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法第八章 海洋法
- 格式:ppt
- 大小:596.50 KB
- 文档页数:22
2019年司法考试卷一国际法冲刺试题及答案:国际海洋法一、判断题:1、外国船舶在领海享有无害通过权。
( )2、海峡的宽度不超过沿岸国领海宽度而两岸又属于同一国家时为该沿岸国的领峡,其法律地位与内水相同。
( )3、沿海国在其毗连区上享有主权权利。
( )4、沿海国在其毗连区内有捕鱼的专属权利。
( )5、在行使无害通过权的外国船舶完全不受沿海国法律的管辖。
( )6、外国船舶在沿海国的专属经济区内有无害通过权。
( )7、领海是沿海国的领土构成部分,沿海国有权决定采用什么基线和确定自己的领海宽度,但必须符合海洋法公约的规定。
( )8、外国船舶停泊在一国的港口或领海时,受该国的法律管辖,但船内事务仍适用船旗国的法律。
( )9、飞机能够通过他国的毗连区和专属经济区。
( )10、《大陆架公约》第6条所规定的“等距离/中间线+特殊情况”规则是公认的习惯国际法规则。
( )二、单项选择题:1、领海的宽度是从领海基线算起( )。
A.12海里B.不超过12海里C.很多于12海里D.24海里2、专属经济区的宽度为从领海的外部界限量起( )。
A.200海里B.350海里C.188海里D.212海里3、沿海国在专属经济区内行使其开发资源的主权权利时_______上覆水域的地位。
( )A.必然影响B.应顾及C.可改变D.不妨碍4、依据《海洋法公约》海岸相邻或相向国家间大陆架划界应依据( )。
A、中间线原则划定B、等距离原则划定C、自然延伸原则划定D、国家间依国际法以协议划定5、甲国是1982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缔约国。
甲国的船舶在各国管辖以外的某海底实行矿产开采作业时,其活动应遵守国际法的哪一种制度?( )A、公海海底的开发制度B、甲国相关海洋采矿的国内法C、国际海底区域的开发制度D、公海自由制度6、在公海上发生船舶碰撞事故时,对船长及船上工作人员的刑事责任应向( )提出。
A.被指控人的国籍国B.受害人国籍国C.船主国籍国D.船舶国籍国7、在公海上,______有权对有从事非法行为嫌疑的船舶实行登临及搜索。
一、单选题1、根据相关国际条约,被规定为全人类共同继承财产的区域是()。
A.外层空间B.南北极C.公海D.国际海底区域及其资源正确答案:D2、1982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被公认为是最全面完整的海洋法法典,我国1995年成为该公约的缔约国。
依据《海洋法公约》以及中国有关法律以及相关司法实践,下列哪项是正确的?()A.外国非军用船舶在我国琼州海峡有无害通过权B.我国的毗连区属于我国领土组成部分,但专属经济区不属于我国的领土组成部分,我国在专属经济区只享有勘探和开发自然资源的专属权利C.《海洋法公约》其他缔约国的潜水艇只要浮出水面并展示其船旗就可以在我国领海无害通过D.中华人民共和国从领海基线量起的领海宽度和领海以外的毗连区宽度均为12海里正确答案:D3、国家为防止和惩治违反其海关、财政、移民或卫生等事项的法规,可设立()。
A.专属经济区B.渔区C.领海D.毗连区正确答案:D4、国家边界的确立往往由于历史原因存在分歧,通常各国划界时采取的方法是()。
A.以界桩为准B.以传统习惯为准C.以图纸为准D.以边界条约为准正确答案:D5、国家行使其领土主权是绝对的和排他的,在实践中()的限制。
