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数学下册数学第四单元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280.01 KB
- 文档页数:32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四单元比例第3课时解比例一、教学目标1.理解比例的概念。
2.能够独立解决有关比例的问题。
3.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深入理解比例的含义。
2.掌握比例的解题方法。
3.运用比例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内容1. 比例的概念比例是指两个或者更多量之间的量的比例关系。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遇到各种比例关系,比如身高和体重的比例,速度和时间的比例等等。
2. 比例的解题方法解比例的方法一般分为直接比较法和配方法。
直接比较法是直接比较出相等的两个量。
配方法是通过等比式的处理,找到两个相等的量。
比例问题的解题思路: - 确定比例的两个对应量。
- 列出等比式。
- 计算缺失的数值。
四、教学过程1. 第一步:复习通过简单的例子复习比例的概念,让学生能够快速回忆起比例的特点。
2. 第二步:引入引入今天的主题,解比例,并解释比例的重要性和实际应用。
3. 第三步:示范老师通过几个典型的例子,演示如何解比例问题,并强调解题的思路和方法。
4. 第四步:练习让学生自己动手解决一些比例问题,辅导学生解题的过程,纠正他们可能出现的错误。
5. 第五步:巩固通过课堂小测验或者作业,检查学生对比例解题的掌握情况,并及时纠正错误。
五、教学反思通过今天的教学,学生能够准确理解比例的概念,掌握解比例的方法,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今后的教学中,需要继续巩固学生的对比例的理解,引导他们更好地运用比例解决实际问题。
六、作业请同学们完成课堂练习题,并思考一个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应用比例解决问题。
七、拓展为了更好地理解比例,学生可以通过课外阅读相关教材,及时向老师提出问题。
以上就是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希望同学们能够认真学习,掌握好比例解题的方法。
祝大家学习顺利!。
综合与实践自行车里的数学教学内容教科书P67。
教学目标1.理解并掌握自行车“蹬一圈走多远”的计算方法,探索变速自行车的速度与其内在结构的关系。
2.经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建立数学模型——实际应用”的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获得解决问题的思考方法,进一步学习建模思想。
3.通过解决问题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研究普通自行车的速度与其内在结构的关系以及变速自行车能变化出多少种速度。
教学难点研究普通自行车的前、后齿轮的齿数与它们的转数的关系。
教学准备课件,指定部分学生课前测量结果。
教学过程一、出示自行车图片,揭示课题课件出示图片。
师:我们国家是一个自行车大国,每天马路上来往的自行车络绎不绝。
其实自行车里包含许多的数学知识。
教学笔记【教学提示】虽然在生活中学生都见过自行车,但从数学的角度来研究自行车里的问题,学生是第一次,应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带着问题进入学习。
师:你想了解自行车里的哪些数学知识?【学情预设】预设1:我想知道自行车蹬一圈能走多远?预设2:自行车是后轮带动前轮,还是前轮带动后轮?预设3:为什么前后两个齿轮有大有小?预设4:变速自行车是怎么变速的呢?……师:今天我们就一起研究自行车里的数学。
(板书课题:自行车里的数学)【设计意图】开门见山,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自行车,鼓励学生提出想探究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研究普通自行车的速度与内在结构的关系1.提出问题。
师:知道一辆自行车蹬一圈能走多远吗?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学情预设】学生可能会说:通过直接测量来解决问题,或者观察蹬一圈时车轮转几圈,再用车轮转的圈数乘车轮周长就可以了。
第一种方法学生容易想到,第二种方法,学生可能会想到是蹬踏板一圈,车轮转几圈,而不易想到前齿轮转一圈,后齿轮转几圈的问题。
2.分析问题,探索方法。
(1)交流比较,优化方法。
师:课前,我请几位同学对一辆自行车蹬一圈所行路程进行了独立测量,请他们来汇报一下测量结果。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教案:第四单元第1课时比例的意义教案: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课时——比例的意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第一课时,主要涉及比例的意义。
教材通过生动的实例,引导学生理解比例的概念,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并能够运用比例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比例的概念,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能够运用比例解决实际问题。
同时,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比例的概念,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难点在于如何引导学生运用比例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我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入本节课的学习:“小明和小华一起去超市购买水果,小明买了2个苹果和3个香蕉,小华买了4个苹果和2个香蕉。
