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百万富翁的“抠门”生活
- 格式:pdf
- 大小:310.42 KB
- 文档页数:4
美国富人常见的五种节俭生活方式土豪一词最近很火,美国媒体的文章让土豪火上加火。
说实在的,土豪这词不是什么好词,等于把中国的富人往火上烤。
美国的富人也住豪宅、也开豪车,但为何没人把他们叫做土豪?美国许多富人特别是白手起家的富人有着勤俭持家的习惯,即使大富大贵之后,这些节俭的习惯依然保留甚至是作为“传家宝”传给下一代。
下面是美国富人带有共性的五种节俭习惯,虽然未必富人各个如此,但毕竟大多数富人接受这样的生活方式。
开车未必讲究奢华不论是在好莱坞的电影中还是在现实社会中,人们看到的富人乘坐的汽车是无比的豪华,而在中国人心目中豪华车成了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的确,美国有一部分富人是以豪车代步,特别是在娱乐圈,玩的炫耀和酷。
而从财富积累和投资的角度讲,大把钱用在所谓豪车上并不值得,因为汽车的功能是代步,人们对汽车的要求主要是安全和舒适。
美国人常讲,不要用汽车的价格或是品牌将自己的形象和地位定格,因为大多数人并不在乎一个人开的是什么车,他们更注重人的个性。
脸书的创办人扎克伯格身家有168亿美元,天量财富并没有改变扎克伯格的习惯和风格。
扎克伯格开的车是本田讴歌四门桥车,在美国的售价只有3万多美元。
比尔·盖茨出生在上世纪50年代,深受汽车文化影响,他也曾着迷于保时捷等名牌汽车。
但这名已经退休的世界首富现在的座驾,也不过是一辆不超过10万美元的保时捷911敞篷车。
在中国,上百万美元的豪车成为富人的宠物,镀金的汽车受到一些富人的喜爱,但恰恰在这一点上,美国人会说中国富人如同土豪。
仅在富人开什么车上,扎克伯格、比尔·盖茨的汽车经就能反应出美国富人的节俭和实用风格。
住宅不追求豪宅但求舒适在很多人的想象中,亿万富豪的住宅一定犹如皇宫,金碧辉煌,堆满了名画、古董。
大部分的美国超级富豪所拥有的豪宅市场价值都不低,但也未必每一个亿万富豪都是把自己的家建成金窝、银窝。
根据统计,美国富人拥有千万美元以上豪宅的人数比例并不高,更多的富人的住宅价格在100万美元至500万美元之间。
细数全球抠门富豪巴菲特一个钱包用20年你信么?人们常说,越有钱的人越抠门。
照这种逻辑推理下去,那么国内外顶级富豪一定是世界上顶级吝啬鬼。
悉数世界“抠门”的富豪,他们不是不舍的花钱,他们或者是依然保持着创业前艰苦朴素的传统,或者是“天性使然”。
不管怎样,对于富豪来说,奢华无罪,“抠门”更加光荣。
股神巴菲特:一个钱包用了20年虽然是超级富豪,但巴菲特在美国的口碑却不错,这主要缘于他生活的节俭和为人的低调。
巴菲特的年薪数十年来一直都维持在10万美元。
在“《财富》500强”所有的首席执行官当中,巴菲特的薪水最低。
巴菲特经常以这样一种形象展示在伯克夏哈撒韦公司的股东们面前:巴菲特就是你的合伙人,他在为你勤奋工作;他没有利用股东们的共同财产为自己建造任何纪念物,没有巴菲特高塔,没有巴菲特大厦,没有巴菲特机场,没有巴菲特大街,也没有巴菲特动物园。
拥有的,只是踏踏实实的盈利。
比尔盖茨:典型的“抠门主义者”据说作为首富的比尔盖茨生活上是个典型的“抠门主义者”,这位世界首富没有自己的私人司机,公务旅行不坐飞机头等舱却坐经济舱,衣着也不讲究什么名牌;更让人不可思议的是,他还对打折商品感兴趣。
盖茨在生活中遵循一句话:“花钱如炒菜一样,要恰到好处。
盐少了,菜就会淡而无味,盐多了,苦咸难咽。
”在他之后,带领起一批it“抠门”新贵,人们这样评价他们:“年轻、富有但是普通”。
世界首富斯利姆:只戴廉价塑料手表墨西哥电信大亨卡洛斯斯利姆是美国《福布斯》杂志新一期富豪榜的世界首富,身家535亿美元。
与一般富豪不同,他没有私人飞机,不喜欢奢侈品,生活日常开销全部从自己2.4万美元月薪中支出……传记作家何塞马丁内斯在《外界所不知的卡洛斯斯利姆》一书中向世人展示这名大富豪节俭朴素的一面。
这本书即将在拉丁美洲出版。
“与一些贵族、富豪或王室成员不同,他过着极其简单的生活,”法新社16日援引马丁内斯的话报道。
马丁内斯在书中写道,斯利姆把自己的月薪定为2.4万美元,用作个人日常花销,日常消费都在自己旗下的连锁零售店。
