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语文上册 11.1 从军行说课稿 长春版
- 格式:doc
- 大小:29.50 KB
- 文档页数:2
长春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从军行》教案教学目标
1.了解《从军行》创作背景和内容。
2.掌握文中词语、句子的意思。
3.能够理解诗人的情感表达。
4.提高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了解《从军行》的创作背景和内容。
2.掌握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
3.帮助学生理解诗人的情感表达,提高阅读能力。
教学难点
使学生理解《从军行》中的诗意和情感表达。
教学步骤
第一步:导入
1.教师介绍本节课的主题及内容。
2.预习《从军行》的背景及内容。
第二步:文本阅读
1.教师分段朗读《从军行》。
2.学生阅读材料,注重理解词句的含义。
3.教师讲解生词及难句。
4.学生通过同伴合作的方式解决疑惑。
第三步:情感体验
1.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行文背后的情感表达。
2.学生依此复述文中情感,感受诗人在流亡途中的遭遇和情感表达。
第四步:诗意分析
1.教师引导学生理解《从军行》的诗意。
2.学生借助背景及情节,理解诗句和意境。
3.教师与学生们共同探讨诗句的意义及作用。
第五步:鉴赏评价
1.学生展示自己的理解、感受和分析。
2.教师与学生共同评价课堂效果及收获。
课后作业
1.重读《从军行》全文,及时解决与文本的生词和难句。
2.思考、记录在文中出现的情感并,对其进行复述并展示。
总结
本节课通过阅读《从军行》,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古代军事文学及文学艺术特点,同时提升阅读能力、表达能力和鉴赏能力。
《_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1.1从军行,,长春版》摘要:(3)、常用手法——比喻、夸张、用(投笔从戎、黄金台、勒石记功)()、常见象烽烟(火)、羽、长云、秋月、黄沙、金鼓、红(旌)旗、戈矛剑戟、斧钺刀铩、雁(飞)鹰(扬)、箭(飞)马(走)、琵琶、羌笛、芦管,(5)、型环境孤城(长城)、漠、青海(湖)、黑山、雪山(祁连山)、玉门关、阳关、楼兰、阴山、龙城、碛西、轮台、龟兹、洮河、辕门、受降城、回乐烽、关山,王昌龄烽火城西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王昌龄《从军行》教案教学目标了边塞诗歌特边塞诗歌象运用 3学习诗歌对比了诗人不作品特色教学重难边塞诗歌诗人怀乡思亲情边塞诗歌音乐表达作用教学课课教学程、导入新课首先让学生回忆背诵上学期学①《出塞》王昌龄秦明月汉关万里长征人还但使龙城飞将不教胡马阴山【简析】诗人抓住月照关塞型环境极其概括地从秦汉代边境战争写到唐代又借对历史上名将怀念表现对朝廷不能平定边患不满全诗音韵铿锵气势雄浑壮阔《从军行》其四“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从而引出“边塞诗歌”主题二、总体感知边塞诗歌代表人物和风格盛极边塞诗是构成盛唐音基容它国诗歌史上地位是前无古人盛唐边塞诗人高适、岑参向并称齐名边塞诗特征()、容①将士久戍边关乡愁(哀怨)和闺妻子离恨、报国无门怨愤;②塞外征战艰苦和连年征战残酷、惨烈;③将士建功立业渴望和保卫国豪情()、风格——豪放旷达雄奇壮美豪壮悲慨委婉清丽量边塞诗体现出艺术风格也很不样有豪迈旷达如“醉卧沙场君莫笑古征战几人回”;有雄奇壮美如王维“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有豪壮悲慨如杜甫“落日照旗马鸣风萧萧”;有委婉清丽如李白“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3)、常用手法——比喻、夸张、用(投笔从戎、黄金台、勒石记功)()、常见象烽烟(火)、羽、长云、秋月、黄沙、金鼓、红(旌)旗、戈矛剑戟、斧钺刀铩、雁(飞)鹰(扬)、箭(飞)马(走)、琵琶、羌笛、芦管(5)、型环境孤城(长城)、漠、青海(湖)、黑山、雪山(祁连山)、玉门关、阳关、楼兰、阴山、龙城、碛西、轮台、龟兹、洮河、辕门、受降城、回乐烽、关山(6)、代表人物高适、岑参、王昌龄、李益、仲淹三、王昌龄背景介绍王昌龄(约698757)少伯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早年曾漫游四方到塞上开元十五年(77)登进士开始了仕宦生涯先是授职省校郎七年应博学宏词科考试选授汜水(今属河南)县尉开元二十七岁年(739)因“不护细行屡见贬斥”(《旧唐》传)终年获罪被谪岭南开元二十八年(70)王昌龄岭南北归任江宁(今江苏南京)县丞但几年王昌龄又被贬至龙标(今湖南黔阳)县尉安史乱发生王昌龄北还路毫州郡刺史闾丘晓所杀王昌龄边塞诗代表作是《出塞》和《从军行》《出塞》共有两首(从《全唐诗》)其秦明月汉关万里长征人还但使龙城飞将不教胡马阴山四、分析从军行 (其) 王昌龄烽火城西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从军行》组诗是王昌龄采用乐府旧题写边塞诗共有七首这首描写边塞将士久戍思归边塞诗歌这首诗笔法简洁而富蕴写法上很有特色诗人巧妙地处理了叙事与抒情关系前三句叙事描写环境采用了层层深入、反复渲染手法创造气氛四句抒情做铺垫突出了抒情句地位使抒情句显得格外警拔有力“烽火城西”下子就明了这是青海烽火城西瞭望台上荒寂原野四顾苍茫只有这座尺高楼这种环境很容易引起人寂寞感令正值秋季凉气侵人正是游子思亲、思妇念远季节又逢黄昏“鸡栖埘日夕矣羊牛下君子役如何勿思”(《诗•王风•君子役》)这样常常触发人们思念役外亲人而刻久戍不归征人恰恰“独坐”孤零零戍楼上天地悠悠牢落无偶思亲情正随着青海湖方向吹阵阵秋风任翻腾上面所描写都是通视觉所看到环境没有声音还缺乏立体感接着诗人写道“更吹羌笛关山月”寂寥环境传了阵阵呜呜咽咽笛声就象亲人呼唤又象是游子叹息这缕缕笛声恰似根导火线使边塞征人积郁心思亲感情再也控制不住终了爆发引出了诗句这缕笛声对“独坐”孤楼上闻笛人说是景但这景又饱含着吹笛人所抒发情使环境更具体、容更丰富了诗人用这亦情亦景句子不露痕迹完成了由景入情折渡何等巧妙、何等然表现征人思想活动方面诗人运笔也十分委婉曲折环境氛围已造成抒情铺平垫稳然水到渠成直接描写边人心理——“无那金闺万里愁”作者所要表现是征人思念亲人、怀恋乡土感情但不直接写偏从深闺妻子万里愁怀反映出而实际情形也是如妻子无法消除思念正是征人思归又不得归结这曲笔把征人和思妇感情完全交融起了就全而言这句如画龙睛立刻使全诗神韵飞腾而更具动人力量了五、重难分析)这首诗描绘了幅怎样场景用己话表述提示这首诗描绘了幅深秋节位守卫边疆战士独人烽火城吹羌笛悲伤悠扬羌笛声思念己妻子)这首诗写相思情有什么特?提示借景抒情借音乐抒情 3)环境描写对人物心理有什么作用?提示烽火城(重要边防城镇偏僻)黄昏(暮色思乡淡淡哀愁)海风秋(悲秋情节凄凉)羌笛(别离乡情幽怨凄凉)关山月(关塞山川距离远)总结环境描写对人物心心理活动起了烘托作用更加加深主人公心相思情绪)比较分析诗与《从军行》(其四)(青海长云暗雪山)抒情上各有有什么特色?环境与心理描写上又有什么不?提示抒情(“其”曲笔抒情虚写征人乡妻子无奈而痛苦思念情;“其四”是直接抒情抒发戍边将士国杀敌、视死如归豪情壮志)环境与心理描写(“其”侧重环境凄凉孤独通写羌笛声音从听觉上抒写思乡情心理描写采用虚写方式以想象写情;“其四”侧重写边塞环境条件艰苦心理描写上采用实写方式直接写戍边将士国尽忠慷慨豪情激情)六、板烽火城烽火戏诸侯笑失天下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秋伤春悲秋(衬托人物心理)羌笛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玉门关愁明主题七、教学记这节课学生朗诗歌流畅咬准了“羌”音复述学诗歌候古诗再次复述能力较学生掌握“借景抒情”能较快分析出诗歌景物描写对主人公心烘托作用学生比较《从军行》(其)和(其四)比较两首诗表达主题环境对人物烘托作用都回答反应较。
小学语文长春版五年级上册《从军行》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1教学目标1、边塞诗歌的特点2、借助教材注释,结合课外资料,通过研究,正确理解古诗的大概意思,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边塞诗歌中意象的运用。
3、研究诗歌的对比,了解诗人不同作品的特色2学情分析《从军行》是XXX语文五年级上册中的一首古诗。
《从军行》组诗是XXX采用乐府旧题写的边塞诗,共七首,本课是其一,刻画了边疆XXX怀乡思亲的深挚感情。
《从军行》作为本组课文两首古诗之一,其编排的意图如下:一是理解诗句的含义,感悟边塞诗歌中诗人XXX思亲之情;3重点难点1、理解边塞诗歌中诗人XXX思亲之情。
2、研究诗歌的对比,了解诗人不同作品的特色。
3、理解守边战士思乡之情和誓死杀敌的誓言。
4教学过程4.1第一学时教学方针1、边塞诗歌的特点2、借助教材注释,结合课外资料,通过研究,正确理解古诗的大概意思,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边塞诗歌中意象的运用。
3、研究诗歌的对比,了解诗人不同作品的特色教学活动1【导入】教学进程一、谈话引入课题,出示课题。
