作者1948年在浙江大学的一篇讲稿,也是一篇解说中秋月知识的科普说明文。
文中两次以杭州为例,更具亲近感和说服力。
作者从科学角度对中秋的日期、中秋月的亮度、中秋月的大小、中秋月备受国人钟爱的原因等作出了客观而又别开生面的解释,目的是要纠正人们关于中秋月的一些不科学的认识,还原文人墨客笔下中秋月的真实面目。
为了详尽地解释中秋月的相关知识,作者综合运用了引用、列数据、作比较、举例子、列图表等多种说明方法。
其中,列图表的方法直观明了,可以让读者在对比中一目了然。
为了使演讲更富有理趣,作者还将科学知识与文学情趣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引用诗词和典故等,既提供了对照说明的依据,又增添了演讲的理趣,丰富了听众的知识。
二、基础训练1、给下列加黑的字注音赋诗()盘盂()今宵()裨益()沧沧()凉惊蛰()吋()哩()姗姗()手胼足胝()2、解释下列词语集大成:集中某类事物的各个方面,达到相当完备的程度。
集:聚在一起。
形容在某方面精通渊博超出一般的人或事物。
顶礼崇拜(膜拜):顶礼:佛教拜佛时的最高敬礼,人跪下,两手伏地,以头顶着受礼人的脚;膜拜:佛教徒的另一种敬礼,两手加额,跪下叩头。
虔诚地跪拜。
比喻非常崇拜。
情人眼里出西施:比喻由于有感情,觉得对方无一处不美。
姗姗来迟:比喻走得缓慢从容。
原形容女子走路缓慢从容的姿态。
现在形容慢腾腾地很晚才到来。
雅俗共赏:旧时把文化水平高的人称“雅”,把没文化的人称“俗”。
形容文艺作品既优美又通俗,各种文化程度的人都能够欣赏。
不无裨益:裨益:好处;益处。
不无:不是没有;多少有些。
不无裨益:有益处。
手胼足胝:胼、胝:手掌、足底的老茧。
手掌足底生满老茧。
形容经常地辛勤劳动。
3、指出下列诗句或典故的出处千呼万唤才出来:出自唐·白居易《琵琶行》:“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中秋之夕月色倍明:出自南宋吴自牧所著的《梦梁录》。
月到中秋分外明:明代冯梦龙《醒世恒言》卷十八,标题就是“人逢喜事精神爽,月到中秋分外明”。
冬日可爱,夏日可畏:出自《左传·文公七年》:“赵衰,冬日之日也;赵盾,夏日之日也。
”杜预注“冬日可爱,夏日可畏。
”冬日可爱:如同冬天里的太阳那样使人感到温暖、亲切。
比喻人态度温和慈爱,使人愿意接近。
夏日可畏:象夏天酷热的太阳那样使人可怕。
比喻为人严厉,令人畏惧。
一年明月今宵多:出自唐·韩愈《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一年明月今宵多,人生由命非由他,有酒不饮奈明何?”3、积累与月亮有关的古诗词: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静夜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王维《山居秋暝》)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白居易《暮江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孟浩然《宿建德江》)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卢纶《塞下曲》)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水调歌头》)三、阅读下文,回答后面问题(一)月到中秋①又是一年中秋时节。
②窗外月光如泻,给大地披上了一层迷人的薄纱,显得宁静而又安详。
天上明月如盘,一如我小时候看到的模样。
③天渐渐黑下来。
牛和羊都陆续从田间牵回村子,苦累的庄稼人今天比往常早一些收工了。
