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江西教师招聘专业知识大纲:初中体育与健康教育大纲
- 格式:doc
- 大小:154.55 KB
- 文档页数:18
2014年江西省教师招聘考试笔试体育初中学段真题答案解析2014年江西省教师招聘考试初中体育真题第⼀部分客观题1.()是体育与健康课程特性之⼀。
A.娱乐性B.实践性C.多样性D.复杂性2.运动技能形成的第三个阶段是()。
A.认知与定向B.动作的联结阶段C.泛化阶段D.协调完善阶段3.下列选项中不属于体循静脉的是()。
A.上腔静脉B.下腔静脉C.肺静脉D.⼼静脉4.编写《体育与健康》教科书应注意的⽅⾯很多,下列不属于该⽅⾯之⼀的是()。
A.差异性B.基础性C.综合性D.趣味性5.附肢⾻共有126块,下列选项中属于附肢⾻的是()。
A.颅⾻和躯⼲⾻B.上肢⾻和下肢⾻C.长⾻和短⾻D.扁⾻和不规则⾻6.下列体育教学⽅法中属于直观法的是()。
A.指令和⼝令B.教具与模型演⽰C.队列和队形D.观察提问7.踝关节扭伤后正确处理⽅法是()。
A.⽴即冷敷按摩B.⽴即热敷按摩C.⽴即冷敷,24⼩时后热敷D.48⼩时后冷敷按摩8.体育教师的⼯作特点是()。
A.以⾝体练习为基本⼿段B.与训练竞赛相结合C.脑⼒与体⼒相结合D.实践性与综合性相结合9.运动解剖学是体育教育专业的⼀门必修课程,属于()。
A.运动保健学B.运动⼈体科学C.运动⽣理科学D.运动医学科学10.青少年⾻骼成长最快的时期是()。
A.9——18岁期间B.10——18岁期间C.11——18岁期间D.12——18岁期间11.新课程评价强调应建⽴促进学⽣()的评价体系.A.健康发展B.全⾯发展C.⾃由发展D.个体发展12.脑位于颅腔内,通常把中脑、脑桥、延髓称为()。
A.⼩脑B.脑⼲C.端脑D.间脑13.()是体育教学的特点之⼀.A.⾝体直接参与B.主导作⽤和主体作⽤相结合C.以教师讲授为主D.⼀般在教室进⾏14.分布在长⾻的两端及他⾻的内部,由许多针状或⽚状的⾻⼩梁交织⽽成的是()。
A.⾻密质B.⾻松质C.不规则⾻D.籽⾻15.九年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案规定初中阶段的体育课每周为()。
江西省中小学教师招聘考试初中体育考试真题2014年(精选)(总分:100.00,做题时间:90分钟)一、第一部分客观题(总题数:60,分数:60.00)1.______是体育与健康课程特性之一。
(分数:1.00)A.娱乐性B.实践性√C.多样性D.复杂性解析:[解析] 体育与健康课程具有基础性、实践性、健身性、综合性特征。
答案选B。
2.运动技能形成的第三个阶段是______。
(分数:1.00)A.认知定向B.动作的联结阶段C.泛化阶段D.协调完善阶段√解析:[解析] 运动技能形成的三个阶段分别是认知定向阶段、动作的联结阶段、协调完善阶段。
答案选D。
3.下列选项中不属于体循环静脉的是______。
(分数:1.00)A.上腔静脉B.下腔静脉C.肺静脉√D.心静脉解析:[解析] 体循环静脉由上腔静脉、下腔静脉、心静脉组成,特点是管壁薄,管腔大,血流缓慢,压力低。
肺静脉属于脉循环静脉,答案选C。
4.编写《体育与健康》教科书应注意的方面很多,下列属于该注意的方面的是______。
(分数:1.00)A.差异性√B.基础性C.综合性D.趣味性解析:[解析] 根据《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1年版)》,编写教材应注意的是教育性、科学性、实用性、可读性、发展性和差异性。
5.附肢骨共有126块,下列选项中属于附肢骨的是______。
(分数:1.00)A.颅骨和躯干骨B.上肢骨和下肢骨√C.长骨和短骨D.扁骨和不规则骨解析:[解析] 成人全身共有206块骨,根据其存在的部位,可分为中轴骨和附肢骨两部分。
中轴骨包括颅骨和躯下骨,共有80块;附肢骨包括上肢骨和下肢骨,共有126块。
6.下列体育教学方法中属于直观法的是______。
(分数:1.00)A.指令和口令B.教具与模型演示√C.队列和队形D.观察提问解析:[解析] 直观法是指在体育教学中,借助听觉、视觉和肌肉本体感觉器官感知动作的一种常用的教学方法。
其主要形式有动作示范、教具和模型的演示、电影和电视录像以及条件诱导等。
《体育与健康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初级中学)一、考试目标1.体育学科的知识与能力。
掌握体育学科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并能够在初中“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中运用;掌握体育学科的教学理论和方法;了解初中“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性质、内容和基本理念,能够运用《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XX年版)》指导教学。
2.体育教学的设计能力。
