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人教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语文习作:家乡的风俗_1
- 格式:doc
- 大小:61.19 KB
- 文档页数:7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习作《家乡的风俗》写作指导(附优秀范文)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1.(多媒体出示诗词《竹枝词》)同学们,你们读过陈勉襄的《竹枝词》吗?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生读)你们知道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节日的景象吗?2.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这首诗描写的是中秋节,体现了吃月饼、赏月、吃芋头、嘬田螺的习俗。
(逐一出示相关内容)3.(多媒体出示诗词《元日》)我们再来阅读一首王安石写的诗,那么你们知道这首诗描写的又是什么节日的景象吗?(过春节时的热闹景象。
)4.中秋节、春节都是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有许多的风俗习惯,刚才我们诵读的两首诗中就抓住有代表性的生活细节,表现了节日的欢乐气氛,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俗话说:“离家三里远,别是一风俗。
”各地有各地的风俗,那什么是风俗呢?(生谈自己对风俗的理解) 5.教师归纳小结:风俗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的,它反映了人们的生活经验和趣味,同时也丰富着人们的生活。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写一篇关于“家乡的风俗”的习作,一起来了解家乡的风俗,感受家乡的风情。
二、展示,了解风俗1.同学们,我们有些风俗是大同小异的,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的一些风俗。
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些节日的风俗。
(多媒体逐一出示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的一些风俗) 2.学生边看图边说、边补充。
3.刚才所看到的是我们比较熟悉的节日方面的风俗,但是有些风俗具有各地的特点,如有的地方春节时吃黄豆芽(如意菜)、端午节吃咸鸭蛋等。
你的家乡有哪些不同于其他地方的风俗?4.学生按小组互相交流自己家乡的特色风俗及自己参与风俗活动的经历。
三、确定思路,回顾写法1.听了同学们的发言后,我们了解到了各种各样的民族风俗习惯。
有的让我们感到新奇,有的让我们感到有趣,还有的让我们赞叹。
如果让我们来写一写自己家乡的一种风俗或者是你参加的风俗活动的经历,你最想介绍哪种?2.引导学生回忆课上同学之间互相交流的和自己在课前收集到的资料,明确自己要写的内容。
习作家乡的风俗目标导航1.交流自己搜集到的家乡的风俗,交流时做到内容充实,表达流利。
2.借鉴本单元描写风俗的写作方法,学习抓住主要特点介绍风俗的方法。
3.学习修改、完善习作,创编班级民俗作品集。
4.感受家乡这些独具魅力的风俗中蕴含的民族文化和传统美德。
审题指导题目:家乡的风俗。
1.审清题材:“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
”通过本组课文的学习,你对一些地方的风俗习惯是否有了更多的了解?请你将调査了解到的民风民俗加以整理,写成一篇习作。
2.审清内容:借鉴本单元描写风俗的写作方法,学习抓住主要特点介绍风俗的方法或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受。
可以写民风民俗,可以写节日风俗,也可以写富有地域特色的服饰、饮食、民居,还可以写新颖、别致的民间工艺品等。
