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解析2010年教育学考纲第五篇
- 格式:doc
- 大小:27.00 KB
- 文档页数:5
第五篇教育研究方法教育研究方法是教育科研必备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尽管教育研究方法在教育学统考试题中所占比例不大,但是教育研究方法却是非常重要的,有没有掌握研究方法对于学术研究的成败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在备考时我们应该充分重视起来。
为了使同学们更好的复习大纲知识,我们将2010年教育研究方法的大纲作如下解读:一、考察目标1.了解教育研究的历史、现状与发展趋势,理解教育研究方法的重要术语、基本概念,掌握教育研究方法的一般原理及主要研究方法。
2.具有进行教育研究选题及研究方案设计、查阅文献资料、收集和分析研究资料、撰写研究报告和学术论文等的初步能力。
3.能够运用教育研究原理分析和评论教育研究设计、成果及典型案例。
二、考点解析1.教育研究的界说。
这部分总体上包括了教育研究的含义、意义、类型、历史、现状与发展趋势、基本原则、一般过程等知识。
这部分是关于方法的一般性介绍,内容不难理解,也不是重点考查内容。
大家把教育研究方法的一般过程和基本类型重点掌握就可以了。
2.教育研究的选题和设计。
该部分包括了选题来源、选题基本要求、课题研究设计、课题论证基本内容等知识。
同学们需要重点掌握课题研究设计和课题论证的基本内容。
3.教育文献检索。
该部分包括文献概述、种类及主要分步、教育文献检索的基本过程及主要方法,检索要求等知识。
重点在于教育文献的含义,检索方法等,可能以选择题形式出现。
4.教育观察研究。
该部分包括教育观察研究概述、基本类型、实施程序三部分内容。
要求掌握教育观察的含义、观察研究方法的优缺点及类型,教育研究方法的程序、记录方法。
这些知识点可能在选择题或辨析题里出现。
5.教育调查研究。
这部分包括教育调查研究概述、问卷调查、访谈调查、测量调查等内容。
这部分在教育研究方法的考试中比较重要。
重点在于掌握教育调查研究、访谈研究、教育测量的含义、类型,问卷调查、访谈研究的构成设计、优缺点、关于“效度”、“信度”“难度”“区分度”几个易混概念的区别和联系一直是考试的重点,要弄清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2010年教育学考研真题答案解析部分一、单项选择题:1-45小题,每小题2分,共90分。
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科学教育学的研究任务是:_____________3、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1995年),我国学校教育制度是:_______12、下列选项中,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1995年)明确规定的学生义务是_______14、战国时期,儒墨两家并称“显学”,在教育问题上,墨学不同于儒家的主张是:( )A、重视道德教育B、重视文史教育C、轻视礼乐教育D、轻视科技教育15、汉代注重考察德行的科目是 _______16、国子学始立于:_______18、随着书院发展而出现的教学方式是( )A、大都授B、下帷讲学C、讲论讲会D、转相授受21、蔡元培认为教育的最终目的是:_______28、18世纪法国教育家卢梭将每个人接受的教育分为三类,即_______29、20世纪意大利学前教育家蒙台梭利教育方法的主要特点是强调:( )A、自然后果B、作业的作用 C 感官教育 D 游戏的作用30、达尔顿制的基本原则是_______33、杜威教育六年成型的标志性著作是_______34、下列选项中,由学习引起的行为变化时_______35、皮亚杰用来说明儿童认知发展的重要概念是_______36、强调复杂情景和真实学习任务的学习理论派别是( )A、联结理论B、认知理论C、建构主义理论D、人本主义理论45、在教育研究报告中,研究中使用的调查问卷一般放在:_______二、辨析题:46~48小题,每小题15分。
共45分。
要求判断正误并着重阐明理由。
请将答案写在答题纸指定位置上。
46、教学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促进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的过程。
47、课程即学校开设的全部学科的总和。
48、智力是创造力的充要条件。
三、简答题:49~53小题,每小题15分,共75分。
