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凌云 初心+匠心@“小”角色
- 格式:pdf
- 大小:4.00 MB
- 文档页数:5
32CELEBRITY人物 名流
梦想被一路裹挟着前行,不妨扪心自问:你可曾记得来时
的初心?
回望来路,从籍籍无名一路跋涉而来,演员不过是360行
中的一种。每个真正的光鲜夺目背后,其实都是无数次的自我
颠覆和艰难破题——惟有作品,才是一颗“恒星”不朽的勋
章。
与其说一个个看起来并不高大上的“小”角色成就了邢凌
云,不如说“初心+匠心”成就了邢凌云。他凭借一个个“小”角
色塑造着一系列个性鲜明的艺术形象,一步步地用心打拼出属
于自己的“帝国”。炫丽的舞台背后,往往有着不为人知的酸甜
苦辣。接受采访时,邢凌云动情地说,很感谢自己这多年来对
黄梅戏的坚定。
酸:痴心不改戏曲梦
邢凌云的朋友圈几乎全都关于黄梅戏,除了相关选段的视
频,就是参加相关的活动或拜访相关同行。他的生活被黄梅戏
填满了,但是他乐在其中。
黄梅戏是中国著名的五大剧种之一,由黄梅采茶戏衍变
发展而成,2006年被国务院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
产”名录。据邢凌云介绍,早在唐宋时期,湖北黄梅县的紫云、
龙坪、多云等山区就盛产茶叶。每年春天采茶时,漫山遍野的
采茶姑娘汇集一起,纤纤十指在碧绿青翠的茶丛中上下翻飞,
一个个激情飞扬,亮开歌喉,信口而歌,这就是“采茶歌”的最
初形式。清代大学者别霁林曾如此描述黄梅采茶歌:“多云山
上稻荪多,太白湖中渔出波。相约今年酬社主,村村齐唱采茶
歌。”邢凌云说,黄梅茶歌虽是山野俚曲,但在我们当地颇受
欢迎,流传甚广。黄梅采茶戏载歌载舞,质朴细腻,真实活泼,
富有生活气息,以描述情感生活著称,具有清新自然、优美流邢凌云 初心+匠心@“小”角色
北京、上海、深圳、台湾……到处留下有他一展风采的身影。吴蕃台、黎坝长、刘老五、土
地公……一个个“小”角色被他演绎得到位不越位,让一个个“他”惟妙惟肖、活灵活现,成
为了艺术创作中的一个个典型形象,捧回一个个“黄梅戏优秀表演奖”
◎吴志菲
33CELEBRITY人物 名流
畅的艺术风格。
“一去二三里,村村都有戏。”每逢佳节
或办喜事,搭台唱大戏已经成了黄梅人生活
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我妈妈是唱采茶的,
经常随着草台班子,在全县各地演出。我从
小跟着她到处演出,跑台口是我童年最幸福
的时光。儿时的我被舞台上那传奇的故事、
动听的唱腔、优美的身段深深吸引,回到家
里总能够把看过的剧中人物在大人面前模仿
出来。在学校读书的时候,我在讲台上讲故
事,同学们都很喜欢听,因为我可以一边绘
声绘色地讲一边手舞足蹈地表演,大家都说
我天生是唱戏的料。”从小在黄梅长大,每天
凌晨就看到母亲起床吊嗓子,邢凌云很早就
品味到“一日不练三日赔,三日不练九日回”
的真正内涵。渐渐地,他开始模范母亲等
在演出时扮相、声音、身段,唱、念、做诸功
一一体会。
儿时,邢凌云最大的梦想就是做一名戏
曲演员。“可是,那时候的农村还很贫穷,根
本没有培养孩子兴趣特长的观念,还是指望
孩子好好读书考大学,但是我每天都在做着
当一名戏曲演员的梦。10岁之前,我就能唱出
很多传统黄梅戏的名段,比如《荞麦记》《乌
金记》《方青借银》等,我最喜欢唱悲情戏
里的阴司腔。这个与我当时心情烦闷有很大
关系,生长在孔垄镇一个小村子里,成绩又
不好,因为老是想学戏,耽误了学习。”
初中毕业那年,邢凌云没有考取高中。
父亲坚决不同意他学戏,甚至还泼他的冷
水,说:“养儿不争气,不学采茶就学戏。”父
亲拗不过他,把他赶到山上去放牛,想让沉
重的生活打消邢凌云不切实际的幻想。邢凌
