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漕运文化
- 格式:doc
- 大小:30.00 KB
- 文档页数:3
天津民俗的历史与现状1.天津民俗的历史渊源天津民俗的历史渊源较为深厚,主要受到自然环境、军事建制、古代漕运、近代开埠等的影响。
从自然环境来说,天津位于河海交汇地区,渤海、海河是天津民俗发生的源泉,也是民俗发展的基础。
由于天津位于渤海湾,沿海地势平坦,在春秋两季气候干燥,日常时间长、光线充足,且由于位于内海,台风、潮汐的影响并不大,这种自然条件为盐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早在战国时期,天津就成为了重要的产盐基地,随着朝代的更迭,天津盐业的发展越来越迅速,随之带动天津经济的发展,也出现了大批的盐商,而这些盐商在天津民俗文化的发展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通过投资文化教育、慈善救济等公益事业,形成了特殊的盐商文化。
从军事建制来说,天津始终是军事要地,明朝时的军屯制度使得天津戍守屯田的规模越来越大,并且明朝的漕运发展也极为迅猛,运粮部队的官兵及其家属成为了天津城居人口的主要成分。
清朝时进一步巩固了天津的地位,军旅气氛浓厚,也促进天津人的性格逐渐形成好爽直率、见义勇为、扶弱济贫的特点。
从古代漕运来说,天津作为水陆的咽喉之地,是古代的漕运枢纽,从元代到明代,天津一直是漕运的转运中心,由漕运带来了各种各样的手工业和服务行业的发展,有效促进了天津经济的繁荣发展。
同时漕运也使得南北文化在天津得到交流与融合,天津在京都文化、燕赵文化、齐鲁文化的影响之上,还吸收了江浙文化、闽粤文化,使得天津民俗的人文性格、道德观、价值观等均产生了直接的变化,也促使天津妈祖信仰的产生。
而通过漕运,也促使天津娱乐性的民俗事象逐步产生,丰富了天津民俗文化。
从近代开埠来说,天津作为我国最早开埠通商的地区之一,在成为半殖民地化的典型地区下,又成为了传播和创造近代文明的基地和窗口,在西方文化的影响下,天津的民俗呈现出复杂化特点。
而随着清政府的倒台、北洋政府的解散,越来越多的晚清皇族、达官显贵进入到天津,在天津的多年生活和活动,使得天津人的生活习惯也发生变化。
天津:十种文化的交融中国四大直辖市之一的天津市,地处太平洋西岸环渤海弯边的华北平原东北部,位于海河流域下游,东临渤海,北依燕山,西靠首都北京,总面积 1.19 万平方公里,是中国北方最大的商业都市和港口城市。
天津建城600年来,形成了独特的城市文化。
对天津城市文化的形成以及多元化、兼容性的特点,进行简要的剖析和阐释,可以明显地感受到天津地域文化是由海河文化、城厢文化、寺庙文化、移民文化、军旅文化、漕运文化、商埠文化、码头文化、租界文化、慈善文化等10个方面融合而成的。
1、海河文化天津的自然生态环境,是长期由河流淤积而形成的沿海平原。
水是这座城市生成和发展的原动力。
贯穿天津的海河,将北运河、南运河、子牙河、大清河、永定河与渤海沟通起来,直接影响着天津的城市风貌和风土人情。
天津城市发展的最大优势,就是河海交汇形成的水文化。
以此为滥觞,又派生出运河文化、漕运文化、码头文化、盐商文化、港口文化及商埠文化。
可以说:“水”是天津地域民俗文化的第一要义。
水文化的流动性,催生了天津都市文化的开放性、包容性和多元性。
天津从村落开始,就借助与水密切相关的鱼盐之利而发展;隋炀帝开通大运河之后,天津又和黄河、长江水系相连,南粮北运以及盐业的发展,使天津成为河海交织的航运码头,从而促进了漕运、商业、贸易的发展。
天津在明清两代是拱卫京师之门户、河海转运的枢纽、贸易繁茂的商埠。
在当时,粮、盐贸易为其两大经济支柱,而鱼、盐是天津两项重要的财源。
2、城厢文化老城厢是天津形成和发展的摇篮,从建城以来,直至20世纪20年代,老城厢始终是天津市的中心区。
1901年,城墙拆除,在原址建成东南西北四条马路。
老城分四个居住区,即东北角、东南角、西北角和西南角,建筑风格和道路形成各有不同。
东北角和东南角多为商贾富户,建筑宏伟,院深宅大。
而西南城区,地势低洼,是贫苦百姓的居住地。
因此素有“北门富,东门贵,南门贱,西门贫” 之说。
城厢文化属于上层儒雅文化,如果说:明正德十一年(1516),天津记载中的第一座官署园林一一浣俗亭(筑于户部分司官署内),开创了天津上层儒雅文化建设的先河;那么,天津城四面的门额一一“拱北、定南、安西、镇东” ——和鼓楼上津门诗人梅宝璐撰联一一“高敞快登临,看七十二沽往来帆影;繁华谁唤醒,听一百八杵早晚钟声”一一则是天津儒雅文化的典型昭示。
由于漕运带来的商机和盐业的兴盛,使天津“因商而兴”,一跃而为中国北方最大的商业都会。
《津门杂记》曰:“天津无沃壤腴田,民多以贾趋利。
”天津有150多公里长的海岸线,中国最著名的海盐产区长芦盐场就位于这里。