A.不受国际习惯B.不受任何C.仅受条约义务或国际习惯D.不受条约义务正确答案:C二、多选题1、按照不同的标准,边界线可以分为()。
A.有形边界线和无形边界线B.自然边界线和人为边界线C.传统边界线与确定边界线D.天文学边界线和几何学边界线正确答案:A、B、C、D2、甲乙丙三国均为南极地区相关条约缔约国。
甲国在加入条约前,曾对南极地区的某区域提出过领土要求。
乙国在成为条约缔约国后,在南极建立了常年考察站。
丙国利用自己靠近南极的地理优势,准备在南极大规模开发旅游。
根据《南极条约》和相关制度,下列哪些判断是正确的?()A.丙国旅游开发不得对南极环境系统造成破坏B.甲国成为条约缔约国,表明其他缔约国对甲国主张南极领土权利的确认C.乙国上述在南极地区的活动,并不构成对南极地区提出领土主张的支持和证据D.甲国加入条约意味着其放弃或否定了对南极的领土要求正确答案:A、C3、在国际法上的河流根据河流所处的位置和流经的国家,它们可分为()。
海洋法考点整理1、基线是⼀国领海与海岸或内海⽔之间的分界线,也是测算领海、毗连区、专属经济区、⼤陆架宽度的起算线。
领海毗连区专属经济区⼤陆架2、正常基线(normal baseline)就是海⽔退潮时退到距离海岸最远的那条线,即沿岸的低潮线。
3、直线基线(straight baseline)(折线基线)就是在⼤陆沿岸突出处和岸外岛屿最外缘选定⼀系列适当的基点,在这些基点之间连续地划出⼀条条直线,这些直线构成的⼀条沿着海岸的折线就是直线基线,所以直线基线也被称为折线基线。
4.内⽔(internal waters):⼴义的内⽔和狭义的内⽔(即内海);狭义的内⽔仅指领海基线向陆地⼀⾯的海域,即内海⽔;⼴义的海⽔既包括内海⽔,还包括⼀国陆地领⼟内的⽔域,即内陆⽔。
内⽔的法律地位:内⽔是沿海国领⼟的组成部分,国家对其有排他的,完全的主权(排他的管辖权。
)(1)沿海国有权制定有关内⽔的法律和规章制度(2)⼀切外国船舶未经沿海国许可不得进⼊内⽔(3)外国商船如果获准进⼊⼀国内⽔,必须按照该国法律和规章驶⼊该国指定的港⼝,但是注意两个例外:⼀是外国遇难船舶的临时避难⾏为。
⼆是基于条约义务,各国也常准许外国商船驶⼊内⽔.(4)外国军⽤船舶必须通过外交途径办理⼀定顺序,才能进⼊⼀国内⽔。
(5)沿海国对于进⼊内⽔的外国船舶享有属地管辖权。
5.海湾是指海洋深⼊陆地⽽形成的明显的⽔曲。
但只有当⽔曲的⾯积⼤于或等于以⽔曲曲⼝宽度为直径所划的半圆时,这样的⽔曲才能称为海湾。
6.历史性海湾是指那些沿岸属于⼀国,其湾⼝虽然超过领海宽度的⼆倍,但历史上⼀向被承认是沿岸国内海的海湾。
7.(英)领海是指沿海国的主权及于其陆地领⼟及其内⽔以外邻接的⼀带海域,在群岛国的情形下则及于群岛⽔域以外邻接的⼀带海域,称为领海。
我们可以将领海定义为邻接国家领陆,内⽔和群岛⽔域的,受国家主权⽀配和管辖的⼀定宽度的海域。
8.(英)《海洋法公约》第3条对领海宽度问题作了如下规定:“每⼀国家有权确定其领海的宽度,直⾄从按照本公约确定的基线量起不超过⼗⼆海⾥的界限为⽌。
海洋法
考点一:内海及有关制度
一、领海基线
二、内海制度
特别提示国家在内海享有完全主权.
考点二:领海法律制度
特别提示刑事管辖方面,除以下情况外,沿海国不对外国船舶上人员在船舶无害通过期间在船上所犯行使管辖权:①罪行的后果及于沿海国;②罪行具有扰乱当地安宁或沿海国良好秩序的性质;③经船长或船旗国外交代表或领事官员请求当地政府予以协助;④取缔违法贩运麻醉品或精神调理物质所必要.
