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规测量第八章
- 格式:ppt
- 大小:6.86 MB
- 文档页数:82
(1992年12月28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通过,2002年8月29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通过修订。
)目录第一章总则第二章测绘基准和测绘系统第三章基础测绘第四章界线测绘和其他测绘第五章测绘资质资格第六章测绘成果第七章测量标志保护第八章法律责任第九章附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测绘管理,促进测绘事业发展,保障测绘事业为国家经济建设、国防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制定本法。
第二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和管辖的其他海域从事测绘活动,应当遵守本法。
本法所称测绘,是指对自然地理要素或者地表人工设施的形状、大小、空间位置及其属性等进行测定、采集、表述以及对获取的数据、信息、成果进行处理和提供的活动。
第三条测绘事业是经济建设、国防建设、社会发展的基础性事业。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测绘工作的领导。
第四条国务院测绘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国测绘工作的统一监督管理。
国务院其他有关部门按照国务院规定的职责分工,负责本部门有关的测绘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管理测绘工作的行政部门(以下简称测绘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测绘工作的统一监督管理。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其他有关部门按照本级人民政府规定的职责分工,负责本部门有关的测绘工作。
军队测绘主管部门负责管理军事部门的测绘工作,并按照国务院、中央军事委员会规定的职责分工负责管理海洋基础测绘工作。
第五条从事测绘活动,应当使用国家规定的测绘基准和测绘系统,执行国家规定的测绘技术规范和标准。
第六条国家鼓励测绘科学技术的创新和进步,采用先进的技术和设备,提高测绘水平。
对在测绘科学技术进步中做出重要贡献的单位和个人,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奖励。
第七条外国的组织或者个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和管辖的其他海域从事测绘活动,必须经国务院测绘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军队测绘主管部门批准,并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
外国的组织或者个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从事测绘活动,必须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部门或者单位依法采取合资、合作的形式进行,并不得涉及国家秘密和危害国家安全。
土地勘测定界规程目次前言 II引言 11 范围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3 术语和定义 14 勘测定界一般工作程序 15 实地调绘 26 平面控制测量 37 界址点的放样及界标的埋设 38 界址点测量 39 面积计算和汇总 410 勘测定界图 511 成果资料的检查与验收 5附录A (资料性附录)土地勘测定界技术报告书(示例) 7 附录B (资料性附录)勘测定界图(样图) 16附录C (资料性附录)土地勘测定界验收报告 19前言本标准自实施之日起代替原国家土地管理局1997年批准发布的《建设项目用地勘测定界技术规程(试行)》。