1、同学们听说过XXX吧,XXX代父从军。
在战场上骁勇善战,猛打猛冲,屡立战功,频频荣升。
2、理解“从军”板书:从军3、在每一个朝代,都有爱国的将士戍守边关的动人事迹,都有仁人志士渴望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
我们从刚学过的《民族英雄戚继光》知道:XXX和其他抗倭部队一起,终于解除了我国东南内地的倭患。
今天,我们研究一首唐代大墨客XXX写的《从军行》板书:行。
二、解诗题,知墨客。
1、《从军行》即从军歌,是乐府诗题,这类诗大多描写边疆军事生活。
标题有的加上“歌”、“引”、“曲”、“吟”、“歌行”等,都属于乐府诗。
2、想去唐朝的边塞,领略一下当时的边塞风光,看看将士们作战的情况吗?现在,我们来研究——3、说说你对XXX有多少了解?三、整体通读,把握诗境1、自由读古诗,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2、指名朗读古诗。
从军行说课稿Document serial number【UU89WT-UU98YT-UU8CB-UUUT-UUT108】《从军行》说课稿一.说教材这是一首优秀的边塞诗,反映了戍边将士保卫边境,杀敌立功的雄心壮志,具有昂扬的战斗精神,动人心魄,充满了爱国热情和乐观精神。
诗的头两句写景,点出了战争的艰苦环境,景中含情。
唐王朝与吐蕃贵族经常发生战争,由于战争残酷,青海湖上空阴云弥漫,大片大片浓厚的阴云,一直延伸到天边,高耸的雪山笼罩在乌云中,显得暗淡无光。
一个“暗”字,以自然景物极力衬托战争的惨烈。
远望前方玉门关,显得遥远而迷茫,那大漠间孤零零的城池变得更加孤单了。
一个“孤”字说明环境的恶劣、孤立无援,为下文写将士们豪壮的精神面貌,作了有力铺垫。
这两句诗,渲染了战争气氛,点出了凄凉艰苦的环境,表达了将士们戍边生活的孤寂与艰苦。
诗的后两句转入直抒情怀,描绘了战士们英勇杀敌的精神面貌。
将士们身经百战,黄沙把铁甲都磨破了,可见战斗是多么艰苦激烈,把所有的战斗生活,都浓缩于七个字中,尽管如此,将士们的报国斗志丝毫不减。
最后一句写出了将士们的豪壮誓言:不击败敌人,决不回还。
二。
说教学目标本课分两课时进行,通过对教材的分析,针对五年级小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运用我校的古诗词分层课堂教学模式制定了本课时,也就是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用“看文字——想画面——解诗意”的自主学习古诗的方法,理解古诗大意。
背诵古诗。
过程与方法目标:分层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诗中蕴含的爱国情感,受到感染。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理解古诗大意。
教学难点:体会诗的意境,感悟诗人的爱国情怀。
四.说教法学法1、教法: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教会学生运用“看文字——想画面——解诗意” 的自主学习古诗的方法学习古诗。
2、学法独立学习和合作学习相结合。
五·说教学环节:我这节课的教学设计运用的是《小学语文古诗词分层探究式(导读)教学模式》,根据五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分步朗读、逐层深入”的方法,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点拨为辅,由浅入深,从易到难,分散难点,各个击破,从而达到本课的学习目标。
今天我们来分享一下长春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的《从军行》教案精选。
这是一篇经典的古文诗歌,也是教育人的良好范本。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介绍教案主要内容以及如何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教学。
一、教案内容1.理解诗歌意义通过阅读《从军行》学生们可以感受到将要从军士兵的忠诚与军人的职责,传达出了作者的爱国情怀和对忠诚、奉献精神的崇高赞扬。
2.完成课文理解这部分教案将要求学生完成对全文的理解及熟记背诵,并重点讲解人物形象和情感。
3.思考诗歌形式通过学习《从军行》的形式结构,了解古文诗歌的特点和艺术魅力,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也能够大致了解到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历程。
