鸽巢问题
- 格式:doc
- 大小:32.50 KB
- 文档页数:6
鸽巢问题的三个公式
1、费马小定理:如果一个正整数a和正整数b及正整数n满足gcd (a,n)=1并且a^b =1 (mod n ),那么称满足该关系的三元组(a,b,n)为一个费马小定理。
2、鸽巢定理:假设n个相同的鸽子被丢入n个相同的鸽巢,那么存在必然存在某个鸽巢容纳至少两只鸽子。
3、贝祖定理:在满足费马小定理的情况下,若a^(b/2)=1(mod n),那么该关系称为贝祖定理,并且有a^b=1 (mod n)^2 成立。
费马小定理是一种数论中最古老、最重要的定理,由18世纪意大利数学家费马发现,属于完全平方定理中的一种。
它做出了结论:如果p 是大于零的奇素数,且a是整数,且两者的积不能被p整除,那么a的p次方与a的模p相等。
鸽巢定理又称鸽笼定理,也叫鸽笼原理或卡塔尔定理,是一种数学定理,它主要用于推论系统的存在性,它的陈述是:假设n个相同的鸽子被丢入n个相同的鸽巢,那么有必然会有某个鸽巢容纳至少两只鸽子,也就是,鸽子至少有一个巢里有两只或以上。
贝祖定理指出,如果a是一个整数,b是一个正整数,n是一个正奇数,满足费马小定理的关系,当且仅当a的b的二分之一的模n的等式为余数1时,该定理用于计算指数为奇数的费马定理,此时,a^b
=1(mod n2)成立。
如果指数为偶数,则不具有贝祖定理。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鸽巢问题优秀教案(推荐3篇)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鸽巢问题优秀教案【第1篇】一、教材分析“鸽巢问题”是六年级下册教学内容,“鸽巢原理”又称“抽屉原理”,是组合教学中最基本最简单的原理之一,灵活多变,应用广泛。
教学“鸽巢问题”,教材安排了两个例题。
这节课教学内容是例1。
例1把4支铅笔放进3个笔筒中的操作情景,介绍“鸽巢原理”的最基本形式。
初步接触“鸽巢问题”对于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
教学时,应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
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教材上提供的两种方法进行比较,思考枚举的方法有什么优越性和局限性,假设的方法有什么独特的优点,使学生逐步学会运用一般性的数学方法来思考问题。
二、教学内容教材第68页例1及“做一做”第1、2题。
三、教学目标1.让学生经历“鸽巢问题”的探究过程,通过数学活动理解“鸽巢原理”,学会简单的“鸽巢问题”分析方法,并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2.结合具体的实际问题,通过实验、观察、分析、归纳等数学活动使学生经历“鸽巢原理”的形成过程,体会和掌握逻辑推理思想和模型思想,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在主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魅力,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能用“鸽巢原理”解决最基本的相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初步理解“鸽巢原理”,能口头表达推理过程。
五、教学准备一副扑克牌、课件等。
六、教学过程(一)引入新知1.抢凳子游戏。
2.抽扑克牌游戏。
教师:这类问题在数学上称为鸽巢问题(板书)。