本标准的附录A、B、C是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全国国土资源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国土资源部地籍管理司,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员:高延利、李万东、扈传荣、杨祝晖、张燕妮、温明炬、张炳志、张阳阳、刘天增参加人员:韩琼、詹长根、朱国雄、何瑞东、胡凯、方思勤、谢玉周本标准由国土资源部负责解释。
引言土地勘测定界(以下简称勘测定界)是根据土地征收、征用、划拨、出让、农用地转用、土地利用规划及土地开发、整理、复垦等工作的需要,实地界定土地使用范围、测定界址位置、调绘土地利用现状、计算用地面积,为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用地审批和地籍管理等提供科学、准确的基础资料而进行的技术服务性工作。
勘测定界工作,在各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组织下,由有资格的勘测单位承担。
为实施项目用地审批工作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切实保护耕地,加强土地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有关规定,特制定本规程。
土地勘测定界规程本标准规定了各类项目用地勘测定界的工作内容、工作方法、技术程序等。
适用于各类项目用地的勘测定界工作。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地形图测量规范资料来自工程测量规范中第一节一般规定第4.1.1条测图的比例尺根据工程性质、设计阶段和规模大小,可按表选用.第4.1.2条地形的类别划分,应根据地面倾角α大小确定,并应符合下列规定:地形图的基本等高距,应按表4.1.2选用.第4.1.3条地形图的图式,应符合现行国家有关标准的规定,国家标准图式中没有规定的地物、地貌可自行补充,但应在技术报告书中注明.第4.1.4条地形测量的区域类型,可划分为一般地区、城镇居住区、工矿区和水域.第4.1.5条地形图图上地物点相对于邻近图根点的位置中误差,应符合表的规定.第4.1.6条等高线插求点对邻近图根点的高程中误差,应符合表的规定.第4.1.7条工矿区细部点位置和高程的中误差,应符合表的规定.第4.1.8条地形原图制作时,宜选用厚度为~0.10mm,伸缩率小于‰的聚酯薄膜.第4.1.9条地形图的分幅,可采用矩形或正方形.图幅的编号,宜采用图幅西南角坐标的千米数表示.小测区可采用顺序编号;对于已施测过地形图的测区,亦可沿用原有的分幅和编号.第4.1.10条图廓格网线绘制和控制点的展点误差,不应大于0.2mm.图廓格网的对角线、图根点间的长度误差,不应大于0.3mm.第4.1.11条每幅图应测出图廓外5mm,图幅的接边误差不应大于本规范表和表规定值的22倍,小于规定值时,可平均配赋;超过规定值时,应进行实地检查和修改.第4.1.12条地形图应经过内业检查、实地的全面对照及实测检查,实测检查量不应少于测图工作量的10%.第二节图根控制测量第4.2.1条图根点的精度,相对于邻近等级控制点的点位中误差,不应大于图上0.1mm;高程的中误差,不应大于测图基本等高距的1/10.第4.2.2条图根平面控制点的布设,可采用图根三角、图根导线、电磁波测距仪用极坐标或交会点等方法.当在等级点下加密时,图根控制不宜超过2次附合.当测区较小时,图根三角、图根导线可作为首级控制.在难以布设闭合导线的狭长地区,可布设成支导线.