二、教学方法1.视觉教学这里采用动态ppt课件进行教学,这样可以加强学生的视觉记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课文的内容。
2.情感教学学习《从军行》这篇诗歌,对学生的马上值域观进行培养,提升学生心中的国家感和责任感。
在教学中要注重在情感上的升华。
3.智能化教学智能化教学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数理能力的提高,通过教育软件,让学生们更快速地理解内容,提高学习效率。
以上这些教学方法都可以相互融合和互补,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学生特点和学习进度来灵活运用,让教学更加丰富多彩。
三、教学效果1.思维能力通过教学,学生将会大大提高对古文诗歌的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从而更好地理解国家文化,习得故国之美。
2.情感改善通过学习《从军行》,学生们会更加热爱自己的祖国,从中汲取爱国精神,并养成责任、团结、感恩等好习惯,让他们在成长过程中更多的关心社会,愿意为祖国付出。
3.文化锤炼学生们在学习古诗的时候可以了解到当时的时代背景和社会风貌,了解我们优秀的祖先,从而有更深入的了解中国文化和历史文化。
我们对长春版五年级语文上册《从军行》教案精选的分享。
我们相信在老师的精心指导和学生的付出后,能够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让我们的孩子们更好地了解祖国,继承我们优秀的文化。
《从军行》教案(长春版五年级上册)学习目标★理解本诗抓住典型场面进行概括性描写的特点★在了解诗歌中所体现出来的书生投笔从戎、出塞参战的全过程的基础上,体会其昂扬蓬勃、奋发豪迈的勇于报国的精神★赏析本诗的艺术手法(夸张、直抒胸臆、视听描写等)★初步了解边塞诗的特征及鉴赏边塞诗的方法学习难点★赏析本诗运用的表现技巧★理解本诗抓住典型场面进行概括性描写的特点学习过程一、了解作者和初唐四杰阅读下面材料,了解作者和初唐四杰杨炯是华阴县(今陕西华阴)人。
高宗显庆六年(公元六六一年),被举为神童,送入朝廷,授校书郎,才只十一岁。
永隆二年(公元六八一年),为崇文馆学士,迁詹事、司直。
他也和王勃一样,自以为有才,对人态度傲慢,武则天当政时,降官为梓州司法参军。
三年任满,改任盈川县令(今四川筠连县),卒于任所。
后人称他为杨盈川,他的诗文存于今者,称《杨盈川集》。
杨炯以边塞征战诗著名,所作如《从军行》、《出塞》、《战城南》、《紫骝马》等,表现了为国立功的战斗精神,气势轩昂,风格豪放。
从唐高宗到武后初年,中国诗坛上出现了四颗光辉闪耀的新星------王勃、骆宾王、杨炯、卢照邻。
类似的人生经历,杰出的创作才华,功力近似的诗文创作,令四位新星的名字紧紧地联结在一起,被人称做“四杰”或者“四才子”,文学史上称他们为“初唐四杰”。
他们的诗歌,从宫廷走向人生,题材较为广泛,风格也较清俊。
代表作品如: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五律)名文《滕王阁序》著有《王子安集》杨炯《从军行》。
卢照邻《长安古意》。
骆宾王〈在狱咏蝉》另有著名的《讨武檄》作品集为《临海集》。
二、写作背景《旧唐书·高宗纪》载:永隆二年(681),突厥入侵固原、庆阳一带,裴行俭奉命出征。
杨炯此诗当作于此时。
三、朗读诗歌,整体感知1、朗读诗歌2、根据注释,初探诗意。
①从军行:乐府《相和歌?平调曲》旧题。
②“烽火”句:化用《汉书?匈奴传》“烽火通于甘泉、长安数月”语意。
长春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从军行》教案篇一教学目标了解边塞诗歌的特点。
品味诗人笔下的思乡之情与誓死杀敌的精神鉴赏同类诗歌,进一步了解诗人边塞诗的艺术特色教学难点理解典型环境与人物感情高度统一的艺术技巧。
品味诗人笔下的思乡之情与誓死杀敌的精神教学过程一、解题《从军行》是乐府《相和歌辞•平调曲》旧题。
内容叙述军旅战争之事。
本诗体现了出征将士报国御敌,以身许国的壮志。
二、总体感知边塞诗歌的代表人物和风格盛极一时的边塞诗是构成盛唐之音的一个基本内容,它在中国诗歌的地位,是前无古人的。
在盛唐边塞诗人中,高适、岑参向来并称齐名。
三、王昌龄背景介绍详见《学海导航》王昌龄边塞诗的代表作是《出塞》和《从军行》。
《出塞》共有两首(均从《全唐诗》)。
其一为: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四、词语点拨1.青海:指青海湖。
今青海省西宁市西。
古名鲜水或仙海,北魏时始名青海。
唐朝和吐蕃经常在这一带发生战争。
暗雪山:使雪山晦暗无光。
