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六书”“三书”
- 格式:docx
- 大小:42.57 KB
- 文档页数:8
浅析中国文字学中“三书”对“六书”改造的合理性“六书”是战国末年出现的文字学理论,这个词最早见于《周礼·地官》:“掌谏王恶而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五曰六书,六曰九数。
"但其中并没有对六书的含义作出解释。
直到西汉末年,才有了刘歆《七略》中的:"古者八岁入小学,故周官保氏掌养国子,教之六书,谓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造字之本也。
"这是对六书最早的解释,其后有郑众的《周礼·保氏》注中提到的“六书:象形、会意、转注、处事、假借、谐声也。
”东汉许慎受刘歆的启示,编成《说文解字》一书,在这本书的“序”中说:"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
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
二曰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
三曰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四曰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挥,武信是也。
五曰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
六曰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1无论是刘歆还是郑众、许慎都在其著作中非常明确的指出了六书是造字之本, 即造字的规律和法则, 尤其是许慎将六书进一步系统化,他认为六书都是从造字的方法上来说的,所以, 通过六书也就可以了解汉字造字构形的法则和客观规律。
这种思想对后世文字学的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但许氏的“六书”并非十分完善和严密。
其立足小篆, 参以古籍, 从探求汉字的本义入手, 企图寻求古人造字的意图, 研究字形与词之间存在的规律。
从而了解汉字的构形法则, 引导人们正确地根据字形求索词的信息。
○1在其所归纳的六种法则中,转注的界定过于简单而不能确定,所举的例,每一条又只有两个字,其在书中所举的示例有时甚至不能自圆其说,比如在“会意”中其所举的“信”,“人言为信”见于《谷梁传》,似乎很有道理,但从现在眼光看是有失偏颇的,因为古文字只有象意,没有会意。
談談對六書的認識汉语言文学2012011024肖涛談談對六書的認識引言:這個學期學生有幸再次聆聽高智老師關於中國古文字的教學,而古文字學習中,許慎的《說文解字》就是我們學習的重點了,其中關於“六書”則更是重中之重了。
因此,高智老師佈置下關於六書的認識的作業,我覺得是很有必要的。
但是學生對這方面學習還不夠,正如老師您說:“古文字學習沒有三十年的積累是出不了成績的。
”所以在這次作業中,學生主要根據查找相關資料並結合老師的授學筆記,對六書認識談談我個人的一點皮毛見解,說得不准確之處,望老師斧正。
一、六書的來源以“六書”離析字形,因形以說音、義,是許慎著作《說文解字》(以下簡稱《說文》)的基本原則。
漢代的“六書”理論,是許慎著作《說文》的基礎。
“六書”之名雖非許慎獨創,然“六書”理論的最後形成卻應歸功於許氏。
“六書”的名稱,最早見於《周禮·地官·保氏》:“保氏掌諫王惡,而養國子以道。
乃教之以六義:一曰五禮,二曰六樂,三曰五射,四曰五馭,五曰六書,六曰九數。
”然其具體所指,未作說明。
“六書”細目始於漢代劉歆的《七略》。
後來班固和鄭眾也分別列舉了六書的條目:班固《漢書·藝文志》:“周官保氏掌養國子,教之以六書,謂象形、象事、象意、象聲、轉注、假借。
”鄭眾注《周禮》,以為“六書”是象形、會意、轉注、處事、假借、諧聲。
然而,也僅是列舉名目,未作說解。
二、許慎對六書的定義而許慎在《說文解字·敘》中,則對“六書”理論作了全面的闡述:“倉頡之初作書,蓋依類象形,故謂之文;其後形聲相益,即謂之字。
……周禮:八歲入小學,保氏教國子,先以六書:一曰指事。
指事者,視而可識,察而可見,上下是也。
二曰象形。
象形者,畫成其物,隨體詰詘,日月是也。
三曰形聲。
形聲者,以事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四曰會意。
會意者,比類合誼,以見指扌為,武信是也。
五曰轉注。
轉注者,建類一首,同意相愛,考老是也。
六曰假借。
简析六书理论、三书理论的贡献及局限通过古代汉语课,我们知道汉字的造字方法有六书理论和三书理论,下面我就浅谈这两种学术的贡献及局限。
(一)六书理论古人把汉字的造字方法归纳为六种,总称"六书",即所谓"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六书”这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一书中,写道:“保氏掌谏王恶,而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
虽然《周礼》最早记载“六书”的大致意思,但没做出真正的解释。
