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脊轩志》公开课用
- 格式:ppt
- 大小:280.00 KB
- 文档页数:1
《项脊轩志》公开课教案教学目标:感受对物在人亡、三世变迁的感慨,表达思念祖母、母亲、妻子的深厚感情。
熟悉散文《项脊轩志》“文无定格,贵在鲜活”的特点,体会这类文章的写法,感受其生活气息和情趣,提高鉴赏力量。
教学重点:熟悉散文《项脊轩志》“文无定格,贵在鲜活”的特点。
教学难点:体会这类文章的写法,感受其生活气息和情趣,提高鉴赏力量。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离家求学,时常会想起家的暖和、家人的关心,还会想起家中的一些小事。
回味这些小事,其实就是在回味蕴含其中的深厚亲情。
今日我们学习明朝的归有光的散文名篇《项脊轩志》来体会其寓深情于琐细之事的写作特点。
学生解题:项脊轩,书斋名。
明代出色散文家,后被称为震川先生,曾被前人誉为“明文第一”。
二、检查学案,小组展现学习这篇文章,首先要把握根底学问。
我们先来展现预习成果。
大家看看,有没有不精确的地方呢?大家组内沟通,听听其他同学的意见。
有结果吗?三、体会文章“文无定格,贵在鲜活”的特点。
(看来大家的预习工作做得扎实,文言学问把握得很好。
这样我们就能更自如地走入文本。
我们来了解学习目标)、文无定格,贵在鲜活,就是指文章没有固定的形式,只要能精确地,敏捷地传情达意,做得新奇,生动即可。
四、感知文本,体悟深情。
大家说说你们感受到了什么?先请大家在组内进展一分钟的沟通。
学生沟通所听成果(1分钟)大家预备好了。
哪位同学说说。
生谈论,教师倾听,尽可能多让学生多讲多谈。
(你听出了细节,有心。
那你体悟到了深情了吗?还没有,那你可以再体悟,和组内同学沟通。
平凡小事见亲情。
从哪里可以看出这种情感?琐事见证夫妻深情。
平凡场景可体会心中的苦痛。
你能于日常家庭琐事中体会到的高兴和悲愁,体会到亲情和爱情,真是有心人!五、合作探究,解读文本而将深挚的感情融汇在对日常家庭琐事和平凡场景的描绘之中,是本文一个最突出的写作特点。
请从文中找出例子,体会这种特点。
探究方式:1、做一个朗读者,读出琐事中的深情。
《项脊轩志》公开课-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了解《项脊轩志》的作者、背景及文学价值。
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学习兴趣。
1.2 教学内容介绍作者归有光及其代表作。
概述《项脊轩志》的创作背景。
强调文学作品的阅读与理解的重要性。
1.3 教学活动展示与讨论:通过多媒体展示归有光的生平事迹及作品,引导学生了解作者及其创作背景。
提问与思考:询问学生对《项脊轩志》的初步印象,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
第二章:文本解析2.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理解《项脊轩志》的文意,分析文本的修辞手法及表达技巧。
培养学生的文本分析能力。
2.2 教学内容详细解析《项脊轩志》的文意,着重讲解重点词汇、句子和段落。
分析文本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对偶等。
2.3 教学活动讲解与讨论:教师对文本进行详细讲解,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文本的表达技巧。
小组合作:学生分组,分析并总结文本中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第三章:情感与主旨3.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理解《项脊轩志》所表达的作者情感及主旨。
培养学生的情感共鸣和主旨提炼能力。
3.2 教学内容分析文本中所表达的作者情感,如怀旧、感伤、思念等。
引导学生从中提炼出文本的主旨。
3.3 教学活动情感体验:教师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感受文本中的情感,分享自己的情感体验。
主旨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总结文本的主旨,并进行分享。
第四章:创作背景与文化内涵4.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了解《项脊轩志》的创作背景,理解文本中的文化内涵。
培养学生对文化背景的理解能力。
4.2 教学内容介绍《项脊轩志》的创作背景,如历史背景、社会环境等。
分析文本中所体现的文化内涵,如家庭观念、人际关系等。
4.3 教学活动展示与讨论:通过多媒体展示《项脊轩志》的创作背景,引导学生了解并思考文化内涵。
小组合作:学生分组,分析并总结文本中的文化内涵及其表现。
第五章:拓展与思考5.1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对《项脊轩志》进行拓展思考,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项脊轩志》公开课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了解作者归有光及其创作背景。
理解并体会《项脊轩志》中的意境与情感。
分析文中运用的人物描写和景物描写手法。
提高学生对文言文阅读和赏析的能力。
1.2 教学内容介绍作者归有光生平和创作背景。
分析《项脊轩志》的主题和结构。
解读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
探讨作者通过人物描写和景物描写表达情感的手法。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掌握《项脊轩志》的文意和主题。
分析作者运用的人物描写和景物描写手法。
理解文中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2.2 教学难点解读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
分析作者通过人物描写和景物描写表达情感的手法。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引导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讨。
运用案例分析法,对文中的重点句子和词语进行解读和分析。
采用小组讨论法,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3.2 教学手段使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相关的图片和资料。
提供相关的阅读材料,扩展学生的知识视野。
第四章:教学步骤与活动4.1 教学步骤引入新课,介绍作者归有光及其创作背景。
阅读课文,让学生初步感知《项脊轩志》的意境。
分析课文,解读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
讨论课文,探讨作者通过人物描写和景物描写表达情感的手法。
