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与经验启示
- 格式:doc
- 大小:39.50 KB
- 文档页数:6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次历史性飞跃与经验启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本质,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我们党实现了两次历史性飞跃。
在毛泽东领导我们开始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时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飞跃。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飞跃的正式起点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飞跃的丰硕成果。
本土化和当代化的统一,从基本原理的应用深入到理论本质的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飞跃的显著特征和基本经验。
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实践中,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产生了毛泽东思想。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实现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伟大成果。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张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毛泽东思想的科学著作是毛泽东思想的集中概括。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历尽艰辛获得的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
毛泽东思想与马克思主义是一脉相承的思想体系,同时又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毛泽东思想中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德理论、关于革命军队的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关于政策和策略的理论、关于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关于党的建设的理论等等,一起独创性的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贯穿于上述各部分的“活的灵魂”,是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三个基本方面。
在以毛泽东思想为党的基本指导思想下,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进程中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工农武装革命道路,赢得了人民的支持和革命的胜利。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在新发展的毛泽东思想下,又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使占世界人口1/4的东方大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具体地说,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更进一步和中国实际、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民族化和具体化。
需要指出的是,任何时候的中国实际都不是孤立存在着的,它总是处于一定的时代背景和一定的国际环境之中。
所谓中国实际,是指处在一定时代背景和国际环境中的中国基本国情、社会实践和历史文化。
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
第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
第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和中国具体的历史文化相结合。
其结果,一方面使马克思主义本身植根于中国历史文化的深厚土壤之中,从而具有了“中国作风”、“中国特色”和“中国气派”,并且成为中国历史文化传统和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另一方面,也促使中国历史文化实现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变,从而推进了中国传统历史文化的现代化。
总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用马克思主义来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同时又使中国的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并且同中国的历史传统、中国的优秀文化相结合,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
中国化过程中产生的主要理论成果: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日益结合的过程。
①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创立了毛泽东思想,第一次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②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总结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新鲜经验的基础上,以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为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逐步形成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路线、方针、政策,阐明了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创立了邓小平理论,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经验与启示摘要:中国共产党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积累了宝贵的历史经验:必须树立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反对教条主义;必须准确把握中国的特殊国情,立足于中国的实际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批判地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使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必须发挥自觉性、能动性、主体性,具有开拓马克思主义新境界的巨大理论勇气和政治勇气。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经验与启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做出的伟大贡献。
中国共产党人在致力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中,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这三大理论成果渗透着我们党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与发展。
认真总结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在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的历史经验,对于我们继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解放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要前提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思想的中国共产党,从成立开始就面临着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问题,面临着教条主义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成为一个党的指导思想以后,确实面临一个问题,即马克思主义教条化。
这种教条主义的困扰,主要是一个如何处理理论和实际的关系问题。
在历史上,中国马克思主义者在这个问题上曾面临着多重的困难:一是如何对待来自外域的马克思主义的本本;二是如何对待来自斯大林、苏联及共产国际的指挥;三是如何对待自身的教条主义和思想僵化。
中国共产党要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根本任务就是把马列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总结出符合中国实际需要的理论原则和科学结论。
中国共产党在历史上曾经犯过错误,甚至遭遇严重挫折,根本原因就在于背离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教条主义地对待马克思主义;它能够纠正错误,继续胜利前进,根本原因也在于重新恢复和贯彻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反对和战胜了教条主义。