巴菲特抠门法:抠门的背后是对财富的真正尊重善用抠门之道或是抵御通胀风险法门“那年年初,带着学生去美国拜访巴菲特。
老人家80岁了,已是全球第二富的人了,但每天仍然非常勤奋的工作。
他有一个很小的办公室,我进去的时候没有感到非常吃惊,因为那个小办公室媒体报道得太多,而巴菲特几十年如一日地在那个小办公室里办公,里面没有任何豪华的摆设,桌面铺满了研究报告……”这是中欧商学院经济学教授许小年在近期博客上写下的一段文字。
许小年在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巴菲特的钦佩之情,他更感慨一个世界第二富的人,在生活上是如此简朴,甚至还用着一个残破的钱包。
巴菲特确实是将“抠门”之道融入了血液的投资家,他对自己“抠门”,对家人“抠门”,对下属同样“抠门”,但这样的“抠门”反映的却是对财富真正的尊重,是要将每一分钱都要用在更有价值之处的清醒意识。
学习巴菲特的价值投资之道,需要天时地利人和;但学习巴菲特的“抠门”之道,却只需要改变生活方式。
在通胀疑虑甚嚣尘上之时,善用巴氏“抠门”之道,是不错的保有和增加财富之道。
“抠门”带入管理大大节约成本华尔街资深记者罗杰·洛文斯坦所著《巴菲特传——一个美国资本家的成长》一书记录了巴菲特从奥马哈一个立志追逐梦想的小男孩成长为世界首富的过程,它不仅描述了巴菲特的价值投资方法,更描述了巴菲特诸多生活细节。
从这些细节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位亿万富翁从不把自己拥有的财富数量与生活的奢侈程度挂钩,“抠门”是他个人生活永恒的主题。
对巴菲特来说,节约每一分钱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因为每一分钱都是未来财富的种子,经过聪明而审慎的投资,其价值能得到成千上百倍的增长。
认清了每一分钱的价值所在,巴菲特就能够理直气壮地“抠门”,根本不用担心他人的眼光。
巴菲特的汽车车牌是“thrifty”,翻译成中文就是“抠门儿”,巴菲特每天开着它招摇过市。
据说,巴菲特还很少洗车,而是喜欢在下雨天把车开出去,因为老天爷洗车是免费的。
巴菲特的办公室很小,没有任何豪华的装饰;巴菲特的工作餐从来就是汉堡+可乐,他对可口可乐一直情有独钟,因为这支股票让他赚了大钱;巴菲特从来不光顾外面的洗衣店,他所有的衣服都由妻子苏珊洗干熨净。
亿万富翁老外的“抠门”轶事-1从90年代初,我在某国际旅行社做了5年涉外接待工作,后来在某国驻华embassy工作了10多年,期间接触了很多身价上亿的老外,很多老外的节约和“抠门”精神,给我留下了深刻的难以磨灭的印象!记得在前几年,我接待过一位美国客人,她是一位亿万富翁,收藏家,有自己的博物馆,住着大别墅。
有一次我们去北京一家餐厅吃饭,当时餐厅桌子上都是那种塑料密封的所谓消毒碗筷,当时具体点的什么菜我忘了。
只记得老外问服务员这种密封包装的碗筷多少钱?服务员回答是一块。
老外立即决断的回复:那就给我们拿免费筷子吧!当时这个画面一直在我脑海中记忆了很多年,以至于我之后去很多餐厅,也不习惯使用这多花费1元钱的所谓消毒碗筷。
后来我又去了Qatar Embassy工作了10年,卡塔尔在全世界属于最有钱的过年,人均GDP一直接近100万人民币,在全世界占第一或第二。
他们很多人都属于王族,家里很有钱,在北京的基本月薪估计也在20万人民币以上。
但是当时的驻华Ambassdor H.E. Abdulla Muftah却非常的节俭,他每天上下班提的公文包批发价只要8块钱,这个价钱已经是使馆上下公开的秘密了,这还是在卡塔尔national day期间作为免费礼品派发统一定做的。
他就是拿着这个公文包每天出席各种高大上的外交场合。
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估计讲几天也讲不完!其实他们不是抠门,而是一种节俭,不希望去没有必要的铺张浪费而已。
另外,在我接触的其他老外当中,德国人,以色列人,日本人也是“抠门”中的典范,而日本人则当之无愧成为“铁公鸡”中的“战斗机”,明天我会重点介绍。
今天的听写为初级,讲了一个关于stingy幽默故事,适合小学六年级或初一学生听写练习,希望大家逐字逐句的听写出来,不会的单词划横线代替。
