滋阴柔肝法治疗慢性胆囊炎32例临床观察
- 格式:doc
- 大小:15.00 KB
- 文档页数:4
中西医治疗慢性胆囊炎良方【概述】慢性胆囊炎是胆囊的慢性炎症性病变。
多为慢性起病,也可由急性胆囊炎反复迁延发作而来。
长期反复的炎症过程致胆囊纤维组织增生、囊壁增厚,囊腔变小或胆囊萎缩,与周围组织粘连。
本病常与胆道结石并存在。
根据有无结石可分为慢性结石性胆囊炎和慢性非结石性胆囊炎,其发病率前者占85%~95%,仅少数为后者。
其流行病学与胆石症大体相同。
慢性胆囊炎属中医“胆胀”、“胁痛”等病证范畴。
其病位在肝胆,与脾、胃、肾关系密切。
其基本病机是气郁和湿热痰瘀阻滞肝胆,致疏泄失常。
慢性胆囊炎病程长、病情复杂,中医药治疗取得较好疗效。
【病因病理】一、西医病因病理胆囊结石是引起慢性胆囊炎的主要病因。
结石可直接造成胆囊排空受阻、胆汁淤滞;又可通过长期压迫黏膜,造成局部损伤、溃疡、组织增生、瘢痕修复致胆囊颈狭窄而影响胆囊胆汁排空。
而这种损害与胆汁淤滞,均有助细菌的生长繁殖。
慢性胆囊炎既是结石发生的基础,也是结石形成后的结果。
其主要致病因素除此外,还有细菌感染、寄生虫感染、病毒感染、胆固醇代谢障碍等,常为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或先表现为急性炎症,后发展成慢性炎症。
二、中医病因病机情志不畅、饮食不节、虫邪扰胆、六淫内侵等因素,致肝胆气机郁滞不舒、湿热痰瘀或结石阻滞于肝胆,出现胁肋疼痛胀满,及由于肝木逆脾犯胃,运化失司的症状;脾胃受损生湿酿热,与肝胆气郁化火相蕴,而发展成湿热证。
“久病人络”,气滞导致血瘀,以及久病伤阴,失治误治,均可致肝失营养肝阴不足、以至出现肾虚等症状。
【临床表现】一、症状(一)反复发作性上腹痛疼痛多发生于右上腹或中上腹部,少数可发生于胸骨后或左上腹部,并向右肩胛下区放射。
常于晚上及饱餐后发作。
(二)胆绞痛当胆囊管或胆总管发生胆石嵌顿时,可产生胆绞痛。
可伴有反射性恶心、呕吐等症状,但发热、黄疸不常见。
(三)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或胆囊内浓缩粘液或结石时入胆囊管或胆总管而引起梗阻时,可呈急性胆囊炎的典型症状。
『名医经验』国医大师朱良春临证精华肝肾阴虚慢性肝病案案例一:周某,男,39岁,农民。
患慢性迁延性肝炎3年,症情时轻时重,肝功能检查指标反复波动。
1年前发现脾脏肿大。
B超示:肝硬化,脾脏肿大。
故来我院诊治。
刻诊:肝区刺痛,腰膝酸软,口燥咽干,夜寐梦多,齿龈渗血,偶见鼻衄。
脉弦细,舌红绛。
证属肝肾阴虚,郁热瘀阻。
拟清滋肝肾,柔阴宁络。
药用北沙参、生白芍、生地、枸杞、地骨皮、玄参、生鳖甲、天麦冬、阿胶、三七、白茅根。
服药10剂。
复诊时患者齿龈出血已止,胁痛腰酸亦减,仍感倦乏少力,口干少寐。
原方去阿胶、地骨皮,加黄芪、生白术、当归等治疗2个月,诸恙轻减,精神亦振,苔薄白,舌红转淡,脉弦已平。
此后,原方加减,配合复肝丸,每服3克,1日2次。
调治半年,3次检查肝功均在正常范围,触诊肝大,肋下1.5厘米,脾大2厘米,恢复工作,至今病情稳定。
案例二:李某,男,42岁,农民。
肝功能异常,面色晦滞6年。
宿患慢行活动性肝炎,反复发作,多次住院治疗。
近期查B超示:①肝硬化、脾大;②胆囊襞毛糙;③腹腔少量积液。
肝功:总胆红素24.6μmol/L,ALT126u/L,AST81u/L。
刻诊:面色晦滞,头昏烘热,夜眠欠安,两下肢乏力,胁肋隐胀、疼痛,晨起口腔有血迹,纳可便秘。
舌红绛,苔薄黄,脉弦。
此属肝肾阴虚,热毒瘀结,治宜养阴解毒,化瘀消癥。
方剂:柴胡、郁金、白芍、生地、石斛、当归、茵陈、白花蛇舌草、垂盆草、石见穿、鳖甲、白茅根、油松节、牛角鳃、鸡血藤、甘草。
二诊:药后症情如前,情绪低沉,心烦易怒,夜眠多梦,苔薄质红,脉细弦。