请将答案写在答题纸指定位置上。
教育学考研大纲:解析(历年)考研频道的小编目前正在奋力打造精品考研频道,我们的努力全为您考出好的成绩,加油!本文关于《2010年教育学统考大纲解析:以不变应万变》的内容,如需帮助请联系我们!教育学全国统考已经历时三年,教育学的统考的出题模式、出题风格、出题重点都已经基本成型, 2010 年教育学统考大纲与 2009 年相比,没有任何变化,但我们不难发现,教育学统考对学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出题越来越灵活,越来越与教育实际相结合。
新大纲规定的考试内容体现出注重基础知识、考查实践能力、联系现实生活、体现时代气息等特点,为此给教育学统考的广大学生一些复习建议,祝大家考出理想的成绩。
一、考试预测与复习建议:1. 重基础。
基本原理、基本概念永远是考试的重点,复习时要吃透基本原理和基本概念的内涵,这样回答起问题来才能够灵活变通。
若对原理理解不够透彻,只是僵硬的回答课本上的知识点是很难得高分的。
近三年的教育学统考一直贯彻着考查基础知识的理念,每年的真题中都会有大量题目是对教育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考查,考察的理论相同但可能考察的角度不同。
希望同学们重视基础,把基础打扎实。
2. 重真题。
真题数量虽少,但真题直接体现着考试的思路和考试的重点。
同学们一定要重视对真题的深刻分析,了解真题考察的知识点以及考察的角度,能够做到举一反三。
此外,统考题型已经有3 年真题了,3 年真题中还未涵盖的大纲内容是同学们复习应当提起重视的。
3. 重实际。
随着统考考试的成熟,考试的难度较前两年有所增加,考查的灵活性也加强了,今年的教育学考试真题仍然会有相当的灵活性,因此提醒广大考生在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基础上,能够多关注一些教育的实际问题和教育的热点问题,比如终身学习,学习型社会,多元文化教育等,增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对于像教育心理学和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复习,更要注意联系实际,能自己亲自操作的要尽量亲自操作,如果没有条件可以假象一些问题在头脑中进行思考和整理。
第一篇高等教育学【第一章高等教育的本质】1【高教】在完全中等教育基础上进行的专业教育,是培养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社会活动。
两方面界定:○1高教在整个学制体系中的位置○2高教的性质。
2【近代高教开端】欧洲中世纪大学,唯一组织形式是大学,分文法医神四科,文科是基础科,法神医是高级科。
中世纪大学围绕学科、专业来组织教学活动是一种进行专业教育的机构。
3【现代高教主要表现形式】○1高教层次出现多样化○2高教形式的复杂化。
4【高教与社会的关系】高教受一定社会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发展的制约,并对一定社会政治、经济、科技和文化的发展起作用。
5【高教与政治的关系】高教与政治的关系,主要体现为高教受政权性质、政治体制及政治纲领的制约,同时又通过发挥高教的政治功能而服务于政治。
(一)政治对高教的制约○1政治决定了高教的领导权。
(颁布法令、任免高教机构的领导人,从组织上为控制高教提供保证,用经济力量掌握高教的领导权,运用思想意识的力量影响控制高教领导权)○2政治决定了接受高教的权利(随着教育民主化进程的深入,接受高教机会均等成为各国追求的目标)○3政治制约着高教体制(美国政治上高度分权的联邦制决定了其高教的分权管理模式;法国政治上中央集权决定了其高教集权模式)○4政治制约着高教的方针、目的(国家通过制定教育方针,政策,法令,以及规定教育目的来贯彻一定阶级的政治纲领)(二)高教的政治功能○1对受教育者进行政治教育(高教机构通过对教育对象实施政治教育,来达到一定的政治目的,从而使受教育者理解特定社会的政治观念,树立社会所向往的政治理想,并形成维护现行政治体制的政治行为)○2培养政治、法律等专门人才(利用高教为其培养代表本阶级意志、维护其阶级利益的统治人才,尤其近代以来政治上“专家人才”和“技术官僚”,各国更重视高教在培养高层次人才方面的作用)○3推进民主政治的发展(民主问题始终是教育政治间关系的核心,一方面政治上的民主化要在教育领域得以体现,另一方面教育上的民主进程势必又会进一步推动民主政治的发展)6【高教与经济的关系】(一)经济发展对高教的决定作用○1经济发展是高教发展的物质基础(经济的发展为高教发展提供物质上的保证,也对高教