第4.2.3条测区内解析图根点的个数,一般地区不宜小于表的规定.第4.2.4条当图根点作为首级控制或等级点稀少时,应埋设适当数量的标石.Ⅰ图根平面控制第4.2.5条图根三角测量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表的规定.第4.2.6条图根三角作为首级控制时,起始边边长相对中误差不应大于1/10000.第4.2.7条线形锁应适当布置检查边,其较差的相对误差不应大于1/1500;当按重合点检查时,其点位较差不应大于图上0.2mm.第 4.2.8条图根导线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表的规定.第4.2.9条当采用1∶500、1∶1000比例尺测图时,附合导线长度可按表规定适当放长;当附合导线长度小于1/3M时,其绝对闭合差不应大于图上0.3mm.第4.2.10条用于测定细部点的图根导线,其绝对闭合差不应大于25cm;当附合导线长度小于200m时,其绝对闭合差不应大于13cm.第4.2.11条图根导线的边长,宜采用电磁波测距仪单向施测,也可使用经检定的普通钢尺单向丈量.当图根导线作为首级控制时,边长应往返丈量,其较差的相对误差不应大于1/4000.钢尺丈量的边长,当坡度大于、温度超过钢尺检定温度范围±10℃或尺长修正大于1/10000时,应分别进行坡度、温度、尺长的修正.第4.2.12条当图根导线布设成支导线时,水平角可用DJ6,型经纬仪施测左、右角各一测回,其圆周角闭合差不应超过40″.边长应往返丈量,其较差相对误差不应大于1/3000.导线平均边长及边数,不应超过表的规定.第4.2.13条采用电磁波测距仪用极坐标法布设图根控制时,应符合下列规定:一、水平角可采用DJ6型仪器施测一测回;高程应按图根高程控制施测;边长采用电磁波测距仪施测一测回,并应进行本站校核,方向较差不应超过30″;高程较差不应大于等高距的1/5;测距较差不应超过图上0.1mm.二、边长不应大于表4.2.13的规定.第4.2.14条图根解析补点,可采用有校核条件的测边交会、测角交会或内外分点等方法.当采用测边交会和测角交会时,其交会角应在30°~150°之间,施测技术要求应与图根导线一致.分组计算所得坐标较差,不应大于图上0.2mm.Ⅱ图根高程控制第4.2.15条图根高程控制,可采用直接水准、电磁波测距三角高程及经纬仪三角高程等测量方法.第4.2.16条图根水准测量,应起迄于不低于四等的高程点上,其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表的规定.第4.2.17条当水准线路布设成支线时,应采用往返观测,其线路长度不应大于2.5km.第 4.2.18条图根电磁波测距三角高程,垂直角可采用DJ6型经纬仪中丝法二测回测定,指标差较差和垂直角较差均不应大于25″.仪器的高度和觇标的高度的量取值,应精确至1mm.附合或环线闭合差,不应大于mm.注:D为电磁波测距边长度km.第4.2.19条图根经纬仪三角高程测量,应起迄于不低于图根水准精度的高程点上.边数不应超过15个,当超过规定时,路线应布设成结点网.第4.2.20条图根经纬仪三角高程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表的规定.第4.2.21条图根控制点的坐标和高程成果取值,应精确至1cm.内业计算中取值精确度的要求,应符合表的规定.第三节一般地区地形测图Ⅰ测绘方法与技术要求第4.3.1条实测地形图,可选用测记法、测绘法等成图方法.第4.3.2条采用速测仪或测距仪用极坐标测记法时,应符合下列要求:一、应绘制草图.对各种地物、地貌特征,应分别指定代码.测站上,宜按地物分类顺序施测.二、测点时,水平角、垂直角度的读数,应精确至1′;归零检查,不宜大于′.最大测距长度,宜符合表4.3.2的规定.三、内业可采用计算机辅助成图,也可用坐标展点成图.