因为52张扑克牌数量较大,为了方便研究,我们先来玩数量较小的抢凳子游戏。
【设计意图】从学生喜欢的“抢凳子”“魔术”入手,设置悬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望,从而提出需要研究的数学问题。
(二)探究新知1.教学例1。
(1)把3枝铅笔放进2个笔筒中。
想一想:可以怎样放?有几种不同的放法?(不考虑笔筒摆放顺序,学生可用笔盒当笔筒)摆一摆:先用来学具摆一摆,然后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出来,如画一画,写一写。
鸽巢问题的总结和答题技巧鸽巢问题是组合数学中常见的问题,涉及到把若干个元素分配到若干个集合中,要求每个集合中的元素个数不能超过一个给定值。
以下是鸽巢问题的总结和答题技巧:总结:1. 鸽巢问题中一般都要求每个集合中元素的个数不能超过一个给定值。
2. 鸽巢问题中的鸽子代表元素,集合代表巢。
3. 如果鸽子的数量大于巢的数量乘以每个巢中鸽子的最大数量,那么必然会出现至少一个巢中有两只鸽子。
答题技巧:鸽巢问题一般涉及到计数问题,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技巧来简化计数过程:1. 确定鸽子的数量和巢的数量。
2. 确定每个巢中鸽子的最大数量。
3. 利用乘法原理计算总方案数。
4. 利用减法原理计算不符合要求的方案数。
5. 用总方案数减去不符合要求的方案数,得到符合要求的方案数。
6. 一般需要将符合要求的方案数转换为比例或百分数。
例如:1. 将12只鸽子放进4个巢里,每个巢最多只能放3只鸽子,问一种分配方案都不重复的可能性?解法:共有4^3种分配方法,但是有其中有放入3个鸽子的情况,会导致至少一个巢有两只鸽子,不符合要求。
所以,需要减去这些不符合要求的方案。
3只鸽子放入每个巢中的情况有4种,所以总共有4^3-4种不重复的可能性。
2. 将10只鸽子分配到6个巢里,每个巢最多只能放2只鸽子,那么至少有几个巢中会有两只鸽子?解法:每个巢最多只能放2只鸽子,所以最多放入6*2=12只。
由于鸽子的数量是10只,所以必然会有至少1只鸽子没有被安排在巢里。
因此,最少会有1个巢中只有1只鸽子,那么剩下的9只鸽子必须被安排在剩下的5个巢中。
根据鸽巢原理,至少会有一个巢中有两只鸽子。
小学数学鸽巢问题及参考答案
1、六年级5月份出生的32名同学中,至少有2人是同一天出生的,为什么?
2、有25个小朋友乘4只小船游玩,至少有几个小朋友坐在同一只船里,为什么?
3、把若干练习本分给一个小组的8名同学,不管怎么分,至少有一名同学分的练习本不少于4本,那么至少有多少本练习本?
4、袋中有60粒大小相同的弹珠,每15粒是同一种颜色,为保证取出的弹珠中一定有2粒是同色的,至少要取出多少粒才行?
5、一个鱼缸里有四种花色的鱼,每种花色5条,从中任意捉鱼,至少要捉多少条鱼,才能保证有4条相同花色的鱼?
参考答案
1.点拨:5月份有31天,把这31天看做31个鸽巢,把32名学生看做32个物体,利用鸽巢原理,考虑不利情况即可解答.
【解答】5月份31天
32÷31=1(人)……1(人)
1+1=2(人)
答:至少有2人同一天出生。
2.点拨:因为25÷4=6……1,也就是说平均每只小船里至少坐6人,还剩1人,所以至少有7个小朋友坐在同一只船里。
【解答】25÷4=6(人)……1(人)
6+1=7(人)
答:至少有7个小朋友坐在同一只船里。
3.点拨:利用抽屉原理最差情况:要使练习本最少,只要先使每个同学分4-1=3本,再拿出1本就能满足至少有一名同学分得的练习本不少于4本
【解答】(4-1)×8+1=25(本)
答:至少有25本练习本。
4.解答】60÷15=4(种)所以一共有4种不同的颜色,
4+1=5(粒)
答:至少要取出5粒才行.