请问,他们两个人买的水果数量之间是否存在某种关系?”2. 自主探究:让学生独立思考,观察小明和小华购买的水果数量,引导学生发现比例的奥秘。
学生可以通过举例来说明他们发现的比例关系。
3. 小组交流:学生分组进行交流,分享自己发现的比例关系,并讨论比例的定义和基本性质。
通过小组交流,学生可以进一步理解和巩固比例的概念。
4. 讲解与示范:我通过PPT展示比例的定义和基本性质,并进行讲解和示范。
同时,利用教学卡片和实际例子,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比例的应用。
5. 随堂练习: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例如,给出两个比例,让学生求解缺失的数值;或者给出一个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比例解决。
6. 板书设计:在黑板上书写比例的定义和基本性质,以及一些典型的例子,方便学生随时查阅和复习。
7. 作业设计:布置一些相关的作业题,让学生回家后进行练习。
例如,给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比例解决;或者设计一些创新性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
作业题目:1. 小明和小华一起去超市购买水果,小明买了2个苹果和3个香蕉,小华买了4个苹果和2个香蕉。
⼈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例解决问题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例解决问题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教学⽬标:1.使学⽣进⼀步理解正⽐例和反⽐例的意义,学会⽤⽐例知识解答⽣活中的简单问题。
2.引导学⽣利⽤已学知识,⾃主探索,培养学⽣问题解决的能⼒。
3.感受⽐例知识在现实⽣活中的⼴泛应⽤,体会数学与⽣活的联系,渗透环保教育。
教学重点:⽤⽐例的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的⽐例关系,并能根据相等关系列等式。
教学过程:⼀、激情导⼊1.⼀辆汽车⾏驶的速度不变,⾏驶的时间和路程。
2.⼀辆汽车从甲地开往⼄地,⾏驶的时间和速度。
看上⾯的题,回答下⾯的问题:(1)各有哪三种量?(2)其中哪⼀种量是⼀定的?(3)哪两种量是变化的?这两种量是按怎样的规律变化的?他们成是什么关系?⼆、民主导学任务⼀:⽤正⽐例知识解决问题1、出⽰例题:王叔叔开车从甲地到⼄地,前2⼩时⾏100千⽶。
照这样的速度,从甲地到已地⼀共要⽤5⼩时,甲地到⼄地相距多少千⽶?(1)、学⽣⽤学过的⽅法尝试解决,教师巡视,请⽤不同⽅法解答的同学板演。
(让他们说说是怎样计算的?)师:⼤家从多⽅⾯思考,想出了许多合理的解答⽅法。
我们已经学过了⽐例的意义、解⽐例的知识,能不能利⽤⽐例的这些知识来解答这道题呢?(⽤正⽐例知识解决)2、出⽰思考题:(1)题中有哪两种相关联的量?(2)这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例关系?(3)根据你判断的⽐例关系列出⼀个含有未知数的⽐例式吗?师:请围绕以上问题独⽴思考⽤⽐例知识解决这个问题的⽅法,再和同桌说⼀说。
师:结果会和上⾯的计算相同吗?同学们⾃⼰算⼀算吧!3、练习。
P60 1任务⼆:⽤反⽐例知识解决问题1、出⽰例题:3⽉12⽇植树节,学校组织同学们参加植树活动。
如果每班种30棵,需要12个班级。
如果每班种20棵树,需要多少个班级参加植树活动?2、尝试⽤⽐例知识解答师:同学们,你们能⽤⽐例知识来解决这个问题吗?请⼤家先独⽴思考解答,完成后再与同桌交流。
第四单元比例单元教学总述单元内容简析本单元是在学生学习了比的有关知识并掌握了一些常见的数量关系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学习本单元的内容有利于学生完善认知结构, 提升学习水平, 进一步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有利于丰富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方法, 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学生从关系与结构的角度去分析和解决问题, 促进代数思维的发展;有利于促进学生积累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和掌握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
单元学习目标1.理解比例的意义, 会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能正确地解比例。
2.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 掌握成正比例、反比例的量的变化规律。
3.认识正比例关系的图像, 能根据给出的有关正比例关系的数据, 在有坐标系的方格纸上画出图像, 会根据其中一个量的值在图像中找出或估计出另一个量的值。
4.理解比例尺的意义, 掌握相应的数量关系, 能正确地求图上距离、实际距离和比例尺。
5.认识图形放大与缩小的现象, 能利用方格纸等形式按一定的比将简单的图形放大或缩小。
6.能运用比例的相关知识分析、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单元重点、难点重点: 1.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会解比例。
2.理解正比例、反比例的意义, 明确它们的区别和联系, 掌握它们的变化规律, 并能正确判断正比例、反比例关系。
3.理解比例尺的意义, 能正确地求图上距离、实际距离和比例尺。
