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山区香禾、鱼、鸭立体高效种养技术研究(摘要)
- 格式:pdf
- 大小:78.76 KB
- 文档页数:1
收稿日期:2023-11-17作者简介:王春(1973 ),女(汉族),贵州遵义人;本科,高级农艺师,研究方向:农业技术推广(E -m a i l :w h u t c l @v i p .q q.c o m )㊂贵州省水稻高质高效栽培技术要点分析王 春(遵义市播州区种植业发展服务中心, 贵州遵义563100)A n a l y s i s o nK e y T e c h n i q u e s o fH i g hQ u a l i t y a n dH i g hE f f i c i e n c yR i c eC u l t i v a t i o n i nG u i z h o uP r o v i n c eW A N GC h u n摘 要:水稻作为重要的粮食作物,发展高质高效栽培技术,有利于进一步保障粮食的战略地位㊂结合贵州地形地理实际,本文深入论述了水稻 两增一调 高产高效栽培技术㊁水稻超高产精确栽培技术以及其他高质高效栽培技术,以期进一步提升贵州省水稻的品质和产量,夯实粮食安全根基㊂关键词: 水稻栽培;高质高效;两增一调中图分类号: S 511 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 1008-2239(2024)01-0138-04 水稻是贵州省重要的粮食作物,常年种植面积在6670h m 2以上㊂为了进一步提升水稻的产量和品质,把自然生态作为贵州省水稻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先天优势,克服地形地势这一最大短板,探索符合贵州省实际的水稻高质高效栽培技术㊂根据贵州省的自然㊁地理㊁土壤等种植条件,文章将重点对水稻 两增一调 高产高效栽培技术㊁水稻超高产精确栽培技术和其他高质高效栽培技术等进行深入论述,促进贵州省水稻产业可持续发展,使其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㊂1 水稻两增一调 高产高效栽培技术要点贵州省水稻种植历史悠久,从考古发掘情况来看,新石器时代晚期贵州省就有了水稻种植记录[1]㊂自贵州省全省推广杂交稻以来,其水稻栽培存在三大问题,一是水稻栽种不密,二是水稻施钾量不足,三是水稻施氮数不够,这导致贵州省水稻产量不够高㊁品质不够好㊁营养成分不丰富㊂因此,需要实施 两增一调 高产高效技术,增加水稻种植密度,增加水稻钾肥施用量,多次施用氮肥,保障水稻生长发育所需的营养成分,增加水稻分蘖率和结实率,提高水稻穗数并促成大穗,进而大幅提高单产㊂通常来说,采用这种技术,平均产量可以增加10%以上,至少增收100元/667m 2㊂1.1 品种选择好种子才能种出好稻谷,选好稻种是成功的第一步㊂贵州省地处云贵高原,各地海拔不同,选用的水稻品种也不同㊂一般来说,采用 两增一调 高产高效栽培技术,可以选用生育期适中㊁抗性较好㊁株叶形态紧凑的水稻品种,比如,在高海拔地区可以选用香早优2017㊁恒丰优387㊁滇禾优615等中早熟水稻品种,在中低海拔可以选用泰优808㊁香优557㊁渝香203等中晚熟水稻品种㊂1.2 药剂拌种水稻种子拌种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干种子拌种,通常需要在水稻浸种前2d 开始,二是催芽露白种子拌种㊂在拌种药剂选择上,可以根据当地水稻常发易发病虫害进行针对性拌种,如为了预防恶苗病,可以用0.6m L25%氰烯菌酯悬浮剂兑水1.5k g ,拌稻种1k g ;预防稻瘟病,可以用0.6m L25%咪鲜胺乳油浸种兑水1.5k g ,拌稻种1k g㊂1.3 水稻育秧水稻育秧一般在4月进行,可以采取多种方式育秧,这里主要介绍无纺布钵苗育秧和无纺布旱育秧两种保温育秧方式㊂无纺布钵苗育秧通常用菜园土或黄泥土作为育秧底土,播种前用0.5c