新中国成立70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历程及经验启示【摘要】新中国成立70年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接受经历了漫长而坎坷的历程,逐渐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形成了属于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体系。
这一理论体系不仅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起到了指导作用,也在全球化背景下展现出了现实意义。
在新时代下,加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建设显得尤为重要,历史经验也给我们提供了重要启示。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将成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向前发展的重要动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更大贡献。
【关键词】关键词:新中国成立70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历程、经验启示、传播、实践、理论体系、指导作用、全球化、新时代、历史经验、发展动力、社会主义、未来。
1. 引言1.1 新中国成立70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历程及经验启示新中国成立70年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历程,经历了从传播到接受、从探索到实践、从建立到发展的不断探索和完善。
这一历程既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不断前行的历史见证,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断丰富和完善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70年的历史长河中,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接受起初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但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下,逐渐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接受。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探索与实践,使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得到了不断深化和发展,为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体系的建立和发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作用奠定了坚实基础,在全球化背景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现实意义更加凸显。
新时代下,加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建设的重要性日益凸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经验对未来的启示将继续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不断向前发展提供重要动力。
在新中国成立70年之际,我们应当倍加珍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宝贵财富,继续发扬光大,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2. 正文2.1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接受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接受始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当时一批社会主义者开始将马克思主义引入中国。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次飞跃及经验启示摘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其可以分为不同时期。
中国共产党在长期实践中,形成了极为丰富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成果及实践经验。
在这个伟大的历史进程中,留下了丰富的经验和深刺的教训,值得我们总结和铭记。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经验1 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人类优秀文化遗产的产物。
它主要是批判地继承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法空想社会主义而创立的崭新的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
马克思主义在19世纪40年代产生于西欧,以《共产党宣言》的问世为标志,当时西欧资本主义已有相当发展。
英、法、德3国是其发源地。
作为无产阶级思想体系的马克思主义,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3个组成部分[1]。
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要性马克思主义直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才传入中国[2],而且影响很小,仅仅是介绍到中国的众多西方社会思潮中的一种思潮。
直到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马克思主义才在中国迅速传播起来,并随着五四运动的爆发,逐渐成为中国文化的主流。
2.1 早期救国之路的探索[3]1840年的鸦片战争,击碎了中国封建统治者“天朝大国”的迷梦,成为中国历史的一个转折点。
自此开始,中国由一个独立的封建国家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屡受西方帝国主义国家的侵略和掠夺,中华民族面临着深刻的民族危机;同时,西方国家的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国门,使长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中国开始面向世界,推动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促进了中国新的阶级力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产生,从而缓慢启动了中国现代化进程。
近代以来中国面临着双重的历史任务,一是使中国摆脱被动挨打的局面,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二是使中国摆脱封建专制的统治,实现社会现代化,达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
肩负着双重历史使命,中国无数的仁人志士开始了艰难的探索和实践,从不同的立场和角度,提出了一个又一个救国方案。
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经验与启示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经验与启示摘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做出的伟大贡献。
中国共产党人在致力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中,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这三大理论成果渗透着我们党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与发展。
认真总结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在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的历史经验,对于我们继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具体说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更进一步地同中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具体化。
具体地说:一、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更进一步地和中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民族化和具体化。
也就是毛泽东强调的“使中国革命丰富的实际马克思主义化”。
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一方面是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理论,用理论指导实践的过程;另一方面又是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深化对理论的认识并丰富和发展理论的过程。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实际问题。
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
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从而找到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道路。
这也就是毛泽东强调的要使马克思主义“和民族的特点相结合,经过一定的民族形式”,表现出来。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历史的过程,即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日益结合的过程。
