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研究(从唐诗到宋诗)
- 格式:ppt
- 大小:443.02 KB
- 文档页数:7
唐宋诗歌研究绪论:诗词文体特征比较一、和音乐的关系的差异1、所配的音乐体系不同雅乐、清乐;燕乐2、配乐的方式不同“以乐就诗”;“以诗就乐”二、外部形式的差异1、词的句式长短不齐;2、词的句法灵活多样;3、词的押韵上的多种新变;4、词的对仗多样三、题材内容的差异偏重政治主题,以国家兴亡、民生疾苦、胸怀抱负、宦海浮沉等为主要内容,主要抒发“大情”;以描写男欢女爱、相思离别为主,主要抒发“小情”,特别是有关男女之情。
四、风格的差异诗庄词媚五、语言特色的差异典雅;精美第一章唐诗与科举制度文化一、唐代科举制度的特点1、科目繁多。
2、录取者甚少。
3、以诗赋取士为主4、进士声名显赫5、行卷之风盛行6、权贵干预科举二、唐代科举制度对唐诗的影响1、科举以诗赋取士,诗成为了唐代文人进身仕途的阶梯,因而大大激发了唐人的诗歌创作热情。
2、为适应科举考试之需,唐王朝大办学校,为唐诗的繁荣发展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人才。
3、唐代科举以诗赋取士,对诗歌格律的要求特别严格,因而有效地促进了诗歌格律的普及与诗歌创作艺术的提高。
4、唐代科举考试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文化现象,促进了一批以科举考试为创作题材的行卷诗、应试诗、入第诗、落第诗的繁荣发展,使一代唐诗呈现出五彩缤纷的艺术局面。
第二章唐诗与婚姻家庭文化一、天作之合1、才子佳人型2、征衣题诗型3、红叶题诗型二、别离之苦三、外遇之痛四、节妇之德开拓思路1、唐诗与唐人的生活方式(读书、玩月、漫游、宴集、结社、娱乐、宿妓……)2、唐诗与隐逸文化、女性文化、外交文化、军旅文化、书法绘画艺术、地域文化、农业文化、商业文化、道教文化、佛教文化、酒文化、茶文化、梦文化、安史之乱、杨贵妃……3、李杜之争、唐宋诗之争……佛教文化佛教文化的广泛传播,导致唐人思想观念与艺术思维方式的变化二、诗入佛门,导致诗歌创作题材、艺术境界的佛化三、一代诗僧的崛起第三章宋词与民俗一、民俗的基本特点一)地域性(二)民族性(三)历史传承性二、民俗与宋词分类一)节序民俗——节序词(二)礼仪民俗——礼仪词(三)花卉民俗——花卉词(四)宴饮民俗——宴饮词(五)其他民俗(医药、游艺、服饰、饮食、居住、器用、交通、生产、巫术、迷信、工艺等等)第一节节序词1、元宵词徽宗年间元宵节之“窃杯女子”宋代元宵词的特点:第一,元宵词扩大了宋词的创作领域。
唐诗宋词研究唐诗宋词研究古典诗词修辞法浅说古典诗修辞法浅说⼀、设问:藉问话的语⽓来表达意念,可加强⽂句语势。
1 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李⽩:清平调)2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回?(王翰:凉州词)3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居易:琵琶⾏)4 不知细叶谁裁出?⼆⽉春风似剪⼑。
(贺知章:咏柳)古典诗修辞法浅说⼆、夸饰:夸张铺饰超过客观事实,造成加强印象的作⽤。
1 ⽩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李⽩:秋浦歌)2 笔落惊风⾬,诗成泣⿁神。
(杜甫:寄李⼗⼆⽩⼆⼗韵)3 似将海⽔添宫漏,共滴长门⼀夜长。
(李益:宫怨)4 霜⽪溜⾬四⼗围,黛⾊参天⼆千尺。
(杜甫:古柏⾏)古典诗修辞法浅说三、譬喻:根据类似的联想,运⽤另外的事物来形容原来的事物。
这个修辞⽅法是由“喻体”、“喻依”、“喻词”三者配合⽽成。
“喻体”,是所要说明的事物;“喻依”,是⽤来⽐⽅的另⼀事物;“喻词”,是联接喻体和喻依的语词(如、像、似、犹如、彷佛、好像……)。
1 嘈嘈切切错杂弹,⼤珠⼩珠落⽟盘。
(⽩居易:琵琶⾏)2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两兔傍地⾛,安能辨我是 雄雌(⽊兰诗)3 飘飘何所似?天地⼀沙鸥。
(杜甫:旅夜书怀)4 ⿊云翻墨未遮⼭,⽩⾬跳珠乱⼊船。
(苏轼:望湖楼醉书)古典诗修辞法浅说四、转化:转变某事物原来的本质,化成另⼀种本质不同的事物加以描述。
甲、⼈性化 — 拟物为⼈(拟⼈法)⽉既不解饮,影徒随我⾝。
