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单元第9课时 解决问题策略练习 (1)
- 格式:ppt
- 大小:611.00 KB
- 文档页数:6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第7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单元检测1(无答案)一、填空(每空2分,共26分)1.36可以写成哪两个素数的和?在括号里填一填。
36=()+()=()+()=()+()=()+()2.有1克、2克、4克、8克的砝码各一个,在这四个砝码当中任意选出2个使用,可以直接称出()种不同的重量的物体。
3.用2、3、4、5这四个数能组成()个不同的三位数。
4.一列火车往返于上海和南京之间,中途要经过6个站,这列火车要准备()种不同的车票。
5.10个朋友聚会,见面时如果每两人都要握一次手,那么,10个人共要握手( )次。
6.把5颗糖分给3个小朋友,使每个小朋友都分到,一共有()种不同的分配方法。
7.工程队要铺设78米长的地下排水管道,仓库中有3米和5米长的两种管子。
可以有()种不同的取法。
8.书架的上、中、下层各有3本、4本、5本故事书。
小明要从书架上任取一本书来看,共有()种不同的取法。
9.A、B、C、D与小青5位同学进行象棋比赛。
每两人都要赛一盘,到现在为止,A已赛了4盘,B赛了3盘,C赛了2盘,D赛了1盘,小青已经赛了()盘。
10.有3个工厂共订300份《扬州日报》,每个工厂订了至少99份,至多101份。
问:一共有()种不同的订法。
二、选择(10分)1.邮寄员每天7次来取信箱里的信。
第一次是早晨7时,最后一次是下午7时。
如果取信的时间间隔相同,那么,第4次取信是( )。
A.9时 B.11时 C.13时 D.15时2.一条毛毛虫从幼虫长到成虫,每天长大一倍,24天能长到20厘米,当长到5厘米时,需用()天。
A.23 B.22 C.21 D.203.小红有10块糖,如果每天至少吃3块,吃完为止,那么共有( )种不同的吃法。
A.6 B.7 C.8 D.94.用1角、2角、5角人民币各一枚,可以组成( )种不同的币值。
A.6 B.7 C.8 D.95.用0到3这四个数字可以组成( )个没有重复的三位数。
五解决问题的策略1解决问题的策略(1)●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56~57页的例1和第58页的“练一练”,练习九第1、2题。
●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整理条件的不同方法,能灵活运用从条件出发或从问题出发的策略分析数量关系,正确解决简单的三步计算问题;感受并归纳解决实际问题的步骤,能按一般步骤解决实际问题,能根据实际问题检验所求结果。
2.使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进一步体验、认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步骤,通过灵活运用策略加深对解决问题的认识,进一步掌握分析数量关系的基本方法,发展分析推理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使学生能与他人交流策略,分享学习的成果;进一步感受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应用价值,产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养成独立思考、相互交流和回顾反思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让学生体会“策略”的价值并主动运用有关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运用不同策略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步骤。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流程一:复习旧知,揭示课题提问:我们在三年级学习过解决问题的策略(板书:策略),还记得有哪些策略吗?(板书:从条件出发,从问题出发)谈话:今天我们要进一步研究解决问题的策略,运用策略解决三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板书课题:解决问题的策略)▍流程二:联系生活,探究策略1.列表整理信息。
谈话:这是小芳家各种果树的种植情况。
出示例题情境图。
提问:仔细观察,图中直接告诉我们哪些数学信息?谁愿意说一说?出示第一个问题:桃树和梨树一共有多少棵?谈话: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题目中的信息比较多,怎样才能看得更清楚一些?四人小组讨论,在小组里说说各自的想法。
谈话:老师今天给大家介绍一种新的方法:列表整理信息。
(板书:列表整理信息)出示表格:谈话:桃树的信息填在哪一列?第二列填什么信息呢?“3行”填在哪一格?“每行7棵”填在哪里?为什么先要把桃树的情况填进去?提问:为什么每行的棵数和行数填在同一列?(对应)你觉得列表整理信息有什么好处?揭示:列表整理信息有利于发现数量之间的关系,容易找到解决问题的策略。
1.通过学习使学生学会用表格列举和画图列举的策略解决比较简单的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有条理、有规律地观察和分类,提高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获得与同伴合作交流的成功体验。
本单元学习运用列举的策略解决比较简单的问题。
