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生化指标的临床意义讲义

  • 格式:pptx
  • 大小:459.56 KB
  • 文档页数:47

下载文档原格式

  / 47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查;如尿蛋白阴性应到有关专科查明出血部位和性质。
尿常规检查的临床意义
8、尿胆原(UBG)、尿胆红素(BIL) 尿胆原和尿胆红素阳性,多提示有黄疸存在,有助于黄疸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9、尿亚硝酸盐(NIT) 尿亚硝酸盐主要用于尿路感染的过筛试验。新鲜尿时亚硝酸盐呈阴性,如标
本放置时间过久或有细菌生长繁殖可呈假阳性。
长安医院急诊科 闵榴芳
常用生化指标的临床意义
血常规检查的临床意义 尿常规检查的临床意义 粪常规检查的临床意义 生化检查的临床意义 免疫检查的临床意义
血常规检查的临床意义
1、红细胞计数(RBC) 正常参考值: 男:4.0×10^12~5.3×10^12个/L(400万-550万个/mm3)。 女:3.5×10^12~5.0×10^12个/L(350万-500万个/mm3)。 儿童:4.0×10^12~5.3×10^12个/L(400万-530万个/mm3)。
粪常规检查的临床意义
1、粪便颜色 正常颜色:成人呈黄褐色,婴儿为黄色或金黄色。 临床意义: 柏油色:见于上消化道出血等。 红色:见于痢疾、结肠癌、痔出血等。 陶土色:见了各种原因所致阻塞性黄疽等。 绿色:见于婴儿消化不良等。黄绿色,见于伪膜性肠炎等。
粪常规检查的临床意义
2、粪便形态 正常形态:成形软便。 临床意义: 粥样或水样稀便,见于急性胃肠炎、食物中毒、伪膜性肠炎等; 粘液性或脓血性便,见于痢疾、溃疡性结肠炎、大肠炎、小肠炎、结肠癌、直肠
癌等; 凝乳块便,见于婴儿乳汁消化不良等; 细条状便,见于结肠癌等所致直肠狭窄; 米汤样便,见于霍乱、副霍乱等。
粪常规检查的临床意义
3、粪便细胞 正常参考值:红细胞:0/HP。白细胞:偶见/HP。 临床意义: 红细胞出现和增多,见于痢疾、肠炎、结肠癌、痔疮出血等。 白细胞增多,见于肠炎、细菌性痢疾。
性糖尿,应结合血糖检测及相关检查结果明确诊断。 由于尿中维生素C和阿斯匹林能影响尿糖结果,故查尿糖前24小时要停服维生
素C和阿斯匹林。
尿常规检查的临床意义
3、尿红细胞(RBC) 每个高倍显微镜视野下,尿液红细胞超过5个以上,称为镜下血尿;大量红细
胞时,称“肉眼血尿”。 可见于泌尿系统炎症、感染、结石、肿瘤等。 4、尿白细胞(WBC) 每个高倍显微镜视野下,尿液白细胞超过5个以上,称白细胞尿,大量白细胞
血液病及肿瘤,如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鼻咽癌、肺癌以及宫颈癌等。 嗜酸性粒细胞减少见于伤寒、副伤寒早期、长期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后。
尿常规检查的临床意义
1、尿蛋白(PR0) 正常尿常规检查一般无蛋白,或仅有微量。尿蛋白增多并持续出现多见于肾
脏疾病。 发热、剧烈运动、妊娠期也会偶然出现尿蛋白。
2、尿糖(GLU) 尿糖阳性要结合临床分析,可能是糖尿病,也可能是因肾糖阈降低所致的肾
时,称脓尿。 可见于尿路感染,如肾盂肾炎、膀胱炎、尿道炎等。
尿常规检查的临床意义
5、尿上皮细胞(SPC) 尿液中有少量上皮细胞临床意义不大;大量出现时,就要考虑泌尿系统炎症
存在。 6、尿管型(KLG) 尿中出现管型,特别是颗粒管型、细胞管型都可视为肾脏实质性病变的标志。 7、尿潜血(ERY) 尿潜血阳性同时有蛋白者,首先考虑肾脏疾病和出血性疾病,须做肾功能检
4、粪便潜血 正常参考值:阴性。 临床意义: 阳性,见于胃肠道恶性肿瘤、伤寒、溃疡病、肝硬化等所引起的消化道出血。
临床意义: 血红蛋白减少多见于各种贫血,如急性、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缺铁性贫血等。
血红蛋白增多常见于身体缺氧、血液浓缩、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肺气肿等。
血常规检查的临床意义
3、白细胞计数(WBC) 正常参考值 : 成人:4×10^9~10×10^9/L(4000-10000/mm3)。 新生儿:15×10^9~20×10^9/L(15000-20000/mm3)。 临床意义: 生理性白细胞增高多见于剧烈运动、进食后、妊娠、新生儿。 病理性白细胞增高多见于急性化脓性感染、尿毒症、白血病、组织损伤、急性
出血等。 病理性白细胞减少再生障碍性贫血、某些传染病、肝硬化、脾功能亢进、放疗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化疗等。
血常规检查的临床意义
4、白细胞分类计数(DC) 正常参考值: 中性秆状核粒细胞:0.01~0.05(1%-5%)。 中性分叶核粒细胞:0.50~0.70(50%-70%)。 嗜酸性粒细胞:0.005~0.05(0.5%-5%)。 淋巴细胞:0.20~0.40(20%-40%)。 单核细胞:0.03~0.08(3%-8%)。
临床意义: 红细胞减少多见于各种贫血,如急性、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
缺铁性贫血等。 红细胞增多常见于身体缺氧、血液浓缩、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肺气肿等。
血常规检查的临床意义
2、血红蛋白测定(Hb)
正常参考值: 男:120~160g/L(12-16g/dL)。 女:110~150g/L(11-15g/dL)。 儿童:120~140g/L(12-14g/dL)。
咳、某些病毒感染等。 淋巴细胞减少见于淋巴细胞破坏过多,如长期化疗、X射线照射后及免疫缺陷病等。 单核细胞增高见于单核细胞白血病、结核病活动期、疟疾等。
血常规检查的临床意义
5、嗜酸性粒细胞直接计数(EOS) 正常参考值: 50~300×10^6个/L(50-300个/mm3)。 临床意义: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见于牛皮癣、天疤疮、湿疹、支气管哮喘、食物过敏,一些
临床意义: 中性杆状核粒细胞增高见于急性化脓性感染、 大出血、严重组织损伤、慢性
粒细胞膜性白血病及安眠药中毒等。
血常规检查的临床意义
中性分叶核粒细胞减少多见于某些传染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缺乏症等。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见于牛皮癣、天疤疮、湿疹、支气管哮喘、食物过敏,一些血液病及
肿瘤,如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鼻咽癌、肺癌以及宫颈癌等。 嗜酸性粒细胞减少见于伤寒、副伤寒早期、长期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后。 淋巴细胞增高见于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结核病、疟疾、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百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