近期收到很多大学和中学英语老师的好评,他们特别喜欢这个公众号以及每期的听写作业。
很多老师经常在课堂上配备一个蓝牙音箱,把每期听写作业放给学生练习听写,效果非常好。
震撼世界的美国亿万富翁查克·费尼封面人物03-19 18:11查克〃费尼82岁的美国人查克·费尼被称为“慈善界的詹姆斯·邦德”。
过去30年,他一直奔走在世界各地,执行着一项秘密使命——悄悄地把75亿美元身家全部捐赠出去。
现在,他已经通过自己创办的大西洋慈善基金,将62亿美元捐到了世界各国的教育、科学、医疗、养老和人权等领域,这使他成为世界上有生之年捐款最多的人。
他的目标是把剩下的13亿在2016年前捐掉,“无牵无挂地去见上帝!”退伍兵打造免税店帝国1931年,费尼出生在美国新泽西州伊丽莎白市一个普通家庭,父亲是一位爱尔兰移民的儿子,在一家保险公司当业务员,母亲麦德琳是位护士。
费尼的父母都乐于助人,至今他还记得,母亲每天早晨上班时都会把一位残疾邻居顺路送到公共汽车站。
1948年,费尼加入美国空军,成为一名信号兵,先后在日本和韩国服役4年。
退役后,他靠军队提供的奖学金进入康奈尔大学酒店管理学院。
由于奖学金每月只有110美元,远远不够开销,他就和一位同学做起了卖三明治的生意,收入还不错。
1956年大学毕业后,费尼又来到法国东南部的格勒诺布尔大学学习政治学。
毕业后,费尼没有立刻回国,而是打起了美国海军大西洋舰队的主意。
当时舰队的军舰经常驻扎在滨海自由城,他就在那里办了一个夏令营,主要服务随军子女。
不久,他又开始向舰队官兵推销起了免税商品,包括白兰地、香烟、收音机等。
虽然干这一行竞争激烈,但费尼有自己的优势。
他利用老兵这个身份与海军官兵混得挺熟,经常能混上军舰直接推销。
他还会从当地妓女那里打听到舰队下一个目的地,提前做好准备。
在此期间,他遇到了康奈尔大学的校友罗伯特·米勒,两人开始合作,卖的东西也扩大到汽车、香水和珠宝等。
1960年,两人成立了环球免税集团(DFS)。
他们最早在檀香山和香港这两个美国军舰最常光顾的港口开店,到1964年时,店面已经铺到27个国家,雇员人数也超过了200人。
美国人节俭的生活方式值得借鉴提到美国,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世界上经济最发达的国家”,那么以此推论,美国人应该是比较有钱的,想必在花钱方面也比较豪爽。
其实不然,在美国,除去一部分非常有钱的富豪外,普通的中产阶级和工薪阶级在花钱方面是非常节俭的,其节俭程度甚至出乎我们的想象。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我们就先从日常饮食来管中窥豹一下。
美国的食品相对于美国人的工资来说真的算是很便宜了,一磅猪肉只要两三块钱,一盒12个鸡蛋也只要两块多钱,蔬菜从几毛钱到几块钱一磅不等,各种谷物也是十分的便宜。
即便是如此便宜的物价,美国人在吃的方面还是十分节俭的。
有朋友在一个美国家庭做中文教师。
这个家庭住在曼哈顿,夫妻两个人都是银行里面的高管,家里雇着一个管家和一个保姆,有两个孩子。
这样的家庭,其富裕程度已经远远超出了中产,但是日子还是过得十分节俭。
家中的小儿子只有五六岁,每次吃完饭都要用舌头把碗里面的食物舔干净,掉在桌子上的也要捡起来吃掉。
男主人的专用冰箱里装得最多的食物是一种类似于汉堡包和三明治的卷饼,这种卷饼是美国最普通的食物,街边的小店都能买得到。
说完了家里面,再来看看在餐馆里吃饭的情况。
对于美国人来说,一顿饭如果人均消费超过了20块钱,就基本可以归入大餐的行列了。
如果一个餐馆的人均消费超过40块,那么这个餐馆就可以被归入高档餐厅行列,一般需要穿正装去就餐。
我曾经在曼哈顿第五大道附近的一家日本餐厅和一家法国餐厅用餐,日本料理和法国料理在美国一般属于价格比较昂贵的食物,又地处全美国乃至全世界最繁华的地段,但是一餐不算酒水的话,人均也不过五六十美元。
相对于国内很多人一餐动辄几千元的消费,不得不让我们有所思。
尽管物价如此便宜,美国人买东西还是非常精打细算的。
无论是在超市还是商场,经常能看到手里拿着各种优惠券寻找打折商品的人。
等待购物的人群感恩节是美国最大的打折季,尤其是在“黑色星期五”之前周四的午夜到星期五凌晨,很多商品基本上都以半价甚至更低的价格出售。
