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史稿·熊赐履传》文言文原文及全文详细翻译
- 格式:doc
- 大小:14.50 KB
- 文档页数:2
《清史稿》原文及译文甘文焜,字炳如,汉军正蓝旗人,善骑射,喜读书,尤慕古忠孝事。
以官学生授兵部笔帖式①,累迁礼部启心郎,屡奉使称旨。
康熙初,授大理寺少卿,迁顺天府府尹。
崇文门榷税不平,疏劾之。
廷议令兼摄,文焜曰:“言之而居之,是利之也。
”固辞。
六年,授直隶巡抚,奏复巡历旧制。
单车按部,适保定、真定所属诸县患水灾,疏请蠲岁赋。
总督白秉真以赈费浩繁,请听官民输银米,文焜斥廉俸以助。
议叙,加工部侍郎。
七年,迁云贵总督,驻贵阳。
时吴三桂镇云南,欲藉边衅固兵权,诡报土番康东入寇,绐文焜移师,又阴嗾凯里②诸苗乘其后。
文焜策康东无能为,凯里近肘腋,不制将滋蔓,先督兵捣其巢,斩苗酋阿戎。
既平约云南会剿康东三桂虑诈泄谓康东已远遁由是益惮之。
文焜巡历云、贵各府州皆遍。
十年,遭母忧,上命在任守制。
文焜又遣兵击杀臻剖苗酋阿福。
疏乞归葬,许给假治丧。
三桂请以云南巡抚兼督篆,令督标兵悉诣云南受节度,而以利啖之,冀为己用。
十二年,文焜还本官,适撤藩议起。
三桂反,杀巡抚朱国治,遣其党逼贵阳。
文焜闻变,使族弟文炯赍奏入告,牒贵州提督李本深率兵盘江。
本深已怀贰,先以书觇文焜意。
文焜手书报之,期效张巡、南霁云誓死守,而本深不之顾。
本深标兵已受三桂饵,纷溃弗听调。
文焜度贵阳不可守,令妾率妇女七人自经死,独携第四子国城赴镇远,思召湖北兵扼险隘,使贼不北出。
十二月朔,至镇远,守将江义已受伪命,拒弗纳。
文焜渡河至吉祥寺,义遣兵围之。
文焜望阙再拜,拔佩刀将自杀,国城大呼请先死,夺其刀以刎而还之,尸乃踣,血溅文焜衣。
文焜曰:“是儿勇过我!”遂自杀,年四十有二。
乱平,贵州巡抚杨雍建以文焜治绩及死事状上闻,予优恤,赠兵部尚书,谥忠果。
(选自《清史稿》,有删改)【注】①笔帖式:满语,意为办理文件、文书的人。
②凯里:地名,在今贵州省。
后文“臻剖”亦同。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单车按部按:巡视B.请听官民输银米输:运送C.十年,遭母忧忧:父母丧事D.本深已怀贰贰:叛心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言之而居之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B.文焜斥廉俸以助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C.遣其党逼贵阳其皆出于此乎D.夺其刀以刎而还之拔剑切而啗之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既平约云南会剿康东三桂虑诈泄谓康东已远遁由是益惮之B.既平约云南会剿康东三桂虑诈泄谓康东已远遁由是益惮之C.既平约云南会剿康东三桂虑诈泄谓康东已远遁由是益惮之D.既平约云南会剿康东三桂虑诈泄谓康东已远遁由是益惮之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甘文焜忠于职事。