第4.3.3条测绘法所用的仪器和工具,应符合下列要求:一、视距常数范围应在100±0.1m以内;二、垂直度盘指标差,不应超过2′;三、比例尺尺长误差,不应超过0.2mm;四、量角器半径,不应小于10cm,其偏心差不应大于0.2mm;五、坐标展点器的刻划误差,不应超过0.2mm.第4.3.4条当解析图根点不能满足测图需要时,可增补少量图解交会点或视距支点.图解补点应符合下列要求:一、图解交会点必须选多余方向作校核,交会误差三角形内切圆直径应小于0.5mm,相邻两线交角应在30°~150°之间;二、视距支点边长不宜大于相应比例尺地形点最大视距长度的2/3,距离应采用往返视距测定,其较差不应大于边长的1/150;三、当确定图解交会点、视距支点的高程时,其垂直角应采用一测回测定,由两个方向或往返测的高程较差,在平地不应大于等高距的1/5;在山地不应大于等高距的1/3.第4.3.5条测地形图时,仪器的设置及测站的检查,应符合下列要求:一、当采用平板仪测绘时:1. 仪器对中的偏差,不应大于图上0.05mm;2. 以较远一点标定方向,另一点进行检核,其检核方向线的偏差不应大于图上0.3mm,每站测图过程中和结束前应注意检查后视方向;3. 检查另一测站的高程,其较差不应大于等高距的1/5.二、采用经纬仪和电子速测仪测绘时,其各项限差宜适当减小.第4.3.6条地形点间距和视距长度的要求,不应超过表的规定.第4.3.7条地形图上高程点注记,当等高距为0.5m时,应精确至0.01m,当等高距大于0.5m时,应精确至0.1m.Ⅱ测绘第4.3.8条各类建筑物、构筑物及其主要附属设施均应进行测绘,房屋外廓以墙角为准.居民区可视测图比例尺大小或用图需要,内容及其取舍可适当加以综合.临时性建筑可不测.当建筑物、构筑物轮廓凸凹部分在图上小于0.5mm或1∶500比例尺图上小于1mm时,可用直线连接.第4.3.9条独立地物能按比例尺表示的,应实测外廓,填绘符号;不能按比例尺表示的,应准确表示其定位点或定位线.第4.3.10条管线转角均应实测.线路密集时或居民区的低压电力线路和通讯线路,可选择要点测绘.当管线直线部分的支架、线杆和附属设施密集时,可适当取舍.当多种线路在同一杆柱上时,应表示主要的.第4.3.11条道路及其附属物,均应按实际形状测绘.铁路应测注轨面高程,在曲线段应测注内轨面高程;涵洞应测注洞底高程.1∶2000、1∶5000比例尺地形图,可适当舍去车站范围内的附属设施.人行小道可选择要点测绘.第4.3.12条水系及其附属物,宜按实际形状测绘.水渠应测注渠顶边高程;堤、坝应测注顶部及坡脚高程;水井应测注井台高程;水塘应测注塘顶边及塘底高程.当河沟、水渠在地形图上的宽度小于1mm时,可用单线表示.第4.3.13条地貌宜以等高线表示,明显的特征地貌,应以符号表示.山顶、鞍部、凹地、山脊、谷底及倾斜变换点处,必须测注高程点.露岩、独立石、土堆、陡坎等,应注记高程或比高.各种天然形成的斜坡、陡坎,其比高小于等高距的1/2或图上长度小于10mm时,可不表示;当坡、坎较密时,可适当取舍.第4.3.14条植被的测绘,应按其经济价值和面积大小适当取舍,并应符合下列规定:一、农业用地应分为稻田、旱地、菜地、经济作物地、养殖场地,施测时按实地作物类别绘示在地形图上;二、地类界与线状地物重合时,应绘线状地物符号;三、梯田坎的坡宽在地形图上大于2mm时,应实测坡脚;小于2mm时,可量注比高.当两坎间距在地形图上小于5mm,1∶500比例尺地形图上小于10mm,或坎高小于等高距的1/2时,田坎可适当取舍;四、水田应测出代表性高程,当田埂宽在地形图上小于1mm时,可用单线表示.第4.3.15条地形图上各种名称的注记,应采用现有的法定名称.第四节城镇居住区地形测图第4.4.1条城镇居住区1∶500比例尺地形图,可采用速测仪或测距仪测记法测绘,当采用其他方法测绘时,测站点至地物点的距离,应实地丈量,丈量距离不应大于50m.其他比例尺的地形测图,可按本章第三节的方法进行.当施测街道外廓时,可采用支距法、线交会法等.在庭院的内部,可采用几何作图法.第4.4.2条当采用视距法测图时,其视距最大长度应符合表的规定.第4.4.3条各单位的出入口及建筑物的重点部位,应测注高程点.主要道路中心在图上每隔5cm处和交叉、转折、起伏变换处,应测注高程点.