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土地资源管理一瞥
- 格式:pdf
- 大小:116.24 KB
- 文档页数:3
日本城市土地的集约利用及其对我国的启示作者:暂无来源:《上海城市管理》 2010年第5期日本是一个土地资源紧缺的岛国。
对日本人而言,城市土地的集约利用是一个与城市规划、城市建筑及城市基础设施等方面有着密切关系的问题。
本文将对日本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发展情况、土地利用理念及法律法规等作分析介绍,以期对我国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起到某些启示作用。
一、日本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阶段与特征日本的土地集约利用有一个变化过程,明治维新以后,城市化进程日益加剧,大量人口集中到东京、大阪等大城市,各种工业作坊在城郊附近大量涌现,随之而来的是高密度住宅群的出现。
也就是说,那一阶段的土地集约利用只是解决人们的居住问题,属于自然的高密度的土地利用。
二战后,东京大量房屋被毁,整个城市住宅极端匮乏。
政府意识到不可能完全依靠民间力量来解决住房问题,于是开始大规模建设公营住宅、金融公库住宅及公团住宅等来解决城市社会住房难的问题。
上世纪50年代后期,大量农民涌入东京、大阪等大城市,大量木结构公共住宅突然间在市中心地区蔓延,同时,住宅用地无限制、无计划地向城郊扩张。
这是现代城市住宅及住宅地发展的代表性现象。
上世纪60年代,一些开发商开始大规模的土地开发,一直延伸到市内上班所能达到的城市周边最远的地区,给城市郊区生态环境带来严重破坏。
地价上涨使得建筑物的宅基地面积越来越小,房屋与房屋之间的间距几乎没有,有些地方只能靠棋盘一样的道路出入。
1970年日本政府对城市居民进行了住房问题的调查,希望拥有产权房的人全国平均为40%,东京却达47%,而在希望拥有产权房者中能够买得起房的却连一半也不到。
为了满足居民的需求,并能集约利用土地,日本民间出现了商品公寓住房的销售市场,而且房价可以按揭。
这样,原来房子与房子之间的空地没有了,同等面积的土地建筑面积明显增加了。
这一住房市场吸引了许多开发商,在关西地区,城市郊外大量土地被用于这类无序的住宅建设,城市周边地区不断被蚕食。
国外土地征收制度系列之日本
日本《土地征收法》规定,国家重要的公用事业都可运用土地征用手段,征用的目的严格依照公共利益原则进行。
该法以列举的方式规定了允许征用或使用土地的35种公益事业项目,其中包括国家社会生活、生产和科学研究的基本公共利益等。
主要有依据道路法进行的公路建设;以治水或水利为目的的在江河上设置的防堤、护岸、拦河坝、水渠等设施;国家、地方团体进行的农地改造与综合开发所建设的道路、水渠等设施;铁路、港口、机场、气象观测、电信、电力、广播、煤气、博物馆、医院、墓地、公厕、公园等等。
日本《土地征收法》同时规定要对征地行为进行补偿,补偿资金来源于租税和这些公共事业利用费所形成的公共财产。
其补偿的内容主要有五方面(1)征用损失补偿;(2)通损赔偿;(3)少数残存者赔偿;(4)离职者赔偿;(5)事业损失赔偿。
其中征用损失赔偿是指对土地所有者的损失赔偿,是按照征地批准时的市场价格来计算的。
日本土地征用事务的纠纷由土地征用委员会来裁决。
土地征用委员会是地方政府的专门行政机构之一,负责对地方土地征用和使用进行裁决,土地征用委员会对地方政府首长负责并独立行使职权。
日本《土地征用法》第71条规定,补偿的标准为“考虑到近旁类似土地的交易价格等而计算的事业认定告示使相当价格,乘以对应至权利取得裁决时为止的物价变动的修正率,所得的数额。
”而且日本的《伴随公共用地取得损失补偿基准纲要》进一步规定了对土地以正常交易额为补偿额计算的时期为契约缔结时。
与我国土地征收制度相比,日本的土地征收制度规定的比较详细、具体,特别是对征用土地的公益事业项目作出了明确的规定,这对我国的土地征收制度的完善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日本农村土地管理制度对中国乡村振兴的启示1. 引言1.1 日本农村土地管理制度的背景日本农村土地管理制度的背景可以追溯到日本的战国时代。
在那个时期,日本的土地所有权非常分散,土地被分割成很小的单位,导致农业生产效率低下。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日本开始实行土地整理制度,将分散的土地整合成较大的块状土地,提高了土地的利用效率和农业生产水平。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日本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也不断完善和改进,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和经济需求。
日本农村土地管理制度的背景还包括日本传统的农村社会结构和文化,以及政府对农村发展的政策支持。