发展提出要求,如对不同层次规格人才的数量、结构的要求,它是推动国家发展的基本动力)○2经济体制的变革决定了高教体制的变革(如:计划经济体制下,高校处于被动和从属地位;在市场经体制下,高校主动面向社会,根据需要调整自己的发展方向和发展策略)○3经济发展决定着高教发展的速度和规模(决定着高教培养各种规格、类型的高级人才的数量、质量,制约着高教发展的总体规划和发展速度,如精英教育、大众教育、普及教育的阶段划分正是经济发展水平的反应)○4经济结构的变化制约着高教的结构(现代社会,经济结构成为高教结构和结构内部调整的基本依据,产业结构、行业结构和技术结构的变化制约高教科类结构和层次结构的变化,消费与分配结构和国民经济的区域结构的变化制约着高教形式结构和地区结构的变化)(二)高教的经济功能○1高教促进经济增长(贡献的两方面:一是通过改善教育对象的知识素养和能力结构,来提高其从事社会生产和管理活动的能力;二是提高知识创新与知识应用,推动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和管理活动中的应用,提高社会生产力的水平。
教育学考研大纲:解析教育学原理(历年)考研频道的小编目前正在奋力打造精品考研频道,我们的努力全为您考出好的成绩,加油!本文关于《2010年考研教育学大纲解析之教育学原理》的内容,如需帮助请联系我们!第二篇教育学原理同学们翘首以盼的 2010 年的教育学统考大纲终于在 25 号亮相了,但是出乎大家意料的是,新大纲除了增加了 09 年教育学考研真题外,其他部分一字未改,这说明教育学统考科目的考查范围已经固定下来,考试也逐渐成熟了。
但是,正在紧锣密鼓备考的同学们应该如何应对这样的形势呢?海文考研教育学教研团队对新大纲进行了重点解析,以期为大家复习备考提供一些参考。
一、考察目标:1. 正确识记教育学的基本知识。
2. 正确理解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
3. 能够正确运用教育学的基本理论分析教育理论与实践问题。
二、考点解析:1.教育学概述:该部分内容不难理解,主要的知识点在于同学们要记住教育学的研究对象、研究任务以及教育学产生与发展的基本过程,该部分主要目的是使大家对教育学的基本知识有一个整体的宏观的认识,考查的重点在于识记,多以选择题形式出现,同学们可以花少量时间记忆一下。
2.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该部分共有 5 个知识点,但是其中教育的功能,我国关于教育本质问题的主要观点和古代、近代、现代的教育的特征是比较重要的内容,可能会考简答题或辨析题,在论述题中也可能用得到其中的观点和内容;关于教育起源的主要观点可能以选择题形式出现,大家应该重点记住的是教育、教育功能、教育本质的概念,在此基础上应联系一些题目加以理解。
3.教育与社会发展:给部分共有 4 个知识点。
这一部分在前两年的考研真题中至少出现了一道选择题,教育与社会发展部分的内容大家应该从教育对社会的影响和社会对教育的影响正反两方面进行复习,也就是考点中的教育的社会制约性和教育的社会功能两部分。
同学们应该从准备主观题的角度积累一些材料。
关于教育与社会关系的主要理论大家作识记准备;对于当代社会发展对教育的需求与挑战考点,我们建议大家拓展一下思路,从宏观上把握,多看一些专家论文,教育评论等。
第五章课程第一节课程概述课程是学校教育的基础,课程改革是当代教育改革的核心。
一、课程的一般概念“课程”是指课业及其进程。
广义的课程是指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的总和及进程安排。
狭义的课程特指某一门学科。
一般指各级各类学校为了实现培养目标而规定的学习科目及其进程的总和。
在我国,课程具体表现为课程计划、教学大纲(学科课程标准)和教科书。
课程,作为构成教学活动的基本要素,同时体现教育为社会发展服务,教育与个体发展相适应的基本原理,是实现学校教育目标的蓝图,对保证学校教育功能的实现有其特殊的价值和意义。
二、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社会、知识和儿童是制约学校课程的三大因素。
具体的制约因素有:(一)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及提供的可能(二)一定时代人类文化及科学技术发展水平(三)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基础及其可接受性(四)课程理论三、课程类型课程类型是指课程的组织方式或设计课程的种类。
