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河南省天一大联考高三阶段性测试(四)历史试卷及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308.50 KB
- 文档页数:7
绝密★启用前天一大联考2019届高中毕业班阶段性测试(四)文综历史试题24.春秋时期,大多数诸侯国对逃离母国来本国避难的贵族子弟或大夫给予任用,当时对避难者依才任官最多的晋国,形成了“虽楚有材,晋实用之”的局面。
由此可知,当时晋国A.有意于削弱他国力量B.致力于实现变法图强C.贵族政治遭到了削弱D.宗法体制已全面崩溃25.图6为汉武帝初年和汉宣帝末年法家或法吏与儒家或儒者出身的公卿所占可考公卿总数比重的变化情况示意图。
此图可用于研究,汉代A.非儒家各学派的消亡B.察举制度的日益完善C.国家教育体系的健全D.社会主流文化的转型26.1074年,宋神宗规定:外国商人的货物到达港口后,先到税务部门领取允许贩卖的凭证,才允许前往别处进行贩卖,如果没有相关的政府凭证,则允许他人告发,按照偷税的有关规定进行依法处罚。
这表明当时A.政府规范外商贸易行为B.政府厉行抑商政策C.外国商人偷税现象严重D.商税成为主要收入27.据李斗的《扬州画舫录》载:“昆腔之胜,始于商人徐尚志征苏州名优为‘老徐班’”。
随后扬州盐商竞相仿效,“大洪班”“德音班”“春台班”等相继组建。
这说明A.昆剧发展步入专业化道路B.戏剧发展根植于社会需求C.市民文化决定着戏剧发展D.商人资本开始渗入戏剧界28.洋务运动期间,当清政府试图减少天津机器局工人工资时,李鸿章说:“该局所雇华匠……若停减制造,量予半价,在彼不足自赡,势仍散归洋厂。
”据此可知,当时A.李鸿章重视保护工匠的利益B.政府无意扩大军工企业规模C.洋务企业具有资本主义因素D.洋务企业经营资金出现困难29.据统计,整个《新青年》中,有关“科学”一词出现了1913次,而“民主”一词只出现305次,加上“德先生”之类的提法,也只有513次。
这主要是因为A.自然科学知识得到广泛传播B.科学已成为文化斗争的武器C.新文化运动更注重科学普及D.《新青年》已成为科学类杂志30.图7是20世纪30年代初中国某刊物登载的漫画《鹊巢鸠占》。
绝密★启用前河南省天一大联考2019届高三毕业班阶段性测试(四)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1.春秋时期,大多数诸侯国对逃离母国来本国避难的贵族子弟或大夫给予任用,当时对避难者依才任官最多的晋国,形成了“虽楚有材,晋实用之”的局面。
由此可知,当时晋国A. 有意于削弱他国力量B. 致力于实现变法图强C. 贵族政治遭到了削弱D. 宗法体制已全面崩溃【答案】C【解析】【详解】“虽楚有材,晋实用之”即楚国出了很多人才,但真正用上这些人才的却是晋国,“当时对避难者依才任官最多的晋国”说明晋国一定程度上打破了贵族官吏世袭的局面,削弱了贵族政治,故C正确;材料说明晋国对避难者依才任官最多,无法体现晋国有意于削弱他国力量,排除A;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晋国“变法图强”,排除B;D项中“全面崩溃”表述太绝对,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当时对避难者依才任官最多的晋国”,结合所学贵族政治的特点以及春秋战国的时代特征分析解答。
2.下图为汉武帝初年和汉宣帝末年法家或法吏与儒家或儒者出身的公卿所占可考公卿总数比重的变化情况示意图。
此图可用于研究,汉代A. 非儒家各学派的消亡B. 察举制度的日益完善C. 国家教育体系的健全D. 社会主流文化的转型【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儒家或儒者出身的公卿所占可考公卿总数比重上升,法家或法吏出身的公卿所占可考公卿总数比重下降,结合所学可知,秦朝以法家思想治国,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并重用儒生为官,故D正确;A表述太绝对,错误;察举制度的选官依据是孝廉,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察举制度,排除B;材料反映的是儒家或儒者出身的公卿所占可考公卿总数比重上升,无法体现国家教育体系是否健全,排除C。
3.1074年,宋神宗规定:外国商人的货物到达港口后,先到税务部门领取允许贩卖的凭证,才允许前往别处进行贩卖,如果没有相关的政府凭证,则允许他人告发,按照偷税的有关规定进行依法处罚。
2018-2019学年高三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文科综合历史卷1.荀子认为,如果人们加强农业生产,又节约开支,天就不能使人贫穷;如果人们荒废了农业生产而又奢侈浪费,天也不能使人们富裕。
