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交际】东西方差异之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
- 格式:ppt
- 大小:2.26 MB
- 文档页数:12
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中美不同文化背景下价值观念的差异及其文化根源每个人,每个社会团体,每个社会阶层,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独特的价值观念。
价值观通常指人们对于一些重要事物,一些基本行为准则的主观判断的基础,并以此来获取知识,掌握技巧,树立正确的世界观等等。
简而言之,价值观念属于主观意识形态范畴,它涉及人们对客观事物的看法以及对不同事物的取舍态度和标准。
比如说,在中国社会,人们提倡和推崇的是“为人民服务”的社会价值观念,而在美国,这一价值取向却几乎没有市场,美国人信奉的“先为自我,我再帮人” ;在中国人心目中,国家民族利益是至高无上的,其次是他们赖以生存的集体的利益,最后才会考虑自己的个人利益;可是在美国人看来,占第一位的是民主、自由和国家的利益, 占第二位的是对物质财富和个人幸福的追求,第三位才是热情好客以及对他人的帮助。
价值观念既属于主观意识范畴,就离不开历史和文化的影响,中美两国由于在政治、历史、地理风貌和经济形态等众多领域的差别,在对许多社会问题的看法和价值取向上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这种差异实际上反映的是各自文化渊源的差别。
在英语语言学习过程中,关于文化差异中国学习者感受最深的就是集体主义观念和个人主义观念的冲突。
本文将从这两种文化价值观所体现出的语言文化现象及其产生的历史文化根源进行剖析。
一、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及其语言文化反映所谓集体主义(collectivism) ,简而言之指的是一种强调集体和国家的重要性,强调集体利益应该凌驾于个人利益之上的文化价值观念。
它认为,人是集体中的一员,离开集体,个人几乎无所作为或者作用很小,所以社会中的每一个人必须重视合作和集体的力量,任何事情必须多为他人考虑,要珍视友谊和家庭。
个人主义(individualism) 与此相反, 认为个人虽然离不开社会集体,但是正是由于个人对自我利益和幸福的不断追求才最终推动了社会的前进, 所以在社会事务中应首先考虑个人的幸福和需要。
祖国2019.1.下摘要:随着时代发展,国与国之间的文化碰撞越来越激烈,跨文化交际就显得越发重要。
本文通过分析蔡安迪斯的个体主义与集体主义理论,来阐明跨文化交际学在当今时代的重要性,其目的在于使国家间更好的在交流中理解对方的文化,尊重其文化,从而促使交流达到双方目的,避免交际尴尬,旨在提升人们对个体主义与集体主义的理解,使人们交际更加轻松,对其他国家文化理解加深,既而推动跨文化交际的发展。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个体主义集体主义蔡安迪斯浅析跨文化交际下的个体主义和集体主义文/张渝欣一、背景介绍(一)跨文化交际学简介跨文化交际学家陈国明曾提出“所谓跨文化交际学,即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走到一起分享思想、感情和信息时所发生的一切。
”由于政治、文化、贸易的影响,国与国或各民族之间的相互交流也越来越多,为了解决在交流过程中所出现的不成功交际事件以及避免双方交际的禁忌或产生尴尬,跨文化交际学也就孕育而生。
跨文化交际学在中国出现较晚,但如今涉及区域广泛,影响范围大。
人们对跨文化交际的注重增加,国家间的文化交流互动也就更为成功完美。
(二)蔡安迪斯个体主义和集体主义的简介在跨文化交际中不同国家间的差异主要是由于个体主义与集体主义的对抗。
在跨文化交际学中对于个体主义与集体主义的研究,蔡安迪斯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他的个体主义与集体主义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即不同国家个体对自身的定义、个人目标和群体目标的相对重要性、个人态度和社会规范决定个体的相对重要性、完成任务和人际关系对个体的相对重要性、个体对内群体和外群体的区别。
二、蔡安迪斯的个体主义和集体主义的分析霍夫斯泰德所提出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是两个极端值,也就是两者必会互相波及影响,一方高则另一方低;反之,他的结论就显得比较片面。
不同于霍夫斯泰德,蔡安迪斯所提出的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指两者处在不同维度,并不会相互影响。
在此基础上,蔡安迪斯提出了五个定义个体主义-集体主义的重要方面。
英汉文化对比课程论文中西方文化中的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摘要:在研究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中,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的显著差别始终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在中国大一统的古代传统思想的影响下,中国人民历来崇尚万物相互依赖,和谐发展的思想。
而在西方,人们更加强调个人的独立、个性的张扬。
以中西方校园宿舍制为例,我们就可以看出双方在集体观与个人观方面的差异。