根据任务,可以把课程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根据课程的制定者,可以把课程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根据课程的组织方式,课程可分为:科目本位课程、相关课程、融合课程、广域课程、核心课程、经验本位课程。
第二节课程设计一、课程设计的概念课程设计是指课程结构的编制,既包括课程体系结构整体的编制,也包括具体课程的编制。
前者主要解决依据培养目标设置哪些课程和如何设置这些课程的问题,涉及到基本的理论要求和不同形式的优化组合;后者主要解决课程标准问题,这实际上即指课程计划(或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
二、课程计划(一)课程计划的概念课程计划是课程设置的整体规划,它对学校的教学、生产劳动、课外活动等作出全面安排,具体规定了学校应设置的学科、学科开设的顺序及课时分配,并对学期、学年、假期进行划分。
课程计划是根据教育目的和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制定的。
(二)课程计划的内容课程计划的基本内容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
1.教学科目的设置2.学科顺序3.课时分配4.学年编制与学周安排(三)课程计划编制的原则一是保证实现教育目的与任务,体现课程结构的完整性。
第五章教育目的教学目标:1、知道我国当前的的教育目的和教育方针基本内容2、能用我国教育目的基本理论对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做一些简要分析,并对此提出自己的理论对策。
3、初步建立“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
教学重点和难点:能用我国教育目的基本理论对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做一些简要分析,并对此提出自己的理论对策。
教学时数:6课时第一节教育目的及其确定一、教育目的(一)教育目的的含义教育活动要培养的人的总的质量标准和规格要求。
教育目的的意义: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依据、标准(二)教育目的的功能:教育目的是全部教育活动的主题和灵魂1、导向功能:如——提倡素质教育2、调控功能:如——反对“片面追求升学率”3、评价功能:如——督导评估,以目标为标准二、教育目的的层次1、教育方针:我国教育的总的方向的表述2、教育目的:培养人才的最高理想的体现3、教育目标(培养目标):各级各类学校的具体目标4、教学目标、活动目标:往往是各个学科甚至是课时的目标层级名称制定者内容一级教育方针(教育目的)政府国家明确人才培养的质量规格、实现途径和原则(抽象化)二级培养目标义务教育课程目标学科专家从“抽象”逐步过渡到“具体”语文课程目标1-2年级阅读课程目标三级教学目标(本单元/章或节课或本次活教师具体化动)[实例]1、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教育方针2、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
——义务教育课程目标3、具有独立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
——语文课程目标4、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
——1-2年级阅读课程目标5、感情充沛地吟诵;当堂背诵;理解诗人的壮志豪情。
——《沁园春·雪》的教学目标教育目的是全部教育活动的主题和灵魂三、不同教育目的论:(郑金洲:《教育通论》)1、个人本位论:卢梭教育目的是使个人的本性、本能得到自然的发展2、人格本位论:裴斯泰洛齐更注重受教育者完整人格的陶冶,也关注社会的需要(介于“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偏于前者。
2010教师考试复习要点及考点分析第1专题教育与教育学Ⅰ、考核目的和要求着重掌握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的三个阶段;教育学与教育科学;学习教育学的意义和方法。
在学习过程中,应理论联系实际,深刻理解。
Ⅱ、考核内容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和范围(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学是通过研究教育现象来者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是教育科学体系中的一门基础学科。