要体现家乡风俗的特点,体现地域风情的与众不同。
3.审清重点:通过介绍风俗习惯时,能够详略得当进行描写,表达自己对家乡的赞美,感受家乡独特的风俗中蕴含的民族文化和传统美德。
思路指引【拟题思路】本次作文并没有给出具体的题目,属于自由命题作文。
依据作文要求,围绕两个方面命题:第一个是离不开“风俗”,让人一看到题目就会知道这是写风俗习惯的;第二个是直接用风俗的名字命名。
作文题目体现文章的写作目标。
作文命题时,要有声有色,吸引人,尽量避免大众化的文题。
我的魅力题目:可以选择下面的题目来写你的故事,也可以自拟一个有趣的题目。
●过年的风俗●扫尘●吃饺子●……【写作思路】开头:开门见山,点明题意。
我想通过歌谣引出要介绍的风俗。
中间:按照一定的顺序,通过生动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详细写家乡的风俗。
(详)结尾:点明中心,升华主题。
(略)技法点拨一、回忆家乡有哪些风俗习惯。
说一说:下面这是什么节日?展现了什么风俗?你的家乡还有哪些风俗?闹花灯扭秧歌吃粽子包饺子……二、重点介绍哪个方面?想一想: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来介绍一种风俗呢?闹花灯:花灯的样子、种类、人们的表现、闹花灯的传说……拜年:拜年时的动作、神态、说哪些话、长辈的表现、心情……包饺子:怎么擀皮、怎么做馅儿、怎么包饺子、怎么煮饺子、吃饺子的情景……想一想怎样把文章写的生动有趣呢?三、确定写法。
【导语】民风民俗,是与民族文化有关的风俗习惯,它是一种文化现象,是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
下面是整理的内容,希望对你们有帮助!【篇一】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传统节日习俗作文我的家乡是九江,在过年的时候,可有很多特别的习俗呢!过年前夕,家家户户挂满了腊肉、腊鱼和腊肠,像是在为人们提前宣告了新年的来临,又像是在争斗谁更有喜气。
在我家中,人人都在忙上忙下,有的忙去订年货,有的还在打扫卫生,还有的正在分配红包,虽然累得满头大汗,但我们脸上的喜悦却是对新的一年的美好向往。
除夕来临,街道上空无一人,家家灯火通明,鞭炮声络绎不绝,我家也不例外。
家中,大人小孩正团聚在一起,手烘着温暖的火,正惬意地吃着由“厨师”婆婆亲自现做的可口饭菜。
可为什么大家并没有“大饱口福”呢?嘿!这你都不知道?当然是为了大吃几碗“压轴菜”——八宝饭啦!八宝饭俗称我国的年夜饭,是由甜糯米和几种干果拌成的饭,据说吃了这一年就万事如意,一家子和和美美的。
饭后,便到了最令人激动的环节了,那就是——发红包!我和弟弟妹妹忙去向大人献殷勤,逗得爸爸妈妈直乐,大人们才给了我们“小费”,可“小费”也不是白拿的,还要帮大人们在门上贴上红红的对联,这对联也是我国过年时的着名传统习俗之一,红运来临的象征。
初一初二的景象与除夕截然不同。
街道上人来人往,知道这是为什么吗?有句潮汕俗谚说:“有心拜年初一二,无心拜年初三四。
”说的是拜年越早越见其诚意,咱们九江人也同样好拜年这口。
不管是刮风还是下雨,都要去别人家拜个年,说上几句祝福,以示祝别人在新的一年里家道兴旺。
怎么样?你想不想也来体验体验九江过年时的习俗?【篇二】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传统节日习俗作文我最喜欢的节日是中秋节。
中秋节是我国的传统佳节,与春节、端午、清明并称为中国汉族的四大传统节日。
它起源于唐朝时期,那时,以赏月为中心。
到了清明时期,成为“民俗大节”。
中秋节那天晚上,我们一家人就要团团圆圆在一起赏月,吃月饼,看电视上的《中秋晚会》。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作文《家乡的风俗》图文讲解+写作指导写作指导一、习作内容:“离家三里远,别是一乡风。
”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
你的家乡有哪些特别的风俗习惯?请你介绍一种风俗,或写一写你参加一次风俗活动的经历。
二、写作要求:1.本次习作要求写家乡的风俗。
2.教材上给出了两个选择。
可以介绍一种风俗,也可以写一写你参加一次风俗活动的经历。
3.写作时要突出民俗特点,内容要具体,语句要通顺。
