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赏《苗岭的早晨》教案
- 格式:docx
- 大小:16.60 KB
- 文档页数:6
欣赏《苗岭的早晨》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苗岭的早晨》,了解苗族的风土人情,激发对民族音乐的热爱。
2、根据音乐的情绪为音乐分段。
3、通过表演,进一步感受音乐、表现音乐。
【教学重、难点】
1、通过欣赏《苗岭的早晨》,激发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
2、根据音乐情绪分段。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教师出示图片(小提琴),指导学生认识乐器的名称及听辩音色。
2、师:它们之间有什么共性?
生:(根据自己的感受说出来)。
师:它们的音色很相似。
3、教师简要介绍:1975年,小提琴演奏家陈钢根据他的创作编成了小提琴独奏曲。他发挥了小提琴音色的特点,使得这首充满浓郁民族风格的音乐大放异彩。
二、简要介绍苗族风土人情
教师介绍苗族的居住环境(文本)及、服饰(文本)、乐器(图片)并出示相关图片。
三、初步欣赏
1、师:今天,我们就来欣赏由小提琴演奏的表现苗族人民生活的乐曲《苗岭的早晨》。
2、师:你们听到音乐中出现过几种情绪?
生:有两种,欢快的和抒情的。
3、师:根据音乐的情绪我们可以给音乐分段,下面我们再来听,听到欢快的情绪时,你用一种颜色或图形表示,听到抒情的情绪时,你用另一种颜色和图形表示。(学生自带画笔老师发纸。)
完整播放《苗岭的早晨》。
学生完成自己的作品。
学生听后展示结果,并为音乐区分三段。
(用色彩区分乐段,这种方式很受学生喜欢,适用于低年级,符合他们年龄特点。)
四、分段欣赏
1、教师播放《苗岭的早晨》第一乐段。
师:你有什么样的感受?表现了什么?
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回答
师:音乐的开始,旋律优美、节奏自由是音乐的引子,其中,最具有苗族音调特征的是降3,请同学们看谱例听老师哼唱一下旋律。
学生随琴哼唱曲调,感受苗族音调。
师:这样的音乐使你联想到了什么?
生:晨曦初露、山峦起伏、松柏苍翠的苗岭晨景中。
师:接着音乐有什么变化?
生:好像还有小鸟叫。
师:音乐表现了什么?
生:竹楼、山寨,山林晨曦中的百鸟在尽情地欢唱。
教师播放《苗岭的早晨》第二乐段。
师:与第一乐段有什么关联?
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回答。
师:音乐速度快了,情绪欢快、旋律跳跃与前面形成对比。
师:使你联想到什么?
生:人们欢歌曼舞、愉快劳动的生活情景。
教师让学生观看一段苗族舞蹈视频,并指导学生学几个动作。
学生随音乐跳舞,表现音乐。
教师播放《苗岭的早晨》第三乐段。
师:这段音乐是哪段音乐的再现? 生:第一段
师:音乐再次重现了苗家山寨的秀丽景色。
教师引领学生逐段感受音乐要素(力度、速度、音高等)的变化及在音乐中表现力。
2、再听乐曲:播放《苗岭的早晨》。
学生:结合画面完整欣赏作品。
五、课堂小结
本节课通过欣赏《苗岭的早晨》,使同学们了解了苗族的风土人情,希望同学们在课后可以了解更多不同民族的风土人情。
欣赏《苗岭的早晨》
【教材分析】:
小提琴独奏曲《苗岭的早晨》由作曲家陈刚于1975年根据同名口笛曲改编。乐曲以苗族飞歌特有的旋律音调为主要素材,描绘了一幅苗岭晨曦的秀丽景色,表现了苗族人们欢乐幸福的生活情景。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根据音乐的情绪为音乐分段。
2、了解小提琴和口笛的音色。
3、了解作曲家俞逊发,激发学生对中国民族音乐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1、让学生感受乐曲各段落不同的速度、旋律与表达的不同的情绪。
2、学生感受民族音乐,激发对民族音乐的热爱之情。
【教学方法】:听赏法、引导法。
【教具准备】:
录音机、多媒体设备、演示文稿、Flash画面、磁带。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播放《爱我中华》的歌曲,学生走进教室。
二、引入
知道我们刚才听的歌曲吗?