能够合理制定和表述教学目标,对教学内容和过程进行合理选择与设计,明确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能合理选择和运用多种教学资源,采用恰当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模式,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
3.体育教学的实施能力。
掌握初中“体育与健康”教学实施的组织程序及基本步骤,恰当地运用教学方法与手段,具备准确讲解、示范和纠正错误动作的能力,具备激发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有效引导和组织学生学习活动的能力,具有处理体育课堂中安全和突发事故的能力。
4.体育教学的评价能力。
了解“体育与健康”教学评价的基本方法,能够合理运用多种评价方式,通过教学评价改进教学,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二、考试内容模块与要求(一)学科知识与能力1.了解中外体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趋势,熟悉运动人体科学、体育人文社会学、体育教育训练学及民族传统体育学等领域的相关知识和发展趋势,掌握学校体育发展的基本特征与规律。
2.了解人体结构的基本组成、人体主要器官和系统的结构特点与功能。
掌握骨骼肌的收缩原理、收缩形式和特征、肌纤维类型与运动的关系;熟悉氧运输系统的功能、能量代谢等内容;掌握运动技能形成的过程及影响因素、运动过程中人体功能变化的规律,掌握身体素质的生理学基础。
了解体育卫生、医务监督的基础知识,掌握常见运动性损伤、运动性病症的预防和处理等内容。
了解食物的营养价值与合理膳食,熟悉各种营养素的来源、功能和需要量,理解营养、环境和生活方式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3.掌握体育的本质与功能、目的与手段,熟悉体育过程要素与结构。
了解学校体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学校体育目标的结构与功能;了解运动兴趣、动机、表现有关知识,掌握提高体育教学的心理知识和干预手段;了解体育课程的性质与特点、资源开发与利用,掌握体育课程的学习指导与评价;熟悉学校课余体育活动、训练与竞赛的特点、组织与实施等内容;掌握体育教学的目标、特点、原则、过程与方法,掌握体育教学计划的制定、课堂教学的组织、管理与评价等内容,了解我国常见的体育教学模式;熟悉《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XX 年版)》。
《体育与健康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初级中学)一、考试目标1.体育学科的知识与能力。
掌握体育学科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并能够在初中“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中运用;掌握体育学科的教学理论和方法;了解初中“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性质、内容和基本理念,能够运用《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导教学。
2.体育教学的设计能力。
能够合理制定和表述教学目标,对教学内容和过程进行合理选择与设计,明确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能合理选择和运用多种教学资源,采用恰当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模式,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
3.体育教学的实施能力。
掌握初中“体育与健康”教学实施的组织程序及基本步骤,恰当地运用教学方法与手段,具备准确讲解、示范和纠正错误动作的能力,具备激发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有效引导和组织学生学习活动的能力,具有处理体育课堂中安全和突发事故的能力。
4.体育教学的评价能力。
了解“体育与健康”教学评价的基本方法,能够合理运用多种评价方式,通过教学评价改进教学,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二、考试内容模块与要求(一)学科知识与能力1.了解中外体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趋势,熟悉运动人体科学、体育人文社会学、体育教育训练学及民族传统体育学等领域的相关知识和发展趋势,掌握学校体育发展的基本特征与规律。
2.了解人体结构的基本组成、人体主要器官和系统的结构特点与功能。
掌握骨骼肌的收缩原理、收缩形式和特征、肌纤维类型与运动的关系;熟悉氧运输系统的功能、能量代谢等内容;掌握运动技能形成的过程及影响因素、运动过程中人体功能变化的规律,掌握身体素质的生理学基础。
了解体育卫生、医务监督的基础知识,掌握常见运动性损伤、运动性病症的预防和处理等内容。