三、写法指导:1、白描法。
在习作中可以把风俗活动现场看到的情景一一记录下来。
2、穿插法。
在写自己参加风俗活动的过程中穿插写入有关的传说或故事。
3、剪切组合法。
把相关的传说或故事中的重点部分剪切组合在一起。
四、写作注意点1、亲眼所见。
亲自参加家乡的风俗活动,认真观察活动中的物品、人物、活动过程,有了深刻的印象,写作时就像演电影一样历历在目。
2、亲耳所闻。
请长辈介绍当地的风俗,让我们的耳朵像录音机一样记录下来。
把听到的介绍声情并茂地写下来。
五、写作提纲指导:1、你要介绍的民俗是什么?2、它的主要特点是什么,打算从哪几方面加以介绍?3、哪一部分作为重点将要进行具体介绍。
4、根据其特点,你打算拟定什么题目?习作例文家乡的春节春节是我们中国传统而最隆重的节日。
在过春节的前好几天里,人们就开始忙了起来。
家家户户都在买年货,挑新衣,有忙不完的活。
腊八这天,我们都要喝腊八粥,粥里放着各种各样的米和豆,虽说不怎么好喝,但看着它那怪稀奇的样,总忍不住想喝几口。
快过年的时候,许多小孩子都在买东西。
小汽车啦,这些都是比较受欢迎的。
更受欢迎的便是鞭炮,过年没有鞭炮怎么行呢?孩子们高兴,大人们做起事来也有心劲。
他们早已经把过年是吃的,喝的,用的,穿的都预备齐了,准备在过年的时候用。
到了腊月二十三,这是过小年。
天刚黑,就有人放起了鞭炮,这便让人尝到了过年的味道。
在这一天,小孩子们最欢喜,因为家里早就准备好了各种各样的糖果。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习作家乡的风俗教学设计(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习作家乡的风俗教学设计【第1篇】【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联系生活实际和调查访问,感受和吸收习俗文化的智慧和营养。
2.过程与方法(1)提高自己搜集材料的能力。
(2)交流自己搜集到的习俗,交流时做到内容充实,表达流利。
(3)在互动交际中,培养学生能说会道的能力,做到态度大方,有礼貌,能清楚、明白地表达自己的见闻和感受,能认真地倾听。
3.情感与价值(1)创设交际的情境,充分调动学生交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同学之间团结协作的精神。
(2)感受祖国民族文化习俗的魅力,尊重并热爱家乡的民风民俗。
【教学重点】把自己搜集到的民风民俗与同学交流,交流时做到内容真实,表达流利。
【教学难点】学习抓住特点介绍民风民俗的方法,做到内容具体,语句通顺,意思表达清晰。
【教学准备】1.通过上网、课外阅读等方式了解自己感兴趣的各地民风民俗。
2.向父母或长辈了解本地的风俗习惯。
3.教师准备相关的资料。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中国历史悠久,文化丰富,有许多传统节日。
中国人过节也是非常讲究的,下面请大家欣赏一段视频。
悦耳的童谣把我们带入到了浓浓的节日的氛围中。
从视频中,我们可以粗略地了解到中国一些重要的传统节日以及节日风俗。
过春节要贴春联、放鞭炮,端午节要吃粽子、赛龙舟……这些经过长时间的积淀,历代人们约定俗成的节日传统就是风俗。
俗话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
由于文化的差异、地域的不同,各地的风俗习惯也有着天壤之别。
今天,我们就从家乡的节日风俗着手,来上一节“家乡的风俗”的写作指导课。
二、了解何为“风俗”风俗是特定社会文化区域内历代人们共同遵守的行为模式或规范。
风俗的多样性,是在习惯上,人们往往将由自然条件的不同而造成的行为规范之差异,称之为“风”;而将由社会文化的差异所造成的行为规范之不同,称之为“俗”。
三、说家乡风俗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
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作文故乡的风俗450字5篇【导语】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
各个地方都有各个地方的风俗,以下是作者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内容,欢迎大家浏览。
