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冬氨酸钾镁治疗室性早搏109例
- 格式:pdf
- 大小:221.49 KB
- 文档页数:4
室性心律失常采用胺碘酮联合门冬氨酸钾镁治疗的有效性分析室性心律失常是一种常见的心脏疾病,它可能导致严重的后果,甚至危及患者的生命。
胺碘酮和门冬氨酸钾镁是治疗室性心律失常的常用药物,而它们联合使用的疗效一直备受关注。
本文旨在分析室性心律失常采用胺碘酮联合门冬氨酸钾镁治疗的有效性,并探讨这种联合治疗的临床应用前景。
我们需要了解室性心律失常这一疾病的特点和治疗原则。
室性心律失常是指心脏室壁肌肉产生异常激动或传导不全,造成心室内异位冲动产生和传导异常,导致心室舒张期夹杂收缩时心室内未完全充盈的血液被迫排入主动脉,引起心排量降低。
室性心律失常可表现为室性早搏、室速、室颤等,严重时可导致心源性休克、心功能衰竭、甚至猝死。
治疗室性心律失常的原则是控制心率、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预防复发和减少猝死风险。
胺碘酮是一种抗心律失常药物,具有广谱的抗心律失常作用,对多种心律失常均有疗效,特别是对室性心律失常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胺碘酮通过抑制多种离子通道的传导,延长房室结、房室束、心室肌细胞的不应期,减慢心脏传导速度,抑制心脏异位兴奋点的活动,从而达到抑制室性心律失常的作用。
门冬氨酸钾镁则具有增强心肌细胞的稳定性和抑制室性心律失常的作用,两者联合使用可以相辅相成,增加治疗效果。
有研究表明,采用胺碘酮联合门冬氨酸钾镁治疗室性心律失常的疗效显著。
一项对300名室性心律失常患者进行的临床研究显示,采用胺碘酮联合门冬氨酸钾镁治疗的患者,在治疗后心律失常的总有效率达到了90%以上,且治疗组的心室颤动复律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联合应用胺碘酮和门冬氨酸钾镁可以降低药物的剂量和使用频次,减少患者的药物不良反应,提高治疗的安全性和耐受性。
除了对疗效的分析,我们还需要关注联合治疗的安全性。
胺碘酮和门冬氨酸钾镁作为抗心律失常药物,均具有一定的毒副作用,尤其是长期使用时会增加肝、肾功能损害、甲状腺功能减退和电解质紊乱的风险。
在使用胺碘酮联合门冬氨酸钾镁治疗室性心律失常时,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药物代谢调整用药剂量和频次,定期检测肝、肾功能和电解质水平,以确保治疗的安全性。
门冬氨酸钾镁辅助胺碘酮对顽固性室性心律失常病人心电图、心率及不良反应的影响谢仁兵;沈建宏;顾新红【摘要】目的探讨门冬氨酸钾镁辅助胺碘酮治疗顽固性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及对病人心电图、心率及不良反应的影响.方法选自2013年2月-2016年9月在如皋市人民医院诊治的顽固性室性心律失常病人8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胺碘酮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门冬氨酸钾镁治疗.统计两组临床疗效,观察两组心电图、心率及血压变化;检测并比较两组血清K+、Mg2+水平变化;记录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对照组Q-T间期明显延长(P<0.01),且显著长于观察组(P<0.05).两组心率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治疗后,对照组血清K+、Mg2+水平明显降低(P<0.05),且显著低于观察组(P <0.05或P<0.01).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门冬氨酸钾镁辅助胺碘酮治疗顽固性室性心律失常可有效提高病人临床疗效,且未对血清K+、Mg2+水平造成影响.【期刊名称】《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年(卷),期】2019(017)004【总页数】3页(P563-565)【关键词】室性心律失常;门冬氨酸钾镁;胺碘酮;心电图;心率【作者】谢仁兵;沈建宏;顾新红【作者单位】如皋市人民医院江苏如皋226500;如皋市人民医院江苏如皋226500;如皋市人民医院江苏如皋2265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41.7;R256.2临床通常将室性心律失常作为心源性猝死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顽固性室性心律失常是临床常见的一类心律失常,指采用2~3种药物进行抗心律失常治疗后,疗效不佳甚至恶化[1-2]。
据临床报道,存在器质性心脏病病人顽固性室性心律失常患病率较高,同时亦是猝死的风险人群[3]。
静脉滴注门冬氨酸钾镁注射液治疗心律失常100例临床观察作者:马岩来源:《中国实用医药》2009年第07期心律失常在临床上常见,以室性早搏更多见,可由各种原因引起,轻重不一,持续时间不等,大部分患者先给予抗心律失常药物,如美西律、普罗帕酮、利多卡因、胺碘酮等,疗效不佳时加用门冬氨酸钾镁静滴,亦可单纯应用门冬氨酸钾镁注射液。
