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一颗卫星东方红1号上天纪实
- 格式:pdf
- 大小:1.54 MB
- 文档页数:5
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成功的幕后故事作者:孟昭庚来源:《中华魂》 2020年第8期文/孟昭庚东方红一号卫星,是我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于1970年4月24日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由此开创了中国航天史的新纪元,使中国成为继苏、美、法、日四国之后,世界上第五个独立自主研制并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
一1957年10月4日,苏联成功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中国科学家们为之欢欣鼓舞。
竺可桢、赵九章、钱学森等著名科学家纷纷发表讲话、写文章,阐述发射卫星的重要意义。
科学家们认为,卫星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工作,可以民用,亦可以军用,中国也应考虑研制卫星的规划设想,并及早作些准备。
建议中国科学院应把卫星列为重点任务来抓,从“任务带学科”考虑,可以带动诸多新兴技术的发展。
中国科学院党组书记、副院长张劲夫(院长为郭沫若)将科学家们的建议及时反映到党中央,引起中央领导同志的高度重视。
1958年5月17日,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提出: “苏联人造卫星上天,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我们也要搞一点,要搞就搞得大一点。
”分管科学技术工作的副总理聂荣臻当即责成张劲夫和钱学森、王诤等组织有关专家拟定卫星发射规划。
随后,中国科学院成立由国防部第五研究院院长兼第五研究院一分院院长钱学森(钱学森当时在中国科学院职务是力学研究所所长)为组长,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应用地球物理系主任、著名大气科学家和空间物理学家赵九章和中国科学院党组成员、地球物理研究所党委书记兼副所长卫一清为副组长的领导小组,负责筹建人造卫星、运载火箭以及卫星探测仪器的设计和空间物理研究的机构。
科学院党组把卫星研制列为中国科学院1958年第一项重大任务,为了保密,代号叫“581”任务。
7月,中国科学院向聂荣臻报告,我国卫星规划分三步走:第一步发射探空火箭,第二步发射小卫星,第三步发射大卫星。
任务分工是:火箭以从事火箭、导弹研究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负责,探空火箭头和卫星及观测工作以科学院为主,相互配合。
东方红1号——我国第一课人造地球卫星发射东方红1号——我国第一课人造地球卫星发射纪实)(之六,作者:李鸣生) (2011-04-30 14:17:24)2011年04月30日东方红1 号——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纪实李鸣生第二十一章访苏代表团跨出国门从北京飞往莫斯科的图—104 国际航班客运机起飞时,是早上。
秋色正浓,暑气已消,有风,有云,还有偶尔划过天空的几声鸽哨。
但就是没有雨,没有太阳。
飞机越升越高,离国土越来越远。
气温开始由热变冷,空间豁然开阔起来。
50 年代的莫斯科,是全世界无产者向往的麦加,更是中国膜拜的圣地。
克里姆林宫这颗闪闪的“红星”,犹如一轮鲜活的太阳,无时不向世界辐射出诱人的光芒。
莫斯科是世界革命的“大家庭”,作为这个“大家庭”中的“小弟弟”——中国,自然应该向“老大哥”学习。
于是,历史选择了1958年10 月16日。
这天,中国专家赵九章、卫一清、杨嘉墀、钱骥和翻译杨树智一行5 人,专程飞往莫斯科,向“老大哥”学习怎样放卫星。