所谓列举的策略就是把条件所涉及的数量关系或结论的各种可能,用表格、线状图或其他形式一一列举出来,使条件与条件之间、条件与问题之间的关系条理化、明朗化,让人“了如指掌”,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列举策略包括结论列举法和条件列举法。
本单元主要学习用结论列举法解决问题。
结论列举法就是把问题所涉及的结论的所有情况,既不重复也不遗漏地列举出来,从而得到答案。
在用表格进行列举时,要使学生认识到列表时要按顺序排列,保证不遗漏、不重复。
解决问题的策略2课时表格列举法教材第94、第95页的内容。
1.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并掌握用表格列举数量关系的方法,学会填写简单的表格解决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提高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初步感受运用列举策略解决问题的简便和准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表格的填写要做到准确,不重复、不遗漏。
22根小棒,实物投影等。
教师提问:长方形的边有什么特点?(长方形相对的边长度相等)长方形的周长等于什么?学生甲:长方形的周长等于2个长加2个宽。
学生乙:长方形的周长等于长加宽的和的2倍。
板书: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1.揭示课题。
板书:解决问题的策略2.教学教材第94页例1。
(1)解读题目。
先请学生阅读例题,然后提问:22根1米长的木条相当于长方形的什么?(相当于长方形的周长是22米)问题“怎样围面积最大”是指什么意思?学生交流,教师明确:就是要把所有的围法不遗漏、不重复地求出来,然后比较得出怎样围出的长方形面积最大。
(2)讨论交流。
提问:你用什么方法解决这个问题呢?学生讨论。
可能会想出摆小棒、计算、列表等方法。
教师先让学生用自己的小棒摆一摆,然后总结出这个方法不简便。
第9课时解决问题(1)【教学内容】教材第39页例10和练习九。
【教学目标】1.掌握根据实际情况用“进一法”取近似值。
2.培养学生分析、理解能力,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通过解决问题,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重点难点】1.掌握用“进一法”取近似值。
2.灵活运用这种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复习导入】1.口算。
6.4÷2÷0.1= 3÷1.5÷2=0÷1.7÷18= 0.25×3.8×4=0.5×0.3×20= 5.6÷0.2÷0.4=2.16辆汽车7天共节约汽油360.64千克,平均每辆汽车每天节约汽油多少千克?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3.导入课题: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小数除法。
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应用小数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出示课题)【新课讲授】1.教学例10(1)。
多媒体出示例10(1)情境图。
读题,理解题意。
分析数量关系。
提问:要求需要准备几个瓶子,实际就是求什么?用什么方法计算?(求2.5千克里面有几个0.4千克,用除法计算。
)尝试列式解答。
教师板书:2.5÷0.4=6.25(个)组织讨论:(1)这个结果符合实际情况吗?(2)如果不符合,几个瓶子合适?说出理由。
学生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
汇报、交流。
小结:6.25个不符合实际情况,瓶子的个数只能是整数。
要用7个瓶子。
因为用“四舍五入”法求出6个瓶子,6个瓶子只能装2.4千克香油,还有0.1千克香油没处装,因此还需要1个瓶子,应该是7个瓶子。
讲解:这种取值方式叫“进一法”,不管小数部分是几都要向整数部分进一。
举例子说一说还有哪些情况下会用到“进一法”取近似值。
2.典例讲析。
例1学校食堂买了611千克的大米,现在要用每个只能装100千克大米的麻袋运回所有大米,食堂最少需要准备多少个这样的麻袋?分析:根据题意可以列出除法算式,从实际生活需要,麻袋个数应该是整数。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主要包括线性方程和不等式两种解决问题的策略。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线性方程和不等式的解法,以及应用它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材内容由浅入深,逐步引导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用数学的方法解决问题。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四则运算,对数学问题有了一定的分析能力。
但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往往缺乏条理性和逻辑性。
