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读《雅舍小品》有感1000字
- 格式:docx
- 大小:19.33 KB
- 文档页数:3
梁实秋雅舍小品读后感梁实秋雅舍小品读后感读《雅舍小品》,深感梁实秋的散文具有一种以雅为本、俗中透雅的艺术品格,他的俗不是一味的大红大紫的俗,而是以雅为骨子的、充满智慧的俗。
梁实秋雅舍小品读后感1最初得知这本书时,我便是对‚雅舍‛二字产生了兴趣。
听爸爸说,那里并非‚雅舍‛,反倒堪比刘禹锡的‚陋室‛了。
而在我看完了序章----或者是那一章中梁实秋先生对"雅舍"的评价,不禁失笑。
虽题为"雅舍",却在文中坦言道,"我已渐渐感觉它是并不能蔽风雨,因为有窗而无玻璃,风来则洞若凉亭,有瓦而空隙不少,雨来则渗如滴漏。
但刘禹锡之《陋室铭》,虽题为"陋室",却道"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两者相较,倒不知是谁谦逊了。
梁实秋先生语言幽默,几乎全片贯彻了"讽刺"二字。
看到后来,我几乎已经形成了一种思维定式——每每看到标题上的事物,便下意识地认为这章又是要拿它开刀了。
有个人曾这样评价过,‚雅舍品人与品世是最深刻的部分。
品人中开头就有男人,女人,然后按年龄写,按职业写,再到具体的五个人。
基本表达了他对人的看法,有些并不全面,是着重以讽刺去了。
如男人这篇,开头一句便是‘男人令人首先感到的印象是脏!’。
下一段开头则是‘对了,男人懒。
’再如是‘男人多半自私。
’‛我感觉我和他的想法几乎一致。
之前也读过王小波先生的《我的精神家园》,也是散文集。
如今品读《雅舍小品》,竟隐约感觉二者之间有些相似之处。
只不过觉得王小波先生语言太过严肃,反倒不及梁实秋先生毒舌的魅力了——令人无奈一笑,却趣味盎然。
这本随笔,对人生,对世间百态的看法,有许多问题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也许再过很多年再去读,味道就不同了。
梁实秋雅舍小品读后感2“一个人应当像一朵花,不论男人或女人。
花有色、香、味,人有才、情、趣,三者缺一,便不能做人家的一个好朋友。
我的朋友之中,男人中只有梁实秋最像一朵花。
雅舍小品读后感7篇《雅舍小品》是梁实秋的一部作品集,篇篇精致,优雅、幽默、有趣,常旁征博引,信手拈来浑然天成,会心一笑中品味社会百态。
以下是的,希望对大家有帮助!经过修缮后的雅舍显然不会再有“风来则洞若凉亭,雨来则渗如滴漏”的景象出现,但墙上挂着的老照片、陈列柜中摆放着的旧物以及梁老笔下供他酣睡读写的一几一椅一榻却依然在静静的向我们诉说着那些关于雅舍可爱的个性。
刘禹锡《陋室铭》中曾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居于繁华闹市里的雅舍,因着浓厚的文化底蕴而显得分外不同,而梁老所著《雅舍小品》读来更是别有风味。
文房四宝、结婚典礼、我看电视、理发、洗澡、垃圾……以前从未将这类词与散文相联系过,却在看完“人间烟火”这一辑中得到感悟,原来散文也可以如此接地气。
而读“世情百态”这一辑时,又仿若在和一个老友或是长者闲谈,亲切却也受益匪浅。
看“故都乡情”,听梁老将故都的风情娓娓道来,可以清楚的感受到身处异乡的游子内心对家乡的思念。
“早起最快意的一件事,莫过于在案上发现一大堆信。
”梁老在《信》这一章中如此写道。
书信作为最温柔的艺术,的确有其独特的魅力所在。
但如今随着网络的迅猛发展,聊天工具层出不穷,我们在享用着网络便捷的同时却也很难再感同身受“从前车马很远,书信很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的唯美画卷。
若偶有闲心,执笔书信,你最想写给谁呢?远方的亲人,心中的那个他,还是昔日的同窗好友……离开校园已有一年多时间,但翻看到《同学》这一章时仍有莫名的情绪触动着我。
文中梁老提及同窗共砚的深厚情谊,谈到令人记忆犹新的同学外号,感慨走出校门,各奔前程后的所遇种种……读着读着便勾起了我对校园、对同学的记忆。
小学同学像是玩伴,嘻嘻闹闹,互相见证彼此的成长;中学同学像是战友,一起熬过中考、高考的磨砺,更有革命的情怀;大学同学像是伙伴,相伴走过青涩,迈向成熟;离开校园后,同学更像是熟悉的陌生人,通讯录中一直保存着电话号码却甚少联系,但却丝毫不会影响“同学”这个词在我心目中的地位与分量。