行前,因担心“老大哥”不给面子,会留上一手,聪明的“小弟弟”便选用了一个再中肯不过的名义——中国科学院高空大气物理访苏代表团。
代表团团长便是赵九章。
此刻,坐在机舱右排窗前的赵九章,显得温和而又沉稳。
他就那么随便往座位上一坐,既没言语,也无动作,大学者的风度便一目了然。
想去苏联取经学习放卫星,已是三个月前的事了,今天终于如愿以偿,他胸中不免鼓荡着一种天马行空似的快感。
可在这快感的背后,一种使命的重负,又悄悄压迫着他的心。
“581”卫星组成立快两个月了,虽然在“破除迷信,解放思想”这一跃进口号的鼓动下,各处都满腔热情,干劲冲天,纷纷开始放卫星,并且在短短的时间里,便拿出了总体方案的设计以及卫星、火箭和构造模型。
但是,到底怎么放卫星和放什么样的卫星等一系列问题并未仔细考虑和来不及考虑,大跃进的形势也不允许去做更周到更仔细的考虑,而只能凭着一种热情,一种忠诚,一种新奇和神秘,关起门来搞设计。
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
东方红一号卫星是中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该卫星是由中国
空间技术研究院自行研制,于1970年4月24日21时35分发射成功的。
东方红一号卫星的发射成功标志着我国成为继苏联,美国,法国,日本之
后世界上第五个用自制火箭发射国产卫星的国家。
东方红一号卫星介绍:
东方红一号卫星重173千克,由长征一号运载火箭送入近地点441千米,远地点2368千米,倾角68。
44度的椭圆轨道。
东方红一号卫星测量
了卫星工程参数和空间环境,并进行了轨道测控和《东方红》乐曲的播送。
东方红一号卫星在运行28天后,电池耗尽于1970年5月14日停止
发射信号,《东方红》乐曲停止播放,结束了其工作寿命。
不过卫星的轨
道寿命并没有结束,至今东方红一号卫星仍在空间轨道上运行。
由于东方红一号卫星的近地点高度较高,到2022年2月东方红一号
还运行在近地点430千米,远地点2075千米的轨道上。
东方红1号——我国第一课人造地球卫星发射东方红1号——我国第一课人造地球卫星发射纪实)(之六,作者:李鸣生) (2011-04-30 14:17:24)2011年04月30日东方红1 号——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纪实李鸣生第二十一章访苏代表团跨出国门从北京飞往莫斯科的图—104 国际航班客运机起飞时,是早上。
秋色正浓,暑气已消,有风,有云,还有偶尔划过天空的几声鸽哨。
但就是没有雨,没有太阳。
飞机越升越高,离国土越来越远。
气温开始由热变冷,空间豁然开阔起来。
50 年代的莫斯科,是全世界无产者向往的麦加,更是中国膜拜的圣地。
克里姆林宫这颗闪闪的“红星”,犹如一轮鲜活的太阳,无时不向世界辐射出诱人的光芒。
莫斯科是世界革命的“大家庭”,作为这个“大家庭”中的“小弟弟”——中国,自然应该向“老大哥”学习。
于是,历史选择了1958年10 月16日。
这天,中国专家赵九章、卫一清、杨嘉墀、钱骥和翻译杨树智一行5 人,专程飞往莫斯科,向“老大哥”学习怎样放卫星。
行前,因担心“老大哥”不给面子,会留上一手,聪明的“小弟弟”便选用了一个再中肯不过的名义——中国科学院高空大气物理访苏代表团。
代表团团长便是赵九章。
此刻,坐在机舱右排窗前的赵九章,显得温和而又沉稳。
他就那么随便往座位上一坐,既没言语,也无动作,大学者的风度便一目了然。
想去苏联取经学习放卫星,已是三个月前的事了,今天终于如愿以偿,他胸中不免鼓荡着一种天马行空似的快感。
可在这快感的背后,一种使命的重负,又悄悄压迫着他的心。
“581”卫星组成立快两个月了,虽然在“破除迷信,解放思想”这一跃进口号的鼓动下,各处都满腔热情,干劲冲天,纷纷开始放卫星,并且在短短的时间里,便拿出了总体方案的设计以及卫星、火箭和构造模型。
但是,到底怎么放卫星和放什么样的卫星等一系列问题并未仔细考虑和来不及考虑,大跃进的形势也不允许去做更周到更仔细的考虑,而只能凭着一种热情,一种忠诚,一种新奇和神秘,关起门来搞设计。
中国卫星发展史一、首次发射1970年4月24日,我国自行设计、制造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由“长征一号”运载火箭一次发射成功。