云清楚地记得,当时放牛的时候,自己编词
对着老牛唱,对着夕阳唱,对着田沟里的花
花草草唱,唱的都是让人伤感的阴司腔;回
到家里,把房门关上一个人对着镜子表演,
甚至在手臂上绑着枕巾当水袖练习。一旦发的,在学戏上没有任何优势,骨头几乎都长
硬了。开始练功的时候,肌肉拉撕是家常便
饭。晚上回来用热水敷,第二天还要忍受着
剧痛去上课。最可怕的是开始进入变声期,
嗓子变得粗哑,几乎不能开口唱。那时候的
他籍籍无名几乎被遗忘,但是邢凌云从来没
有气馁。他对同学们排练的每一个角色都认
真分析、细细揣摩。“毕业汇报时,排练折子
戏《评雪辨踪》,我被分到了第七组的吕蒙正
跟着学,彩排时老师特别表扬了我,说我对
人物的把握很到位。”毕业后,邢凌云顺利成
为了黄梅戏剧团一名专业演员,正式走上了
他的演艺道路。
接受采访时,邢凌云坦陈:“我这辈子
最幸福的就是从事了我自己喜爱的职业,我
享受舞台,每当我穿上戏服走上舞台,我立
马灵魂出窍,随着剧中人物或悲或喜。”近
些年来,邢凌云饰演过黄梅戏《邢绣娘告官
堤》中的黎坝长、《奴才大青天》中的吴蕃
台、《双下山》中的老和尚、《泪洒相思地》中
的张青云、《狸猫换太子》中的陈林、《於老
四与张二女》中的刘老五、《天仙配》中的土现,又被父亲失望地狠狠地指责。
然而,家乡是黄梅戏的发源地,戏曲氛
围较为浓厚,自己很小就接触了黄梅戏。在
耳濡目染的熏陶下,邢凌云渐渐喜欢上了这
门艺术,怎么也割舍了不了自己的艺术梦想,
这是他的诗与远方。尽管家人并不支持自己
的梦想,但是他心中对于戏曲的那份热爱不
曾熄灭。
苦:研习之中唤醒埋在心底的艺术梦
有人坐等机会,希望好运气从天而降。
奋进者积极准备,一旦机会降临,便能牢牢
地把握。
机会终于来了,上天开始眷顾邢凌云了。
“1987年,黄梅县剧团要招收一批演员到安
徽安庆去学习,招生广告贴到了我们镇上。
得到消息的我喜出望外,背着父母偷偷去到
陌生的县城面试,我的一段无实物表演打动
了评委,顺利收到了录取通知书。我终于可
以做自己喜欢做的事了,正式成为了安庆戏
校的一名学生。”
在这群同学中,邢凌云算是年龄偏大邢凌云(前)矢志用匠心做好本色的自己
34CELEBRITY人物 名流
地公、《女驸马》中的冯益民、《哑女告状》
中的憨哥、《天上掉下爹》中的胡子叔、《桃
花开了》中的花猴子、《兑现》中的一筒等角
色,这些角色让他如痴如醉,一个个被塑造
的人物让他找到了人生的幸福感和存在感。
在邢凌云看来,黄梅戏是中华民族文化
的瑰宝,也是传统文化的符号和品牌,扮上古
装一看就是咱们自己东西。热爱黄梅戏的他
一点一滴地研究,一招一式地苦练。反复阅
读剧本,看影像资料,细心揣摩人物舞台上的
一举一动是否符合人物的性格特征、一言一
唱是否符合人物的行当特色,用心去塑造、用
情去演绎舞台上的那个“熟悉的陌生人”。
练唱者必重气息,呼吸要用得精巧、配
合、默契。他坚持通过“遛嗓子”来进行深呼
吸练气,通过“喊嗓子”来保持音色纯正、不
出现裂音与沙音,通过“吊嗓子”来练习气息
的运用,由此循序渐进,直至自己满意为止。
对于大段大段的唱腔,更要有对情绪的把
握、节奏的掌控,非常具有挑战性,他个人的
艺术素养与日俱增。慢慢地,他在气息运用
上能做到吸气时外部看不见,气吸得深、吸得
自然,唱起来喉咙不使劲,发声自然,能较好
地处理好气、声、字、情及其相互间的关系。
台词、唱腔、部位、表情的学习,伴随的是戏
路的拓宽、演技的提升,让黄梅戏的魅力真
正地绽放在舞台之上。
甜:源于胜过千言万语的一句话
“黄梅一出动肠衷,誉满京华荡景风。
声畅腔淳音韵美,戏奇演异剧台丰。楚铜越
匠铸神剑,梦逐情牵恋巧工。大国泱泱何利
器?民心齐圣比天崇!”由国家艺术基金资
助、黄梅县黄梅戏剧院创作演出的《青铜恋
歌》进京连演两场,场场座无虚席,笔者观
看黄梅戏《青铜恋歌》有感而作七律一首。
该戏围绕春秋末年一场铸剑的故事展开剧