因此,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引导学生学会用数学的方法解决问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线性方程和不等式的解法,能运用它们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用数学的方法解决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体验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线性方程和不等式的解法。
2.难点:如何运用线性方程和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交流,从而达到教学目标。
六. 教学准备1.教具: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
2.学具:练习本、文具。
3.教学素材:相关的生活案例、练习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生活案例引入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小明有3个苹果,小华有5个苹果,请问小明和小华一共有多少个苹果?2.呈现(10分钟)讲解线性方程和不等式的解法,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理解并掌握解法。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独立解决一些简单的线性方程和不等式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4.巩固(10分钟)通过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线性方程和不等式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如何将线性方程和不等式应用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100以内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教学内容:一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信息窗5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初步掌握100以内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能正确掌握连加连减及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
2.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体验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合作交流的能力,发展估算意识和能力。
3.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充分体验解决数学问题的成功喜悦,增强对数学学习的信心和兴趣。
教学重难点:重点:发展问题意识,把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提高计算能力、培养创新精神有机结合。
难点:体验连加、连减的和加减混合的计算方法,并学会表达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
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谈话:同学们,前几天我们和丁丁一起来到了神奇的大海边赶海、摆贝壳,还参观了水族馆和标本馆,(课件展示窗1-4图片)收获可真多呀!丁丁还捡到了许多漂亮的贝壳,她说这节课哪个小组会思考、会合作就把贝壳送给他们,想得到吗?那就看你们的表现吧!丁丁的旅途就要结束了,今天她和妈妈又来到了大海边要买一些纪念品带回家,你们看:课件出示信息窗5。
提问:你能找到哪些数学信息?学生可能找到的信息有:1.珊瑚标本每只17元。
2.海豚玩具每只23元。
3.贝壳每只13元。
4.海螺每只13元。
师: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那些数学问题?生自由提问后口头列出算式。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1.根据问题自主列算式谈话:看来这些简单的问题是难不住大家的,丁丁的妈妈她出了一道难题你们看:出示红点问题:50元买海螺和珊瑚还剩多少元?)愿意帮祂解决吗?谁会列算式?预设:学生可能列出以下算式:50-13-17=提问:为什么要用减法计算?(学生根据图意理解连减的意义)指两名同学说一说后教师小结:要求还剩多少钱,就要从50元中先去掉海螺的价钱、再去掉珊瑚的价钱。
所以用减法。
2.培养估计意识:提问:谁能先估计一下,大约还剩多少元?预设:估计数字在15-20之间,给予肯定。