卫星用20009兆周的频率,播送《东方红》乐曲。
“东方红”1号的发射,实现了毛泽东提出的“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的号召。
它是中国的科学之星,是中国工人阶级、解放军、知识分子共同为祖国做出的杰出贡献。
二、发展阶段从1974—2006年,中国先后进行了24次返回式卫星的发射,其中23颗返回式卫星顺利入轨,22颗成功回收,是中国最成功的航天计划之一。
用返回式卫星不仅可以进行遥感、微重力实验和新技术试验,还为中国掌握载人飞船返回技术提供了重要借鉴。
三、成熟阶段在21世纪初的几年间,中国先后发射了返回式卫星3号、4号及实践8号卫星。
虽然它们都是在返回式卫星2号的卫星平台基础上进行升级设计,但无论在卫星功能上、轨道控制精度上、还是返回控制计算等整体性能方面都有较大的改进和提高,并且使卫星的飞行时间大大延长。
中国卫星发展史上著名的卫星:1、东方红一号卫星是中国于1970年4月24日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按时间先后顺序,中国是继苏、美、法、日之后,世界上第五个用自制火箭发射国产卫星的国家。
2、东方红二号甲卫星是在东方红二号卫星基础上改进研制的中国第一代实用通信卫星。
它也是一颗双自旋稳定的地球静止轨道通信卫星。
该卫星1988年3月7日首次发射,现已发射3颗,分别定点于东经87.5度、东经110.5度、东经98度,覆盖个中国。
3、东方红三号卫星是中国已发射的通信卫星中,性能最先进、技术最复杂、难度最大的卫星,达到了国际同类卫星的先进水平。
东方红三号卫星于1997年5月12日发射,5月20日成功定点于东经125度赤道上空。
东方红一号是哪一年发射的1970年4月24日,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随着我国第一枚运载火箭长征一号发出轰鸣,“东方红一号”卫星飞向广袤无垠的太空。
中国从此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自行研制和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中国人自此叩开了通往浩瀚宇宙的大门。
时至今日,“东方红一号”卫星仍在围绕地球飞行。
在天气晴好的日子,许多天文爱好者还会拍摄这颗卫星经过祖国上空的照片。
这些照片所承载的,是一段刻骨铭心而历久弥新的故事。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德国已经有了很多的先进武器,这些武器严重刺激了盟国。
德国战败后,美国率先抢到他们的火箭专家,也就是后来被誉为现代火箭之父的冯·布劳恩。
苏联迟到一步,可他们从古拉格(苏联政府的一个机构)召回了蹉跎数年的科罗廖夫,科罗廖夫是世界公认的航天学、火箭理论先驱齐奥尔科夫斯基的传人。
1957年10月4日晚,在距离莫斯科2000多公里的秘密基地里,一枚R-7火箭在探照灯发出的耀眼光芒中升空,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Sputnik-1发射成功。
航天时代的序幕被彻底拉开。
苏联的人造卫星上天后,天文学家张钰哲和他的助手们很快建立了人造卫星运动理论研究室,并在全国多地建立观测站。
他们利用观测数据计算做出的轨道预报,比当时苏联提供的数据还要精准。
与此同时,钱学森、赵九章等学者也纷纷发表文章谈人造卫星的意义。
当发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的号令后,全国沸腾了。
中国科学院将此列为1958年的第一项任务,“581”小组成立。
然而,后来由于种种原因,人造卫星计划几经波折被搁置。
其间,加加林第一次从太空俯视了地球,短短108分钟的飞行,再次震撼世界。
不过,确立中国大国地位的“两弹一星”整体工程,依然在时代的洪流中稳步前行。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0月下旬,赵九章提交了一份几千字的建议书,再次说到中国的人造卫星计划。