直至今日,年产原盐240万吨,占全国海盐总产量的十分之一。
盐商经济与传统的儒家文化相结合,就产生了盐商文化。
在历史上,资本雄厚的盐商在天津商埠文化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清初以来有“八大家”之说,清末《天津地理买卖杂字》云:“天津卫,有富家,估衣街上好繁华。
财势大,数卞家,东韩西穆也数他。
振德黄,益德王,益照临家长源杨。
高台阶,华家门,冰窖胡同李善人。
”其实这里列举9家。
来新夏主编的《天津近代史》云:“被天津社会相沿传称的‘八大家’,他们是‘天成号韩家’(粮、船商)、‘益照临张家’(盐商)、‘益德裕高家’(盐商)、‘杨柳青石家’(粮商兼大地主)、‘土城刘家’(粮商)、‘长源杨家’(盐商)、‘正兴德穆家’(粮商)、‘振德黄家’(盐商)。
”粮商与盐商各占4家。
天津盐商致富之后,斥资于津门炮台筑设、文化教育、慈善救济等公益事业,平心而论,他们对于推动天津地域文化功不可没。
水西庄、问津阁、寓游园等私家园林都为盐商所建,富丽堂皇的皇家园林———柳墅行宫,就是天津盐商集资,专为乾隆驻跸而建造的。
天津城市发展,亦以商业为龙头。
明代天津的商业繁华中心在南运河畔三岔河口地区,成为南北物流交汇的枢纽。
估衣街、锅店街、针市街、粮店街、曲店街、缸店街、肉市口大街、斗店胡同、竹竿胡同等历史地名,就昭示出商埠的繁华。
清代商业中心发展到大胡同、鸟市、天后宫附近。
当时,归贾(读gǔ)胡同一带,饭店、戏院、茶馆、澡塘各种娱乐场所聚集,成为当时供外地商贾餐饮、娱乐、居住的归宿之地。
进入20世纪,商业中心从传统的城厢北部地区,逐渐南移至日、法两租界,即移至旭街(今和平路)、梨栈(今劝业场)一带。
租界成为天津消费的主要区域,逐渐取代了老城的位置。
天津海河探寻古代运河文化的研学之旅古代运河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天津作为中国重要的运河城市之一,有着丰富的运河文化资源。
探寻古代运河文化,了解运河的历史、文化和发展变迁,是一场别开生面的研学之旅。
本文将带您踏上天津海河,一起探寻古代运河文化的精彩之处。
一、天津海河的历史渊源天津海河作为中国最重要的内陆运河之一,其历史渊源可追溯至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
自古以来,海河一直扮演着重要的交通枢纽和商贸中心的角色,它不仅将江南和北方连接,还与海运相通,成为了中国北方重要的物资贸易通道。
通过了解海河的历史渊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运河文化的形成和发展。
二、天津海河的运河文化1. 物质文化遗存在天津海河沿岸,有着大量的物质文化遗存,如码头、船舶、仓库等。
这些遗存见证了古代运河的繁荣景象,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和人们的生活方式。
参观这些物质文化遗存,可以让我们感受到古代运河文化的真实魅力。
2. 文化艺术表现天津海河沿岸的建筑、雕塑、壁画等艺术作品,也体现了古代运河文化的独特魅力。
在这里,我们可以欣赏到古代运河文化在建筑和艺术领域中的表现形式,感受到文化与艺术相融合的魅力和韵味。
3. 风土人情天津海河沿岸的社区、小巷、府邸等地方,是体验古代运河文化风土人情的最佳场所。
在这里,我们可以亲身感受到当地人民对运河的热爱和传统文化的传承,了解到古代运河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地位,体验到古代运河文化对当地社会的影响和塑造。
三、天津海河的研学实践1. 实地考察天津海河是一处极具研学价值的场所,通过实地考察,我们可以亲身感受到古代运河文化的独特魅力。
通过考察,我们可以了解到运河的历史、功能和运河文化的内涵,加深对古代运河文化的了解和认识。
2. 交流互动在研学之旅中,可以与当地居民、专业研究人员、文化艺术家等进行交流互动,听取他们的经验和见解,深入了解古代运河文化。
这样的交流互动,可以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丰富自己的视野,拓宽思维的边界。
天津民俗的历史渊源天津市具有较为悠久的历史发展历程,并且在地理位置的影响下,促进了天津市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形式的形成,整体可以概括为民间工艺美术类、民间音乐歌舞类、戏曲及曲艺类和民间游艺竞技类四种类型,具体活动见下表。
天津民俗的历史渊源较为深厚,主要受到自然环境、军事建制、古代漕运、近代开埠等的影响。
从自然环境来说,天津位于河海交汇地区,渤海、海河是天津民俗发生的源泉,也是民俗发展的基础。