了解食物的营养价值与合理膳食,熟悉各种营养素的来源、功能和需要量,理解营养、环境和生活方式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3.掌握体育的本质与功能、目的与手段,熟悉体育过程要素与结构。
了解学校体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学校体育目标的结构与功能;了解运动兴趣、动机、表现有关知识,掌握提高体育教学的心理知识和干预手段;了解体育课程的性质与特点、资源开发与利用,掌握体育课程的学习指导与评价;熟悉学校课余体育活动、训练与竞赛的特点、组织与实施等内容;掌握体育教学的目标、特点、原则、过程与方法,掌握体育教学计划的制定、课堂教学的组织、管理与评价等内容,了解我国常见的体育教学模式;熟悉《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
《体育与健康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初级中学)一、考试目标1.体育学科的知识与能力。
掌握体育学科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并能够在初中“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中运用;掌握体育学科的教学理论和方法;了解初中“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性质、内容和基本理念,能够运用《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导教学。
2.体育教学的设计能力。
能够合理制定和表述教学目标,对教学内容和过程进行合理选择与设计,明确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能合理选择和运用多种教学资源,采用恰当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模式,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
3.体育教学的实施能力。
掌握初中“体育与健康”教学实施的组织程序及基本步骤,恰当地运用教学方法与手段,具备准确讲解、示范和纠正错误动作的能力,具备激发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有效引导和组织学生学习活动的能力,具有处理体育课堂中安全和突发事故的能力。
4.体育教学的评价能力。
了解“体育与健康”教学评价的基本方法,能够合理运用多种评价方式,通过教学评价改进教学,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二、考试内容模块与要求(一)学科知识与能力1.了解中外体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趋势,熟悉运动人体科学、体育人文社会学、体育教育训练学及民族传统体育学等领域的相关知识和发展趋势,掌握学校体育发展的基本特征与规律。
2.了解人体结构的基本组成、人体主要器官和系统的结构特点与功能。
掌握骨骼肌的收缩原理、收缩形式和特征、肌纤维类型与运动的关系;熟悉氧运输系统的功能、能量代谢等内容;掌握运动技能形成的过程及影响因素、运动过程中人体功能变化的规律,掌握身体素质的生理学基础。
了解体育卫生、医务监督的基础知识,掌握常见运动性损伤、运动性病症的预防和处理等内容。
了解食物的营养价值与合理膳食,熟悉各种营养素的来源、功能和需要量,理解营养、环境和生活方式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3.掌握体育的本质与功能、目的与手段,熟悉体育过程要素与结构。
了解学校体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学校体育目标的结构与功能;了解运动兴趣、动机、表现有关知识,掌握提高体育教学的心理知识和干预手段;了解体育课程的性质与特点、资源开发与利用,掌握体育课程的学习指导与评价;熟悉学校课余体育活动、训练与竞赛的特点、组织与实施等内容;掌握体育教学的目标、特点、原则、过程与方法,掌握体育教学计划的制定、课堂教学的组织、管理与评价等内容,了解我国常见的体育教学模式;熟悉《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
初级中学《体育与健康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复习提纲第一节运动解剖学一、人体结构的基本组成(一)细胞与细胞间质人体细胞可分为三部分:细胞膜、细胞质与细胞核。
细胞膜主要由蛋白质、脂类与糖类构成,有保护细胞,维持细胞内部的稳定性,控制细胞内外的物质交换的作用。
细胞质是细胞新陈代谢的中心,主要由水、蛋白质、核糖核酸、酶、电解质等组成。
细胞质中还悬浮有各种细胞器。
主要的细胞器有线粒体、内质网、溶酶体、中心体等。
细胞核由核膜围成,其内有核仁与染色质。
染色质含有核酸与蛋白质。
核酸是控制生物遗传的物质。
细胞核是细胞的核心结构。
除成熟的红细胞外,所有的细胞都有细胞核。
细胞间质是指由细胞所产生的并存在于细胞周围的物质,由纤维与基质组成。
纤维包括弹性纤维、胶原纤维与网状纤维。
