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 生态系统的结构
- 格式:ppt
- 大小:5.93 MB
- 文档页数:79
第1节生态系统的结构1.以下可称为生态系统的是( )A.一个湖泊中的浮游生物和所有分解者B.烧杯中取自池塘的水、泥土和浮游生物C.一个池塘中的所有水蚤和分解者D.一个鱼缸中的所有金鱼和水草解析:生态系统一般包括四种成分: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其中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相当于生态系统概念中的无机环境,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的总和是生态系统的生物成分,也就是概念中的生物群落。
只要具备生态系统的这四种成分,就可以看做一个生态系统。
由此可见,A、C、D三个选项中所描述的内容都不能称为生态系统。
答案:B2.要使一个生态系统长期存在,除了有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外,至少必须具有( )A.消费者和分解者B.生产者和消费者C.生产者和分解者D.生产者和人解析:生态系统的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等部分。
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是生态系统存在的物质基础和能量基础;生产者可把无机物转化成有机物,将无机环境中的能量转变成化学能,使之流入生态系统中;分解者可把动植物遗体、排遗物和残落物等所含有的复杂的有机物分解成简单的无机物,归还到无机环境中。
如果没有分解者,动植物遗体将无法分解,终将尸积如山,生态系统就会崩溃;消费者直接或间接以生产者为食,缺少消费者,生态系统也可以长期维持平衡。
答案:C3.右图为生态系统结构的关系图,a代表的成分是( )A.生产者B.消费者C.分解者D.不能确定解析:生态系统包括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生物群落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从箭头的方向上分析,a的能量和物质来自b,并可传递给c,所以a是消费者。
答案:B4.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中分解者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专门营腐生生活的细菌也不一定是分解者,而有可能是生产者或消费者B.分解者将动植物遗体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可以供固氮微生物再利用C.分解者分解动植物遗体释放出来的能量,可供绿色植物同化作用再利用D.分解者不一定都是微生物,微生物也不一定都是分解者解析:专门营腐生生活的细菌一定是分解者。
必修三 5.1 生态系统的结构【学习目标】1.举例说明什么是生态系统。
2.讨论某一生态系统的结构。
3.尝试建构生态系统的模型。
【自主学习讨论】一、生态系统的范围1.概念:由与它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2.范围:生态系统的空间范围有大有小。
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
3.类型:一般可分为和两大类。
二、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1.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
2.认真阅读P89图5—1池塘生态系统图解,并找出上述成分并说明它们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生产者:。
消费者:。
分解者:。
三、食物链和食物网1.认真阅读P91图5—4,说明食物链的概念,并进行营养级和消费者等级的化分。
2.认真阅读图5—5,指出食物网的概念。
3.功能:生态系统中和的渠道。
【巩固检测】【A级题】1.森林中的一棵树死了,倒在地上,苔藓、蘑菇、白蚁、蠕虫、蜘蛛和老鼠均以这棵朽木为生。
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A.种群B.群落C.生态系统D.生物圈2.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A.细菌都属于分解者,其异化作用类型有需氧型和厌氧型两类B.动物都属于消费者,其中食草动物处于第二营养级C.自养生物都是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D.每种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只能处在一个营养级上3.如图是某草原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图中所有生物构成一个群落B.青蛙和蜘蛛的关系为捕食C.若青蛙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则蛇的种群密度可能增大D.蛇与蝗虫存在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4.右图为南极某海域的食物网。
据图判断正确的是()A.此食物网共有6条食物链B.硅藻既是生产者,又是分解者C.磷虾在不同食物链上都属于同一营养级D.严禁过度捕杀蓝鲸是由于其对该食物网影响最大【B级题】5.如图曲线表示了某森林生态系统中三个不同种群的生长和繁衍情况,已知种群甲是自养生物,下列分析正确的是(多选)()A.食物链表示为甲←乙←丙B.乙在第5~7年之间数量大幅度下降的原因可能是丙大幅度增加和甲大幅度减少C.甲为生产者,乙为消费者,丙为分解者共同构成了生物群落D.乙、丙的存在,加快了物质循环6.某小组发现大麦田中长有许多狗尾草,还活动着食草昆虫、青蛙、蜘蛛和蛇等动物。