5.【解答】(4-1)×4+1=13(条)
答:至少要捉13条鱼才能保证有4条相同花色的鱼。
人教版六年级下数学数学广角——鸽巢问题第十二周数学广角——鸽巢问题鸽巣原理是一个重要而又基本的组合原理,在解决数学问题时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鸽巣原理的最简单表达形式是:物体个数÷鸽巣个数=商……余数,至少个数=商+1.举例来说,如果有3个苹果放在2个盒子里,共有四种不同的放法,但无论哪一种放法,都可以说“必有一个盒子放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苹果”。
类似的,如果有5只鸽子飞进四个鸽笼里,那么一定有一个鸽笼飞进了2只或2只以上的鸽子。
如果有6封信,任意投入5个信箱里,那么一定有一个信箱至少有2封信。
摸2个同色球的计算方法是:要保证摸出两个同色的球,摸出的球的数量至少要比颜色数多1.物体数=颜色数×(至少数-1)+1.另外,可以使用极端思想:用最不利的摸法先摸出两个不同颜色的球,再无论摸出一个什么颜色的球,都能保证一定有两个球是同色的。
在填空题中,可以通过运用鸽巣原理来解决问题。
例如,鱼岳三小六年级有30名学生是二月份出生的,那么六年级至少有3名学生的生日是在二月份的同一天。
又如,有3个同学一起练投篮,如果他们一共投进16个球,那么一定有1个同学至少投进了6个球。
把6只鸡放进5个鸡笼,至少有2只鸡要放进同1个鸡笼里。
某班有个小书架,40个同学可以任意借阅,小书架上至少要有14本书,才可以保证至少有1个同学能借到2本或2本以上的书。
在解决问题时,我们可以运用鸽巣原理来求解。
例如,六(1)班有50名同学,至少有6名同学是同一个月出生的。
书籍里混装着3本故事书和5本科技书,要保证一次一定能拿出2本科技书,一次至少要拿出4本书。
把16支铅笔最多放入3个铅笔盒里,可以保证至少有1个铅笔盒里的铅笔不少于6支。
在拓展应用中,我们可以通过鸽巣原理来解决更加复杂的问题。
例如,把27个球最多放在4个盒子里,可以保证至少有1个盒子里有7个球。
教师引导学生规范解答:2、假设先取5只,全是红的,不符合题意,要继续取;假设再取5只,5只有全是黄的,这时再取一只一定是蓝色的,这样取5×2+1=11(只)可以保证每种颜色至少有1只。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第27课鸽巢问题说课稿(推荐3篇)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第27课鸽巢问题说课稿【第1篇】《鸽巢问题》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号考生。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鸽巢问题》,下面我将就这个内容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说教材1、《鸽巢问题》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68页的内容,,是数与代数领域的重要知识点。
2、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教材的特点,结合学生现有的认知结构,我制定了以下三点教学目标:①认知目标:经历“鸽巢问题”的探究过程,初步了解“抽屉原理”,会用“抽屉原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②能力目标:通过画图发展学生的类推能力,形成比较抽象的数学思维。
③情感目标:通过“鸽巢问题”的灵活应用感受数学的魅力。
3、教学重难点在深入研究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了本节课的重点是:经历“鸽巢问题”的探究过程,初步了解“抽屉原理”。
难点是:理解“鸽巢问题”,并对一些简单实际问题加以“模型化”二、说教法学法有这样一句话:听见了,忘记了;看见了,记住了;体验了,理解了。
可见让学生感受数学、经历数学、体验数学是学生学习数学的最佳方式。
因此,这节课我采用的教法:引导法、观察法、讨论法;学法是:动手操作法,合作交流法。
三、说教学准备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以直观呈现教学素材,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大教学容量,提高教学效率。
四、说教学过程新课标指出:“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本着这个教学理念,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环节。
环节一、情境导入我给大家表演一个魔术。
