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2017届中考语文类文阅读线上拓展9《马说》
- 格式:doc
- 大小:34.50 KB
- 文档页数:1
《马说》2003—2011年中考真题阅读试题1(安徽省·2011)马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干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5.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5分)(1)一食或尽粟一石或:(2)才美不外见见:(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等:(4)安求其能千里安:(5)执策而临之执:16.翻译下列句子。
(4分)(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2)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17.从文中看,千里马遇不到伯乐,它们有着怎样的命运? (3分)18.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 (3分)答案:15. (5分)(1)或:有时 (2)见:显现(3)等:等同 (4)安:怎么,怎能(5)执:拿着,举着16. (4分)(1)喂马的人不知道它是千里马,所以不按照千里马的喂养方法喂养它。
(2)千里马鸣叫,喂马的人却不知道它想表达的意思。
17.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3分)18.反应了当时的社会不重视人才,不善于发现人才的社会现实。
(3分)2(内蒙古呼伦贝尔市·2011)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7~11题。
(13分)(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29《马说》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一、课内阅读(2021·山东济南·八年级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马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1.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不以千里称.也称:著称B.才美不外见.见:同“现”C.策.之不以其道策:马鞭子D.食之不能尽其材.材:才能、才干2.下列各项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而.伯乐不常有而.计其长曾不盈寸B.策之不以.其道去以.六月息者也C.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其翼若垂天之.云D.其.真无马邪故人不独亲其.亲3.下列对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马说》的作者是唐代文学家韩愈,“说”是古代的一种说明性文体。
B.本文的第一句“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强调了伯乐的重要性。
C.文章每段最后一句用“也”收束,分别表达了作者无限痛惜、愤怒谴责和深刻嘲讽之意。
D.这篇文章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
“伯乐”比喻善于识别人才的人;“千里马”比喻有才士;“食马者”比喻不识人才、摧残人才、埋没人才的浅薄愚妄的统治者。
【答案】1.C2.A3.A【解析】1.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
C.“策之不以其道”的意思是:策:马鞭子,这里是动词,用马鞭。
故选C。
2.考查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A.连词,都是表转折;B.介词,按照/介词,凭借;C.音节助词/助词,的;D.加强诘问语气/代词;故选A。
3.考查对文章内容及常识的理解。
A.“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性文体,不是“说明性文体”。
阅读训练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本文作者借千里马和伯乐的传说,巧妙地运用比喻的手法,表达作者愤慨的情感。
说说伯乐,千里马和“食马者”“策马者”分别比喻什么?2.首句“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在文中有什么作用?指明了千里马和伯乐的什么关系?3.“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揭示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象?4.“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5.“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对这几句话的理解。
6.“安求其能千里也?”一句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其作用是什么?7.找出文中描写“食马者”平庸、愚妄浅薄的语句,并说明其所用的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8.读到“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时”你有什么感受?9.本文结尾两句,对全文有什么作用?10.“策之不以其道”中的“道”在文中具体指什么?11.你怎样理解文中表现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参考答案1.伯乐:识别人才,利用人才的封建统治者。
千里马:有才能的人。
食马者和策马者:埋没人才,愚妄浅薄的统治者。
2.提出中心论点,开篇点出论证的前提,有提挈全文的作用。
指明千里马对伯乐的依赖关系。
3.统治者昏庸浅薄,世上缺少识别人才的伯乐。
4.愤世嫉俗,对统治者不能识别和选拔重用人才的不满,对被压制人才的同情,以及自己怀才不遇的抑郁心情。
5.有了伯乐,才会有千里马,如果没有伯乐,即使有千里马,也不能被人发现,也就等于没有千里马,说明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起决定作用。