考点三: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
特别提示外大陆架的划界:对于主张拥有200海里外大陆架(提案国),该国需要把有关的科学信息和证据资料提交给依公约建立的“大陆架界限委员会”.对于提案国的外大陆架主张,若其他国家提出异议,则委员会不进入审议程序,由相关国家先自行解决争议,若其他国家无异议,则该委员会将从科学上确定提案国的外大陆架界限,这样提案国的外大陆架才能得到承认.
例题:甲国在其宣布的专属经济区水域某暗礁上修建了一座人工岛屿.乙国拟铺设一条通过甲国专属经济区的海底电缆.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2010-1-31,单)1
A.甲国不能在该暗礁上修建人工岛屿
B.甲国对建造和使用该人工岛屿拥有管辖权
C.甲国对该人工岛屿拥有领土主权
D.乙国不可在甲国专属经济区内铺设海底电缆
考点四:公海及国际海底区域
一、公海法律制度
(一)公海与公海制度
(二)公海上的管辖权
1 B。
二、国际海底区域。
国际海洋法
国际海洋法是国际社会广泛关注的重要话题。
它既是理论上的政治、法律学、
经济学和社会建设研究,也是实践上的管理活动。
它关系到全球海洋的可持续发展,对每个国家的海洋管理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国际海洋法是一个复杂的法律体系,具有明确的权限确定和物质支持。
它是海
洋法律的综合,是近代国际法和海洋科学的结晶。
国际海洋法的基本内容分为250
项原则和细则,包括海洋安全、海洋资源开发和使用、海洋环境保护、国际航行和航空、海上仲裁、海洋法律法规和国际传统等。
国际海洋法于1982年经由联合国海洋法世界大会签订生效,它已经成为当今
全球海洋活动的主要依据,也是国家间海洋争端事宜处理的基本法。
此外,它还制定了清晰的领海限制,明确各国对毗连海域和国际海域的权利,规范国际航行的程序以及海洋环境保护的内容等。
国际海洋法在世界范围内不断发展,已经拥有了巨大的影响力。
它为海洋权益
的全球管理提供了基本标准和法律准则,促进了各国共同发展,为世界海洋经济密切关系提供了有力支持。
概说海洋法是确⽴海洋区域的法律地位,规范各国在海洋活动中有关⾏为的国际法分⽀。
海洋法规则中有许多是古⽼的习惯法规则,是在长期的国家海洋实践中形成的。
联合国成⽴后,召开了三次海洋法会议,对海洋上有关内容进⾏了⼤规模编纂和发展。
⽬前,1982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被认为是⾯完整的海洋法法典。
我国1995年批准该公约成为缔约国。
《海洋法公约》将海洋划分为内海、领海、毗连区、专属经济区、⼤陆架、国际航⾏海峡、群岛⽔域、公海、国际海底区域等区域,并规定了各个区域的不同法律制度。
内⽔⼀、领海基线领海基线是⼀国领陆或内⽔与领海的分隔线,也是海洋法中划分其他海域的起算线。
领海基线的划定可以有两种:1.正常基线,或称⾃然基线,是以落潮时海⽔退到离海岸最远的潮位线,即低潮线作为基线。
也是领陆与海⽔的⾃然分界线。
2.直线基线,是选取海岸或近海岛屿最外缘的若⼲适当基点,⽤直线连接⽽成的折线作为基线。
⼆、内⽔内海是⼀国领海基线以内的海域,包括内陆海、内海湾、内海峡和其他位于海岸与领海基线之间的海域。
海湾是指海洋深⼊到陆地⽽形成的⽔曲。
从国际法⾓度,⽔曲的⾯积不⼩于其封⼝线为直径的半圆⾯积时,该⽔曲才视为海弯。