现观察内蒙古包头市第四医院治疗的心律失常患者100例,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100例心律失常患者,均来自本院门诊及出院复诊者,男75例,女25例;年龄35~75岁,平均58.6 岁;病程2个月~25年;发作的诱因为情绪激动、生气、过劳、夜眠不良时发作;部分患者活动后自觉减轻,休息或安静时较多。
心律失常类型以室性早搏为主,约占80%,表现为偶发室性早搏5例,频发室性早搏60例,包括频发多源及频发多形;成对室早或短阵室速15例;房性及交界性早搏20例,约占20%。
病因为冠心病45例,支气管肺感染20例,自主神经功能紊乱15例,病因不明者20例。
临床表现:绝大部分患者有心悸、胸闷、胸憋、气短等,少数患者有头晕、乏力,个别患者有“落空感”或“心下沉感”。
实验室检查有低血钾低血镁者5例,其余为正常范围,无高血钾改变。
2 治疗方法除偶发室性早搏未予治疗外,其他类型心律失常均以门冬氨酸钾镁注射液20 ml加入0.9%生理盐水或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1次/d,静脉滴注,疗程为14 d,复杂或难治性心律失常加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如美西律、普罗帕酮口服,个别患者加用胺碘酮口服。
对原发疾病应给予相应的治疗措施。
3 结果见表1、2、3。
从表中可看出,症状改善明显的75%~80%,早搏次数减少约58%~100%,其中复杂或难治性早搏同时加用美西律150 mg,3次/d,口服或普罗帕胺 150 mg,3次/d,口服,个别重症加用胺碘酮口服,可增加门冬氨酸钾镁的疗效。
疗程结束后显效+有效患者达85%,无效患者占15%+。
室性心律失常采用胺碘酮联合门冬氨酸钾镁治疗的有效性分析【摘要】本研究旨在探讨胺碘酮联合门冬氨酸钾镁治疗对室性心律失常的有效性。
通过对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表现、胺碘酮和门冬氨酸钾镁的作用机制进行分析,结合相关临床研究结果,对胺碘酮联合门冬氨酸钾镁治疗的临床疗效进行评估。
研究发现该联合治疗方案可显著改善患者的心律失常症状,提高心脏功能并减少复发率,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需要注意的是本研究的局限性,例如样本量较小、研究设计存在缺陷等。
胺碘酮联合门冬氨酸钾镁治疗对室性心律失常具有良好的疗效,但仍需进一步大规模研究验证其临床效果。
【关键词】室性心律失常,胺碘酮,门冬氨酸钾镁,联合治疗,有效性分析,临床研究,作用机制,实验设计,结果分析,临床应用,前景展望,局限性说明1. 引言1.1 背景介绍室性心律失常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指的是在心室内产生异常兴奋而导致心脏节奏不规律的情况。
室性心律失常可能导致心动过速或心动过缓,严重时甚至会引发心脏骤停,对患者的生命造成威胁。
胺碘酮是一种抗心律失常药物,主要通过抑制心脏细胞的异常兴奋性和自动性来治疗室性心律失常。
门冬氨酸钾镁则具有稳定细胞膜电位和调节神经传导的作用,可以改善心脏的电生理功能。
近年来,胺碘酮联合门冬氨酸钾镁治疗室性心律失常的疗效备受关注。
一些临床研究表明,该联合治疗方案能够有效地控制室性心律失常的发作频率和减少患者的症状。
本文旨在对胺碘酮联合门冬氨酸钾镁治疗室性心律失常的有效性进行深入分析,从而为临床治疗提供更为有效的方法和策略。
1.2 研究目的室性心律失常是一种心脏电生理异常导致的心律失常,严重时可能危及患者生命。
胺碘酮和门冬氨酸钾镁是常用的抗心律失常药物,但它们单独应用在治疗室性心律失常时效果有限。
本研究旨在探讨胺碘酮联合门冬氨酸钾镁治疗对室性心律失常的有效性,并对其临床应用前景进行展望。
具体研究目的包括:评估胺碘酮联合门冬氨酸钾镁治疗对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分析其对心律失常的影响机制,探讨其可能存在的局限性,并为临床提供更好的治疗方案和方法。
室性心律失常采用胺碘酮联合门冬氨酸钾镁治疗的有效性分析1. 引言1.1 背景介绍室性心律失常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其发生在心室内部导致心脏泵血功能受损,严重影响心脏的正常功能。
室性心律失常可导致心跳过快或过慢,甚至可能导致心脏骤停,给患者的生命安全带来严重威胁。
胺碘酮是一种有效的抗心律失常药物,能够抑制心脏电生理异常,延长心室肌动作电位持续时间,并且具有β受体阻滞作用,能够减少心脏对交感神经的反应,从而稳定心律。
门冬氨酸钾镁是一种重要的电解质,在维持正常心脏电生理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缺乏门冬氨酸钾镁可能导致心律失常的发生。
胺碘酮联合门冬氨酸钾镁治疗室性心律失常已经被广泛应用,通过综合作用来抑制心脏电生理异常,并纠正电解质紊乱,从而改善心律失常情况,减轻患者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胺碘酮联合门冬氨酸钾镁治疗室性心律失常的有效性进行分析,为临床治疗提供更为科学的依据和指导。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通过对室性心律失常患者采用胺碘酮联合门冬氨酸钾镁治疗的有效性进行分析,探讨该联合治疗方案对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以及其可能的治疗机制。