而真正提出“六书”这一名称的是东汉的许慎,在他的著作《说文解字》中记载“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
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可见,…上‟、…下‟是也。
二曰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
三曰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四曰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㧑,…武‟、…信‟是也。
五曰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
六曰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由此可以看出“六书”这个名称是由许慎最早提出,也一直沿用到今日。
另外《说文解字》中的“文”指独体字,“字”指合体字。
东汉的班固对“六书”的顺序进行了整理,分别是象形、指示、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熟悉六书理论的人对“四体二用”这一学说并不陌生。
“四体二用”说是清代学者戴震提出的,这种学说承认“六书”中的象形、指示、会意、形声为字体构造的法则,而转注、假借为“用字之法”,而非“造字之法”。
这一学说在学界影响很大,尽管还有争议,但事实上已为大多学者所接受。
1、象形象形是描摹事物的形状构造字形来体现词义的造字方法,属于独体字。
例如:月,草。
2、指示指示字是一种利用特殊性符号标记某一客观事物,表示某一概念的造字方法。
包括独体指示字和合体指示字。
指示字也是独体字。
例如:上,下。
六书的理解篇一:六书,也称为六经之书,是儒家经典的核心,包括《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和《论语》。
这些经典蕴含着儒家思想和文化的精髓,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和个人修养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第一书是《诗经》,它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记录了古代社会的风俗、民间故事和道德准则,是儒家给后世的启示。
第二书是《尚书》,它是一部记载周朝的重要史书,内容包含了政治制度、政策和历史事件。
它是后来的历史书籍的基础。
第三书是《礼记》,它是关于礼仪的书籍,主要描述了古代社会的礼仪制度和人际关系,强调个人修养和社会和谐的重要性。
第四书是《周易》,它是一本预测未来的经典,通过卜筮和象数来解释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也被视为一种哲学思考的工具。
第五书是《春秋》,它是一部记载春秋时期历史事件的书籍,也被视为一部道德经典。
通过评论和批判各国君主的行为,它提出了仁义道德的观念。
第六书是《论语》,它是孔子及其弟子言行录,记录了孔子的思想和教育观。
它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主张以仁爱为核心的人际关系。
这六书不仅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对后来的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们不仅影响了儒家思想的发展,也对其他学派的思想产生了影响,同时也对中国古代社会的价值观和道德准则产生了重要影响。
如今,虽然六书的地位在中国文化中已经逐渐被其他学科和文化形式所取代,但它们仍然是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思想的重要窗口,对于个人修养和社会和谐的追求仍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因此,对于学习六书的理解和传承,对于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和传播具有重要意义。
篇二:六书是中国古代修辞学的重要理论,指的是比喻、夸张、对仗、排比、拟人和讽刺这六种修辞手法。
这六种修辞手法在文学作品中被广泛运用,以增添表达的艺术性和感染力。
首先,比喻是将两个或多个事物进行类比,通过对比和隐喻的方式,使读者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感受到描述的对象。
比喻的使用可以使抽象的概念更具形象性和感知性,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浅析汉字结构从“六书说”与“三书说”一、“六书说”所谓汉字“六书”,是指汉字构造的六种方法。
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是我国第一部研究文字的伟大著作,贯穿全书的基本理论就是“六书”。