那么这种观念上的差异在中西方现实生活中分别作何体现呢?它对中西方的影响又是什么呢?关键词:宿舍文化;集体主义;个人主义;整体;独立;创新作为土生土长的中国人,总结中国国民的个性还算是得心应手的。
因为我们处在中国这个大环境中,每天都会与形形色色的中国人接触。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在潜移默化中我们脑海中早已形成了一种对广大中国同胞个性的总体印象,可以说这是从生活中得来的一手资料,是一种最真实的中国印象。
“中国印象”,记得是在一个电视节目上听到的。
我只记得那是一个调查西方人对中国及中国国民印象的节目。
我记得,有一个美国人在回答记者关于“提到中国,你会想到什么”的问题时,他略加思索后回答道:“姚明”。
完全正确,姚明是中国人,可是姚明可以代表所有中国人吗?答案是否定的。
西方人对于中国的了解也只限于新闻报刊、电视银屏、网络资讯等渠道而已,他们获得的是相对不全面的二手信息。
因此,西方人对中国人的了解程度根本达不到对本国国民的千分之一。
反之,中国人对西方人的了解也是如此。
陈述以上事实主要是想说明我最初构思文章时遇到的瓶颈。
我不确定二手资料能否与一手资料形成同等高度的对比,更对如何开始我的论文而感到烦恼。
后来,在某天晚上,被舍友的一记右勾拳突袭后,我来了灵感。
好吧,就从中西方人的宿舍文化入手吧。
不过在此之前,我还是要把突袭事件拿来细讲一番。
那天晚上,宿舍里的小伙伴们都在洗洗刷刷准备睡觉,就在这时,我与对面的舍友同时宽衣。
当我弯腰准备解开鞋带儿时,对面那位以一记豪迈的伸展式脱衣发重击我头部,随后就是我响亮的惨叫声。
| 中外互鉴东西方文化差异性对跨文化交流的影响分析□蒋海如/文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
中国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日益增强,中西方之间的文化交往日益频繁和重要。
如何在跨文化交流中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是新时代传媒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解决好跨文化交流问题,首先应看到文化的差异性是客观存在的,在现实的跨文化交际中,人们往往都是以自己为中心的。
他们将自己熟悉的、习惯性的做法,视为最正确的、理所当然的思考和行动,并且在自觉或不自觉的情况下,将自己的文化模式凌驾于其他的文化模式之上。
这一文化的认识偏见,往往导致跨文化交流困难重重,妨碍跨文化交流的顺利进行。
要想讲好中国故事,应先搞清楚文化的差异性给跨文化交流带来的堵点在哪里,而后才能有的放矢地传播好中国声音。
1 价值观念差异是跨文化交流的主要矛盾文化是人们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及其成果的积累和延续。
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念,价值观念是最深层的文化,它由人们的行为导向和对事物的态度所体现,是推动人们行动的内在动力。
所谓价值观,通俗来讲就是判断是非好坏的标准。
价值观念决定了人们对于自己行动好坏、对错的看法。
由于不同的文化有着不同的价值观念,因此,对于事物的认识也会有很大的差别。
在同一文化价值观下,人们在行为上会表现出相似的态度,而在不同的文化中,人们在行为上会表现出不同的态度。
在跨文化交际中,如果遇到了一些问题,通常是由于两种价值观念的冲突所引起的。
一般而言,中西文化的价值观不同,体现在“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两种不同的价值观上。
一直以来中国文化都是以集体主义为核心的,从国家到民族到集体,再到个人,在个人和集体之间的矛盾中,个人的利益常常要服从集体的利益。
而西方则强调“个人主义”,认为人的独立性是最为重要的,强调个体的自由与独立自主,强调自我的支配与自我控制,不受外界的制约,反对权力支配个体。
在不同文化价值观念潜移默化作用下,中国人之间形成了往往是相互帮助,相互扶持的关系,口中较多说的也是“我们”;而西方人则是以自我为中心、以个体为中心、以个体竞争、以个体经验为主,他们的文化是以“我”为主的。
浅析跨文化交际下的个体主义和集体主义作者:张渝欣来源:《祖国》2019年第02期摘要:随着时代发展,国与国之间的文化碰撞越来越激烈,跨文化交际就显得越发重要。
本文通过分析蔡安迪斯的个体主义与集体主义理论,来阐明跨文化交际学在当今时代的重要性,其目的在于使国家间更好的在交流中理解对方的文化,尊重其文化,从而促使交流达到双方目的,避免交际尴尬,旨在提升人们对个体主义与集体主义的理解,使人们交际更加轻松,对其他国家文化理解加深,既而推动跨文化交际的发展。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个体主义集体主义蔡安迪斯一、背景介绍(一)跨文化交际学简介跨文化交际学家陈国明曾提出“所谓跨文化交际学,即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走到一起分享思想、感情和信息时所发生的一切。
”由于政治、文化、贸易的影响,国与国或各民族之间的相互交流也越来越多,为了解决在交流过程中所出现的不成功交际事件以及避免双方交际的禁忌或产生尴尬,跨文化交际学也就孕育而生。
跨文化交际学在中国出现较晚,但如今涉及区域广泛,影响范围大。
人们对跨文化交际的注重增加,国家间的文化交流互动也就更为成功完美。
(二)蔡安迪斯个体主义和集体主义的简介在跨文化交际中不同国家间的差异主要是由于个体主义与集体主义的对抗。