基质包含复合性糖类、水分与一些代谢产物等。
(二)人体四大基本组织1.上皮组织上皮组织也叫做上皮,它是覆盖在身体表面或体内管腔与囊(如肠、胃、血管、关节囊)的内表面上,由密集的上皮细胞与少量细胞间质构成。
结构特点是细胞结合紧密,细胞间质少。
通常具有保护、吸收、分泌、排泄与感受外界刺激的功能。
2.结缔组织由细胞与大量细胞间质构成,结缔组织的细胞间质包括基质、细丝状的纤维与不断循环更新的组织液,具有重要功能意义。
其功能是保护、防御、支持、修复与贮存等。
细胞散居于细胞间质内,分布无极性。
广义的结缔组织,包括液状的血液、松软的固有结缔组织与较坚固的软骨与骨;一般所说的结缔组织仅指固有结缔组织。
3.肌肉组织肌肉组织包括骨骼肌、心肌与平滑肌三大部分。
它是由细长的纤维状肌细胞组成,故也称作肌纤维。
骨骼肌一般通过腱附于骨骼上,但也有例外,如食管上部的肌层与面部表情肌并不附于骨骼上。
心肌分布于心脏,构成心房、心室壁上的心肌层,也见于靠近心脏的大血管壁上。
平滑肌分布于内脏与血管壁,如消化道。
心肌具有收缩与舒张的功能,还具有自律性与传导性。
骨骼肌与心肌的肌纤维均有横纹,又称横纹肌。
初中教师资格证考试《体育与健康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考试大纲一、考试目标1.体育学科的知识与能力。
掌握体育学科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并能够在初中“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中运用;掌握体育学科的教学理论和方法;了解初中“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性质、内容和基本理念,能够运用《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导教学。
2.体育教学的设计能力。
能够合理制定和表述教学目标,对教学内容和过程进行合理选择与设计,明确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能合理选择和运用多种教学资源,采用恰当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模式,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
3.体育教学的实施能力。
掌握初中“体育与健康”教学实施的组织程序及基本步骤,恰当地运用教学方法与手段,具备准确讲解、示范和纠正错误动作的能力,具备激发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有效引导和组织学生学习活动的能力,具有处理体育课堂中安全和突发事故的能力。
4.体育教学的评价能力。
了解“体育与健康”教学评价的基本方法,能够合理运用多种评价方式,通过教学评价改进教学,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二、考试内容模块与要求(一)学科知识与能力1.了解中外体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趋势,熟悉运动人体科学、体育人文社会学、体育教育训练学及民族传统体育学等领域的相关知识和发展趋势,掌握学校体育发展的基本特征与规律。
2.了解人体结构的基本组成、人体主要器官和系统的结构特点与功能。
掌握骨骼肌的收缩原理、收缩形式和特征、肌纤维类型与运动的关系;熟悉氧运输系统的功能、能量代谢等内容;掌握运动技能形成的过程及影响因素、运动过程中人体功能变化的规律,掌握身体素质的生理学基础。
了解体育卫生、医务监督的基础知识,掌握常见运动性损伤、运动性病症的预防和处理等内容。
了解食物的营养价值与合理膳食,熟悉各种营养素的来源、功能和需要量,理解营养、环境和生活方式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3.掌握体育的本质与功能、目的与手段,熟悉体育过程要素与结构。
了解学校体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学校体育目标的结构与功能;了解运动兴趣、动机、表现有关知识,掌握提高体育教学的心理知识和干预手段;了解体育课程的性质与特点、资源开发与利用,掌握体育课程的学习指导与评价;熟悉学校课余体育活动、训练与竞赛的特点、组织与实施等内容;掌握体育教学的目标、特点、原则、过程与方法,掌握体育教学计划的制定、课堂教学的组织、管理与评价等内容,了解我国常见的体育教学模式;熟悉《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
江西教师资格国考面试初中体育与健康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体育与健康的基本知识,提高运动技能。
2. 过程与方法:通过体育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态度,增强自信心。
二、教学内容1. 体育理论:体育与健康的关系,运动生理学基础知识。
2. 体育技能:跑步、跳远、投掷、篮球、足球、乒乓球等。
三、教学过程1. 热身活动:组织学生进行慢跑,做一些简单的关节活动,避免运动损伤。