难点: 1.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2.能运用正比例、反比例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单元编排结构课时教学设计1.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课时1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义和基本性质。
二、合作交流, 探究新知。
(20分钟)1.教学比例的意义。
(1)引导学生根据教材第40页主题图中给出的数据分别写出不同场景中国旗的长与宽的比, 并求出比值。
(2)组织学生汇报、交流。
(3)感知比例的意义。
师: 观察写出的比, 想一想, 这些比能用等号连接吗?为什么?用等号连接两个比的式子可以怎样写?(4)讲解: 像2.4∶1.6=60∶40这样的式子叫作比例。
教育部审定2023年春季小学数学新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教案——《比的认识与实践》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初步理解比的概念,掌握比的意义和性质。
2.能够运用比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3.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比的意义2.比的性质3.比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比的概念、比的意义和性质。
2.教学难点:比的应用。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比的意义1.导入新课师:同学们,我们之前学过分数、小数,那么你们听说过比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比的概念。
2.学习比的概念师:比是表示两个量之间关系的一种数学表达方式。
比如,我们可以说4个苹果和2个橘子之间的比是2:1。
3.比的意义师:比的意义在于,它可以帮助我们比较两个量的大小。
比如,我们可以说小明跑得比小红快,这就表示小明和小红跑步速度的比是大于1的。
4.练习(1)小华和小李跳绳,小华跳了10个,小李跳了5个,请问他们跳绳的比是多少?(2)小王和小张比赛跑步,小王用了3分钟,小张用了2分钟,请问他们跑步速度的比是多少?师: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比的概念和意义,我们就可以用比来比较两个量的大小了。
第二课时:比的性质1.导入新课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比的概念和意义,那么比的性质是什么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比的性质。
2.学习比的性质(1)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数(除0外),比值不变。
(2)比的前项和后项可以互换,比值不变。
3.练习(1)已知比值为2:3,若前项乘以4,后项乘以2,求新的比值。
(2)已知比值为5:4,若前项减去3,后项减去2,求新的比值。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比的性质,这可以帮助我们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更加灵活。
第三课时:比的应用1.导入新课师:我们已经学习了比的概念、意义和性质,那么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如何运用比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比的应用。
2.学习比的应用(1)比较两个量的大小。
第四单元比例一、单元教材分析:本单元的主要教学内容是: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解比例,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正比例图像,用比例的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本单元是在学生掌握了比的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是今后学习数学和其他学科知识的重要基础。
通过对比例知识的学习还可以加深对数量关系的认识,通过感知数量间的变化规律,获得初步的函数观念,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单元三维目标导向:1、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理解比例的意义,会判断四个数是否能够组成比例。
(2)使学生理解比例的基本性质,能正确的解比例。
(3)使学生理解相关联的量,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掌握正反比例的量的变化规律。
(4)使学生认识正比例关系的图象,能根据给出的有正比例关系的数据在有坐标系的方格纸上画出图像,会根据其中一个量在图像中找出或估计出另一个量的值,体会数形结合思想。
(5)使学生理解比例尺的意义,掌握相应的数量关系,能正确的求图上距离、实际距离和比例尺。
(6)使学生认识放大与缩小现象,能利用方格纸等形式按一定的比将简单图形放大与缩小,体会图形的相似。
2、过程与方法:通过动手、动脑、观察、计算、讨论等方式,使学生自主获取知识,全面参与教学活动。
通过引导探究、概括归纳、讨论、合作学习,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
在经历问题解决的过程中,积累和丰富解决问题的经验策略,提高问题解决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体会比例知识与其他知识之间的联系,综合运用多种知识,灵活解决实际问题,促进对知识间关系的理解,提高数学素养。
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发现数学的存在,并在实际生活中能感受到数学的趣味,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让学生体会函数思想,是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三、教学重点: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四、教学难点:判断成正、反比例的量。