清史稿·何师俭传原文原文:何师俭,字桐叔,浙江阴人。
以纳赀,於康熙六十年选授兵部员外郎。
奉职勤恳,常数月不出署。
雍正元年,迁广西右江道佥事,部请留任一年,世宗命以升衔留任,赐人参、貂皮。
师俭以执法却重贿,忤要人,因诬以避瘴故留部。
侍郎李绂昌言曰:今部曹不名一钱,才者尤劳瘁,苟得郡,争趋之,况监司耶?期满,复请留,加按察司副使衔。
司疏奏皆出其手,他司事难治者亦时委之。
三年,出为江南驿盐道副使,上召对,勉以操守,复赐人参、貂皮,许上疏言事。
四年,调广东粮驿道副使。
岁大祲,师俭以存留米五万石给饷,饬所属缓征。
或疑专擅获咎,师俭曰:请而后行,民已苦箠楚矣!总唱孔毓珣与巡抚杨文乾不相能,以师俭署盐法道,欲引以为助。
文乾疑为毓珣党,令买铜,将以赔累困之。
明年,文乾入觐,上示以毓珣弹事,亦及师俭,乃知师俭非阿毓珣者。
令署按察使,毓王句又疑师俭昵文乾。
及文乾卒,劾师俭违禁开矿,侵蚀铜价。
逾年,署巡抚傅泰会鞫,事始白:上知其无罪,命往陕西佐治军需。
师俭在兵部,谙悉诸边形势扼塞、战守机宜、刍饷缓急。
至凉州,每集议,指画如素,习,总督查郎阿深重之。
署凉庄道参政。
师过凉州,檄至肃州支饷。
两路遥远,师俭即以凉州所蓄给之,师行无乏。
一日羽书数过,师俭策必调取生兵,峙以待。
已而果然。
肃州师将行,飞檄令截取公私骡马,官民皇皇。
师俭曰:在道官商皆赴肃者,若官顿於途,货弃於地,非军前所宜。
进剿未有定期何如听其至肃释所载而后供役军前得人与货亦省刍荛解送之烦是获两利也。
檄虽严,吾自当之。
於是官商皆安,军事亦无误。
寻调补西安盐驿道副使。
关中旱,诏以湖广米十万石自商州龙驹寨运陕西。
师俭董其役,未半,大溪涨,骡马少,不足供转输。
商於山中无顿积所,水次隘,运艘不齐。
师俭以秋谷将登,请止运,民亦不饥。
军中马缺,檄取驿马。
师俭谓:置邮传命,如人身血脉,不能一日废。
拒不可,事竞寝。
擢按察使,数平疑狱。
吏有故入人罪者,必按如法,虽责势贤亲不徇纵。
清史稿·李世熊传|附译文翻译_文言文阅读题在线测试(附答案)清史稿·李世熊传|附译文翻译_文言文阅读题李世熊,字元仲,宁化人。
少负奇才,植大节,更危险,无所惧。
于书无所不窥,然独好韩非、屈原、韩愈之书。
年十六,补弟子员,旋中天启①元年副榜。
兴化司李佘昌得其文,争元□主司,弗得,袖其卷去,日:“须后作元也。
”典闽试者,争欲物色之为重。
甲申②后,自号寒支道人,屏居不见客。
征书累下,固谢却之。
凡守、令、监司、镇将至其门者,罕能一识面。
闽中拥唐王监国③,用大学士黄道周荐,征拜翰林博士,辞不赴。
尝上书道周,感愤时事。
及道周殉节,上《褒恤孤忠疏》,时恤问其孤嫠。
顺治初,师入闽,帅遣某生移书,逼入都,且言:“不出山,祸不测,”世熊复之日:“死生有命,岂遂悬于要津之手?且某年四十八矣,诸葛瘁躬之日,仅少一年;文山尽节之辰,已多一岁。
何能抑情违性,重取羞辱哉!”时蜚语腾沸,世熊矢死不为动,疑谤旋亦释。
世熊既口文章气节著一时,名大震。
辛卯、壬辰间,建昌溃贼黄希孕剽掠过宁化,有卒摘其园中二橘,希孕立鞭之,驻马园侧,视卒尽过口行。