m 筛网筛出细土,混合20%的育秧基质,用播种机播种,每穴播种2~3粒㊂然后将已完成播种的秧盘转移到苗床上,搭起拱棚,用30g/m 2无纺布覆盖上,及时观察秧苗生长情况以及秧苗是否染上立枯病,以便采取措施防治㊂如果发生立枯病,1叶1心时可以用70%敌克松可湿性粉剂兑水防治,2.5g 兑水1.5k g 可喷洒1m 2,晴天药量可减半㊂待秧苗长出2叶1心,可以用尿素兑水提苗,移栽前2d 用尿素作为嫁肥,方便秧苗茁壮成长,后期增加水稻分蘖㊂㊃831㊃王 春:贵州省水稻高质高效栽培技术要点分析 耕作与栽培 第44卷 第1期无纺布旱育秧通常在菜园地上进行,厢高约10c m,宽1.1m为宜,厢与厢之间留40c m空隙,方便农户通行㊁施肥和观察秧苗生长情况㊂苗床提前施用复合肥和壮秧剂,土壤有机质含量保持在3%以上,清水浇灌苗床,种子均匀散播在苗床上,密度约为30g/m2,然后覆盖细土,厚约1c m,为了防止杂草生长,可以用旱育秧专用除草剂,然后起拱棚,覆盖无纺布㊂种子播下以后,床土需要保持湿润,1叶1心以前通常不用浇水,2叶1心时用尿素兑水提苗,3叶1心后需要控水促根,移栽前5 d,要施用尿素作为嫁肥,移栽前2d需要每天浇水,便于移动秧苗㊂育秧期间要注意防治立枯病和苗稻瘟,立枯病防治方法同上,苗稻瘟可用三环唑防治[2]㊂1.4秧苗移栽一般来说,水稻种子发芽后30~45d就要进行移栽,移栽前需要放水耙田,缺水时需要抽水抗旱㊂风力不大㊁温度适宜时即可移栽,从而有效避免风大株倒或温低伤根,建议东西行向插秧㊂根据土壤肥力㊁种子特性等因素,宜载秧苗1万~1.5万穴/667m2,每穴一般有2~3株秧苗,水田的秧苗超过1.35万穴/667m2时可以用宽窄行栽培方式,在1.35万穴以下时则可以采取宽行窄株栽插方式,合理密植㊂人工插秧会拉绳定距,薄水浅插秧,大㊁中㊁小秧苗的栽插深度分别在4㊁3㊁2c m以下,机械插秧则需要根据这个标准调节好插秧密度和深度㊂1.5科学施肥为了提高水田水稻的产量和品质,最好实行用养结合的方式,施用1000k g/667m2的农家有机肥,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培肥土壤㊂此外,水田水稻生长需要各类营养元素,氮ʒ磷ʒ钾的配方比一般为1ʒ0.5ʒ1.1,目标不同可以施用的氮肥不同,产量650~750 k g/667m2,施氮肥13k g/667m2左右;产量750~850 k g/667m2,施氮肥15k g/667m2左右;产量850k g/ 667m2以上,施氮肥17k g/667m2左右,总体来看,氮肥施用次数最好分3次,其用量比为底肥ʒ蘖肥ʒ穗肥=4ʒ3ʒ3,其中穗肥可以分两次施用,确保水稻有效吸收氮肥营养元素[3]㊂基肥和磷肥的施用量根据上述氮肥施用量对应调整,钾肥量可以适当提高,分两次施用,60%作为底肥,40%作为穗肥㊂磷肥全部作为底肥,对应氮肥施用量调整即可,通常稻田施用过磷酸钙,酸性土壤的稻田则需要施用钙镁磷肥,并搭配施用复合肥和钾肥作为底肥㊂1.6田间管理秧苗移栽后,稻田水深宜为3c m,5d左右可以进行人工补苗,为水稻秧苗同步生长提供良好的生长发育环境㊂注意做好稻田水浆管理,防止水稻贪青,保留浅水,茎蘖数达到总穗数的80%时,需要晒田控苗,水稻成熟之前可以多次轻晒,提高水稻分蘖率和结实率㊂成熟前7d可以断水晒田,方便后期收割㊂1.7绿色防控针对水稻病虫害,可以采取多种方式进行绿色防控,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量,从而切实保障好最终产出的大米质量㊂一是实施农业防控㊂水稻收割后要及时清理稻草和稻桩,采取深翻㊁灌深水等方式,降低虫源基数㊂选择抗病虫害的水稻品种,做好育壮苗工作,科学施用有机肥和无机肥,统一播种㊁统一移栽㊁统一密植,合理安排水旱轮作,加强田间水肥管理,保障水稻茁壮生长,有效提高水稻抗病虫害能力㊂二是开展生