党在幼年时期,由于对理论准备和实践经验不足,对中国的历史、社会状况和革命特点不甚了解,还不善于将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革命的实践相结合,使中国革命走了弯路,出现了严重的曲折。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经验以及启示摘要:新中国建立65年来,中国共产党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进程中,经历了三个历史阶段,产生了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两大理论成果,积累了宝贵的历史经验: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原则;坚持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活力源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本保证。
同时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我们得到了关于国家建设以及个人成长等多方面的启示。
国家建设方面得到的启示是: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
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武装,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
个体成长方面得到的启示是:做事情要秉承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不要人云亦云;在学习,工作中都要积极创新,这样才能永葆活力,并且走在时代的前列等。
关键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经验,启示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经验:(一)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原则1,早期的马克思主义教条化让中国革命步履维艰。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开始,就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自己的指导思想。
然而,找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个思想武器,并不意味着就能够自然而然地解决中国革命所面临的问题,还必须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1931年初开始的在党内占统治地位的“左”倾错误,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没有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使得当时的中国革命遭受了重大挫折,几乎陷入了绝境。
2,毛泽东同志的《反对本本主义》初期未受重视在1930年,毛泽东同志就在《反对本本主义》中明确指出:“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是要学习的,但是必须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
”然而,由于某些历史原因,这一正确原则未被正确认识。
3,马克思主义教条化导致的革命失败唤起意识觉醒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惨痛教训和两万五千里长征的不平凡经历,使中国共产党人进一步认识到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紧密结合的极端重要性。
新中国成立70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历程及经验启示摘要:新中国成立70年来,筚路蓝缕、砥砺奋进,在发生天翻地覆变化的同时,也不断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
要继续深入做好“结合”文章,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凝聚人心、指导实践,让21世纪马克思主义焕发出更加强大的生机活力。
关键词:新中国成立70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70年走过的风雨历程也是马克主义中国化筚路蓝缕、砥砺奋进、成就辉煌的70年。
回首波澜壮阔、砥砺奋进的70年,带给我们许多深刻的启示。
一、俄国十月革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中国的仁人志士从救国救民真理中逐渐认识、接受并广泛传播马克思主义。
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时中国工人运动和革命实际相结合,用马克思主义作为党的指导思想指引着中国人民走出了漫漫长夜,使中国的面貌焕然一新。
1921年建立中国共产党,1949年成立新中国。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在中国大地扎根、开花、结果,从根本上说,是因为其契合了“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近现代以来中国国情的迫切需要。
中国一百多年的近现代史发展,足矣雄辩地证明: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二、新中国成立70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发展的历史进程(一)中国共产党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坚定信仰者中国共产党人始终重视思想建党、理论强党。
1921年中国共产党一成立,在一大上就将“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党的指导思想。
在1938年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最先明确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命题。
1.毛泽东同志提出“两步走”发展战略。
1964年1月,毛泽东在三届人大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两步走”发展战略:第一步,用15年的时间,即在1980年以前,建成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在20世纪内,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使我国国民经济走在世界的前列。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及其规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历史的过程,即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日益结合的过程。
在一定意义上,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提出和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并在实践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
一、中国革命为什么选择马克思主义·共产党宣言的发表代表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历史:人类有意识有目的·被称为中国第一位马克思主义者——李大钊根据唯物史观,历史过程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到底是现实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
……如果有人在这里加以歪曲,说经济因素是唯一决定性因素,那么他就是把这个命题变成毫无内容的、抽象的、荒诞无稽的空话。
经济状况是基础,但是对历史斗争的进程发生影响并且在许多情况下主要是决定着这一斗争的形式的,还有上层建筑的各种因素……政治、法、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
——恩格斯老师说:生产力是决定的因素,经济是基础,但归根结底生产和生产力是最重要的,这是从历史长河的角度上分析问题。
若把历史分成一个一个片段,就不能永远把生产力放为决定因素。
起决定作用的可以是文化,可以是教育,可以是宗教,甚至可以是艺术。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相结合:实事求是。
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行动。
——列宁以马克思主义为根本的指导思想,首先取决于马克思主义自身科学的理论价值。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科学性世界观、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理论品质——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也就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和与时俱进的统一。
从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到1871年的巴黎公社革命,是马克思主义历史发展的第一个阶段,而“在第一个时期的开头,马克思学说决不是占统治地位的,它不过是无数社会主义派别或思潮中的一个而已。
”——列宁《马克思学说的历史命运》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取决于它是经过实践检验和历史证明了的指导无产阶级革命胜利的科学理论。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演变过程给我的启示摘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演变过程表明理论必须与实际相结合方能有生命力,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必须与中国的具体国情和实践需要相结合,才能发挥指导作用。