2. 体育理论教学:讲解体育与健康的关系,运动生理学基础知识。
3. 体育技能训练: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跑步、跳远、投掷等技能的训练。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体育与健康的基本知识,运动生理学基础知识。
2. 示范法:教师或学生示范体育技能,指导学生正确掌握技巧。
3. 实践法: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提高体育技能。
五、教学评价1. 过程评价:观察学生在体育活动中的表现,了解学生的运动技能和体能水平。
2. 结果评价:通过测试,评估学生的体育成绩,了解学生对体育与健康知识的掌握情况。
3. 自我评价:鼓励学生对自己的体育表现进行评价,发现自身不足,提高自我认知。
六、教学环境与资源1. 教学环境:宽敞的操场、体育馆或室内体育教室,配备必要的体育器材。
2. 教学资源:体育器材、教学课件、教材、运动生理学图解资料。
七、教学策略1. 直观教学:通过示范、图解等方式,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体育技能。
2. 分层次教学:针对学生的不同水平,制定合适的教学计划,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得到锻炼。
3. 激励教学:设置合理的评价标准,鼓励学生努力锻炼,提高成绩。
八、教学安全与注意事项1. 教学安全:确保学生在运动过程中的人身安全,避免发生意外事故。
2. 注意事项:提醒学生遵守体育课堂纪律,正确使用体育器材,注意运动卫生。
九、教学拓展1. 组织校内外体育比赛:提高学生的竞技水平,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体育与健康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初级中学)一、考试目标1.体育学科的知识与能力。
掌握体育学科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并能够在初中“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中运用;掌握体育学科的教学理论和方法;了解初中“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性质、内容和基本理念,能够运用《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导教学。
2.体育教学的设计能力。
能够合理制定和表述教学目标,对教学内容和过程进行合理选择与设计,明确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能合理选择和运用多种教学资源,采用恰当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模式,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
3.体育教学的实施能力。
掌握初中“体育与健康”教学实施的组织程序及基本步骤,恰当地运用教学方法与手段,具备准确讲解、示范和纠正错误动作的能力,具备激发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有效引导和组织学生学习活动的能力,具有处理体育课堂中安全和突发事故的能力。
4.体育教学的评价能力。
了解“体育与健康”教学评价的基本方法,能够合理运用多种评价方式,通过教学评价改进教学,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二、考试内容模块与要求(一)学科知识与能力1.了解中外体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趋势,熟悉运动人体科学、体育人文社会学、体育教育训练学及民族传统体育学等领域的相关知识和发展趋势,掌握学校体育发展的基本特征与规律。
2.了解人体结构的基本组成、人体主要器官和系统的结构特点与功能。
掌握骨骼肌的收缩原理、收缩形式和特征、肌纤维类型与运动的关系;熟悉氧运输系统的功能、能量代谢等内容;掌握运动技能形成的过程及影响因素、运动过程中人体功能变化的规律,掌握身体素质的生理学基础。
了解体育卫生、医务监督的基础知识,掌握常见运动性损伤、运动性病症的预防和处理等内容。
了解食物的营养价值与合理膳食,熟悉各种营养素的来源、功能和需要量,理解营养、环境和生活方式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3.掌握体育的本质与功能、目的与手段,熟悉体育过程要素与结构。
了解学校体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学校体育目标的结构与功能;了解运动兴趣、动机、表现有关知识,掌握提高体育教学的心理知识和干预手段;了解体育课程的性质与特点、资源开发与利用,掌握体育课程的学习指导与评价;熟悉学校课余体育活动、训练与竞赛的特点、组织与实施等内容;掌握体育教学的目标、特点、原则、过程与方法,掌握体育教学计划的制定、课堂教学的组织、管理与评价等内容,了解我国常见的体育教学模式;熟悉《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