态调控㊂在稻田的机耕道旁种植香根草,将水稻螟虫吸引到香根草上产卵,在田埂上种植大豆㊁蚕豆㊁波斯菊㊁凤仙花等,吸引寄生蜂㊁蜘蛛等到此栖息,及时捕捉害虫㊂同时,可以适当提前水稻育秧㊁移栽等工作,错开病虫害高发期,降低病虫害发生几率㊂三是加强生物防控㊂培养并释放水稻常见害虫天敌,比如稻田每667m2释放赤眼蜂1万只,可以有效消灭稻纵卷叶螟㊁三化螟等害虫㊂使用生物药剂,如井冈霉素㊁苏云金杆菌㊁苦参碱等,防治水稻病虫害,这里需要注意的是,生物药剂使用一定要避开高温干旱天气,否则容易降低其药效㊂四是做好物理防控㊂在稻田旁放置性诱捕器,每7d向性诱捕器加入少量洗衣粉水,干扰害虫的交配和产卵,降低虫源基数㊂灯光诱杀也是减少害虫数量的一种常用技术,采用频振式杀虫灯可以诱杀纵卷叶螟㊁稻飞虱等,根据害虫数量,3~6d清理一次杀虫灯㊂此外,还可以采取无纺布全程覆盖秧田育秧,阻隔稻飞虱㊁稻水象甲等㊂五是强化化学防控㊂在水稻播种前进行浸种和拌种,水稻生长期间尽量减少化学农药施用量,使用低毒㊁低残留的化学农药,建议采用高工效低容量喷雾器或植保无人机实施统防统治,既能保证用药效果,又能惠及所有稻田[4]㊂1.8水稻收割水稻90%的谷粒黄熟时即可收割㊂2水稻超高产精确栽培技术要点由于贵州省水稻种植普遍存在种植技术不到位㊁移栽秧苗不足够㊁肥料施用不合理等问题,贵州省针对本地实际,提出了 水稻超高产精确栽培技术 ㊂这一技术主要要点包括:精确定量秧苗㊁精确定量施氮㊁精确定量水浆,提高水肥利用率,确保水稻增产增收,通㊃931㊃耕作与栽培,2024,44(1):138-141.h t t p://g z z p.g z n y z y x y.c n T i l l a g e a n dC u l t i v a t i o n V o l.44 N o.01 F e b.2024过试验实践,使用该技术后,水稻可增产25%以上㊂2.1水稻品种选择宜采用株型紧凑㊁茎秆粗壮的水稻品种,具有生育期适中㊁病虫害抗性强等特点最佳㊂在贵州省内种植,推荐使用隆两优1377㊁蓉18优2348㊁晶两优1212等㊂2.2药剂浸种拌种水稻种子拌种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干种子拌种,通常需要在水稻浸种前2d开始,二是催芽露白种子拌种㊂在拌种药剂选择上,可以根据当地水稻常发易发病虫害进行针对性拌种,如为了预防恶苗病,可以用0.6m L25%氰烯菌酯悬浮剂兑水1.5k g,拌稻种1k g;预防稻瘟病,可以用0.6m L25%咪鲜胺乳油浸种兑水1.5k g,拌稻种1k g㊂2.3精确培育壮秧提前施用腐热农家肥和三元复合肥培肥苗床,床土手捏成团㊁泥不黏手㊁落地即散为宜㊂清明节前后即可对水稻种子进行晒种㊁消毒㊁浸泡㊁催芽露白,此时地表温度适宜㊁土壤水分充足,平整厢面,播种后覆盖细土,可以用40%的噁草㊃丁草胺兑水喷雾除草,苗床可以施用壮秧剂25k g/667m2,便于壮苗㊂可以根据移栽面积,适当增加移栽基本苗数量㊂秧苗苗床上搭好的拱棚,要根据外部气温变化,及时揭膜炼苗㊂移栽前5d,苗床可以施氮肥7k g/667m2作为送嫁肥,移栽前3d,需要浇透苗床,便于移栽[5]㊂有条件的地方可以用钵盘育秧,移栽速度更快㊁效率更高㊂2.4科学移栽密植秧龄30~40d,秧苗长至5叶1心,天气㊁温度等适宜时即可移栽㊂建议采取宽窄行移栽,合理密植,宽行36~45c m,窄行19~22c m,株距15~18c m,每穴栽插秧苗2株为宜㊂2.5精确施用氮肥优化稻田氮㊁磷㊁钾含量,高产水稻氮肥施用量一般为12~17k