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病的现状近期趋势分析与应对策略精编
- 格式:docx
- 大小:563.75 KB
- 文档页数:14
2023-11-05•当前猪病特点•防控措施•猪病防控中的问题与挑战目录•未来猪病防控的趋势与建议01当前猪病特点多种病原混合感染猪群中常见的病原包括病毒、细菌和其他微生物等,多种病原的混合感染会导致病情复杂化,治疗难度增加。
继发感染猪群在感染某种疾病后,可能会继发其他疾病,如猪瘟病毒感染后可能继发细菌性肺炎。
混合感染与继发感染免疫抑制病的危害免疫抑制病会削弱猪的免疫力,使猪容易感染各种疾病,如猪瘟、猪蓝耳病等。
免疫抑制病的传播免疫抑制病的传播速度快,往往导致整个猪群感染。
免疫抑制病危害加重长期使用抗生素会导致耐药菌株的出现,使治疗难度增加。
耐药菌株的出现耐药基因可以在不同细菌之间传播,导致多重耐药现象的出现。
耐药基因的传播细菌耐药问题严重病毒变异与新发疫病病毒变异病毒在传播过程中会发生变异,导致新的疾病出现,如新型猪瘟病毒。
新发疫病的出现新发疫病的出现给猪病防控带来新的挑战,如非洲猪瘟等。
02防控措施强化生物安全措施定期进行环境消毒定期对猪舍、场地、设备等进行消毒,以减少病菌的传播。
猪舍通风换气保持猪舍良好的通风换气,以降低病菌的滋生和传播。
严格控制人员和物资的流动制定规范的人员和物资进出流程,并对进出人员进行详细登记和消毒。
根据猪的品种、生长阶段和健康状况,配制合理的饲料,保证猪的营养需求。
合理配制饲料定期驱虫合理分群定期对猪进行驱虫,以预防寄生虫病的发生。
根据猪的品种、体重、健康状况等因素进行合理分群,避免密度过大。
03科学饲养管理0201疫苗与药物预防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根据当地的疫情和猪的品种,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并定期进行免疫接种。
合理使用药物根据病情,合理使用药物,以控制疾病的发生和传播。
建立疫情监测网络建立完善的疫情监测网络,及时发现和控制疫情的发生。
要点一要点二预警系统建立预警系统,对疫情进行实时监测和预警,以便及时采取防控措施。
监测与预警系统03猪病防控中的问题与挑战许多养殖户对猪病疫情缺乏足够的了解和认识,对疫情的严重性和防控措施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猪病流行新特点及防疫对策随着养猪业的发展,猪病的流行成为养猪户们面临的一项重要问题。
猪病的流行对猪场生产经营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从事养猪行业的人们要时刻关注猪病的流行新特点,以制定相应的防疫对策。
1.猪病流行新特点(1)滞销猪病:近年来,因为市场供过于求,养殖户往往通过大量饲养猪来获取更多的利润。
当市场需求不足时,这些猪将面临滞销。
滞销猪病就是指因长时间滞销而导致的猪病流行。
滞销的猪数量庞大,导致了大量的患病猪养殖农户内,形成了一个有利于病毒传播的环境,从而加重了猪病的传播。
(2)猪场集约化:为了提高养猪效益,许多养殖户逐渐将猪场规模扩大化,实现集约化养殖。
集约化养殖也带来了猪病流行的新特点。
由于猪场规模大、密度高,病菌传播更加迅速。
集约化养殖也影响了猪场员工的操作,人性化与标准化程度不够,导致疫情的迅速蔓延。
(3)跨区域流行:随着养猪业的发展,养猪户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不同地区的猪也经常进行交易。
这也容易导致猪病的跨区域流行。
一旦有病猪流入健康猪群,很容易引发疫情,进而跨区域蔓延。
2.防疫对策(1)加强猪场管理:集约化养殖对猪场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养殖户应加强对猪场内病猪的检测与排查,及时发现并隔离患病猪。
加强对猪场环境的消毒,减少病毒的存活与传播机会。
加强人员培训,提高员工的防疫意识与技能,确保操作标准化和人性化。
(2)建立猪病监测系统:养殖户可以建立猪病监测系统,定期对猪群进行检测,及时发现患病猪和疫情。
建立猪群健康档案,记录疫苗接种情况、病死病变情况等,为猪病防控提供依据。
(3)加强猪病宣传与科普:猪病防控工作离不开养殖户的认知和配合。
养殖户可以加强对猪病的宣传与科普,提高养殖户的猪病防控意识。
可以通过举办培训班、撰写宣传资料、利用媒体传播等方式,向养殖户普及猪病的预防知识和相关政策措施。
随着养猪业的发展,猪病的流行已经呈现出新的特点。
养殖户们必须时刻关注猪病的新动态,及时采取相应的防疫措施。
猪病流行新特点及防疫对策
随着养猪业的快速发展,猪病也日益增多,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猪病流行的新特点包
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疫情复杂多变:近年来,猪病疫情呈复杂多变的趋势,病因不断发生变化,一些
常见的猪病如猪瘟、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猪流行性腹泻等已经不再是主要的疾病,取而
代之的是像非洲猪瘟、大肠杆菌病、猪生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等新型疾病的出现。
二、疫情难以控制:由于猪病疫情呈现复杂多变的趋势,加上场环境、饲养方式等多
种因素的影响,疫情难以得到有效控制,造成了不同程度的经济损失。
三、防疫工作难度加大:猪病防疫已经不再是简单的疫苗接种和常规消毒工作,需要
