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跳穴讲义位解剖
- 格式:ppt
- 大小:354.00 KB
- 文档页数:4
所谓“髀”,由骨加卑组成,大概意味着卑微的骨头,地位低下的骨头。
----注意古人所说的“地位低下”,那应该是站立的,服侍人的奴仆,而不是坐在下方的。
所以,这“髀”,应该就指人体正侧面腰部那最高的骨头。
又得跟大家说环跳穴了,目前,教科书的位置百分百是错的。
天可怜见,我可绝对不是什么推翻传统的斗士的。
绝对不想去说传统的东西有错的。
相反,我很知道,离卦地区的中国人特别看重传统、遵循传统,非常清楚,我这样地去推翻教科书上的环跳穴定位,会给人什么样的感觉;会招致多少反对。
我真的不想说环跳穴的教科书的位置有错;如果有另外一个穴位能够代替它,那么,我肯定会把这个话题撇到一边去,明知道它有错也绝对不提。
只是,实在无可奈何,它竟然是治疗近视的最最关键的穴位,让人对它的定位错误,无法忽视,也无法不跟大家详细讨论。
根据现代的教科书:环跳穴,在股外侧部。
侧卧屈股,当股骨大转子最凸点与骶管裂孔连线的外1/3与中1/3交点处。
居髎穴,在髋部,当髂前上棘与股骨大转子最凸点连线的中点处。
看《针灸大成》里环跳穴和居髎穴定位。
环跳穴,髀枢中。
居髎穴,章门下八寸三分,监骨上限中。
居髎穴和环跳穴都在胆经上,且是环跳穴的紧挨着的上一个穴位。
单纯地看环跳穴的古代和现代定位,当然看不出什么来。
但是,如果大家看一下挨着环跳穴的居髎穴的定位的古今对比,立即就能够发现问题。
居髎穴,按照现代定位,在臀部,环跳穴往上一点的位置,这也看不出问题来。
居髎穴,按照古代定位,是在“章门下八寸三分”,章门在哪?章门是肝经穴位,在第11肋游离端的下方。
是在人的前部的,前面的腹部的偏边上一点。
现在大家想想:一个在臀部的穴位,古人会找前腹部的另一个穴位,作为它的参考定位点吗?无论如何,这都是不可能成立的。
居髎穴倘若确实在臀部,那么,肯定是以背部的一些什么标志作为它的定位点。
所以,居髎穴的现在定位,肯定百分百错的。
按照古代的定义,居髎穴在哪?既然以章门穴作为参考定位点,那么,必然在章门穴的直下方,距离章门穴八寸三分处-----也就是说,居髎穴也在前腹部的靠外侧边一点点。
环跳穴文章目录*一、环跳穴的概述*二、环跳穴的取穴方法*三、环跳穴的解剖位置*四、环跳穴的疗法*五、环跳穴的配伍*六、环跳穴的功效与作用*七、文献摘要环跳穴的概述1、定义环跳穴是足少阳胆经的经穴,穴近髋关节。
故又称髋骨、环谷、髀厌、髀枢、枢中、枢合中。
穴名之意的“环”为圆形、环曲;“跳”,跳跃;穴在臀部。
主下肢动作,指下肢屈膝屈髋环曲跳跃时。
足跟可触及此穴,故名。
同时经此穴治疗可使下肢疾病好转,做环曲跳跃运动。
2、别名镮铫(《备急千金要方》),枢中(《黄帝内经素问·缪刺论》),髀厌(《黄帝内经素问·气穴论》王冰注),髀枢(《黄帝内经素问·气府论》张志聪注),膑骨(《针灸大全》),髋骨(《针方六集》),分中(《针方六集·神照集》),环谷(《针灸学》(南京))。
3、出处《针灸甲乙经》:环跳,在髀枢中,侧卧伸下足屈上足取之。
4、主治疾病环跳穴主治腰腿、下肢等疾患。
如腰胯疼痛、下肢不遂、膝胫酸痛、冷风湿痹、风疹、水肿等。
现代又多用环跳穴治疗坐骨神经痛、下肢瘫痪,髋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炎等。
