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树木学课件——第七章3(豆科-椴树科)
- 格式:ppt
- 大小:27.22 MB
- 文档页数:255
林木病理学Forest Pathology二、植物病理学的概念病斑:症状真菌、细菌:病原致病原因:机制病害的扩展蔓延:发生发展规律治疗:防治措施植物病理学的定义:研究经济植物病害的症状、病原、致病机制、发病规律和防治方法的一门科学。
三、病害对农业、林业的危害爱尔兰饥荒:爱尔兰人以马铃薯为主要粮食,1845-1846年马铃薯晚疫病在爱尔兰大流行,导致150万人饿死,迫使100万人逃离本土。
植物病理学由此诞生。
孟加拉饥荒:1942年印度的孟加拉邦水稻胡麻叶斑病大流行,约200万人饿死。
1870-1880年,原产咖啡的斯里兰卡,咖啡锈病严重危害,咖啡产业被全部摧毁,后改种茶叶。
1881-1888年,法国葡萄霜霉病严重发生,使久负盛名的法国酿酒业几乎全部停顿。
1970年玉米小斑病在美国大流行,减产15%约165亿Kg,经济损失达10亿美元。
松材线虫病从日本传入,自1982年以来危害面积达7万hot因该病危害已累计致死松树3 500多万株。
目前已严重威胁到安徽黄山、浙江西湖等风景名胜区的安全以及整个中部及南部的大面积松林。
桉树青枯病成为广东、广西及海南地区桉树发展的严重障碍,1982年以来发病累计面积已达10万hm。
红松疱锈病、落叶松枯梢病(北方)如辽宁,这两种病害每年发病面积达9.5万hO。
四、林木病理学的发展历史林木病理学(森林病理学),是研究林木病害的症状、致病原因、发生和流行规律及其防治的一门科学。
植物病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Robert Hartig (德国人)1882年出版了《树病学》一书,这是世界上第一本林木病理学教材,标志着林木病理学的诞生,他本人被推崇为林木病理学的创始人。
1934年苏联的C. H .瓦宁出版了《森林植物病理学》教科书。
我国的林木病理学发展的四个时期萌生时期(1917 ~ 1953 )1952年后,森林植物病理学正式列入高、中等林业院(学)校的教学计划。
创建时期(1954 ~ 1978 )1958年到1960年间,北京林学院、南京林学院、东北林学院和中南林学院等设立了森保专业或森林病虫害防治专业。
FAMILIA12:桦木科BETULACEAE识别要点:多为重锯齿,葇荑花序,果具果苞,坚果有翅.本科主要代表种FAMILIA13:山毛榉科识别要点:坚果有壳斗,单被花,雌雄同株,雄花序为葇荑花序,子房下位。
本科主要代表种164SPECIES81:尖齿栲(阳新称甜槠)常绿乔木,高达26M。
芽有锈褐色毛,叶椭圆形、倒卵状椭圆形或卵状披针形,长8-12cm,宽3-5.5cm。
先端渐尖或短尖,基部圆形或宽楔形,边缘粗锯齿或波状钝齿至中部以下,基部全缘,幼时下面密生红棕色腊层,老后变为银灰色,165侧脉8-13对,叶柄长1-1.5cm,壳斗球形,常无柄,苞片密生针形刺,基部常合生成束,壳斗连刺直径2-2.5cm,坚果圆锥形,直径1-1.2㎝,长1.2-1.6cm。
有毛,果脐比基部小,花期4-5月,坚果次年成熟。
多生于低山,丘陵地区杂木林中,除四川外,广分布于长江以南各省区。
湖北崇阳、阳新、大冶等地有大树。
SPECIES84:包石栎(包栎树)小枝无毛,壳斗被坚果大部分,仅顶端露出斗外;在兴山、宜昌、建始、鹤峰海拔1600-1800M处山林中常见。
SPECIES90:小叶栎落叶乔木,形态很象栓皮栎与麻栎,但其枝叶、芽均光滑无毛,叶披针形至卵状披针形,宽仅2-2.5cm,先端渐长尖,基部圆形或阔楔形而稍偏斜,叶缘有刺芒状锯齿而呈波状,不平展。
壳斗苞片不反卷,上部苞片直伸,下部苞片短而紧贴,坚果椭圆形,直径1.3-1.5cm长2-2.2cm 。
顶部有绒毛,花期4月,果熟次年10月。
生于海拔500米以下的丘陵地带,湖北崇阳、大冶、蒲圻、武汉等地有分布,当阳玉泉寺后山坡有直径42cm的大树。
SPECIES91:短柄枹树落叶乔木,小枝无毛。
叶多集生枝顶,叶长椭圆状倒卵形至倒披针形,长5-10cm,宽2-4cm.。
先端急尖或渐尖,基部楔形,叶缘有锯齿,齿端稍向内弯,166幼时有丝状毛,老叶光滑,侧脉8-12对,直达齿端,叶柄短,仅2-5m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