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科学课件-《2. 动力从哪儿来 》大象版 (共11张PPT)
- 格式:ppt
- 大小:1.65 MB
- 文档页数:11
2. 动力从哪儿来-大象2001版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动力概念,知道动力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体现。
2.探究动力的来源,理解物理学中的能量概念。
3.学习简单的化学能量转化示例,如化学能转化为热能。
教学重点学会区分不同类型的动力,如化学能、电能、光能等,并了解它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理解物理学中的能量概念,理解能量的守恒定理。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导入课题,问学生们知道动力是什么吗?动力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应用?•引导学生们回答,如乘坐电动车,吃东西(化学能),烧水(热能),焕发出的能量(机械能、化学能)等。
2. 活动一:观察和探究(20分钟)•介绍自行车,让学生用手蹬动自行车,让学生感觉到动力传递的过程。
•引导学生关注自行车的不同部分,如链条、齿轮,以及手蹬的时候齿轮的转动等现象,提问学生,它们是如何提供动力的。
•展示一些简单的机械和电子动力示例,如滑轮、小风扇等,让学生通过观察现象和考虑原理来形成对动力的理解。
3. 活动二:探究动力的来源及转化(3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身体能量的来源是什么?结果是食物转化而来。
•讨论化学能的转化,如蜡烛燃烧,让学生了解热能的转化。
•展示电磁铁的原理,让学生理解电能的转化。
•给出一个简单的化学能转化为热能的实验,如采用火柴点燃蜡烛、烧坏钢丝等,让学生实际参与和体验化学能的转化。
4. 活动三:发挥创意(20分钟)•分组活动,让学生设计一个小实验,来展示自己对动力的理解和应用。
•每组学生根据自己擅长的领域、物品和器材等进行设计。
如打造发条玩具、制作能飞行的小飞机等。
•各小组展示自己的作品,讨论和分享。
5. 总结(5分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和实践,了解了动力来源和转化的相关概念,并学习了能量守恒定理的相关知识。
•引领学生发挥创意和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实践,深化学生对动力的理解和应用。
课后作业•完成书本上关于动力的习题。
•搜集并归纳身边常见的动力类型并进行记录。
2 动力在哪里要点让学生充分动手动脑自己去研究和发现,引导他们把视线向更广阔的真实生活拓展。
目标(1)能根据问题实际设想研究问题的方法和思路,能简单说出活动的大体思路。
(2)研究不同的动力来源,初步认识常见的各种能源,渗透能量转化的思想。
(3)了解齿轮传动的有关知识。
(4)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的学习态度以及关注科学、关注生活的科学情感。
怎样进行第一课时(1) 回顾比赛,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回顾比赛中的一些细节,并提出一些问题。
如为什么有的车跑得快,有的车跑得慢?建议先让学生发散性地提问,再有目的地进行引导。
(2) 选择问题,讨论怎样去研究为什么这些玩具车行驶的状态会不一样呢?它们到底有什么不同呢?围绕这一主题,引导学生简单谈谈自己的研究打算。
(3) 动手研究小汽车的内部结构让学生从材料超市中选取自己需要的材料或工具。
引导学生拆卸小车,观察并记录自己的发现。
(每小组最好拥有两只以上不同类型的玩具车)交流观察所得。
如各种小车的动力装置不同等等。
引导学生认识不同的动力来源,如电池、发条等。
由于能量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理解可能有一些困难,所以不要求学生说出专业术语,只要能表达一定的意思即可。
(4) 引导拓展,布置课后拓展活动(调查)引导学生先谈谈自己的活动打算和思路。
学生到具体调查的车辆以学生生活实际为准,不要受教材束缚。
(5) 汇报与交流汇报调查情况,引导学生初步认识生活中常见的动力来源(能源)。
随机渗透能量转换和守衡的思想。
本环节也可安排到下一课时或一周后完成。
第二课时(研究齿轮)(1)提出研究主题带领学生初步认识各式齿轮,提出研究主题。
(2)讨论研究方案引导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探究齿轮的作用可能有一定的难度。
教师要有耐心,引导他们反复观察车模中的齿轮装置并适当加以点拨。
如可以提示他们从研究齿轮的运动方向、运动速度等角度进行研究。
也可以把做与说结合起来,让他们边动手边试边,探讨出可行的研究思路。