环跳穴主治腰腿痹痛,下肢痿痹,半身不遂,风疹,脚气;以及坐骨神经痛,髋关节疾患等。
运动系统疾病:坐骨神经痛,下肢麻痹,脑血管病后遗症,腰腿痛,髋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疾病,脚气。
其它:感冒,神经衰弱,风疹,湿疹。
5、穴位解析环即环曲,跳即跳跃,此穴在臀部,当下肢环曲呈跳跃式时取穴,故名环跳。
环,弯曲,有圈之义。
同鑼,鑼为手镯。
跳,跃起。
必须弯身环腿方可便于跳跃,指取穴时之体位及其能治环而难跳之腿病而言。
环,环腿难伸,不能跳跃,为腿病的必然之象。
此为治腿病之要穴。
且在取此穴时必须侧卧,屈上腿、伸下腿,穴处即出现凹陷,也与环跳之象相符。
穴在股骨大转子高点与骶骨裂孔连线之外1/3与内2/3交界处,股骨嵌接之处,侧卧取之,膝微屈,腿微抬,此穴乃现。
每见人当跳跃时,必先蹲身屈其胯膝,穴当髀枢,人患腿部风痹则不能伸屈跳跃,针此疾去可使其人跳跃如常,因名环跳。
每期一穴52《中医健康养生》 2018年8月刊环跳穴为足少阳胆经经穴,位于臀部的侧面,临近髋关节,又被称为“环谷”“髀厌”“枢中”“髋骨”等。
“环跳”一词有多重含义,“环”字取圆形、弯曲之意,“跳”为跳跃之义,所以“环跳”是对下肢弯曲呈跳跃状态的描述,而环跳穴的主治便是腰腿难弯的下肢疾病。
环跳穴的取穴体位也是屈曲大腿,似跳跃之姿。
另外,“跳”的跳动之意,也意味着此处阳气强健。
环跳穴所在部位肌肉丰厚,大量胆经的水湿之气,在此气化为阳,故本穴阳气充健。
环跳穴位于臀部外下方,在股骨大转子最凸点与骶管裂孔连线的外1/3与中1/3交点处。
(简易取穴法:侧卧位,大腿微屈,于身体侧线找到股骨大转子,尾骨端上方即为骶管裂孔,将两点连线3等分,内侧2/3处,即外侧1/3处就是环跳穴,为一凹陷处。
)环跳穴皮肤下有髂腹下神经的外侧支和臀上皮神经的双重分布。
皮下筋膜发达,富有纤维和脂肪组织。
寒湿侵袭,便生酸、胀、疼环跳穴处肌肉丰厚,阳气充盛,但是臀部也是寒湿之气极易侵袭的部位。
腰臀部保暖不当、久坐及不良坐姿(跷二郎腿)等,都会使环跳穴气血运行不畅,病邪入侵。
最常见的便是臀部受寒湿侵袭后,出现局部酸胀、疼痛不化气为阳环跳穴文/许军峰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主任医师环跳穴育儿经每期一穴53TCM HEALTHY LIFE -NURTURING 适,抬腿、跨步困难等症状。
这是寒湿之邪侵袭,经脉受阻,气血运行不畅的表现,极易发展为中医的“痹症”。
若环跳穴部位出现剧烈疼痛,则要及时去医院检查,很可能是坐骨神经痛或腰椎出了问题。
按揉刮痧均可行环跳穴在临床应用时,主要是针灸治疗,如电针,或加艾以温针灸。
治疗时以针感向下肢走窜为宜,可以通经络,活气血,强腰腿。
除了针灸,还可以在环跳穴或其循行经脉上按摩、刮痧、拔罐等。
按摩用拇指指端用力揉按环跳穴,一次1~3分钟,同时由上至下按揉下肢的外侧面,可防治下肢痿痹、膝关节痛等下肢疾病;拍打环跳穴,可以治疗便秘。
环跳穴的准确位置图和作用环跳穴功效与作用环跳归属足少阳胆经,为足少阳与足太阳经之交会穴。
具有疏经通络、活血化瘀、止痛强筋的功效,是治疗下肢痿痹不遂之要穴,为回阳九针穴之一,可有回阳救逆之效。
本穴首见于《针灸甲乙经》。
“环”,弯曲,“跳”,跃起;环跳,必须弯身环腿方可便于跳跃。
指取穴时之体位及其能治环而难跳之腿病而言,又名“环谷”“髋骨”“髀厌”“髀枢”。