一副牌,取出大小王,还剩52张牌,你们5人每人随意抽出一张,我知道至少有2张牌是同花色的。
问问同学是否相信?并做几组实验,验证这一猜想。
借助同学的疑问和兴趣,此时,我会点明:告知这个故事里蕴含着一个重要的数学原理,即抽屉原理,从而引出新知。
通过情境设置,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已有的知识基础出发,找准了新知识的起点,激发起学生对的比例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六年级鸽巢问题教学辅导教案学科任课教师:授课时间:年⽉⽇(星期)鸽巢问题基础知识点1.鸽巢原理⼜称抽屉原理,它是组合数学的⼀个基本原理,最先是由德国数学家狭利克雷明确地提出来的,因此,也称为狭利克雷原理。
把3个苹果放进2个抽屉⾥,⼀定有⼀个抽屉⾥放了2个或2个以上的苹果。
类似的, 如果有5只鸽⼦飞进四个鸽笼⾥, 那么⼀定有⼀个鸽笼飞进了2只或2只以上的鸽⼦。
2. 鸽巢原理(⼀):如果把m 个物体任意放进n个抽屉⾥(m>n,且n是⾮零⾃然数),那么⼀定有⼀个抽屉⾥⾄少放进了放进了2个物体。
如:将4⽀铅笔放⼊3个笔筒,总有⼀个笔筒⾄少有2⽀铅笔,“总有”和“⾄少”是指把4⽀铅笔放进3个笔筒中,不管怎么放,⼀定有1个笔筒⾥的铅笔数⼤于或等于2⽀。
3. 鸽巢原理(⼆):如果把多于kn个的物体任意分别放进n个空抽屉(k是正整数,n是⾮0的⾃然数),那么⼀定有⼀个抽屉中⾄少放进了(k+1)个物体。
如:把10本书放进3个抽屉中,不管怎么放,总有1个抽屉⾥⾄少放进4本书。
我们把这些例⼦中的“苹果”、“鸽⼦”、“信”看作⼀种物体,把“盒⼦”、“鸽笼”、“信箱”看作鸽巣, 可以得到鸽巣原理最简单的表达形式物体个数÷鸽巣个数=商……余数⾄少个数=商+1摸同⾊球计算⽅法:①要保证摸出同⾊的球,摸出的球的数量⾄少要⽐颜⾊数多1。
物体数=颜⾊数×(相同颜⾊数-1)+1②极端思想(最坏打算):⽤最不利的摸法先摸出两个不同颜⾊的球,再⽆论摸出⼀个什么颜⾊的球,都能保证⼀定有两个球是同⾊的。
鸽巢问题的计算总结:⼆、例题讲解:1、教室⾥有5名学⽣正在做作业,今天只有数学、英语、语⽂、地理四科作业求证:这5名学⽣中,⾄少有两个⼈在做同⼀科作业。
2、班上有50名学⽣,将书分给⼤家,⾄少要拿多少本,才能保证⾄少有⼀个学⽣能得到两本或两本以上的书。
3、⽊箱⾥装有红⾊球3个、黄⾊球5个、蓝⾊球7个,若蒙眼去摸,为保证取出的球中有两个球的颜⾊相同,则最少要取出多少个球4、把红、⽩、蓝三种颜⾊的球各10个放到⼀个袋⼦⾥,⾄少取多少个球,可以保证取到3个颜⾊相同的球。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鸽巢问题教学设计推荐3篇〖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鸽巢问题教学设计第【1】篇〗第五单元数学广角——鸽巢问题第一课时课题:鸽巢问题教学内容:教材第68-70页例1、例22,及“做一做”的第1题,及第71页练习十三的1-2题。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鸽巢问题”的特点,理解“鸽巢原理”的含义。
使学生学会用此原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究“鸽巢原理”的学习过程,体验观察、猜想、实验、推理等活动的学习方法,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用“鸽巢问题”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受数学的魅力。
教学重难点:重点:引导学生把具体问题转化成“鸽巢问题”。
难点:找出“鸽巢问题”解决的窍门实行反复推理。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二、探究新知1.教学例1.(课件出例如题1情境图)思考问题:把4支铅笔放进3个笔筒中,不管怎么放,总有1个笔筒里至少有2支铅笔。
为什么呢?“总有”和“至少”是什么意思?学生通过操作发现规律→理解关键词的含义→探究证明→理解“鸽巢问题”的学习过程来解决问题。
(1)操作发现规律:通过吧4支铅笔放进3个笔筒中,能够发现:不管怎么放,总有1鸽笔筒里至少有2支铅笔。
(2)理解关键词的含义:“总有”和“至少”是指把4支铅笔放进3个笔筒中,不管怎么放,一定有1个笔筒里的铅笔数大于或等于2支。
(3)探究证明。
方法一:用“枚举法”证明。
方法二:用“分解法”证明。
把4分解成3个数。
由图可知,把4分解3个数,与枚举法相似,也有4中情况,每一种情况分得的3个数中,至少有1个数是不小于2的数。
方法三:用“假设法”证明。
通过以上几种方法证明都能够发现:把4只铅笔放进3个笔筒中,无论怎么放,总有1个笔筒里至少放进2只铅笔。
(4)理解“鸽巢问题”像上面的问题就是“鸽巢问题”,也叫“抽屉问题”。