荀子这一主张A. 具有朴素唯物主义色彩B. 反映了地主阶级的要求C. 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D. 体现了天人感应的思想【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荀子肯定“天”是自然的、物质的天,自然界的变化有自己的规律,不受人的意志支配。
如果人们加强生产,又节约开支,天不能使人贫穷;如人们荒废了生产而又奢侈浪费,天也不能使人富裕。
这种“天”与人类社会的治乱无关系的主张,第一次从理论上把人与神、自然与社会区分开来,是对天命论的有力批判,具有朴素唯物主义色彩,因此A选项正确。
B选项错误,材料主要体现的是荀子肯定“天”的客观性,并非反映地主阶级的要求;C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荀子以农业生产为例肯定“天”的客观性,无法得出其思想促进了农业发展;D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荀子肯定“天”的客观性,批判天命论,与天人感应思想不同。
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2.788年,宰相李泌上言唐德宗:“江淮漕运,以甬桥为咽喉,地属徐州”,徐州若失,“是失江淮也,国用何从而至!”据此可知,此时A. 徐州是唐政府主要赋税来源地B. 徐州成为各派势力争夺的焦点C. 中央集权体制受到了严重威胁D. 江淮漕运决定着唐朝兴衰成败【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材料“‘江淮漕运,以甬桥为咽喉,地属徐州’,徐州若失,‘是失江淮也,国用何从而至!’”可知徐州作为江淮漕运的重要枢纽,关乎国家存亡,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此时期徐州受到地方藩镇割据势力的威胁,这说明当时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削弱,中央集权体制受到了严重威胁,因此C选项正确。
A 选项错误,依据材料可知,徐州是江浙赋税北运的咽喉要地,它自身不是唐政府主要的赋税来源地;B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徐州处于地方割据势力的威胁之下,并非成为各派争夺的焦点;D选项错误,“决定”一词过于绝对。
2019年河南省天一大联考高考历史模拟试卷(四)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3分,满分36分)1.(3分)春秋时期,大多数诸侯国对逃离母国来本国避难的贵族子弟或大夫给予任用,当时对避难者依才任官最多的晋国,形成了“虽楚有材,晋实用之”的局面。
由此可知,当时晋国()A.有意于削弱他国力量B.致力于实现变法图强C.贵族政治遭到了削弱D.宗法体制已全面崩溃2.(3分)如图为汉武帝初年和汉宣帝末年法家或法吏与儒家或儒者出身的公卿所占可考公卿总数比重的变化情况示意图。
此图可用于研究,汉代()A.非儒家各学派的消亡B.察举制度的日益完善C.国家教育体系的健全D.社会主流文化的转型3.(3分)1074年,宋神宗规定:外国商人的货物到达港口后,先到税务部门领取允许贩卖的凭证,才允许前往别处进行贩卖,如果没有相关的政府凭证,则允许他人告发,按照偷税的有关规定进行依法处罚。
这表明当时()A.政府规范外商贸易行为B.政府厉行抑商政策C.外国商人偷税现象严重D.商税成为主要收入4.(3分)据李斗的《扬州画舫录》载:“昆腔之胜,始于商人徐尚志征苏州名优为'老徐班'”。
随后扬州盐商竞相仿效,“大洪班”“德音班”“春台班”等相继组建。
这说明()A.昆剧发展步入专业化道路B.戏剧发展根植于社会需求C.市民文化决定着戏剧发展D.商人资本开始渗入戏剧界5.(3分)洋务运动期间,当清政府试图减少天津机器局工人工资时,李鸿章说:“该局所雇华匠…若停减制造,量予半价,在彼不足自赡,势仍散归洋厂。
”据此可知,当时()A.李鸿章重视保护工匠的利益B.政府无意扩大军工企业规模C.洋务企业具有资本主义因素D.洋务企业经营资金出现困难6.(3分)据统计,整个《新青年》中,有关“科学”一词出现了1913次,而“民主”一词只出现305次,加上“德先生”之类的提法,也只有513次。
这主要是因为()A.自然科学知识得到广泛传播B.科学已成为文化斗争的武器C.新文化运动更注重科学普及D.《新青年》已成为科学类杂志7.(3分)如图是20世纪30年代初中国某刊物登载的漫画《鹊巢鸩占》。