解决问题的策略?练习题一、认真读题,慎重填写1.甲、乙、丙、丁四队进展篮球循环赛,那么只要比赛一场,一共要比赛_________场,比赛假如采用淘汰赛,那么只要比赛_________场.2.学校组织了艺术、电脑、体育3种兴趣小组,小玲准备最少参加1种,最多3种都参加,她一共有_________场不同的参加方式.3.10个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拼成的大长方形,一共有_________种不同的拼法,其中周长最大的是_________厘米,最短是_________厘米.4.早餐店有馒头、油条、大饼三种早点供选择,小华每天吃两种早点,她有_________种不同的搭配方法.5.4路公交车每隔15分钟发一辆,早晨6:00发第一辆,第六辆车的发车时间是_________,中午12:15发第_________辆车.6.在十二生肖中,小明属龙,再过11年后,小明属_________,爸爸比小明大24岁,爸爸属_________.7.一架天平有2克、3克、4克的砝码各一个,用这3个砝码在天平上一共可以称出_________种不同的质量.假如这架天平还有一个6克的砝码,这时在天平上一共可以称出_________种不同的质量.8.张静4月5号、12号、19号…去奶奶家,她的哥哥4月4号、7号、10号…去奶奶家,兄妹俩4月_________号可以结伴去奶奶家.二、反复比拟,慎重选择9.书架上有4本故事书和3本科技书,小明从中取出故事书和科技书各1本,有〔〕种不同的取法.A.7B.4C.3D.1210.用栅栏围成一个长12米宽4米的长方形苗圃,假如不增加栅栏,要使面积扩大方法是〔〕A.减长增宽B.增长减宽C.不可能11.妈妈给小明30元钱去买杯子,大杯子每只3元,小杯子每只2元,假如把钱正好用完,那么一共有〔〕种不同的购置方法?A.3种B.6种C.9种12.有1元、2元、5元和10元人民币各1张,每次取2张,可以有〔〕种不同的取法.A.4B.6C.10 D.14 13.两人见面要握一次手,照这样规定,5人见面握〔〕次手.A.15 B.12 C.10 D.814.一辆火车往返于A、B两地,沿途经过C、D、E、F四个车站,需要准备〔〕种不同的车票。
六上第七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集体备课第七“解决问题的策略”单元分析一单元教材分析本单元教学用替换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替”即替代,“换”则更换,替换能使复杂的问题变得简单。
本单元的教学要求是,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体会替换,充实思想方法,发展解题策略。
教材在编写上有以下特点。
第一,选择学生能够接受的素材创设问题情境。
第二,着眼于积累思想方法,发展解题策略。
替换作为一种思想方法,对学生的发展很有好处。
编排本单元,不是为了增多题型、增加学习难度,而是为学生创造替换的机会,提供进行替换的载体。
因此,两道例题只指点思路和方向,不出现题目的解法。
二单元目标要求1、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学会应用替换和假设的策略分析数量关系,确定解题思路,并有效地解决问题。
2、使学生在对自己解决实际问题过程的不断反思中,感受替换和假设的策略对于解决特定问题的价值,进一步发展分析、综合和简单推理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习数学的信心。
三单元设计意图1、直观的情境——引发替换。
例题就是利用“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1/3”这个数量关系进行的替换活动,把较复杂的问题转化成简单的问题。
可见,在学生的经验结构里有替换,不过是潜在的、无意识的。
教学的任务是把沉睡的方法唤醒,使隐含的思想清晰起来。
这是例题的编写意图,也是设计的教学思路。
教材要求学生“说说为什么这样替换”,引导他们回顾刚才的替换活动,反思是怎样替换的,清楚地知道可以从哪个数量关系引发替换的思考。
教材让学生列式解答,把替换的思考和方法用算式表示出来。
教学应指导学生在这两道算式的前面,先写出6÷3+1=3(个)或者6+3=9(个),用算式表达自己的替换。
也通过这样的算式,使替换时的思考数学化、模型化。
2、用多种形式解决问题——突出替换策略。
第92页的“练一练”安排两道题,体现了解决问题形式的多样和灵活。
《解决问题的策略(一)》同步练习班级: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得分:___________一、选择题(每小题6分,共30分)1.每个小组有4人在做纸花,平均每人能做5朵,三三班共有12个小组。
以下问题不能根据题中条件解决的是()A.三三班共有多少人?B.一共做了多少朵纸花?C.每个小组做了多少朵纸花?D.三年级做了多少朵纸花?2.一只青蛙一天大约吃40只左右害虫,一只青蛙5天最多吃( )条害虫。
A.38×5B.39×5C.40×5D.45×53.每只小蚂蚁一天爬行10米,小蚂蚁要从家爬到池塘边200米,最多需要()天。
A.10B.20C.30D.404.解决实际问题不仅可以从题中的条件出发思考,还可以从()入手。
A 数字B 问题C 标点5.100元买笔记本,有一种时3元,有一种时2元,请问用100元买30个笔记本,最多还剩多少元?()A 50B 10C 40D 60二、填空题(每题6分,共30分)6.刘老师买了100个水果发给30个小朋友们,如果每个小朋友发3个,最少还剩()个。
如果每个小朋友发2个,最多还剩()个。
7.小红从家到学校每分钟步行71米,小红家离学校有多少米?补充条件:。
8.小玉送给张老师37张邮票,又送给王老师56张邮票。
提问题:?9.李老师每小时批改13本作业,请问李老师从8:00-12:00一共可以批改多少本作业本?10.张阿姨带了100元去市场买土豆,已知每千克土豆4元,张阿姨最多可以买()千克土豆。
三、解答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11.王叔叔把自己家的100千克新品种青菜送给5个幼儿园,第一种方案是每个幼儿园送18千克,第二种方案是每个幼儿园送16千克,请问那种方案最后剩的青菜最少?12.李大爷原来有120千克大米,他想每天吃2千克,那么30天后还剩多少千克?如果每天吃3千克,30天后还剩多少千克?那种方案最后剩的大米最多?参考答案1.D【解析】此题考查解决实际问题中的根据条件提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