在日本,农村社会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农业是日本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政府一直致力于保护和发展农村经济,通过推动土地整理和农业技术创新,提升农民的生产水平和生活质量。
日本农村土地管理制度的背景是一个结合了历史、社会和政策因素的综合体。
通过深入研究日本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的背景,可以更好地借鉴其成功经验,推动中国乡村振兴。
1.2 中国乡村振兴的重要性中国乡村振兴是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之一。
乡村振兴的重要性体现在多个方面。
中国乡村是中国农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来源。
中国农村人口众多,乡村是农业生产的主要场所,乡村振兴对于农业发展至关重要。
乡村是中国文化传承和传统价值观念的重要承载地。
乡村振兴不仅是为了发展经济,更是为了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乡村是中国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村振兴与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密切相关。
乡村振兴也是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村的繁荣发展将有效带动整体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
推动中国乡村振兴不仅是为了农村的繁荣发展,更是为了实现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2. 正文2.1 日本农村土地管理制度的特点1. 土地集约利用:日本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注重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通过合理规划和管理土地资源,实现土地的最大化利用,提高农业产出和农民收入。
日本农村土地管理制度对中国乡村振兴的启示乡村振兴是中国国家战略,旨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改善农民生活水平、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
而日本农村土地管理制度可以为中国乡村振兴提供一定的启示。
日本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有以下几个值得借鉴的方面。
日本农村土地管理制度重视土地统筹规划。
日本农村的土地利用往往是通过村落计划或者农村土地利用规划进行统筹管理的。
这种统筹规划能够保护农村土地资源,合理安排农田、建设用地和生态用地的比例,防止农田过度开发和资源浪费,保证良好的农业生产环境和生态环境。
在中国,也应该加强乡村土地的统筹规划,制定相应政策,确保农村土地的合理利用。
日本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注重农村土地集约利用。
日本土地资源有限,人口众多,所以农村土地的集约利用就变得尤为重要。
日本通过建立农村土地市场化机制,鼓励农业产业化,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
日本还改革了土地制度,实现了土地所有权的明确和流转,增加了土地流动性,促进了农村土地的集约利用。
在中国,也应该鼓励农业产业化,加强农村土地流转,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实现农村土地集约利用。
日本农村土地管理制度强调生态保护。
日本农村土地管理制度倡导“生态一米线”,即农田和建设用地之间要保留一米宽的绿化带,这样可以有效地阻止农田受到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影响,保护农村土地资源和生态环境。
在中国,也应该积极加强乡村的生态保护,制定相应政策,规划农田和建设用地的合理布局,保护好农田和生态用地之间的绿化带,实现城乡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日本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注重农民的参与和自治。
日本农村的土地管理和决策往往由村落和农民自治机构来负责,农民可以参与到土地管理规划、资源配置、决策等方面,积极参与乡村建设和发展,实现了农民的利益最大化。