当然关于许慎“六书说”的讨论真所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六书”之首,就是象形法。
象形属于“独体造字法”。
即把要表达物体的外形特征,具体地勾画出来。
象形是一种最原始的造字方法,其局限性较大,很多抽象的概念根本画不出来,于是我们的祖先又发明了另一种造字法——指事法。
指事:就是用象征性的符号或在图形上加上指示性符号来表示意义的造字法。
与象形的主要分别,是指事字含有某些抽象的因素。
指事法造字,是汉字从象形发展到表意的第一步。
但这种方法还不能普遍低应用到很多的事物上,于是我们的祖先又想出了一个办法,用几个图画合起来表示一个意思,即会意法。
会意:就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按意义合起来表示一个新的意义的造字法。
属于“合体造字法”。
会意字由两个或多个独体字组成,合并起来,表达此字的意思。
汉字发展到这一步,还不能满足表达的需要,于是又发明了形声字。
形声:就是由形旁和声旁拼合而成的造字法。
因为其是在前三者的基础上产生的,尽管他还属于表意性质的文字,但已突破了汉字形体的束缚,沟通了方块汉字与语音的联系,这是汉子从表意迈向表音的一个重大发展,成为汉字发展的主流。
如今我们所用的汉字,百分之八十以上都是形声字。
直到今天还在不断地造出新字。
假借:“假”也是借的意思,就是同音替代。
口语里有的词,没有相应的文字对应,于是就找一个和它发音相同的同音字来表示他的含义。
转注:不同地区因为发音有不同以至对同样的事物会有不同的称呼。
当这两个字是用来表达相同的东西,词义一样时,它们会有相同的部首或部件。
以上就是传统所说的“六书”。
“六书说”是关于汉字构造的系统理论,可以说汉字“六书”功绩卓著。
二、“三书说”关于汉字结构类型的“三书说”其实早在唐代就有体现。
唐代著名书法理论家张怀瓘在谈论“六书说”时只提到了“三书”,即象形、会意和形声,这为后来“三书说”的发展也许提供了发端。
论传统六书与各种三书说的优劣试论传统六书与各种三书说的优劣西北大学张艳芳<一> 六书说古人把汉字的造字方法归纳为六种,总称六书,即所谓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六书是古人根据汉字结构归纳出来的汉字构造结论,而决不是古人依照这六种法则来创造文字的。
六书这个词最早见于《周礼·地官》:掌谏王恶而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五曰六书,六曰九数。
其中没有对六书详细的名称,也没有对六书的解释。
西汉刘歆《七略》:古者八岁入小学,故周官保氏掌养国子,教之六书,谓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造字之本也。
这是对六书最早的解释,象形、象事、象意、象声指的是文字形体结构,转注、假借指的是文字的使用方式。
东汉许慎受刘歆的启示,费几十年的精力整理汉字,编成《说文解字》一书,在这本书的叙说: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
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
二曰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
三曰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四曰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伪(应该是),武信是也。
五曰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
六曰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这六种造字方法的特点,可以简介如下:1.象形用简单的线条描摹客观事物的形状,使人一看就能把字形与具体事物联系起来,知道它所代表的事物。
比如:人(甲骨文)月(金文)2.指事用一种特殊性符号,标记某一客观事物和表示某一概念,这种标记符号或是加在独体象形字的某个部位,或是加在代表某种事物符号的特殊位置。
比如:上(甲骨文)上字下面的一长横代表水平线,上面的一短横是指示性符号,表示位置在水平线以上这样一个概念。
本(小篆)本字是在象形的木字之下加一个指示性的小横,表示树根。
3.会意把意义可以相互配合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体象形字或指事字结合起来,表示一个新的意义。
比如:从(甲骨文)两个人形组合在一起,一个人站在另一个人后面,表示跟从。
浅谈“六书”说在小学语文字词教学中的运用“六书”是中国汉字书写的基本原则,包括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和假借六种书写方法。
在小学语文字词教学中,六书的运用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汉字的构造和意义,提高语文素养和学习效果。
象形字是通过形状的图画来表示事物的字,这种字在小学语文字教学中常用于启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
比如“山”的字形就像一个个小山丘,通过将图片和字形结合,可以帮助学生快速记住并理解它的意思。