各种管线的检修井,电力线路、通讯线路的杆塔,架空管线的固定支架,应测出位置,并适当测注高程点.其他高程点的间距,在地形图上不宜大于5cm.当等高距为0.5m时,高程注记应精确至1cm;大于0.5m时,注记可精确至0.1m.第4.4.4条施测1∶500和1∶1000比例尺地形图时,房屋、街巷,应分别实测;施测1∶2000比例尺地形图时,小于1m 宽的小巷,可适当合并测绘;施测1∶5000比例尺地形图时,对集中的小巷和村舍可合并测绘.街区或建筑物凹凸部分的取舍,可根据用图的需要和实际情况确定.其他内容的测绘及取舍,应符合本章第三节的要求.第4.4.5条小城镇的测绘,可按本章第三节一般地区地形测图的要求进行.街区的取舍,可按本章第条的要求适当放宽.第4.4.6条地下防空巷道,可只测量人防巷道出入口、竖井的平面位置和高程,并注记在地形图上.第五节工矿区现状图测量第4.5.1条工矿区现状图测量,建筑物、构筑物,宜测量其主要细部点及有关元素,并根据测算数据展绘,编制成图.对于不施测细部点的建筑物、构筑物,以及不需要施测细部点的工矿区,可按本章第四节的有关规定执行.第4.5.2条工矿区建筑物、构筑物测量的取舍,应根据工矿区建筑物、构筑物的疏密程度、测图比例尺,与委托方共同商定.其细部点选取的技术要求,应符合表的规定.第4.5.3条两相邻细部坐标点间,反算距离与实地丈量距离的较差,不应大于表的规定.Ⅰ细部测量第4.5.4条细部坐标,宜采用极坐标法施测.水平角可采用DJ6型仪器观测半测回;距离采用钢尺量距时,不宜超过一尺段.细部标高,可采用DJ10型水准仪或将经纬仪望远镜置平施测.第4.5.5条采用速测仪或测距仪施测细部点时,应进行测站检查.仪器对中偏差不应大于5mm;归零差不宜大于1′.当采用DJ6型经纬仪半测回测角时,测距的长度不应超过100m;同时施测细部标高时,垂直角范围应在±10°以内,并应观测1测回,测量仪器高和觇标高的取值精确至1mm.第4.5.6条坐标及标高成果取值,均应精确至1cm.坐标展点误差,不应大于图上0.3mm.Ⅱ现状图与专业图的控制第4.5.7条细部点宜按分类编号,并编制成果表.当细部点的密度不大时,可将细部坐标注记于图上.工矿区可只绘制现状总图,当有特殊需要或管道密集时,宜分类绘制专业图.其绘制要求可按本规范第八章第二节竣工总图的编绘的有关规定执行.第4.5.8条专业图上各种数据,可根据专业管道和有关地物的疏密情况,分别选用不同的注记方法.第4.5.9条专业图图式,宜采用现行的专用图式.第六节水域地形测量第4.6.1条水域地形测量的精度要求,应符合下列规定:一、测点对邻近图根点位置中误差,不应超出图上1.5mm.在1∶500比例尺测图、大面积平坦水域和水深超出20m的开阔水域,可放宽至2.0mm;二、测点深度中误差,应符合表4.6.1的规定.第4.6.2条水域地形测量开始前,必须了解测区的礁石、沉船、水流和险滩等水下情况.作业中,当风浪引起测深仪记录纸上的回声线波形起伏值,在内陆水域大于0.3m、海域大于0.5m时,宜暂停测深工作.用测深杆、测深锤作业,当遇有大风,水面波动较大时,应停止水上作业.第4.6.3条水尺的设置,应能反映全测区内水面的瞬时变化.水尺零点高程或水面高程,应以不低于图根水准测量的精度进行联测.当采用的基准面与陆上高程不一致时,应求出相应关系.第4.6.4条采用测深仪施测时,应遵守下列规定:一、工作电压与额定电压之差,直流电源不应超过10%,交流电源不应超过5%;二、实际转速与规定转速之差不应超出±1%,超出时应加修正;三、电压与转速调整后,应在深、浅水处作停泊与航行检查,当有误差时,应绘制误差曲线图予以修正;四、每次测量前后,均应测定电压、转速,并应采用其他测深仪器、工具检查水深读数.第4.6.5条测深点定位方法的选择,应根据测区情况,测图比例尺及设备条件综合比较确定,可采用无线电定位法或选用经纬仪、平板仪前方交会法,六分仪后方交会法,断面索法,单角交会法及极坐标法等.当采用交会定位时,交会角宜控制在30°~150°之间.第4.6.6条大面积水域的地形测量,宜用无线电定位法.作业前应根据仪器的实际精度、测区范围及地形特征配置岸台.