通过本研究的结果,希望能够为临床医生提供更科学的治疗方案参考,并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也希望通过本研究的初步验证,为进一步推广和应用该联合治疗方案提供可靠依据,从而为临床实践和患者治疗带来更大的益处。
通过对室性心律失常采用胺碘酮联合门冬氨酸钾镁治疗的有效性分析,本研究旨在填补相关领域的研究空白,为心律失常的临床治疗提供更多有效的选择。
1.3 研究意义室性心律失常是一种严重的心律失常,如果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导致严重的心血管事件甚至危及生命。
目前,胺碘酮和门冬氨酸钾镁被广泛应用于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疗中,但是它们单独使用的效果并不理想。
本研究旨在探讨胺碘酮联合门冬氨酸钾镁治疗室性心律失常的有效性,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更有效的方案。
通过对这种联合治疗的疗效进行评估和分析,可以为医生提供更具针对性的治疗方案,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存率。
门冬氨酸钾镁联合胺碘酮治疗频发室性早搏的临床疗效朱方升;王伟【摘要】目的探讨将门冬氨酸钾镁联合胺碘酮运用于频发室性早搏患者临床治疗中的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6年10月—2018年2月收治的频发室性早搏患者86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全部入选者分为研究组(43例)、对照组(43例).对照组单纯给予胺碘酮进行治疗,在此治疗基础上,给予门冬氨酸钾镁对研究组患者进行联合治疗,分析对比两组临床总有效率.结果研究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7.67%,与对照组的86.05%相比明显更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9.029,P=0.003).结论对频发室性早搏患者而言,门冬氨酸钾镁联合胺碘酮抗心律失常作用显著,可有效减少室性早搏次数,进一步提高临床疗效.【期刊名称】《中国继续医学教育》【年(卷),期】2018(010)024【总页数】3页(P109-111)【关键词】门冬氨酸钾镁;联合;抗心律失常药物;胺碘酮;频发室性早搏;疗效【作者】朱方升;王伟【作者单位】湖北省赤壁市中医医院心血管内科,湖北赤壁 437300;湖北省赤壁市中医医院心血管内科,湖北赤壁 4373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41室性早搏是心律失常疾病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一般为良性,频发性室性早搏为病理性,在临床上较少见[1]。
当前随着相关研究不断深入,钾离子、镁离子抗心律失常作用已受到医学研究者的高度重视,为临床医师治疗频发室性早搏提供一条新思路、新途径[2]。
本研究旨在寻求一种疗效更确切、安全性更高的治疗方案,选取本院2016年10月—2018年2月收治86例频发室性早搏患者,探讨将门冬氨酸钾镁联合胺碘酮运用于频发室性早搏患者临床治疗中的效果,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本院2016年10月—2018年2月收治的频发室性早搏患者86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全部入选者分为研究组、对照组,每组均为43例。
本研究经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全部患者均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门冬氨酸钾镁治疗小儿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探讨目的:分析临床小儿心律失常接受门冬氨酸钾镁治疗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取2015年10月-2017年10月本院收治的120例心律失常患儿参与研究,根据不同治疗方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60例。
对照组接受基础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基础常规治疗上联合门冬氨酸钾镁治疗。
比较两组临床治疗效果。
结果:治疗14 d后,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5.00%高于对照组8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6.171 4,P=0.013 0)。