采用更加科学、更加严密的防疫措施。
防范非洲猪瘟、大肠杆菌病和猪生殖与呼吸综合征
病毒等新型疾病的传播,需要各方面共同发力,共同维护良好的猪病防控环境。
一、加强猪舍消毒:每次猪舍更换猪,都必须进行彻底的消毒工作,消灭病毒和细菌,防止疫情的扩散。
二、进行疫苗接种:针对不同疾病的病原体,进行相应的疫苗接种,有效地提高猪的
抵抗力,降低疾病发生的概率。
三、采用科学饲养方式:采用科学饲养方式,控制猪群密度,增强猪的抵抗力,预防
疾病的发生。
四、加强疫情监测:通过疫情监测,及时了解疾病的传播情况,快速有效地应对疫
情。
最后要提醒的是,猪病防疫是一个全员参与的事业,只有坚持科学、规范的防疫措施,才能够有效预防疾病的发生,维护养殖业的健康发展。
规模化猪场疫病流行的现状与对策[摘要]本文针对目前规模化猪场疫病流行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供同行参考。
[关键词]猪场疫病流行防治对策[中图分类号]s858.2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3-1650(2013)02-0159-01一、猪病的流行趋势1.繁殖障碍日趋严重我国当前以蓝耳病、圆环病毒、猪瘟、伪狂犬病及附红细胞体病造成的繁殖障碍最为普遍和严重。
特别是对初产母猪的危害甚大,大多数表现出:泪斑浓厚,眼结膜炎(俗称“红眼病”),有的猪群甚至可见眼结膜外翻;有些猪有相当明显的疑似圆环病毒感染导致的皮炎,过了发情日龄及体重,仍无发情表征;有些后备母猪未配种已出现子宫内膜炎;有些场用前列腺素类药物处理,即使出现发情表征,但配种后仍会在胚胎着床前后(配种后5-7周)流产;总体而言,有繁殖障碍的后备母猪不少于群体20%,个别严重的猪场甚至高达50%以上;经产母猪断奶后(含部分因病被迫提前断奶)不发情或发情配种后返情,子宫内膜炎症状较多,有的复配3个情期以上仍未受胎,只好提前淘汰。
2.发病日龄趋于低龄化,妊娠母猪流产、仔猪死亡率较多从发病日龄上看主要集中在两个阶段:一是母猪妊娠阶段,胎儿死亡导致流产;二是断奶阶段(20-40日龄),有的猪场在40日龄时成活率在20%以下。
目前发病日龄越来越低龄化,由于低龄化的仔猪免疫系统没有发育成熟,机体抵抗病原微生物的能力较弱;而成年猪免疫系统发育成熟,经多次免疫,与疾病的多次斗争,相对来说抗病能力较强,不易发病。
3.呼吸道疾病日益突出猪呼吸道疾病发病原因不是单一的,而是由多种病原体的混合感染与继发感染而引起的,称之为猪呼吸道综合征(prdc)。
引起发病的病因分为两类:一是原发性感染病原,如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猪圆环病毒ⅱ型、猪肺炎支原体、猪伪狂犬病毒、猪流感病毒、猪瘟病毒、猪呼吸道冠状病毒、猪传染性胸膜肺炎放线杆菌、猪副嗜血杆菌和猪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等;二是二重感染性病原体,如猪多杀性巴氏杆菌、链球菌、沙门氏杆菌和大肠杆菌等。
养猪业的发展现状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养猪生产技术不断提高,包括饲养管理、饲料配方、疫病防治等方面得到了不断改进和完善。
生产技术不断提高经济效益不断提高养猪业存在的问题030201猪疫病的流行趋势疫病传播速度加快疫病混合感染增多疫病种类增多口蹄疫口蹄疫是由口蹄疫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
疾病概述症状表现流行特点防控措施患猪以蹄部、口腔、鼻端等处发生水泡和糜烂为主要特征,部分病猪伴有明显的消化道症状。
口蹄疫传播迅速,发病率高,对仔猪可导致死亡,对成年猪则生产性能下降,造成重大经济损失。
严格执行卫生防疫制度,定期进行疫苗接种。
疾病概述症状表现流行特点防控措施猪瘟猪蓝耳病疾病概述症状表现流行特点防控措施猪流感疾病概述猪流感是由甲型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
症状表现病猪出现高热、咳嗽、呼吸困难等症状,部分病猪伴有消化道症状。
流行特点猪流感病毒传播迅速,发病率高,但死亡率较低。
防控措施严格执行卫生防疫制度,定期进行疫苗接种,加强饲养管理。
猪伪狂犬病疾病概述猪伪狂犬病是由伪狂犬病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接触性传染病。
症状表现病猪出现高热、神经症状、呼吸困难等症状,新生仔猪出现腹泻、呕吐等症状。
流行特点伪狂犬病病毒传播迅速,发病率和死亡率均较高,可对养猪业造成重大损失。
防控措施严格执行卫生防疫制度,定期进行疫苗接种,加强饲养管理。
猪疫病的传播途径空气传播病猪与健康猪直接接触,如咬伤或皮肤接触。
直接接触传播间接接触传播生殖道传播01020403如母猪通过胎盘传播给胎儿。
病毒和细菌通过空气传播,如呼吸道感染。
通过污染的水、饲料、工具等媒介物传播。
猪疫病的危害生长迟缓慢。
死亡大量死亡。
生产性能下降增加治疗成本公共卫生威胁消费者信心下降经济效益损失国际贸易风险猪疫病对养猪业的影响加强饲养管理做好消毒工作03加强免疫监测疫苗接种01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02严格执行免疫操作及时诊断和隔离治疗建立疫情报告制度一旦发现疫情,应立即向有关部门报告,以便及时采取措施控制疫情。
近年来我国猪病发展变化与防控措施一、引言近年来,我国猪病的发展变化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本文将从猪病的种类、发展趋势以及防控措施等方面进行详细探讨,以期能够全面了解我国猪病的现状,并为猪病的防治提供参考。