g/667m2,分4次施用氮肥,底肥占40%,蘖肥占30%,穗肥占30%(分2次施用),钾肥分2次施用,磷肥均作为底肥㊂2.6精确水浆管理需要根据秧苗生长情况,做好5个阶段的工作,一是浅水耙田,浅水插秧,促进秧苗生长,利于低位分蘖㊂二是浅水分蘖,秧苗栽插后15d,稻田需要保持半寸浅水,便于水稻早分蘖㊁多分蘖㊁分壮蘖㊂三是够苗搁苗,分蘖数达目标穗数的80%时需要晒田控苗,严控无效分蘖,提高水稻结实率,肉眼可见土壤有裂缝㊁稻叶始落黄,然后及时复水㊂四是层水打苞,稻谷孕穗打苞时期,需要保持薄水㊂五是干湿壮籽,干湿交替灌溉水田,水稻收割前7d需要排水晒田[6]㊂2.7适时收割水稻90%的谷粒成熟时即可收割㊂3其他水稻高质高效栽培技术要点3.1全程机械化技术随着农机农艺深入融合,贵州省坝区和梯田开始出现了水稻全程机械化技术,各种适合不同地形㊁不同地块的大中小型农机纷纷问世,服务于水稻的耕作㊁播种㊁移栽㊁收割等环节㊂一是机械化整田,提前备好微耕机㊁旋耕机㊁拖拉机配套铧式犁等,稻田需要保持一定的水量,耕深15~20c m,埋茬5c m以上,注意耕作平整度,整田的同时可以施用基肥,提高效率㊂二是机械化播种,准备毯壮苗播种流水线㊁钵苗播种流水线等,播种时保持底土厚度2c m左右,均匀平整,覆土厚0.5c m左右,盖住所有种子,均匀度ȡ90%,空穴率ɤ5%㊂三是机械化移栽,采用手扶式或乘坐式水稻插秧机,浅水浅插,水深2c m,插秧深度设定在1c m左右,插秧时同步施肥,插秧后3d,需要人工补苗㊂四是机械化植保,采用无人机㊁喷雾机等开展除草㊁治虫㊁施肥等工作㊂五是机械化收割,利用联合收割机㊁割晒机㊁脱粒机等,对水稻进行收割㊁脱粒㊂3.2稻油轮作技术利用水稻与油菜生长期的时间差,引导农民在闲置稻田接茬种植优质油菜,吸引游客到农村游玩和消费,农民的农副产品可以就近就地销售,实现了 一年多季㊁一田多收 的目标,有效增加了农民收入㊂而且,稻油轮作,可以改善土壤微生物结构,减少作物病虫害,提高水稻和油菜的品质㊂稻油轮作技术需要注意以下事项,一是水稻留茬最好低于30c m,避免田里稻草过多影响油菜出苗㊂二是要合理安排茬口衔接,抓紧时间利用好土地资源㊂三是要注意养分平衡,不能过度施肥或不施肥㊂3.3生态种养技术这种技术要求稻田需要远离污染㊁生态良好,可以采用 稻鸭(鱼蛙) 共育㊁ 粪-沼-稻 共生㊁种养共赢的生态种养模式,最大化利用农业生产资源㊂首先,采用 稻+鱼 稻+鸭 稻+蛙 等模式,既可有效控虫抗害,又可增加农业综合收入㊂其次,采用 粪-沼-稻 模式,养殖猪牛羊等牲畜的粪便,既可以对沼气进行综合利用,又可以将粪便残渣作为水稻的养分来源,谷草经过处理后可以作为牲畜的饲料,构建了一个小型农业生态循环系统,有助于推动乡村振兴战略落地㊂最后,生态种养模式基本上不会对环境造成破坏,有利于保证水稻的品质和产量,从而推动水稻产业的可持续发展㊂㊃041㊃王春:贵州省水稻高质高效栽培技术要点分析耕作与栽培第44卷第1期。
贵州山区稻田生态种养技术作者:王健来源:《农民致富之友》2017年第16期稻田生态种养模式指在水稻生产季节,放养鱼、鸭,等于在稻田中形成稻鱼、稻鸭种养结合、互补共生的生态农业种植模式,实现了在同一稻田内既种稻又养鱼、鸭,一田多用、一水多用、一季多收的最佳效果,具有增粮、增肥、增收和节地、节工、节资的优点,符合资源节约、环境生态、循环高效的农业经济发展要求,是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致富的有效途径。
1稻鱼共生生态养殖技术“稻鱼共生”是根据稻与鱼的共生互利特点及两物生长发育对环境的需求,合理配置空间,充分利用土地资源的一种立体高效、生态种养殖结合模式。
1.1稻田选择养鱼稻田要选择水源充足,水质无污染、光照条件好、排灌方便、保水保肥性能好,不受旱涝影响,并尽量集中连片的田块,面积最好一亩以上便于管理。
1.2养鱼稻田建设--须加宽加高田埂并夯实,田埂高出稻田0.5~0.6米。
在进、排水口安装牢固的拦鱼设施,防止逃鱼。
水源条件较差的田块,可在进水口处开挖4.10~20平方米的鱼坑,坑深0.5米以上,并根据田块面积开挖“十”字形、“井”字形中心鱼沟,沟宽约0.3米,深0.4米.同时在田中“十”字形、“井”字形鱼沟横沟与竖沟的交叉处挖鱼坑,坑深1~1.5米,沟坑联通,便于鱼的活动,同时也是施农药时鱼的躲避场所。
1.3鱼苗放养鱼苗品种以适合稻田环境生活的鲤鱼、鲫鱼为主,根据稻田情况待稻田秧苗返青后就可以放养鱼种。