粤寇至,燔民屋,火及其园,贼魁刘大胜遣卒扑救之,曰:“奈何坏李公居?”当时虽匹夫匹妇,无不知有寒支子者。
世熊积垒块胸中,每放浪山水,以写其牢骚不平之概。
尝诣西江,交魏禧、魏礼、彭士望诸子,相与泛彭蠡,登庐山绝顶。
耿精忠反,遣伪使敦聘,世熊严拒之。
自春徂冬,坚卧不起,乃得免。
世熊山居四十余年,乡人宗之,争趋决事。
有为不善者,曰:“不使李公知也。
”年八十五,卒于家。
世熊有三弟,早世,遗子女,抚育装遣之。
馈遗其亲戚终身。
又独建祖祠,修祖墓,编述九世以来宗谱。
凡祭祀,必亲必谨。
父墨量遇则减餐绝宴元旦展先人遗像则泣下沾襟拜伏不能起盖其孝友出于天性耳。
(《清史稿·李世熊传》,有删节)①明熹宗朱由校年号。
②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年号。
此年发生了李自成、张献忠等甲申之变与清兵入关事变。
【原文】熊概,字子仁,吴郡吴人也。
少而聪慧,好学不倦。
及长,博通经史,尤善文辞。
弱冠之年,举明经,登科第,名动京师。
后迁太子舍人,累迁中书舍人,历官显要,声名益著。
【逐字翻译】熊概,名概,字称子仁,吴郡吴县之人。
自幼聪慧,喜好学习,不知疲倦。
等到成年,博学多才,精通经史,尤其擅长文辞。
弱冠之年,即二十岁左右,考中明经科,登上科举第,名声震动京师。
后来升迁为太子舍人,又连续升迁至中书舍人,历任显要官职,声名更加显赫。
【原文】概性刚直,不事权贵,遇事敢言,不为世俗所拘。
每见执政者有所缺失,必极言其非,虽触怒权要,无所畏惧。
由是,士林皆推重之,人望以为一代名臣。
【逐字翻译】熊概性格刚直,不迎合权贵,遇到事情敢于直言,不被世俗所束缚。
每当看到执政者有所缺失,必定极力指出其错误,即使触怒了权势之人,也毫不畏惧。
因此,士人群体都推崇他,人们都期望他能成为一代名臣。
【原文】会昌初,拜左散骑常侍,封丹阳郡公。
概以天下为己任,忧国如家,勤政爱民,政绩斐然。
时人谓其“真宰相也”。
【逐字翻译】会昌初年,被任命为左散骑常侍,封为丹阳郡公。
熊概以天下为己任,忧国忧民如同家事,勤于政事,爱护百姓,政绩显著。
当时的人称他为“真正的宰相”。
【原文】及昌化,概以年老,乞骸骨归养。
帝嘉其忠,许之。
概归里,闭门谢客,杜门不出,以读书自娱。
晚年所著《丹阳郡公集》,载其平生所闻见,言辞畅达,议论风生。
【逐字翻译】到了昌化年间,熊概因年老,请求辞官回家养老。
皇帝赞赏他的忠诚,答应了他的请求。
熊概回到家乡,闭门谢绝宾客,闭门不出,以读书自娱。
晚年所著的《丹阳郡公集》,记载了他一生所闻所见,言辞流畅,议论风生。
【原文】概卒,年七十四。
遗命薄葬,丧事从简。
其子遵命,葬于吴县之南郊。
概平生廉洁,不营产业,家无余财,丧事之余,子孙仅能自给。
【逐字翻译】熊概去世,享年七十四岁。
遗命要求薄葬,丧事从简。
他的儿子遵从遗命,将他安葬于吴县南郊。
熊概一生廉洁,不经营产业,家中没有多余的财产,丧事之余,子孙仅能自给自足。
《清史稿》阅读答案及翻译《清史稿》阅读答案及翻译曹锡宝,字鸿书,一字剑亭,江南上海人。
乾隆初,以举人考授内阁中书,充军机处章京。
资深当擢侍读,锡宝辞。
大学士傅恒知其欲以甲科进,乃不为请迁,二十二年,成进士,改庶吉士。
口母忧归,病疡,数年乃愈。