4.2 教学活动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感知意境。
小组讨论,分享对文中重点词语和句子的理解。
学生汇报,展示对作者手法运用的分析成果。
第五章:教学评价与反馈5.1 教学评价学生课堂参与度,包括发言和讨论的积极性。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学生对作者手法运用的掌握程度。
5.2 教学反馈学生填写课堂反馈表,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意见。
教师根据学生的表现和反馈,进行教学反思和调整。
第六章:课前准备与资源6.1 课前准备整理课文内容,准备好教学PPT。
准备相关的背景资料和阅读材料。
设计好课堂问题和讨论话题。
6.2 教学资源归有光的生平和创作背景资料。
其他文言文作品,用于对比分析。
与《项脊轩志》主题相关的图片和视频资料。
《项脊轩志》公开课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师简要介绍《项脊轩志》的作者归有光,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1.2 分析《项脊轩志》的文学价值,阐述其在中国古代散文史上的重要地位。
1.3 引导学生关注课文“项脊轩志”,解释题目的含义,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第二章:作者生平及创作背景2.1 介绍归有光的生平事迹,让学生了解作者的生活年代、家世背景。
2.2 分析《项脊轩志》的创作背景,如当时的社会环境、文化氛围等。
2.3 引导学生探讨作者在创作本文时的心理状态及情感表达。
第三章:课文逐句解析3.1 教师带领学生逐句解析课文,分析文章的语言特色、表达技巧。
3.2 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关键词、难点词汇,解释其含义。
3.3 分析课文中的比喻、象征、暗示等修辞手法,阐述其作用。
第四章:主题思想探讨4.1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项脊轩志》的主题思想,如家庭亲情、人生哲理等。
4.2 分析课文中的典型人物形象,如作者的母亲、祖母等,探讨其象征意义。
4.3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课文主题思想的感悟和理解。
第五章:课堂小结与作业布置5.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项脊轩志》的文学价值及思想内涵。
5.3 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发言,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思辨能力。
第六章:文学手法分析6.1 探讨《项脊轩志》中的对比手法,分析其如何突出人物性格和情感变化。
6.2 讲解课文中的对偶、排比等修辞手法,及其在文中营造的艺术效果。
6.3 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景物描写,分析其如何烘托人物心情和表达主题。
第七章:人物形象分析7.1 分析课文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如作者自己、母亲、祖母等,探讨其性格特点和象征意义。
7.2 引导学生关注人物之间的亲情关系,探讨家庭伦理和亲情价值观在文中的体现。
7.3 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文中人物的情感交流,增进对人物形象的理解。
第八章:文化背景解读8.1 讲解中国古代散文的发展历程,让学生了解《项脊轩志》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项脊轩志》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项脊轩志》全文;(2)能够分析并欣赏文中运用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对偶等;(3)能够理解并把握文中的主题思想,体会作者对家庭、人生和社会的深刻思考。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2)学会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进行作品赏析,提高审美鉴赏能力;(3)学会如何将文本内容与现实生活相结合,提升自身的人生感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2)培养学生关注家庭、关注人生、关注社会的责任感;(3)培养学生诚实守信、自强不息、敬业乐群的传统美德。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理解《项脊轩志》全文;(2)分析并欣赏文中丰富的修辞手法;(3)把握文中的主题思想,体会作者对家庭、人生和社会的深刻思考。
2. 教学难点:(1)文中部分生僻字词的理解;(2)文中修辞手法的深入分析;(3)将文本内容与现实生活的结合。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作者归有光及《项脊轩志》的背景;(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文本世界。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意;(2)要求学生做好笔记,对文中不懂的字词进行标记。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共同解决生僻字词的问题;(2)分析并欣赏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对偶等;(3)探讨文中的主题思想,联系现实生活,体会作者的深刻思考。
4. 课堂讲解:(1)讲解生僻字词的含义;(2)详细分析文中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3)深入剖析文中的主题思想,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5. 课堂练习:(1)要求学生进行文本背诵;(2)选取文中的精彩片段进行仿写或改写;(3)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文中主题思想的感悟。
6. 课堂小结: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项脊轩志》全文;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项脊轩志》全文的熟悉程度;2. 学生对文中修辞手法的分析能力;3. 学生对文本主题思想的把握程度;4. 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