马说中考试题及答案马说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马说》是唐代著名文学家韩愈的一篇文章,《马说》表达了作者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人才、埋没人才的强烈愤慨。
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马说中考试题及答案,希望你喜欢。
马说中考试题及答案一二(一)阅读下文,完成5—8题。
(16分)马说韩愈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来源:学科网]⑵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⑶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5.解释文中加点词语。
(4分)⑴骈死:⑵见:⑶等:⑷策:6.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⑴一食或尽粟一石。
译文:⑵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译文:7.“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这句话与文中画线句相比标点符号发生了变化,请说说这两个句子表达的效果有什么不同。
(4分) 答:8.请从形象塑造、写作手法、阐明道理三个方面中任选其一,结合文章内容对作品进行评析。
(4分)[来源:学_科_网Z_X_X_K]答:【答案】5.⑴(和普通的马)一同死⑵显露、表现⑶一样(聍待)、等同⑷驱使、鞭打解析:此题考查对文言字词含义的理解和把握。
因为是课内文言文,所以平时学习过程中,注意积累即可。
比较简单。
6.⑴(千里马)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食料。
⑵(千里马)呜叫,(饲养马的人)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
解析:此题考查对文言语句的翻译。
完成时,抓住句中的关键字词。
比如,①中的“食”或”“尽”,②中的“鸣”“通”“意”。
7.原文是反问加感叹,语气强烈,表达了对不识千里马者的讽刺及千里马被埋没的愤懑之情。
后句是一个反问句,语气不如原文强烈,抒发的感情也不如原文浓烈。
解析:此题考查对文中语句句式的把握。
语文初三上冀教版第28课(马说)教课设计【一】目的要求1、理解短文所说明的深刻道理。
2、掌握短文中的重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认识作者及文体特点。
4、认识封建社会不识人材、沉没人材的昏庸愚妄,指引学生认识现在时代的优越条件,努力学习,使自己成为社会的实用之才。
【二】要点、难点:〔一〕要点1、朗诵课文,背诵课文。
2、领会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理解伯乐与千里马的寓意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
〔二〕难点指引学生理解文章表达的感情。
【三】教材剖析:《马说》,它是人教版八年级〔下〕第五单元中的一篇文言文。
这篇文章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通篇写马,实那么写人。
以千里马不遇伯乐喻贤才难遇明主,对统治者沉没、残害人材,进行了嘲讽、针砭和控告;期望统治者能辨他人材,重用人材,使他们能充足发挥自己的才能。
文章对自己不着一字,愤懑不平之情和贫寒落魄之感却充满此中。
教材当选这篇文章,意在让学生学习名家名篇,培育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引起学生的思虑:今世千里马能否也要依靠于伯乐?【四】教课时数:2 课时教具预备: U 盘第一课时【一】导入讲故事: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人,姓孙名阳。
听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深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
在羊肠小路上,马蹄使劲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全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困难费劲地爬行仍旧拉不上去。
伯乐遇到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
千里马所以低下头吐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喊声直抵云霄。
这是它感谢伯乐认识同时体谅它啊。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千里马常常难以碰到伯乐,自己的才干也特别难发挥出来,今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唐朝韩愈写的古代杂文《马说》,看看作者对于千里马的现实命运又有怎么样的评说。
【二】作者及文体简介1、作者简介韩愈,字退之,河南河阳人,唐朝文学家、思想家。
因其原籍在昌黎, 世称韩昌黎。
他与柳宗元同是古文运动的倡议者,同时,他又是唐宋八大伙之首,其散文尤其有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名,著有《昌黎先生集》。
中考文言文阅读《马说》专项训练附答案(一)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
(4分)(二)“臣闻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
涓人言于君曰:“请求之。
君遣之。
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全,反以报君。
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五百全,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
”(选自《战国策·燕策一》)[注释]①涓人:官中主管酒扫清洁的人。
②安事死马:要死马做什么。
③捐:白白费掉1.给下面句中加点的词注音。
(2分)))(2)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4?《马),。