三十一年,散馆①,改刑部主事。
再迁郎中。
授山东粮道。
上巡山东召见命来京以部属用以大学士阿桂奏令入四库全书馆自效书成以国子监司业升用。
居三年,上以锡宝补司业无期,特授陕西道监察御史。
时协办大学士和珅执政,其奴刘全恃势营私,衣服、车马、居室皆逾制。
锡宝将论劾,侍郎南汇吴省钦与锡宝同乡里,闻其事,和坤方从上热河行在,驰以告和珅,令全毁其室,衣服、车马有逾制,皆匿无迹。
锡宝疏至,上诘和珅。
和珅言平时戒约严,或扈从日久渐生事,乞严察重惩。
乃命留京办事王大臣召锡宝问状,又令步军统领遣官从锡宝至全家察视,无迹,锡宝自承冒昧。
上召锡宝诣行在面诘,锡宝奏全倚势营私,未有实迹,第为和坤“杜渐防微”,乃有此奏。
复谕军机大臣,大学士梁国治等覆询,锡宝又承“杜渐防微”语失当,请治罪。
下部议,当左迁。
上手诏略言:“平时用人行政,不肯存逆诈亿不信之见。
若委用臣工不能推诚布公,口猜疑防范,据一时无根之谈,遽入人以罪,使天下重足而立、侧目而视,断无此政体。
锡宝未察虚实,以书生拘迂之见,託为正言陈奏.姑宽其罚,改革职留任。
”五十七年,卒。
仁宗亲政,诛和坤,并籍全家,乃追思锡宝直言,谕曰:“故御史曹锡宝,尝劾和坤奴刘全倚势营私,家赀丰厚。
彼时和珅声势薰灼,举朝无一人敢口纠劾,而锡宝独能抗辞执奏,不愧诤臣。
今和珅治罪后,并籍全家,赀产至二十馀万。
是锡宝所劾不虚,宜加优奖,以旌直言。
锡宝赠副都御史,其子江视赠官予荫。
”锡宝,一士从子,再世居台省,敢言名。
家有瓮,焚谏草,江尝乞诸能文者为诗歌,传一时云。
(《清史稿》)注:①散馆:明清时期庶吉士学习期满称“散馆”。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下正确的一项是(3分)A.乃命留京办事王大臣召锡宝问状状:情况B.第为和珅“杜渐防微”第:住宅C.不肯存逆诈亿不信之见亿:预料D.并籍全家籍:没收入官府6.填入下列句子“口”中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① 口母忧归,病疡,数年乃愈。
陶澍,字云汀,湖南安化人。
嘉庆七年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迁御史、给事中。
澍疏劾河工冒滥,及外省吏治积弊。
巡南漕,革陋规,请定章程,俾民便之。
督安徽学政,诏密询地方利弊,疏言:安徽钱粮,惟凤阳、泗州遭湖、河之害,积通较巨。
遇丰稔之年,循例带征旧额。
在小民以一年而输数年之赋,虽乐岁不免拮据;而官吏惧谴,规避多方,积重难返。
与其存征之名,致小民日受追呼,国计依然无补,何如核征之实,使官吏从容措理,旧额尚可渐清。
请嗣后二属钱粮,每年只带征一年,倘遇歉收,再行递缓,民力渐纾,催科者自顾考成,行之必有效。
诏允行。
青阳有孝子日徐守仁,幼孤,事母孝。
母没,庐墓三年。
澍造庐赠膊,题请旌表。
访求明臣左光斗遗裔,取列县庠。
按试所至,集士人讲学,以正人心厚风俗为本。
累迁少詹事。
道光元年,督广东学政。
历詹事、内阁学士。
七年,擢工部侍郎,调吏部。
九年,偕尚书松筠赴直隶按白勤被诬冤毙狱,护理总督屠之申以下降黜有差。
督江苏学政。
寻偕侍郎宝兴勘视南河垛料,举实以闻。