遂以上方加旱莲草、枸杞、栀子、豆豉。
三诊:服20剂后症情显见好转。
复查肝功能:总胆红素18.77μmol/L,ALT34u/L,AST31u/L。
总蛋白76g/L,白蛋白41g/L。
查B超示:①肝硬化(节结型);②胆囊壁水肿;③少量腹水。
患者龈血已止,口微干,舌红苔薄,药既奏效,可继进之。
一是上方加泽泻、生白术,续服20剂。
中医辨证治疗慢性胆囊炎52例金文忠吉林省延吉市中医医院(延吉133000)关键词:胆囊炎;胁痛;中医药疗法doi:10.3969/j.issn.1003-8914.2010.10.066文章编号:1003-8914(2010)-10-1852-01慢性胆囊炎时胆囊的慢性炎症性病变多为慢性起病,也可由急性胆囊炎反复迁延发作而来,临床多见。
自2005年笔者用中医辨证治疗该病取得良好疗效,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52例病例均来源于本院门诊病人。
患者临床症状为反复发作右上腹疼痛、腹胀、嗳气、厌油、胃部灼热,右上腹有轻度压痛或叩痛,墨菲征阳性。
其中男性18例,女性34例;年龄最大73岁,最小26岁;病程最常23年,最短20天。
1.2治疗方法中医辨证治疗。
1.2.1肝胆气滞症状:右肋部隐痛或胀痛:时轻时重,时作时止,随情志变化而增减;脘腹胀满,或伴有口苦恶心;胃纳减少;嗳气频作;舌苔薄白,脉弦。
治法:疏肝利胆,健脾和胃。
方药:柴胡10g,香附10g,川芎10g,陈皮10g,枳壳10g,白芍药15g,木香10g,甘草5g。
加减:①胁痛明显加青皮、延胡索以增强理气止痛;②口干口苦,烦躁易怒,尿黄便秘,舌红苔黄去川芎,加栀子10g,牡丹皮10g,黄芩10g,夏枯草10g;③肠鸣,腹泻,腹胀加茯苓15g,白术15g;④恶心呕吐加半夏10g同,陈皮10g,生姜10g,旋复花10g。
1.2.2肝胆湿热症状:胁肋疼痛,或钝痛,或胀痛;腹胀纳呆;口苦咽干;舌苔黄腻。
或伴有身目发黄;嗳腐吞酸;身重肢倦;大便秘结或溏而不爽;小便黄赤;脉弦滑数。
治法:清胆利湿,疏肝利胆。
方药:龙胆草10g,黄芩12g,栀子12g,车前子10g,通草10g,泽泻10g,生地黄15g,当归15g,柴胡10g,大黄10g(后下)。
加减:①发热,黄疸加茵陈10g,黄柏10g;②大便不通,腹胀腹满加芒硝10g。
1.2.3气滞血瘀症状:右胁部时有刺痛,痛处固定不移;舌黯红;病程长,久痛不已;脉沉或涩。
浅述慢性胆囊炎的中医辨证治疗本文从辨证分型、中医临床治疗两方面对近几年来慢性胆囊炎的的中医治疗进展进行总结,认为中医辨证论治在治疗慢性胆囊炎上有其独特的优势。
标签:慢性胆囊炎辩证分型中医临床治疗慢性胆囊炎是当今社会中常见的一种胆囊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如果不及时治疗,任其发展,胆囊会因炎症反复发作使胆囊壁发生纤维增生增厚,失去正常的功能而演变成萎缩性胆囊炎,直至完全丧失功能。
目前西医治疗本病主要是通过消炎、利胆、解痉、止痛来缓解症状,效果不够理想。
中医把慢性胆囊炎归属于“胁痛”,“黄疸”,“肝胀”,“胆胀”,“腹痛”等病的范畴,从病程的阶段性以及病证的动态变化而出现不同的临床表现进行辨证论治,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现将慢性胆囊炎的中医辨证分型及临床治疗研究阐述如下。
1.辨证分型中医认为本病的病位在胆,涉及肝与脾胃。
由于平素饮食偏嗜,情志失调,湿热未尽,邪著胆腑,以致肝气郁滞,胆腑气机通降失调,气血淤阻,湿热蕴结,影响脾胃的运化功能,故现右胁痞胀、疼痛、纳呆腹胀等症反复发作。
根据其病因病机,临床上各医家通过多年临床经验将本病分为肝郁气滞证,肝胆湿热证,瘀血阻络证,肝络失养证4种证型[1]。