在中国,也应该加强农民的参与和自治,推动农村居民委员会和农民合作社等组织的发展,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参与空间,使农民真正成为乡村振兴的主体。
日本农村土地管理制度对于中国乡村振兴具有一定的启示。
日本的土地制度与农地流转日本人多地少,在自然资源极度缺乏的状况下实现农业现代化发展,很大程度上归因于日本政府大力推动农地流转,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农业增长率。
一、日本土地制度的演变谈日本农地流转之前,有必要先对日本土地制度做一番简要考察。
日本先行土地制度是以私有制为主体的多元土地所有制,全国65%的土地私有,其余35%为国家和公共所有。
在这之前,依据不同的历史阶段,日本土地制度经历了五次调整。
1、奴隶社会时期(大和国时代,2世纪至6世纪末):领主姓氏土地制度,农村公社土地私有制度。
农村公社由具有共同血缘关系的人群合组成。
2、封建社会前期(飞鸟时代,593—710年):班田制,即“公地公民”的土地国有制。
它规定土地属于国家,国家每六年分给人民土地,“有位、有职、有功者,按位的高低,功的大小,班给相应的位田、职分田、功田等”。
禁止土地买卖,受田人死后归还土地。
3、封建社会中期(奈良时代至战国时代末,710—1603年):封建领主庄园制。
日本政府为增加耕地,鼓励民间垦田并承认垦田私有,于是有势力的贵族、寺社积极垦田,设置庄园。
4、封建社会后期(江户时代,1603—1868年):地主制。
从皇帝、贵族、官僚到一般地主等封建统治阶级占有绝大部分土地,而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则很少或者没有土地,农民租种地主的土地须缴纳高额的地租。
5、近代(明治时代,1868—1912年):资本主义个人土地私有制。
1868年,明治维新以后,颁布了一系列法令,废除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快速向资本主义土地所有制转化。
这个土地私有“是一种法律上承认个人或私人可以占有土地的制度,但并不意味着全部土地都为私人所有。
”1872年,明治政府废除德川幕府自1643年实施的《禁止田地永久买卖法令》,日本农民可以买卖土地。
1873年,明治政府又公布《地租改正条例》,着手进行“地租改正”。
改正的内容包括:第一,改以地价为课税标准(此价以收获产量高低为标准);第二,规定税率为地价的3%,原则上按收成丰歉增减;第三,规定地税一律用货币交纳;第四,规定地租由土地所有者负担。
北京房地产与中国大多数地方一样,日本人多地少,自然环境极为严酷。
学习日本的土地政策及管理经验,对城市化建设快的中国来说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日本土地市场管理土地供应与总量控制日本的城市用地供应总量主要通过土地规划进行控制,日本土地规划体系由国土综合开发规划、国土利用规划、土地利用基本规划和城市规划等构成。
日本土地规划按层次分为全国规划,都、道、府、县规划和市、镇、村规划三级,每级规划都是对各自区域内国土利用合理组织所应采取的措施和设想。
到目前为止,日本已完成了五次国土综合开发规划,根据各项公共事业的性质、建设地点以及计划的实施程度,对国土利用进行综合调整。
为确保公共事业建设所需的土地,日本还制定整备计划,确保土地开发的顺利进行。
为了缓和土地供需矛盾,日本鼓励建设高层公共住宅。
同时,为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合理开发地下空间,有效扩展城市容量,提高土地利用率,日本大力开发地下交通,发展地铁体系,努力扩展土地经济供给能力。
土地交易管理日本政府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建立了一整套的以限制土地交易为主要目的的土地交易管理制度。
在该制度体系中,最重要的是土地交易审批制度,用以直接控制某些地区的地价水平及土地使用目的。
日本的都、道、府、县各地方政府在自己的行政区范围内确定“限制区域”。
限制区域一经确定,其时效一般为5年,过了5年后,或者重新确定该地区仍然为“限制区域”,或者自动取消。
限制区域确定后,在这个区域内的土地交易如果面积超过一定的标准,就必须得到地方政府的批准。
土地交易双方正式签订交易合同以前,必须向地方政府提出申请,政府对土地交易主要是从土地交易价格和土地使用目的两个方面进行审查。
交易价格审查以交易土地附近的地价水平及政府确定的限制价格为依据,使用目的审查以城市规划要求为依据。
■日本土地征用制度土地征用,简单讲就是国家为公共目的强制取得原土地权利人的土地权利并给予合理补偿的一种行政行为。
综观世界各国(地区)土地制度,土地征用都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于日本农地制度中关于农地保护的政策及对我国的启示【论文关键词】:日本农地制度;农地保护;政策【论文摘要】:在分析了日本农地制度中关于农地保护的制度后,能够对我国当前的农地保护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对于今后保护农用地不受侵犯,保护我国农地的可持续发展,提出理论及政策上的建议。