十一年,擢左都御史,召还京,未至,命查勘江南灾。
翻译注释:陶澍,字云汀,是湖南安化人。
在嘉庆七年考中进士,被选为庶吉士,授职编修,后来升迁为御史、给事中。
陶澍上疏弹劾河工的贪污腐败,以及外省官吏的积弊。
巡视南漕,废除了一些陈规陋习,提出制定新的章程,使民众受益。
担任安徽学政时,皇帝下诏密询地方的利弊,陶澍上疏说:安徽的钱粮,只有凤阳、泗州遭受湖、河的灾害,累积的欠债较多。
在丰收年份,按照惯例征收旧债。
对于民众来说,一年要缴纳数年的赋税,即使是在丰收的年份也难免会感到拮据;而官吏们害怕被责罚,采取各种规避手段,使得债务越积越多,难以解决。
与其保留征收的名目,让小民天天受到催讨,对国家财政毫无益处,不如核实征收的实际情况,让官吏们从容处理,旧债还可以逐渐清理。
建议从今后开始,这两属的钱粮每年只征收一年的,如果遇到歉收,再行递减,民众的负担逐渐减轻,催缴的人也要自己考虑自己的政绩,这样实施必定有效。
熊浃,字悦之,南昌人。
正德九年进士。
授(授予官职)礼科给事中。
宁王宸濠将为变,浃与同邑(同乡)御史熊兰草奏(草拟奏章),授御史萧淮上之。
濠仓卒(通“猝”,仓促)举事(发动叛乱),卒(最终)败,本(根源)两人早发之力(功劳)。
出(被调出)核(核查)松潘(地名)边饷(边境上的军饷)。
副总兵张杰倚(倚仗)江彬势,赃累巨万,诱杀熟番上功启边衅(挑起边疆的矛盾),箠死(chui二声,打死)千户以下至五百人。
又尝率家众遮击(拦击)副使胡澧(li三声)。
抚、按莫敢言。
浃至,尽发(揭发)其状(罪状),杰遂褫(chi三声)职(革去官职)。
嘉靖初,由右给事中出为(外调任)河南参议。
外艰归。
六年,服阕,召(召回)修《明伦大典》。
超擢(越级提升)右佥都御史,协理院事。
明年四月迁大理寺卿,俄(不久)迁右副都御史。
《大典》成,转左。
八年二月遂(就)擢(提升)右都御史,掌院事。
京师民张福诉里人张柱杀其母,东厂以闻,刑部坐(定罪,判处)柱死。
不服,福姊亦泣诉官,谓母福自杀之,其邻人之词亦然。
诏郎中魏应召覆按(覆案,重新审判),改坐福。
东厂奏法司(司法官员)妄(胡乱)出人罪,帝怒,下应召诏狱(把......关进诏狱)。
浃是(认为....正确)应召议(意见),执如初。
帝愈怒,褫(chi三声)浃职(革职)。
给事中陆粲、刘希简争之,帝大怒,并下两人诏狱。
侍郎许赞等遂抵柱死,应召及邻人俱充军,杖福姊百,人以为冤。
当是时,帝方深疾孝、武两后家,柱实武宗后家夏氏仆,故帝必欲杀之。
浃家居十年。
至帝幸承天(到承天)与近臣论旧人,乃召为南京礼部尚书,改兵部,参赞(参与协助)机务。
二十一年召为兵部尚书,掌都察院事。
居二年,代许赞为吏部尚书。
帝于禁中(禁宫中)筑乩仙台,间(暗中)用其言决威福(祸福),浃论其妄(荒唐)。
帝大怒欲罪之,以前议礼,故不遽斥(立即惩治)。
二品六年满,加太子太保,坐事夺俸者再。
浃知帝意终不释(消除),遂称病乞休。
帝大怒,褫职为民。
《清史稿》原文及翻译《清史稿》原文及翻译原文:彭玉麟,字雪琴,湖南衡阳人。
父鸣九,官安徽合肥梁园巡检。
玉麟年十六,父卒,族人夺其田产,避居郡城,为协标书识以养母。
知府高人鉴见其文,奇之,招入署读书,为附生。
新宁匪乱,从协标剿捕。