漫长的秋收时节,人们起早贪黑的,收了水稻掰玉米,种完芝麻种黄豆,砍过红麻刨红薯。
农活一件接着一件来,真难得歇一口气儿。
秋收大忙时节,每家的壮劳力没日没夜地干活,象是在偿还自己祖祖辈辈还没有还完的债。
④月亮出来了,是一轮满月。
在蓝色的天空和白色的云彩里面,慢慢地移动。
月到中秋,家家的喜气都从大人小孩儿的心眼里冒出来。
每一家都忙着做饭了,屋顶的炊烟在明亮的月光下白白的,在空中弥漫。
村庄开始热闹起来,不时可以听到孩子们的嬉戏声,谁家的收音机里还播放着刘兰芳说的评书《岳飞传》。
⑤一家一户的人们都围在晚饭桌旁边。
尽管物质条件比较差,但是到了中秋,还是要讲个排场。
红烧猪肉端上来了,厚厚的长条形,上面用褐色色素和调味品打点,油腻腻的、喷喷香,比现在的猪肉要香上许多。
自家养的小公鸡也端上来了,接着,乡下的土菜如四季豆啦、洋葱啦、豆芽儿啦、咸鸭蛋啦,也都陆续上齐了。
中秋是乡村的“美食节”,满满一桌子,真是寻常难得吃到的美味!除非家里来了稀客,平时绝不会是这么丰盛的。
主妇从厨房里出来,洗脸洗手然后入座,全家人算是坐齐了。
男劳动力举起酒杯美美地品着,孩子们则急忙伸筷,埋头大嚼,一饱口福。
狗儿乖巧地趴在桌子底下,专注地啃骨头。
喝酒的人耳根开始发热,菜也吃得差不多了,白米饭一碗接一碗地端上桌子。
这时候如果有谁走在小村里,就会闻到整个村子到处都是新稻米和红烧肉的香味儿。
⑥快吃完晚饭的时候,有的小孩也已溜下饭桌,呼朋引伴,背着大人悄悄地潜伏到谁家的菜地里去了。
以往他们听大人说,八月半的晚上,端一盆水放在菜地里的豆架或辣椒架下,耳朵贴在水面上,侧耳倾听,准能听到月宫里面嫦娥和玉兔的悄悄话儿呢!在娃娃们的世界里,充满了对这个美好传说的无限向往。
他们叽叽喳喳地挤在菜架子底下,眼睛盯着刚刚端出来的半盆水,屏住了呼吸。
领头的孩子先把耳朵贴到水面,好像并没有听到什么。
别的孩子也一个接一个换着听,还是没有!抬头看看天空中,月亮似乎比黄昏时更高,更圆了,仔细看去,月亮里面影影绰绰的,好像是吴刚在砍桂花树。
失望写在一张张稚嫩的脸上。
有个捣蛋包乘别的孩子不备,呼哨一声:“听,有声音了!”话音未落,一抬手,“哗啦”一声,把半盆水就掀翻到菜园里。
大家嘻笑着、骂着,一哄而散,把菜园子踩个乱七八糟。
⑦月亮已经升到高空,蓝白色的天空比平时更显得高远。
村里村外吃过饭的大人们,三五成群地聚在一起聊天,“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大家围坐在院子里,各自品评着谁家的红麻长得旺势,谁家的水稻又遭了虫灾。
有的三三两两走出村子,到庄稼地里去散散步,也散散心。
凉风习习,寒蛩(qióng)等秋虫在愉悦地鸣叫着。
白雾茫茫,露水已经打湿了每一片庄稼的油绿的叶子。
早种的芝麻正在忙着开花,洁白的花朵垂着青露。
仔细倾听,能够听到清脆的“啪嗒”“啪嗒”的露珠落地的声音,更显得几分静谧。
⑧月色如水,村口张家李家,家家都把月饼拿出来一块儿品尝。
每家都是那种大约半斤重的老式月饼,厚厚的、圆圆的、黄澄澄的浸润着油彩。
掰开来,红色的、绿色的甜丝,无色的冰糖,黄色花生瓣儿,都露出来,让人真想立刻咬上一大口。
孩子们围着大人撺掇起来,大人们假装呵斥孩子,一边教育孩子要尊敬老人的道理,一边先掰开一半儿递到老人手里。
孩子们有心无心地听着,分得一半块,只顾欢天喜地地跳跃着、品尝着。
老人们用所剩无几的牙齿咀嚼着香喷喷的月饼,阅尽沧桑的脸上写满一生的幸福。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不知他们是不是也在思念远方的亲人,祝愿亲人们此时此刻也能够和家人团聚,共享天伦,能够一起赏月,共度良宵!⑨夜已深沉,月儿更明。
朴实的庄稼汉们带着明天的希望,把一个快乐的中秋带回自家小院,带入梦乡。