教育学研究的任务就是通过对教育现象的研究,来探索和揭示教育的客观规律,从而为教育实践活动提供科学理论依据。
但是,研究现象不是教育学的目的,真正的目的在于透过现象认识教育本质。
(二)教育学的研究范围(三)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教育学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教育实践的发展而逐渐发展的。
经历了三个阶段。
1.教育学的萌芽阶段:我国也被认为是世界教育史上最早的教育专著是《学记》。
西方最早的教育专著是古罗马昆体良所著《论演说家的教育》。
2.教育学的形成阶段:教育学从哲学体系中分离出来,形成独立的体系,标志着教育学的正式诞生。
教育学诞生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
最早的教育学专著是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所写的《大教学论》。
3.科学教育学阶段:二、教育学与教育科学教育学与教育科学不是完全等同的概念,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Ⅲ、考核知识点1.教育学的研究对象2.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Ⅳ、考核要求1.识记:教育学的概念;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在各个阶段的代表作及代表人物。
2.领会:教育学研究的核心内容;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在各个阶段的主要教育思想。
3.应用:结合实际说明你对学习教育学的认识。
第2专题教育基本规律Ⅰ、考核目的和要求掌握不同社会形态下教育的基本特征,社会经济、政治、文化、人口与教育的辩证关系,人生阶段与教育,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特点及其教育举措,和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等内容。
Ⅱ、考核内容第一节社会与教育一、社会发展与教育发展(一)、原始社会与原始形态的教育1.教育的起源生物本能起源说心理模仿起源说劳动起源说来自前苏联的教育学著作。
《教育学》第一节课程概述一、课程的概念课程是指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和安排。
第五章课程 知识点梳理(后附真题演练及答案解析)广义的课程:指为实现学校教育目的而选择的教育内容的总和及进程安排。
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核心,涉及教学过程中老师教什么和学生学什么。
它包括各门学科和课外活动。
狭义的课程:指某一门学科。
如:语文、英语、数学。
我们所研究的课程是广义的,具体包括以下内容:(1)是某一类学校中所要进行的德、智、体全部教育内容的总和。
(2)不仅包括各门学科,课内教学,也包括课外活动、家庭作业和社会实践活动。
(3)课程兼有计划、途径、标准的含义。
不仅规定了各门学科的目的、内容及要求,而且规定了各门学科设置的程序、课时分配、学制编制、周学时安排。
知识延伸:在我国,“课程”一词最早出现在唐朝。
唐朝孔颖达为《诗经小雅小弁》中“奕奕寝庙,君子作之”句作疏“维护课程,必君子监之,乃依法制。
”指礼仪的活动程式。
宋代朱熹在《朱子全书论学》中多次提及课程,如“宽着期限,紧着课程”,“小立课程,大作工夫”等。
这里的“课程”指功课及其进程。
把课程用于教育科学的专门术语,始于英国教育家斯宾塞(1820-1903)《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作为教育科学的重要倡导者,他把课程解释为教学内容的系统组织。
美国学者博比特在1918年出版的《课程》一书,标志着课程作为专门研究领域的诞生,这也是教育史上第一本课程理论专著。
二、课程的类型强调学科之间的关联性与统一性;是基于各门学科内在联系编制而成的课程;是针对学科课程而言的。
如:自然课(生物、化学、物理、天文);社会课(历史、地理、经济、政治)实施要求必修课程培养和发展学生共性,为保证所有学生的基本学力而开设的,所有学生必须修习的课程。