内海湾是指沿岸属于⼀国,且其天然湾⼝两端的低潮点之间的连线不⼤于24海⾥的海湾。
超过24海⾥的则为⾮内海湾,其24海⾥直线基线应划在湾内,直线基线以内的⽔域才是内海。
但是历史性海湾作为内海湾不受此限制。
历史性海湾需要两个条件:(1)沿岸国已长期将该海湾作为内海⾏使主权;(2)其他国家对该项控制的事实已长期明⽰或默⽰地承认。
历史性海湾不论⾃然形态如何都是内海湾,如我国渤海湾。
此外,位于⼀国领海基线以内的海峡称为内海峡,如我国的琼州海峡。
内海是⼀国的内⽔的⼀部分,沿海国对其具有同领陆⼀样的完全的排他的主权。
国家对于内海及其资源拥有完全的⽀配管辖权利,⼀切外国船舶⾮经沿海国同意,不得进⼊其内海。
外国船舶如获准进⼊内海从事运输或贸易,须驶⼈指定的开放港⼝,并遵守该国的有关法律和规章。
海洋法课后习题答案海洋法课后习题答案海洋法是国际法的一个重要分支,涉及到海洋领土划界、资源开发利用、环境保护等方面的问题。
在学习海洋法的过程中,通过解答习题可以加深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下面是一些常见的海洋法习题及其答案,供大家参考。
1. 什么是领海?领海的范围是多少?答:领海是指沿海国家从其陆地边界起算,向外延伸的一定范围的海域。
根据国际法的规定,领海的范围一般为12海里(1海里约等于1.852公里)。
2. 什么是专属经济区?专属经济区的范围是多少?答:专属经济区是指沿海国家在其领海之外的、延伸到200海里的海域。
根据国际法的规定,专属经济区的范围为200海里。
3. 什么是大陆架?大陆架的范围是多少?答:大陆架是指陆地延伸到海洋底部的地质结构,包括陆地的延伸地壳和地壳下的地幔。
根据国际法的规定,大陆架的范围一般延伸到200海里或者自然延伸的边缘。
4. 什么是国际公海?国际公海的范围是多少?答:国际公海是指不属于任何国家主权管辖的海域,是全人类共同享有的海洋空间。
国际公海的范围一般是从领海外延伸到200海里。
5. 什么是渔业管辖区?渔业管辖区的范围是多少?答:渔业管辖区是指沿海国家为了保护和管理海洋渔业资源而设立的特定海域。
渔业管辖区的范围一般在领海之内,根据国际法的规定,可以延伸到12海里或者更远。
6. 什么是海洋环境保护区?海洋环境保护区的范围是多少?答:海洋环境保护区是指为了保护海洋生态环境而设立的特定海域。
海洋环境保护区的范围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而定,一般包括海洋生态脆弱区域、珊瑚礁保护区等。
7. 沿海国家在其领海内享有哪些主权?答:沿海国家在其领海内享有领土主权、主权管辖权、资源开发权等主权。
这意味着沿海国家有权对领海内的事务进行管理和控制,包括经济活动、环境保护、安全防御等。
8. 在国际公海上,各国有哪些权利和义务?答:在国际公海上,各国有权利进行航行、飞越、海底电缆和管道的敷设等。
同时,各国也有义务遵守国际法的规定,包括不干涉他国的航行自由、不扰乱他国的资源开发等。
国际法中的国际海洋法详解国际海洋法是国际公法中的一个重要分支,涉及海洋领土划定、资源开发利用、环境保护等多个方面。
本文将对国际海洋法的概念、源起、基本原则、领土划定、资源开发等问题进行详细解析。
一、国际海洋法的概念与源起国际海洋法,简称海法,是指处理国家间关于海洋事务的法律规范体系。
其主要任务是确保各国在海洋领域内的合法权益和利益平衡。
国际海洋法的发展源起于各国关于海洋事务的争端。