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会偶尔碰到一不小心闪了腰,或者腰痛得让人难受,没有办法伸直,走路的时候也驼着背,在躺卧的时候一定要垫棉絮,并旦在床上直挺挺的丝毫也不能够动弹,稍微转下身就会疼得要命。
遇到这种情况时,只要轻轻按揉背部痛点和环跳穴,就能够迅速止痛。
(1)环跳是治疗下肢痿痹之特效穴。
本穴治疗腰腿痛方面的作用功效人人皆知,是临床治疗腰腿疾病重要穴位。
《针灸甲乙经》载曰:“腰胁相引痛急,髀筋瘈,胫痛不可屈伸,痹不仁,环跳主之。
”本穴为足少阳胆经与足太阳膀胱经之交会穴,足太阳经分布于腰、臀和下肢的整个后面;足少阳胆经分布于人身整个侧身部;两经之经筋结于踝、膝、腘、臀和骶部;在经脉病候上,足太阳“主筋所生病”,足少阳“主骨所生病”,也就是两经脉能治疗筋骨病。
通过西医解剖学来看,本穴所处的位置正好是坐骨神经所在。
根据经脉的分布、经络的主病、环跳所处的位置(为下肢运动之枢纽)以及两经所交会的特点,所以环跳是治疗腰腿痛、下肢痿痹之特效穴。
一穴通两经,针之可以疏通调理少阳、太阳之经气,以起到疏经通络、活血化瘀、强筋止痛的作用。
临床常用于坐骨神经痛、腰腿痛、半身不遂及各种下肢痿痹疾病。
就此摘录《洪氏集验方》一相关病案:辛酉年,夏中贵患了瘫痪,不能活动行走,曾在他处治疗,治疗了很长时间没有效果。
于是请了洪遵为他治疗,立即针刺了环跳穴,患者当即能行走了。
(2)环跳也常用于男女生殖系统疾病。
男性疾病中的阳痿、睾丸炎、前列腺疾病、女性的尿道炎、带下病、产后尿潴留等病症。
在治疗这类疾病时应注意针刺的深度和针刺方向,针刺深度应在2〜3寸深,应向前阴部方向刺,并使针感传到前阴部,方可发挥应有的疗效。
【环跳穴】疏通经络,活血止痛环跳穴简介环跳穴(GB30)属于足少阳胆经这条经络,也是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之会穴,又为回阳九针穴之一。
穴近髋关节,故又称髋骨、环谷、髀厌、髀枢、枢中、枢合中。
穴名之意的“环”为圆形、环曲;“跳”,跳跃;环跳穴的具体位置在臀部,在股外侧部,侧卧屈股,在股骨大转子最凸点与骶管裂孔连线的外1/3与中1/3交点处。
怎么找环跳穴的准确位置:1.取侧卧位,伸直下腿,屈上腿,以拇指关节横纹按在股骨大转子上,拇指指脊柱,当拇指尖处,按压有酸胀感。
2.另一取穴法为,右手拇指指屈成90度,食指屈曲,以右手拇指关节抵病人尾骨下,食指指向大转子最高点,食指尖所到达处是穴。
环跳穴的作用疏通经络,活血止痛。
环跳是下肢的枢纽,常刺激环跳穴可以活络下肢气血,达到通经活络的功效,是改善下肢疾病的重要穴位。
本穴主要用于改善腰胯疼痛、挫闪腰痛、半身不遂、坐骨神经痛、下肢麻痹、行动不良,并有促进血液循环、消肿、纤腰、瘦臂、瘦腿的功效。
环跳穴是连接上下肢体的重要穴位,腰腿痛痛、麻痹、瘫痪,大多能在这个穴位找到对治的坊法。
拔环跳穴腿脚利索具体方法:按图取侧卧位,在该区域多涂刮痧油;将中型气罐吸于表面(一般1~2下),施术者一手按住皮肤表面,一手用力下压着罐(感觉靠到骨头表面层最好),上下推动若干次,“环跳穴”位置会出明显痧斑,然后顺势在斑处拔个大罐20分钟。
起罐后喝些水。
隔一周做一次,直到把痧出净为止。
按环跳穴方法刺法:直刺2.0~2.5寸。
针刺时,局部会有酸胀感,可传至下肢。
灸法:直接灸3~7壮,温合灸5~15分钟。
按摩法:以手指指腹或肘关节向下按压,并作圈状按摩。