《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1、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才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径。
它是对原有的体育课进行深化改革,突出健康目标的一门课程。
2、体育与健康课程对于提高学生体质和健康水平,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课程基本理念(1)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2)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3)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4)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
三、课程目标通过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学习,学生将:(1)增强体能、掌握和应用基本的体育与健康知识和运动技能。
(2)培养运动的兴趣和爱好,形成坚持锻炼的习惯。
(3)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表现出人际交往的能力与合作精神。
(4)推进个人健康和群体健康的责任感,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5)发扬体育精神,形成积极进取、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
四、学习领域目标(一)运动参与目标(1)具有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态度和行为(2)用科学的方法参与体育活动(二)运动技能目标(1)获得运动基础知识(2)学习和应用运动技能(3)安全地进行体育活动(三)身体健康目标(1)形成正确的身体姿势(2)发展体能(3)具有关注身体和健康的意识(4)懂得营养环境和不良行为对身体健康的影响(四)心理健康目标(1)了解体育活动对心理健康的作用、认识身心发展的关系(2)正确理解体育活动与自尊、自信的关系(3)学会通过体育活动等方法调控情绪(4)形成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品质(五)社会适应目标(1)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具有良好的合作精神和体育道德(2)学会获取现代社会中体育道德五、教学效果和教学时数1、具有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态度和行为2、用科学的方法参与体育活动3、获得运动基础知识4、学习和应用运动技能5、安全地进行体育活动6、获得野外活动的基本技能7、形成正确的身体姿势、发展体能8、具有关注身体和健康的意识9、懂得营养、环境和不良行为对身体健康的影响10、了解体育活动对心理健康的作用11、正确理解体育活动与自尊、自信的关系12、学会通过体育活动等方法调控情绪13、形成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品质14、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具有良好的合作精神和体育道德15、学会获取现代社会中体育与健康知识的方法16、每周2课时,四个学期总计144课时。
2014江西教师招聘专业知识大纲:初中体育与健康教育大纲初中体育与健康教育考试大纲第一部分学科专业基础一、运动人体科学(一)细胞和细胞间质细胞的形态与结构:细胞的结构;细胞核的结构与功能。
(二)基本组织1.上皮组织。
2.结缔组织。
3.肌肉组织。
4.神经组织。
(三)运动系统1.骨:儿童少年骨的特点及其在训练中应注意的问题;体育运动对骨的影响。
2.骨骼肌:肌肉的物理特性及其体育训练意义;肌肉:生理横断面; 初长度;动力工作;静力工作。
(四)消化系统1.消化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2.胃和小肠的形态、位置、结构和功能。
3.体育运动对消化系统的影响。
(五)呼吸系统1.呼吸系统的组成。
2.肺的形态、位置和结构。
3.关键术语:气血屏障;潮气量;肺活量;时间肺活;最大通气量;通气/血流比值。
4.肺通气与肺换气:体育训练对肺通气功能的影响5.体育运动对呼吸系统的影响。
(六)泌尿系统1.泌尿系统的组成。
2.肾的位置和结构。
3.肾的功能与运动:运动性尿蛋A的含义及与运动的关系(七)脉管系统1.心血管系统:心血管系统的组成和功能;体循环和肺循坏2.血液的组成及其功能。
3.血液对运动的反应和适应。
4.关键术语:血液循环;心动周期、心率;心输出设;心指数;动脉血压。