岸台布设必须按其图形条件、岸台与船台的高差及岸台个数等估算出测区内最弱处水深点位中误差,使其能满足测图精度.岸台宜远离高压输电线路、配电站、电台和其他大功率无线电设施.第4.6.7条水域地形测量与陆上地形测量应互相衔接.其测点宜按横断面布设;断面方向,宜与岸线或主流方向相垂直;断面的间距,宜为地形图上2cm;测点间距宜为地形图上1cm.根据地形变化和用图要求不同,断面间距可适当加密或放宽.第4.6.8条水域地形测量的测站点精度,不应低于图根点的精度.在作业中,应经常检查后视方向,其偏差,经纬仪不应大于1′,平板仪不应大于图上0.2mm.第4.6.9条测深点的内业展绘,应根据外业定位方法、测图比例尺、测区大小、测点距测站的远近及设备情况,选用解析法、辐射线格网法、圆弧格网法、量角器法、重叠法以及机助成图法.测点的高程或水深注记精度,应精确至0.1m.第4.6.10条水域地形测量等深高线的高程中误差,不应大于表的规定.第七节地形图的修测第4.7.1条已变化的地形图,根据用图的需要,应长期进行修测.修测前应进行实地踏勘,确定修测范围,并制定修测方案.修测时宜用实测原图或与原图等精度的复制图.第4.7.2条当原图图廓伸缩变形不能满足修测的质量要求时,应予以修正.第4.7.3条修测时,应根据原有的邻近图根点和测有坐标的地物点进行.局部地区地物变动不大时,可利用经过校核,位置准确的地物点进行.修测后的地物与原有地物的间距中误差不得超过图上0.6mm.修测后的地物不应再作为修测新地物的依据.第4.7.4条当地物变动面积较大、周围地物关系控制不足、如新建的住宅为楼群或独立的高大建筑物或地貌较复杂时,均应先补设图根控制,再进行修测.第4.7.5条高程点应从邻近的高程控制点引测;局部地区少量的高程点,也可利用3个固定的高程点作为依据进行补测.其高程较差不得超过等高距的1/5,并应取用平均值.第4.7.6条修测中发现原图上已有地物、地貌有明显错误或粗差时,亦应进行修正.第4.7.7条修测完成后,应按图幅将修测情况作记录,并绘制略图.。
(建筑工程管理)工程测量规范工程测量规范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93第1章总则第2章平面控制测量2.1一般规定2.2设计、选点、造标与埋石2.3水平角观测2.4距离测量2.5内业计算第3章高程控制测量3.1一般规定3.2水准测量3.3电磁波测距三角高程第4章地形测量4.1一般规定4.2图根控制测量4.3一般地区地形测图4.4城镇居住区地形测图第四节城镇居住区地形测图4.5工矿区现状图测量4.6水域地形测量4.7地形图的修测第5章线路测量5.1一般规定5.2铁路、公路测量5.3架空索道测量5.4自流和压力管线测量5.5架空送电线路测量第6章绘图与复制6.1一般规定6.2绘图6.3编绘6.4晒蓝图、静电复印与复照6.5翻版、晒印刷版与修版6.6打样与胶印第7章施工测量7.1一般规定7.2施工控制测量7.3工业与民用建筑施工放样7.4灌注桩、界桩与红线测量7.5水工建筑物施工测量第8章竣工总图的编绘与实测8.1一般规定8.2竣工总图的编绘8.3竣工总图的实测第9章变形测量9.1一般规定9.2水平位移监测网9.3垂直位移监测网9.4水平位移测量9.5垂直位移测量9.6内业计算及成果整理附录一本规范名词解释附录二平面控制点标志及标石的埋设规格附录三方向观测法度盘和测微器附录四高程控制点标志及标石的埋设规格附录五建筑物、构筑物主体倾斜率和按差异沉降推算主体倾斜值的计算公式附录六基础相对倾斜值和基础挠度计算公式附录七本规范用词说明工程测量规范-总则工程测量规范第1章总则第1.0.1条为了统一工程测量的技术要求,及时、准确地为工程建设提供正确的测绘资料,保证其成果、成图的质量符合各个测绘阶段的要求,适应工程建设发展的需要,制订本规范。
第1.0.2条本规范适用于城镇、工矿企业、交通运输和能源等工程建设的勘察、设计、施工以及生产(运营)阶段的通用性测绘工作。
其内容包括控制测量,采用非摄影测量方法的1∶500~1∶5000比例尺测图、线路测量、绘图与复制、施工测量、竣工总图编绘与实测和变形测量。