治疗14 d后,观察组早搏频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33%,与对照组5.0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字2=0.208 7,P=0.647 8)。
结论:小儿心律失常接受门冬氨酸钾镁治疗能够明显提升用药效果,使患儿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显著降低早搏频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小兒是心律失常的主要发病群体,不同类型心源性疾病都可能出现心律失常,另外部分非心源性疾病也可能出现心律失常,甚至健康小儿部分时候也会出现心律失常表现[1-2]。
一些心律失常患儿初期症状表现不明显,大多是由于出现上呼吸道感染后受检发现,基本都是功能性心律失常,分析是由于小儿心脏自主神经功能缺乏足够稳定性,所以随着心脏发育逐渐完善,这一症状会逐渐消失[3-4]。
不过也有一些小儿心律失常是因为后天疾病造成,常见的为病毒性心肌炎导致的心律失常,假设患儿没有接受及时治疗,病情会逐渐加重,严重情况下会对生命安全造成威胁[5-6]。
临床针对小儿心律失常的常规治疗难以获得满意的远期效果,治疗后出现复发的可能性很大[7],本院对2015年10月-2017年10月60例心律失常患儿采用门冬氨酸钾镁治疗,取得了满意的临床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5年10月-2017年10月本院收治的120例心律失常患儿参与研究,纳入标准:经24 h超声心动图检查诊断为心律失常,患儿家长对本研究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经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02中国处方药 第17卷 第1期·疗效评价·频发室性早搏属于一种比较常见的心律失常类型,冠心病、风心病、肺心病这类器质性心脏病都可以引发患者的室性早搏症状。
而且,焦躁不安的消极情绪也属于室性早搏的一般诱因。
一般来说,频发室性早搏会使患者的生活质量不同程度的降低,严重的甚至会诱发心律失常最终危及生命[1]。
临床上治疗频发室性早搏通常会使用胺碘酮等抗心律失常的药物,很遗憾的是效果并不理想。
随着心肌电生理研究的不断深入,含有钾离子、钠离子的抗心律失常药物也逐渐投入到临床中使用[2]。
为了日后对频发室性早搏患者进行更完善的治疗,我院分别对收治的频发室性早搏患者使用胺碘酮和门冬氨酸钾镁联合胺碘酮两种不同的治疗方案,具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在本院接受治疗的频发室性早搏患者,选取时间段为2017年1月~2017年10月,病例数为74例。
通过随机数字法分组,平均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7例。
全体患者都符合下列情况[3]:①患者完成心电图、24小时动态心电图等检查被确诊其为频发室性早搏。
②经检查未发现存在有严重肝肾功能障碍性疾病。
③不存在其他抗心律失常药物用药史。
④无认知功能障碍和精神性疾病。
观察组内患者中,男22例,女15例,患者年龄分布在57~76岁之间,平均为(65.23±4.51)岁,患有冠心病的患者有14例,风心病患者有12例,肺心病患者有6例,其他类型心脏病患者有5例;而对照组患者中男24例,女13例,其年龄分布在56~77岁之间,平均为(67.52±4.16)岁,患有冠心病的患者有13例,风心病患者有13例,肺心病患者有7例,其他类型心脏病患者有4例。
参与本次研究调查的患者均知情,并且签订了知情协议书,对比两组年龄、病情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每组患者同样实施扩张血管、抗凝和血压控制等常规治疗措施[4]。
之后为对照组采用胺碘酮治疗,详细操作:将150 mg 的胺碘酮添加到20 mL 5%葡糖糖注射液当中,再以每分钟2 mL的速度推注。
心律失常患者采用门冬氨酸钾镁治疗的价值评价摘要:目的:评价应用门冬氨酸钾镁治疗心律失常的价值。
方法:随机将150例心律失常患者均分为2组,各75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门冬氨酸钾镁治疗。
观察记录两组患者临床效果、治疗前后房性/室性早搏数目,以及研究组治疗前后血钾与血镁含量变化,并对比分析。
结果:研究组临床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房性/室性早搏数目均有明显下降(P<0.05),但研究组下降更明显(P<0.05);研究组治疗后血钾与血镁均有一定升高(P<0.05)。
结论:心律失常患者应用门冬氨酸钾镁治疗可取得不错的效果,疗效确切,安全性高,并能改善血钾、血镁水平,值得借鉴。
关键词:心律失常;门冬氨酸钾镁;价值;评价心律失常属于临床常见疾病,而且其病因极为复杂,治疗难度较大。
从以往临床研究来看,采取多种抗心律失常药物处理均无法达到理想的效果。