指事字是通过形状来指示事物的字,通过指事字的教学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汉字演变的历程和语言的表达方式。
比如“上”的字形就像一个人在往上爬的样子,从而引导学生理解它表示“往上”或“向上”的意义。
会意字是通过两个或多个字合并表达意思的字,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字的组合和构成规律,提高字词辨析和造词能力。
比如“休”字由“人”和“木”组成,表示人在树下休息的意思,通过分析构造和意义,学生可以快速理解和掌握这个字。
形声字是通过字形与声音结合来表达意思的字,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和丰富汉字的意义。
比如“笑”的字,左边的“⺅”部分表示“气息”的意思,右边的“肖”部分表示声音,结合起来表示“气息发声”的意思,通过形声字的教学,学生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汉字的构建和含义。
转注字是通过借用一个已有字来表示新的意思的字,可以帮助学生学习和记忆生僻字和异体字。
比如“范”字原本表示一个水谷相连的地方,后来转注为表示模范的意思,通过转注字的教学,学生可以理解和掌握这种字的特点和使用方法。
六书的运用在小学语文字词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教学中的例字和练习,学生可以了解和掌握汉字的构造和意义,提高学习效果和语文素养。
教师可以通过讲解、演示、游戏等多种教学方法来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究,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联想力和创造力,从而提高他们的语文能力和表达能力。
六书理论分析中国古代文化中有许多优秀的理论,其中最重要的理论便是《六书》。
《六书》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文化遗产,也是中国思想发展及抽象思维能力普及的重要贡献。
这六本古籍:《易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以及《春秋》,不仅深深影响了中国文化,而且也塑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
《六书》被认为是中国文化中最重要的经典,它们涉及着众多学科,包括哲学、宗教、政治、法律、史学、礼仪、音乐等等,这些学科也是中国文明的基石,可以说《六书》是在社会文化发展中的支柱。
许多知名的中国古典思想家和文学家都从《六书》中受益,并且运用它们来构建他们的思想体系。
《六书》既受到中国人的普遍尊敬,也得到了外国学者的广泛关注。
它们在释放知识的同时,也给西方文明带来了许多优秀的思想,深深影响着西方文明的发展,这就是为什么《六书》在西方被大量研究和采用的原因。
《六书》凝练精致的思想内容,内涵丰富深刻的文化理论,其影响深远,已经深深影响了中国思想发展至今,是中国传统文化及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源。
针对《六书》,有许多成熟的理论需要我们深入探讨和分析,这也是本文的主题和目的。
首先我们介绍《易经》,它是中国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一部经典著作,是人类最早的一部心理学著作,也是中国最古老的道德指导著作。
《易经》主要探讨在特定情况下如何指引人们获得和谐生活,它的核心理论是“ stillness to motion”,即把原本的能量静止改为变化。
同时,它还提到了“互补”的理念,强调在做任何决策时,应该尊重彼此,发挥自己的作用,以及正面回应他人。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集,收录了迄今历史上首批有价值的中国文学作品,是中国最早的文学标志。
它记载了人们的心情,探讨了人心的矛盾,也体现出传统中国文化中的社会观念和美德观念。
它给人们提供了展现情感的基础,教会人们看问题以及处理问题的方式。
《尚书》和《礼记》是处理社会秩序方面的古典经典,它们主要是对人们的行为、权力、义务和责任等方面进行了详尽的讨论,以此确立中国传统社会的秩序规范,促使人们通过道德和行为来保护社会的和谐稳定。
浅议“六书”“三书”肖方平【摘要】The theory of "六书"(Sixshu,the Six Categories of Chinese Characters) defines the construction regulations of Chinese characters.It is induction and generalization of Chinese formation,but not a way of coinage.Xiaozhuan(a style of calligraphy) is used as an example to analyze the structure of Chinese characters in "六书"theory,by which to reflect the rules of Chinese