在跨文化交际学中对于个体主义与集体主义的研究,蔡安迪斯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他的个体主义与集体主义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即不同国家个体对自身的定义、个人目标和群体目标的相对重要性、个人态度和社会规范决定个体的相对重要性、完成任务和人际关系对个体的相对重要性、个体对内群体和外群体的区别。
二、蔡安迪斯的个体主义和集体主义的分析霍夫斯泰德所提出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是两个极端值,也就是两者必会互相波及影响,一方高则另一方低;反之,他的结论就显得比较片面。
不同于霍夫斯泰德,蔡安迪斯所提出的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指两者处在不同维度,并不会相互影响。
在此基础上,蔡安迪斯提出了五个定义个体主义-集体主义的重要方面。
一群体取向与个人主义取向在当今中国社会,尽管传统的群体主义已远远超过了它原有的意义,但人们对集体或群体仍有很强的归属感。
据喻国明等学者全国性调查,有61.3%的被访者表示“我们对集体荣誉看得很重”。
集体对中国人的凝聚力的指数为55.83(按百分制计算)。
天人合一必然导致群体取向,就如同天人相分势必导致个人主义取向一样。
群体取向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群体取向,二是他人取向。
在群体取向影响下,中国人提倡凡事以家庭,社会和国家利益为重,个人利益在必要时可以忽略,可以牺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在等级差别的社会,做事情要符合自己的身份:一言一行,举手投足严格遵循人伦界定的规矩,不可越雷池一步。
在处理个人与集体或环境的关系方面,人们被要求做到“克己守道”,“贵有自知之明”,“循规蹈矩”,“安于现状”,“自我压抑”,“与集体或领导保持一致”,因为强调自我压缩,外国学者认为中国文化是无我文化(1-lessculture)。
人们习惯于避免“锋芒毕露”,因为“枪打出头鸟”,“出头的椽子先烂”,个人主义被视为无父无君无友的忤逆,是要严加防范的恶行。
他人取向(other orientated)是群体取向的伸延,表现在:中国人在做事情时,首先考虑别人怎么看,怎么说。
严重时会出现“人言可畏”的情况,这导致中国人重面子和面子功夫,做了不合身份的事情就是不要脸。
这使中国人养成言行上不愿得罪人,逢人说好话的习惯,有时甚至于不惜说假话。
言行不一致,表里不一,万事以和为贵。
正如杨国枢先生所说的:“……传统的中国人并不重视内思外行的一致,也不在于先后的一致,而是随机应变,因人而异”。
群体取向的必然结果是,中国人相互依赖,相互合作,“关系”至关重要,人们相互依赖达到万事必须凭“关系”的地步。
群体取向的影响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后果。
从积极的方面看,中国人谦虚,谨慎,相互合作,讲究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成功之时,把功劳归于集体、环境和他人的帮助(当然失败时也往往怨天尤人)。
《跨文化交际视角下的中西文化差异简论——以电影《别告诉她》为例》篇一一、引言跨文化交际,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个体之间通过符号、语言或非语言信息进行的交流。
在全球化的今天,理解不同文化间的差异显得尤为重要。
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常常是反映和传播文化的媒介。
本文以电影《别告诉她》为例,从跨文化交际的视角出发,探讨中西文化差异。
二、中西文化的差异1. 家庭观念在中国文化中,家庭观念十分强烈。
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关心、支持、依存度较高,是维系社会和谐的基础。
而西方家庭观念中更加强调个体的独立性和自由性。
在电影《别告诉她》中,家庭观念的差异在剧情发展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中国家庭在面对重大事件时,往往选择以家庭为中心,共同面对困难。
而西方家庭则更倾向于尊重个体的选择和决定。
2. 社交礼仪中西方的社交礼仪存在显著的差异。
中国人重视谦逊和面子,通常采用含蓄的交流方式,尊重他人,表达谦逊;而西方人则更加直接、坦率。
在电影中,我们可以看到中西方在社交礼仪上的差异如何影响人物之间的交流和互动。
3. 价值观中西方的价值观也存在差异。
中国文化注重集体主义,强调社会和谐、尊重长辈、重视传统等;而西方文化则更加注重个人主义,强调个人权利、自由和平等。
这些价值观的差异在电影中通过人物的行为、语言和思想等方面得以体现。
三、电影《别告诉她》中的文化差异体现电影《别告诉她》通过讲述一个关于家庭、亲情和文化的故事,展示了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多个方面。
影片中的主人公们在面对家庭、社会和文化的压力时,展现了不同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
这些差异不仅体现在人物的行为和语言上,还体现在影片的叙事方式和视觉风格上。
通过这部电影,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四、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性在全球化背景下,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了解不同文化间的差异和共同点,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流和合作。