近几年,有研究表明采取钾镁制剂治疗本病可取得不错的效果,而且可改善洋地黄中毒与心衰等[1]。
为了进一步探讨门冬氨酸钾镁治疗心律失常的价值,我院展开了研究,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次研究共计入选对象150例,均为我院接诊的房性早搏、房性心动过速、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患者,入选时间为2012年5月-2014年10月,病因主要有高血压、冠心病、病毒性心肌炎、扩张型心肌病、左室假腱索、风湿性心脏病、低钾血症、洋地黄中毒等。
所有患者入院后皆经临床确诊,随机均分为2组,各75例。
对照组:男50例、女25例;年龄18-84岁,均值39.5±5.2岁;病程4.6±1.4个月。
研究组男48例、女27例;年龄19-87岁,均值39.8±5.3岁;病程4.7±1.3个月。
两组患者在前述资料上对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可比。
1.2 方法1.2.1 对照组:本组患者采取常规治疗,入院后及时进行体格检查、心脏B超、胸部X线片、血生化检查、血尿常规等检查,根据病因采取相应治疗,治疗期间均未再应用其他抗心律药物。
门冬氨酸钾镁注射液对急性心梗室性心律失常的疗效李凡;王珊【摘要】目的研究门冬氨酸钾镁注射液联合盐酸胺碘酮注射液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应用价值与效果分析.方法选取急性心肌梗死室性心律失常患者9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盐酸胺碘酮注射液治疗,而观察组采用门冬氨酸钾镁注射液联合盐酸胺碘酮注射液治疗.治疗后,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和心功能相关参数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SV、LVEF、LVFS、LVD水平均高于对照组,LVS水平低于对照组,组间数据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门冬氨酸钾镁注射液联合盐酸胺碘酮注射液治疗在急性心肌梗死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治疗效果显著.【期刊名称】《中国继续医学教育》【年(卷),期】2019(011)008【总页数】3页(P145-147)【关键词】门冬氨酸钾镁注射液;盐酸胺碘酮注射液;心肌梗死;室性心律失常;疗效;应用分析【作者】李凡;王珊【作者单位】当阳市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湖北宜昌 444100;当阳市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湖北宜昌 4441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42急性心肌梗死是冠状动脉急性、持续性缺血缺氧所引起的心肌坏死。
在临床中患者起病前1~2天或1~2周才有相关前驱症状,常见的是原有心绞痛加重,发作时间延长,对硝酸甘油效果变差;或部分继往无心绞痛者,突然出现长时间的心绞痛等现象。
急性心肌梗死常伴有心律失常、休克或心力衰竭,常可危及生命。
急性心肌梗死的病死率较高,美国约有150万人发生心肌梗死,我国每年新发至少50万,现有患病人数至少200万,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健康[1]。
因此,为了提高急性心肌梗死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的治疗效果,在临床治疗中采用门冬氨酸钾镁注射液联合盐酸胺碘酮注射液的治疗方法,现报告如下。
门冬氨酸钾镁治疗心律失常的疗效评价
谢荣禄
【期刊名称】《中国全科医学》
【年(卷),期】2000(003)002
【摘要】目的评价门冬氨酸钾镁治疗各种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70例心律失常患者随机、单盲分为2组:治疗组(96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不包括抗心律失常药物)加门冬氨酸钾镁(20~30ml,静脉滴注,2周),而对照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
加能量合剂.用药前后用常规12导联心电图和间断24小时动态心电图监测心率和心律的变化,并密切观察病人临床症状和体征.结果治疗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分别为92%和51%,P<0.01),治疗组房性和室性心律失常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5%和95%(P>0.05),治疗组单纯心律失常和心力衰竭伴心律失常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9%和94%(P>0.05).结论门冬氨酸钾镁是治疗各种心律失常包括心力衰竭伴心律失常有效而安全的药物.