由于天津位于渤海湾,沿海地势平坦,在春秋两季气候干燥,日常时间长、光线充足,且由于位于内海,台风、潮汐的影响并不大,这种自然条件为盐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早在战国时期,天津就成为了重要的产盐基地,随着朝代的更迭,天津盐业的发展越来越迅速,随之带动天津经济的发展,也出现了大批的盐商,而这些盐商在天津民俗文化的发展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通过投资文化教育、慈善救济等公益事业,形成了特殊的盐商文化。
从军事建制来说,天津始终是军事要地,明朝时的军屯制度使得天津戍守屯田的规模越来越大,并且明朝的漕运发展也极为迅猛,运粮部队的官兵及其家属成为了天津城居人口的主要成分。
清朝时进一步巩固了天津的地位,军旅气氛浓厚,也促进天津人的性格逐渐形成好爽直率、见义勇为、扶弱济贫的特点。
从古代漕运来说,天津作为水陆的咽喉之地,是古代的漕运枢纽,从元代到明代,天津一直是漕运的转运中心,由漕运带来了各种各样的手工业和服务行业的发展,有效促进了天津经济的繁荣发展。
同时漕运也使得南北文化在天津得到交流与融合,天津在京都文化、燕赵文化、齐鲁文化的影响之上,还吸收了江浙文化、闽粤文化,使得天津民俗的人文性格、道德观、价值观等均产生了直接的变化,也促使天津妈祖信仰的产生。
而通过漕运,也促使天津娱乐性的民俗事象逐步产生,丰富了天津民俗文化。
从近代开埠来说,天津作为我国最早开埠通商的地区之一,在成为半殖民地化的典型地区下,又成为了传播和创造近代文明的基地和窗口,在西方文化的影响下,天津的民俗呈现出复杂化特点。
天津运河文化征文天津运河,作为我国重要的运河之一,其丰富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底蕴吸引了无数人的关注。
天津运河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以其独特的魅力和深远的影响力,成为了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
天津运河文化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千年前的古代。
作为我国重要的水利工程之一,天津运河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
它见证了天津的发展和演变,也见证了中国的历史进程。
在长期的历史演变中,天津运河文化融合了多种文化元素,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风貌。
天津运河文化的独特之处在于其它运河文化不具备的特点。
首先,天津运河文化与天津的地理环境紧密相连。
天津运河穿越了整个城市,成为了天津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既是天津的血脉,也是天津的灵魂。
其次,天津运河文化融合了多种文化元素,包括北方和南方的文化,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景观。
再次,天津运河文化与运河的功能息息相关。
运河既是交通要道,也是人们生活的重要场所。
天津运河文化以其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形式,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天津运河文化的内涵丰富多样,包括建筑、艺术、民俗等多个方面。
首先,天津运河的建筑风格独特。
沿运河两岸,可以看到许多具有历史价值的建筑物,如古老的码头、老式的商铺等。
这些建筑物不仅展示了古代建筑的风貌,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发展情况。
其次,天津运河的艺术表现形式丰富多样。
运河上的船只、桥梁以及沿岸的景观都成为了艺术家们创作的对象。
这些艺术作品既反映了天津运河的景色,也展示了艺术家们的创作才华。
再次,天津运河的民俗文化独具特色。
在运河上,有许多传统的民俗活动,如划龙舟、放灯笼等。
这些传统活动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也保护了传统文化的传承。
天津运河文化的影响力不仅局限于天津,还辐射到全国乃至全球。
首先,天津运河文化成为了天津的重要名片。
天津运河的美丽景色和独特文化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光旅游,为天津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推动力。