2019年全国天一大联考高考历史模拟试卷(四)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2小题,共48.0分)1.据载,周文王在周地举行过祈请商远祖先王成汤、太甲等册命周方伯为天下共主的典礼,武王灭商后,继续保留这项礼仪。
周王的这一做法()A. 意在强调周政权的正统性B. 使商朝文化得到了传承光大C. 使中国古代政权一脉相承D. 表明商先王认可周共主地位2.汉武帝给刺史规定了明确的监察职责,叫“六条问事”,除第一条外,其余五条都是针对二千石郡守的,监察王国的内容没有载入明文。
据此可知,当时()A. 郡守势力已日益膨胀B. 监管郡守成国家工作重心C. 王国问题已基本解决D. 国家大一统局面已经形成3.如图为中国古代某一发明对外传播示意图。
这一发明()A. 加强,世界各地经济联系B. 有利于文化的传承与传播C. 使中国成为世界科技中心D. 加速了封建制度走向衰亡4.明清时期,在单位面积产量继续提高的同时,每个农业劳动力生产的粮食却明显下降。
这反映出,明清时期()A. 人口增长速度快于农业经济B. 人地矛盾开始出现C. 农业仍是国家重要经济部门D. 农户收入没有增加5.鸦片战争期间,大多数时间内中国民众主动向英军出售蔬菜、牲畜、粮食,英军舰队在珠江和清军作战时,当地民众只是以一种局外人的身份在远处观战。
这说明()A. 荚军获得民众大力援助B. 鸦片战争失败具有必然性C. 民众缺乏近代民族意识D. 民众置个人利益于国家上6.如图是1884-1900年中国反洋教斗争事件统计示意图(单位:次)。
这反映出()A. 民众不断抵制西方文化B. 反洋教发展成全国运动C. 中国渐沦为文化殖民地D. 西方列强加强对华侵略7.有学者指出,中国革命“发生在一个缺乏马克恩的社会民主主义传统,几乎完全不具备实现马克思主义纲领的物质前提的国度里”。
在此情况下,早期中国共产党人()A. 得由共产国际来直接领导B. 走上“以俄为师”的革命道路C. 力争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D. 积极探索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8.中国共产党在新中国成立以来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是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开端的。
天一大联考2019届高中毕业班阶段性测试(四)文综历史试题1.春秋时期,大多数诸侯国对逃离母国来本国避难的贵族子弟或大夫给予任用,当时对避难者依才任官最多的晋国,形成了“虽楚有材,晋实用之”的局面。
由此可知,当时晋国A. 有意于削弱他国力量B. 致力于实现变法图强C. 贵族政治遭到了削弱D. 宗法体制已全面崩溃【答案】C【解析】【详解】“虽楚有材,晋实用之”即楚国出了很多人才,但真正用上这些人才的却是晋国,“当时对避难者依才任官最多的晋国”说明晋国一定程度上打破了贵族官吏世袭的局面,削弱了贵族政治,故C正确;材料说明晋国对避难者依才任官最多,无法体现晋国有意于削弱他国力量,排除A;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晋国“变法图强”,排除B;D项中“全面崩溃”表述太绝对,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当时对避难者依才任官最多的晋国”,结合所学贵族政治的特点以及春秋战国的时代特征分析解答。
2.下图为汉武帝初年和汉宣帝末年法家或法吏与儒家或儒者出身的公卿所占可考公卿总数比重的变化情况示意图。
此图可用于研究,汉代A. 非儒家各学派的消亡B. 察举制度的日益完善C. 国家教育体系的健全D. 社会主流文化的转型【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儒家或儒者出身的公卿所占可考公卿总数比重上升,法家或法吏出身的公卿所占可考公卿总数比重下降,结合所学可知,秦朝以法家思想治国,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并重用儒生为官,故D正确;A表述太绝对,错误;察举制度的选官依据是孝廉,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察举制度,排除B;材料反映的是儒家或儒者出身的公卿所占可考公卿总数比重上升,无法体现国家教育体系是否健全,排除C。
3.1074年,宋神宗规定:外国商人的货物到达港口后,先到税务部门领取允许贩卖的凭证,才允许前往别处进行贩卖,如果没有相关的政府凭证,则允许他人告发,按照偷税的有关规定进行依法处罚。