《雅舍小品》的读后感《雅舍小品》是梁实秋的一部散文作品集,篇篇精致,优雅、幽默、有趣,常旁征博引,信手拈来浑然天成,会心一笑中品味社会百态。
以下是小编带来的《雅舍小品》的读后感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雅舍小品》的读后感【1】首先感谢张思东学长对我文学上的支持,赠予我大量书籍供我阅读以提高写作水平,此《雅舍小品》即为其一,当然,张思东学长作为一名退伍老兵,我们的关系也是极好的。
初捧此书,我几乎是一口气读完这本不厚的小集子的。
不得不提的是这本书的写作背景,1946年,因为战乱,梁实秋先生入蜀,居住在今天重庆北碚一栋筑在山坡上的房子。
烽火连天,人心未定,实秋不写“与抗战有关的”,用笔名给当时的某报写专栏。
至于为何命名“雅舍小品”,其实并非文人自拔雅兴,强冠雅名,实则是当时那栋房子的女主人名字有雅字,为了方便邮差,便命名雅舍。
读此书作品,谈不上宏大的行文逻辑,但却清新自然,内容涉及的题材都是平凡不过,普通人不大注意的生活琐碎,正如梁先生在《雅舍》一文所写:长日无俚,写作自遣,随想随写,不拘篇章。
但在作者的笔下却别有趣味,令人读後有深得我心之感,可见作者独有的智慧和过人的洞察力。
梁先生成长于北京,也去过西洋。
国人的劣习看多了,西洋人的偏见也遇了不少。
但他既不大骂中国人的劣根性,也不需要用嚷直了嗓子的'自豪来掩饰私底下的自卑。
他只是平平静静的说,悠悠缓缓的说,把所有好的坏的都说成谐趣小文,有自嘲,有宽容,即便是讥讽也充满善意。
所居雅舍,其实“篱墙不固,门窗不严”,甚至还有鼠子乱蹿,蚊虫骚扰,对此,梁先生对此也“没有法子”,但在他笔下,有牙的相鼠上跳下蹿,跟梁先生捉起了迷藏,而聚蚊成雷的雅舍让梁先生颇感“蚊”风之盛,意外发现这雅舍之内的蚊子,骨骼清奇,“都像是硬的”,但他“仍安之”,等待寒冬驱逐,还诙谐道“明年夏天——谁知道我还住在雅舍”,让读者顿生疑窦,与鼠斗,与蚊战,也能打出风采,打出风格来?随后,梁先生笔锋一转,对月光下雅舍的描述,顿让人觉得涓涓细流,涌入心田,尤其那句“等到月升中天,清光从树间筛落而下,地上阴影斑斓,此时尤为幽绝。
雅舍小品读后感范文雅舍小品读后感范文1暮色四合,月色朦胧。
我在书香与花香的缠绵中轻轻合上《雅舍小品》,回味着书中的点点滴滴……《雅舍小品》是梁实秋的作品。
讲述的都是生活琐事,有人间烟火,世情百态,故都风物,但却被他描绘得别具风趣。
他的散文似乎信手拈来,时而流连于衣食住行,时而沉醉于琴棋书画,有时天文地理,有时人情世故。
没有大悲大喜,而是在简洁的文字中透出高雅、平和,以及一种积极温暖的情味。
冰心这样评价他:“一个人应当像一朵花,花有色香味,人有才情趣,我的朋友,男人中只有梁实秋最像一朵花。
”我最欣赏的文章是《爆竹》,过年放爆竹是我国的传统文化,文中描写了爆竹的来历,用的范围,怎样放,样子,种类及外国放爆竹。
“砰然一声,火弹飞升,继之以无数小灯纷纷腾射,状至美观”讲的即是烟花,记得跨年夜我也曾领略过烟花的壮美。
爸爸把烟花搬到远处,然后点燃引火线,跑回来,这时只见一个个光束冲向夜空,在夜空中划出一道道优美的弧线。
我紧紧地捂住耳朵,“彭!”那光束一下子绽开,顿时整个夜空都被点亮,烟花宛如一朵鲜花点缀着夜空,占据了半边天。
花还未谢,一位亭亭玉立的仙女便展现出她的身姿……有的如天女散花,臂挎花篮,鲜花乱缀;有的赛金龙腾飞,气势磅礴,雄伟壮观;有的似鲜花绽放,摇曳身姿,绚丽夺目;有的若星光四溅,秋雨潇潇,赏心悦目;还有的像仙女下凡,亭亭玉立,婀娜多姿……绚烂多姿,令人赞叹不已。
第二天早上还要放爆竹,预示着新年的'到来,迎接美好的明天。
这篇文章令我感慨万千,现在的年轻人对传统文化,传统节日的热爱已渐渐被抹淡,我们应当传承这些文化,热爱它们,这样才能拥有更美好的新时代。
正如《爆竹》一文,让我们以烟花爆竹迎接新年,迎接更灿烂的明天!雅舍小品读后感范文2今年暑假,我读了梁实秋的《雅舍小品》,虽说是读,其实就是听,因为我的眼睛散瞳了,看不清,但就是这样,我才有机会用耳朵听到了这么美的散文。