叙功,大吏误以为武生,拔补临武营外委,不就。
至耒阳,佐当商理事。
粤匪至,罄所有资助县令募勇筹防。
贼知有备,不来攻,城获全。
玉麟不原叙功,但乞偿所假钱,以是知名。
咸丰三年,曾国藩治水师成十营辟领一营其九营多武员白事悉倚玉麟隐主全军草创规制多所赞画。
六年,擢广东惠潮嘉道。
十ー年,授广东按察使。
同治元年,授兵部右侍郎,节制镇将。
诸将冲锋,玉麟每乘小船督战,以红旗为识,或前或后,将士皆惴惴尽力。
间入陆军察战状,往来飘忽无定踪,所经行军民莫敢为奸宄。
光绪九年,擢兵部尚书,以衰病辞。
会法、越构兵,命赴广东会筹防务。
玉麟募四千人从行,驻大黄駪。
遣部将防琼州、钦州、灵山,驻沙角、大角,与粤军联合。
增兵设垒,编沙户渔舟,分守内沙港汊。
法兵竟不至。
十一年春,和议旋成,停战撤兵。
玉麟疏请严备战守,以毖后患,陈海防善后六事。
是秋,以病乞休,温诏慰留。
十四年,扶病巡阅。
至安庆,巡抚陈彝见其病笃,以闻,诏允开缺回籍,仍留巡阅差使。
十六年,卒,年七十五,赠太子太保,依尚书例赐恤,建专祠立功地,谥刚直。
玉麟刚介绝俗,素厌文法,治事辄得法外意。
不通权贵,而坦易直亮,无倾轧倨傲之心。
历奉命按重臣疆吏被劾者,皆主持公道,务存大体,亦不为谿刻。
每出巡,侦官吏不法辄劾惩,甚者以军法斩之然后闻,故所至官吏皆危栗。
民有枉,往往盼彭公来。
朝廷倾心听之,不居位而京察屡加褒奖,倚畀盖过於疆吏。
生平奏牍皆手裁,每出,为世传诵。
好画梅,诗书皆超俗,文采风流亦不沫云。
(节选自《清史稿·列传第一百九十七?彭玉麟传》)译文:彭玉麟,字雪琴,是湖南衡阳人。
他的父亲彭鸣九,官至安徽合肥梁园巡检。
彭玉麟十六岁时,父亲去世,(他的)族人夺取他家的田产,(彭玉麟一家)躲避到郡城居住,做协标的书识来奉养母亲。
清史稿冯光熊传翻译
冯光熊传是清史稿中的一篇著名文献,其中详细记载了冯光熊的传奇故事和经历。
冯光熊,元朝末年的著名政治家、武将,生于1220年。
一朝万民口中所传的故事,称冯光熊有不可思议的英姿,出身普通农家,却能读书,有一定的谋略和机敏,受到帝王的赏识。
当时朝廷派他去河南抗击金国,他既是一位能武能嘉,又有自己的宗旨,将乡里穷困的农民与邻近城乡,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相互支持。
大有拉拢民心的功效。
他把众多精兵派往都市,自己则留在乡村,勤于安抚百姓,把乡村的农民纳入自己的部队,统一了河南地区的军事,激起了人们反抗外敌的斗志,使当地和平安定。
冯光熊虽然有众多伟业,但在充分发挥其才智技艺的同时,他并没有被骄傲和自满所蒙蔽,而固守仁义。
到后来,他被高度尊崇,为许多境内外的人尽了一份努力。
故而,冯光熊在家乡的民间一直受到尊敬。
以上便是清史稿中关于冯光熊传的翻译,可以看出,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也是一位孝敬的武将,深受民众的喜爱。
康熙的几个老师2康熙老师熊赐履熊赐履,字青岳,又字敬修,号素九,别号愚斋,现孝感市闵集乡人,世籍南昌。
明洪武中,有熊邦显者,以熊为楚姓,江汉郧鄂间乃祖宗故壤,遂占籍孝感,是为熊氏迁楚之始祖。