情,是一部集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为一
体的主旋律作品。在剧中,邢凌云饰演陵尹仲秋,尽管他的台词不多、现身舞台的时段
也不长,但是他的运嗓和肢体语言表现力丰
富,十分有感染力。他清楚,只是简单表演这
段剧情并不够,要好好挖掘仲秋这个人物的
内心世界,只有与仲秋进行灵魂对话,才能
助力戏剧矛盾冲突的精彩呈现。邢凌云的唱
词充满激情,给观众带来不一样的震撼。同
样让人感动的是,作为实力派演员邢凌云原
有机会出演男一号剑师聂铸或男二号楚王等
角色的,但是他甘当绿叶衬红花,以老带新,
让青年演员挑大梁,以行动挖掘和培养青年
演员。
言语的力量不容小觑,看似不经意的一
句话,都可能深藏改变一个人一生的力量。
邢凌云深有感触:“早在戏校读书的时候,
老师就说,舞台上只有小演员,没有小角色。
老师的话我深深记在心里,给了我很大的信
心和启发。”因为当年老师这一句看似微不
足道的话,让邢凌云豁然开朗,成为一种能
量渗透进他的内心,在面对困难时化为迎难
而上的勇气,改变着他的一辈子。
从艺30多年来,邢凌云排演了大约40多
本大戏,很少扮演主角,演的基本上都是配
角。“我很享受这些角色带给我在舞台上的
享受,这些角色却让我获得了很多,不只是
那些奖项。”他记得自己第一次获得优秀表
演奖的是,扮演黄梅戏《奴才大青天》中的
吴蕃台获湖北省第六届黄梅戏艺术节优秀表
演奖;扮演黄梅戏《邢绣娘告官堤》的黎坝
长获湖北省第七届黄梅戏艺术节优秀表演
奖;在黄梅小戏《推车赶会》中扮演刘老五,
获湖北省第七届黄梅戏艺术节个人表演二等
奖。
邢凌云说,自己真正扮演主角是参演
2015年的《传灯》。当时由于扮演弘忍的主
演身患重病,该剧还有一个月就要赴台湾开
展文化交流演出了,大家都非常焦急!邢凌云
在该剧中饰演的是一个没有唱腔台词不多的
角色,但是排练当中他习惯记住每一个角色的台词和调度,并在心里默默琢磨人物的塑
造。“一个县级院团能赴台湾演出的机会很
难得,我当时自告奋勇提出来接任弘忍大师
的角色。这对我来说可谓一个很大的挑战,
一是我从来没有担纲过主演,突然站在舞台
中间,驾驭戏份那么大的角色心里没底;二
是剧中五祖弘忍年龄跨度太大,从青年到老
年,从声腔、体型、步态,甚至念白都要准确
把握;三是半路接演时间紧迫,领导反复强
调台湾演出的重要性,怕对人物把握不准,
表演不到位,影响剧团声誉,砸了黄梅戏的
牌子。”
但是,天生爱演戏的邢凌云接受角色后
很快进入状态。一个多月里,他就像打了鸡
血似的,日夜加班苦练。“有一天,我在排练
《传灯》时,感冒发烧39度,而那一晚恰好是
去台湾前的审查演出,同事们都为我捏了一
把汗。当舞台的灯光亮起来,锣鼓响起来,我
一下子进入忘我状态,完全融入了角色当中。
当演到弘忍率众弟子打赤脚插秧那一场时,
10月底的气温很低,冰凉的台板上寒气从脚
底遍布全身,然而舞台上我已不再是我,我与
剧中的弘忍大师同命运,在舞台上的两个小
时我们共同演绎了那一段禅宗祖师的传奇人
生。当大幕落下掌声响起,我觉得一切的付
出都是幸福的,《传灯》在台湾得到观众和媒
体的好评。”2018年该剧参评上海29届白玉
兰奖得到专家的好评,同年参评湖北第十二
届戏剧牡丹花奖比赛,邢凌云个人因此荣获
了湖北省戏剧牡丹花奖,被评为非物质文化
遗产黄梅戏代表性传承人。
从痴迷而青涩,到优秀而成熟,不是一
蹴而就。只要梦想足够坚定,步伐足够踏实,
心态足够包容,每一个努力的脚印都算数。
伴随演出从无到有、即将破壳而出、璀璨的
绽放的过程,邢凌云一路走来,经历了太多
的感动,感动来自摸爬滚打的坚持、磨砺,
来自不辞劳苦的全情投入和沉淀。“直到今
天,每次饰演无论大小角色,哪怕是一句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