【总页数】3页(P102-104)
【作者】谢荣禄
【作者单位】518067,广东省深圳市蛇口人民医院心内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4
【相关文献】
1.门冬氨酸钾镁治疗心律失常疗效评价 [J], 谢荣禄
2.门冬氨酸钾镁联合利多卡因治疗室性心律失常的疗效评价 [J], 蔺曜;周琳;易勇
3.门冬氨酸钾镁联合抗心律失常药和黄芪注射液治疗老年冠心病并心律失常疗效分析 [J], 张愈清;祝焕林;张敏;李晓华;翟桂兰
4.门冬氨酸钾镁联合胺碘酮治疗室性心律失常的疗效评价 [J], 王晓静
5.门冬氨酸钾镁联合胺碘酮治疗冠心病室性心律失常疗效评价 [J], 冯振花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70·□临床研究/Clinical Research现代医学与健康研究2021年第5卷第8期门冬氨酸钾镁联合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研究罗雄坤(兴宁市人民医院急诊科,广东 梅州 514500)摘要:目的 探讨门冬氨酸钾镁联合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室性心律失常的效果。
方法 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兴宁市人民医院收治的60例急性心肌梗死室性心律失常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30例。
对照组患者给予胺碘酮单药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门冬氨酸钾镁联合胺碘酮治疗,治疗周期均为1个月。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及治疗前后心功能。
结果 观察组患者治疗后临床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心脏每搏输出量、左心室射血分数相较于治疗前显著升高,两组患者心率显著降低,且观察组改善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 < 0.05)。
结论 门冬氨酸钾镁联合胺碘酮在急性心肌梗死室性心律失常中疗效确切,可改善心功能,减轻药物不良反应,患者接受度高。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 ; 室性心律失常 ; 门冬氨酸钾镁 ; 胺碘酮中图分类号:R54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3718.2021.08.0070.03作者简介:罗雄坤,大学本科,主治医师,研究方向:急诊科临床治疗。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合并心律失常的占比为20%,患者预后差,病死率高,且病情复杂,治疗中一旦发生意外事件,可严重危及患者的健康和生命安全[1]。
胺碘酮作为心肌梗死常规药物,具有抗心肌缺血与扩张血管的作用,但是在实际使用期间常需要根据患者肝脏功能适当控制药量,且长期服用患者不良反应较为明显。
门冬氨酸钾镁作为门冬氨酸钾与门冬氨酸镁的一种混合药物,在细胞草氨酸循环环节可对患者氨水平起到下调作用,其中的钾离子也能维护患者心肌细胞功能,强化患者心肌功能,并可降低心肌耗氧量,在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改善中也能够产生积极的影响[2]。
步长稳心颗粒联合门冬氨酸钾镁治疗频发室性早搏临床观察雷慧玲
【期刊名称】《实用医技杂志》
【年(卷),期】2004(011)12A
【摘要】室性早搏是一种最常见的心律失常,可见于健康人与各种心脏病患者。
心肌炎、心肌缺血、缺氧以及低钾低镁者,均可发生室性早搏,可以引起患者心悸不适.并加重心肌缺血。
自2002年2月至2003年12月用步长稳心颗粒联合门冬氨酸钾镁治疗室性早搏共36例,取得较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总页数】2页(P2534-2535)
【作者】雷慧玲
【作者单位】运城市中心医院,山西运城044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41
【相关文献】
1.步长稳心颗粒联合酒石酸美托洛尔治疗频发室性早搏临床观察 [J], 胡芬芬
2.步长稳心颗粒联合琥珀酸美托洛尔治疗频发室性早搏的疗效观察 [J], 薛飞龙
3.步长稳心颗粒联合盐酸索他洛尔治疗(频发性)室性早搏的临床疗效观察 [J], 陈明伟
4.步长稳心颗粒联合门冬氨酸钾镁治疗频发室性早搏临床观察 [J], 雷慧玲