1.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作文故乡的风俗450字谁没有自己的故乡?谁不爱自己的故乡呢?每个人的故乡虽然不一样,但对故乡的酷爱却是相同的,我当然也不例外。
下面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下我故乡的一些风俗吧!每年端午节,家家户户都会包粽子。
粽子主要的材料是糯米和竹叶。
甜的要加入豆沙、花生和红枣,咸的要加香菇、肉丝和盐巴等。
第一用两片竹叶卷成锥形,然后放入米和馅,用筷子插几下,使米和包馅更结实,再封口。
口要封成三角形的,最后,用草绳把它梱紧。
蒸好的粽子香气扑鼻,可好吃了!端午节时,每家每户都会在门口挂上菖蒲、艾草,可以驱逐蚊虫,保护我们的身体健康,还可以驱邪。
划龙舟是端午节才有的比赛。
几条龙舟一字排开,哨声一响,几条龙舟就像离弦的箭一样向终点冲去,先划到终点,并夺到旗子的队伍就获胜了。
那是多么杰出的比赛呀!除了端午节以外,我故乡的春节也很让人爱好。
每到春节前,人们会川流不息地到人山人海的市场办年货。
每个人的篮子都装得满满的,有开心果、、花生、瓜子、糖等食品,有鸭、鹅、鱼、猪肉等,有烟、酒、巧克力等礼物。
在家里,大家忙个不停,手拿扫把,脚踩椅子,爬高爬低,把屋子里里外外、上上下下打扫得干干净净。
新年新景象,大家都为新的一年有个好开始而繁忙着、快乐着。
不用说我们小朋友是多么爱好春节的到来了。
我爱故乡的风俗,更爱故乡的亲人!2.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作文故乡的风俗450字我的故乡在常德,那是个美丽的地方。
风儿一吹过,花儿便绽放了笑容。
鸟儿在枝头一唱,万物复苏了。
今天我就来说一说我们常德的春节风俗吧。
我最盼望的节日便是春节,在春节里,要装上灯笼,贴上对联。
那一个个的大灯笼,好像在为新年的到来欢迎,还有那对红红的对联,还有贴上倒过来的“福”。
全家都是喜气洋洋,红红火火。
当然,过年哪少的了压岁钱,对着长辈们大声说祝愿:“新年快乐!”你便会得到许多红包。
家乡的风俗六年级作文家乡的风俗六年级作文(通用15篇)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或多或少都会接触过作文吧,作文是通过文字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记叙方法。
作文的注意事项有许多,你确定会写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家乡的风俗六年级作文,欢迎大家分享。
家乡的风俗六年级作文1每个人的家乡都有自己特殊的风俗,当然,我的家乡也不例外,我的家乡的风俗是祭敖包。
祭敖包是蒙古族传统的祭祀活动。
每到这天,牧民们都要成群结队地前往敖包祭祀,他们要在敖包上安放佛像,竖立经幡,并将牛羊肉、奶食品等一起供奉在敖包前。
然后,喇嘛们开始焚香燃灯,诵经念咒,乞求神灵保佑,群众们则从左向右围着敖包转三圈,希望迎来丰收年。
敖包是蒙古语,意义堆子或鼓包。
敖包通常设在高山或丘陵上,因为他们认为高大雄伟的山上,便有通往天堂的道路。
敖包是用石头堆成一座圆锥形的实心塔,顶端插着一根长杆,杆头上系着牲畜毛角和经文布条,四面放着烧柏香的垫脚石;在敖包旁边还插满树枝,供有整羊、马奶酒、黄油和奶酪等等。
祭祀时,在古代,由萨满教巫师击鼓念咒,膜拜祈祷;在近代,由喇嘛们焚香燃灯,颂词念经。
正因为有了各个地区不同的风俗习惯,才有了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我们一定要好好传承下来。
家乡的风俗六年级作文2中华民族的历史悠远长流,在绵延的历史中流传下来了许多节日:有细雨纷纷的清明节,有月光皎洁的中秋节……在这众多节目中,我最喜欢的是热闹非凡的春节。
在我的家乡,每年的大年三十是最热闹的,在这一天每家每户吃的都是饺子,在吃饺子前,每家每户都会先放一串鞭炮,因为饺子有“交子”的意思,是旧年向新一年的过渡和交替。
吃完饺子接下来的事就是看春晚。
每家每户都会坐在电视前,端上瓜子,摆上茶水,一起看春晚。
常常人们都会熬到凌晨。
第二天早上起来就是大年初一。
大年初一,人们都会去走亲戚,走亲戚时要买些礼物不能空手去。