(李⽩:⽉下独酌)⼄、物性化 — 拟⼈为物在天愿作⽐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居易:长恨歌)丙、形象化 — 拟虚为实(使抽象的观念具体化)桃花潭⽔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李⽩:赠汪伦)古典诗修辞法浅说五、映衬:利⽤两种不同(或相反)的观念或事实互相对⽐,使其意义明显。
1 战⼠军前半⽣死,美⼈帐下犹歌舞。
(⾼适:燕歌⾏)2 朱门酒⾁臭,路有冻死⾻。
(杜甫:⾃京⾄奉先县咏怀五百字)3 少⼩离家⽼⼤回,乡⾳⽆改鬓⽑摧。
唐诗宋词鉴赏与研究1. 简介唐诗宋词是中国文化中的瑰宝,代表了古代文学的巅峰。
唐朝(618年-907年)和宋朝(960年-1279年)分别是中国文学史上最著名和重要的两个时期。
在这两个时期中,许多优秀的诗人和作品出现,为后世留下了丰富多样的艺术遗产。
2. 唐诗鉴赏2.1 唐诗特点唐代是古代华夏民族创作力最旺盛的阶段之一,其特点包括音乐性强、意象丰富、情感真挚等。
这部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 音乐性:探讨唐诗使用平仄韵律、押韵等技巧,在语言中呈现出音乐般的美感。
- 意象描写:介绍唐诗经常运用典型意象来表达情思与感受,如花、月、山水等。
- 情感真挚:探究唐诗以真实感情为主线,抒发内心情感与社会风貌。
2.2 唐诗代表作品列举几首代表性的唐诗,包括作者、题目和内容的简要介绍,并分析其艺术特色。
3. 宋词鉴赏3.1 宋词特点宋代是中国文学史上另一重要的时期,宋词在唐诗的基础上有了新的发展。
这部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 抒情与写景:介绍宋词善于抒发个人情感,并融入美好景色的描写,形成以意境为核心的艺术风格。
- 婉约派与豪放派:对比宋代两大流派的特点和代表作品。
3.2 宋词代表作品选择几首具有典型意义的佳作,解读其内涵与艺术手法。
4. 唐诗宋词研究4.1 研究方法和工具介绍现代对唐诗宋词研究所使用的方法和工具,如文本分析、批评理论等,在数字化时代借助计算机技术进行全面归纳整理。
4.2 研究成果与影响概述唐诗宋词研究的成果和对文学、历史、音韵学等领域的影响。
5. 结论总结唐诗宋词鉴赏与研究的重要性,强调其对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和美学意义的贡献,并呼吁对唐诗宋词进行更广泛而深入的研究。
唐诗宋词的解读与研究唐诗、宋词堪称中华文化的瑰宝,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精湛的艺术价值。
自唐宋以来,唐诗宋词就成为了许多文人雅士的研究和借鉴对象,更成为后人的研究方向之一。
一、唐诗研究唐代是中国文学史上极为辉煌的时期,唐诗更是达到了巅峰。
从唐初到高盛,大量优秀的诗人、诗篇涌现出来,其中的唐太宗、杜甫、白居易、李白等诗人作品至今仍然声名鹊起。
李白是唐朝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诗句以豪放、奔放、畅达著称。
其中《将进酒》诗成为了中国诗歌史上最为著名的诗篇之一。
诗中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等,充分展现出李白的豪放情怀和不羁风骨。
杜甫则是唐代最具思想性和社会关怀性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所表现的人文精神、时代精神和个性艺术风格具有强烈的代表性。
杜甫的《登高》、《赤壁怀古》、《三吏》等诗篇成为了唐诗代表作品,其反映的时代背景、人文情感和独特艺术风格对后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宋词研究宋代词人们的表现手法更加精致多样,他们往往从情境入手,抒发自己的感情和思考,具有强烈的纪实性和情感性。
宋词的主题更具备时代性和人文性,表现出了一种新的文化精神和审美趣味。
苏轼、辛弃疾、柳永、李清照等都是宋代词人中的佼佼者。
苏轼的词充满了豪放气息和思想性,具备卓越的艺术品位和个性魅力。
他的《水调歌头》、《江城子》、《念奴娇·赤壁怀古》词被喻为宋代词的绝唱,是中国古典文学史乃至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精品之一。