(3)实验研究引导学生按上示意图装置齿轮组,观察三只齿轮转动的方向,并记录。
要点让学生充分动手动脑白己去研究和发现,引导他们把视线向更广阔的真实生活拓展。
目标(1) 能根据问题实际设想研究问题的方法和思路,能简单说出活动的大体思路。
(2) 研究不同的动力来源,初步认识常见的各种能源,渗透能量转化的思想。
(3) 了解齿轮传动的有关知识。
(4) 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的学习态度以及关注科学、关注生活的科学情感。
怎样进行第一课时(1) 回顾比赛,提出问题弓I导学生回顾比赛中的一些细节,并提出一些问题。
如为什么有的车跑得快,有的车跑得慢?建议先让学生发散性地提问,再有目的地进行引导。
(2) 选择问题,讨论怎样去研究为什么这些玩具车行驶的状态会不一样呢?它们到底有什么不同呢?围绕这一主题,引导学生简单谈谈白己的研究打算。
(3) 动手研究小汽车的内部结构让学生从材料超市中选取白己需要的材料或工具。
引导学生拆卸小车,观察并记录白己的发现。
(每小组最好拥有两只以上不同类型的玩具车)交流观察所得。
如各种小车的动力装置不同等等。
引导学生认识不同的动力来源,如电池、发条等。
由于能量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理解可能有一些困难,所以不要求学生说出专业术语,只要能表达一定的意思即可。
(4) 引导拓展,布置课后拓展活动(调查)引导学生先谈谈白己的活动打算和思路。
学生到具体调查的车辆以学生生活实际为准,不要受教材束缚。
(5) 汇报与交流汇报调查情况,引导学生初步认识生活中常见的动力来源(能源)。
随机渗透能量转换和守衡的思想。
本环节也可安排到下一课时或一周后完成。
12。
2.动力从哪儿来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能根据问题实际设想研究问题的方法和思路,能简单说出活动的大体思路。
(2)研究不同的动力来源,初步认识常见的各种能源,渗透能量转化的思想。
(3)了解齿轮传动的有关知识。
(4)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的学习态度以及关注科学、关注生活的科学情感。
2学情分析热热闹闹的汽车大赛,你胜我负的比赛结果,必然会激发学生产生各种各样的疑惑和探究欲望。
比如,为什么我的车儿跑不快;为什么我的车跑不远?因此,教材紧扣学生最关心的问题,设计了第二课——《动力从哪儿来》。
本节课将引导学生研究玩具车的内部动力装置,直接观察这些装置的构成和工作方式,认识动力的不同来源。
同时还将由此向现实生活延伸,通过“调查”或“讨论”了解生活实际车辆的动力来源,让他们能对各种能量和能源建立初步的认识,了解人们对这些能源的利用,初步感知能量是可以转化的。
3重点难点让学生充分动手动脑自己去研究和发现,引导他们把视线向更广阔的真实生活拓展。
4教学过程活动1【活动】动力从哪来第一课时(1) 回顾比赛,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回顾比赛中的一些细节,并提出一些问题。
如为什么有的车跑得快,有的车跑得慢?建议先让学生发散性地提问,再有目的地进行引导。
(2) 选择问题,讨论怎样去研究为什么这些玩具车行驶的状态会不一样呢?它们到底有什么不同呢?围绕这一主题,引导学生简单谈谈自己的研究打算。
(3) 动手研究小汽车的内部结构让学生从材料超市中选取自己需要的材料或工具。
引导学生拆卸小车,观察并记录自己的发现。
(每小组最好拥有两只以上不同类型的玩具车)交流观察所得。
如各种小车的动力装置不同等等。
引导学生认识不同的动力来源,如电池、发条等。
由于能量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理解可能有一些困难,所以不要求学生说出专业术语,只要能表达一定的意思即可。
(4) 引导拓展,布置课后拓展活动(调查)引导学生先谈谈自己的活动打算和思路。
学生到具体调查的车辆以学生生活实际为准,不要受教材束缚。
动力在哪里(二)
(1)提出研究主题
带领学生初步认识各式齿轮,提出研究主题。
(2)讨论研究方案
引导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探究齿轮的作用可能有一定的难度。
教师要有耐心,引导他们反复观察车模中的齿轮装置并适当加以点拨。
如可以提示他们从研究齿轮的运动方向、运动速度等角度进行研究。
也可以把做与说结合起来,让他们边动手边试边,探讨出可行的研究思路。
(3)实验研究
齿轮1 齿轮2 齿轮3
顺时针
逆时针
实验总结:
a.齿轮的转动速度
用大、小齿轮组成齿轮组,观察大小齿轮的转速。
b.*特殊齿轮组改变运动方式
运动拐弯(蜗形齿轮)、转动变平动(齿轨)……
以上各项研究不要求每个学生或小组把每个项目都完成,可以分组自由研究。
(4)交流与总结
引导学生分析自己的实验现象,并试图总结。
如:齿轮组在传动过程中,能改变运动的速度、改变运动方向和方式……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