雪山:指河西走廊南面的祁连山。
2.玉门关:今甘肃省敦煌县西。
汉时是边境的一个重要关隘。
唐时是通往西域的要道,是突厥的势力范围。
3.楼兰:汉西域国名(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鄯善县东南)。
汉武帝时,遣使通大宛,楼兰阻挡道路,攻击汉使。
昭帝元凤四年(前七七),大将军霍光派平乐监傅介子前往楼兰,用计斩其王。
唐时已无楼兰之称。
这里借用此典,意指消灭侵扰唐朝边境的外敌。
还:归,回家。
五、总体感知诗开始两句,次第展现出广阔地域的画面:青海湖的上空,长云弥漫;浓厚的云层,使湖北面绵延千里的祁连雪山也显得隐隐约约;越过雪山,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遥遥相对的军事要塞———玉门关。
这幅集中了东西数千里广阔地域的长卷,就是当时西北边塞戍边将士生活、战斗的典型环境。
这两句在写景的同时渗透着丰富复杂的感情:戍边将士对边防形势的关注,对自己所担负的任务的自豪感、责任感,以及戍边生活的孤寂、艰苦之感,都融合在悲壮、开阔而又迷蒙暗淡的景色里。
从军行
今天我和学生们一起学习的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一首边塞诗《从军行》。
这首《从军行》在长春版教材小语六年上第十板块《信息与生存》中。
编者将这首《从军行》编排在这里意图有两方面:一是了解“烽火”这种边防报警的信号。
二是侧重诵读,“想象诗歌描写的情境,体会作品的情感。
”
课标第三学段指出“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景,体会作品情感。
”“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
”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认识并会写“闺”“羌”2个生字。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了解古代信息传递的方式。
过程与方法:课前学生自学,课上小组合作交流学习情况,教师在学生疑难处指导,逐步达成学习目标。
学生结合相关资料和书下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画面、深入品析体会古诗表达的情感。
感悟古诗叙事与抒情相结合的表达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与古诗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体会古诗表达的思念家乡亲人的思想感情。
学生喜欢古诗阅读。
学习重点:学生通过自学、合作、探究,理解诗意,想象画面体会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情感。
了解古代信息传递方式。
学习难点:体会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情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学习方法、模式:古诗教学以读为本。
这节课还是要已读为主线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
本次活动的主题是“优化教学模式构建高效课堂。
”我的定位是在本节课上,让每一个学生在各个方面都有提高,都有生长。
“凡是学生自己能够做的,应该让他自己做;凡是学生自己能够想的,应该让他自己想”。
教师只是在目标设定之内给予学生需要的帮助。
鼓励学生自主学习,鼓励学生与实物直接接触,鼓励学生通过自主探索,获得直接经验,体验成功,形成兴趣,实现基于经验和体验的自主建构和精神生长。
采用“预学——共学——延学”的模式。
共学流程“交流预学,处理字词——交流疑难,体会诗意——深入品析,感情朗读————体会写法,推进阅读”。
学习过程:
预学:
1.复习五年级上册王昌龄的两首《从军行》。
2.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诵读古诗。
3.查阅有关本课古诗的资料;阅读课后“小资料”中的文章。
4.完成预习单。
共学:
一、揭示课题,了解背景。
二、交流预学,处理字词。
三、交流疑难,体会诗意。
四、深入品析,感情朗读。
五、体会写法,推进阅读。
延学:
1.积累另外四首《从军行》。
2.运用本课学习方法预习《送李判官之润州行营》。
此资源为word格式,您下载后可以自由编辑,让智慧点亮人生,用爱心播种未来。
感谢您
的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