二、猪病的种类从猪病的种类角度来看,我国主要的猪病可分为以下几类:2.1 病毒性疾病病毒性疾病是目前我国猪病中最为常见的疾病之一,其中包括了猪瘟、猪痢疾、伪狂犬病等,这些疾病具有传染性强、致病性高的特点,给养殖业带来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2.2 细菌性疾病细菌性疾病在我国猪病中也占有重要地位,其中包括猪链球菌感染、猪梅毒、猪副伤寒等。
这些疾病往往以器官感染为主,给猪的健康生长带来了很大的威胁。
2.3 寄生虫病寄生虫病在我国猪病中也有一定的比例,其中猪笼尾虫感染、猪鞭虫感染等是较为常见的疾病。
这些疾病容易造成猪只的营养不良、生长发育迟缓等问题。
三、猪病发展趋势随着社会发展与经济环境的变化,我国猪病的发展也呈现出一些新的趋势:3.1 新病种的出现随着国际贸易与人员往来的增加,一些新的病原体进入我国,导致新病种的出现。
例如,非洲猪瘟从非洲传入我国,给我国的养猪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3.2 病原菌变异一些已知的病原菌在传播过程中发生了变异,使得病原菌对疫苗的抗原性发生改变,传统的防控手段不再有效。
例如,猪瘟病毒的变异导致了对现有疫苗的免疫力下降。
3.3 多因素综合作用猪病的发展不仅与病原体本身有关,也与环境、饲养管理等多因素综合作用有关。
近年来,我国养猪业规模扩大,养殖密度增大,这些因素都导致了猪病的传播速度加快。
3.4 抗药性问题由于抗生素的滥用和不合理使用,导致了病原菌对抗生素的抗药性增强。
这使得一些猪病的治疗变得更加困难,也增加了猪病的传播风险。
四、猪病的防控措施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猪病的发生,我国采取了一系列的防控措施:4.1 健康管理加强猪只的健康管理是预防猪病的重要手段之一。
包括定期检疫、疫苗接种、免疫监测等,以保持猪只的良好健康状态,降低病原体的危害。
近年来我国猪病发展变化与防控措施一、猪病发展变化的背景近年来,我国猪病的发展变化呈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1. 猪病种类增多:除了已经存在的传染性疾病,如非洲猪瘟、口蹄疫等,还出现了新型传染性肺炎、高致死性禽流感等新型传染性疾病。
2. 猪场规模化程度加深: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农业产业化和规模化程度也在不断提升。
因此,大型养殖场成为我国养殖业的主体。
3. 养殖环境恶劣:由于大量饲养密度高、管理不当等原因,导致了养殖环境恶劣,容易滋生各种细菌和病毒。
4. 猪肉市场需求量大:我国是全球最大的生猪生产和消费国家,每年消费量超过5000万吨。
因此,在保证质量安全的前提下,需要保证供应量。
二、防控措施针对上述变化特点,应采取以下措施来进行防控:1. 建立健全的防疫体系在养殖场建立完善的防疫体系,包括对猪只的定期检查和治疗、消毒等措施。
同时,加强对运输车辆、人员等的检查和管理,避免病毒通过人员和车辆传播。
2. 加强养殖环境管理要加强养殖环境管理,包括饲料质量控制、水源管理、废弃物处理等。
同时,要保持养殖场卫生清洁,并定期进行消毒。
3. 推广科学合理的饲养方式应推广科学合理的饲养方式,包括合理的饲料配方、科学的饲喂量和时间等。
同时,要保证猪只有足够的活动空间,并避免过度密集饲养。
4. 做好应急预案在发现猪只出现异常情况时,应及时采取隔离措施,并通知相关部门进行检测和处理。
同时,建立健全应急预案,并定期组织演练。
5. 宣传教育应加强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农民和养殖户的防疫意识,让他们了解猪病的预防和治疗方法,避免盲目使用药物。
6. 加强监管力度应加强监管力度,对违法行为进行打击和处罚。
同时,建立健全相应的法律法规,并严格执行。
三、结语总之,近年来我国猪病的发展变化给养殖业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要想有效地防控猪病,必须建立科学合理的防控体系,并加强宣传教育工作。
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我国养殖业健康稳定地发展。
猪病频发的原因及应对措施
近年来,猪病频发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现代养猪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迅速,导致猪群密度过高,病菌易于传播;二是养殖环境不良,饲养条件差,导致猪只的免疫力
下降,容易感染各种病毒;三是交通运输便利,猪只易于传播疾病,疫情蔓延迅速;四是
猪只抗病能力较差,养殖过程中容易感染各种细菌和病毒,引发疾病。
针对猪病频发的问题,可以采取以下应对措施:一是加强养殖管理,改善饲养环境,
提高猪只的免疫力。
在养殖场中,要注意保持良好的卫生条件,经常清理猪场,防止病菌
滋生。
合理调配饲料,保证猪只获得均衡的营养,提高免疫力。
二是加强疫苗预防,做好
疫苗接种工作。
针对常见的猪病,可以注射相应的疫苗,提高猪只的抗病能力,减少疫情
的发生。
三是加强交通运输管理,严控猪只贸易。
加强对猪只的检疫和监管,禁止非法贩
运猪只,减少疫病传播的风险。
四是加强科学养殖技术的应用,提高养殖效益。
采用现代
化的养殖技术,提高猪只的养殖效益,减少养殖成本,提高经济效益,从根本上减少猪病