在这里,4支铅笔是要分放的物体,就相当于4只“鸽子”,“3个笔筒”就相当于3个“鸽巢”或“抽屉”,把此问题用“鸽巢问题”的语言描绘就是把4只鸽子放进3个笼子,总有1个笼子里至少有2只鸽子。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教材第68~69页。
教材分析:
鸽巢问题又称抽屉原理或鞋盒原理,它是组合数学中最简单也是最基本的原理之一,从这个原理出发,可以得出许多有趣的结果。
这部分教材通过几个直观的例子,借助实际操作,向学生介绍了“鸽巢问题”。
学生在理解这一数学方法的基础上,对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模型化”,会用“鸽巢问题”解决问题,促进逻辑推理能力的发展。
学情分析:
“鸽巢问题”的理论本身并不复杂,对于学生来说是很容易的。
但“鸽巢问题”的应用却是千变万化的,尤其是“鸽巢问题”的逆用,学生对进行逆向思维的思考可能会感到困难,也缺乏思考的方向,很难找到切入点。
设计理念:
在教学中,让学生经历将具体问题“数学化”的过程,初步形成模型思想,体会和理解数学与外部世界的紧密联系,发展抽象能力、推理能力和应用能力,这是《标准》的重要要求,也是本课的编排意图和价值取向。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操作、观察、比较、推理等活动,初步了解鸽巢原理,学会简单的鸽巢原理分析方法,运用鸽巢原理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在鸽巢原理的探究过程中,使学生逐步理解和掌握鸽巢原理,经历将具体问题数学化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模型思想。
3、情感态度:通过对鸽巢原理的灵活运用,感受数学的魅力,体会数学的价值,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鸽巢原理,掌握先“平均分”,再调整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总有”“至少”的意义,理解“至少数=商数+1”。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微视频、合作探究作业纸。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谈话:你们知道“料事如神”这个词是什么意思吗?今天老师也能做到“料事如神”,你们信不信?现在老师任意点13位同学,我就可以肯定,至少有2个同学的生日在同一个月。
你们信吗?
2、验证:学生报出生月份。
根据所报的月份,统计13人中生日在同一个月的学生人数。
适时引导:“至少2个同学”是什么意思?(也就是2人或2人以上,反过来,生日在同一个月的可能有2人,可能3人、4人、5人……,也可以用一句话概括就是“至少有2人”)
3、设疑:你们想知道这是为什么吗?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就能解释这个现象了。
下面我们就来研究这类问题,我们先从简单的情况入手研究。
二、合作探究
(一)初步感知
1、出示题目:有3支铅笔,2个笔筒(把实物摆放在讲桌上),把3支铅笔放进2个笔筒,怎么放?有几种不同的放法?谁愿意上来试一试。
2、学生上台实物演示。
可能有两种情况:一个放3支,另一个不放;一个放2支,另一个放1支。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在黑板上画图和数的分解两种方法表示两种结果。
(3,0)、(2、1)
3、提出问题:“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笔筒里至少有2支铅笔”,这句话说得对吗?
学生尝试回答,师引导:这句话里“总有一个笔筒”是什么意思?(一定有,不确定是哪个笔筒,最多的笔筒)。
这句话里“至少有2支”是什么意思?(最少有2支,不少于2支,包括2支及2支以上)
4、得到结论:从刚才的实验中,我们可以看到3支铅笔放进2个笔筒,总有一个笔筒至少放进2支笔。
(二)列举法
过渡:如果现在有4支铅笔放进3个笔筒,还会出现这样的结论吗?
1、小组合作:
(1)画一画:借助“画图”或“数的分解”的方法把各种情况都表示出来;
(2)找一找:每种摆法中最多的一个笔筒放了几支,用笔标出;
(3)我们发现:总有一个笔筒至少放进了()支铅笔。
2、学生汇报,展台展示。
交流后明确:
(1)四种情况:(4,0,0)、(3,1,0)、(2,1,1)、(2,2,0)
(2)每种摆法中最多的一个笔筒放进了:4支、3支、2支。
(3)总有一个笔筒至少放进了2支铅笔。
3、小结:刚才我们通过“画图”、“数的分解”两种方法列举出所有情况验证了结论,这种方法叫“列举法”,我们能不能找到一种更为直接的方法,只摆一种情况,也能得到这个结论,找到“至少数”呢?
