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届高考语文模拟题分类汇编: 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
- 格式:doc
- 大小:122.00 KB
- 文档页数:31
2011年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论述类(科技类)文本阅读(全国新课标卷)一、现代文阅读(9分,第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题。
《诗经》原来是诗,不是“经”,这在咱们今天是很准确的。
但在封建社会里,诗三百篇却被尊为“经“,统治阶段拿它来做封建教化的工具。
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诗三百篇是一种配乐演唱的乐歌。
这些乐歌一方面用于祭祀、宴会和各种典礼,当作仪式的一部分或娱乐宾主的节目。
另一方面则用于政治、外交及其他社会生活,当作表情达意的工具,其作用和平常的语言差不多,当然它更加曲折动人。
例如周代有一种“献诗陈志”的做法,当一些人看到国君或者同僚做了什么好事或坏事,就做一首诗献给他们,达到颂美或者讽谏的目的。
还有人由于个人遭受冤屈或不幸,也往往通过诗来发泄和申诉。
应该说明,“献诗陈志”是要通过乐工的演唱来献给君上或同僚的,所以卿士“献诗”总和“簪献曲”或者“瞍赋”、“矇诵”并提。
在人民群众的生活里,诗歌也常用于表情达意,例如《诗经·邶风·新台》和《诗经·秦风·黄鸟》等,都是针对具体的现实问题而发的。
古代史传中还有一些不在三百篇之内的“徒歌”,例如《左传·宣公二年》记载宋国将军华元被郑国人提了去,后来逃回来,人民讥笑这位败军之将,做了一个歌儿对他唱。
这样的歌,从性质上说和“献诗陈志”没有什么分别。
不过士大夫献诗,是特地做了乐工唱的;庶人的作品则先是在社会上流传,给采访诗歌的人收集去了,才配上乐曲,达到统治阶段的耳中。
在外交宴会等场合,宾主各方往往通过“赋诗”来表达愿望和态度。
“赋诗”时点出现成的诗篇,叫乐工们演唱,通过诗歌的问答,了解彼此的立场,这就叫“赋诗言志”。
这种“赋诗”往往不管原作本身的内容和意义,仅仅是把赋诗者的观点和愿望寄托在诗中某几句之上,来作比喻和暗示,所以是一种典型的断章取义。
《左传·襄公二十六年》记晋侯为了卫国一个叛臣的缘故,把卫侯羁押起来,齐侯和郑伯到晋国去说情,郑国的子晨就赋《诗经·郑风·将仲子》一诗。
2011年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论述类文本阅读一、现代文阅读(9分,第小题3分) (山东卷)二、(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衡中西以相融何家英一提传统,就只讲民族本位;一讲创新,就只提西洋东洋。
我总觉得这是个天大的误会。
不同的文化背景,自有不同的传统,也有各自的创新;他们发生碰撞,互相影响,彼此融合,就会形成一个大传统。
当然,这中间有一个“体用”问题:立足民族之体,巧取东西洋为用。
作为一个中国画家不应该顾此失彼,而应该从容对待,既不画地为牢,也不盲目追随。
我的这一思路既是对时尚潮流的反思,也是对自己创作的要求,即要求把思路化为笔痕。
基于此,必须沉潜下来,埋头虚心,力求在“大传统”中获得滋养。
准确地说,是想在东西方不同的传统中探求相同的规律、彼此的契合点。
中国画,至少是中国工笔画,其精神意度、方式方法,在很大程度上是和西方绘画相通的。
当然,这里大体上是指晋唐画风。
晋唐画风能达到造型饱满、气势磅礴、高逸充盈、朴素自然,原因何在?除了才气、学养、心态,是不是原生的深刻的直觉感受起了重要作用呢?我在想,晋唐人所创立的艺术范式是从切身的感受中生发的,其间一定经历了反复观察、审视、理解和提炼的艰苦过程。
明清时期,工笔人物画都和晋唐不同,甚至走向了反面,变得纤弱而萎靡。
我们有—个伟大的传统,却被轻弃;我们还有一个惰性的“传统”,却被继承。
惰性的传统使我们把晋唐的传统简化为一个形式套路,一个抽去了内涵的外壳,这真荒谬。