放养鱼种规格以养殖情况而定一般选择尾重30~50克、亩放量为200~300尾为宜。
1.4饲料除了利用稻田天然动植物饵料,加强投饲是增产增效的关键。
要合理投喂鱼用颗粒饲料和米糠、麦麸和青饲料等农家饲料,做到定点、定时、定质、定量投喂。
上午、下午各投喂一次,日投饲量均为鱼体总重量的5%,根据天气、鱼吃食情况等酌情增减。
养殖前期以投喂颗粒饲料为主,中期、后期以农家饲料为主。
1.5养殖管理1.5.1施肥种养前尽量施足底肥,以农家肥为主。
贵州从江侗乡稻—鱼—鸭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记忆作者:但文红来源:《乡村地理》2021年第01期2011年6月,贵州从江侗乡稻—鱼—鸭系统被列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名录,是中国第4个获得这一殊荣的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登录GIAHS的网站,对贵州从江侗乡稻—鱼—鸭系统的价值是这样评价的:历史悠久,是当地侗族人在有限自然条件下,经过漫长的适应,形成的一种独特的和可持续的土地利用方式,消除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有效地节约了土地资源,实现了自然的三维农业,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实现了农业生态和文化生态的多样性,是人类可持续生存智慧的杰出代表。
但是,由于受现代经济和社会变革的影响,农耕文化逐渐消失,优良的农业传统文化面临着许多方面的挑战。
延续千年的“艺稻畜鱼”侗族起源于古百越族,从东南沿海迁徙到西南山区,有悠久的水稻种植历史。
据《宋史》记载,当时的“峒人”:“土宜五谷,多种秧稻……”;《苍梧县志》也云:“习尚简朴,饮稻鱼羹,有陂坡山泽之饶”,且“艺稻畜鱼”。
“艺稻”就是秧稻移栽,“畜鱼”就是“稻田养鱼”,由此可以推断侗族的“稻—鱼”系统起源至少千年以上。
从江侗乡稻—鱼—鸭系统中,水稻以侗族传统的“香糯稻”为最佳,当地人有几十个“香糯稻”的品种,适宜不同的小生境的地块,比如侗语的“地扪”“东腊”“就那”“阳线”“苟阳荡”“列珠”等等,“地扪”类糯稻品种适合海拔较低的田,“列珠”类糯稻品种什么田都适合种,“苟阳荡”类糯稻蒸出来的饭味道十分的香,只要一家人在蒸这种饭,全村人都会闻到饭的香味。
籼稻种植清代才进入贵州,大规模的“糯改籼”是近几十年的事情,主要是为了提高水稻的产量。
但是,侗族人长期习惯食用“糯米”,为了保存香糯稻老品种,老人们曾经偷偷地在山坡隐蔽地块种植各种喜欢的“低产”品种,此举使得一些古老的侗族糯稻品种得以延续到今天。
稻田里的鱼,有侗族自古就有的“鲤鱼”,浙江来的鱼类专家曾考证,与丽水市青田县的彩鲤同出一源,都是“瓯江彩鲤”的后代,到贵州山地变成了“灰白色”,专家认为主要是营养物质不丰富造成的;也有政府部门提供和市场购买的各种“鱼苗”,主要以鲤鱼为主,也有鲫鱼等等。
山区稻田“稻鱼鸭”生态种养模式技术设计与效益分析
伍祥龙;刘小惠;刘济丹;冷劲松
【期刊名称】《现代畜牧科技》
【年(卷),期】2024()2
【摘要】在贵州省黔东南州山区开展“稻鱼鸭”生态种养研究示范,实现稻田每667 m2总产值达到6047.9元,比水稻单种增加4237元,经济效益显著。
“稻鱼鸭”生态种养模式可提高土壤的肥力,土样检测结果显示,与试验前对比,有机质含量增加2.3~3.5 g/kg,土壤全氮含量百分比增幅0.032%~0.052%,有效磷含量增加
2.2~4.3 mg/kg,速效钾含量增加2.0~16.0mg/kg,还能有效控制病虫草的危害,减
少农药、化肥的施用,减轻稻田环境污染,提高农产品品质。
该模式具有较高的经济
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总页数】4页(P62-65)