“抠门”的巴菲特2008年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爆发了,当时股票跌的那就叫个惨不仍睹,当时全球的股市都闹了这个大熊市,可是没想到的是巴菲特的股票却逆市上扬,当年他的股票市值窜到了620亿美金,超过了已经在福布斯首富榜呆了12年的比尔盖茨。
全世界的人都在赔钱,而他的股票却在赚钱,其功力之深可见一斑。
虽然巴菲特是世界公认的股神公认的首富,但是他的抠门,在美国可是有口界碑的,举个小例子:巴菲特开车从来不洗车,等下雨了开出去免费洗。
巴菲特还说过这么一句话,我儿子要是能从我这里弄走一毛钱,那算他运气好。
有人可能要问,那过年总得给些压岁钱什么之类的吧,当然巴菲特也给,但是给完之后,他又会在家里放几台老虎机,再怂恿他的孩子们去用钱生钱,结果我们也可想而知。
抠门源于小时候不一样的经历,他的爷爷是一家杂货店的老板,爸爸是一名股票经纪人,在经历了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之后,家境衰败,而他也是在一个极度抠门的家庭中长大。
6岁的时候,他开始与他爷爷合作,做起了口香糖的生意,后来他还专门去高尔夫球场去捡球,然后再倒卖。
就这样,在他12岁的时候,他已经攒了100美金了,这在当时可是一笔不小的数目了,折合现在的人民币大约有7000左右。
随即他就利用这笔钱踏入了股市,最后义盈利5美元收场。
不一样的经历也让他逐渐明白了股票像过山车一样的状态,也为后来的事业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在商业判断、投资方面,巴菲特从不怀疑自己,但是在其它方面,比如人们是不是喜欢他,他在人们心目中是怎么样的,他却喜欢怀疑自己。
他对别人的批评很敏感,也经常谴责自己。
除了投资,巴菲特几乎乏善可陈;在谈恋爱时缺乏自信,其未来的妻子苏珊总跟别的男生出去,而他只好和老丈人“调情”,按照施洛德的说法,这位未来岳父很喜欢巴菲特,“他没有儿子,他把沃伦视为泡泡糖之后最棒的东西。
”而巴菲特最大的失败也是因为苏珊,在取得金钱上的成功后,这位几乎将全部时间贡献给工作的中年男人却没料到,一直在背后支持着他的妻子,竟然会下定决心要离开他。
亿万富翁们的节俭生活,11位科技界富翁的生活习惯许多人赚钱发财后都喜欢购买豪华游艇和巨大豪宅,但也有些人不喜欢炫耀他们的财富。
以Twitter公司联合创始人比兹·斯通(Biz?Stone)为例,他称驾驶比大众高尔夫更豪华的汽车时会觉得有些尴尬,而谷歌联合创始人谢尔盖·布林(Sergey?Brin)则喜欢去百货商场批发购物。
那到底是什么让这些亿万富翁与别的有钱人不一样?是人脉、眼光?分享美国主流网络媒体BI日前盘点的11位科技界亿万富翁的生活习惯,尽管他们家财万贯,但却过着极为简朴和热衷慈善的生活。
1.谢尔盖·布林(SergeyBrin):谷歌联合创始人,净资产291亿美元。
亿万富翁们的节俭生活,11位科技界富翁的生活习惯如果说一个拥有数架飞机的人节俭,可能有悖常理。
但布林却坦承,他不喜欢花钱。
布林2007年接受采访时称:“从父母身上,我学会了节俭,普通生活同样也能让人感到快乐。
有意思的是,我现在进餐时依然不会剩饭,买东西时也要关注价格。
我也试着强迫自己不这样做,不要如此节俭。
即使不拥有如此多的东西,但我还是很快乐。
”布林经常去Costco批量购物。
布林还是一个大慈善家,他与分居妻子2013年曾捐献出2.19亿美元。
2.马云:中国电商巨头阿里巴巴创始人兼董事长,净资产228亿美元。
亿万富翁们的节俭生活,11位科技界富翁的生活习惯马云是中国最富有的人之一,但他很少进行挥霍性消费,更喜欢保持个人生活远离聚光灯。
马云少年时家境贫寒,2次高考均落榜,求职被拒数十次。
尽管他在中国已经成为名人,但他依然喜欢在山上安静地冥想,与朋友打扑克。
马云的朋友说:“马云的生活方式非常简单,他喜欢打太极拳、读武侠小说。
我认为他没有太大变化,依然保持着自己的习惯。
”3.查理·厄尔根(CharlieErgen):美国卫星电视运营商Dish?Networks创始人兼CEO,净资产178亿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