所以一定要回归,回到晋唐,继承优秀的传统。
其实,我们对西画传统的“借鉴”也是有惰性的。
五花八门的“主义”,莫名其妙的“观念”,都被“拿来”。
只做表面文章,不管实质问题,这不正是惰性的表现吗?所以,我觉得和其接受那些大而无当的观念,不如借鉴些具体方法解决问题,西画的观察、审视、理解和提炼和晋唐传统并无二致,可对应、契合。
很多西画作品能更直观地给予我们实践上的参照,并很实在地启悟心智。
2011年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论述类(科技类)文本阅读2(重庆卷)二、(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阅读下文。
完成第5~7题。
在前不久举行的世界报业和出版业展览会上,德国一份堪称“革命性”的个性化报纸——“niiu”吸引了大家的眼球。
这份报纸的内容可以在网上根据读者的个性化要求量身定做,并以最符合读者阅读习惯的纸张形式印刷出来,还能像传统报纸一样投递到户。
一切很简单:订户只需在第一天下午两点钟前登录“niiu”的网站,从其合作伙伴(包括德国国内外部分报纸和网站)中选择感兴趣的内容,提交后系统将自动排版,由专门的公司负责处理印刷,连夜生成一份独一无二的l6页彩版日报。
这无疑就像素来只供应固定套餐的食堂开始提供菜式丰富的自助餐一样令人兴奋。
翌日8时许,订户就可以一边翻阅自己“主编”的报纸,一边享用早餐了。
仅仅30天,“niiu”就吸引了超过1000人上网订阅,远超预期。
“niiu”作为一个跨越两种媒介形态的互动产物,既可被视为纸质媒体转型的有益尝试,也可被视为网络媒体的大胆试水。
“niiu”的成功说明,网络媒体和纸质媒体之间可以超越竞争与对抗,做到互补共赢。
“niiu”的模式有两个主要特点。
第一,充分利用了纸质媒体的优势,并对纸质媒体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网络媒体提供的新闻时常被人批评缺乏公信力,而“niiu”的合作伙伴多是具有广泛影响力的优秀报纸,使其内容得到保障。
“niiu”的内容供应商依据其被选择的内容数量获取利润,从而增加了额外收入,提高了“隐形”发行量。
这种网上发行还促使传统媒体在提升新闻品质上更下功夫,增强竞争力。
此外,传统媒体还可以通过分析“n iiu”订户选择文章的偏好,辅助调整报纸的内容定位。
第二,这种新的形式开拓了纸媒的潜在阅读群,使广告投放更加精准,并带动了“网际”印刷。
“niiu”的目标读者群主要是学生,因为他们更愿意尝试和接受新生事物,这种新形式为重构报纸与年轻人之间的关系做出了有益的尝试。
2011年高考语文模拟试题(一)本试卷共4页,24小题,满分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本大题4分,每小题3分,共1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A.煎.熬翩跹.信笺.草菅.人命B.渎.职赎.罪案牍.穷兵黩.武C.狙.击诅.咒趔趄.人为刀俎.D.遏.制揭.发歇.息竭.尽全力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熟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3分)A.美国电影大片《功夫熊猫》在中国播出,它采用现代科技并融合了中国元素,在社会上引起很大的反响,人们对之评头论足....,大加赞赏。
B.姚明因为左脚压迫性骨裂,被迫退出本届奥运会比赛。
这个消息对热爱姚明的球迷来说无异于平地一声雷.....。
C.第29届北京奥运会主会场“鸟巢”和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不仅规模宏大,而且在设计、建造上融入了科技、人文、绿色奥运理念,比起以往奥运场馆的确卓尔不群....,更加璀璨夺目。