其次,天津运河文化对于运河沿线地区的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中国漕运博物馆中国首座以漕运(grain transporting)历史和文化为主题的博物馆——中国漕运博物馆8日在江苏省淮安市楚州区开馆。
这座明清时期江淮建筑风格的博物馆在漕运总督部院遗址上兴建,总投资近亿元,通过多媒体互动技术全面展示一段中华民族行走在水上的传奇。
淮安因运河而生,因漕运而兴。
元、明、清三代,淮安楚州一直是漕运指挥中心、河道治理中心、漕粮转运中心和淮北食盐集散中心。
朝廷曾在这里设立漕运最高管理机构——“总督漕运部院”,系从一品级官署。
2008年1月,经国家和省文物部门批准,楚州区在“总督漕运部院”遗址上开工兴建了中国漕运博物馆。
记者在现场看到,总建筑面积6300平方米的中国漕运博物馆,分地面和地下两个部分。
地面建筑采用明清时期江淮流域建筑的主流风格,总体呈“品”字布局。
地下部分面积5100平方米,由漕运专题展区和楚州精品文物展区组成。
其中,漕运专题展区包括序厅、漕运历史厅、漕运文化厅和漕运城市厅等。
180°巨幅投影、4D影院、场景幻影成像……中国漕运博物馆以声、光、电现代技术和大量史料、文物等,带领观众穿越漕运发展的历史长廊,欣赏运河沿岸的美丽风光,全面感受丰富多彩的漕运文化。
一件件文物,一幕幕画卷,似乎都在向人们诉说着一个古老帝国的梦想。
当天,有着640年历史的淮安府署和千年历史的淮安河下古镇景区同时对外开放。
淮安漕运文化遗迹探微漕运是我国历史上一项重要的经济制度。
用今天的话来说,它就是利用水道(河道和海道)调运粮食(主要是公粮)的一种专业运输。
漕运文化可以说是淮安城市发展史上的一个主导文化体系。
探寻漕运文化的历史遗迹,考察这些物质文化遗迹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对淮安经济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是研究淮安城市发展的重要内容。
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灵魂。
历史上,淮安是一个服务业发达的商业城市,从唐代兴旺发达的楚州城商业贸易,到明清时期的全国漕运指挥中心、漕船制造中心、漕粮储备中心、河道治理中心和淮北盐集散中心,都是现代意义上的“物流中心”。
浅谈漕运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摘要:漕运是我国历史上一项重要的经济制度,有河运、水陆递运和海运三种运输方式,在古代交通和物资交流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漕运是历代封建王朝的经济命脉,对推动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巨大作用,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文化内涵,应加强弘扬漕运文化,使之成为更重要的了解我国历史和璀璨文化的窗口。
关键词:漕运;漕运文化节;泛舟之役;遗产保护漕运是利用水道调运官粮的一种专业运输方式,横跨千年岁月,其在空间上的不断变化,直接反映了古代政治中心与经济重心区域在空间地域关系上的变化和轨迹。
漕运具有非常重要的政治、经济以及社会意义,历史文化内涵丰富。
新时代下,进一步传承和弘扬漕运文化,加强对漕运文化遗址的保护,意义重大。
1发展:从泛舟之役到晚清衰落“泛舟之役”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有明确记载的内陆河道水上运输重大事件,发生在春秋前期公元前647年。
当时,晋国遭遇饥荒,晋惠公向秦国借粮,秦穆公在两国有矛盾的情况下,因“不忍心让百姓受灾”最终决定借粮。
浩浩荡荡的运粮船从秦都到晋都,八百里路途中首尾相连,将“救命粮”运到晋国,史称“泛舟之役”。
但“泛舟之役”只能说是偶然现象,而到秦朝统一六国后,因为形成统一的中央集权,漕运开始有了长期的统一的制度萌芽。
西汉时,为了满足关中地区贵族、官吏和军队的需求,漕运逐渐制度化,每年运量也从起初的几十万石一度增至六百万石。
设置护漕都尉,管理漕运用卒。
东汉时期,在洛阳南修阳渠引洛水为漕,王景治河,筑堤修渠,使混流的黄河、汴河分流,则极大程度上便利了南北漕粮运输。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对邗沟进行了多次整治,还修建了许多堰埭,谢玄北上伐前秦至彭城时,因军粮受阻,便建造了七座堰埭。
此外,这一时期漕河人工化、渠化的水平提高,漕运的运载能力得到增强。