【乙】冯异定关中,自以久在外,不自安。
人有章言:“异威权至重,百姓归心,号为咸阳王’,陛下应防其反之。
”光武以章示异。
异上书谢,诏报曰:“将军之于国家,思犹父子,何嫌何疑,而有惧意?”及异大破敌军,诸将欲分其精心整理精心整理功。
玺书请大司马以下,称异功若丘山。
今人成知异为名将,然非君之明,必困谗口矣。
①冯异:人名,汉代名将。
②章:秦章。
③谢:谢罪。
④福:书,皇帝的命令或文告。
⑤玺书:古代封口处盖有印信的文书。
秦以后专指皇帝的诏书。
⑥诮qiào:1.给下列句中加点的“食”字注音并解释。
(1)一食或尽粟一石( ) (2)食不饱,力不足( ) (3)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4)食之不能尽其材( )2.解释下列加点词。
(1)骈死于槽枥之间( ) (2)才美不外见( ) (3)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 (4)执策而临之( )3.各组中加点词意思完全相同的是表非臣之下也。
可告以天下之马。
请见之。
穆公见之,使行求马。
三月而反,报曰:“已得之矣,在沙丘。
”穆公曰:“何马也?”对曰:“牝而黄。
”使人往取之,牡而骊。
报穆公,穆公不说,召伯乐,曰:“子所荐求马者,马色牝牡,尚弗能知,又安知天下之马也?”伯乐曰:“皋之所观,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
见其所见,不见其所不见;视其所视,而遗其所不视。
家,散文尤为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
位列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昌黎先生集》。
韩愈其人有杰出的才华,可他的政途却多坎坷请看下表时间原因结局贞元11—16年求仕不得志有“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感叹贞元19年上书言京畿百姓穷困,请求缓征徭役,租税被贬为阳山令元和14年韩愈上著名的《谏迎佛骨表》力谏几招杀身之祸,后经友人鼎力营救,被贬为潮州刺史表格部分为理解课文内容作铺垫。
Oiu 教学内容活动形式教学过程(三)写作背景《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795—800)。
其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
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而志不得通”;“足三及门,而阍人(守门人)辞焉”。
尽管如此,他仍然声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
后相继依附于宣武节度使董晋、武宁节度使张建封幕下,郁郁不乐,所以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跟《马说》同期的作品还有《龙说》(即《杂说一》)。
文章以龙喻圣君,以云喻贤臣,借“龙嘘气成云”,然后“乘是气,茫洋穷乎玄间(宇宙间)”的传说,阐明贤臣离不开圣君任用,圣君也离不开贤臣辅佐的道理,可以视为《马说》的姊妹篇。
(四)文体了解《马说》是通篇借物比喻的杂文,属论说文体。
“马说”这个标题,是后人加的。
“说”就是“谈谈”的意思,比“论”随便些。
(五)字词学习1、通假字:1)食:通“饲”,喂养 2)见:通“现”3)材:通“才” 4)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2、古今异义:故虽称等安策道通临是或3、虚词:而之其以也而A转接可以译为“却,可是”B顺接可以不译之 A结构助词“的” B 代词,代人或物C 无意义,句中停顿D 帮助构成由教师念读完成,为理解课文作准备,同时也增加学生的视野。
学生查资料可完成。
文言文的字词比较多,而且也很重要,所以在这一部分要多花些时间,不要做样子。
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本文理解算倒装,无意义其A代词,代人或物 B 代词他的它的 C 指示代词那种D 反问语气词难道E 推测语气词恐怕以A介词因为B介词按照也 A 肯定语气B反问语气 C 推测语气D句中停顿4、实词:见教材及资料(六)文意学习1、学生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义,不解之处可提出疑问,共同商议解决。
中考试题《马说》及答案一、选择题1. 《马说》一文中,作者通过“千里马”这一形象,比喻了什么?A. 有才能的人B. 善于发现人才的人C. 有才能的人和善于发现人才的人D. 马匹答案:A2. 下列关于《马说》的表述,哪一项是不正确的?A. 《马说》是韩愈的一篇散文B. 文章通过比喻手法,表达了作者对人才的重视C. 作者认为只有伯乐才能识别千里马D. 文章强调了人才的自我展示的重要性答案:D二、填空题3. 《马说》中,作者用“______,食之不能尽其材”来说明即使是千里马,如果没有得到合适的对待,也无法发挥其真正的才能。
答案:千里马常有4. 文中“______,安求其能千里也?”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人才被埋没的无奈和惋惜。
答案:策之不以其道三、简答题5. 《马说》中,韩愈是如何通过“马”来比喻人才的?答案:在《马说》中,韩愈通过“马”来比喻人才,特别是那些有才能但未被发掘的人。
他指出,即使是千里马,如果没有遇到合适的机会和伯乐的赏识,也无法展现其才能。
这比喻了有才能的人在没有得到适当机会和认可的情况下,很难发挥其真正的价值。
6. 根据《马说》的内容,你认为作者对人才的态度是怎样的?答案:作者对人才的态度是重视和尊重的。
他通过《马说》表达了对人才的珍视,认为人才是国家和社会的宝贵财富,应该得到适当的培养和使用。
同时,他也对那些被埋没的人才表示了同情和惋惜,强调了发现和使用人才的重要性。
结束语:通过以上试题及答案的排版和格式,我们可以看出《马说》这篇文章不仅在文学上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同时也深刻地反映了作者对人才的重视和对社会现象的批判。
希望同学们能够通过这篇文章,更加深刻地理解人才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在现实生活中发现和培养人才。
《马说》阅读及答案《马说》阅读及答案《马说》阅读及答案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找出并解释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