1965年5月,中央正式批准人造卫星计划,这个迟到了7年的计划代号为“651”。
中国飞天梦发展史1970年4月24日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4月24日,随着阵阵巨响划破夜空。
长征一号运载火箭拖着巨大的火焰搭载着“东方红一号”卫星直冲云霄拉开了中华民族探索浩瀚宇宙的序幕。
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用自制火箭发射国产卫星的国家。
与“东方红一号”卫星一起飞向太空的还有一曲《东方红》那是宇宙第一次听见中国声音宣告中国从此进入了太空时代。
这是中国人民第一次,自豪、骄傲地仰望天空,仔细寻找着那颗属于中国的卫星!中国航天人砥砺奋进,载人航天、探月探火、建空间站,陆续成为现实,这一切,“东方红一号”始终在见证!1999年神舟一号:第一艘无人试验飞船11月20日,一声惊雷唤醒茫茫戈壁。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第一艘试验飞船——神舟一号,自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升空,这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首次飞行,标志着我国载人航天技术获得了重大突破,是中国航天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在太空遨游21个小时之后,神舟一号满载着一系列科学试验数据,稳稳落在内蒙古四子王旗着陆场。
2003年神舟五号:第一次载人航天飞行2003年,世界航天界正当多事之秋: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爆炸解体,联盟1号飞船落点偏离计划400多公里……航天之路,风险重重。
而2003年,也正是神舟五号发射的一年。
10月15日上午9时整,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承载中国千年飞天梦想,将我国首飞航天员杨利伟送上太空,一朝圆梦。
神舟五号在人类向太空不断进发的漫漫征途上,刻下了属于中国人的数字——遨游太空21小时23分钟,环绕地球飞行14圈,长达近60万公里。
当杨利伟在茫茫天际,将五星红旗和联合国旗帜一同庄严展示于太空时,一个历史悠久又朝气蓬勃的国家,再一次用实力彰显了自己的大国形象;一个不畏艰难、百折不挠的民族向世界表明了和平利用空间,造福全人类的雄心壮志。
2007年嫦娥一号:受控撞月10月24日,“嫦娥”家族的“大女儿”也就是“嫦娥一号”一马当先踏上了奔月之路。
“嫦娥一号”获取了我国第一幅高精度的全月图,这张图分辨率达到120米,是当时世界上公布的精度最高的全月图。
1 长征一号1970.4.24 酒泉东方红一号科学试验卫星近地1成功2 长征一号1971.3.3 酒泉实践一号科学实验卫星近地2(停止使用)成功,入轨第7天开始正常工作未计入风暴一号1973.9.18 酒泉科学实验卫星近地 1 失败未计入风暴一号1974.7.12 酒泉科学实验卫星近地 2 失败3 长征二号1974.11.5 酒泉返回式卫星近地1 FSW-0-1 失败,火箭起飞后爆炸未计入风暴一号1975.7.26 酒泉长空一号科学实验卫星近地3中国首颗超过1吨的卫星成功4 长征二号1975.11.26 酒泉第1颗返回式卫星近地 2 FSW-0-2成功未计入风暴一号1975.12.16 酒泉长空一号科学实验卫星近地 4 成功风暴一号1976.8.30 酒泉长空一号科学实验卫星近地 5 成功5 长征二号1976.12.7 酒泉第2颗返回式卫星近地3 FSW-0-3 成功6 长征二号1978.1.26 酒泉第3颗返回式卫星近地4(停止使用)FSW-0-4 成功未计入风暴一号1979.7.28 酒泉实践二号、实践二号甲、实践二号乙近地6失败,未入轨未计入风暴一号1981.9.20 酒泉实践二号、实践二号甲、实践二号乙近地7(停止使用)首次一箭三星成功成功7 