隋朝是个短命王朝,但先后修通山阳渎、通济渠、永济渠和江南运河四段运道,隋唐大运河纵向沟通了海河、淮河、黄河、长江与钱塘江五大水系,是世界上开凿最早、规模最大的运河,也是中国古代南北交通的大动脉。
天津漕运文化2009-12-27 06:46:55| 分类:饮食文化|字号订阅一、漕运促进了天津的兴盛天津沿革:金代:直沽寨;元代:海津镇;清代:天津卫。
都带“水”偏旁。
天津市是全国历史文化名城。
约在4000多年前,现在的天津市区所在地逐渐全部露出海底成陆,而至迟到战国时期,这里已有先民劳作生息。
在西汉时期,现在天津的地域隶属渔阳郡。
金朝在海河边设立“直沽寨”,成为畿南军事重镇。
元代在直沽设“海津镇”。
明永乐二年在直沽设卫,兴工筑城,并赐名“天津”,意谓“天子车驾渡河之处”。
接着设天津左卫、天津右卫。
“卫”是明朝的军事建制,天津三卫士兵定额16800人。
清顺雍正年间改天津卫为天津州,不久升州为府,辖天津、静海、青县、南皮、盐山、庆云、沧州六县一州。
我们今天所说的大运河开掘于春秋时期,完成于隋朝,繁荣于唐宋,取直于元代,疏通于明清(从公元前486年始凿,至公元1293年全线通航),前后共持续了1779年。
在漫长的岁月里,主要经历三次较大的兴修过程。
到了隋朝,隋炀帝动用几百万人,开凿贯通了大运河,这为以后国家的经济文化空前繁荣作出了巨大贡献),隋代开始全线贯通,经唐宋发展,最终在元代成为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贯通南北的交通大动脉。
京杭大运河是我国仅次于长江的第二条“黄金水道”。
价值堪比长城,是世界上开凿最早、最长的一条人工河道,全长1794公里,是苏伊士运河的16倍,巴拿马运河的33倍。
现存的大运河都是明清留下来的,那时是运河发展的鼎盛期。
这条大动脉,带来了中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南北物资大交流,也推动了文化的交流。
民俗、饮食、工艺、文学艺术都得到了充分的交流和发展,形成了独特的漕运文化。
京杭大运河在天津境内,就是北运河(长180公里)和南运河(长414公里,历史上曾是隋唐大运河永济渠的一部分,因隋炀帝曾乘龙舟沿永济渠抵涿郡,故南运河被称为御河。
)在天津会师,又在这里被海河一齐送入渤海。
“大运河”与天津的不解之缘天津是大运河载来的城市天津历史学家认为“天津是大运河载来的城市”的说法是非常有根据的。
天津境内大运河全长约190千米。
历经千年,大运河在天津段留下众多不可移动实物遗产,包括运河河道;运河上的船闸、桥梁、堤坝等水工设施;两侧相关的地下遗存和历代沉船;沿岸的衙署官仓、会馆商铺、城镇乡村、古街古寺、古驿馆等。
2012年4月,在北运河北辰区张湾村段河道整治清淤改造工程施工中,发现部分船只木板和一些瓷器碎片,施工人员和当地村民立即将这一情况通过相关部门传递到天津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经专家初步鉴定,这些瓷器碎片应属明代,并初步认定该处为明代沉船遗址。
经上报国家文物局批准后,天津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对沉船遗址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历时近两个月的时间,共清理出明代沉船三艘,出土元、明、清时期铜、铁、瓷、陶、骨、木等不同质地文物及标本600余件。
为了给正在准备的“大运河”申遗提供重要实物证据,天津文物部门决定,将这次极为难得的发现进行深入研究,并将其中一艘保存较为完好的沉船整体吊起,“打包”运回天津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这在本市考古历史上属首次。
该沉船整体吊装回室内后,经过第二次室内考古发掘,又有许多新的重要考古发现。
参与当年沉船考古的天津市文物管理中心主任梅鹏云介绍,北运河天津段是我国大运河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献记载的北运河修建于金泰和五年,目的是南粮北运,保障首都供给,此后元、明、清三代延续使用。
在那一次考古发掘中,发现了金代钱币、元代瓷器、明代沉船以及清代至民国期间大量的生活器皿,清晰地反映出文献记载中北运河的始建与使用的历史过程,这些都为大运河申遗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证据。
他还特别清晰地记得当年用加长车辆运送沉船到天津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盛况”,当时不少市民自发观看沉船的运输过程。
在对“沉船”进行第二次的考古发掘过程中,天津市民每天都有上千人来到这里参观。