character formation.Xu Shen made great contribution in analyzing Chinese characters,but there are ter,Tang Lan,Chen Mengjia and Qiu Xigui put forward the theory of "三书"(Sanshu,the Three Categories of Chinese Characters)on the issue and made some innovation.Nevertheless,there are still problems.In this paper,major viewpoints of these experts are analyzed in the time sequence.Their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value and shortcomings are also discussed.%汉字的"六书"理论是指汉字的六种构造条例,是后人根据汉字的形成所作的归纳和概括,而非造字法。
"六书说"依据小篆分析汉字结构,反映了汉字构造的法则,许慎用它分析汉字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但也有局限性。
唐兰、陈梦家、裘锡圭分别提出"三书说"理论,对传统"六书"有所突破,又有新的问题出现。
本文以时间为纲,对相关理论家主要观点做出阐释,并分析他们之间的继承和发展、价值与不足。
【期刊名称】《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1(013)006【总页数】4页(P55-58)【关键词】文字学史;“六书”;“三书”【作者】肖方平【作者单位】宁夏大学人文学院,银川75002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122一“六书”最早出现于《周礼》。
《周礼·地官·保氏》:“保氏掌谏王恶,而养国子以道,乃教之以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
”[1]此时“六书”并没有具体的名称和分类。
西汉至东汉,班固、郑众、许慎先后对“六书”进行了阐释,如下:《汉书·艺文志》:“古者,八岁入小学,故周官保氏掌养国子,教之六书,谓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造字之本也。
”[2]郑众注《周礼》: “六书,象形、会意、转注、处事、假借、谐声也。
”[3]《说文解字·叙》:“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
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二曰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三曰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四曰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扌为,武信是也;五曰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六曰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4]班固、郑众只是简单地给出了“六书”的名目和次第,许慎不仅列出具体名称,还给“六书”下了定义并举出例字。
后世讲六书,一般都用许慎的名目取班固的次序,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以及假借。
《说文解字》是我国文字学史上第一部经典的文字学理论著作。
该书确立了六书理论,开创了部首检字的先河,是研究汉字的纲领,是传统文字学的基石。
“六书“理论本身也存在着局限,主要表现在三方面:许慎把造字方法、结构类型、用字方法都放到一个层次里,但在分析造字方法时,却只用了四种,没有“转注”和“假借”;许慎给六书下的定义过于简单,界限不清楚,意义不够明确,所举例证有歧义;“六书”立足小篆分析汉字构形,当时小篆已经开始符号化,图画性差、抽象性强,象形、指事、会意很难从字形分析。
到南唐时,徐锴提出了“六书三耦说”,把“六书”分为三类。
他指出:大凡六书之中,象形指事相类,象形实而指事虚。
形声会意相类,形声实而会意虚;转注则形事之别。
然立字之始类于形声,而训释之义与假借为对。
假借则一字数用,如行(茎)、行 (杏)、行 (杭)、行 (沆);转注则一义数文,借如老者,直训老耳,分注则为耆、为耋、为耄、为寿焉。
凡六书为三耦也[5]。
徐锴把“六书”分为汉字的初始、汉字的发展、用字法三个层次,此举对打破学界对“六书”的迷信有巨大贡献,“开启了历代对六书的再阐释”[6]。
宋代的郑樵对“六书”理论进行了深入研究,在《六书略》中阐述了他的观点:“象形、指事,文也;会意、谐声,字也;假借,文、字具也;象形、指事一也,象形别出为指事;谐声、转注一也,谐声别出为转注;二母为会意,一子一母谐声。
六书也者,象形为本,形不可象则属诸事,事不可指则属诸意,意不可会则属诸声,声则无不可谐者,五不足而后假借生焉。