这表明当时A. 政府规范外商贸易行为B. 政府厉行抑商政策C. 外国商人偷税现象严重D. 商税成为主要收入【答案】A【解析】【详解】宋神宗规定:外国商人的货物到达港口后,先到税务部门领取允许贩卖的凭证,才允许前往别处进行贩卖,反映了宋朝对外商贸易行为的规范和管理,故A正确;材料信息反映的是宋朝政府对外商贸易行为的管理,无法体现厉行抑商政策,排除B;材料信息只是说明外商要领取允许贩卖的凭证,否则要按照偷税的有关规定进行依法处罚,无法体现外国商人偷税现象严重,排除C;材料只是宋朝政府规范外商贸易行为的措施,无法体现商税成为主要收入,排除D。
2019届河南省天一大联考新高考原创考前提分密卷(四)历史试卷本试题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24页,47题(含选考题)。
全卷满分30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祝考试顺利★注意事项:1、考试范围:高考范围。
2、答题前,请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的相应位置,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试卷类型A后的方框涂黑。
3、选择题的作答:每个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选择题答题区域的答案一律无效。
4、主观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的答案一律无效。
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5、选考题的作答:先把所选题目的题号在答题卡上指定的位置用2B铅笔涂黑。
答案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写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选修题答题区域的答案一律无效。
6、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不得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等。
7、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答题卡、草稿纸一并依序排列上交。
1.学者李零在《我们的中国》一书中提出“西周的四合院”的研究视野,认为以西周为中心,东南西北被辐射地区可以视作西周的“前庭后院”,它们之间相互交流,人才往来,贵族通婚,形成了紧密的文化中心。
该观点A. 强调分封制孕育着国家统一的因素B. 认为分封制标志中华民族形成C. 认为西周政治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D. 认识到分封制易造成地方割据【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以西周为中心,东南西北被辐射地区可以视作西周的“前庭后院”,它们之间相互交流,人才往来,贵族通婚,形成了紧密的文化中心。
”可以得出分封制孕育着国家统一的因素。
故答案为A项;材料主旨是周是中心,辐射地区是地方,与中华民族的形成无关,B项排除;西周政治制度尚未实现中央集权,C项排除;材料主旨强调分封制孕育着国家统一的因素,而非其弊端,D项排除。
2019届天一大联考高三阶段性测试(四)
历史试卷
24. 春秋时期,大多数诸侯国对逃离母国来本国避难的贵族子弟或大夫给予任用,当时对避难者依才任官最多的晋国,形成了“虽楚有材,晋实用之”的局面。
由此可知,当时晋国
A.有意于削弱他国力量
B.致力于实现变法图强
C.贵族政治遭到了削弱
D.宗法体制已全面崩溃
25.图6为汉武帝初年和汉宣帝末年法家或法吏与儒家或儒者出身的公卿所占可考公卿总数比重的变化情况示意图。
此图可用于研究,汉代
A.非儒家各学派的消亡
B.察举制度的日益完善
C.国家教育体系的健全
D.社会主流文化的转型
26. 1074年,宋神宗规定:外国商人的货物到达港口后,先到税务部门领取允许贩卖的凭证,才允许前往别处进行贩卖,如果没有相关的政府凭证,则允许他人告发,按照偷税的有关规定进行依法处罚。
这表明当时
A.政府规范外商贸易行为
B.政府厉行抑商政策
C.外国商人偷税现象严重
D.商税成为主要收人
27.据李斗的《扬州画舫录》载昆腔之胜,始于商人徐尚志征苏州名优为‘老徐班’”。
随后扬州盐商竞栩仿效,“大洪班” “德音班” “春台班”等相继组建。
这说明
A.昆剧发展步人专业化道路
B.戏剧发展根植于社会需求
C.市民文化决定着戏剧发展
D.商人资本开始渗人戏剧界
28.洋务运动期间,当清政府试图减少天津机器局工人工资时,李鸿章说该局所雇华匠……若停减制造,量予半价,在彼不足自赡,势仍散归洋厂。
”据此可知,
当时
1 /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