关键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启示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演变过程(一)毛泽东思想1945年4月23日至6月11日,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延安召开。
七大通过的新党章指出:“毛泽东思想,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践之统一的思想,就是中国的共产主义,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二)邓小平理论邓小平理论主要体现在1978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邓小平的各种讲话、报告,与会议决议之中。
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江泽民2000年2月25日在广东省考察工作时,从全面总结党的历史经验和如何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出发,首次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行了比较全面的阐述。
(四)科学发展观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2003年7月28日的讲话中提出的“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和新的中国国情相结合达到了新的高度和阶段。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演变的启示(一)我们党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道路是历史的必然从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可以看出。
第一,没有马克思主义就没有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胜利和伟大成就。
即我们党万万不能丢掉马克思主义。
第二,不创新马克思主义同样取得不了中国革命、建设、改革胜利和伟大成就。
即我们党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道路是历史的必然。
(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必然出路马克思主义来到俄国,列宁把马克思主义俄国化了,创立了俄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
无论是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还是在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体系中,从根本上说,都贯穿着这样同一个主题。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与经验启示时间:2006-12-28 09:46来源:免费论文网作者:未知点击:次【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化/进程/经验启示【正文】必须与实际相结合方能有生命力,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必须与中国的具体国情和实践需要相结合,才能发挥指导作用。
8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人在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和艰难曲折的主义建设实践中,成功地实现了这种结合。
其重要标志就是先后形成了既适应特定的时空条件,又一脉相承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正是在这些适应中国实际需要、符合特征要求、富有鲜明民族特色的理论和思想指导下,中国的民主革命才走向了胜利,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才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形成于19世纪40年代的马克思主义,是对当时的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矛盾和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经验的理论反映。
20世纪初,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作为接受体,当时的中国显然与欧洲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着天壤之别。
所以,当中国共产党接受并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和行动纲领那一刻起,便同时领受了一项更为艰巨的任务,这就是要求中国共产党人既要全面、系统地认识和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思想和理论原则,又要结合中国社会的实际情况和时代需要加以灵活掌握与运用。
简言之,即必须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1、率先垂范,首开先河——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的毛泽东思想中国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一开始并没有意识到马克思主义必须中国化这一的存在及其重要性。
随着革命斗争实践的深入开展,面对中国革命大起大落的复杂形势,特别是在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失败以后,许多共产党人纷纷开始了中国革命新道路、新途径的苦苦探索。
毛泽东在这个问题上表现出了独特的理论勇气和惊人的求索能力。
他利用并创造一切机会对中国的过去及现状进行调查,并结合井冈山的斗争、革命根据地的不断壮大等亲身体会,理性地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和俄国十月革命的经验,发现并提出中国革命迥异于西方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特点: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决定了中国革命的首要任务是争取民族独立,而不是像西方主要解决阶级问题;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决定了它是一支中间力量,可以争取为革命的同盟军,而不能像西方无产阶级革命时将其视为革命对象;中国革命的实质是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农民战争,广大农民是革命的主力军,而不能像俄国十月革命那样把城市无产阶级作为主要力量;中国革命的胜利道路首先是工农武装割据,建立和农村根据地,而不是像十月革命那样,首先举行中心城市的武装起义,等等。
为中国革命找到了一条独特的道路。
尽管东西方的国情差异日渐明朗,但由于毛泽东的地位和所处环境的限制,他的全新思想没有能够在党内起到决定作用,在当时的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内依然存在着严重的马克思主义教条化和神圣化倾向,本本主义依然在党内屡屡泛滥成灾,终使土地革命的成果毁于一旦,红军被迫长征北上。
随着遵义会议上毛泽东在党内领导地位的确定和革命大本营到达延安后,毛泽东继续专注于做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篇文章,联系中国革命斗争的实际写出了《实践论》和《矛盾论》等一系列著作,使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趋向成熟。
1942年,毛泽东又亲自发动和领导了延安整风运动,党内教条主义和主观主义得到了彻底清算,确立了的马克思主义学风。
最终在党的七大会议上将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全党的指导思想,并引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义革命的彻底胜利,成功地实现了向社会主义的转变。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又满怀信心地率领全党开始了对与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一样艰巨和复杂的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毛泽东思想在许多方面又有了新的发展,成功地指导了社会主义改造,在中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2、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邓小平理论令人遗憾的是,自上世纪50年代末之后的20年来,由于毛泽东的晚年错误,使“左”的教条主义重新笼罩了中国大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也因此而中断,历史的重任落到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肩上。
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破除思想僵化,冲破个人崇拜的束缚,在党内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在此基础上,将党和国家工作的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化建设上来,做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并在党的十二大上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崭新命题,为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奠定了思想和理论的准备。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和扩大,邓小平理论也逐步展开和发展,到党的十三大,通过改革开放的现实经验,比较系统地论述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明确概括和全面阐发了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