D.晚会上,演员们个个粉墨登场....,把自己的绝活都展现了出来,赢得了台下观众的阵阵掌声。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A.对于实施素质能不能提高教学质量,又减轻学生负担的问题,我们的回答是肯定的。
B.看完那部电视剧后,除了荧屏上活跃着的那些人物给我留下的印象之外,我仿佛还感到一个没有出场的人物,那就是作者自己。
C.文学事业是一种精神劳动,对于从事这种精神劳动并卓有成效者,政府应给予奖励。
D.七彩瀑布群,位于香格里拉县尼汝村的一个群山深处,一条名为“尼汝河”的高原融雪河流和陡峭的山峰造就了这一旷世奇观。
4、下列各段括号内的句子,与上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最简朴者最富有,无色却如图画一般灿烂,无声却如交响乐一般和谐。
我们的周总理是(①芳泽满人间的伟大公民,又是最简朴无华的普通公民②最简朴无华的普通公民,又是芳泽满人间的伟大公民)。
回首人生,老年人是一部历史;把握今朝,老年人是一面旗帜;憧憬未来,老年人是一道风景。
2011年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及详解辽宁省2011年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散文中的闲话笔调吴永福散文写作中,最有兴味的或许就是笔调了。
笔调,是一个作家成熟的标志。
现代散文中,有一种甚为风行的笔调,就是闲话笔调。
胡适曾说:“白话散文很进步了。
散文方面最可注意的发展,乃是周作人等提倡的‘小品散文’。
这一类小品,用平淡的谈话,包含着深刻的意味;有时很像笨拙,其实却是滑稽。
这一类作品的成功,就可彻底打破那‘美文不能用白话’的迷信了。
”可见所谓闲话笔调就是谈话风格的,或者说用谈话方式来作文。
此种笔调经周作人、林语堂等人的提倡,便有了以性灵为中心、以闲适为格调之说。
此种谈话风格的小品文笔调,林语堂甚为醉心,并在许多文章中反复申说。
林语堂因甚为欣赏谈话风格的行文,还力主扩充散文的篇幅,但要以此来挑战古文的简洁,就不足为训了。
用谈话方式来作文自然是很好的,但作文毕竟不完全等同于谈话。
若是真将那种谈话过程记录下来,也够得拉杂,更不用说话题的游移了。
梁实秋先生力主行文的简练,就要明智得多。
呼应于周作人的说法,林语堂主张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调,但又格外地张扬了幽默。
幽默可为行文增添风趣,但若过分大张旗鼓地提倡,则本身可能成为一个幽默。
闲话笔调是散文中较为自然的言说方式。
此种笔调是用说话来交流的,心中存有一个交谈的对象,如此即可展开交流。
至于所谈的题目并未限制,照林语堂的说法,正是宇宙之大、苍蝇之微无所不谈。
不过,作家的言说仍不离心灵或性情,因而所谈的题目也是有喜恶的。
但不妨假定读者那方面也有同好,如此即可达成沟通。
此种笔调虽说有一种涵盖作用,但并不碍于各人的谈论,并非千人一面,可各有面目。
比如周作人的创作以闲适为主,从而讲求所谓生活的艺术。
但在退隐的心态下,也不无书斋生活的苦闷,于是于闲适中渗出一股苦味来。
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答案:一、6.【答案】DA无中生有。
原文中说的是“世界永远充满着龌龊与清洁的角逐,而清清世界、朗朗乾坤不仅是中国人的社会理想,也是一种审美追求。
”,而并没有说化解了这种冲突。
B范围夸大。
原文是说“中国艺术追求这种绝对的宁静”,而并未说这种永恒的宁静是中国艺术追求的全部内容。
C原文中并未提到“帮助我们还原宇宙的本来面目”,无中生有。
7. 【答案】DD对应原文“在静寂冷寒的天地中,空亭孑立,似是令人窒息的死寂,然而,你看那孤云舒卷,轻烟缥缈,青山浮荡,孤亭影乱,这不又是一个充满生机的世界吗!彻骨的冷寒,逼人的死寂,在这动静转换中全然荡去。
”,可知是将“彻骨的冷寒,逼人的死寂”全然荡去,而不是用它反衬生机。
8.【答案】AB第④段中作者引用文嘉题画诗的目的是为了论证“是在静寒中表现生趣,静寒为盎然的生机跃动提供了一个背景”。
C题干中两者并未构成因果关系,且原文中并未提及中国画是听觉艺术。