注:1.该穴位由于长年久瘀,推罐时会特别疼(轻了不出痧啊),施术者要根据情况,手法适度,以受术者能忍受为宜。
可分几组操作,一组几下,给受术者缓冲歇息的时间。
2.此操作最好选在受术者处于比较好的状态之时,因为会耗费大量气血。
如果做完后感觉气乏力疲,可喝一支生脉饮,快速弥补损耗。
环跳穴:打通后腿脚就利索多了一般来说,老年人容易出现腰酸背痛的现象,但现在许多年轻人由于长时间坐在电脑前,也常会出现腰酸背痛的现象,另外,下肢受寒、过度负重等原因,也会造成腰腿疼痛。
所以,腰腿部的保健已成为现代人保健的重点。
环跳穴位于臀部,上连腰,下接腿,是一个治疗腰腿疼痛极好的穴位。
环跳穴的位置:环跳穴位于人体的股外侧部,侧卧屈股,当股骨大转子最凸点与骶管裂孔连线的外三分之一与中三分之一交点处。
“环跳穴”。
“环”,一种园形而中间有孔的玉器或一串连环中的一节,此指穴内物质为天部肺金特性的凉湿之气。
跳,跳动也,阳之健也,指穴内阳气健盛。
环跳名意指胆经水湿在此大量气化为天部阳气。
本穴物质为居髎穴传来的地部水湿,至本穴后,水湿渗入穴内丰满的肌肉之中并气化为天部的阳气,穴内阳气健盛使人在如,故名“环跳穴”。
定位与主治在股外侧部,侧卧屈股,当股骨大转子最凸点与骶骨裂孔的连线的外1/3与中1/3交点。
取法:侧卧屈股位,在股骨大转子最高点与骶骨裂孔的连线上,外1/3与中1/3的交点处取穴。
本穴归于足少阳胆经,为足少阳、足太阳两脉之会,具有祛除风湿、舒筋活络、通利关节、活血化瘀、散寒止痛之功,为治疗腰腿痛的要穴,主治腰胯部疼痛、半身不遂、下肢痿痹、挫闪腰痛、膝踝肿痛不能转侧等。
南少林火功推拿研究所提示:如果足少阳胆经不通畅,会使身体侧面从头到脚都感到不适,比如偏头痛、后脖颈子痛、耳鸣、口苦、夜里睡中易醒、肩膀痛、身体及腿脚外侧疼痛、痛经等,均可以尝试拔通胆经“环跳穴”,有利而无害穴位搭配本穴属于足少阳胆经,具有疏散少阳风热、和营止痒之功。
配风池、内关、曲池、血海、阳溪,治遍身瘙痒;配丰隆、阳陵泉,治疗下肢水肿;配风市,治疗风湿骨痛;配殷门、阳陵泉穴、委中穴、昆仑穴,治坐骨神经痛;配居髎、委中、悬钟,治风寒湿痹。
现代医学的新用法现代医学常用语治疗运动系统疾病,如坐骨神经痛、脑血管病后遗症、腰腿痛、髋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疾病;其他疾病:如感冒、神经衰弱、风疹、湿疹等。
环跳穴浅析_高学全2010年4月第27卷第2期Apr .2010,Vol.27No.2天津中医药Tianjin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环跳为足少阳胆经的重要腧穴,又称髀厌、髀枢、环谷、枢中等,为足少阳、太阳二脉之会,具有利腰腿、通经络之功效,常为坐骨神经痛、下肢麻痹、半身不遂等病证的首选穴位[1]。
1源流穴名首见于《针灸甲乙经》其曰:“环跳在髀枢中”,隋唐以前的文献将环跳穴亦写成“环铫”,针灸家用其命名穴位,正是用物形隐喻该穴所处的部位,即环跳穴当在形如烧器的股骨大转子后缘中点凹陷中(《备急千金要方》、《医心方》、《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等)。
然而,后世诸书,甚至穴名释义类专著均未收录。
环跳成为交会穴首见于王冰对《素问·气穴论》的注文,提出环跳为“足少阳、太阳二脉之会”,该论点一直沿袭至今[2]。