《雅舍小品》每一篇都很美,里面有描写台北故居、写雅舍、时间即生命……但最让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雅舍》。
雅舍小品读后感_雅舍小品读书笔记五篇《雅舍小品》中的作品,是名副其实的小品,虽是“随想随写”,但写来清新隽永。
内容涉及的题材都是平凡不过,普通人不大注意的,但在作者的笔下却别饶趣味,令人读后有深得我心之感。
关于《雅舍小品》读后感怎么写?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雅舍小品》读后感范文,欢迎大家来参阅。
雅舍小品读后感1读完了梁实秋的《雅舍小品》中的《写字》一篇后,我受益匪浅,感受深刻。
从古至今,需要写字的地方特别多,字的用处也特别大。
所以,写字一直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
在中国古代,毛笔是十分通用的一种书写工具,所以也就形成了一种独具一格的书写艺术——软笔书法。
可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已经很少能见到毛笔的身影了。
正如这篇文章所说:“自来水笔代替了传统的毛笔,写字一道,渐渐地要变成‘国粹’了。
”仔细一想,文章说的没错,随着社会节奏地加快,毛笔已经慢慢的淡出了历史的舞台。
可是,毛笔虽然无法跟上社会发展,但它毕竟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与智慧的结晶啊!我们不能失去这么一份祖先留给我们的遗产!相对钢笔、水笔等等,毛笔有更多的书写艺术,也有许许多多的形体。
可以说,毛笔是我国书法的化身。
如今,更多的人丢下毛笔去用水笔。
从中,我们等到了什么?又失去了什么?雅舍小品读后感2感觉梁实秋的散文,挺有周作人“闲话式”的感觉。
只不过梁实秋的散文更多的是针对社会中一些常见的加以幽默,有点辛辣的讽刺。
像《理发》,《握手》,《洗澡》之类的。
其中的一篇《旁若无人》让我想起上次我们在电影院看电影自己旁若无人的事。
文中说,在电影院里,我们大概都常遇到一种不愉快的经验。
在你聚精会神的着看电影的时候,会忽然觉得身下坐着的椅子颤动起来,动得很匀,不至于把你从座位里掀出去,动得很促,不至于把你颠摇入睡,颤动之快慢急徐,恰好令你觉得他讨厌。
大概是轻微地震罢?左右探察震源,忽然又不颤动了。
在你刚收起心来继续看电影的时候,颤动又来了。
如果下决心寻找震源,不久就可以发现,毛病大概是出在附近的一位先生的大腿上。
梁实秋雅舍小品读后感梁实秋的《雅舍小品》是一部以古典文学风格为特色的散文集,通过对生活的细致观察和深刻思考,展现了作者对人生、情感、家庭、友情等方面的独特见解和感悟。
阅读这部书让我深受启发,也让我对生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在《雅舍小品》中,梁实秋以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洞察力,描绘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雅致生活场景。
他以散文的形式,将生活中的点滴细节与情感融合在一起,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雅致之美。
在他笔下,雅舍成为了一个充满诗意和情感的空间,读来让人仿佛置身其中,感受到了那份古朴、淡雅的生活情趣。
梁实秋在《雅舍小品》中对家庭、友情、爱情等主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他以细腻的笔触和深刻的思考,揭示了人性的复杂和世间的沧桑。
在他的笔下,家庭成为了温馨的港湾,友情成为了一种珍贵的情感,爱情成为了一种美好的向往。
通过对这些主题的探讨,梁实秋让人们重新审视了生活中的真善美,也让人们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在阅读《雅舍小品》的过程中,我深受梁实秋的文字所感染。
他的文字简洁明快,富有诗意,读来让人心旷神怡,仿佛置身其中。