5.血管生理:动脉血压的形成及其影响动脉血压的主要1*1素6.血液循环与运动训练:运动时血液的重新分配;体育锻炼与心力储备。
7.淋巴系统:淋巴的概念;淋巴系统的组成及功能。
(八)神经系统1.神经系统:神经系统的组成与功能;反射弧包括的主要环节及其结构特点。
2.脑与脑神经:大脑的分叶;脑干的组成;小脑的主要功能3.脊髓与脊神经:脊髓的位量、外形以及内部结构和功能4.内脏神经: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结构、分布和功能比较5.神经系统对人体的调节。
6.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
7.脑的高级功能-运动技能的学习和记忆。
(九)感觉器官1.感觉器官与感受器的概念;感受器的分类和功能。
2.视器:眼球的主要结构和功能。
3.前庭蜗器:骨迷路和膜迷路;声波在耳内的传导途径。
4.本体感受器:本体感受器的概念;肌梭、腱梭的结构和作用。
5.体育运动对感觉器官的影响。
(十)内分泌系统1.关键术语:内分泌;内分泌腺;激素;靶器官。
2.激素的一般生理作用,作用特征以及作用机制。
(十一)肌肉收缩1.肌肉的微细结构。
2.肌肉的特性:肌肉收缩的物理特征和生理特征。
3.肌肉收缩的滑行理论。
4.肌肉收缩的三种形式。
5.肌肉收缩的力学特征。
6.肌纤维的形态、生理和代谢特征。
7.训练对肌纤维的影响。
(十二)能量代谢1.关键术语:能址统一体;食物的热价;呼吸商。
2.机体能量的来源与去路。
3.肌肉活动能量供应的三个系统。
4.能量连续统一体的理论及其应用。
(十三)运动训练的若干问题的生理学分析1.运动训练原则:超负荷原则;渐增负荷原则。
2.训练课各阶段的生理学分析:准备活动;整理活动。
3.训练的生理监控与生理评定:运动负荷;运动负荷阈;运动训练中适宜生理负荷量的意义;运动训练水平生理评定的原则。
(十四)肌肉力量1.肌肉力量的概念及肌肉力M的分类。
2.影响肌肉力量的因素。
3.肌肉力量训练的手段和方法。
(十五)有氧运动能力1.关键术语:需氧量;吸氧量;氧亏与运动后过量耗氧:2.有氧运动能力:最大摄氧量及其影响因素;有氧运动能力的'kg 学基础及其影响因素。
(十六)运动性疲劳1.运动性疲劳的概念及其产生机制。
2.恢复过程:恢复过程的概念;恢复过程的一般规律;超量恢复的基本规律及其实践意义。
(十七)儿童少年和体育锻炼1.儿童少年的生理特点:运动系统、氧运动系统、物质代谢和能力代谢、神经系统的特点及在体育教学训练中应注意的问题。
2.女子生理特点与运动能力。
(十八)初中生心理特征及心理异常的防治1.初中生心理发展的矛盾性特点。
2.初中生心理异常的主要表现及防治措施。
(十九)体格检查1.体格检查的常用方法。
2.体格检查的形式和内容。
3.心血管系统的检查:心脏肥大的原因,生理性肥大和病理性肥大的区别。
(二十)运动性病症1.过度训练综合症:发病原理和征象;治疗和预防。
2.晕厥:原因和征象;急救和预防。
3.运动中腹痛:发病原理和征象;处理和预防。
4.肌肉痉挛:原因和征象;处理和预防。
(二十一)体育教学与训练的医务监督1.运动训练和比赛的医务监督:自我监督的概念、内容方法和意义。
2.消除疲劳。
(二十二)营养卫生1.关键术语:营养;营养素;合理营养;平衡膳食。
2.运动与补糖:补糖的意义、方法及种类。
3.运动员赛前合理营养的要求。
(二十三)按摩1.按摩的概念及作用。
2.按摩在运动实践中的应用:运动前按摩;运动中按摩;运动后按摩。
(二十四)运动损伤预防和处理1.运动损伤防治:运动损伤的概念;运动损伤的分类;运动损伤的原因。
2.运动损伤的急救:急救的主要方法;休克的概念及急救原则;休克及其急救原则。
3.运动损伤的一般处理:闭合性软组织损伤的处理;伤后康复训练的原则和注意事项。
(二十五)应激、唤醒、焦虑与运动表现1.应激、唤醒和焦虑的定义。
2.倒U形假说。
3.运动技能的复杂程度与唤醒水平的要求。
4.影响赛前状态焦虑的主要因素。
(二十六)各运动项圓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1.田径运动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2.球类运动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3.武术运动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4.体操运动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5.体育游戏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二、体育学原理(一)体育基础知识1.体育的相关概念:体育:竞技体育;竟技运动;健身体育;休闲体育。
2.体育的属性、本质和功能:体育的属性;体育的本质;体育的功能。
(二)体育目的与手段1.体育目的的依据。
2.我国体育的目的、目标:我国体育的目的;我国体育的目标。
3.实现我国体育目的、目标的基本途径和要求:4.体育手段的含义及体育基本手段。
5.身体运动与运动技术:身体运动的构成要素;体育运动技术的基本结构体育运动技术动作质量和效果的综合评定。
6.体育文化:体育文化的概念及基本功能;中西方体育文化的比较。