通过跨文化交际,我们可以增进相互理解和尊重,避免误解和冲突。
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一、本文概述在全球化的今天,跨文化交际已成为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然而,由于中西方在文化背景、历史传统、社会结构、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巨大差异,导致中西方在思维方式上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这些差异不仅影响了人们的交流方式,也对跨文化交际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旨在探讨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及其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适应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交际方式,促进全球范围内的有效沟通和合作。
本文将概述中西方思维方式的主要差异,包括整体性思维与分析性思维、直觉思维与逻辑思维、求同思维与求异思维等方面的对比。
然后,本文将深入探讨这些思维差异如何影响跨文化交际,包括语言理解、非语言交际、沟通风格、冲突解决等方面。
本文将提出一些建议,以帮助人们在跨文化交际中更好地应对思维方式的差异,促进有效沟通和合作。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希望能够增进人们对中西方思维方式差异的理解,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促进全球范围内的和谐与发展。
二、中西方思维方式的主要差异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源于各自独特的文化、历史和社会背景,这种差异在跨文化交际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总体而言,中国思维方式更倾向于整体性、综合性,而西方思维方式则更注重分析性、逻辑性。
在认知方式上,中国思维方式强调整体把握,注重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
这种整体性思维使中国人在处理问题时,往往能够从宏观、全面的角度出发,寻求整体最优解。
而西方思维方式则更倾向于分析性思维,注重将复杂事物分解为简单元素进行研究,通过逻辑推理和实证分析来认识事物。
这种分析性思维使西方人在处理问题时,更注重细节和精确性。
在价值取向上,中国思维方式强调和谐、平衡,注重人际关系和社会和谐。
这种价值取向使中国人在跨文化交际中,更注重彼此之间的情感联系和沟通,倾向于采用委婉、含蓄的表达方式。
而西方思维方式则更注重个人主义、竞争和效率,强调个人能力和成就。
这种价值取向使西方人在跨文化交际中,更注重直接、明确的表达方式,强调效率和结果。
跨文化交际视角下的中西文化差异简论——以电影《别告诉她》为例跨文化交际视角下的中西文化差异简论——以电影《别告诉她》为例导言: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不同国家和文化之间的交流日趋频繁。
跨文化交际作为一门研究人类文化差异的学科,对于促进不同国家间的相互理解和合作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以电影《别告诉她》为例,通过分析中西文化在交际方式、价值观和情感表达等方面的差异,探讨跨文化交际视角下的中西文化差异,并提出相应的交际策略。
一、交际方式的差异中西方文化在交际方式上存在显著差异。
在电影《别告诉她》中,西方文化以直接表达和传达信息为主,注重直接对话和自由交谈。
而中国文化则更注重间接表达和非言语交际,善于运用暗示和隐喻的表达方式。
例如,在电影中,女主角一直对男主角暗示自己的感情,而男主角始终无法领会这些暗示,直到最后才意识到女主角的爱意。
这体现了中西文化在交际方式上的差异。
针对这种差异,跨文化交际中应采取相应的策略。
当西方人与中国人交流时,应学会倾听和解读非言语信号,以更好地理解对方的意图。
而中国人在与西方人交往时,应尽量明确自己的意图,不宜过多采用暗示和间接表达方式,以避免误解。
二、价值观的差异中西方文化在价值观念上也存在明显的差异。
西方文化注重个人主义、竞争和自由;而中国文化则强调集体主义、和谐和稳定。
在电影《别告诉她》中,正是因为女主角强调“十年来都是此情此景”,一味追求个人感情的自由表达,导致了与中国传统观念的冲突,无法获得对方的理解和接纳。
跨文化交际中,我们要理解并尊重不同文化的价值观差异,避免将自己的观念强加于他人。
对于西方人来说,他们应主动适应中国人的集体主义和稳定价值观,尊重中国人注重家庭和社会关系的做法。
而中国人在与西方人交往时,应更加开放和包容,尊重他们的个人主义和自由精神。
三、情感表达的差异中西方文化在情感表达上也存在一些差异。
西方文化讲究直接表达情感,而中国文化更注重内敛和克制。
在电影《别告诉她》中,女主角向男主角诉说自己的感情,提出与其相伴一生的愿望,而男主角却不敢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反而通过行动来暗示自己的爱意。