D原文中说“静之寒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空之寒”,而并未说“静之寒就是空之寒”,且中国艺术保持“自然的纯粹性”与“静之寒”“空之寒”没有关系。
二、(18分)1.(2分)D2.(2分)发展的历史3.(2分)对大自然的审美需求对城市艺术品质的审美需求4.(4分)第4段的“空间”是指场所:作用是便于人与人近距离面对面交流,减少城市人的心灵疾病。
第5段的“空间”是空地:作用是使生活在其中的人们得到精神山的放松和愉悦,而不感到压抑与紧张。
(每个要点个1分)5.(3分)B6.(5分)世博会会址选择在黄浦江两岸。
黄浦江上蓝天白云,清风徐来,绿波荡漾,让人们在城市生活中能够享受大自然,体现了家园城市满足居民对大自然审美的深层需求这一要素。
(其他如世博会主题等,举例2分阐述3分)三、1.文献综述在国内学术界不太受重视,问题较多。
2.C3.认真阅读4.第⑥段强调学术刊物对文献综述的倡导与支持的重要性;是对核心观点的补充,使论述更全面。
高考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指导摘要:一般论述类文章是高考考查学生信息阅读能力的载体。
信息阅读以确认、筛选、整合为手段来准确获取文章信息。
信息筛选的抓手是关联词语和提示语,借助关联词语和提示语来确定句子间的关系,进而确定主要信息和次要信息,然后筛选、整合文中的重要信息。
做一般论述类文章的选择题,要明确设计错误和正确选项常用的方法。
关键词:信息阅读确认筛选整合关联词语提示语设计错误和正确选项常用的方法一、一般论述类文章论述类文章是指研究各种社会科学的文章,包括经济学、历史学、教育学、语言学、美学、考古学等。
从选文看,高考中的论述类文章往往富有时代气息和人文涵养,其内容覆盖了古文化(考古),文章学、文艺鉴赏、书法、绘画、道德观念,社会伦理、语言与写作、音乐、教育等方面,涉及学科门类齐全。
从表达方式看,一般以议论为主,直接阐述事物的道理,表达一定的见解和主张。
请看2011年高考课标卷一般论述类文章内容分类一览表:由上表可看出高考中一般论述类文章涉及的学科门类,教师要提醒学生平时有意识去看一些关于这些学科门类的书籍,进行知识积累。
二、一般论述类文章考查的目的一般论述类文章考查的目的,不是要求学生全面、系统、透彻地弄懂相关知识,而是用论述类文章作为“语言载体”,来考查学生对抽象语言的认读能力。
这种能力包括对概念的理解,对文中重要句子含意的理解,对文中信息的筛选和整合,对文章结构的分析,对文章思路的把握,对文章内容要点的归纳,对文章中心意思的概括,对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分析概括。
三、高考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的实质高考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试题是适应高考特定需要,考查精读(信息阅读)能力的试题。
信息阅读不同于消闲阅读、浏览阅读,也不同于探究阅读、专业阅读。
信息阅读是以阅读者的知能积累为依托,以确认、筛选、整合为基本手段,准确获取文章中的新鲜信息,从而扩展、补充、校正原有的认知积累,并进行合理的推断、想象、鉴赏的一种阅读方式。
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答案:一、6.【答案】DA无中生有。
原文中说的是“世界永远充满着龌龊与清洁的角逐,而清清世界、朗朗乾坤不仅是中国人的社会理想,也是一种审美追求。
”,而并没有说化解了这种冲突。
B范围夸大。
原文是说“中国艺术追求这种绝对的宁静”,而并未说这种永恒的宁静是中国艺术追求的全部内容。
C原文中并未提到“帮助我们还原宇宙的本来面目”,无中生有。
7. 【答案】DD对应原文“在静寂冷寒的天地中,空亭孑立,似是令人窒息的死寂,然而,你看那孤云舒卷,轻烟缥缈,青山浮荡,孤亭影乱,这不又是一个充满生机的世界吗!彻骨的冷寒,逼人的死寂,在这动静转换中全然荡去。