近年来,由于我国经济和社会的急剧变革,各种土地违法案件时有发生,据统计,仅2005年一年,全国发生的土地违法案件就超过了30万起,2006年上半年,各类土地违法案件就发生了17万起,我国的土地特别是农村土地正受到日益严重的危险,再加上由于人为及自然灾害的原因,我国农地面积正日益萎缩,全国耕地面积保有量18亿亩的目标也正受到威胁。
土地是最基本的生产资料,也是基本生活的保障,农村土地的安全及有效保护,事关我国8亿农民的生机,关系到我国整个农业的基础地位的稳固及整个经济的长远发展。
本文拟通过对日本农地制度中关于农地保护的政策的介绍,找出能够对我国农地保护的借鉴之处,对完善和加强我国的农地保护政策,能够起到一定的作用。
一、日本农地关于农地保护的政策1 通过管制加强农地的保护日本在1952年制订《农地法》,该法的出台标志着日本农地制度系统化和规范化的开始,此时的《农地法》以保护和合理利用农地为出发点,制定了相当严厉的管制措施,包括对农地所有的管制,农地使用的管制,农地交易的管制,农地流转及转用的管制等等,日本的农地法从1952年制定起,先后经过了六次修改,但旨在加强农地保护和维持“耕作者主义”的目的却没有变化,而是始终通过权力管制和转用管制两个主要手段加强对农地的保护。
例如在权利转移方面,制定了三个基本条件:⑴禁止以非耕作目的的农地权利取得;⑵如果是个人,要满足经常从事农业生产的条件;如果是法人,要满足农业生产法人的条件;⑶须有效利用农地,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在转用管制方面,《农地法》规定,不论是自耕者,还是非自耕者,还是企业法人或者股份制企业法人,农地转用都应以不脱离农业生产和利用为原则。
日本农田管理制度日本作为一个岛国,拥有有限的土地资源,而且许多地区又是山地或丘陵地带,因此农田的利用和管理对于日本来说尤为重要。
日本的农田管理制度可以追溯到古代,经历了种种变革和改革,逐渐形成了今天的模式。
本文将对日本农田管理制度进行全面的介绍和分析。
一、概述日本的农田管理制度主要包括农田的所有权、使用权、出租、承包等方面的规定和管理。
日本是一个以稻米为主要农作物的国家,稻米的种植需要大面积的水田,因此在农田管理上有其独特性。
除了水田外,还有许多其他类型的农田,如山地耕作地、果园、蔬菜地等。
农田的管理是与日本农业的发展和现状密切相关的,也是日本政府长期以来注重的重要问题。
二、农田的所有权在日本,农田的所有权是由国家统一管理的,私人不能拥有土地的所有权,只能拥有土地的使用权。
这是日本独特的土地制度,也是日本农田管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家按照农田的规模、位置、土地类别等因素对土地进行统一管理,有专门的土地管理部门负责土地的登记、规划、调配等工作。
农田的所有权属于国家,这种土地制度可以追溯到日本古代的土地制度,是日本政府长期以来积极推行的政策。
三、农田的使用权农田的使用权是指土地使用者对土地的使用和开发权利。
在日本,农田的使用权是由政府授予的,农民或农业生产者可以通过租赁、出租、承包等方式获得土地的使用权。
农田的使用权是在一定时间内,根据土地规划、农田规模、农田用途等因素划分和分配的。
政府有专门的土地管理制度和土地规划部门负责土地的规划和分配工作,确保农田的合理利用和开发。
四、农田的出租和承包农田的出租和承包是日本农田管理制度的一个重要方面。
农田的出租和承包是指政府把国有土地出租给个人或单位,或者把农田的使用权承包给农民或农业生产者。
政府会根据农田的规划、土地利用、农田用途等因素对土地进行出租和承包,倡导农户经营土地,提高农田的利用率和产出。
政府通过制定出租和承包政策,鼓励农民积极参与农田的开发和管理,推动农田的可持续利用和发展。
日本国土综合开发及环境管理的启示本次研究基于对日本国土综合开发及环境管理工作的相关研究,总结出其存在各类环境问题的解决措施,从而为我国相关工作提供实际指导,并为我国构建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要求相协调的开发新格局。
标签:日本;国土综合开发;环境管理0 引言近年来,随着我国土地开发及环境管理工作的逐步推进,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研究发达国家的相关经验,并将其应用于我国实际工作的指导当中。
本文以日本为例,介绍了他们在国土综合开发环境管理的实践经验,并深入探讨其相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本次研究对于提高我国环境管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1 日本国土综合开发与环境管理1.1 六次全国开发规划与管理概况1950年,日本制定了《国土综合开发法》,规定了国土开发的规划范围、程序和实施内容。