辛弃疾是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辞章家和爱国词人,他的词歌咏爱国思想、民间生活和自然风光,表达了他对时代和祖国的热爱情感,具有强烈的时代色彩和人文关怀。
柳永和李清照是北宋时期的女词人,她们的词多以离愁别绪为主题,表现出女性柔情和婉约风姿,婉约细腻、唯美清新,被誉为“婉约派”的代表人物。
三、唐诗宋词的价值唐诗宋词作为中国文学、艺术乃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和文化价值。
唐诗的艺术风范和思想情感,蕴含着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底蕴,为后世文学和文化造就了独特的源头。
唐诗宋词研究唐诗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的宝贵遗产,对于研究古代文学、文化、历史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为唐诗宋词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唐诗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鼎盛时期,创作出了大量优秀的诗作,具有深厚的艺术价值和思想内涵。
唐诗运用精炼的语言、深刻的意象和优美的韵律,表达了作者丰富的感情和思考。
研究唐诗可以了解古代文人的思想观念、社会风貌和文化内涵,对于了解唐代社会、政治、经济等方面具有重要帮助。
唐诗有着不同的流派和风格,如咏史、山水、田园等。
研究唐诗可以探讨不同流派的发展变化和特点,了解不同地域和时代的文学风貌。
同时,唐诗也具有一定的艺术规律和特点,如五言绝句、七言绝句、律诗等。
研究这些艺术规律和特点可以进一步了解古代文学的创作技巧和审美观念。
宋词是唐诗之后的重要文学形式,与唐诗相比,宋词更加注重情感的表达和人物的塑造。
宋词以其优美的词音、细腻的描写和深沉的思考受到了广泛的赞誉。
研究宋词可以了解宋代文人的思想观念、审美情趣和人生态度,对于理解宋代社会、文化和人性有重要意义。
宋词也涌现出了不同的流派和风格,如豪放、婉约、婉约等。
研究宋词的流派和风格可以了解不同文人的创作特点和追求目标。
同时,宋词还有一些特殊的词牌和曲调,研究这些特殊的艺术形式可以进一步了解古代文学的多样性和变化。
唐诗宋词的研究对于传承和发展古代文学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研究唐诗宋词,可以发掘古代文学的瑰宝和优秀作品,为后人的创作提供借鉴与启示。
同时,研究唐诗宋词还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特点和演变,提升对中华文化的认知和理解。
总之,唐诗宋词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
通过深入研究唐诗宋词,可以进一步了解古代文人的思想观念、审美情趣和人生态度,对于传承和发展古代文学具有重要意义。
唐诗研究报告唐诗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被誉为"诗的黄金时代"。
在唐代,诗人们以娴熟的艺术技巧和独特的表达方式,描绘了一个个精彩的画面和深刻的人物形象,表达了他们的心灵世界和社会观察,成为了中国文化的瑰宝。
研究唐诗包括对其创作背景、艺术特点、主题和影响等方面的探讨。
首先,唐诗的创作背景是唐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环境。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而繁荣的时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兴盛,这为诗人们提供了充足的素材和创作环境。
其次,唐诗的艺术特点主要表现在形式和语言上。
唐诗多为四言、五言、七言和八言古诗,形式简练,节奏优美。
语言上注重意境的营造和诗情的表达,以及对形象、音韵等方面的精心处理。
再次,唐诗的主题广泛而多样,既有描写自然景物和咏史抒怀的,也有抒发个人情感和表达社会思潮的。
最后,唐诗对后世的影响深远。
唐诗以其卓越的艺术成就和深植于人民内心深处的情感共鸣,影响了后世文人的创作风格和表达方式。