中华人民国交通运输部公路工程标准施工招标文件(2018年版)第八章工程量清单计量规则―、说明1.一般要求(1)本计量规则各章节是按第七章“技术规”的相应章节编号的,因此,各章节工程子目的工程量计量规则应与“技术规”相应章节的施工规结合起来理解、解释和应用。
(2)本规则所有工程项目,除个别注明者外,均采用中国法定的计量单位,即国际单位及国际单位制导出的辅助单位进行计量。
(3)本规则的计量与支付,应与合同条款、工程量清单以及图纸同时阅读,工程量清单中的支付项目号和本规则的章节编号是一致的。
(4)任何工程项目的计量,均应按本规则规定或监理人书面指示进行。
(5)按合同提供的材料数量和完成的工程数量所采用的测量与计算方法,应符合本规则规定。
所有这些方法,应经监理人批准或指示。
承包人应提供一切计量设备和条件,并保证其设备精度符合要求。
(6)除非监理人另有准许,一切计量工作都应在监理人在场情况下,由承包人测量、记录。
有承包人签名的计量记录原本,应提交给监理人审查和保存。
(7)工程量应由承包人计算,由监理人审核。
工程量计算的副本应提交给监理人并由监理人保存。
(8)除合同特殊约定单独计量之外,全部必需的模板、脚手架、装备、机具、螺栓、垫圈和钢制件等其他材料,应包括在工程量清单中所列的有关支付项目中,均不单独计量。
(9)除监理人另有批准外,凡超过图纸所示的面积或体积,都不予计量与支付。
(10)承包人应严格标准计量基础工作和材料采购检验工作。
沥青混凝土、沥青碎石、水泥混凝土、高强度等级水泥砂浆的施工现场必须使用电子计量设备称重。
因不符合计量规定引发质量问题,所发生的费用由承包人承担。
(11)第 1 0 4 节承包人驻地建设与第 1 0 5 节施工标准化属选择性工程子目,由发包人根据工程项目管理实际情况选择使用或同时使用。
2.质量(1)凡以质量计量或以质量作为配合比设计的材料,都应在精确与批准的磅秤上,由称职合格的人员在监理人指定或批准的地点进行称重。
《施工测量标准化工作指南》最新版一、第一章:施工测量的基本概念与重要性 (1)1.1施工测量的定义与范围 (1)1.2施工测量在工程建设中的重要意义 (2)二、第二章:施工测量的前期准备工作 (2)2.1测量仪器与设备的准备 (2)2.2测量人员的组织与培训 (2)三、第三章:施工测量的控制网建立 (3)3.1平面控制网的建立 (3)3.2高程控制网的建立 (3)四、第四章:建筑物的定位与放线测量 (3)4.1建筑物的定位测量 (3)4.2建筑物的放线测量 (4)五、第五章:施工过程中的测量工作 (4)5.1基础施工测量 (4)5.2主体结构施工测量 (4)六、第六章:施工测量的变形监测 (4)6.1变形监测的内容与目的 (4)6.2变形监测的方法与技术要求 (5)七、第七章:施工测量的资料管理 (5)7.1测量资料的种类与内容 (5)7.2测量资料的整理与归档 (5)八、第八章:施工测量的质量控制与验收 (6)8.1施工测量的质量控制措施 (6)8.2施工测量的验收标准与程序 (6)施工测量标准化工作指南最新版的深入解读一、第一章:施工测量的基本概念与重要性1.1施工测量的定义与范围施工测量是工程建设中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它涵盖了从工程规划设计阶段到施工建设、竣工验收等各个环节的测量工作。
其范围包括对工程建设场地的地形地貌测量、建筑物的定位测量、施工过程中的放线测量以及竣工后的变形监测等。
在工程建设的初始阶段,通过地形地貌测量可以为工程规划设计提供准确的地形数据,从而合理确定建筑物的布局和场地的利用。
例如在大型住宅小区的建设中,准确的地形测量能够帮助设计师根据地势规划不同类型住宅的位置,优化道路和绿化的布局,保证整个小区建设既符合美观要求又能满足排水、采光等功能性需求。
1.2施工测量在工程建设中的重要意义施工测量的准确性直接关系到工程建设的质量、进度和安全。
在质量方面,如果建筑物的定位测量出现偏差,可能导致建筑物的基础位置不正确,进而影响整个建筑物的结构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