的发生。
猪病频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需要从管理、疫苗预防、交通运输管理和科学养殖技术
等多个方面进行应对,才能有效控制疫情的发生,保障养殖业的健康发展。
目前我国主要猪病现状、问题及科学防控策略杨汉春(中国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国家生猪产业技术体系疫病控制研究室,北京市100193)目前,猪病对养猪生产的影响和危害仍然很大,如仔猪流行性腹泻持续发生和流行、伪狂犬病的再发和继续流行、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的散发性疫情等给养猪业造成的经济损失依然很大,甚至影响一些猪场的正常生产。
因此,做好猪场主要流行疫病的预防与控制,对于稳定养猪生产十分重要。
本文就目前我国规模化猪场主要猪病的现状、预防与控制中存在的问题及防控策略做一概述,供参考。
1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1.1 现状毋庸置疑,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俗称“猪蓝耳病”)是目前影响我国养猪生产的首要病毒性疫病,其控制程度如何直接关系到养猪生产的稳定与否。
高致病性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HP-PRRSV)毒株流行数年之后,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总体处于比较稳定的状态,许多管理水平高、饲养条件好的大型规模化猪场控制程度较好。
猪群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有所降低,呈现散发或地方性流行。
由HP-PRRSV引发的临床疫情仍然以发热、呼吸道症状、母猪流产为主,部分病猪出现腹泻、神经症状等。
尽管HP-PRRSV仍然是目前的优势流行毒株,但我国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毒株的多样性急剧增加,出现了非结构蛋白2基因各式各样缺失的毒株,甚至ORF5基因碱基缺失的毒株,而且出现了疫苗毒与野毒的重组病毒,这与减毒活疫苗的过度使用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有可能导致出现新的流行毒株,值得我们关注。
1.2 问题在我国养猪生产实践中,该病的预防与控制存在问题,特别是在减毒活疫苗的使用方面有不少误区。
⑴过分看重减毒活疫苗的免疫接种,忽视生物安全措施、闭群饲养等技术在预防与控制的实质性作用;⑵减毒活疫苗种类太多,猪场选择无所适从,盲目使用;⑶有的活疫苗的安全性本身就存在问题,有不少猪场盲目使用这些疫苗后,直接导致猪群出现临床症状,包括仔猪的呼吸道疾病、妊娠母猪流产、免疫猪群的副猪嗜血杆菌病、猪传染性胸膜肺炎等细菌性疾病的发病率上升;⑷减毒活疫苗使用不合理、不规范,存在滥用、过度使用、普遍免疫和高频度免疫现象。
猪病的流行趋势如何?近年来,随着养猪业的发展与扩张,猪病的防控问题备受关注。
猪病不仅会影响猪的生长和养殖效益,还有可能对人类健康产生重要威胁。
因此,了解猪病的流行趋势对于养猪业的管理和科学防疫至关重要。
本文将通过有序列表的形式,阐述猪病的流行趋势以及相应的应对策略。
一. 疫情传播形势与演变趋势1. 养殖密集区域的蔓延:猪病疫情在养殖密集区域内传播的速度更快、范围更广,因为疫情扩散的机会更多。
在这些区域,养猪场的规模越大,动物之间的相互接触机会也就越多,这增加了疫情传播的风险。
2. 跨地区传播:随着交通和运输的发展,猪病也有了更多传播的途径。
病原体能够通过猪只、养殖设施和运输工具等途径传播到其他地区,导致疫情跨越区域传播。
3. 病毒突变产生新变种:猪病病毒容易在宿主猪群中不断变异。
当一个变种越来越多地感染猪只时,它们可能会适应并克服免疫系统的防御,导致新的变种形成。
这增加了疫情的复杂性和防控的难度。
二. 防控策略及研究进展1. 强化养殖环境管理:优化养猪场内环境,减少病原体的滋生和传播,是预防猪病流行的重要措施。
适宜的通风、消毒、清洁措施可以有效减少病毒的传播和繁殖,减少疫情的发生。
2. 加强免疫程序:疫苗接种是预防猪病的重要手段。
科学合理地制定疫苗接种计划,并对猪只进行及时接种,可以降低感染风险,提高猪只的免疫力。
同时,密切观察猪只的行为和健康情况,及时发现异常症状,采取相应的措施。
3. 增强监测与报告能力:建立全面的疫情监测系统,及时掌握疫情动态,对疫情进行准确评估和预测。
同时,建立及时公开的疫情报告机制,提高信息的透明度和发布的及时性,有助于控制疫情的扩散。
4. 加强科研与技术创新:加大对猪病的研发力度,深入研究病原体的特性与传播机制,探索新的防控方法。
例如,基因编辑技术的引入,可通过改变相关基因来提高猪只的抗病能力,减少病原体的侵袭。
结语随着养猪业的不断发展,猪病的流行趋势变得愈发复杂。
了解猪病的流行趋势,制定科学的防控策略,将对养猪业的健康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2023年,我国生猪养殖产能有所增长。
据国家统计局2024年1月17日发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猪肉产量5 794万t ,增长4.6%;全年生猪出栏72 662万头,增长3.8%;2023年年末生猪存栏43 422万头,下降4.1%。
受到多种因素的叠加,全年猪价持续低迷,生猪养殖行业严重亏损。