在研究唐诗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借助于文献资料、史书和研究成果,对唐代诗人的生平经历、创作背景和作品进行收集和整理。
同时,我们还可以进行文本分析、比较研究和批评解读,探索唐诗的艺术形式、意义和价值。
此外,我们还可以通过对唐诗的影响和传承进行研究,分析唐诗在后世文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唐诗研究的意义在于深入理解和传承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
唐诗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了解中国古代社会、思想和审美观念的重要途径。
同时,唐诗的艺术魅力和情感共鸣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审美享受和心灵慰藉的方式。
因此,研究唐诗不仅有助于增进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也有助于我们在现代社会中寻求心灵的安慰和启迪。
而对唐诗的研究也需要我们加强对古代汉字的理解和对古代中国社会的了解,从而提高我们的学术水平和人文素养。
唐诗的研究报告唐诗的研究报告一、引言唐诗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之一,以其优雅的艺术风格和深远的思想内涵而闻名于世。
自唐代以来,无数文人墨客对唐诗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传承,使得唐诗成为我们国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旨在对唐诗的特点、发展历程和影响进行简要分析和阐述。
二、唐诗的特点1. 短小精悍:唐诗追求简洁明快的表达方式,篇幅较短,每首诗通常只有四句,每句一般七言或五言。
2. 以意境为中心:唐诗注重给读者留下深刻而美好的印象,通过描写景物、抒发情感等手法创造出独特的意境。
3. 抒发真情实感:唐诗常常表达作者真实的思想和情感,贴近现实生活,深入民心。
4. 巧用修辞手法:唐诗运用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等,使诗歌语言更加生动有趣。
5. 追求音韵的美:唐诗注重音韵和韵律的和谐,使得诗歌更具节奏感和韵味。
三、唐诗的发展历程唐诗的发展历程可大致分为初唐、盛唐和晚唐三个阶段。
1. 初唐时期(618年-713年):初唐时期的唐诗注重以气势磅礴的表达方式展现壮丽的景象,成为后来唐诗的奠基之作。
代表作家有王勃、杨炯等。
2. 盛唐时期(713年-755年):盛唐时期的唐诗在形式上更为成熟,内容更为丰富。
代表作家有王之涣、杜甫、李白等。
3. 晚唐时期(755年-907年):晚唐时期的唐诗注重自由奔放的艺术表现,各种风格和思想流派并存,代表作家有白居易、杜牧等。
四、唐诗的影响唐诗不仅仅是文学的艺术品,更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
它对后来的文人影响深远,以至于有"唐宋八大家"的称号。
同时,唐诗也广泛流传到世界各地,对世界文学史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唐诗的精神内核,如崇高的志向、高尚的人格和勤劳智慧的品质,至今仍然被人们所崇敬和追求。
五、结论综上所述,唐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了中华文化的瑰宝。
其特点主要体现在短小精悍、意境、真情实感、修辞手法和音韵美等方面。
唐诗经历了初唐、盛唐和晚唐三个阶段的发展,在这期间涌现出许多优秀的作品和作家。
唐诗宋词元曲的文学研究唐诗宋词元曲是中国古典文学的四大文体之一,也是世界文化宝库中不可忽略的部分。
在中国文化的长河中,唐诗宋词元曲的地位堪称无与伦比。
唐诗宋词元曲,作为中华文化的代表,拥有无数的精品之作,其文学价值也被多个国家和地区所推崇和传承。
今天我们要谈谈唐诗宋词元曲的文学研究。
一、唐诗宋词元曲概述唐代是诗歌黄金时期,唐诗风华绝代。
然而,唐代的文学并不仅有诗,还有散文和小说等体裁。
宋代的文学则更加丰富多样,宋词的出现为唐诗之后的文学史增添了丰美色彩。
此外,元曲是元代文学的代表之一,它的出现进一步丰富了中国文学的表现形式。