他对生活的细腻观察和深刻思考,让我对生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在他的笔下,生活变得如此美好,让人不禁感慨生活的真谛就在于平淡中的真实与美好。
通过阅读《雅舍小品》,我对梁实秋的文学造诣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他以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思考,揭示了生活中的美好和真善美。
他的文字简洁明快,充满诗意,读来让人心旷神怡。
通过他的文字,我对生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总的来说,梁实秋的《雅舍小品》是一部富有诗意和情感的散文集,通过对生活的细腻观察和深刻思考,展现了作者对人生、情感、家庭、友情等方面的独特见解和感悟。
阅读这部书让我深受启发,也让我对生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梁实秋的文字简洁明快,充满诗意,读来让人心旷神怡。
通过他的文字,我对生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Prevention is the best way to solve a crisis.(页眉可删)《雅舍小品》梁实秋读后感篇一:《雅舍小品》梁实秋读后感正如此书封面语,它里面是满满一本谈话的艺术。
初读这本书时我没有注意到时间的白驹过隙,以及作业还有很多。
他操着朴实无华而略带一些小幽默的轻松笔吻,向我娓娓叙说着一桩桩一件件同样无足轻重,低头不见抬头见的家常小事,就像喝着几杯小酒和一个熟络无比的街坊邻居聊天。
无论是痰盂还是萝卜汤,是吃相还是头发,是狗肉还是啤酒,他都能侃侃而谈,就这话题无限发散开来,凭借他八十年的阅历,举足轻重地作出洋洋洒洒数千字的言而有物的__。
不需深思熟虑,不需故弄玄虚,脱口而出已是浑然天成。
这么一个慈眉善目的耄耋老人,就这么突兀的坐在了我的面前,他戴着眼镜,圆脸,头顶光溜溜,咧着嘴,两眼弯得像月牙,笑得很自在。
他笑,我也笑,他的笑容那么平易近人,那么有感染力,仿佛把空中的阴霾也染成了阳光,仿佛流云也停滞不前;他骂,我也骂,不带一丝烟火气的冷嘲热讽、嬉笑怒骂,像凛冽的冬风,奔流的江河,柔软却蚀物无声。
他给了我莫大的帮助和启发。
首先是__中频出生僻字和成语,更加准确,更加精炼,能用一个字拎清,不用两个字磨叽,就是稍加模仿,也使我__增色不少。
其次是对事例的引用,在我书架上它是首屈一指的,从5000年前的尧舜禹汤,到昨天打的领带,一篇杂文可以引用七八个恰到好处的事例。
再者,与当今社会的浮华风正反,他的文风非常平实,从这篇__的题目就可以豹窥一斑,在我的同学们焦虑的思考如何给读后感取一个华丽的主题目来哗众取宠给__加分时,“读后感”三个字已经概括了一切。
除了作文,还有做人,上善若水,厚德载物。
这是一本好书,我愿意在空闲时想起他,愿意吃撑时站着阅读他健胃消食,愿意在出远门第一个想起他,愿意向朋友推荐他,愿意在作文山穷水尽时翻翻他,这也许就是对他最大的崇敬。
篇二:《雅舍小品》梁实秋读后感假期,作业真少,整天无所事事,好不无聊。
梁实秋雅舍小品读后感本文是关于读后感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梁实秋雅舍小品读后感(一)初读《雅舍》,我不禁被那字里行间透露出来的平和冲淡、乐观阔达之情深深感染了。
于是,在这个喧闹的尘世,我也痴痴幻想着有这么一处安放心灵的“雅舍”。
生活在这样的时代,大概每个人的内心都会对这处“雅舍”有着不同程度的渴望。
在此,“雅舍”已不再是某一具体的物象,而是能给人以旷达乐生、从容优雅心境的心灵之“家”。
其实,梁实秋先生的雅舍并不雅,实在是一个典型的陋室,四根砖柱“孤零零的”,木头架子“瘦骨嶙嶙”,但它却安放了先生的心灵,安放了先生的人生。
在雅舍中诞生的闲适的小品文,更是给了万千国民以现实的鼓励和精神上的慰藉。
读《雅舍小品》,深感梁实秋的散文具有一种以雅为本、俗中透雅的艺术品格,他的俗不是一味的大红大紫的俗,而是以雅为骨子的、充满智慧的俗;他的雅也不是那种洗却了人间烟火气的雅,而是带着暖烘烘的生活气息、让人觉着亲切的雅。