同时,还发挥和发展了一系列对社会主义再认识的科学理论观点,包括关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以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观点;关于在文化落后的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须有一个很长的初级阶段的观点;关于建设社会主义必须根据本国国情,走自己的路的观点;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集中力量实现现代化的观点等。
这些观点构建起邓小平理论的基本轮廓,标志着邓小平理论已经形成。
以邓小平南巡谈话和党的十四大为标志,通过进一步总结我国和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经验教训,总结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鲜经验,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又从理论上做出了一系列新的回答和概括,共包括九个方面:在社会主义发展道路问题上,强调走自己的路;在发展阶段上,强调不能脱离实际,超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根本任务问题上,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在发展动力问题上,强调改革是中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在外部条件上,指出既要坚持独立自主,又必须实行对外开放;在保证上,强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在战略步骤上,提出基本实现现代化要分三步走;在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问题上,强调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以及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是依靠力量;在祖国统一问题上,提出了“一国两制”的创造性构想。
使邓小平理论进一步系统化,从而走向成熟。
到党的十五大,邓小平理论作为全党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被正式确立,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了又一次飞跃。
3、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迎接新世纪挑战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外形势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国际上,革命迅猛发展,经济全球化和政治多极化的新格局开始形成,围绕知识经济而展开的综合国力的竞争日益激烈。
从国内情况看,我国社会已经和正在发生着广泛而深刻的变化,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社会结构、利益关系、分配方式日趋多样化,新事物、新情况、新问题大量涌现。
这一切既给领导人民掌握着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带来了机遇,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和考验。
所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保证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不断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不断增强;如何使党在领导全国人民迎接21世纪的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过程中,始终成为坚强的领导核心,就成为中国共产党面对的又一重大课题。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创造性地继承和运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以其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理论品格,从事关党和国家命运前途的高度,经过十几年的探索和总结,科学地回答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这一重大历史课题,这就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即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这是中国共产党巩固立党根本,坚实执政基础,扩大力量源泉的必由之路。
因为,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使其取得了历史的合法性;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使其获得了道义的合法性;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使其争取了现实的合法性,即赢得了人民群众的拥护和爱戴。
因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中国共产党永葆先进性的政治宣言和执政兴国的指导思想,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成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又一新的具体理论成果。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经验启示纵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中的三次飞跃,我们可以从中获得许多性的经验启示,对于我们今后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具有不容忽视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1、建立和巩固社会主义,实现民族复兴,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贯主题消灭一切压迫和剥削,通过社会主义实现共产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者的最高追求和奋斗目标。
因而,无论是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还是在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体系中,从根本上说,都贯穿着这样同一个主题。
由于这一主题的解决是一个长期的历史使命,需要数代甚至数十代人的持续努力,所以,它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必然展现出不同的时代特点、和任务,而且又会因不同的国家和民族状况而呈现出截然不同的形式和特色,这就要求每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每一个时期的领袖人物或领导力量,必须首先立足于所处时代的背景,各有侧重地解决自己时代的主要课题,保证这一主题的最终解决。
(责任编辑:admin)毛泽东思想主要是围绕如何使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变成主义新中国的课题展开的,邓小平主要是围绕在文化比较落后的中国,如何建设、巩固和社会主义的课题展开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主要是围绕加强党的建设、永葆党的先进性、增强党的拒腐防变能力,提高党的执政水平,带领全国人民迎接新世纪的挑战,沿着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课题展开的。
她们的主题是一致的,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连续篇章。
2、坚定信念,不丢“祖宗”,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本要求自近代中国以来,许许多多的先进分子为了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曾经尝试过各种各样的主张和思想主义,却无一成功。
只有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来观察和探索中国的前途与命运,发现了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道路,并引导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不断走向胜利。
可以说,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中国人民经过长期艰苦探索和付出代价后做出的正确抉择,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共同理论基础,是引领我们立党兴国的“老祖宗”。
正因如此,毛泽东曾强调:“马克思这些老祖宗的书必须读,他们的基本原理必须遵守。
”邓小平则说:“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的老祖宗,老祖宗不能丢。
”江泽民指出:“一百多年来,没有哪一个理论、学说像马克思主义那样保持勃勃生机,对推动社会进步起那样巨大的作用,造成那样深远的。
尽管现在世界情况有很多新变化,但发展的总趋势并没有越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所揭示的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