课时计划第周星期第节年月日课题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教学目标1.理解和掌握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认识比例各部分名称,知道比与比例的关系。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四单元《按比分配》|人教新课标教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四单元《按比分配》|人教新课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下册的数学教材,主要涉及第四单元《按比分配》的相关知识。
具体包括比例的概念,按比分配的方法,以及如何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希望学生能够掌握比例的基本概念,理解按比分配的方法,并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比例的概念和按比分配的方法。
难点在于如何让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的解决中。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为了更好地进行教学,我准备了一些教具和学具,包括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以及一些实际的例子。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我将以一个实际问题引入本节课的学习,例如:“如果有一块巧克力,小明想要其中的1/3,小红想要其中的1/4,他们应该如何分配?”3. 练习:在讲解完理论知识后,我会给出一些随堂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解答。
六、板书设计在教学过程中,我会利用黑板进行板书设计,主要包括比例的定义、按比分配的方法以及一些实际的例子。
七、作业设计1. 题目:小明有10个苹果,他想将它们按照2:3的比例分给小红和小刚,请计算小红和小刚各自应该得到多少个苹果?答案:小红应得到6个苹果,小刚应得到4个苹果。
2. 题目:一家电器店将利润按照4:5的比例分配给店长和员工,如果店长得到了3200元,请问员工应该得到多少元?答案:员工应得到4000元。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重点和难点解析:在上述教案中,有几个关键的细节是需要我们重点关注的。
教学内容的选取和安排是至关重要的,它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
教学目标和难重点的确定,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必须精心设计。
再次,教具与学具的准备,教学过程的细节,板书设计,作业设计,以及课后的反思和拓展延伸,都是我们需要关注的重点。
关于教学内容的选取和安排。
年级 六单元 第四单元 主备人课题6.4.1 比例的意义教学目标1.理解比例的意义,会根据比例的意义组成比例。
2.通过引导探究、概括归纳、讨论、合作学习,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
3.能在实际生活中发现数学的存在,并在实际生活中能感受到数学的趣味,提高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比例的意义,应用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比是否能构成比例。
教学难点:应用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比是否能构成比例。
教学方法PPT 课件、微课和学案等。
教学准备 让学生课前预习教学步骤首次设计集备研讨 二次备课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1.教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上学期我们学过的比的知识,谁能说一说什么叫做比?举例说明什么叫做比的前项、后项、比值。
(答案提示: 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比的前项除以比的后项所得的商,叫做比值。
)2.求下面各比的比值。
学生自己试做。
3.小结。
通过练习,可以看出同学们对以前学的知识掌握的很好了,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课堂。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导入新课。
出示数据这些国旗有大有小,你知道这些国旗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吗?课件出示国旗的长和宽,并提出问题。
天安门升旗仪式上的国旗:长5m ,宽310m 操场升旗仪式上的国旗:长2.4m ,宽1.6m 教室里的国旗:长60cm ,宽40cm. 这些国旗的大小不一,是不是国旗想做多大就做多大呢?(不是的)每面国旗的大小不一样,但是它们的长和宽中却隐含着共同的特点,是什么呢?这节课我们就结合国旗的知识来学习比例的意义。
老师板书课题。
2.揭示要研究问题。
看到课题,你想研究哪些内容呢?学生独立解答,组内订正。
2.用图中的4个数据可以组成多少个比例?学生审题后独立完成,集体订正,对错误资源进行辨析。
3.选择题(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入括号内) (1)( )与 3 : 5 能组成比例。
A. 10:6 B.31:51C.30 : 50(2)( )与 5 : 8 能组成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