并依据此法律相继制定了此后的6次全国综合开发规划。
(1)第一次全国综合开发规划(1961-1968年)。
日本第一次全国综合开发规划的基本目标是实现地区间的均衡发展,并在规划中将15个地区制定为新产业城市和6个工业整治特别区域。
通过这次规划,日本太平洋沿岸的重化工业得到迅速发展,相关地区的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
然而,这次规划中却忽略了对环境的保护,能源消耗大幅增加等问题造成了严重的工业污染,造成了水俣病事件、富山痛痛病事件、四日市哮喘等一系列震惊全国的重大公害事件。
1965,日本正式成立公害审议会,将大气、水体、土地、噪声、振动、地基下沉以及恶臭等7项环境问题正式列入环境公害名单,并在1967年通过了《公害对策基本法》。
(2)第二次全国综合开发规划(1969-1976年)。
日本第二次全国综合开发规划的基本目标是提升经济水平。
这一阶段,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和不断增加的环境诉讼开始促使日本政府重视环保问题。
1970年,日本内阁设立的公害对策本部提出了《公害对策基本法》等14项法律,并在国会中全部讨论通过。
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以后,日本环境政策目标开始由防治公害扩展到全面的环境保护,并在同年制定了《自然环境保护法》。
日本农村土地管理制度对中国乡村振兴的启示近年来,乡村振兴成为了中国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
乡村振兴意味着对农村地区的重新规划和发展,以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发展、乡村环境改善等目标。
在这个过程中,日本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为中国乡村振兴提供了一些有益的启示。
本文将探讨日本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对中国乡村振兴的启示,并提出建议。
一、土地资源保护与规划日本在农村土地管理中注重土地资源的保护与规划,在土地利用上实行了严格的管理制度。
在日本,农村土地按照用途划分为农业用地、居住用地、工业用地等不同类型的土地,且有明确的土地使用规划和审批程序。
这一制度的实施,既保护了农村的土地资源,又实现了土地的合理利用,提高了土地的利用效率。
与之相比,中国农村在土地管理方面尚存在着土地承包经营制度不够完善、土地规划管理相对滞后等问题。
中国可以借鉴日本的土地管理制度,完善农村土地规划管理,保护农村土地资源,推动农村土地有效利用。
二、土地流转机制的完善日本在农村土地流转机制上有其独特的管理模式,即建立了“农地银行”。
日本的农地银行是一种特殊的金融机构,专门负责农地的流转交易,通过提供土地借贷、土地租赁等服务,为农民提供土地流转的便利条件。
这种机制使得日本的农地流转更加活跃,大大提高了土地的利用效率,也为乡村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中国在土地流转方面,也需要健全完善的流转机制。
当前,中国农村土地流转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例如土地卖断难、买卖价格难以确定、国有土地资源难以流转等。
中国可以借鉴日本的做法,建立农地银行或类似的机构,为农民提供土地流转服务,并通过金融手段推动土地的流转,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助力乡村振兴。
三、农村土地利用产权制度的完善日本在农村土地利用产权制度方面也有着一定的经验。
日本实行了农村土地所有权和管理权分离的制度,即农地所有权归国有,而土地的使用权和经营权归农民。
这一制度安排既保障了国家对土地资源的控制,又保障了农民对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并且充分激发了农民对土地的积极性。
日本的土地区画整理及对中国合理用地的启示日本的土地区画整理及对中国合理用地的启示摘要:土地区画整理在日本城市规划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被称为日本的城市规划之母。
本文论述了土地区画整理的历史沿革、基本原理、实施过程、实际成效,以及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若干问题。
结合我国当前土地整理工作现状,笔者阐释了日本土地区画整理对我国进行土地改革的几点启示。
关键词:土地区画建设用地管理启示土地区画整理(Land Readjustment,和我国引入的“区划”的概念不同)实质上是一种将基础设施建设与居民地块调整相结合来推进住区发展的方法。