孝感,本名孝昌,故学者亦有称赐履为“孝昌先生”者。
孝感熊氏,乃地方大户。
赐履之父祚延,字祈公,明朝生员,后主连奇书院讲席。
及明末农民战争爆发,组织团练以资守御。
崇祯十六年,农民军势力大炙,祚延死之。
其事载于《湖广通志》和《大清一统志》。
熊赐履生于明崇祯八年(1635年)十一月初五日,其父遇难,赐履刚满8岁,其母李如柏博通经史,坚贞不屈,使熊氏遗孤得以保全。
《湖广通志》载:“熊祚延妻李氏,孝感人。
少娴书史,即知以礼律身。
及筓归熊,以孝敬闻。
值流寇起,土豪藉雠生乱,熊阖门遇害。
氏抱幼子,匿荆棘中,母族拥以去。
豪亦素闻其贤,不复追。
长子适诣蒙师,均免于难,即大学士赐履也。
氏痛不欲生,念夫亡子幼,忍死存孤,木棉长藿,手自经营,尝并日以食。
而课子最严,日就外傅,夜共一灯,懈即挞而数之。
母织子读,声常达旦。
熊赐履于顺治十五年(1658年)中进士,授庶吉士。
顺治十六年,散馆授翰林院检讨。
康熙四年,补弘文院侍读。
六年,熊赐履完成了自己第一部重要的理学著作《闲道录》。
是年,熊赐履进呈在清初政治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万言疏》。
该疏对清朝时政、特别是四大辅臣推行的种种政策提出尖锐批评,明确提出:治乱本原之地,“亦在乎朝廷而已”。
要求少年皇帝加强儒学修养,以程朱理学为清廷“敷政出治之本”。
正是这道奏疏,使康熙皇帝对熊赐履刮目相看。
七年,授秘书院侍读学士。
八年,康熙帝清除鳌拜集团,此后,熊赐履政治地位迅速上升。
九年,擢国史院学士。
旋复内阁,另设翰林院,熊赐履为掌院学士。
康熙十二年,清廷决定撤藩,熊赐履对此不以为然,告诫康熙帝:“国家方太平,以无事为福,道在休养绥定而已。
今无故徙数十万安居乐业之众,移置穷荒不毛之墟,仓促逼迫,势逐刑驱,未有不生怼怨,众怒不可激。
《清史稿·熊赐履传》文言文原文及全文详细翻译
《清史稿·熊赐履传》原文及翻译
清史稿
原文:
熊赐履,字敬修,湖北孝感人。
顺治十五年进士,选庶吉士,授检讨。
康熙六年,圣祖诏求直言。
时辅臣鳌拜专政,赐履上疏几万言,略谓:“民生困苦孔亟,私派倍淤官征,杂项浮于正额。
一旦水旱频仍,躅豁则吏收其实而民受其名,赈济则官增其肥而民重其瘠。
然非独守令之过也,上之有监司,又上之有督抚。
朝廷方责守令以廉,而上官实纵之以贪;方授守令以乔民之职,而上官实课以厉民之行。
故督抚廉则监司廉,守令亦不得不廉;督抚贪则监司贪,守令亦不得不贫。
此又理势之必然者也。
伏乞甄别督抚,以民生苦乐为守令之贤否,以守令贪廉为督抚之优劣。
督抚得人,守令亦得人矣。
虽然,内臣者外臣之表也,本原之地则在朝延。
其大者尤在立纲陈纪、用人行政之间……”疏入,鳌拜恶之,请治以妄言罪,上勿许。
八年,鳌拜败,陛下命堂兄康亲王杰书等鞫治,以鳌拜衔赐履,意图倾害,为罪状之一。
方鳌拜辅政檀威福,大臣稍与异同,立加诛戮。
赐履以词臣论事侃侃无所避,用是著直声。
上即位后未举经筵赐履特具疏请之并请设起居注官上欲幸塞外以赐履疏谏乃寝且嘉其直。
九年,擢国史院学士。
未几,复内阁,设翰林院,更以为掌院学士。
举经筵,以赐履为讲官,日进讲弘德殿。
赐履上陈道德,下达民隐,上每虚己以听。