非洲猪瘟流行严重,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猪蓝耳病)和猪流行性腹泻偏重发生,对生猪养殖企业的生产成绩和经济效益影响极大,特别是非洲猪瘟对生猪产业的实际危害与影响呈加重态势。
很显然,生猪产能(猪肉产量、出栏数量)增长背后的“隐匿”现象值得全行业思考。
1 2023年重要猪病流行情况1.1 非洲猪瘟1.1.1 疫情发生与流行加重2023年,非洲猪瘟(ASF )发生与流行重于2022年,疫情呈现返弹和加剧态势。
据诸多方面的信息,自2023年10月以来许多地区呈现区域性暴发流行,疫情涉及的区域较为广泛,规模化和大型养殖企业2023年猪病流行情况与2024年流行趋势及防控对策杨汉春,周 磊(中国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国家生猪产业技术体系疾病防控研究室,北京 100193)基金项目:国家生猪产业技术体系(CARS-35)猪场生产受到严重影响。
2023年我国非洲猪瘟疫情为零报告,实际发生的情况以及严重程度值得重视。
不上报疫情和不管控疫情不仅无益于非洲猪瘟的防控,更不利于生猪产业稳定发展和提质增效。
1.1.2 非洲猪瘟病毒I 型/II 型重组毒株的出现进一步加剧流行毒株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据相关实验室的研究报告和检测数据显示,除非洲猪瘟病毒(ASFV )基因Ⅱ型野毒株及其低毒力变异、重组毒株而外,2023年出现基因I 型与基因II 型的重组新毒株,该毒株呈现致病性强、传播快的特点,流行地区较广,临床样本中的检出率大幅增加。
由此提示,非洲猪瘟病毒基因I 型/基因II 型重组毒株的污染已比较严重。
非洲猪瘟病毒毒株的多样性无疑造成了临床疫情和病型的复杂性,急性型、亚急性型、慢性型非洲猪瘟以及非洲猪瘟病毒毒株混合感染的存在加大了生猪养殖场对临床疫情监测与识别、实验室诊断与检测的难度。
陈焕春;全面分析当前猪群疾病的流行现状与防控措施1、猪群常见三大系统疫病的临床分类疾病要说复杂也复杂,说简单也非常简单。
临床上,猪病归纳起来可以分为呼吸、消化、繁殖三大系统疾病。
三大系统疾病表现形式多样,病原也非常复杂。
首先来说呼吸系统疾病,其引发原因主要是细菌、病毒、寄生虫这三大类。
对这三类再进行分类,细菌疾病主要有副猪嗜血杆菌病、链球菌病、传染性胸膜肺炎、巴氏杆菌病、支气管波氏杆菌病和支原体病。
病毒性疾病主要有猪繁殖与呼吸障碍综合征、猪流感、猪伪狂犬病、猪圆环病毒病。
寄生虫病主要有猪附红细胞体和弓形虫等疾病。
从发病情况来看,弓形虫病在个别地方发生;猪附红细胞体在前几年发病比较严重,目前相对减少了。
从全国来看,细菌病和病毒病的发病率仍然比较高,当然,不同养殖场之间仍存在差异。
其次是腹泻病。
由细菌引起的腹泻病有大肠杆菌病、沙门氏菌病、细胞内劳森氏菌病、猪痢疾密螺旋体(血痢)和魏氏梭菌等等,不过从目前的发病情况来看,细菌引起的腹泻不是很重要,最重要的是病毒引起的腹泻。
病毒引起的腹泻病有流行性腹泻、传染性胃肠炎、轮状病毒。
目前,发生的腹泻病多是流行性腹泻。
由寄生虫引起的腹泻病有隐孢子虫病、猪鞭虫病、球虫病和蛔虫病。
临床发病中,寄生虫引起的腹泻病可以忽略不计。
由于疾病的不可预料性,所以,常规的预防措施是加强消毒,加强产房的温湿度控制,空气的流通,这些方法可以将7日龄内发生腹泻病仔猪的死亡率控制住。
虽然加强消毒对流行性腹泻有一定的防控作用,但是目前仍无法从根本上解决。
对于流行性腹泻,我们从细胞、病原、生物体方面进行了研究,在生物体上建立细胞的敏感性,然后分离病毒,再将分离到的致病性比较高的病毒在细胞上复制,做成灭活疫苗和攻毒疫苗。
从实验效果来看,这种灭活疫苗和攻毒疫苗的效果还是很不错的,保护率能达到85%—90%,而市场上疫苗的保护率一般在80%。
临床上,我们发现,将灭活苗和弱毒苗同时接种,流行性腹泻就能控制住,所以说有的疾病单纯的接种灭活苗或者是弱毒苗都是不理想的。
猪病防控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方法8篇第1篇示例:猪病是农业生产中常见的疾病之一,其危害性不容小觑。
猪病在猪群中传播速度快,一旦爆发就会导致严重损失。
猪病防控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在实际防控工作中,我们也会面临一系列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才能更好地防控猪病呢?存在的问题之一就是疾病传播途径复杂,难以彻底控制。
猪病可以通过直接接触、饮水、饲料、气溶胶等途径传播,其中某些疾病还可能通过病媒传播,传染性极强。
在畜牧养殖场中,猪群密集,如果一旦有疫病在猪群中传播,很容易造成大面积感染。
为了控制疫病传播,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 加强畜禽场消毒工作。
定期对畜禽场进行彻底的消毒清洁,杀死病原体,减少疫病传播的可能性。
2. 控制疾病传播途径。
定期检查饮水、饲料是否干净卫生,避免疫病通过这些途径传播。
3. 严格实施隔离措施。
对于确诊或疑似病例,及时隔离治疗,避免疫病在猪群中扩散。
疫苗研发滞后、保护措施不完善也是猪病防控中的问题之一。
随着疫病的不断进化,传统的疫苗可能会失效或者对新型病毒无效。
研发高效、安全的疫苗显得尤为重要。
病毒的变异也使得病毒的保护措施难以全面覆盖所有疫病。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可以:1. 加大疫苗研发投入。
支持科研单位开展疫苗研发工作,加快疫苗的研发进程,提高疫苗的效力和覆盖面。