二、唐诗宋词元曲的文学特点1.唐诗的句式朴实、音韵繁华。
在字数上限制较少,形式更加自由。
2.宋词则更加注重词意的表达,笔触也相较唐诗而言更加细腻。
与唐诗不同的是,宋词从字数限制、语句篇幅等方面具有更多的规定。
3.元曲起源于南戏和北曲,由于它的表演语言是白话,更易引起观众的共鸣与情感共鸣。
三、唐诗宋词元曲的研究价值唐诗宋词元曲不仅文学上的价值可观,更是中国人民文化的一部分,对于民族感情的鼓舞和弘扬有着重要的作用。
同时,唐诗宋词元曲可以对我们的生活有所启示。
文学的经典与灵魂,可以使得我们更理性与情感并存,更能思考和发现生活中的美好与幸福。
此外,唐诗宋词元曲也承载着中华文化丰富的历史记忆。
它们不仅是经典的文学作品,更是中华文化的重要遗产,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四、唐诗宋词元曲对世界文化的影响唐诗宋词元曲不仅是中国文化的瑰宝,更被认为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忽略的部分。
它们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国际上颇受好评和认可。
唐诗作为华夏文化的代表之一,深受许多国家和地区的喜爱和推崇。
宋词则在越南、朝鲜、日本等国发展出了独特的风格和流派。
元曲则在中国民间被广泛传唱,成为文化交流和国际传播的重要窗口。
五、结语唐诗宋词元曲作为中国文化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已经有了数千年的发展历程。
虽然时代变迁和社会进步了,但唐诗宋词元曲不失为中国文化的宝藏。
唐宋诗词研究教学大纲(马东瑶)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对唐宋诗词文体之发展流变及重要诗人、词人的创作特色有更进一步的了解,提高学生分析作品和文学现象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和学时分配(一)唐宋诗概论:“诗分唐宋”学时1主要内容:唐诗与宋诗是两种诗歌审美类型,具有不同特征。
一般来说,唐诗以丰神情韵见长,宋诗以筋骨思理取胜。
唐诗与宋诗既判然有别,又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宋诗既继承唐诗,又自辟新路。
唐诗与宋诗并非仅为时代之别,还与审美主体的体格性分有关。
教学要求:了解唐诗与宋诗的基本特征。
把握唐诗与宋诗的不同和联系。
思考、讨论:如何理解钱钟书“诗分唐宋”之论?(二)第一章:王孟与盛唐山水田园诗学时2主要内容: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谢灵运开创了山水诗,盛唐之后,田园诗和山水诗获得融合的机会。
盛唐田园诗人把审美目光更多地投向隐居环境的外在美,注意到在陶诗中尚未被充分表现过的田园意趣。
盛唐田园诗追求平和宁静和优雅高尚的审美趣味。
盛唐诗人吸收和融合二谢写山水诗的经验,进一步把意象提炼到具有最高概括力的程度,使盛唐山水诗形成了富有韵外之致的特色和清空简远的意境。
王维:“诗中有画”与超越绘画。
孟浩然的“有我之境”与王维的“无我之境”。
教学要求:盛唐山水田园诗的起源。
盛唐山水田园诗的特点。
王维、孟浩然山水田园诗的特点。
思考、讨论:苏轼对王维“诗中有画”的评价是否恰当?(三)第二章:岑参与盛唐边塞诗学时2主要内容:唐代是一个重视武功的朝代,士人很有到边塞去建功立业的豪情,于是诗歌得以离开宫廷的狭小圈子,走向关山和塞漠,边塞诗由此兴起。
盛唐边塞诗:王翰《凉州词》、王之涣《凉州词》、李颀《古从军行》、王昌龄《出塞》、《从军行》,壮观景象中兼具豪放与悲凉之情,并体现人文关怀。
盛唐边塞诗的代表诗人:岑参。
诗歌昂扬热烈、奇逸挺拔,体现典型的盛唐风采。
与高适诗有截然不同的特色。
教学要求:盛唐边塞诗的特点。
岑参诗的艺术特色。
岑参诗与高适诗的区别。
唐诗宋词研究《唐诗宋词研究》一、唐代文学发展历史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文学时期,也是中国古典文学发展的鼎盛时期。
唐代文学以杜甫、白居易为主,品位低俗,文采流派,使中国文学发生了新的变化,史称“诗风王朝”。
古典文学此时正处于“黄金时期”,盛行的文学派别有乐府诗、宋词、唐诗、文言文和古文解体诗。
唐朝文学的繁荣有赖于当时的社会经济和技术发展。