另一位参与沉船考古的专家盛立双介绍,当时天津大运河保护和申遗工作已经启动,为了最大限度地保护、留存与还原沉船及其周围环境的真实历史,那次考古,天津文物部门还聘请了国内权威的考古、文物保护专家、测绘专家、水利专家、文史专家等参与到工作中来,为科学发掘与沉船保护多方“会诊”,献策出力。
漕运文化发展历程漕运文化是中国古代黄河流域地区的一种特殊文化现象,它源于古代的漕运系统。
漕运是指将水路与领导机构相结合,利用水运手段,运送大量的粮食和物资。
从汉代开始,漕运便成为了中国国家重要的粮食储备和运输体系。
在漕运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漕运文化。
漕运文化发展历程可追溯到汉代,当时的漕运系统是征发百姓劳役来运输粮食。
这种运输方式不仅解决了国家的粮食供应问题,还使得漕运成为了连接各地民众生活的纽带,形成了一种特殊的社会秩序。
不少文人墨客对漕运的景象和其中传统的劳作场景进行了描绘,丰富了漕运文化的内涵。
到了唐宋时期,漕运开始发展成熟,成为政府对外交流和地区经济繁荣的重要媒介。
同时,漕运文化逐渐渗入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形成了以漕运为主题的绘画、文字创作和音乐作品。
许多文人墨客通过描绘漕运的场景来抒发自己的情感和对社会的思考,使漕运成为了一种流传甚广的文化现象。
明清时期,漕运文化进一步繁荣发展,不仅成了社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还影响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当时,许多地方都有自己特色的漕运文化活动,如江南地区的“漕塾”、北方地区的“漕驿”等。
这些活动不仅用于宣传漕运的重要性,还通过举办各种比赛和庆典,让漕运成为了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近代以来,随着交通方式的发展,漕运逐渐式微。
然而,尽管漕运文化发展面临着挑战,但它仍然保留着独特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
现在,许多地方还保留着漕运文化的遗迹,如漕运码头、漕运博物馆等,这些都成为了当地文化遗产和旅游景点。
总而言之,漕运文化是中国古代黄河流域地区的一种特殊文化现象,它源于古代的漕运系统,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
从汉代开始,漕运演变成了一种重要的粮食储备和运输体系,同时也形成了独特的社会文化。
尽管漕运现在已逐渐式微,但漕运文化仍然保持着其独特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
大运河漕运文化对现代物流业的价值思考[摘要]“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大运河作为中国的重要文化瑰宝,给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都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漕运文化作为大运河文化的核心,在历史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其价值对今天的物流业发展依旧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关键词]漕运文化;津口码头文化;漕船文化大运河由京杭大运河、隋唐大运河、浙东运河三大部分组成,2014年6月,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运河的主要作用是突破南北的地域限制,实现南北经济文化的融通。
漕运是运河的主要功能,由此衍生的漕运文化是运河文化最浓墨重彩的一笔,漕运文化包含了码头文化、漕船文化、桥文化、诗歌文化等,其中码头文化和漕船文化是漕运文化中的重要组成,其文化遗产对今天的物流产业发展依旧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一、漕运的历史沿革漕运是我国历史上一项重要的经济制度。
朝廷将征集来的粮食由水路解往京师或军政市镇,也就是转运粮食。
公允前647年的“泛舟之役”,周襄王五年,因晋灾荒,借秦国粮食,由水道从雍至晋,为我国大规模漕运之始。
东汉末期,修建邗沟,即用于漕运。
秦军征战南越,凿灵渠,漕运得到发展。
公元前129年,武帝刘彻大兴漕运,开凿漕渠,利用黄河运送粮食,因为漕船大,不能进入水浅的渭水和人工漕,修建了京师仓。
隋初,开通了隋唐大运河,形成了南北漕运新通道。