长征二号丙1982.9.9 酒泉第4颗返回式卫星近地 1 FSW-0-5成功8 长征二号丙1983.8.19 酒泉第5颗返回式卫星近地 2 FSW-0-6 成功9 长征三号1984.1.29 西昌东方红二号试验通信卫星01 同步 1 东方红二号首发失败,三级发动机未能二次点火10 长征三号1984.4.8 西昌东方红二号试验通信卫星02 同步 2 成功11 长征二号丙1984.9.12 酒泉第6颗返回式卫星近地3 FSW-0-7 成功12 长征二号丙1985.10.21 酒泉第7颗返回式卫星近地 4 FSW-0-8 成功13 长征三号1986.2.1 西昌东方红二号通信卫星同步 3 成功14 长征二号丙1986.10.6 酒泉第8颗返回式卫星近地5 FSW-0-9 成功15 长征二号丙1987.8.5 酒泉第9颗返回式卫星近地 6 FSW-0-10 成功16 长征二号丙1987.9.9 酒泉第10颗返回式卫星近地7 FSW-1-1 成功17 长征三号1988.3.7 西昌东方红二号甲通信卫星01 同步 4 东方红二号甲首发成功18 长征二号丙1988.8.5 酒泉第11颗返回式卫星近地8 FSW-1-2 成功19 长征四号甲1988.9.7 太原风云一号A星太阳1中国首颗气象卫星成功20 长征三号1988.12.22 西昌东方红二号甲通信卫星02 同步 5 成功21 长征三号1990.2.4 西昌东方红二号甲通信卫星03 同步 6 成功22 长征三号1990.4.7 西昌亚洲一号通信卫星同步7外星1 成功23 长征二号捆1990.7.16 西昌巴基斯坦科学试验卫星、澳星模拟星近地 1 外星2、3 部分成功,澳星模拟星未入轨24 长征四号甲1990.9.3 太原风云一号B星、大气一号甲、大气一号乙太阳2(停止使用)成功25 长征二号丙1990.10.5 酒泉第12颗返回式卫星近地9 FSW-1-3 成功26 长征三号1991.12.28 西昌东方红二号甲通信卫星04 同步8 部分成功,星未入轨未计入长征二号捆1992.3.22 西昌澳普图斯B1通信卫星同步外星4 未发射,紧急关机,卫星无恙27 长征二号丁1992.8.9 酒泉第13颗返回式卫星近地1 FSW-2-1 成功28 长征二号捆1992.8.14 西昌澳普图斯B1通信卫星同步 2 外星4成功29 长征二号丙1992.10.6 酒泉第14颗返回式卫星、瑞典弗利亚科学卫星近地10 FSW-1-4、外星5成功30 长征二号捆1992.12.21 酒泉澳普图斯B2通信卫星同步 3 外星失败失败,卫星爆炸31 长征二号丙1993.10.8 酒泉第15颗返回式卫星近地11 FSW-1-5 部分成功,卫星未返回32 长征三号甲1994.2.8 西昌实践四号科学卫星(模拟星)、夸父一号同转 1 成功33 长征二号丁1994.7.3 酒泉第16颗返回式卫星近地2 FSW-2-2 成功34 长征三号1994.7.21 西昌亚太一号通信卫星同步9 外星6成功35 长征二号捆1994.8.28 西昌澳普图斯B3通信卫星同步 4 外星7成功36 长征三号甲1994.11.30 西昌东方红三号通信卫星同步2东方红三号首发部分成功,卫星未能定点37 长征二号捆1995.1.26 西昌亚太二号通信卫星同步5外星失败失败,火箭爆炸38 长征二号捆1995.11.28 西昌亚洲二号通信卫星同步 6 外星8成功39 长征二号捆1995.12.28 西昌艾科斯达通信卫星同步7 外星9成功40 长征三号乙1996.2.15 西昌国际708通信卫星同步1外星失败失败,火箭起飞后坠地41 长征三号1996.7.3 西昌亚太一号A通信卫星同步10 外星10 成功42 长征三号1996.8.18 西昌中星7号通信卫星同步11 失败,未进入轨道43 长征二号丁1996.10.20 酒泉第17颗返回式卫星近地 3 FSW-2-3 成功44 长征三号甲1997.5.12 西昌东方红三号通信卫星同步 3 成功45 长征三号1997.6.10 西昌风云二号气象卫星A星同步12 中国首颗静止气象卫星成功46 长征三号乙1997.8.20 西昌马部海通信卫星同步 2 外星11 成功47 长征二号丙SD1997.9.1 太原铱星模拟星(双星)近地12 外星12、13 成功48 长征三号乙1997.10.17 