7.奥林匹克文化:奥林匹克文化的内涵与特怔;奥林匹克组织化。
(三)我国体育体制及体育的发展1.体育体制的概念及构成。
2.关于“举国体制”:“举国体制”的由来;对“举国体制”的评价3.体育发展趋势:从人发展的角度看体育发展趋势;从会发肢的角度看体育发展趋势。
(四)学校体膏与学生的全而发展1.学校体育与学生身体发展:认识学生的身体发展;学校体育队促进学生身体发展的作用;学校体育中促进学生身体发展的基本要求。
2.学校体育与学生心理发展:认识学生的心理发展;学校体育对学生心理发展的作用;在学校体育中提高学生心现发展水平的基本要求。
3.学校体育与学生社会适座:认识社会适应及社会适应能力,学校体育对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作用;学校体育中加强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培养的基本要求。
(五)我国学校体育目标与实现目标的基本要求1.我国学校体育目标。
2.实现我国学校体育目标的基本途径。
3.体育教学目标与制定:体育教学圈标;体育教学目标的制定。
(六)运动训练的基本原则1.掌握系统训练原则、周期安排原则、适宜负荷原则、区别对待原则的科学基础及训练学要点。
2.了解负荷量与强度的关系,以及负荷与恢复的关系。
(七)运动训练方法和手段1.了解运动训练方法与手段的基本分类。
2.掌握分解、重复、间歇、持续、循环与比赛训练法的应用。
3.了解重复、间歇和持续三种训练方法的异同。
(八)课外体育活动1.课外体育活动的性质与特点。
2.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形式:全校性活动和年级活动;班级活动和小组活动;俱乐部活动;小团队活动;个人锻炼活动。
(九)学校课余体育训练1.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性质与特点。
2.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组织形式。
3.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实施:运动队的组建;学校课余体育训练计划的制订;学校课余体育训练内容的安排;学校课余体育训练方法的运用。
(十)学校课余体育竞赛1.课余体育竟赛的意义与特点。
2.课余体育竞赛的组织形式:课余体育竞赛的常见形式;课余体育竞赛的组织。
3.课余体育竞赛的实施:学校课余体育竞赛的计划和规程;课余体育竞赛的方法。
第二部分学科课标与教材一、初中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标准(一)运动参与领域1.积极参与体育活动。
2.合理安排锻炼时间,掌握测量运动负荷的常用方法(二)运动技能领域1.了解所学项目的简单技战术知识和竞赛规则。
2.观赏体育比赛。
3.发展运动技战术能力。
4.注意运动安全。
5.在有指导的情况下顺利完成集体野外活动。
(三)身体健康领域1.发展速度、有氧耐力和灵敏性。
2.理解体育锻炼对身体形态和机能的影响。
3.初步学会选择有利于健康的营养食晶。
4.知道生活方式对健康的影响。
(四)心理健康领域1.了解心理健康对身体健康的作用。
2.自觉通过体育活动改善心理状态。
3.通过体育活动树立自尊和自信。
4.学会其他调节情绪的方法。
5.根据自己的运动能力设置体育学习目标。
(五)社会适应领域1.理解不同运动角色的任务,识别体育中的不道德行为:2.简单评价媒体的体育与健康信息。
二、田径(―)田径运动1.田径的概念。
2.田径运动的起源与发展。
3.田径运动的功能。
(二)田径运动的主要技术与教学1.跑的技术与教学。
(1)跑的技术原理。
(2)短跑。
(3)中长跑。
2..跳跃的技术与教学。
(1)跳跃技术原理。
⑵跳高。
(3)跳远。
投掷的技术与教学。
投掷技术原理。
推铅球。
(三〉田径运动的主要规则、裁判法及场地测画(四)田径运动的组织与编排(五)田径运动的教学与训练指导1.田径运动训练基本内容与方法。
2.发展身体素质的方法。
3.训练计划的制订。
4.青少年田径运动教学训练应注意的主要问题。
三、篮球(一)篮球运动简介1.篮球运动的起源与发展。
2.国际和国内的主耍篮球赛事。
3.篮球运动的特点。
(二)篮球运动的主要技、战术1.篮球技术:移动技术、传接球技术、投篮技术、运球技术、持球突破技术、防守技术、抢篮板球技术。
2.篮球战术:进攻战术、防守战术、攻防转换。
(三)篮球运动的组织与编排工作(四)篮球裁判工作及篮球场地的测画1.场地器材规格。
2.篮球运动的主要规则。
3.篮球场地的测M与画法。
(五)篮球运动的教学与训练指导1.篮球技术教学。
2.篮球运动员的选材。
3.篮球训练分类。
四、排球(一)排球运动1.排球运动的起源与发展。
2.排球运动一般分类。
3.国际、国内的主要排球赛事。
(二)排球运动的主要技术1.有球技术:传球技术、垫球技术、发球技术。
2.无球技术:准备姿势、移动步法。
(三)排球运动的主要战术1.排球战术的概念。
2.排球战术的组织形式分类:进攻战术、防守战术。
3.阵容配备的主要形式:“四二”配备、“五一”配备。
(四)排球运动的主要规则、裁判法及场地测画1.场地器材规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