十四年,谕奖其才能清慎,迁内阁学士,寻超授武英殿大学士,兼刑部尚书。
二十九年,起故官,仍直经筵。
命往江南谳狱,调吏部。
会河督靳辅请豁近河所占民田额赋,命赐履会勘。
奏免高邮、山阳等州县额赋三千七百二十八顷有奇。
四十八年,卒,年七十五,命礼部遣官视丧,赐膊金千两,赠太子太保,谥文端。
(选自《清史稿·列传四十九》,有删减)
译文:
熊赐履,字敬修,湖北孝感人。
顺治十五年进士,选任为庶吉士,被任命为检讨官。
康熙六年,皇帝下诏请求直谏言辞。
当时辅臣鳌拜专政,熊赐履呈上几万字的奏疏,大略是说:“民生困苦很急迫,地方私自摊派相当于官府征敛的几倍,各种名目的征敛数额超过了正式规定的数额。
一旦水灾、旱灾频繁发生,免除赋税就使官吏收到实惠,可是百姓只是名义上获得免除,用财物救济就使官府增加了盈利可是使百姓加重了贫困。
然而不仅是太守、县令的过错,上面有监察辖区衙门的官吏,再上面有地方军政长官总督、巡抚。
朝廷正用廉洁来要求太守、县令,然而上级官员实际用贪婪放纵他们;正把养育人民的职责授予太守、县令,然而上级官吏实际用收重税的行为来虐害人民。
所以总督、巡抚廉洁那么监察辖区衙门的官吏就廉洁,太守、县令也不得不廉洁;总督、巡抚贪婪那么监察辖区衙门的官吏就贪婪,太守、县令也不得不贪婪。
这又是事理发展的必然趋势。
我请求审查鉴别总督、巡抚,把民生疾苦、快乐作为太守、县令贤良与否(的评价标准),把太守、县令贪婪廉洁作为总督、巡抚优劣(的评价标准)。
总督、巡抚得人心,太守、县令也得人心了。
即使这样,朝廷的内臣是外任大臣的表率,根本的地方却在朝廷。
大的方面尤其在设立纲纪、用人执掌国家政权上……”奏疏递入,鳌拜憎恶熊赐履,请求用谬论罪惩治他,皇上不允许。
康熙八年,鳌拜失败,陛下命自己的堂兄康亲王爱新觉罗·杰书等人审理处治(审问定罪),把鳌拜怀恨熊赐履,心里图谋陷害这件事,作为罪状中的一个。
当时鳌拜辅政专权,作威作福,大臣稍微与他有意见不同,立即加罪诛杀。
熊赐履作为文学侍从之臣议论国事侃侃而谈无所回避,用这份奏疏发正直之声。
皇上即位后,未设御前讲席,熊赐履特意上奏疏请求,并且请求设置起居注官。
皇上想要到塞外去,因为熊赐履奏疏的进谏,才停止,并且称赞他的正直坦率。
康熙九年,升任国史院学士。
不久,恢复内阁,设立翰林院,又让熊赐履改任掌院学士。
设御前讲席,任命熊赐履为讲官,每天进入弘德殿讲学。
熊赐履上陈述道德,下传达民众痛苦,皇上每次都虚心地聆听。
康熙十四年,谕示嘉奖他的才能、清廉、谨慎,升任内阁学士,不久越等授予武英殿大学士一职,兼任刑部尚书。
康熙二十九年,起用他担任以前所居的官职,仍然在御前讲席当值。
受命去往江南审理案件,调往吏部。
适逢河督靳辅请求免除靠近黄河所占用的民田的赋税,命熊赐履会同勘察。
上奏免除高邮、山阳等州县赋税数额三千七百二十八多顷。
康熙四十八年,死,享年七十五岁,皇帝命令礼部派遣官员去吊丧,赠送钱财千两,资助其办理丧事,追赠太子太保,谥号文端。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学习内容,预祝大家可以更好的学习,取得优异的成绩。
更多内容请关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