5.1 生态系统的结构一、教材分析“生态系统的结构”一节是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这章的重点,但并非难点。
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即生态系统的结构和食物链食物网,这些内容学生在初中生物中已近有所了解,所以要求学生达到本节的知识目标并不难,但是要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探究欲望和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认识到人类是生物圈的一部分,我们有责任保护生态环境并不容易。
本节课内容是衔接生态系统物质循环能量流动的重要环节,并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物质基础提供了一个平台,埋下了一个伏笔。
本节主要知识结构:二、教学对象分析所教对象为高二学生,绝大多数学生一直在城市生活,对生态系统缺乏感性认识,因此教师先展示农田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和森林生态系统的生物景观,使学生有一个大致的概念,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三、教学目标设计1.知识教学点(1)举例说明生态系统的成分,阐明各成分之间的相互关系;(2)概述生态系统、食物链及食物网的概念;(3)理解营养级的概念以及营养级与食物链的关系。
2.能力培养点(1)通过分组讨论农田生态系统的组成,培养学生分析综合和语言表达能力。
(2)通过分析、归纳并总结生态系统各成分的关系,培养学生分析并解决生态学上实际问题的能力。
3.德育渗透点(1)通过学习生态系统各组分的相互关系及食物网,渗透普遍联系的辩证观点的教育;(2)明确人类也是生态系统中的一员,我们应当注重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学道理。
(3)通过观看视屏资料,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使命感。
四、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森林生态系统视屏、食物链及食物网示意图。
五、教学方法设计1.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本节课主要采用引导——探究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索、观察、思考、分析、归纳并总结,进一步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结合教材实际和学生特点,本节课多与实际相联系,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知识点。
六、教学设计思想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等直观手段,动静结合,宏观与微观结合,化抽象为具体,以突破重点,易化难点。
5.1《生态系统的结构》教学设计题,引出生态系统的类型块农田,一条河流,大到生物圈都可以称之为生态系统。
那么生态系统的类型有哪些呢?回答考,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提出问题,引入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思考:动物园里的动物是不是一个生态系统?不是。
动物园里的动物是分开饲养的,不是一个有机整体。
学生思考并回答理解概念,同时引入生态系统的结构以池塘生态系统的为例,总结出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及作用:1.生产者:作用:把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是其他生物物质、能量的来源。
举例:绿色植物、蓝藻、硝化细菌、光合细菌等。
2.消费者:作用: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利于植物的传粉和种子的传播。
举例:主要指动物(植食性动物、肉食性动物、杂食性动物等)。
3.分解者:作用:将动植物遗体和排遗物等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归还无机环境学生分小组讨论完成学案上的学习任务一,并在完成后派代表发言交流,相互展示、交流和评判。
通过总结归纳,推出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小组合作完成加深学生理解与记忆举例:腐生细菌、真菌、动物(蜣螂、秃鹫、蚯蚓)4.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作用:为生物体提供物质和能量,是生物群落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举例:阳光、热能、水、空气、无机盐判断正误并举例:(1)细菌都是分解者。
(2)动物都是消费者。
(3)生产者都是绿色植物。
(4)植物都是生产者。
(5)自养型生物都是生产者,生产者都属于自养型生物。
学生思考并回答加深对知识的理解生态系统四种成分的关系学生派小组代表黑板展示,同时解释图解学会识图、读图建构生态系统结构模型以小组为单位,派小组代表回答并解析学生建立关系模型生态系统的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概念解析:食物链: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而形成的一种联系。
包括腐生食物链、寄生食物链和捕食食物链。
(强调我们所讲的仅是捕食食物链)食物网:许多食物链彼此相互交错连接成的复杂营养结构。
营养级:食物链中的一个个环节称营养级,是指处于食物链同一环节上所有生物的总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