酒泉亚太二号R通信卫星同步 3 外星14 成功49 长征二号丙SD1997.12.8 太原铱星(双星)近地13 外星15、16 成功50 长征二号丙SD1998.3.26 太原铱星(双星)近地14 外星17、18 成功51 长征二号丙SD1998.5.2 太原铱星(双星)近地15 外星19、20 成功52 长征三号乙1998.5.30 西昌中卫一号通信卫星同步4美国制造成功53 长征三号乙1998.7.18 西昌鑫诺一号通信卫星同步5法国制造成功54 长征二号丙SD1998.8.20 太原铱星(双星)近地16 外星21、22 成功55 长征二号丙SD1998.12.19太原铱星(双星)近地17 外星23、24 成功56 长征四号乙1999.5.10 太原风云一号C星、实践五号科学实验卫星太阳 1 成功57 长征二号丙SD1999.6.12 太原铱星(双星)近地18 外星25、26 成功58 长征四号乙1999.10.14 太原资源一号01星太阳 2 中国巴西合作研制成功59 长征二号F 1999.11.20 酒泉神舟号无人试验飞船近地1成功60 长征三号乙2000.1.26 西昌中星22号同步 6 东方红三号平台成功61 长征三号2000.6.25 西昌风云二号B星同步13 成功62 长征四号乙2000.9.1 太原资源二号01星太阳 3 成功63 长征三号甲2000.10.31 西昌北斗导航卫星1A 同步4成功64 长征三号甲2000.12.21 西昌北斗导航卫星1B 同步 5 成功65 长征二号F 2001.1.10 酒泉神舟二号无人试验飞船近地 2 成功66 长征二号F 2002.3.25 酒泉神舟三号无人飞船近地3成功67 长征四号乙2002.05.15 太原风云一号D星、海洋一号A 太阳4首颗海洋水色卫星成功68 长征四号乙2002.10.27 太原资源二号02星太阳 5 成功69 长征二号F 2002.12.30 酒泉神舟四号无人飞船近地 4 成功70 长征三号甲2003.5.25 西昌北斗导航卫星1C 同步 6 成功71 长征二号F 2003.10.15 酒泉神舟五号载人飞船近地 5 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成功72 长征四号乙2003.10.21 太原资源一号02星、创新一号太阳 6 中国巴西合作研制成功73 长征二号丁2003.11.3 酒泉第18颗返回式卫星近地 4 FSW-3-1 成功74 长征三号甲2003.11.15 西昌中星20号同步7东方红三号平台成功75 长征二号丙SM2003.12.30 西昌探测一号超椭圆19 成功76 长征二号丙2004.4.18 西昌试验卫星一号、纳星一号近地20 成功77 长征二号丙SM2004.7.25 太原探测二号超椭圆21 成功78 长征二号丙2004.8.29 酒泉第19颗返回式卫星近地22 FSW-3-2 成功79 长征四号乙2004.9.9 太原实践六号双星01组太阳7成功80 长征二号丁2004.9.27 酒泉第20颗返回式卫星近地 5 FSW-3-3 成功81 长征三号甲2004.10.19 西昌风云二号C星同步8 成功82 长征四号乙2004.11.6 太原资源二号03星太阳8成功83 长征二号丙2004.11.18 西昌试验卫星二号近地23 成功84 长征三号乙2005.4.13 西昌亚太六号同步7 外星27 成功85 长征二号丁2005.7.6 酒泉实践七号近地6成功86 长征二号丙2005.8.2 酒泉第21颗返回式卫星近地24 FSW-3-4 成功87 长征二号丁2005.8.29 酒泉第22颗返回式卫星近地7 FSW-3-5 成功88 长征二号F 2005.10.12 酒泉神舟六号载人飞船近地 6 成功89 长征四号乙2006.4.27 太原遥感卫星一号太阳9 成功90 长征二号丙2006.9.9 酒泉实践八号近地25 成功91 长征三号甲2006.9.13 西昌中星22A 同步9 东方红三号平台成功92 长征四号乙2006.10.24 太原实践六号双星02组太阳10 成功93 长征三号乙2006.10.29 西昌鑫诺二号同步8 东方红四号首发部分成功,卫星故障94 长征三号甲2006.12.8 西昌风云二号D星同步10 成功95 