”,可知是将“彻骨的冷寒,逼人的死寂”全然荡去,而不是用它反衬生机。
8.【答案】AB第④段中作者引用文嘉题画诗的目的是为了论证“是在静寒中表现生趣,静寒为盎然的生机跃动提供了一个背景”。
C题干中两者并未构成因果关系,且原文中并未提及中国画是听觉艺术。
D原文中说“静之寒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空之寒”,而并未说“静之寒就是空之寒”,且中国艺术保持“自然的纯粹性”与“静之寒”“空之寒”没有关系。
二、(18分)1.(2分)D2.(2分)发展的历史3.(2分)对大自然的审美需求对城市艺术品质的审美需求4.(4分)第4段的“空间”是指场所:作用是便于人与人近距离面对面交流,减少城市人的心灵疾病。
第5段的“空间”是空地:作用是使生活在其中的人们得到精神山的放松和愉悦,而不感到压抑与紧张。
(每个要点个1分)5.(3分)B6.(5分)世博会会址选择在黄浦江两岸。
黄浦江上蓝天白云,清风徐来,绿波荡漾,让人们在城市生活中能够享受大自然,体现了家园城市满足居民对大自然审美的深层需求这一要素。
(其他如世博会主题等,举例2分阐述3分)三、1.文献综述在国内学术界不太受重视,问题较多。
2.C3.认真阅读4.第⑥段强调学术刊物对文献综述的倡导与支持的重要性;是对核心观点的补充,使论述更全面。
浙江省2011届高三模拟考试试题(一)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王国维的“阙疑”精神李学勤王国维先生的研究领域广博,成就卓越,在学术史上早有公论。
他一生学风笃实矜慎,不轻易立说,也不任意争辩,虽已多年闻名于海内外,仍然保持谦虚的态度。
大家知道,王国维先生对《尚书》有深入的研究和创造性的贡献。
他的论文集《观堂集林》,开卷《生霸死霸考》、《高宗肜日说》、《洛诰解》,一直到《〈书〉顾命同瑁说》等好多篇,都是关于《尚书》的,可说达到了这方面研究的最高水平。
尽管如此,他却再三声明《尚书》有许多地方“不能解”。
《观堂集林》卷二收有《与友人论〈诗〉〈书〉中成语书》,其中王国维先生自述说:“《诗》《书》为人人诵习之书,然于六艺中最难读。
以弟之愚暗,于《书》所不能解者殆十之五,于《诗》亦十之一二。
此非独弟所不能解也,汉魏以来诸大师未尝不强为之说,然其说终不可通,以是知失儒亦不能解也。
”王国维坦承他对《尚书》好多文句“不能解”,并且指出前人的解释“不可通”,是“强为之说”,他不能与之苟同。
1924年夏,王国维先生为容庚先生的《金文编》撰序,首先引用孔子讲的“多闻阙疑”和“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二语,认为:“阙疑之说出于孔子,盖为一切学问言。
”接着他讲到《易》和《书》的“难解”,并说:“余尝欲撰《尚书》注,尽阙其不可解者,而但取其可解者著之,以自附于孔氏阙疑之义。
”他于1925年到清华研究院任导师,曾专讲《尚书》,确实体现了“阙疑”这一点。
据当时听课的学生吴其昌先生的《王观堂先生〈尚书〉讲授记》和刘盼遂先生的《观堂学〈书〉记》,他上课先讲述历代《尚书》传流和注释的历史,其间便强调“其不可通音,终不可通也”。
年最新高考语文模拟试卷20112011 年最新高考语文模拟试卷◎程鸣本卷满分150 分,答卷时间150 分钟第 1 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题 3 分阅读下边文字,达成 1~3 题。
当下文艺责备缺什么责备精神不停弱化赖大仁文艺责备的基天性质与功能,其实不不过在于对文艺现象进行描绘与阐释,更重要的还在于,站在这个时代应有的价值立场上,对今世文艺现象进行审美评判与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这个时代的文艺发展趋势,赐予规范与指引。
目前的问题是文艺责备界自己在相当程度上弱化了这类责任,由此造成了此刻文艺责备的某些缺失,这类缺失或不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缺乏对此刻文艺发展面对问题的研究。