它在日本城市建设中的历史较长、影响较大、实施面广、成效显著,无论是在投资来源还是在土地所有关系等方面都是颇具特色的。
与传统的基础设施建设的不同在于,它通过一系列精密的计算,得出项目实施前后各地块土地价值的增长,调整各地块大小及位置使其得到均等的获益率,并用部分投资收益来平衡基础设施的投入,是一种“经费自足”的方法。
一、土地区画整理的历史沿革土地区画整理最早源于德国,用于在有限的土地及资金条件下解决城市快速增长与基础设施匾乏之间的矛盾。
日本在二战后重建过程中摸索出了一套成熟的土地区画整理技术。
土地区画整理是日本城市开发中历史最长的重要手段,发挥了重大作用。
日本土地区画整理制度开始于19世纪70年代,起初是依据《可耕地法》和1899年颁布的《土地整固法》施行。
日本的土地区画整理的原型是1910年的《耕地整理法》中的农地地权交换制度。
由于战后重建的需要,城市开发强度对土地的需求越来越强烈,1919年颁布实行了第一部相关法律—旧的《城市规划法》,又进一步将其确定为提供城市环境的一种方法,作为城市规划的实现手段,这是最初在法制上确立土地区画整理的地位。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和1923年关东大地震后,土地区画整理在东京、横滨等地作为震后复兴规划的主要实施手段得到广泛的应用。
1954年,“土地区画整理法”作为单独法规正式颁布实施。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日本土地管理经验对我们的启示靳凤梅 (哈尔滨市国土资源局道外分局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0) 日本和中国都属于人多地少的国家。
为了保护有限的土地资源,合理组织土地利用,促进国民经济发展,保护人民基本生存条件,日本实行了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且已比较成熟,有许多地方值得我国借鉴。
1 日本土地资源概况日本国土面积为377835k m2,境内多山,国土的三分之二被森林所覆盖,其中森林面积占66.5%,农用耕地占13.3%,住宅用地占4.6%,河流湖泊占3.5%,道路占3.2%,荒野占0.7%,其他占8.1%。
,平原和盆地主要耕种水田、台地和山坡主要耕种旱田,牧场和草地极少。
2 日本的土地管理法制特征一是土地立法完善。
日本的土地立法十分完善,已形成了纵横交错、系统完善的土地资源管理法律体系。
国土管理各领域的全国性法律数量多、涉及范围广,由国家颁布的国土管理方面的基本法律达40多部;每项法律之后,都附有非常繁多的施行令、施行规则以及解释立法条文的规定等附属法律、规定;每项法律法规条文具体、细致、针对性强,因而可操作性强,执行过程中很少因法律的模棱两可问题引起争议。
二是土地执法严明。
有关国土管理法律法规的制定、颁布和实施在日本都是全国统一的,无论国土管理部门、国土管理相关部门,还是土地所有者和使用者,都必须遵守。
这种公正、独立的土地执法体系成为国土资源管理法律法规得以贯彻的根本保障,确保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三是指导思想科学。
日本在制定土地管理法律法规时,特别重视资源和环境保护,强调土地的可持续利用。
日本在战后就强调在充分开发国土资源的同时注重对资源和环境的保护。
这种认识自1974年制定《国土利用计划法》开始,得到了进一步加强。
3 日本的土地市场管理一是土地供应与总量控制。
日本土地政策的借鉴与启示政府必须坚持以民众利益为主导的方针,过分重视少数利益集团的利益,而忽视最大多数民众的利益,势必累积出大问题,而产生爆发性的崩溃明治维新的土地改革与寄生地主制度的形成从明治维新开始,日本走向工业化道路,封建土地所有制成为资本主义工业发展的严重阻碍。
明治维新以后,明治政府一方面推广置产兴业,引进近代资本主义的工业生产、技术和体制,一方面力图改变这种不合理的封建农村土地制度,解放农业生产力。
1873年7月,明治政府颁布“地税改革令”,其改革适应了资本主义发展对农业生产和土地的需求,获得了稳定、大量的地税收入,保证了明治政府的财政收入和运作,对于明治政府推动近代工业化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但是,这种改革很不彻底,全国三分之一将土地典当、抵押的农民失去了土地,被迫沦为佃农。
土地很快就集中到有钱有势的地主手中,这部分农民除了负担有所减轻以外,依然没有土地。
寄生地主阶层成了农村经济的主导,严重地阻碍了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
农民依然贫穷,寄生地主不思进取,也无力推动农业生产技术的大幅度提高,致使日本的国内市场十分狭小,很难正常发育。
明治初年地税改革其进步意义是巨大的,但其改革在农村不仅保留了寄生地主制度,而且,耕者无其田。
日本国内资本主义生产由于农村严重的封建残余而得不到充分的发育,只能通过对外扩张来获得新的资源和市场。
因此,寄生地主土地所有制成了阻碍日本经济和工业化进一步发展的桎梏。