【作者】伍祥龙;刘小惠;刘济丹;冷劲松
【作者单位】贵州省黔东南州农业农村发展中心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964.9
【相关文献】
1.高寒山区稻—再生稻—鱼稻田综合种养技术模式
2.稻田种养结合循环农业模式
生态环境效应实证分析——以南方稻区稻-鱼模式为例3.“稻-鸭-鱼”生态种养模
式关键技术及综合效益4.建立稻,鱼,鸭,菜复合生态模式提高稻田综合效益5.池塘和稻田生态种养典型模式(5) 稻-鸭生态种养模式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探索稻鸭共作高效种养模式随着农业技术的不断进步,农民们开始尝试各种新型的种养模式,其中就包括了稻鸭共作高效种养模式。
这种模式既可以提高农民们的收入,又可以保护环境,可谓是一举两得。
本文将探讨这种模式的具体实践及其优缺点。
一、稻鸭共作高效种养模式的实践稻鸭共作高效种养模式是一种将水稻和鸭子结合起来种养的模式。
这种模式的具体实践是将鸭子投放到水稻田里,在鸭子的帮助下,水稻可以得到更好地生长,同时,鸭子也可以从水稻中获取食物,这样可以达到互利共赢的效果。
在实践中,为了达到更好的效果,农民需要做好以下几点:1.适量投放鸭子:在投放鸭子时,要避免投放过多,否则鸭子会频繁走动,会对水稻造成损伤。
根据田地的面积、水稻的生长情况和鸭子的数量进行适度的投放,一般来说每亩水稻放入一只鸭子比较合适。
2.适时投放鸭子:在投放鸭子时,要严格把握时机,一般在水稻灌浆期投放鸭子是比较合适的,这样不仅可以保证鸭子有足够的食物,而且对水稻成熟也有一定的好处。
3.定期清理鸭粪及鸭绒:在鸭子投放之后,由于它们的排泄物比较多,这些鸭粪会直接落入水稻田中。
为避免鸭粪对水稻造成污染,农民需要定期清理鸭粪。
鸭绒也需要清理,以免造成水稻秧苗缠绕。
二、稻鸭共作高效种养模式的优缺点1.优点(1)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在水稻生长过程中,通过鸭子的活动,不仅可以促进水稻的生长发育,而且还可以有效地防止水稻病虫害的发生,从而不需要使用大量的化肥农药。
(2)更好地利用土地:稻鸭共作高效种养模式不仅可以种水稻,还可以养鸭子,从而更好地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
(3)提高农民的收入:通过增加鸭子的养殖量,农民可以增加收入,提高生活水平,还可以通过销售富有特色的鸭肉、鸭蛋等产品,获得更多的经济收益。
2.缺点(1)成本较高:稻鸭共作高效种养模式需要投入一定的饲料、清洁、饮水等成本,因此总体成本较高。
(2)需要科学管理:稻鸭共作高效种养模式需要科学管理,需要投入一定的时间和精力进行管理,否则会导致鸭子数量失控,对水稻造成损害。
山区立体农业种植技术概述生态农业是当今农业发展的新趋势,而立体农业作为典型的生态农业得到了广泛认可,尤其在山区,推广发展迅速。
我国山区分布广泛,这种立体气候很容易进行立体农业种植。
这种立体气候条件最适合发展立体农业种植,通过科学合理的选择种植技术、种植方案,促进山区生态农业的发展。
标签:生态农业;山区林地;立体农业立体农业作为生态农业的一种,同样结合了现代农业生产技术和传统农业生产技术,因此不但继承了传统农业的优势,也汲取了现代农业的高效便捷。
作为一种新兴农业生产模式,立体农业主要通过多种农业生物的协调配合,利用不同种群在时间、空间以及功能上的联系,促进农业生产效率,因此可以说立体农业是一种综合利用率较高的高效农业结构。
山区立体农业主要在山林地区依照国家政策集中相关农业生产资源,利用工程收单、生物技术等,利用动植物、植物和植物、动物和动物之间相互利用、相互依存等关系,进行层级化种植、饲养。