真实的文艺责备不可以只就文艺现象讨论文艺现象,而要从时代需要出发,在对目前文艺现象的观照中,发现拥有必定广泛性和趋势性的问题,对此加以评析谈论,辨明是非。
跟着社会改革开放进一步推动,新世纪以来文艺现象显得更加复杂多样一方面,网络文化、图像文化以及其余各样新媒体文化蓬勃流行,与今世文学艺术互相影响浸透,并且在市场花费主义的作用下,文艺现象极为芜杂,以致存在各种乱象,让人头晕眼花迷惑莫辨;而另一方面,理论界一些人又不论现真相况如何,不停把西方流行的所谓文学消亡论、艺术终结论等各样时兴理论引进来大加炒作,把文艺界搞得莫名慌张不知所措。
面对这样的现实,此刻的文艺责备有责任仔细研究分析一下。
二是缺乏对文艺价值观的仔细商讨和踊跃指引。
此刻文艺已经充足开放多元发展,从创作题材到创作方法、文艺形式的创新都已经不行为问题,真实的问题在于,我们的文艺终究表现和传达什么样的价值观?终究形成什么样的精神价值导向?无须讳言,在此刻社会客观存在的享福化、花费化、娱乐化、游戏化现象的影响下,一些文艺创作一味将就知足这类现实需求,放弃了应有的价值立场,在必定程度上堕入了价值观的迷乱;而文艺中这类迷乱的价值观又会反过来影响社会民众,致使社会价值观的更大杂乱。
2011届高考语文模拟题分类汇编: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2011·巢湖一检】一、(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华民族凝聚力形成的历史根源中国疆土辽阔,地域相连,四周有自然屏障,内部有结构完整的体系。
一般地说,中原的农业民族地区气候湿润,宜于农业精耕;北方民族居住区域气候恶劣,植被差,只能粗放牧业;南方民族居住区多高山、丘陵,虽从事农耕业,但交通阻隔,古代长期处于刀耕火种的阶段。
这种民族区域经济的自然分工度发展不平衡和地理上的互相连结与史错杂居,为它们之间的交往和联系提供了天然条件。
经济生活的本质决定,任何一个民族,出于生计和民族的发展,都需要和其他民族进行物资交换,扩大经济往来。
北方游牧民族单一的经济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生活需要,为了获取生活上不可缺少的农副产品,如谷物、布帛等,不得不依赖于中原的农业民族。
南方、北方各民族我们称之为边疆民族。
中原地区常常经济富庶、文化繁荣,对周边民族有极大的吸引力。
边疆民族以不同的方式向中原靠拢,或掠夺、战争,或贸易、和亲,或入主中原。
秦始皇修长城,并没有堵住匈奴的不断掠迫。
汉时,冒顿入寇,网开一面使汉高祖得以脱险,其目的是以此为条件向汉朝换取大量的物资。
契丹、女真、党项等族虽然对北方农业进行了大规模开发,但经济发展的程度仍远不如中原内地,他们仍然不断地逼近中原,要求南方朝廷供应物资甚至要求给予土地。
中原经济对北方民族不断吸引,使他们步步南下,留在汉地的就融合于汉族之中。
当北方民族弱小力不敌中原朝延时,有时也会以主动“入贡”的方式采谋求经济利益,换得中原天子的“赏赐”。
边疆民族潮流般地一次次向中原靠拢、合聚的历史现象一直不断。
同时,中原民族农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也需要畜牧业经济的补充和支持。
中原朝廷在与少数民族地区交界处开设互市场所,开展贸易,达到双方经济互惠之目的。
这种经济上互相联系和交往的形式,历时欠远,难以中断,且逐步完善。
几千年来,中华各民族间的关系变化虽然曲折复杂,形式多样,但无论是以战争掠夺的形式,还是以和平交往的形式表现出采,其实质都是为了实现经济上的相互需要和满足,中原地区的农业经济成为边疆少数民族社会经济和生产体系的一部分,边疆地区的畜牧业经济也成为中原地区社会经济和生产体系的一部分,各自都不能相互缺少,这料民族间经济的联系和依赖,将各个民族社会生活内在的需求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核心。
历史上各民族有过分裂,也有过统一,但分裂是短期的,而统一是长期的。
经过分裂,总是走向统一。