”[7]“郑樵《六书略》以六书为纲统编全部汉字”[8],这依旧沿袭了许慎“六书”是造字之本的观点。
张有《复古编》:“象形者,文之纯,肇于此;指事者,文之加,滋于兹;会意者,字之纯,广于此;谐声者,字之加,备于此;假借者,因其声、借其义;转注者,转其声、注其义。
文字之变化无穷矣。
[9]他认为象形、指事是文,会意、谐声为字,假借、转注是“文字之变”。
文、字和“文字之变”是两个层面。
在汉字构形理论研究方面,后世学者在许慎基础之上有所创新,从原来“造字之本”一个层面发展为构形和用字的两个层面。
明代杨慎首倡“四体二用”的观点,他在《六书索隐》中说:“六书以十分计之,象形居其一,象事居其二,象意居其三,象声居其四。
假借者,借此四者也;转注者,注此四者也。
四象以为经,假借、转注以为纬。
四象之书有限,假借、转注无穷也。
假借者,借义不借音;转注者,转音而注义。
”[10]杨慎的“经纬说”无疑是承徐锴之前启戴震之后,对“六书”是造字之本这一传统理论有巨大的冲击作用。
清代对《说文解字》的研究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峰,取得了极大的成就。
戴震是最早明确提出“四体二用”说的学者,他在《答江慎修先生论小学》中指出:象形、指事、会意、谐声四者,书之体止此矣,转注、假借所以用文字者,为字之用[11]。
戴震把“六书”区分为“体” “用”,实际是把六书分为了造字法、用字法两类,。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 “戴先生曰:指事、象形、形声、会意四者,字之体也;转注、假借二者,字之用也。
圣人复起,不易斯言矣。
”[12]足见对其师戴震“四体二用”观点的尊崇。
之后,王筠和朱骏声依旧延续此观点。
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叙》:“天地之间有形而后有声,有形声而后有有意与事。
四者,文字之体也。
意之所通而转注起焉,声之所比而假借生焉。
二者,文字之所用也。
”[13]王筠《说文释例》:“四者为经,造字之本也;转注、假借为纬,用字之法也。
或疑既分经纬,即不得名曰‘六书’,不知六书之名,后贤所定,非仓颉先定此例,而后造字也。
”[14]此后,“四体二用”之说被广为接受。
“四体二用”的提出是对“六书”理论研究的巨大突破和创新,在理论思辨与方法论上给后世学者以极大的启示,他们由单纯地从汉字构形上去解说转注、假借,转向从文字的记录功能中寻找答案,这为正确解释转注、假借开辟了道路,奠定了汉字构形理论创新发展的基础。
二由于“六书说”并不是尽善尽美,还存在诸多不足,后世学者尤以近代以来的学者为甚,他们努力摆脱传统“六书”理论的束缚,提出新的汉字构形理论,其中“三书说”影响最大。
唐兰在《古文字学导论》中首先提出“三书说”:象形文字、象意文字和形声文字[15]。
在《中国文字学》中又分别做了解释:“象形文字画出一个物体,或一些惯用的记号,叫人一见就能认识这是什么……象意文字是图画文字的主要部分,和象形同是上古时期的图画文字,不过象意文字,不能一见就明了,而是要人去想的……形声字的特点是有了声符,比较容易区别。
”[16]唐兰先生总结说:“象形、象意、形声,叫做三书,足以范围一切中国文字,不归于形,必归于意,不归于意,必归于声。
形意声是文字的三个方面,我们用三书来分类,就不容许再有混淆不清的地方。
”[16]刘又辛对唐兰“三书说”的评价是:“近代文字学家第一个提出‘三书说’的是唐兰先生,他打破了两千年来的‘六书’传统,指出‘象形’‘象意’ ‘表声’的‘三书说’,可以说是汉字学领域内的一次大胆的革命性新说。
他的破旧立新之功在学术界已有定论。
”[17]其不足之处也是存在的,裘锡圭先生在《文字学概要》中对唐兰“三书说”提出了四个问题:“其把‘三书’跟文字的形意声三方面相比附;没有给非图画文字类型的表意文字留下位置;象意、象形的划分意义不大;把假借排除在汉字基本类型之外。
”[18]例如“上” “下”两字,在《古文字学导论》《中国文字学》中分别是象意文字、象形文字。
陈梦家先生通过研究甲骨文,把“三书”分为象形、假借、形声三类。
《殷墟卜辞综述》认为: “象形、假借、形声不是三种预设的造字法则,只是文字发展的三个过程。
汉字从象形开始,在发展与应用的过程中变作了音符,是为假借字;再向前发展而有象形与假借之增加形符与音符的过程,是为形声字。
形声字是汉字发展的自然结果。
”[19]而实际情况是假借字在汉字字形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产生,并不是一个独立的汉字发展阶段的产物,所以陈先生观点值得商榷。
裘锡圭先生的“三书说”包括表意字、假借字和形声字。
他说:“表意字使用意符,也可以称为意符字。
假借字使用音符,也可以称为表音或音符字。
形声字同时使用意符和音符,也可以称为半表意半表音字或意符音符字。
这样分类,名目清楚,合乎逻辑,比‘六书说’要好得多。
”[18]107班击庆的《汉字学纲要》评价道:“裘锡圭的三书说使汉字结构类型问题建立起比较严密的理论体系,同时可以大大减少在应用过程中产生的分歧,具有很大的价值。
当然,三书说在分类及其界说方面并不是尽善尽美,但它为汉字结构理论的进一步完善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20]裘锡圭先生所分名目过于繁多,不便于记忆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