20世纪以来,随着科技的进步和资源的枯竭,海洋权益问题逐渐成为国家之间的矛盾焦点。
为了维护各国在海洋事务中的权益,国际社会开始致力于制定国际海洋法。
二、国际海洋法的基本原则国际海洋法遵循一些基本原则,如主权平等原则、和平利用原则、公平与合理原则、环境保护原则等。
主权平等原则是指海洋领土的主权归属于各国,即每个国家都有权享有其领海、毗连区、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的主权。
和平利用原则强调各国在海洋利用活动中应保持和平、安全和互利的态度。
公平与合理原则意味着各国应依据公平与合理的原则来划分海洋权益。
环境保护原则要求各国在海洋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应妥善保护海洋生态环境。
三、国际海洋领土划定国际海洋法对海洋领土划定提供了具体规定。
根据国际海洋法公约,每个国家都有领海、毗连区、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
领海指的是沿海国家陆地边缘线外延12海里范围内的海域,享有完全主权。
毗连区是指邻接领海的海域,用于保护沿海国家的安全与环境。
专属经济区是指沿海国家拥有在其领海外、自然延伸到200海里范围内的经济利益,包括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等。
大陆架是指潜在连接到陆地的海底延伸,对大陆架上的自然资源拥有特殊权益。
四、国际海洋资源开发与利用国际海洋法为各国合理开发和利用海洋资源提供了基本原则和规范。
根据和平利用原则,各国应共同合作开发和利用具有独特资源价值的海洋区域,分享合理和公平的开发成果。
同时,国际海洋法对海洋矿产资源、渔业资源、海底油气资源等的开发利用提出了具体规定。
海洋法与海盗行为的法律规定海洋法是一门涉及国际水域和海洋领土的法律学科,涵盖了与海洋相关的法律规定和条约。
其中,对于海盗行为的法律规定尤为重要和严格。
海盗行为一直以来都是世界各国所关注和打击的对象,因为海盗活动给海上贸易和安全带来了严重威胁。
本文将详细介绍海洋法与海盗行为的法律规定。
一、国际海盗行为的定义与特征国际海盗行为指的是在海上进行的、具有掠夺性质的非法活动。
海盗行为具有以下几个特征:1)进行的地点在国际水域,即没有归属于任何国家的海域;2)目标是商船、渔船等海上载货船只;3)通过武力、威胁、敲诈勒索等手段实施劫持行为;4)以非法获利和财产为目的。
二、国际法对海盗行为的规定1.《国际海盗遏制条约》《国际海盗遏制条约》(The United Nations Convention on the Law of the Sea)于1982年通过,是国际社会共同对付海盗行为的重要法律文件。
该条约规定国家有权利捕获和起诉海盗,并就海盗的拘留、起诉、判决和处罚等方面提供了具体的规定。
2.海上搜查、拘留和逮捕权根据《国际海洋法公约》第110和第111条,任何国家的船只在海上发现可疑的海盗船只时,有权搜查、拘留和逮捕涉嫌从事海盗行为的人员,并将其交由相关国家进行起诉和判决。
3.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决议联合国安全理事会通过了多个针对海盗行为的决议,包括对单个国家或地区实施制裁措施,以及授权各国联合打击海盗等。
这些决议对于打击和遏制海盗行为具有重要意义。