各民族间在政治、经济、文化等诸方面的联系愈来愈密切,彼此间相互依存、相互吸引,在历史的长河中汇流,形成一股强大的内聚潮流、力量,最终结夸成中华民族这样一个多元一体的整体。
(选自刘学谦主编《当代中国凝聚力大典》,作者陈育宁,有删节)1.从原文看,下列关于中华各民族在自然、社会、经济等方面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中原的农业民族,一般来说居住地区气候湿润、宜于农业精耕,有大量农副产品,如谷物、布帛等,通常经济富庶、文化繁荣。
B.北方民族居住区域气候恶劣,经济形式单一;南方民族居住区域多高山、丘陵,交通不便,古代长期处于刀耕火种的阶段。
C.南北方民族地理上的互相连结与交错杂居,中原民族区域经济的自然分工及发展不平衡,为它们之间联系提供了天然条件。
D.中华各民族之间在政治、经济、文化等诸方面联系密切,彼此间相互依存,有过分裂,但分裂是短期的,统一则是长期的。
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核心,由中华大地各民族间经济相互联系、依赖,将各民族社会生活中内在需求紧密结舍在一起所形成的。
B.中国的任何一个民族,考虑经济生活,出于民族的生计和民族的长远发展,都需要和其他民族进行物资交换,扩大经济往来。
C.秦始皇修长城并没有堵住匈奴的不断掠边,契丹、女真、党项等族不断逼近中原,都表明边疆民族以不同的方式向中原靠拢。
D.中原朝廷在与少数民族地区交界处开设贸易互市场所,是为了达到双方经济互惠之目的,而中原农业生产力则可独立地发展。
3.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A.疆土辽阔,地域相连,四周有自然屏障,内部有结构完整的体系,这些从地理上说明中华各民族交往和联系有相当大的困难。
B.北方弱小民族主动“人贡”以谋求经济利益,北方民族留在汉地融合于汉族,这说明汉族强大,北方民族委屈靠拢甚至合聚。
C.几千年中华各民族问的关系变化,或战争或和平,实质是为了实现经济上的相互需要和满足,这才逐步形成中华民族凝聚力。
D.中华大地各民族相互间形成一股强大的内聚潮流、力量,最终结合成中华民族这样一个多元一体的整体,超越世界其他民族。
1.C项。
C项表述与原文不一致,原文说“这种民族区域经济的自然分工及发展不平衡和地理上的互相连结与交错杂居”指的是中原、北方和南方三者之间。
【评分提示】正确得3分。
2.D项。
“农业生产力则可以独立发展”错误,原文说“也需要畜牧业经济的补充和支持”。
【评分提示】3分。
3.C项。
A项,“有相当大的困难”不合文意。
B项,“委屈地”不合文意,从文章内容看,北方民族是主动愿意的靠拢甚至合聚。
D项无中生有,“超越世界其他民族”不是作者的观点。
【评分提示】3分。
【2011·佛山顺德期末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小题。
心理学与文学(瑞士) 荣格(1)心理学作为对心理过程的研究,也可以被用来研究文学,因为人的心理是一切科学和艺术赖以产生的母体。
我们一方面可望用心理研究来解释艺术作品的形成,另一方面可望以此揭示使人具有艺术创造力的各种因素。
因此,心理学家就面临着两种独特的、彼此有区别的任务,并且必须以完全不同的方法来考察它们。
(2)就艺术作品而言,我们必须考察的是一种复杂的心理活动的产物——这种产物带有明显的意图和自觉的形式;而就艺术家来说,我们要研究的则是心理结构本身。
在前一种情况下,我们应尝试从心理学角度对某一明确限定的、具体的艺术成就进行分析。
而在后一种情况下我们必须把活生生的、富于创造性的人类当作一种独特的个性来加以分析。
尽管这两项任务紧密相关甚至相互依存,但谁也不能为对方提供所寻求的解释。
(3)要通过艺术作品对艺术家作出结论,或者反过来,要通过艺术家对艺术作品作出结论,显然都是不可能的。
即使可以作出某些结论,但这些结论不可能是绝对的,它们最多是可能的臆测或碰巧的猜想而已。
知道歌德和他母亲之间的特殊关系,或多或少有助于我们懂得浮士德的叫喊:“母亲们——母亲们——听起来是多么奇怪哟!”虽然我们从歌德这个人身上可以准确无误地感觉到母子之间确有一种很深的联系,然而这并不足以使我们明白,从歌德对母亲的依恋中,如何能产生出浮士德戏剧本身。