近几年来,各中医工作者又根据各自的临床经验,有了自己独到的见解。
陈永华[2]认为慢性胆囊炎属于“胁痛”的范畴,可分为肝气郁结型、肝胆湿热型、肝阴不足型、脾虚型以及血瘀型。
要求在治療该病时应该注意辨病与辨证相结合,配合针对性的药物。
王波[3]将慢性胆囊炎分为肝胆湿热、气滞血瘀两型进行辨证论治。
徐文拓[4]认为慢性胆囊炎可分为两型辨证施治:胆胃不和型:其主要表现为胸胁胀满、嗳气、恶心、呃逆、口苦纳少、大便时干时稀,右上腹隐隐作痛,上述症状每因情志变化而增减。
舌红,苔白,脉弦。
当疏肝利胆、和胃止痛。
肝胆气结型:此型主要表现为右上腹阵发性疼痛,并可向右腰背部放射,病人常有口苦纳呆、腹胀、恶心欲吐,进食油腻食物病情加重。
舌淡,边尖多红,苔白或微黄;脉弦。
中医对慢性胆囊炎的研究近况慢性胆囊炎是临床上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是指胆囊的慢性炎症病变,多由炎症、结石刺激、及急性胆囊炎反复迁延发作所致。
近年来,由于社会环境、工作环境及生活方式的改变,本病的发病率一直处于较高水平,且反复发作,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该病以持续性右上腹疼痛或不适、恶心、嗳气、反酸、右肩胛区疼痛等为主症,西医治疗主要以抗感染、消炎利胆、解痉止痛为主,中医通过辨证论治等治疗本病也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将相关文献综述如下:1 辩证论治缪正亮[2]按照中医辨证施治原则,根据病因、病机及临床症状将本病分为三型治疗:①肝气郁结型,治以疏肝理气止痛,内服胆囊炎I号方:柴胡12g、香附12g、枳壳10g、陈皮10g、白芍15g、甘草5g、青皮10g、郁金10g、川楝子10g、鸡内金10g;②肝胆实(湿)热型,治以清利肝胆实(湿)热,理气止痛,内服胆囊炎Ⅱ号方:金钱草30g、茵陈20g、川楝子15g、玄胡索15g、郁金15g、金银花20g、黄芩10g、山栀10g、蒲公荚15g、紫花地丁15g、焦山楂20g;③气滞血瘀型,治以活血化瘀、理气止痛,内服胆囊炎Ⅲ号方:紫丹参20g、姜黄10g、玄胡索15g、川楝子15g、桃仁10g、柴胡10g、香附10g、焦山楂20g、青皮10g、枳壳10g、穿山甲10g。
李晓林[4]将本病分为发作期、慢性迁延期、顽固疼痛期分别治疗,认为发作期:重在疏肝利胆、泻热止痛,以大柴胡汤加减治疗;慢性迁延期:立足整体,辨证论治,分为四型:①肝气郁结型:治以疏肝理气解郁,以柴胡疏肝散为主方;②肝郁脾虚型,治以养血柔肝健脾,以逍遥散为主方;③胆经痰热型,治以清利胆经痰热,以温胆汤为主方;④肝阴不足型,治以养阴柔肝止痛,以一贯煎加味为主方;疼痛顽固期:当重视厥阴肝经及瘀血,分为三型:①血瘀胁下型,治以活血化瘀止痛,以膈下逐瘀汤为主方;②上热下寒型,治以平调厥阴寒热,以乌梅丸为主方;③阴虚肝旺型,治以养阴平肝潜阳,以镇肝熄风汤为主方。
滋阴柔肝法治疗慢性胆囊炎32例临床观察【关键词】慢性胆囊炎;,,,滋阴柔肝法
慢性胆囊炎属中医胁痛的范畴,是以一侧或两侧胁肋部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病证。
笔者近些年来以滋阴柔肝法治疗慢性胆囊炎(肝阴不足型)患者32例,经临床验证疗效颇为满意。
1 临床资料
本组32例均为门诊病人,其中男14例,女18例,年龄23~70岁,平均年龄41.5岁。
病程为1~6年,平均为2年。
全部病人经检查均排除消化道溃疡、慢性肝炎、慢性胃炎等疾患。
其中单纯性胆囊炎26例,结石型(泥沙样)胆囊炎4例,慢性胆囊炎伴胃炎2例。
常见发病诱因为饮食不节、高脂肪食物、情志所伤、寒湿失调、过度劳累等。