三、国内法对海盗行为的规定除了国际法的规定之外,各个国家也制定了相应的国内法以进行管理和打击海盗行为。
1.刑法规定不同国家的刑法对于海盗行为进行了明确规定,并为海盗行为提供了相应的法律定义和处罚措施。
例如,英国《海盗罪法》规定海盗行为为一种严重犯罪,对海盗的起诉和判决提供了具体依据。
2.海上安全管理机制各国海图制定机构、港口管理机构等都对海洋安全进行了管理和监控,通过发布警报信息、建立联合巡逻机制等措施来预防和打击海盗行为。
海洋法法律
海洋法是一种国际法,旨在解决海内的争端和安排各国的权利,在宣布海内法律之前,航行的船舶和活动在海洋中是否遵守这些规定没有一个明确的法律。
古罗马法院宣布《海洋法》是首次以国际法声明针对海洋法的解释,当时立法主要针对船舶活动和安全问题,例如与船舶的碰撞或海盗袭击。
随着新兴国家的崛起,海洋法的兴起也发生了变化,现在海洋法涉及包括船舶活动之外的领域,例如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
根据今天定义的国际公约,海洋法适用于海洋中的所有航行活动,它们必须遵守规则和协议,以建立一个无障碍的航行体系。
今天缔约国就海洋法宪法签署协议,叫做法隆,该协议旨在保护海洋公民的权利和自由,并定义海洋法在国际上的地位。
该协议还提出了关于海洋领土、洋域和分割权的规定。
此外,缔约国还可以根据海洋法宪法制定相应的行为准则来防止海洋污染。
这些原则旨在以最少的影响降低自然环境的影响,以及为船舶搜索和救援提供帮助。
海洋法是一项重要的国际法,法律以及各国之间的帮助它的建设和使用不仅能保护国际航行者的权利,而且也有助于保护和维护海洋的环境。
海洋法第⼀节概述⼀、海洋法的概念和特点(⼀)海洋概况介绍(⼆)海洋法的概念:确定海洋的法律地位并调整各国在海洋利⽤各个领域中的关系的原则、规则、和规章制度的总称(三)海洋法的特点1、海洋法是调整海洋上国际关系的法律,是国际法的⼀个组成部分2、海洋法的主体是国家⽽不是个⼈3、海洋法的发展与⼈类利⽤海洋的科学技术的发展相联系4、海洋法是国际法中最古⽼的部分,也是最新的分⽀之⼆、海洋法律地位的演变(⼀)古罗马时期⽤“共有物”来界定海洋的法律地位,认为从海岸到海⽔的最⾼潮线都是罗马市民的共同使⽤对象(⼆)中世纪时期的海洋分割论,把海洋视为⽆主地,⽀持先占的观点(三)资本主义初期1、荷兰格⽼秀斯于1609年提出《海洋⾃由论》2、英国塞尔顿于1635年提出《锁海论》3、19世纪确⽴承认沿海国领海主权和公海⾃由的海洋法律秩序,并最终规定在1958年《公海公约中》4、20世纪60年代以后,专属经济区、专属渔区、⼤陆架、200海⾥海洋权利等新概念的提出5、1970年联合国⼤会采纳了马⽿他⼤使于1967年提出的提案,通过了《关于各国管辖范围以外海床洋底与下层⼟壤的原则宣⾔》,⾸次提出国际海底区域的概念(四)现代国际法上海洋的法律地位:领海是沿海国主权管辖的范围;公海是⼈类的共有物,各国可以共同使⽤,但不得占有;国际海底区域及资源是⼈类的共同继承财产,只能由国际机构管理,为全⼈类的利益⽽使⽤三、海洋法的编纂(⼀)海洋法的渊源(⼆)《海洋法公约》1、《海洋法公约》的出台过程2、对《海洋法公约》的评价四、海域的划分根据《海洋法公约》的规定,以测算领海宽度的基线作为陆地与海洋的分界线,因其法律地位不同,海洋可以分为内⽔(⽤于国际航⾏的海峡)、领海、毗连区、专属经济区、⼤陆架、群岛⽔域、公海、国际海底区域共计⼋⼤海域⼀、概述(⼀)定义:沿岸领海基线向陆地⼀⾯的海域称为内⽔,它构成沿海国领⽔的⼀部分(⼆)法律地位1、⼀切外国船舶未经允许不得