依照山区环境特点,对山区没有被充分利用或没有开发利用的农业资源进行生态农业的建设或进一步深入开发利用,最大程度的实现山区农业资源的利用,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循环农业,形成立体式的集约农业生产。
在单位面积土地上生产多种农产品或多种利用价值高的产品,从而提高山区农民收入,并解决山区农业生产对环境破坏的难题,全面推东生态农业发展。
1 山区经济发展概况我国山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农业生产水平也由于地域、条件限制而相对滞后。
但是综合分析,山区经济落后的最根本原因在于没有充分利用资源,生产模式较为单一,综合性的农业经济相对低下,仍旧进行传统粗放式的农业生产,在农业种植上过于依赖于自然气候条件。
目前山区农业生产主要以粮食生产、林业生产、果树种植为主,但由于山地地理条件限制,粮食产量相对较低,仅仅能够满足自身需求,而林果业较长的生长周期以及复杂的管理,使得山区农民收入水平较低,一年收入仅能维持基本生活需求,而想要改善生活水平,依靠以来青壮年外出打工,而老弱病残、妇女儿童则成为了留守人群,进行山区农业生产,使得农业生产力低下。
农业生态学(四)形考作业答案及解析农业生态学作业答案作业1答案一、名词解释1、农业生态学:就是运用生态学和系统论的原理、技术和方法,把农业生物与其环境资源作为一个整体,研究它们之间相互联系、协同演变、调节控制和持续发展规律的学科。
2、生态系统:生态系统是包括特定空间范围内的所有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综合性整体,是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相互作用、相互依存而构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
3、种群与群落:占有一定空间和一定时间的同一物种个体的集合体叫种群。
群落是指由在一定时间内生活在某个地区或物理生境中的许多生物种群所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生物系统。
4、生态位:是指各种生态系统中每种生物所具有的特殊的生态位置。
具体来说,某物种的生态位即指该物种在生物群落和生态系统中的功能作用和地位。
5、有机农业:是一种完全不用化学肥料、农药、生长调节剂和家畜饲料添加等化学化合物,也不使用生物工程及其产物的生产体系。
二、填空题1、农业生产2、生物组分环境组分3、生产者4、随机分布5、人工生态系统6、森林生态系统农业生态系统7、内禀自然增长率8、生态对策 r对策 k对策9、次生演替10、理化型的集约农业11、人三、单项选择题1、B2、D3、A4、C5、A6、A7、B8、D9、B 10、A四、简答题1、答:(1)农业生态学系统组成、结构和功能的研究;(2)农业自然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的研究;(3)农业生态系统与其他生态系统关系的研究;(4)农业生态系统调节、控制、改造和管理途径及方法的研究;(5)生态农业和农业生态工程的研究。
2、答:(1)正相互作用是指两种生物之间有意或无意的相互帮助、相互依存以至自始至终和谐地生活在一起彼此不能分离。
具体有偏利作用、原是合作、互利共生;(2)负相互作用是指对相互作用的种群的生长和其他特征有害或受到抑制。
(3)化感作用是指生物体分泌的化学物质对自身或其他种群发生影响的现象。
二里乡青田鱼养殖简介“高效稻鱼共生系统”的内涵(田面种稻,水体养鱼,鱼粪肥田,鱼稻共生,鱼粮共存)是把种植业和水产养殖业有机结合起来的立体生态农业生产方式,它符合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循环高效的农业经济发展要求。
稻田养鱼实现了在同一稻田内既种稻又养鱼,稻田养鱼、鱼养稻,合理的改善了水稻的生长发育条件,促进了稻谷的生长,实现稻鱼双丰收的目标。