诊断标准[1]:右上腹或剑突下区疼痛反复发作大于1年,疼痛向右肩背部放射,伴有腹胀、恶心、呕吐、嗳气、泛酸、纳差、不耐受脂肪食物等;有或无右上腹触痛、或可扪及增大之胆囊,急性发作时白细胞和胆红素轻度升高或正常;B超检查:胆囊增大或缩小、胆囊壁增厚、模糊或有结石声影。
2 治疗方法
用一贯煎加味治疗:生地15 g,枸杞子20 g,沙参20 g,麦冬20 g,当归10 g,川楝子15 g,柴胡10 g,佛手15 g。
胆绞痛者加延胡索10 g;有结石存在者加鸡内金15 g,海金砂20 g;若两目干涩,视物昏花者可加草决明15 g,女贞子15 g;头目眩晕重者可加黄
精15 g,钩藤10 g,天麻10 g,菊花10 g;若口苦甚可加栀子10 g,黄芩10 g,丹皮10 g;口干甚者可加石斛15 g;纳呆腹胀者可加焦术10 g,焦三仙45 g,砂仁10 g。
水煎服,1剂/d,10 d为1个疗程,可连服3~5个疗程。
3 临床观察
3.1 疗效判断标准[2]症状和体征完全消失,化验检查各项有关指标恢复正常,B超检查及胆道造影检查证实胆道内无结石存在为治愈;症状基本消失或减轻,或排出部分结石,化验检查各项指标恢复正常,B超检查,胆道造影证实胆道内尚存结石,如是胆囊炎可见胆囊功能有所恢复为好转;经治疗后症状无明显改善,化验检查各项有关指标无明显好转,B超,胆道造影检查其所见与治疗前相似为无效。
3.2 治疗结果32例中临床治愈22例,占68.8%;好转6例,占18.7%;无效4例,占12.5%。
总有效率为87.5%。
3.3 病案举例女,48岁,农民,初诊。
右上腹隐隐作痛3年,症状加重并伴有纳差10 d。
患者3年来反复出现右胁下隐痛,并向右肩及右背部放射,进食稍有不慎,疼痛即加重。
曾于3年前经B超,X线造影检查诊断为“慢性胆囊炎,胆石症(泥沙样)”,曾住院3次,用抗生素及中药,消炎利胆片,鸡骨草丸及解痉止痛药物治疗,曾一度好转,10天前因与家人生气后右上腹疼痛加重,伴腹胀、恶心、呕吐、厌油腻、纳差、口干苦、两眼干涩、心胸烦闷、头目眩晕。
查:面色萎黄,巩膜无黄染,胆囊未扪及肿大,莫非氏征(±),舌质红,苔干少津,脉弦细数。
中医辨证为胁痛,肝阴不足,肝气不舒,气机壅滞。
方选一贯煎加味
治疗:沙参20 g,枸杞子20 g,当归10 g,川楝子15 g,元胡10 g,柴胡10 g,草决明12 g,女贞子15 g,菊花15 g,栀子10 g,黄芩10 g,瓜蒌15 g,焦三仙45 g,海金砂20 g。
水煎服,1剂/d,服药7剂后,右胁肋隐痛明显减轻,药已中病,继服30余剂后,症状基本消失,食纳大增,复查B超胆囊大小正常,壁光滑,未见结石声影,巩固治疗2个月,追访观察1年,症状无复发。
4 体会
中医认为胆囊炎发病位在肝胆。
因为肝位居于胁下,其经脉布两肋,又胆附于肝,与肝成表里关系,其脉亦循于肝,肝为刚脏,主疏泄,性喜调达,主藏血,体阴而用阳,所以肝疏泄不及,肝气郁滞,疏泄失常,壅滞不通则致疼痛,气郁日久化热,热灼津液致肝阴不足,或肝肾亏虚。
血不荣络则可导致右胁隐痛。
临床上医者不查病起于虚,大多误认为肝气郁结,气滞不通,投于大量舒肝理气之品,急于作效,却忽视了理气药多香燥易于损伤肝阴。
再者[3]对于肝阴不足的胁痛在治法上受“肝无补法”之法的影响,错误的理解“肝无补法”的真实含意。
而贻误病情,诚如魏玉璜所云:“肝无补法四字,遂使千万生灵,含冤泉壤”,指出了医者误诊误治的严重后果,忽视了病症本质所在。
本文患者系久病之体,肝阴不足,医者却又投了大量的香燥之品,更加重了肝阴的匮乏,以至缠绵不愈,故综合病症分析此人属肝阴不足,投以一贯煎加味治疗使肝阴得以恢复,则病症迎刃而解。
故临床治疗应注意辨证,分清虚实,切忌妄投香燥理气之药贻误病情。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