到了别人家,首先要说一声“新年好”或“新年快乐”然后亲戚们就会给你压岁钱问你的考试成绩,祝你来年身体健康,学习进步。
六下语文园地一作文《家乡的风俗》全文共3篇示例,供读者参考六下语文园地一作文《家乡的风俗》1大家都知道,正月十五是中国传统的元宵节。
这一天,大家都要看花灯,猜灯谜,而我的家乡—歙县汪满田的花灯可是别有特色哟!说这里的花灯很有特色,因为它们大都是由竹架子骨在内,糊纸于外,加以形象逼真的绘画与色彩点缀共同组成的各式各样的鱼儿。
花灯为何都是纸鱼儿呢?传说由来以久,老人们说,古时火神总是来烧房子,人们损失了许多的财产,为了驱赶火神,人们就把花灯都做成鱼的形状,并带着如同真的大纸鱼绕着村子转。
火神看见鱼,以为整个村子里有好多水,就不再敢来烧房子了。
以后,人们就年年做鱼,戏鱼,以求平安。
每逢正月十五晚七点,花灯会便开始了。
瞧!只见那天空中出现了许多烟花,有的金光闪闪,似一座金桥横空而架;有的五彩斑斓,升上天空呼啦开出各色的花朵…,各种烟花争奇斗艳,让人目不暇接。
接着,真正的主角上场了!一个个头能装下两三个小孩的巨大纸鱼游来了,它的身体里有几十枝甚至上百枝红蜡烛,把路面照得亮堂堂的。
在鱼队前,一个汉子拿着一个火把引路,十几个壮汉抬着一个“巨无霸”鱼缓缓地走来。
“巨无霸”鱼摇头摆尾的,似乎在向人们问好,人们欢呼着挥手表示欢迎。
紧随其后又是几条大鱼儿,后头跟着一条条可爱的小纸鱼欢快地游着,不时地互相亲昵着。
小纸鱼的主人可是我们孩子,花灯会上也随之增加了几分童趣。
鱼队的中间杂着敲着铜锣,打着大鼓的大人,声音震耳欲聋,使花灯会更显热闹。
几个淘气的小男孩跟着他们的爸爸和爷爷,举着燃完的烟花剩下的杆儿做成的小小火把,走在鱼队的最后面,来回跑着,乐着。
鱼队走到另外的地方,又该烟花炮竹上场了,“叭”,这儿的炮竹响了,“轰”那边放烟花了,真不知道该看哪儿了呢!元宵灯会“纸鱼儿”游,灯火通明喜洋洋!六下语文园地一作文《家乡的风俗》2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
虽然我们的大中华地大物博,风俗千千万,但我最喜欢的还是她——春节,一个千家万户团圆的好节日,她是我们家乡最传统的风俗,更是我们万千炎黄子孙传承的好节日。
六年级下册第1单元作文家乡的风俗10篇1.六年级下册第1单元作文家乡的风俗元宵节又被称为上元节,是我们中华名族的传统节日。
元宵节之所以被称为“元宵”,是因为正月是元月,夜就是“宵”,而正月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元月之夜,因此就被称为元宵节。
元宵节那天,我吃过晚饭,就一起与爸爸妈妈散步。
连续有许多烟花带着红红的火星穿上了夜空,发出“啪啪啪”的声音,在夜空中绽放出美丽的花朵,它们变成了小动物和一些文字,形状颜色各不相同。
到了广场上,人山人海,很多都是两个大人牵着孩子,每个孩子手里都提着五颜六色的花灯,有些头上则戴着闪光的发饰,因为是黑天,看不出有形状,只觉得有几个彩色的灯在闪烁。
我最喜欢的还是看花灯,在广场的前面,有两个霸气又威武的大龙,它们睁着一双炯炯有神的大眼睛,看着来来往往的人们,它每年元宵节都会亮,每年的颜色都会不一样。
再着就是散布在广场四周的是十二生肖花灯,它们每个都很可爱,形态各不相同,我最喜欢老虎灯,因为我属虎,它满身金黄色,身上的纹路非常霸气,却又有点可爱,我在它的前面照了很多相片。
树上也装扮了许多小灯,有的挂着水果灯,有的挂着会变色的星星灯,一会儿变成红色,一会变成金色,令人眼花缭乱!元宵佳节,伴随着烟花爆竹的轰鸣声、伴随着孩子们的欢笑声、伴随着大人们的喝彩声,慢慢走远了脚步。
2.六年级下册第1单元作文家乡的风俗元宵节的晚上,我和爸爸妈妈去小区附近走步。
虽然这是小区的附近,但人们也放起了烟花,有黄的,有粉的,还有一部分的人放着鞭炮,一些没见过世面的小孩子拽着大人到处跑。
还有一些小孩子吵着让大人给他买吃的、玩的。
一个人少的小城市一下子就变成了一个温馨又热闹的小村庄。
但人们干的最多的事包括我们就是走百病了。
走百病的意思是走一走步,能把病消除,还能青春常在。
妈妈不爱出门的人这回也跟我和爸爸一起出门走步了。
可光走步还是有些太无聊了,所以一些人在走步的时候买了一个孔明灯来放。
因为孔明灯太危险,所以我没有买,只能看着他们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