同样,从相反的方向来推论也不可能取得更多的成功。
尽管尼伯龙根所生活的充满英雄气概的男性世界,与瓦格纳身上具有的某种病态的女性气质之间,确实存在着某些潜在的联系,但在《尼伯龙根的戒指》这部作品里,却没有任何东西可以使我们辨认和推断出瓦格纳偶尔喜欢穿女性服装这一事实。
(4)心理学目前的发展状况,还不允许我们建立起我们所希望的一门科学应该具有的严密的因果联系。
只有在心理生理本能和心理生理反应这一领域内,我们才能自信地运用因果联系的观念。
心理学家应满足于从精神生活的起点上,也就是说,在一种更具复杂性的层次上,对所发生的心理事件作不同程度的广泛描述,对错综复杂的心理脉络作生动的描绘。
(5)心理学家绝不会放弃要求在复杂的心理事件中研究和建立因果联系的主张,然而他又绝不可能在最完满的意义上实践这一主张,因为生命中创造性的一面 (它在艺术中得到了最充分的表现) 挫败了一切希望建立理性程式的企图。
任何一种对刺激的反应,都可以从因果性上去作出解释;但是,创造性活动与单纯的反应是完全对立的,它将永远使人类难以理解。
我们只能描述其表现形式:它可能被朦胧地感受到,但不可能被完全把握住。
心理学和艺术研究将永远不得不相互求助,而不会是由一方去削弱另一方。
(6)心理事件是可以推导的,这是心理学的一条重要原理。
心理产物是某种自在自为的东西而不管艺术家个人有什么问题,这是艺术研究的—条原理。
这两条原理,尽管是相对的,但都是正确的。
(选自《荣格文集》,冯川译)12一13题为选择题,答案填涂在客观题答题区域上。
(12题选对两项给5分,选对一项给2分,多选不给分)12.下列说法与原文不相符合的两项是( ) ( ) (5分)A.人的心理是科学艺术赖以产生的母体,因而心理学可以被用来研究文学。
B.艺术作品作为一种心理活动的产物,带有明显的意图和自觉的形式。
C.除了在心理生理的本能和反应领域内的事物,我们都能运用因果联系去分析。
D.艺术作品和艺术活动所体现的创造性的一面能最充分地表现在人的生命中。
E.心理事件可以推导,但艺术这种创造性活动却不能建立理性的程式。
13.下列关于“艺术作品”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A.是一种复杂心理活动产物B.是一种自在自为的东西C.是一种创造性活动的结果D.是一种心理生理的本能14.阅读第(3)段,填空(4分):本段作者举了两个事例来说明道理。
举歌德的例子是为了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举瓦格纳的例子则是为了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完全从心理学角度来研究文学艺术,存在怎样的困弊? 请从目前心理学的不足和艺术的特性两个方面回答。
(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12.(5分,选对一项给2分,选对两项给5分)C D.(C.与原文意思相反,原文为“只有在心理生理本能和心理生理反应这一领域内,我们才能自信地运用因果联系的观念”,;D.主宾颠倒,原文为“生命中创造性的一面在艺术中得到了最充分的表现”。
)13.(3分)D.(“是一种心理生理的本能”是心理事件的特点,而不是艺术作品的特点。
)14.(4分)(1)从心理学角度对艺术家独特的个性进行分析,不能解释艺术作品是如何形成的。
(2)从心理学角度对艺术作品进行分析,不能解释艺术家独特的个性是如何形成的。
(评分说明:照抄本段第一个句子,而不能说出“结论”的具体含义的,只给2分。
) 15.(4分,每一点2分)(1)心理学方面:目前心理学还未能建立起一门科学应该具有的严密的因果系,因而无法用心理研究来解释艺术作品的形成,也无法揭示使人具有艺术创造力的各种因素。
(2) 艺术方面:艺术是一种创造性活动,难以像心理事件一样能从因果性上去作出解释,因而很难用心理研究来解释艺术作品的形成,也难以揭示使人具有艺术创造力的各种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