长征三号甲2007.2.3 西昌北斗导航卫星1D同步11 成功,故障抢修成功96 长征二号丙2007.4.11 太原海洋一号B 太阳26 成功97 长征三号甲2007.4.14 西昌北斗导航卫星中高12 成功98 长征三号乙2007.5.14 西昌尼日利亚通信卫星一号同步9 外星28,东方红四号平台成功99 长征二号丁2007.5.25 酒泉遥感卫星二号、皮星一号近地8成功100 长征三号甲2007.6.1 西昌鑫诺三号同步13 东方红三号平台成功101 长征三号乙2007.7.5 西昌中星6B 同步10 法国制造成功102 长征四号乙2007.9.19 太原资源一号03星太阳11 中国巴西合作研制成功103 长征三号甲2007.10.24 西昌嫦娥一号!月球极轨14 首颗月球探测卫星成功104 长征四号丙2007.11.12 太原遥感卫星三号太阳 1 成功105 长征三号丙2008.4.25 西昌天链一号01星同步 1 首颗中继卫星成功106 长征四号丙2008.5.28 太原风云三号01星太阳 2 风云三号首发成功107 长征三号乙2008.6.9 西昌中星九号同步11 法国制造成功注:发射地球同步轨道卫星时,火箭只负责将卫星送至同步转移轨道,故此后若发生意外,仍算作部分成功1995年前,长二捆发射外国同步卫星时,火箭一般只负责送入近地停泊轨道,此后的工作由卫星发动机或引进的第三级完成.。
14 ·《太空探索》2010年第4期从“东方红一号”卫星实现中国星零的突破,到中国如今百星灿烂,是一段不平凡的岁月。
有人打了这么一个比方——研制“东方红一号”卫星时遇到的困难,就像你要吃馒头,当然你买不到馒头,可是你也买不到面粉来做馒头,甚至于小麦都没有,你要开荒、种地,种小麦,磨面粉,最后才能吃到馒头。
星研究工作。
从1957年10月起,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所地球物理国家委员会,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对苏联卫星观测,并成立了人造卫星光学观测组和射电观测组。
先在北京、南京、上海、昆明等地设立观测站,1958年发展到12处。
1958年5月17日,在八大二次会议上,毛泽东主席挥动着他那非常有号召力的手臂,郑重向世界宣布:“苏联和美国把人造卫星抛上了天,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毛泽东一声号令,正处于“大跃进”年代的中国顿时汹涌“放卫星”的热潮。
主管科技工作的副总理聂荣臻元帅带病出征,邀请张爱萍、罗瑞卿召开专门会议,成立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
接着中科院在张劲夫、裴丽生等的组织下,把研制人造卫星列为1958年的第一号任务,代号为“581”。
为实现规划任务,中国科学院成立了581组,专门研究卫星问题。
581组组长是钱学森,副组长是赵九章、卫一清,成员有杨刚毅、武东方红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使中国成为继苏、美、法、日之后世界上第五个独立研制并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响彻全球的《东方红》乐曲,宣告中国进入了航天时代。
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二战结束后,世界各大国的较量由陆地转移到太空。
1957年10月4日,苏联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美国于1958年1月31日将“探险者一号”卫星送上天空。
从此人类开始了对神秘浩淼太空的探索征程,世界争夺天空的战斗拉开了序幕。
作为火箭故乡的中国怎能等闲视之。
中央分管科学技术的聂荣臻副总理向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张劲夫交代,要科学院密切注意有关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