1.选文主要写了中秋夜哪四个场景,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选文以“又是一年中秋时节”开头,有何作用?3.从文中摘录相关语句,说明作者对“小时候”中秋夜的记叙顺序。
4.结合全文,简略说说第⑦段中加横线句子在文中的表达效果。
5.选文结尾说“朴实的庄稼汉们带着明天的希望,把一个快乐的中秋带回自家小院,带入梦乡”,联系全文内容,说说庄稼汉们的“希望”是什么?(二)月亮堂堂①月到中秋,分外的清白而圆润,挂在蓝汪汪的远天上,像豆芽缸里刚捞上来一样,又白又胖。
②记忆中,每每这时候,我奶奶站在门旁,对着浩瀚的天空里那一轮皓月,很抒情地叹道:“月亮——堂堂哦!”于是掇条长凳放在门前的场地上,她坐在一片奶白色的月光里,周身晕染一层绒绒的白光,像莲花上的观音。
③我喜欢奶奶那“月亮堂堂”,多年后再在嘴边咀嚼,只觉得有一片浩茫而(A、清澈B、澄澈)的月光,那样广大无边地覆下来,人世乾坤,堂堂中正。
就连月色里夜游的飞蛾与蚂蚁,都能在这蛋青样的月夜里,觉出尘世的清明与平和,还有悄悄的说不出的欢欣与满足。
④月亮堂堂的夜晚,奶奶喜欢坐在门前的石阶上剥豆。
豆是种在田埂上的豆,或者无人耕种的河畈上,个个豆荚长得肚大腰圆,得意满满。
黄昏时,奶奶从河畈或田埂上背一大捆豆秆回家,堆在场地上或者屋檐下。
晚饭吃过,吹了油灯,只见月光无限慷慨地洒下来,粉粉地铺在门前的石阶上。
奶奶坐在那月色里剥起豆来,安静无声的。
只是过那么一会儿,扔了一棵已剥完的豆秆,再抽出另一棵,如此往返,不缓不急。
没有什么会惊扰得她停下,也没有什么会催着她赶紧,剥豆的奶奶和月光一起构成一幅人间的画儿,安详而明朗——是月光,把一个乡间老妪最普通的劳动,注解成人间美丽的图画。
⑤有一年仲秋时节的夜里,是下半夜,口渴了,爬起来到厨房找水喝。
圾着一双凉软的布鞋,(A、朦朦胧胧B、隐隐约约)到得厨房,立时惊呆了——好一片月色!那一片仲秋后半夜的月光,透过厨房窗子上的玻璃纸,满满覆在锅灶上,满得要溢出来,分外的明净与纯正。
厨房也仿佛被这一大块月光清洗了一样,锅铲子亮得灼眼,平日里黑黝黝的松木锅盖,这一刻显得那样洁净与沉静,横躺在锅沿上,竟像入了禅。
厨房里,没有月光的地方,还是一片潮润润的(A、阴暗B、幽暗),幽暗的水缸底下,蛐蛐儿叫得正欢,那唧唧虫声虽在暗处,却也有月光的清明与澄澈。
我提起瓢子舀了半瓢水,水里也晃动着一小块光亮,我欢喜地把水喝下,连同那一小块晃动的光亮,只觉得自己也通体透明而洁净。
月亮的光明与美好,那一个后半夜里,我也有了,我身体的这个小宇宙,角角落落,都得了月光朗照,白日里的不快,人前藏不住的那慌乱与卑微,都在这月光里消融不见。
⑥我忍不住开了门,走到屋外去,四隅一片(A、沉静B、安静),我走在一片清凉的月色与清亮的虫声里,只觉得如步莲花上。
隔壁人家的房顶,远处黛色的田野,都笼在一片纷纷扬扬的乳白色里,月如霜啊,千里万里,无边无际。
抬头看中天,星辰如贝壳现在沙滩上,银河浩荡,伴同西边那皎皎一轮,十万光明就这样洒下人间处处,却又这样无声无息,无有惊扰。
我心里有无边的欢喜和宁静,可是说不出来,仿佛置身在一个充满爱与安宁的美好世界里,一个幸福可以绵延到地老天荒的童话里。
⑦月亮堂堂的夜晚,生活与尘世,在一个女子的眼里和心里,是这样一点点美好安稳起来,以至可亲可信。
6.请从括号里选择恰当的词语,把序号填在文中对应的横线上。
7.作者在文中围绕“月亮堂堂”生动描绘了哪两幅生活图景?请用小标题的方式进行概括。
8.阅读第④自然段,结合画线句子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9.善用修辞是本文突出的语言特点,请从下列各句中任选一句,从修辞的角度进行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