跨文化交际中的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摘要:霍夫斯泰德1980年通过实证调查研究提出了文化维度理论,其中包括四项文化维度,分别是:权利主义、个人主义/集体主义、不确定性规避、男性倾向与女性倾向。
近年来,部分学者却对霍夫斯泰德的二元个人主义/集体主义理论产生了质疑。
他们认为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在文化维度上发生了变化,个人主义价值观并非与集体主义价值观处于对立两极,而是呈现出s维度的特征。
关键词:个人主义;集体主义; s维度论价值观念与文化是密切相融的,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会持有不同的价值观念。
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作为不同文化的产物,集中体现了东西方价值观念的差异。
随着跨文化交际的发展和经济文化等方面实现全面的全球化,在一个文化背景下,可能存在多种而不是唯一的价值观念,当然在多种的价值观念中,会有一种价值观是作为主流价值观存在的,并且与其他的价值观共存。
二、s维度论的内涵霍夫斯泰德1980年出版了culture’s consequences,在这本书中总结了比较文化差异的四大维度:个人主义/集体主义,权力差距,不确定性规避,男性倾向与女性倾向。
其中个人主义,集体主义一直受到广大学者广泛的关注和运用,很多学者一直认同霍夫斯泰德的二元个人主义/集体主义维度,认为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是文化维度上的两极,非此即彼。
然而1990年,当安迪斯对这两种倾向进行实证性研究时发现,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并没有表现出必然的相关性。
他的研究强调了文化内的多样性,即在同一文化背景的人群中一部分表现得既个人主义又集体主义,一部分既不个人主义又不集体主义,还有一部分要么个人主义要么集体主义。
而近年来,部分学者认为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在这一文化维度上发生了变化,并呈现出s维度的特征。
太极理论和太极图所表征的是事物阴阳平衡、相互转化、相互渗透的原理。
跨文化交际体系中的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同样也处于一个太极之中,它们是冲突与和谐的统一体,二者之间有着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的关系,也就是常说的“相生相克”。
[收稿日期] 2007-09-29[个人简历] 池升荣(1959-),男,山西河曲人,太原师范学院外语系讲师。
[基金项目] 山西省留学基金项目:《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研究》【文化学】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东西方社会文化差异理解的关键池升荣(太原师范学院 外语系, 山西 太原 030012)[摘 要] 东西方文化在最基本价值观,即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上表现出的巨大差异是最值得关注的。
对这种差异的深刻理解,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学习英语,而且能更准确地理解西方社会文化,从而实现东西方跨文化交际。
[关键词] 个人主义;集体主义;价值观;跨文化交际;观念文化[文章编号] 1672-2035(2008)01-0031-02 [中图分类号] G 03 [文献标识码] B 英语是西方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从语言与文化的密切关系可以看出:我国英语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东西方间的跨文化交际,但不同文化间的种种文化差异会严重干扰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
在众多干扰因素中,东西方文化在价值观层面上表现出的巨大差异是最值得关注的。
西方价值观最基本和最重要的是个人主义,而东方价值观中的核心是集体主义。
了解它们之间的差异是理解东西方社会文化差异的关键,也是学好英语、实现东西方跨文化交际的前提。
一、价值观是学习语言和理解社会文化的金钥匙社会学家和语言学家们从不同角度给语言下了许多定义。
综合起来可以看出:语言是一个由语音、词汇和语法三要素构成的完整系统;语言由一整套任意的、有声的和有形的(如体势语)、具有约定俗成意义的符号组成;语言是人类共有的,在一个特定的社会或一种特定的文化中用于交际的工具;语言可以习得,语言学习具有普遍性的特点。
[1]19从定义中不难看出:语言是交际工具,是社会文化信息的载体,是人们日常交往必不可少的媒介。
语言在文化的传承、交流和扩散中起决定性的、无可替代的作用。
社会文化涉及的内容很广,社会学家和人类学家们给它下了近300种定义,最具有代表性的有英国人类学家泰勒(E.B.Tylor )在《原始文化》(1871)一书中提出的“文化是一种复杂的整体,其中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人们作为社会成员而获得的一切能力和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