是啊,(唱)“56个民族,56枝花,56个兄弟姐妹是一家„„”今天这节课,老师要带你们走进一个神秘的地方,去听听那里的音乐。
三、欣赏《苗岭的早晨》第一乐章
1、听的时候请你仔细思考,你想到了什么?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多媒体展示苗岭风景画面(播放第一乐章音乐)。
2、谁能和大家交流一下,你听了这段音乐之后的感受。(很美„„鸟叫„„仿佛来到„„)鼓励多种见解。是啊,我们有一个美丽的家园,我们应该珍惜。
3、这么美的音乐它有什么特点呢?让我们再来感受一下。这一遍在听的时候,看老师的手有什么变化吗?学生随教师一起用右手走旋律。
感觉到什么了吗?(音拖的长„„很优美抒情„„)(节奏自由、宽松)。
4、谁知道这么美的音乐是来自哪个民族吗?(苗族)这首乐曲就叫《苗岭的早晨》。知道是用什么乐器演奏的吗?(鼓励学生随意说出自己知道的乐器)。
教师小结并用课件展示出乐器小提琴,进行简单介绍。
5、现在让我们伴着《苗岭的早晨》第二乐章的音乐走进苗族。多媒体放映有关苗族服饰、居住、歌舞图片。
6、匆匆走了一趟苗族,谁来说说你对苗族的印象?你还知道哪些呢?(个别交流)
7、看来同学们对苗族的了解还真不少,那么今天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了具有苗族特色的歌曲,听„„。多媒体播放苗族飞歌特点歌曲《小背篓》。
这首苗族歌曲给你带来的又是怎样一种感觉呢?(声音尖高„„)。
8、这就是苗族的飞歌,它的音比较高、尖,节奏宽、自由(多媒体展示)。那么之前我们听的《苗岭的早晨》第一乐章的音乐和刚刚听的苗族姑娘唱的歌曲有类似吗?(有)所以它是一首具有苗族飞歌特点的乐曲。
9、多媒体播放:让我们再欣赏一遍用口笛演奏的具有苗族飞歌特点的第一乐章。演示文稿展示乐器口笛,向学生简单介绍乐器口笛。拓展有关乐器的知识,开阔学生视野。
四、欣赏《苗岭的早晨》第二乐章
1、听赏第二乐章。
你感觉第二乐章音乐和第一乐章音乐有什么不同吗?(节奏快、欢快、热闹)是啊,第二乐章的音乐甚至使我们有点想动起来的感觉。
2、你想跳一跳苗族舞吗?
(1)多媒体图文介绍芦笙、木鼓、板凳等舞蹈。
(2)再次欣赏第二乐章,看老师表演的苗族舞:示范苗族舞的扭跨、踢腿、跳跃。
(3)教学生表演苗族舞的几个动作并加入“拍一拍”。
(4)跳一跳。
在第二乐章的伴奏下,师生同舞,也可拍手表示感受。
五、听赏全曲
刚才我们一起走进了苗族,领略了苗族的风光,下面我们再来听一遍由小提琴演奏的《苗岭的早晨》,说说你的收获。
六、小结、下课
课件出示“笛子”:同学们听过笛子演奏的《苗岭的早晨》吗?
请欣赏:苗族舞蹈《苗岭的早晨》它的伴奏音乐是用笛子演奏的,注意倾听和观赏哟!(学生听赏)
【教学反思】:
《苗岭的早晨》是一首小提琴曲,反映的是苗家人民欢乐幸福的生活情景,描绘出一幅苗岭晨曦的秀丽景色。在听赏中我考虑到四年级的学生爱动,想象力丰富等特点,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学生为主体,去欣赏、感受、讨论、表现音乐,突出主题,重在欣赏。
具体表现为:导入时我指导学生认识乐器的名称及听辨音色。让学生先聆听音乐作品,初步感受音乐的情绪特点。根据自己的经验,理解音乐,展开丰富的想象,之后同学们进行交流讨论,甚至绘画、编舞等形式进行表演,有学生竟然根据所听赏的音乐自己描绘了一段苗家山寨的故事,扩展了丰富的想象力,虽与我要表现的意图有所出入,但学生所说的音乐形象都是通过认真听赏得来的。基于这一点,我总结经验:在欣赏教学中,重在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要鼓励学生对所听音乐有独立感受和见解。引导学生敢于创新,敢于说“不”——不同意教师的理解,不同意课本的解释,老师要抛弃“惟师是从,惟书是从”的传统教育思想,转变教育观念,赏识学生的大胆创新,学生定会给你一个惊喜。真正实现音乐教学“自主、探究、合作”的生成过程,促进学生想象力的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