2. 定期更新疫苗保护措施。
及时跟进病毒变种情况,更新疫苗接种方案,确保疫苗的有效性。
疾病监测与防控体系不健全,及时发现病例也存在难度。
猪病病例的及时发现至关重要,可以帮助我们早期采取控制措施,阻止疫病扩散。
由于监测体系不完善或者监测手段不够先进,有时候病例很难及时发现。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可以:1. 建立健全的疫病监测网络。
加强监测设备的投入,建立疫病监测网络,实现对疾病的早期监测。
2. 提高从业人员的监测技能。
培训从业人员,提高他们对疫病监测的认识和技能,及时发现病例。
猪病防控工作存在一系列问题,但这并不是不能克服的。
养猪场中猪病的现状和控制策略近几年来,我国规模化养猪业蓬勃发展。
与此同时,猪病的发生和对规模化养猪生产的危害日趋加重,特别是传染性疾病,成为严重影响我国规模化养猪业健康、稳定发展的主要威胁。
1 疾病危害1.1 流行性疾病由于各种疾病的发生和流行,可直接导致牲畜死亡、产品低劣、产量下降,防治费用增加,经济损失巨大。
据估计,在发达国家,由疾病造成的损失占总成本的 17%,如美国每年由于猪病付出的费用超过15亿美元,而在发展中国家,则高达35~50%(Bishop SC,2002)。
近3年来,几种影响免疫功能疾病困扰着我国养猪业,给养猪业造成了难以估量的损失,如猪环状病毒感染、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等疫病的发生流行,引起机体的基础免疫功能下降,导致猪群免疫失败,如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 PRRS)、仔猪断奶后多系统衰弱综合征(PMWS)、猪呼吸道疾病综合征(PRDC)、猪皮炎肾病综合征(PDNS)等,多种病原体引起的疾病的临床病变极其严重,极易造成临床上的误诊和防治上的困难,由于这些新病的出现,有的疾病缺乏有效的防治措施,因此,猪群发病率和死亡率提高,养猪场损失惨重。
给我国养猪业造成了巨大的危害。
不少猪场因种猪的疫病问题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而倒闭,有些猪场爆发仔猪断奶后多系统衰竭综合征(PMWS),发病率高达60%,直接死亡率在40%以上。
1.2 慢性疾病许多慢性疾病虽然死亡率不高,但由于造成生长速度减慢、饲料利用效率降低,并发二次感染,增加药物和治疗费用等,经济损失极大。
据国外研究报道,萎缩性鼻炎可使生长速度降低 5%,如果与肺炎并发,可导致生长速度降低17%;由于地方性肺炎导致肺的不同程度损坏,每损坏10%的肺组织可降低5%的生长速度;猪群由于胸膜肺炎的影响,可使销售额降低20%,并导致达100千克延长12 天 ;某些皮肤病如猪疥癣可降低 10%的生长和饲料利用率,并且可能诱发皮脂炎而严重影响胴体品质,据国内有关数据显示,病毒、细菌等混合感染引起的呼吸道疾病,除了造成直接死亡之外,可使猪日增重降低 15%、饲料利用率降低18%、出栏时间推迟23 天,甚至更多,增重下降或生长停滞的猪可达70%甚至更多。
猪病的现状近期趋势分析与应对策略文档编制序号:[KKIDT-LLE0828-LLETD298-POI08]猪病的现状近期趋势分析与应对策略笔者小编:出土文物显示:中国人与猪至少已发生了八千年以上的关系。
尽管无法向读者呈奉严谨的历史考证依据,但相信几乎无人敢否认。
在07年的猪年,猪与中国人的关系绝对创造了无数的历史之最,上至国家领导人,下至平民百姓都深切体会到中国人其实与猪密不可分。
因此,作为业界专业人士,负责任地面对关乎社会安定局面的民生问题,客观、严肃地讨论与养猪相关的技术问题是个神圣而不可推卸的责任。
今秋以来,南方数省的猪病表面上给人一种略趋平缓的感觉,以风媒传播的疫病呈现略有收敛的势头。
然而,实际情况如何真正原因在哪狂风暴雨之后是彩虹还是灰霾笔者从北至俄罗斯远东地区,南到太平洋的菲律宾群岛的猪舍及农业展览会上的写真镜头(有兴趣者可索观赏),加上业界众多同仁的各种观点和大家一起探讨相关问题与出路。
一、猪病个案呈下降趋势与原因分析为谨慎起见,执笔之前笔者先与各地约十个省份的同行朋友交换近期本人未去过的地方,综合各地情况,客观地说,最近一段时间,全国相当多地区的急性传染猪病个案的确呈大幅度下降趋势,但并不等于猪病受到有效的控制,猪病的发病形式发生较大变化。
此外,入秋以来也有某些地区猪病比前段时间更为严重。
就全国范围来说,今冬明春,可上市健康商品猪总量仍呈下降趋势,只是基数已大减而至降幅递减而已。
综观全国各地的情况,急性传染性猪病个案减少的原因相当复杂,但主要原因如下:1、易感动物数量大幅减少众所周知,经过近两年狂风暴雨的洗礼,相当大部分饲养管理欠规范的猪场(并非都是散养户)已经关闭或存栏量大减,粗略估算,易感动物数量因不同地区而异,以05年底存栏量为参照减少30-60%不等,三天前笔者在湖南某县(市)参加研讨会,当地猪农诉说,发病前当地每天有8台专业运猪车(每车次拉160-200头大猪不等)拉商品猪到广东市场,而现在供应本地及附近地区都不够,已很长一段时间没有车发到广东了,有好几个乡镇几乎找不到存栏猪。
近期猪病趋势分析业内人士大多都十分清楚,大凡大的疫病流行之后,动物群体的整个免疫防御体系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基本上都会不断反复出现一些继发性感染,尤其是一些基础工作不扎实,卫生状况较差的场可能遭受的损失会更大。