更有学者根据《灵枢·经筋》“足阳明之筋,起于中三指……直上结于髀枢……”的论述认为环跳为足三阳经的交会穴[3]。
关于环跳穴的主治功用《灵枢杂病》曰:“腰痛,……不可以俯也,取足少阳。
”明代杨继洲《针灸大成》中明确指出:“主冷风湿痹不仁,风疹遍身,半身不遂,腰胯痛蹇,膝不得转侧伸缩。
”《针灸甲乙经》云:“腰胁相引痛急,髀筋瘛,胫痛不可屈伸,痹不仁,环跳主之。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云:“制冷风湿痹,风胗,偏风半身不遂,腰胯痛不得转侧。
”《席弘赋》云:“冷风冷痹疾难愈,环跳腰间针与烧。
”《马丹阳十二穴》云:“环跳在髀枢,侧卧屈足取。
折腰莫能顾,冷风并湿痹;腿胯连踹痛,转侧重唏嘘。
若人针灸后,顷刻并消除。
”2取穴环跳的解剖层次为:皮肤,皮下组织,臀大肌,坐骨神经,股方肌。
浅层布有臀上皮神经,深层有坐骨神经,臀下神经,股后皮神经和臀下动、静脉等。
《灵腧·经络篇》曰:“胆足少阳之脉……绕毛际,横入髀厌中。
”在这里的髀厌即环跳穴,后虽经历代医学家的系统整理,但对环跳穴仍无准确的定点,均曰此穴在髀枢中。
【名家针方】治疗一切下肢疾病的要穴——环跳穴针灸正骨知多少普及针灸正骨技术知识,为广大中医针灸正骨从业者、爱好者提供交流学习平台!69篇原创内容公众号导语:如何用好“环跳穴”?学习一下夏寿人先生的经验吧!穴位侧卧取法:在大转子隆突点与臀裂上端的连线上,当其内2/3与外1/3处,即大转子的后上方;或当大转子,髂嵴与坐骨结节三角区的中央。
伏卧取法:骶骨裂孔(即腰俞穴)旁开约四寸。
仰卧取法:大转子上缘后移二横指。
俞穴特性:足少阳、足太阳之会。
主治:腰胯痛,腿膝痹痛,冷风湿痹,风疹,中风半身不遂,水肿。
1环跳穴的主治功能分析一、从俞穴特性来看环跳为足少阳与足太阳之会。
若风寒湿等外邪侵袭肌表,则少阳主枢、太阳主开的机能失调,经气不得畅通,以致出现如主治所记:腰胯痛,腿膝痹痛,冷风湿痹,风疹等证。
取环跳能转少阳之枢,以祛半表半里之邪,助太阳之开,以散表邪,具有通阳疏风、散寒祛湿作用。
二、从经脉循行及病候来看胆足少阳经脉,起于目外眦,循行头、身、下肢侧面,终于第四趾。
环跳为胆与膀胱两经的交会穴。
胆经病候:是主骨所生病者;膀胱经病候:是主筋所生病者。
从而可知,环跳穴功能舒筋脉、利关节,以治下肢疼痛、麻木不仁、屈伸不利等证。
三、从脏腑经络、阴阳表里来看环跳为胆与膀胱两经的交会穴。
胆经与肝经相表里,肝之经脉,环阴器,肝主筋,前阴为宗筋之所聚,膀胱与肾两经相表里,肾之经脉,从肾上贯肝膈,入肺中。
肾为五脏六腑之本,十二经脉之根,三焦之原。
原气发源于肾,通过三焦,输布于五脏六腑,是为内脏生理活动的原动力。
若肾阳(原气)亏虚,肝失所养则宗筋弛缓,以致阳痿或阴挺。
肺气不足则下源不固,膀胱失约而遗尿;肺气虚不能通调水道而发生水肿。
取环跳针感要求通达小腹及前阴,能激发足少阳、足太阳经气以振肾阳,可补肝气壮宗筋以治阳痿或阴挺,可益肺气调水道以治水肿,能摄膀胱固下源以治遗尿。
2针刺得气与神经分布的关系伏卧针法:从骶骨裂孔(即腰俞穴)旁开约四寸,用三寸针,以45°~50°角度,由坐骨大孔向骶骨前内方斜刺,达到骶神经丛,针感要求达小腹及前阴;用雀啄提插手法,适当剌激后,再将针尖提至皮下直刺,对准坐骨神经,针感要求下通五个足趾,适当刺激后出针,根据需要亦可留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