唐玄宗时期,决定大力整顿漕运,宰相裴耀卿“条上漕事便宜”,提出“节级转运法”,重建关中漕运。
明清时期,漕运量猛增,运河沿线很多城市开始逐渐变成漕运要津。
宋真宗天禧三年,开扬州“古河”,疏通漕运。
元代贯通京杭大运河,鼎盛时期,8000多艘河运漕船南来北往,把粮食运到大都(北京)积水潭码头。
清康熙时期,大力修治黄河,耗时十年,漕运大通。
咸丰五年,黄河改道,漕运衰落。
二、漕运文化的特点1、大运河是为了漕运,由历代中央政府修筑的一个大型工程,线路漫长,内容广泛,在国家统一、政权稳定、经济繁荣和文化融合方面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漕运文化发展历程漕运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水陆交通运输方式之一,发展了几千年,贡献了巨大的经济和文化价值。
以下是漕运文化发展的历程。
漕运最早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当时的长沙漕运负责将湖南的农产品运输到京城长安。
随着时间的推移,汉代开始大规模兴修运河,如汉水、淮水、黄河、长江等。
这些运河的开凿不仅带动了经济发展,也促进了各地文化的交流。
如敦煌的壁画中经常有漕运的题材,反映了当时漕运在西部地区的重要性。
隋唐时期,漕运达到了鼎盛时期。
隋炀帝开凿了最长的大运河,将京杭运河与长江相连,形成了南北交通的重要通道。
漕运逐渐向国家经济的中心地区转移,如长安、洛阳、开封等。
同时,漕运也影响了当时的文化,诗人杜甫的《登高》一诗即描绘了运河上的繁忙场景。
宋代时期,漕运仍然是重要的水运方式,但有了一些改变。
宋代加强了对运河的维护和管理,提高了运输效率。
同时,也出现了许多与漕运相关的文化现象,如《漕夫歌》、《漕诗》等。
这些作品以歌颂漕运的重要性和漕夫的辛勤工作为主题,反映了当时漕运文化的繁荣。
明清时期,漕运继续发展,但也面临一些问题。
明朝时期,运河逐渐淤塞,导致运输效率下降。
清朝初期,由于对海外贸易需求的增加,运河逐渐失去了优势。
随着铁路和公路的发展,漕运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
然而,漕运文化仍然留下了许多重要的遗产,如扬州的瓜州漕运遗址、杭州的西湖漕运遗址等。
近现代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对文化遗产的重视,漕运文化逐渐受到重视和保护。
2009年,中国的大运河成功申请成为世界文化遗产,成为中国古代漕运文化的象征。
同时,还有许多与漕运文化相关的活动和展览,如漕河浩渺2019长沙市青少年书画展等。
漕运文化发展的历程是中国古代经济和文化发展的缩影。
漕运不仅推动了经济的繁荣,也促进了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
漕运文化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各种形式的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使人们更加了解和欣赏这一传统文化的价值。
天津漕运文化
2009-12-27 06:46:55| 分类:饮食文化|字号订阅
一、漕运促进了天津的兴盛
天津沿革:金代:直沽寨;元代:海津镇;清代:天津卫。
都带“水”偏旁。
天津市是全国历史文化名城。
约在4000多年前,现在的天津市区所在地逐渐全部露出海底成陆,而至迟到战国时期,这里已有先民劳作生息。
在西汉时期,现在天津的地域隶属渔阳郡。
金朝在海河边设立“直沽寨”,成为畿南军事重镇。
元代在直沽设“海津镇”。
明永乐二年在直沽设卫,兴工筑城,并赐名“天津”,意谓“天子车驾渡河之处”。
接着设天津左卫、天津右卫。
“卫”是明朝的军事建制,天津三卫士兵定额16800人。
清顺雍正年间改天津卫为天津州,不久升州为府,辖天津、静海、青县、南皮、盐山、庆云、沧州六县一州。
我们今天所说的大运河开掘于春秋时期,完成于隋朝,繁荣于唐宋,取直于元代,疏通于明清(从公元前486年始凿,至公元1293年全线通航),前后共持续了1779年。
在漫长的岁月里,主要经历三次较大的兴修过程。
到了隋朝,隋炀帝动用几百万人,开凿贯通了大运河,这为以后国家的经济文化空前繁荣作出了巨大贡献),隋代开始全线贯通,经唐宋发展,最终在元代成为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贯通南北的交通大动脉。
京杭大运河是我国仅次于长江的第二条“黄金水道”。
价值堪比长城,是世界上开凿最早、最长的一条人工河道,全长1794公里,是苏伊士运河的16倍,巴拿马运河的33倍。
现存的大运河都是明清留下来的,那时是运河发展的鼎盛期。