选修课程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个性,学生可以在一定范围内有选择地学习的课程。
设计开发主体国家课程体现国家的教育意志。
地方课程通过课程满足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
第五篇教育研究方法
教育研究方法是教育科研必备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尽管教育研究方法在教育学统考试题中所占比例不大,但是教育研究方法却是非常重要的,有没有掌握研究方法对于学术研究的成败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在备考时我们应该充分重视起来。
为了使同学们更好的复习大纲知识,我们将2010年教育研究方法的大纲作如下解读:
一、考察目标
1.了解教育研究的历史、现状与发展趋势,理解教育研究方法的重要术语、基本概念,掌握教育研究方法的一般原理及主要研究方法。
2.具有进行教育研究选题及研究方案设计、查阅文献资料、收集和分析研究资料、撰写研究报告和学术论文等的初步能力。
3.能够运用教育研究原理分析和评论教育研究设计、成果及典型案例。
二、考点解析
1.教育研究的界说。
这部分总体上包括了教育研究的含义、意义、类型、历史、现状与发展趋势、基本原则、一般过程等知识。
这部分是关于方法的一般性介绍,内容不难理解,也不是重点考查内容。
大家把教育研究方法的一般过程和基本类型重点掌握就可
以了。
2.教育研究的选题和设计。
该部分包括了选题来源、选题基本要求、课题研究设计、课题论证基本内容等知识。
同学们需要重点掌握课题研究设计和课题论证的基本内容。
3.教育文献检索。
该部分包括文献概述、种类及主要分步、教育文献检索的基本过程及主要方法,检索要求等知识。
重点在于教育文献的含义,检索方法等,可能以选择题形式出现。
4.教育观察研究。
该部分包括教育观察研究概述、基本类型、实施程序三部分内容。
要求掌握教育观察的含义、观察研究方法的优缺点及类型,教育研究方法的程序、记录方法。
这些知识点可能在选择题或辨析题里出现。
5.教育调查研究。
这部分包括教育调查研究概述、问卷调查、访谈调查、测量调查等内容。
这部分在教育研究方法的考试中比较重要。
重点在于掌握教育调查研究、访谈研究、教育测量的含义、类型,问卷调查、访谈研究的构成设计、优缺点、关于“效度”、“信度”“难度”“区分度”几个易混概念的区别和联系一直是考试的重点,要
弄清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估计在辨析题里出现的可能性比较大。
6.教育实验研究。
该部分包括教育实验研究的概述、基本类型、效度、变量控制、试验设计的主要方法等内容。
这部分内容在教育研究方法的考察中非常重要,是常考点。
要求掌握的知识点有教育实验研究的含义、优缺点、教育实验研究发展的线索、基本程序、类型。
关于教育实验研究的变量控制是个重点,也是常考的知识点,不仅要识记,还需要理解并灵活运用。
这是个重点章,因为最后一个大题有可能出这方面的问题,比如,给出一个真实教育案例,需要考生指出变量的种类、实验的种类,如何控制变量并说明理由等。
7.教育行动研究。
该部分内容比较少,主要包括教育行动研究的基本概述和基本步骤。
可能会出一道选择题。
8.教育研究资料的搜集与整理。
该部分包括教育研究资料的整理、定量分析、定性分析等内容。
有一部分内容是统计相关的知识,但是不难理解,主要的复习侧重点在于不同概念的区分。
9.教育研究报告的撰写。
该部分包括教育研究报告的重要类型以及撰写的基本要求。
大家做选择题准
备即可。
三、复习建议
1.通过案例实际练习。
教育研究方法是实用性学科、操作性学科。
同学们可以找到一些教育研究的例子,亲自进行分析评价,以备选做题的考察。
2.牢牢掌握基本概念。
对于具体的各个研究方法做到熟悉、理解、掌握。
分清概念,避免混淆。
3.理论联系实际。
首先要注意对基本概念的理解和把握,研究生考试虽然是选拔研究型人才的考试,但是这种考试却一直重视对基础知识的考查,因此对教育学基本的概念和原理,必须有清楚和明确的认识,不能含混。
尤其对教育研究方法课而言,很多概念都比较抽象,如“被试、总体、样本、取样、自变量、因变量、无关变量、误差、效度、信度”等,本身就较难理解,死记硬背就更不容易实现了。
较好的方法是联系实际,将概念放在一个具体的情境中去体会。
万学海文考研全面解读了2010年教育学大纲。
万学海文教育学强化班于10
月2日开课。
权威老师上课全面讲解考纲的所有知识点。
赠送权威经典的讲义。
万学海文专业课给莘莘学子成功冲刺2010考研以最强动力和最大支持!
最后,祝广大考生考研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