依笔者之见,猪场现时面临或即将可能面对的主要问题有:1、繁殖障碍日趋严重A、后备母猪从现场情况分析,无论是本身经受过侵扰的后备母猪,还是曾遭病原侵扰的母猪生产的后代,包括曾经接种“蓝耳病”弱毒疫苗,但全场疫苗病毒感染未达到平衡的猪群,大多数表现出:泪斑浓厚,眼结膜炎(俗称“红眼病”),有的猪群甚至可见眼结膜外翻;有些猪只有相当明显的疑似圆环病毒感染导致的皮炎,过了发情日龄及体重,仍无发情表征;有些后备母猪未配种已出现子宫内膜炎;有些场以前列腺素类药物处理,即使出现发情表征,但配种后仍会在胚胎着床前后(配种后5-7周)流产;总体而言,有繁殖障碍的后备母猪不少于群体20%,个别严重的猪场甚至高达50%以上。
B、经产母猪经产母猪断奶后(含部分因病被逼提前断奶)不发情或发情配种后返情,子宫内膜炎症状较多,有的复配3个情期以上仍未受胎,只好提前淘汰。
遭受显性病原感染或错误接种疫苗后流产的母猪此类情况更为严重。
2、喘气病由于受病毒感染后体质虚弱,加之秋冬季节舍内温、湿度及通风透气条件改变,喘气病会日趋严重,常规药物几乎无效。
3、猪副嗜血杆菌等细菌感染日趋频繁病毒感染(含隐性感染)后的细菌性继发感染几乎是个规律性问题,产房或保育舍小猪关节肿胀、脓肿性炎症、各生长阶段的猪腹式呼吸、剖检呈典型的胸膜炎、腹膜炎及浆膜炎等副猪嗜血杆菌感染症状的情况会日渐严重,链球菌感染同样频繁。
有些猪只上午仍有采食行为,下午就因多种病原产生的内毒素而致急性败血、微循环障碍而骤死。
无论哪个阶段的猪都有可能发生此类情况。
临床兽医一般只重视对症处理,但往往停药后反复出现类似症状。
只要病毒感染不解决,细菌感染问题就会反复出现。
用药成本大增,猪群健康状况及生产性能却日渐恶化,饲养效益低下。
猪病的现状近期趋势分析与应对策略精编Document number:WTT-LKK-GBB-08921-EIGG-猪病的现状近期趋势分析与应对策略笔者小编:出土文物显示:中国人与猪至少已发生了八千年以上的关系。
尽管无法向读者呈奉严谨的历史考证依据,但相信几乎无人敢否认。
在07年的猪年,猪与中国人的关系绝对创造了无数的历史之最,上至国家领导人,下至平民百姓都深切体会到中国人其实与猪密不可分。
因此,作为业界专业人士,负责任地面对关乎社会安定局面的民生问题,客观、严肃地讨论与养猪相关的技术问题是个神圣而不可推卸的责任。
?今秋以来,南方数省的猪病表面上给人一种略趋平缓的感觉,以风媒传播的疫病呈现略有收敛的势头。
然而,实际情况如何真正原因在哪狂风暴雨之后是彩虹还是灰霾笔者从北至俄罗斯远东地区,南到太平洋的菲律宾群岛的猪舍及农业展览会上的写真镜头(有兴趣者可索观赏),加上业界众多同仁的各种观点和大家一起探讨相关问题与出路。
一、猪病个案呈下降趋势与原因分析为谨慎起见,执笔之前笔者先与各地约十个省份的同行朋友交换近期本人未去过的地方,综合各地情况,客观地说,最近一段时间,全国相当多地区的急性传染猪病个案的确呈大幅度下降趋势,但并不等于猪病受到有效的控制,猪病的发病形式发生较大变化。
此外,入秋以来也有某些地区猪病比前段时间更为严重。
就全国范围来说,今冬明春,可上市健康商品猪总量仍呈下降趋势,只是基数已大减而至降幅递减而已。
综观全国各地的情况,急性传染性猪病个案减少的原因相当复杂,但主要原因如下:1、易感动物数量大幅减少众所周知,经过近两年狂风暴雨的洗礼,相当大部分饲养管理欠规范的猪场(并非都是散养户)已经关闭或存栏量大减,粗略估算,易感动物数量因不同地区而异,以05年底存栏量为参照减少30-60%不等,三天前笔者在湖南某县(市)参加研讨会,当地猪农诉说,发病前当地每天有8台专业运猪车(每车次拉160-200头大猪不等)拉商品猪到广东市场,而现在供应本地及附近地区都不够,已很长一段时间没有车发到广东了,有好几个乡镇几乎找不到存栏猪。
有些朋友接到笔者咨询电话时还以反问的语气说:猪都没有了,哪来的病因此,综合各地情况,可以得出较为明确的结论,易感动物大幅减少是猪病个案减少的主要原因。
2、“蓝耳病”弱毒疫苗受到理性的抵制如笔者过往在多种场合反复强调,过去近两年的时间里损失的巨额猪数,60%以上归功于接种“蓝耳病”弱毒疫苗。
今年八月初,本人受邀到菲律宾吕宋岛与当地猪农探讨猪病控制问题,谈到“蓝耳病”疫苗时,一位老板出示名片,告知他作为德国某公司“蓝耳病”疫苗经销商,建议猪农不要接种“蓝耳病”疫苗,因该疫苗曾让他的很多猪农朋友损失惨重(Causedthemlosealot);不过桌上另一位有二千头母猪的老板却认为,该疫苗对他有帮助,多年来他一直按程序接种该疫苗,使小猪死亡率从头二年的60-70%降至19%左右,并长时间维持在这个水平。
毋须笔者过多赘述,今年6月23日在中国猪业大会上,农业部兽医局贾幼陵局长郑重宣布:经过兽医局严格安排的试验表明,在中国找到的包括德国勃林格产品在内的15种“蓝耳病”弱毒苗,对“高热病”没有一种有效。
毫无疑问,贾局长代表农业部宣布的结论非常及时地唤醒了迷失方向的广大猪老板,让业界同仁自觉理性地抵制该类疫苗的泛滥,对控制猪病陆续蔓延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
3、病猪流动性减少由于非自繁自养猪场在这两年的风暴中损失惨重,加之各地均发生类似的损失情况,跨地区的猪苗及商品猪长途跋运的大幅度减少,大大降低了疫病传播的频度,对减少病案发生贡献不少。
4、基础防疫工作受到重视毫无疑问,无论现场仍然不断发生各种各样的疑似“疫苗病”个案,但猪瘟、伪狂犬等疫苗接种受到空前重视,对降低动物对相应疫病的易感性、减少复合并发、继发感染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
5、以血浆蛋白粉为代表的同源动物性饲料已引起警示虽然本人曾在十年前已预言:血浆蛋白粉普及之日就是推毁中国养猪业之时。
但在猪病狂发之前真正理解此话含意的人不多。
值得庆幸的是时至今日,相信基本原理的人已日益增多,很多人已明白不用血浆蛋白粉之类的同源动物性原料才有可能把猪养好。
但要彻底解决问题,还有很多深层次的事情需要处理。
