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社会学复习要点

  • 格式:doc
  • 大小:113.50 KB
  • 文档页数:20

下载文档原格式

  / 20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社会学复习

第一章城市社会学概述

1、城市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1)城市社会问题;(2)主要以城市结构、城市生活方式和社会组织为研究对象,或者以都市的区位、社会结构、社会组织、生活方式、社会心理和社会发展规律等为主要研究对象;(3)城市中的个人、城市中的文化、城市的社会体系。

综合观点:我们把城市社会的构成与发展规律作为城市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2、城市社会学的研究内容

(1)城市社会的产生、形成和发展规律;(2)城市环境;(3)城市的社会结构;(4)城市社会组织;(5)城市生活方式;(6)城市社会心理;(7)城市问题

3、城市社会学的研究方法

(1)基本的研究程序:选题—研究问题明确化—确定研究目的—研究前的准备—设计研究方案—资料的搜集与分析—撰写研究报告

(2)城市社会学收集资料的方法:①访谈法;②问卷法;③社会观察法;④社会实验法;⑤社会调查方法;⑥社会调查资料的整理;⑦资料分析方法

第二章城市的兴起和发展

第一节城市的产生

1、不同学科对城市的界定

2、城市的基本特性

基本特性有三个:①空间上人口等的密集型(空间聚集性):根本属性之一;

②经济上的非农业性:经济特性;③构成上的异质性(多样性或流动性):社会属性

3、我国城市的界定

(1)“城镇”是指在中国市镇建制和行政区域的基础上,经该规定划分的区域。城镇

又包括“城区”和“镇区”;

(2)城区是指在市辖区和不设区的市中,经本规定划定的区域。

4、城市起源的主要学说书P3

(1)防御说(军事城堡说):韦伯;(2)社会分工说(柴尔德的农业剩余产品说):①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农业与畜牧业的分工;②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手工业和农业分离;③第三次社会大分工:工商业劳动和农业劳动的分离;(3)集市说:雅各布斯威尼斯;(4)地利说;(5)大型灌溉设施说:卡尔·魏特夫;(6)宗教中心说:斯乔伯格

5、城市产生的因素(条件)

1、生产力的发展与生产方式的变化是城市产生的基础;

2、宗教仪式中心是城市形成的人口聚集和精神条件;

3、人口聚集导致社会结构的变化,成为城市产生的社会条件

6、早期城市的产生(几个早期城市的位置和时间)

(1)两河流域——苏美尔城市的出现,距今约6000年;(2)埃及尼罗河流域城市:公元前3000 年左右,白城、底比斯、阿克顿;(3)印度河流域城市:公元前2500年,哈拉帕古城;(4)长江、黄河流域城市:澧县的城头山城址、登封王城岗古城堡遗址、平粮台城址、内蒙古中南部;(5)中美洲文明---墨西哥湾:①蒙特阿尔万城:距今2500年;②特奥蒂瓦坎文化:公元前1 世纪—公元8 世纪

第二节欧洲城市的发展

1、城市化

城市化(urbanization) 是其社会由以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型社会向以工业(第二产业)和服务业(第三产业)等非农产业为主的城市型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

城市化水平指标:城市化水平=城市人口/总人口

2、古希腊城邦

建起雅典、斯巴达、科林斯等城市

特点:①居民分散于各城邦国家;②城市人口规模200-20000人;③许多城市联盟出现;④四周是海,所以一般不建城墙;⑤阶级和阶层、公民与非公民(妇女、儿童、外来人、奴隶)

3、古罗马城市的特点

(1)城市多:2世纪开始城市遍布整个欧洲

(2)人口规模大:到3世纪城市人口规模达100万

(3)城市等级设计:以罗马为中心

(4)建立道路系统:320条道路网络,总长达8万公里,为罗马征服和统治和为基督教传

播和民族迁徙创造了条件

(5)完整的城市上下水系统:11条供水渠道(高架水槽)和排水道,罗马城一条最大的下水道可划小船

4、中世纪欧洲自治城市对欧洲文明的影响

(1)由“城”到“市”的转变:原来的城市,主体是城堡,是教区或行政中心,集市只是近距离的人的交易,11世纪后的城市具有了长途贸易的交易中心。

(2)城市的社会变化:

1127年法国佛兰德尔的圣奥梅尔)等;③建立不依附于权力的行会;④自由农民出现;⑤除土地资本外,商业资本、货币资本的出现。

5、工业革命和城市化的社会影响(1750-1910年)

(1

级和无产阶级;

(2)闲暇时间固定化,闲暇活动方式多样化。餐饮娱乐、演艺观赏、体育休闲世俗化;

(3)社会科学的主流学科产生。如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人类学。关注变革时

代社会各方面问题的研究,如契约关系、政治、经济、法律制度、社会分工、个人人格变化等;

(4)第二阶段殖民扩张。第一阶段在15世纪新航路的发现开始到18世纪中叶,主

要掠夺生活资料和奴隶,工业革命后开启新一轮更大范围的殖民扩张,掠夺工业原料和粮食等;

(5)城市问题突出。居住拥挤、污染严重、劳动时间长、心理问题增多、犯罪率上升

等。

第三节当代世界的城市化进程与特点

1、逆城市化(郊区化)、城市化进程的S型曲线

(1)郊区化:城市扩展其边缘地带,人口从密度高的中心区域扩展到邻近密度低区域

中心;在郊区建工厂,如工业园科技园;办公总部向郊区迁移;

④鼓励买房的贷款政策和住宅税收补贴政策。如1944年复员军人买房可以零首付。当时复员军人达到1600万。

(2)城市化进程的S型曲线:

阶段规律:当城市人口超过10%以后,进入城市化的初期阶段,城市人口增长缓慢;当30%以后,进入城市化加速阶段,城市化进程逐渐加快,城市人口迅猛增长;当城市人口超过70%以后,进入城市化后期阶段,城市化进程停滞或略有下降趋势。

2、戈特曼城市群的标准和世界六大城市群

(1)城市群的5个基本标准:①区域内有密集的城市;②核心城市与外围城市有密切的社会联系;③各都市区之间通过交通连接无间隔;④人口规模2500万以上;⑤属于国家核心区域,具有国际交往枢纽的作用。

(2)世界六大城市群:①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海岸从波士顿到华盛顿地区;②欧洲西北部从巴黎经布鲁塞尔、阿姆斯特丹到鲁尔、科隆地区;③英格兰中部从曼彻斯特、利物浦到伦敦的地区;④美国与加拿大的五大湖区;⑤日本东海道太平洋沿岸;⑥我国以上海为核心的长江三角洲地区

3、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各自特点(城市首位律)

(1)低度城市化:①城市人口的实际增长速度低于城市工业生产率发展所需的人口增长速度;②指前社会主义国家产业聚集的发展,没有提供给劳动力的住宅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足够的增长。

(2)过度城市化:指过量的乡村人口涌入城市超过了国家经济所能承受的能力。(3)首位城市发展模式:一个国家的“首位城市”总要比这个国家的第二位城市大得

度。首位度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城镇体系中的城市发展要素在最大城市的集中程度。反对首位分布者:

第一,首位分布对国家经济发展有一种寄生作用(Parasitic effects);

第二,首位分布的空间集中是对资源的一种低效利用方式,有损于更合理的资源利用; 第三,首位分布代表了一种超国家的倾向,这种倾向对经济增长、全民凝聚力、区域公平和社会平等有害,等等。

或者棚户区。

4、城市化进程四阶段

(1)第一阶段——从农村进入城市:一般情况下,在城市人口低于50%的时候,人口迁移以农村人口迁入城市为主;

(2)第二阶段——从小城市进入大城市化:当城市人口超过50% 之后,人口迁移以城市之间的相互移动为主,城市进入规模结构优化时期。这一阶段的基本特征是:小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