5.步长稳心颗粒联合普罗帕酮治疗小儿频发室性早搏的临床观察 [J], 牛玲;王庆文;李春利;何秀华;薛莹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门冬氨酸钾镁与胺碘酮联合应用于急性心肌梗死室性心律失常治疗的疗效【摘要】目的:观察探讨对急性心肌梗死(AMI)并发室性心律失常者,应用门冬氨酸钾镁与胺碘酮联合的效果。
方法:对2020年5月~2022年4月间收治的AMI并发室性心律失常者118例,随机分为联合组和参照组(胺碘酮治疗)各59例,对比2组治疗效果情况。
结果:联合组治疗后射血分数和心输出量均明显增高,明显高于参照组(p<0.05)。
联合组hs-CRP和BUN明显下降、FT3明显提高,同参照组对比差异明显(p<0.05)。
总有效率联合组为99.31%,有效率更高,优于参照组的76.27%。
结论:门冬氨酸钾镁与胺碘酮联合治疗AMI并发室性心律失常,疗效显著,改善心功能,具有较好的预后及安全性。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室性心律失常;门冬氨酸钾镁;联合应用;胺碘酮;效果急性心肌梗死发病迅速[1],室性心律失常为常见心律失常,严重危及患者健康及生命,治疗的难度较大,治疗中有效的终止室性心律失常为治疗的关键。
胺碘酮与门冬氨酸钾镁常用于心律失常的治疗。
本研究对联合应用于AMI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疗效果进行观察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对2020年5月~2022年4月间收治的AMI并发室性心律失常者118例,联合组59例,其中男27例,女32例,年龄 44~68岁,平均年龄(55.2±4.3)岁;病程1~8.5h,平均病程(5.1±1.2)h。
参照组59例,其中男28例,女31例,年龄 40~67岁,平均年龄(55.0±3.7)岁;病程0.5~8.0h,平均病程(5.5±14)h。
2组一般资料对比无差异性,p>0.05,有可比性。
1.2方法所有患者均给予常规、对症治疗。
参照组给予胺碘酮治疗,首次用量150mg同5%葡萄糖注射液稀释,20ml,进行静脉推注,观察心律情况,无变化于15min后,再次推注150mg,再用0.5~1.5 mg/min 维持静脉滴注24小时,胺碘酮总量在1500~3500mg。
门冬氨酸钾镁联合胺碘酮治疗冠心病室性心律失常的疗效以及对心电图PR间期和QRS时限的影响目的研究门冬氨酸钾镁联合胺碘酮治疗冠心病室性心律失常的疗效以及对心电图PR间期和QRS时限的影响。
方法选取2016年1月~9月到我院进行治疗的冠心病室性心律失常患者112例,经抽签随机将上述入选患者均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胺碘酮,观察组提供常规治疗+胺碘酮、门冬氨酸钾镁,观察2组患者治疗效果和对心电图PR间期和QRS时限的影响。
结果比较两组患者的心律失常的疗效和心功能增强效果,发现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比较两组患者心电图PR间期和QRS 时限,发现治疗前后变化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不具有明显差异(P>0.05)。
结论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若加用门冬氨酸钾镁、胺碘酮可显著提高冠心病心律失常(室性)患者临床疗效。
标签:门冬氨酸钾镁;胺碘酮;冠心病;心律失常胺碘酮目前常用于临床治疗冠心病室性心律失常过程中,具有良好的心律失常治疗效果及心功能改善作用。
研究发现,门冬氨酸钾镁同样具有一定的抗心律失常的作用,在临床上,配合胺碘酮使用,能够起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本文探讨门冬氨酸钾镁、胺碘酮联合使用对冠心病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疗效果,并分析上述给药方案对此类患者心电图PR间期和QRS时限的影响情况,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特定区间(2016年1月~9月)收治的冠心病室性心律失常患者112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者64例,女性患者48例,年龄在53~78之间,平均年龄61岁;病程0.5~3.1年,平均病程1.6年。
根据心功能分级标准,其中Ⅰ级患者22例,Ⅱ级患者38例,Ⅲ级患者47例,Ⅳ级患者5例。
所有患者均符合冠心病诊断标准,并已经排除对胺碘酮和门冬氨酸钾镁静脉注射不适人群。
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6例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