更可贵的是:其雅与其俗都发自真性、生自真情,毫无造作与牵强。
梁实秋毫不吝惜地将眼光投向世俗的人生和社会,在散文中包罗了男女老少、衣食住行、喜怒哀乐、家长里短等最普通的题材,用恬淡的目光来看待周围环境,以平和心境来品味世界和人生,于质朴平凡的生活中取材,把生活当艺术精雕细镂,从中透出生命的精彩和智慧的光芒。
与老舍、林语堂等人一样,梁实秋堪称20世纪中国散文的幽默大师,《雅舍小品》给予我最突出的印象也正是其幽默感的优雅从容。
讽刺散文在几位大家的笔下格调风格各异,鲁迅讲求辛辣干脆,周作人则湛然和蔼,梁实秋更注重智慧的开掘,诙谐幽默,嘲讽而不乏宽容,他总是用一种随遇而安的心态,以超然的目光审视社会世相、人生百态。
又以一种幽默、闲逸的心态冷静地审视、玩味之,其中既有儒家的冲和,又有老庄的通达,也有佛禅的超脱。
在《雅舍小品》中,作者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大千世界的人生百态图,以平常心写平常事,但总能搔到生活的痒处,寓庄于谐,使读者有所启迪。
《雅舍小品》:穿越时空的生活哲理初次接触到《雅舍小品》这部作品,仿佛被一股清新之风拂过。
这部作品以其独特的魅力和深邃的内涵,让我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断品味、思考,最终得到了许多生活的启示。
《雅舍小品》是梁实秋先生的经典之作,其中包括了许多关于生活、文化、人性的独特见解。
书中的文字,时而幽默诙谐,时而深沉内敛,让我在阅读的过程中感受到了作者对于生活的热爱和对于人性的深刻洞察。
首先,我被书中“雅舍”这一概念所吸引。
在作者看来,“雅舍”并非他所有,而是他暂居之地。
然而,他却能从这短暂的居住中,感受到“雅舍”所给予的苦辣酸甜。
这种心态让我深感敬佩。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抱怨自己的生活环境不如意,却忽略了自己的心态对于生活的影响。
正如作者所言,人生如梦,暂居之地即是家,我们又何必过分苛求呢?只要我们用一颗平常心去面对生活,便能从中找到乐趣。
在书中,作者还谈到了外国风俗习惯的问题。
他认为,盲目模仿外国风俗往往会导致新奇变成桎梏,有趣变成肉麻。
这一观点让我深感认同。
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我们很容易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但我们在接受这些文化的同时,也要保持清醒的头脑,理性地对待它们。
我们不能盲目模仿,而是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去吸收、借鉴,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将外来文化与自己的文化融合在一起,形成独具特色的生活方式。
此外,《雅舍小品》还赋予了我许多关于人生的启示。
例如,在谈到人生苦短时,作者提到:“人,即使活到八九十岁,有母亲便可以多少还有点孩子气。
失了慈母便像花插在瓶子里,虽然还有色有香,却失去了根。
”这句话让我深感震撼。
它让我明白,亲情是人生中最珍贵的财富,我们应该珍惜与亲人相处的时光,用心去关爱他们,让我们的生活充满温暖。
总的来说,《雅舍小品》是一部极具生活哲理的作品。
在阅读这部作品的过程中,我不仅感受到了作者对于生活的热爱和对于人性的深刻洞察,还得到了许多关于生活的启示。
这些启示让我更加珍惜生活中的点滴时光,用一颗平常心去面对生活中的酸甜苦辣。
雅舍小品读后感(精选12篇)读完一本名著以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后感呢?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雅舍小品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雅舍小品读后感篇1我最近刚阅读了《雅舍小品》。
这本书是梁实秋先生1939年在北碚雅舍所写的小品文的结集。