6、疫病本身的“自限性”发挥作用从宏观生态哲学角度分析,传染病本身在孕育之时已建立了其“自限”机制,幸存易感动物对病原产生保护抗体,使得本身及后代在一段时间内处于非易感状态,对遏制疫病进一步蔓延发挥相当重要的作用。
无论如何,传染性猪病在大多数地区已受到“遏制”,这是不争的事实,也是养猪人的福音。
然而,从受到“遏制”到受到“有效控制”仍有一段相当漫长的路要走。
狂风暴雨之后是否一定见到彩虹却因人而已。
二、近期猪病趋势分析业内人士大多都十分清楚,大凡大的疫病流行之后,动物群体的整个免疫防御体系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基本上都会不断反复出现一些继发性感染,尤其是一些基础工作不扎实,卫生状况较差的场可能遭受的损失会更大。
依笔者之见,猪场现时面临或即将可能面对的主要问题有:1、繁殖障碍日趋严重A、后备母猪从现场情况分析,无论是本身经受过侵扰的后备母猪,还是曾遭病原侵扰的母猪生产的后代,包括曾经接种“蓝耳病”弱毒疫苗,但全场疫苗病毒感染未达到平衡的猪群,大多数表现出:泪斑浓厚,眼结膜炎(俗称“红眼病”),有的猪群甚至可见眼结膜外翻;有些猪只有相当明显的疑似圆环病毒感染导致的皮炎,过了发情日龄及体重,仍无发情表征;有些后备母猪未配种已出现子宫内膜炎;有些场以前列腺素类药物处理,即使出现发情表征,但配种后仍会在胚胎着床前后(配种后5-7周)流产;总体而言,有繁殖障碍的后备母猪不少于群体20%,个别严重的猪场甚至高达50%以上。
B、经产母猪经产母猪断奶后(含部分因病被逼提前断奶)不发情或发情配种后返情,子宫内膜炎症状较多,有的复配3个情期以上仍未受胎,只好提前淘汰。
遭受显性病原感染或错误接种疫苗后流产的母猪此类情况更为严重。
2、喘气病由于受病毒感染后体质虚弱,加之秋冬季节舍内温、湿度及通风透气条件改变,喘气病会日趋严重,常规药物几乎无效。
3、猪副嗜血杆菌等细菌感染日趋频繁病毒感染(含隐性感染)后的细菌性继发感染几乎是个规律性问题,产房或保育舍小猪关节肿胀、脓肿性炎症、各生长阶段的猪腹式呼吸、剖检呈典型的胸膜炎、腹膜炎及浆膜炎等副猪嗜血杆菌感染症状的情况会日渐严重,链球菌感染同样频繁。
有些猪只上午仍有采食行为,下午就因多种病原产生的内毒素而致急性败血、微循环障碍而骤死。
无论哪个阶段的猪都有可能发生此类情况。
临床兽医一般只重视对症处理,但往往停药后反复出现类似症状。
只要病毒感染不解决,细菌感染问题就会反复出现。
用药成本大增,猪群健康状况及生产性能却日渐恶化,饲养效益低下。
4、流行性腹泻(TGE)及传染性胃肠炎(PED)今秋明春猪的消化道病毒感染(TGE及PED)很可能面临相当严重的压力,造成较大损失将不可避免。
5、“五号病”猪群经历多重病毒及细菌感染后,免疫系统功能更加脆弱,对各种病原的抵抗力更低;加之最近半年来,由于多数饲料添加剂成本剧增,更因抵卸疫病可能导致需求增加,猪群维生素缺乏症状相当普遍,裂蹄、腐蹄症状日渐增多。
体内及体外两道门户的同时开放,会令“五号病”病原如入无人之境。
从宏观角度的逻辑推理分解,未来6-8个月的“五号病”压力可能是近十年来最大的,05年在某些地区出现的超强毒株可能会再次光临。
三、健康高效养猪的应对策略对养猪人来说,以上所讨论的五大类疫病,即使任何一种一旦浮现,几乎都无任何有效的常规措施可以有效解决,重大经济损失将不可避免。
如何应对这些潜在的威胁常规措施大家都很熟识,但很难收到理想效果。
如大多数业内人士感叹那样,近十年来,疫苗、药物越用越多,猪病却越来越多,猪越来越难养,养猪人的路似乎越走越窄。
笔者多年来一直探讨如何让养猪业走出怪圈,踏上健康高效,越走越宽的养猪之路。
并强调使用确有功效的免疫调节剂,达到重构动物非特异性主动免疫功能的目的,可能是最明智的选择。
以养猪人习惯的思维方式来描述,重构动物非特异性主动免疫功能可以作为“保健”方式来理解,但笔者认为,对动物保健必须遵循以下基本原则:1、动物群体达不到品种/品系的潜在生产性能,表明非特异性免疫功能低下,健康状况欠佳,此时就应进行保健处理,以期发挥最佳的生产潜能和经济效益。
2、因现时猪群健康的最大障碍是病毒感染,而非细菌感染,因而保健的目标应以对付病毒为主。
遗憾的是,几乎没有一种可直接杀灭病毒的药物可以使用,因此,保健措施上采用何种材料必须三思而后行。
3、保健工作应将问题解决在疫病的潜伏期,而不是发生了可见症状之后,否则,已于事无补。
诚然,从理论上理解重构动物非特异性主动免疫功能是件不难的事,但在生产实际中找到可行的方法却非易事,业界同仁多加用心必然有所收获,因涉及商业问题不便讨论太多,仅举若干典型案例和大家分享:典型案例1、广东湛江食出跃进猪场,最近一段时间发现全场各种接种疫苗(含猪瘟、伪狂犬、“五号病”)抗体水平显着提高,猪群表观健康状况及生产性能亦明显改善,期间只有两种措施可能起作用:一是接种某“蓝耳病”弱毒疫苗;二是使用了福源康。
然而众所周知,“蓝耳病”弱毒苗没有可能提高各种疫苗的抗体水平。
典型案例2、江西上高县汇银农牧公司种猪场06年11月购买400头长白、大白及杜洛克原种后备母猪,购回后全程使用福源康,8月龄(140公斤)配种,仅有4头无法受孕,396胎初产仔猪平均活仔数头/胎,初生仔猪平均窝重13公斤以上;产房无一黄白痢,25天龄断奶均重公斤以上/头,母猪断奶后3-5天全部发情,配种后无一返情。
典型案例3、广东高要市惠华种猪场(300头母猪)自06年9月起连续使用福源康至今,猪群健康显着提高(原生产性能已相当不错),全场母猪产活仔数增加头/胎,产房仔猪除了极个别被压死外,几乎没有死亡,保育舍成活率98%以上,生长猪成活率99%以上。
类似案例不胜枚举,由此可见,即使在狂风暴雨之时,亦有见到彩虹之人,只要及时调整思维,采取得当措施,养猪之路会越走越宽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