收到了“一田多用、一水多用、一季多收”的最佳效果。
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有效地节约了水、土资源。
改善了土壤通透性,提高土壤肥力,控制了水稻病虫害。
它具有投资少、收益大、见效快、增粮、节地、节水等优点,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使广大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之一。
稻田养鱼在遵义市被誉为“四小工程”:小粮仓,稻田养鱼稳定了粮食生产;小银行,实施稻田养鱼后1亩稻田可增加500-1000元的收入;小化肥厂,实施稻田养鱼后氮、磷、钾的含量增加70%左右;小水窖,实施稻田养鱼后每亩稻田增加蓄水80-100立方米,连片实施1000亩,相当于建一座小二型水库,可以抵御15-20天的干旱。
同时又被誉为:“四增”、“四节”“四增”:增粮、增鱼、增肥、增收。
“四节”:节地、节肥、节工、节支。
青田鱼的特性(1)形态特征。
青田鱼又名瓯江彩鲤,是浙江省青田县著名的特产,为一种变种的鲤鱼,主要有四种颜色(黑、红、白、花)。
隶属于鲤形目、鲤科、鲤亚科、鲤属。
体侧扁,鳞片柔软可食,腹略圆。
口角有须两对鲤鱼是分布最广的经济鱼类之一,由于长期的自然和人工选育。
形成了许多不同的亚种和品种,丰富了人工养殖资源。
目前,我国除野鲤外,尚有三元鲤、散鳞镜鲤、荷包红鲤、芙蓉鲤、湘鲤、岳鲤、黄河鲤、丰鲤、建鲤和颖鲤等多个品种。
(2)栖息习性。
属底栖性鱼类。
一般喜欢在水体下层活动,很少到水面。
它们对外界环境适应性较强,可以生活在多种水体中,性温顺,但比较喜欢栖息在水草丛生的浅水处。
冬季在水草多的深水中越冬。
(3)适应性。
对水温和水质的适应性很强,在全国各地均可养殖。
香禾稻高产栽培技术要点一、选用经提纯、复壮过的香禾稻种二、搞好种子处理从江香禾抗逆性较低,特别是易感稻瘟病,所以有浸种催芽过程中必须对种子进行灭菌消毒处理,可用强氯精或多菌灵进行消毒灭菌,在进行药物处理时要注意浓度,清洗后再催芽,保证种子萌发。
三、培肥秧床,搞好秧田管理。
培育壮秧,是实高产的基础,而培育壮秧关键是培肥秧床和搞好秧田管理,播种前,秧田要提前两天准备,亩施腐熟农家肥2000公斤,复合肥50公斤,300公斤沼液,秧田不能过干,也不能全是湖泥,保证寄栽秧苗立正扎根稳健,秧田追肥以沼液浇施,浅水上厢管理。
四、推行两段育秧或旱育秧技术,提高秧苗素质。
严格按照两段育秧的操作规程控制好室内温湿度,寄栽苗田时也要控制好密度,寄栽规格为1.5×1.5或1.5×2寸,寄1粒谷秧,通过科学的肥水管理使寄栽秧单株带蘖达2蘖以上。
五、适时早播,适时移栽。
一般我县糯禾秧于4月中旬下种,在高海拔稻区抽穗所花时容易遭受秋风秋雨的危害,所以项目要求下种时间适当提前,于4月上旬下种,避开灾害性天气造成危害。
秧苗达5.5——6.5叶时及时移栽大田。
六、施足底肥,合理密植。
每亩大田施农家肥1500公斤、复合肥50公斤作底肥,移栽时可采用(12+8)/2寸×6寸或(12+8)/2寸×5寸、10寸×6寸、10寸×5寸的规格移栽,确保每亩达1—1.2万穴,穴栽两粒谷的4蘖以上壮秧。
七、加强田间管理,夺取高产。
1、推行配方施肥技术,针对品种特性和土壤缺肥情况,补施硅钙肥和微肥,提高植株抗性和提高产量,根据土肥站配方设计,硅肥亩施用量为10公斤,钙镁磷肥亩施用量为20公斤,于分蘖期施用,锌肥作为微量补充肥,于移栽时与底肥一并施用,亩施用量为2.5公公斤。
2、追肥。
根据水稻施肥特点,结合秧苗长势情况,分蘖期亩施5公斤速效氮肥促进分蘖,孕穗期亩施15公斤复合肥作穗粒肥,同时也能提高植株抗逆能力,切忌后期施用氮肥,以免贪青造成倒伏减产,也避免稻瘟病和纹枯病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