当时,刘英士在重庆办《星期评论》,邀请作者写稿,作者用笔名一连写了10篇,即名为“雅舍小品”。
刊物停办后,他又写了10篇。
战事结束后,作者又应张纯明之邀,继续以“雅舍小品”的名义在《世纪评论》上陆续发表了14篇小品文。
本书全部收录了这些文章。
“雅舍”虽然是一栋陋居,但在梁实秋先生的笔下写来,却是如此的美丽而优雅。
一个人有许多方面可以表现他的才华。
画家拉斐尔不是也写过诗吗?诗人但丁不是也想画吗?“雅舍小品”不过是梁实秋先生的一面。
许多人喜欢他这一面,虽然这并不是他的全貌。
梁实秋先生还是中国迄今为止唯一一个独立完成莎剧莎诗汉译工程的翻译家。
从《雅舍小品》中,我读到了梁实秋先生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雅舍小品读后感篇2梁实秋老人是个懂得品味生活的人。
作为一个北平人,他所著的作品多带有老北京的影子关于生活,老先生写得很广,上至国事民生,下至衣食住行,所有关于生活之事,尽皆有之。
在《雅舍小品》之中,谈得最多的是吃的。
《老饕漫笔》之中,讲了数十种吃食,还有十数家馆子饭庄,其中亦不乏故事。
三言两语,将读者作食客又将之数十年前,恰又合时宜地早早跳出。
但无论多短小精悍的文字,不是思故,就是思乡,追忆故人。
在如此垂涎欲滴、兴奋不已的话题中道出己愁,却又并不让人知觉真是令人称奇除了一个“愁”字,当然更是些哲理,却全无大哲之架,似只是在讲故事之余讲讲奥妙。
《雅舍小品》中,上首既是关于说话的,且竟有一篇是讲如何骂人的!的确,骂人,尤其在盛怒之下,实乃人之常情,不发泄却也不可能。
但在盛怒之下冷静骂人,恐怕只有那些“傻子”天才才会在骂人时这么做。
高中生读《雅舍小品》有感1000字
《雅舍》是梁实秋先生的随笔录。
分为雅舍品人,雅舍品世,雅舍谈吃,海外撷英四个部分。
文章给人整体的感觉多是用轻快,一本正经的语气来陈述事例等,却表现出讽刺的意味。
有些幽默。
总惹来无奈一笑。
看得出来作者对于国学和外国文学都有很深的造诣,可以随便拉出《尚书》一类书中的事例,句子,又可以引入外国文人或思想家的话语和做法。
随笔描上写的都是本身所想,实际经历,世间百态。
具有浓厚的时代特点,其中所描述的很多现象与揭露的事实一直存至今日。
作者选取的都是日常生活中在平凡不过的事物,却写出丰富的内涵,看见我们没有看见的东西,做出联想。
可见作者思考问题的深入,全面。
和对事物的了解之深。
我读《雅舍》并未觉出有多少晦涩难懂,却依旧觉得读得很累,或许是人生履历不够。
没读一篇文章都要想许多,其中有问题,还有许多深刻的地方没能理解。
雅舍品人与品世是最深刻的部分。
品人中开头就有男人,女人,然后按年龄写,按职业写,再到具体的五个人。
基本表达了他对人的看法,有些并不全面,是着重以讽刺去了。
如男人这篇,开头一句便是“男人令人首先感到的印象是脏!”。
下一段开头则是“对了,男人懒。
”再如是“男人多半自私。
”
至于品世,作者选取的都是平常事物,说出自己的观点。
举得事例是我们熟悉,却又不常用的。
写得很真实。
如“音乐”疑问。
很是实在,“音乐的耳朵不是人人都有的。
”看多了那些高雅艺术,什么歌剧,古典音乐会后,只能让人有些许愉悦,可是花了多久的时间,受了多少磨砺才会这样。
我呢,没有什么艺术细胞,就如毕加索的《格尔尼卡》画了什么,我真没啥感觉,连历史书介绍它时都是用的“据作者介绍”如何如何。
如果听不懂,看不懂,就不必逼着自己,音乐和绘画都是宁缺毋滥的。
再到雅舍谈吃,就多是一些没事的出处,做法以及世人对其的观点,还联系了许多生活上,作者经历过的事情。
想想,也许作者是在怀念友人,回忆当初。
看着,还觉得作者是享受生活之人,在入内就读不出许多了。
至于海外撷英,多是写作者在美国的所见所闻,语言风趣幽默。
一“豆腐干风波”为例,描写的是作者踏上美国本土,与美国海关的一些故事。
把当时美国人对中国的不了解写了出来。
至于有个美国作家写的那本书,就像是个笑话,作者也仅是说自己孤陋寡闻而一笑而过了。
有很典型的美国人形象。
对于美国人的人情味,则有一种反讽的意味。
这本随笔,对人生,对世间百态的看法。
有许多问题是值得我们思考的。
也许再过很多年再去读,味道就不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