(三)假设法
1、学生尝试回答。
(如果有困难,也可以直接投影书中有关“假设法”的截图)
2、学生操作演示,教师图示。
3、语言描述:把4支铅笔平均放在3个笔筒里,每个笔筒放1支,余下的1支,无论放在哪个笔筒,那个笔筒就有2支笔,所以说总有一个笔筒至少放进了2支笔。
(指名说,互相说)
4、引导发现:
(1)这种分法的实质就是先怎么分的?(平均分)
(2)为什么要一开始就平均分?(均匀地分,使每个笔筒的笔尽可能少一点,方便找到“至少数”),余下的1支,怎么放?(放进哪个笔筒都行)
(3)怎样用算式表示这种方法?(4÷3=1支……1支 1+1=2支)算式中的两个“1”是什么意思?
5、引伸拓展:
(1)5支笔放进4个笔筒,总有一个笔筒至少放进()支笔。
(2)26支笔放进25个笔筒,总有一个笔筒至少放进()支笔。
(3)100支笔放进99个笔筒,总有一个笔筒至少放进()支笔。
学生列出算式,依据算式说理。
6、发现规律:刚才的这种方法就是“假设法”,它里面就蕴含了“平均分”,我们用有余数的除法算式把平均分的过程简明的表示出来了,现在会用简便方法求“至少数”吗?
(四)建立模型
1、出示题目:5支笔放进3支笔筒,5÷3=1支……2支
学生可能有两种意见:总有一个笔筒里至少有2支,至少3支。
针对两种结果,各自说说自己的想法。
2、小组讨论,突破难点:至少2只还是3只?
3、学生说理,边摆边说:先平均分每个笔筒放进1支笔,余下2只再平均分放进2个不同的笔筒里,所以至少2只。
(指名说,互相说)
4、质疑:为什么第二次平均分?(保证“至少”)
5、强化:如果把笔和笔筒的数量进一步增加呢?
(1)10支笔放进7个笔筒,至少几支放进同一个笔筒?
10÷7=1(支)…3(支) 1+1=2(支)
(2)14支笔放进4个笔筒,至少几支放进同一个笔筒?
14÷4=3(支)…2(支) 3+1=4(支)
(3)23支笔放进4个笔筒,至少几支放进同一个笔筒?
23÷4=5(支)…3(支) 5+1=6(支)
6、对比算式,发现规律:先平均分,再用所得的“商+1”
7、强调:和余数有没有关系?
学生交流,明确:与余数无关,不管余多少,都要再平均分,所以就是加1.
8、引申拓展:刚才我们研究了笔放入笔筒的问题,那如果换成鸽子飞进鸽笼你会解答吗?把苹果放入抽屉,把书放入书架,高速路口同时有4辆车通过3个收费口……,类似的问题我们都可以用这种方法解答。
三、鸽巢原理的由来
微视频:同学们从数学的角度分析了这些事情,同时根据数据特征,发现了这些规律。
你们发现的这个规律和一位数学家发现的规律一模一样,只不过他是在150多年前发现的,你们知道他是谁吗?——德国数学家?“狄里克雷”,后人们为了纪念他从这么平凡的事情中发现的规律,就把这个规律用他的名字命名,叫“狄里克雷原理”,由于人们对鸽子飞回鸽巢这个引起思考的故事记忆犹新,所以人们又把这个原理叫做“鸽巢原理”,它还有另外一个名字叫“抽屉原理”。
四、解决问题
1、老师上课时提出的生日问题,现在你能解释吗?
2、随意找13位老师,他们中至少有2个人的属相相同。
为什么?
3、11只鸽子飞进了4个鸽笼,总有一个鸽笼至少飞进了3只鸽子。
为什么?
4、5个人坐4把椅子,总有一把椅子上至少坐2人。
为什么?
5、把15本书放进4个抽屉中,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抽屉至少有4本书,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