战后农地改革与畸形土地问题战后佃农与寄生地主之间的矛盾日趋激化,寄生地主害怕土地改革而开始大规模夺取佃农的土地,佃农的反抗也十分激烈,导致日本农村存在发生革命的态势。
在这种背景下,美国占领军和日本政府被迫加快土地改革的进度。
战后日本农地改革意义重大:寄生地主阶级被彻底消灭,有利于解放生产力,推动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农民参与农村管理,稳定了日本战后农村的政治基础,缓和了因为土地制度而带来的农村矛盾;实行固定货币地租比明治时期的改革更加彻底;改革的宗旨在于保护自耕农,加强了对耕地转移买卖的限制,有利于小农长期保有土地耕种,但不利于土地转移用于资本主义的大生产。
日本国土空间用途管制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作者:暂无来源:《资源导刊》 2021年第2期朱红日本是一个国土面积狭小、人口密度高、土地资源匮乏的国家,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土地资源的稀缺性与国土空间有限性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严峻的现实迫使日本较早地探索国土空间的宏观调控与管理。
19世纪末,日本从建立土地用途管制开始,不断丰富和完善森林、海洋、草原等各类生态空间用途管制的类型、目标、手段、方式等,逐步建立覆盖全区域、全要素的国土空间用途管制体系,形成了以土地利用规划为主,其他各域管制措施和手段密切配合的用途管制制度。
日本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发展历程20世纪初,日本颁布了《都市计划法》,将都市划分为市街化促进区域和市街化控制区域,并对居住专用地域、工业专用地域的建筑物标准、高度、用途、绿化率等做了系列规定。
《森林法》对不同林种的所有权、经营权和使用权进行了规定,提出构建森林计划体系,确立保安林制度,明确森林总产量的增长和生产率的提高是具体指标。
近年来,日本提出海洋强国战略,将海洋空间开发作为国家生存优先开拓的领域。
21世纪以来,每隔五年颁布一部《日本海洋白皮书》,先后提出对海洋实施全面管理、成立海洋信息中心、制定海洋政策大纲和海洋基本法、加快海洋政策的实施等措施。
日本目前没有专门的湿地保护法律,有关湿地保护分散在单项自然资源或特定区域保护立法中,如《鸟兽保护及狩猎法》《河川法》等。
日本湿地众多,为更好地保护湿地,近年来,日本成立了“湿地保全委员会”,拟制定一部专门保护湿地生态系统的“湿地保全法”。
《牧野法》规定通过采取适当措施管理牧场并防止牧场退化,不得随意转让割草放牧地所有权,对于草地面积达到30公顷以上的,州长指定了一个受保护的农场,明确改善或保护的目标和计划。
日本国土空间用途管制框架体系管制层级与职权划分。
日本的土地、水、矿产、森林、草原、海洋等国土空间管制主体主要集中在国土交通省和农林水产省。
在众多自然资源中,日本把土地资源和水资源作为自然资源管理的主轴单独提取出来。
资源行政管理与法制建设收稿日期:2018-09-12;修回日期:2018-09-29▲ 基金项目:原国土资源部部门预算项目“基于市场动态监测的国土资源形势分析与战略实施评估”(121102000000150006)▲ 作者简介:邓锋(1978—),男,山东省枣庄市人,中国国土资源经济研究院副研究员,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自然资源管理和形势分析研究工作。
摘 要:日本自然资源管理的特点有:水与土、海并列为空间载体统一管控,分类管理提升自然资源管理专业化水平,高度重视战略规划,资源管理与环境管理有效衔接,强化综合协调缓解海洋分散管理的困境。
日本重视水和流域在国土空间规划中的作用,推进综合管理下的自然资源分类管理,实施基于生态的自然资源综合管护,强化自然资源战略规划的长期应用性和法律效力等经验值得我国自然资源综合管理借鉴。
关键词:日本;自然资源管理;体制框架;特点;经验借鉴中图分类号:F407.1;F0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6995(2018)10-0010-04DOI:10.19676/ki.1672-6995.0000169当前日本自然资源管理的特点与借鉴■邓 锋1,2(1.中国国土资源经济研究院,北京 101149;2.