(1)才美不外见______________(2)食之不能尽其材__________(3)其真无马邪______________2.翻译下列句子。
(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安求其能千里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其真无马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第二段文字运用的修辞手法有哪些?有什么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你是怎么理解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这句话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1)见通现,显露。
(2)食通饲,喂养。
材通才,才能。
(3)邪通耶,吗。
2.(1)喂马的人却不懂得以千里马(的食量)而去喂它。
(2)又怎么能让它日行千里呢?(3)马叫了,也不能通晓它的意思。
(4)是真的没有好马吗?(意对即可)3.排比;引用设问将食马者的愚妄写得淋漓尽致。
4.表现了作者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的不满和愤慨《马说》阅读及答案2阅读《马说》,完成1—6题。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初中课内阅读】阅读《马说》(江苏淮安中考)
马说韩愈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
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⑵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马说
韩愈
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
人之手,骈死
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⑵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且欲与常马等
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⑶策
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5.解释文中加点词语。
(4分)
①骈死:
②见:
③等:
④策:
6.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
①一食或尽粟一石。
译文:
②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译文:
7.“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这句话与文中画线句相比标点符号发生了变化,请说说这两个句子表达的效果有什么不同。
(4
分)
答:
8.请从形象塑造、写作手法、阐明道理三个方面中任选其一
,结合文章内容对作品进行评析。
(4分)
答:
参考答案:中小学作文
阅读答案
网整理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1 9《马说》
(一)
【原文】昔有大长者子①,共诸商人入海采宝。
此长者子善诵入海捉船②之法,若入海水
漩洑洄流矶激之处③,当如是捉,如是正,如是住④。
语众人言:“入海方法,我悉知之。
”众 人闻之,深信其语。
既至海中,未经几时,船师遇病,忽然便死。
时长者子即便代处,至漩 洑
洄流之中,唱言⑤当如是捉,如是正。
船盘回旋转,不能前进至于宝所。
举船商人没水而死。
(选自《百喻经》)
【注释】①大长者子:富商人家的儿子。
②捉船:撑船,划船。
③漩洑洄流矶激之处: 水流湍急的地方。
④住:停止。
⑤唱言:高声说。
【译文】从前有一个大富商的儿子,与一些商人一起到大海中寻宝。
这富商的儿子擅长 背诵入海驾船的方法,如果船在海中行驶到水流湍急的地方,应该怎样驾驶,怎样校正方向, 怎样停靠。
他对大家说:“入海驾船的方法我全都知道。
”大家听了,都相信他的话。
船行 驶到了大海后没有多久,船师生病忽然死了。
这时大富商的儿子就代替死去的船师驾船。
当 船行驶到有漩涡的急流中,他大声背诵怎样驾驶,怎样校正(的方法),可是船只是在漩涡 中打转,无法继续前进到达寻宝的地方。
全船的商人最终都落水而死。
(二)卞和泣玉
【原文】楚人和氏得玉璞①楚山中,奉而献之厉王。
厉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
” 王
以和为诳,而刖②其左足。
及厉王薨,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献之武王,武王使玉人相
之,又曰:“石也。
”王又以为和诳,而刖其右足。
武王薨,文王即位,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
山之下,三日三夜,泣尽而继之以血。
王闻之,使人问其故,曰:“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
③ 哭之悲也?”和曰:“吾非悲刖也。
悲乎宝玉而题④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此吾之所以悲
也。
”王乃使玉人理⑤其璞而得宝焉,遂命曰:和氏之璧。
【注释】①璞:含玉的石头。
②刖(yu è):古代一种酷刑,断足。
③奚:何,为什么。
④题:品评,这里是“被判定”的意思。
⑤理:治理,这里指对璞石进行雕琢。
【译文】楚国有个名叫卞和的人,从楚山中得到一块含有美玉的璞石,就把它献给了楚 厉王。
厉王命令玉匠鉴别。
玉匠(一看)说:“这只是一块石头。
”厉王认为卞和欺骗他,于 是就(下令)砍去了卞和的左脚。
等到厉王驾崩,武王登位后,卞和又把那块璞石献给了武 王。
武王又让玉匠鉴别,(玉匠)又说:“ 这只是一块石头。
”武王也认为卞和欺骗他,于是 下令砍去了卞和的右脚。
(而后)武王驾崩,文王登位。
卞和竟然抱着那块璞石在楚山脚下 一连痛哭了三天三夜 ,眼泪流尽,血也哭了出来。
文王听说了这件事后,就派人前去调查 原因,那人问他说:“天下被砍去脚的人很多,为什么你哭得如此悲伤呢?”卞和回答说: “我并非因为失去双脚而感到悲伤,而是痛心(世人)将宝玉看作石头,把忠诚的人称为骗 子,这才是我感到悲伤的原因啊!”文王(听到回报)便叫玉匠去雕琢那块璞石,果然(从 那块璞石中)得到一块价值连城的美玉,于是(给这块美玉)命名为“和氏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