在沿海国内⽔航⾏2、遇险船舶可以进⼊⼀国内⽔,但必须遵守沿海国的规章制度3、外国船舶若获准进⼊⼀国内⽔,应遵照该国法律和规章驶⼊该国指定港⼝4、外国军⽤船舶必须通过外交途径办理⼿续后,⽅可进⼊⼀国内⽔5、沿海国对进⼊其内⽔的外国船舶⾏使属地管辖权6、《海洋法公约》所规定的内⽔法律地位的特殊情况⼆、港⼝(⼀)定义:沿岸具有天然条件和⼈⼯设备便于船舶停泊和装卸客货的港湾称为港⼝,包括⼀般海港和军港1、港⼝的范围2、港⼝的主管机关——港务监督(⼆)港⼝的法律地位1、沿海国可以指定某些港⼝允许外国船舶进⼊,但具体的⼊港权问题需经国家之间的友好、通商或航海条约具体界定2、沿海国有权对外国船舶的⼊港问题设⽴规章制度3、沿海国有权以维护安全和秩序为由封闭即使已指定对外国船舶开放的港⼝4、我国对港⼝的具体规定三、海湾⼀)定义:沿岸向陆地凹⼊的地⽅称为⽔曲,以⽔曲曲⼝距离为直径画半圆,若该半圆⾯积等于或⼩于⽔曲⾯积,这个⽔曲即成为海湾⼆)海湾的法律地位1、海湾的法律地位⾸先取决于湾⼝的宽度,根据国际习惯,湾⼝宽度不超过两岸领海宽度总和者,可视为沿海国领湾范围2、《领海与毗连区公约》、《海洋法公约》的规定:(1)湾⼝宽度不超过24海⾥者,该湾可视为沿海国内湾,法律地位同内⽔;湾⼝宽度超过24海⾥者,封闭线在湾内,除两岸的领海范围外,其余部分应为其他海域(2)采⽤直线基线的海湾(3)历史性海湾(4)“海湾分段情形”(5)沿岸属于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的海湾四、海峡(⼀)定义:连接两个(两⾯)海洋的狭窄⽔道称海峡(⼆)法律地位1、若海峡两岸属于同⼀国家,峡宽不超过该国领海宽度之两倍者,为该国领峡,法律地位同内⽔;若峡宽超过该国领海宽度之两倍者,超出部分为其他海域2、若海峡两岸分属不同国家,峡宽不超过两国领海宽度的总和者,此海峡在划界、使⽤、通航等⽅⾯的问题由沿岸国协议解决;若峡宽超过两国领海宽度的总和者,未超出的海峡部分在划界、使⽤、通航等⽅⾯的问题由沿岸国协议解决,超出部分为公海3、若海峡连接两⾯公海且⽤于国际航⾏者,《领海与毗连区公约》、《海洋法公约》将其界定为“⽤于国际航⾏的海峡”,应允许外国船舶的“⽆害通过”,外国航空器的“过境通⾏”第三节领海⼀、领海制度的历史沿⾰⼆、领海的定义(⼀)1958年《领海与毗连区公约》的界定领海是国家主权扩展于其陆地领⼟及其内⽔以外邻接其海岸的⼀带海域,沿海国的主权扩展于领海的⽔域、上空、海床和底⼟⼆)1983年《海洋法公约》的界定领海是沿海国主权及于其陆地领⼟及其内⽔以外邻接的⼀带海域;在群岛国的情形下则及于群岛⽔域以外邻接的⼀带海域三、领海的法律地位(⼀)概述领海是沿海国领⼟主权向海洋扩展的部分,受沿海国主权管辖和⽀配,但应允许外国船舶在其领海上⽆害通过(⼆)沿海国的权利和义务1、沿海国主权及于领海的⽔域、上空、海床和底⼟,外国船舶可在领海上⽆害通过,但外国飞机未经许可不得飞越他国领海上空(注:1992年公布的《中华⼈民共和国领海及毗连区法》)2、沿海国在领海享有属地最⾼权3、沿海国对领海内的⼀切资源享有专属权利4、沿海国享有沿海航运的专属权利5、沿海国享有在领海保持战时中⽴的权利(三)其他国家的权利——⽆害通过1 