这条大动脉,带来了中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南北物资大交流,也推动了文化的交流。
民俗、饮食、工艺、文学艺术都得到了充分的交流和发展,形成了独特的漕运文化。
京杭大运河在天津境内,就是北运河(长180公里)和南运河(长414公里,历史上曾是隋唐大运河永济渠的一部分,因隋炀帝曾乘龙舟沿永济渠抵涿郡,故南运河被称为御河。
)在天津会师,又在这里被海河一齐送入渤海。
因此海河成为连接运河航运与海运的唯一通道。
据记载,漕运发达时期,从天津到通州的北运河上每年要承载2万艘运粮的漕船,官兵12万人次,连同商船共3万艘。
水道的开通使小小的直沽寨很快发展成了远近闻名的“天津卫”。
因此天津城市的兴起与漕运有着密切的关系,可以说,天津是运河载来的城市。
二、从地名看天津的源起
天津聚落是伴随着漕运而逐渐形成的,明显呈现带状分布特征。
海河与运河沿岸附近的聚落密度和规模都较大,如南运河沿岸的静海、独流、唐官屯、王官屯、双塘等,都是明代漕运的码头,人口密集,经济发达。
北运河沿岸聚落的漕运文化特征更突出,如“老米店”为元代漕运屯米处;“粜粮务”是糟粮交易场;“木厂”是漕运存放木材的地方;“南口哨”是保护漕运的哨所;“大三里浅”则形象地说明北运河淤塞严重,水浅处长达三里……。
海河是元代海漕通道,“军粮城”是重要的漕粮囤积处和转运站。
城内的仓门口、仓廒街等也是漕运留下的文化遗址。
天津自古靠漕运兴市,沿海河和运河多处建有仓廒以囤粮,从而出现了如南仓、北仓,上仓、下仓,东仓、西仓等成对的地名。
“南仓”位于北辰区天穆镇,元初即为百万粮仓,因与“北仓”位置相对,故名“南仓”。
“北仓”位于北辰区京津路西侧、北运河东岸,元、明时即为漕运码头和储粮地,清乾隆年间在此建造津邑储备粮仓,与“南仓”同为仓廒,以相对位置得名“北仓”。
“上仓”位于蓟县县城南15.5公里,唐代成村,是当时漕运最靠北的一座大型粮仓,以北为上,故名“上仓”。
“下仓”位于蓟县县城南28.5公里,唐代成村,是当时上仓南面的一座运粮仓廒所在,以南为下,故名“下仓”。
“东仓”“西仓”都处于武清区大沙河乡,是相邻的两个村落,皆为元朝时储运漕粮仓廒的旧址。
元末仓廒废置,演变为村落,因所处方位,分别名为“东仓”“西仓”。
“仓廒街”位于红桥区东北部,在东马路西侧,明宣德元年(1426)在此建仓廒储存漕粮,后形成街道,故名仓廒街。
“仓门口”是胡同名,处于仓廒大门的位置,故名。
“仓门口横胡同”处在仓门口前方,故名。
“军粮城”位于东丽区津塘公路北侧,唐朝为防御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为保证幽蓟地区的军需物资供给,在此建造储运中转军粮的基地,因而命名为“军粮城”。
武清北蔡村乡有村名“粜粮务”,辽代时这里曾是百姓买卖粮食的交易市场,后成为村名。
武清有地名“仓上”,明代在此驻军屯田,建有储粮仓廒,渐成聚落,始名小仓屯,后演化为“仓上”。
与漕运有关的地名,还得谈到“席厂”。
漕运粮食的船只需要加盖苫席以遮风蔽雨,于是编织苇席的工场就应求而生了。
河北区就有一些相关地名:地处北运河下游东岸有“席厂村”,明洪武年间漕粮运输船队在此停泊需添加苫盖苇席,于是当地遂以编席为业,因而得名“席厂村”;并由此派生出“席厂大街”“席厂下坡”等街巷名。
四、运河两岸的文化遗产
南运河作为古代联结南北经济的运输线、生命线,不仅在历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也养育了沿岸百姓,沿河百姓除利用运河灌溉农田、发展水上运输、打鱼捞虾外,沿河湿地盛产的芦苇等也成为百姓谋生的重要资源。
历史上苇席、苇编业在天津经济中占有一定的比重。
驰名中外的天津大白菜、天津冬菜、独流老醋、沙窝萝卜等都与南运河水有着密切的关系。
南运河天津段沿岸最为著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闻名世界的“杨柳青年画”。
杨柳青年画经过几百年的流传,传统工艺不仅完好地保持下来,而且有新的发展,现在已列入第一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在运河文化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坐落在天津城西南运河岸边的水西庄,该园为康熙年间大盐商查日乾所建,后历年增建,成为天津最为著名的私家园林,也是中国四大私家园林之一。
沿运河南来北往的文人墨客,多会聚此园吟诗作赋,挥毫绘画,著名画家朱导江、石涛等都曾长期在此居住作画。
乾隆皇帝下江南时曾四次驻跸于此,并亲笔将该园改名为“芥园”。
水西庄繁盛时期成为当时天津文人文化的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