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北京 100083)The Characteristics and Reference of Natural Resources Management Currently in JapanDENG Feng(1.Chinese Academy of Land & Resource Economics, Beijing 101149; 2.School of Earth Sciences and Resource, China Univesity of Geosiences(Beijing), Beijing 100083)Abstrac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natural resources management in Japan are as follows. Firstly, water, land and sea are listed as the spatial carrier for centralized administration. Secondly, the classified management has been improved the professional level of natural resources management. Thirdly, the strategic planning was highly emphasized. Fourthly, resource management and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are effectively linked. Fifthly, the comprehensive coordination of marine management has been strengthened to alleviate the dilemma of decentralized management. Japan has paid attention to the role of water and basin in territory development plan, promoted the centralized administration according to comprehensive management of natural resources, implemented the comprehensive management of natural resources based on ecology, and strengthened the long-term applied and legal validity of the strategic planning of natural resources. The experience is worthy of reference for China's comprehensive management of natural resources.Key words: Japan; natural resources management; systemic framework; characteristics; experience and reference0 引言日本自然资源禀赋具有自身的特征。
··2016年第15期□张合林日本的农地资源保护及借鉴摘要:本文首先阐释了日本农地保护的背景和农地制度发展历程;其次研究总结了日本的农地资源保护制度及政策;最后指出了日本农地保护的特点与借鉴:通过法律和规划实行严格的农地保护,城市化与农地保护相互协调发展,以农地保护制度创新驱动有效保护农地。
关键词:农地;农地制度;保护制度;借鉴;日本文章编号:1004-7026(2016)15-0111-02中国图书分类号:F301文献标志码:A(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河南新郑451150)本文DOI:10.16675/14-1065/f.2016.15.085日本是一个由4个大岛以及其它3900多个小岛组成的岛国,国土总面积狭小,农地资源极其贫乏,人均耕地面积只占我国的1/3,这一基本国情形成其以小规模农户家庭土地经营为主的模式,这与我国的农户家庭土地承包经营模式相类似。
然而,如何在城市化进程中保障农地不受威胁,并且提高农地的使用效率,我们可以从日本农地保护的成功经验中得到启示和借鉴。
1背景日本的农地资源十分匮乏,国土中耕地面积为461万hm 2,人均耕地面积仅为0.09hm 2。
而且65%的土地为私人所有,公有土地只占35%,且多为不能用于建设的森林地和原野。
日本的城市大多是由城下町发展而来的,所谓城下町是日本封建时期的武士和从事工商业者的聚居地,大多位于封建领主所辖城区的周边地区。
[1]二战以后,高速推进的工业化、城市化使大量农地被城市侵占,最终造成耕地的大量减少[2-3]。
根据国际粮农组织(FAO )的数据库显示,在1961—2011年的51年间日本耕地总量的变化如表1所示。
2日本农地制度发展历程二战后日本农地制度发展大概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46年“农地改革”到1970年第二次修改农地法为止[4]。
实现“耕者有其田”是这一阶段农地政策法律的目标[5]。
保护耕作者的利益和土地农民所有是本阶段农地政策的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