、⽆害通过权的含义:即⾮沿海国的船舶有权在不损害沿海国和平、良好秩序或安全的原则下⾃由通过该国的领海(1)通过:穿过领海但不进⼊内⽔;从内⽔驶出;进⼊内⽔的航⾏——继续不停、迅速前进(2)⽆害:不损害沿海国和平、良好秩序或安全(《海洋法公约》第19条列举的12种⾮⽆害情形)2、⽆害通过权原本只适⽤于外国商船,是否可适⽤于军舰?3、根据《海洋法公约》第21条之规定,沿海国可就相关事项制定关于⽆害通过领海的法律规章4、沿海国可在其领海内采取必要的措施防⽌⾮⽆害的通过;为保护国家安全,沿海国可在其领海的特定区域暂时停⽌外国船舶的⽆害通过5、沿海国不应故意妨碍外国船舶的⽆害通过,并因将其所知的在其领海内航⾏有危险的任何情况妥为公布(1946年科孚海峡案)6、沿海国⼀般不对通过中的外国船舶⾏使刑事管辖权7、相关补充规定四、领海的宽度及界限(⼀)领海的范围:从海岸测算领海宽度的基线直到领海的外部界限⼆)关于领海宽度的不同主张(《海洋法公约》的规定)(三)领海宽度的测算1、基线:即陆地和海洋的分界线,也是测算(领海、毗连区、专属经济区和⼤陆架宽度的起点(1)正常基线(2)直线基线——划定规则2、领海的外部界限:即⼀条其上每⼀点于基线的距离都等于领海宽度的线,划定⽅法有:(1)平⾏线法(2)交圆法(3)共同正切线法3、相邻和相向国家之间的领海界限划分——除⾮另有协议或存在特殊历史情况,⼀般适⽤等距离中间线原则第四节毗连区⼀、毗连区制度的历史背景⼆、毗连区的概念和范围(⼀)定义:毗连区是领海以外⽽⼜毗连于领海的⼀个区域,沿海国可以在这个区域内⾏使为下列事项所必要的管制:1、防⽌在其领⼟(尤其是领海)内违反其海关、财政、移民或卫⽣的法律和规章2、惩治在其领⼟内违反上述法律和规章的⾏为(⼆)范围根据《海洋法公约》的规定,毗连区的范围是从领海基线量起,不得超过24海⾥三、毗连区的法律地位(⼀)毗连区是领海以外的区域,沿海国在毗连区只有执⾏其海关、财政、移民或卫⽣⽅⾯的法律和规章的权⼒(⼆)为执⾏法律,沿海国有权从毗连区开始对违法者⾏使紧追权(三)与专属经济区法律地位的对⽐四、相邻和相向国家之间毗连区界限划分——等距离中间线原则第五节专属经济⼀、概述(⼀)含义:专属经济区是依据《海洋法公约》创设的⼀个新海域,它是在领海以外⽽邻接于领海,范围不超过从领海基线量起200海⾥的⼀带海域(⼆)专属经济区制度的历史沿⾰⼆、专属经济区的法律地位——依据《海洋法公约》第56——58条之规定(⼀)沿海国的权利和义务1、沿海国对勘探、开发、养护、管理区内⽔域和海底⾃然资源有主权权利;在区内从事经济性开发和勘探活动有主权权利2、沿海国对区内⼈⼯岛屿、设施和结构的建造、使⽤、科学研究、海洋环境保护和保全有管辖权(⼆)其他国家的权利和义务根据《海洋法公约》的规定,所有国家在区内享有航⾏、飞越、铺设海底电缆和管道的权利三、专属经济区界限的划定(⼀)专属经济区的内界为领海的外界,外界是从领海基线量起不超过200海⾥的地⽅(⼆)相邻和相向国家之间专属经济区界限划分——依据《海洋法公约》第74条规定,应由相关国家在国际法的基础上通过协议公平划定第六节⼤陆架⼀、⼤陆架的概念(⼀)地理地质学上的概念(⼤陆边、⼤陆架、⼤陆坡、⼤陆基)⼤陆架是指海岸深⼊海洋直到急剧下沉的⼤陆坡为⽌的⼀段⽐较平坦的浅海底区域,它是陆地向海洋的⾃然延伸(⼆)1958年在⽇内⽡召开第⼀次海洋法会议通过的《⼤陆架公约》的概念界定⼤陆架是指邻接海岸但在领海范围以外,深度达200公尺或超过此限度⽽上述⽔域的深度容许开发其⾃然资源的海底区域的海床和底⼟;邻近岛屿海岸的类似的海底区域的海床和底⼟(三)1982年《海洋法公约》第76条的概念界定沿海国的⼤陆架包括其领海以外,依其陆地领⼟的全部⾃然延伸,扩展到⼤陆边外缘的海底区域的海床和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