唐朝有着启蒙思想,特别是儒家的深入思考,给人们的思维带来了新的开端。
同时,唐朝的政治发展也极大地推动了文学的发展。
使用文艺作为政治工具、贴合贴地方情况和发展更多形式的文学创作,成为了唐朝政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后来的时代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唐朝对文学的发展也有着极大的影响。
在所有古代文学派别中,唐朝文学以它宏大的视野和生动的构思而著称,它可以说是唐朝文化史上最受欢迎的一次进步。
它的影响一直持续到当今,其作品被后人说唱,被千百世代观赏和欣赏,也被不同的文化背景、文化圈和读者持续推崇和传颂。
二、宋词及其演变宋朝是我国文学史上以宋词为代表的一个时期。
宋朝以其高雅、脱俗的“宋词”陪伴着中国人民走过了几百年的历史,其影响力是巨大的。
宋词的演变过程也不容小觑。
它的发展主要是受到宋朝社会经济的变化所支配的。
宋代的社会经济发展,使宋词得以发展和壮大,产生了诸多新的创作形式,其影响深远。
古代的宋词很多内容都是描写山川风花雪月,尤其是描写乡村风景。
原来把乡村景色形象化,表现出丰富的抒情感情,但随着宋代社会中城乡发展的不断繁荣,宋词也跟着变化。
有许多作品开始聚焦城邑,把城市兴废、郊外风光以及时代变迁等精彩景象描绘得栩栩如生。
宋朝人广泛收集唐诗,赋诗效应也在宋朝开始产生。
宋朝人实现了以《花间集》和《清弄阁诗话》等为中心的宋人的诗歌发展的古典文学的转向,宋代的宋词便产生了,乡土诗、集萃诗、鼓吹诗、思想诗这四种诗体也形成了。
在宋朝,文学家们既创造出了唐代大量的佳作,也创作了自己的作品,从新的角度审视宋词,为宋词的发展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唐宋诗比较研究内容摘要众所周知,唐宋诗歌在风格情调上有着整体性的差异,这也早已是诗学界公认的事实。
自南宋始,历代诗论家便十分重视二者的比较,且褒抑不一,其中较中肯的评述莫过于钱钟书先生《谈艺录》中诗分唐宋之论述:“唐诗,宋诗,亦非仅朝代之别,乃性格分之殊。
天下有两种人,斯分两种诗,唐诗多以丰神情韵擅长,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
简单地说就是唐诗重情,而宋诗逐理把握。
缘何形成这两种审美追求明显不同的诗歌范型,是深入了解唐宋诗分别的重要环节。
但是关于唐宋诗孰劣孰优的问题,历来见仁见智。
在此,本文通过唐宋两个不同朝代的社会背景和根据严羽在其《沧浪诗话》中的诗之五法:体制、格力、气象、兴趣、音节为划分,着力从这两大方面对唐诗和宋诗进行粗浅的比较研究。
关键词唐诗宋诗比较研究诗法正文中国是诗的国度。
从上古歌谣的起源,经历《诗经》《楚辞》到汉乐府民歌,再到梗概多气、志深笔长的建安诗风,穿过正始之音与太康风流,接着是晋宋诗歌和南北朝民歌,最终在盛唐时形成笔力雄壮、气象浑厚之诗,以至于越过“夕阳无限好”的晚唐风韵,见于深析透辟、以意见胜的宋朝诗歌,到这,中国诗歌的发展已经达到一个高潮。
然而,唐宋诗歌,在风格情调上有其整体性差异,这早已是诗学界公认的事实。
自南宋始,历代诗论家便十分重视二者的比较,且褒抑不一,其中较中肯的评述莫过于钱钟书先生《谈艺录》中诗分唐宋之论述:“唐诗,宋诗,亦非仅朝代之别,乃性格分之殊。
天下有两种人,斯分两种诗,唐诗多以丰神情韵擅长,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
简单地说就是唐诗重情,而宋诗逐理把握。
缘何形成这两种审美追求明显不同的诗歌范型,是深入了解唐宋诗分别的重要环节。
但是关于唐宋诗孰劣孰优的问题,历来见仁见智。
在此,本文通过唐宋两个不同朝代的社会背景和根据严羽在其《沧浪诗话》中的诗之五法:体制、格力、气象、兴趣、音节为划分,着力从这两大方面对唐诗和宋诗进行粗浅的比较研究。
首先,唐宋诗都深刻体现着各自时代的烙印。
小学生唐诗宋词研究报告
报告主题:小学生唐诗宋词研究
一、引言
唐诗宋词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一直以来都受到人们的喜爱和推崇。
唐诗以其深厚的功力和卓越的艺术成就,被誉为古代诗歌的巅峰之作。
宋词则以其婉约的风格和精细的描写,吸引了无数读者的目光。
本次研究旨在探究小学生对唐诗宋词的认知和理解程度,以及对其所产生的影响。
二、唐诗宋词的背景
1. 唐宋时期的社会背景和文化氛围
2. 唐诗宋词的特点和流派
三、小学生对唐诗宋词的认知和理解程度
1. 小学生对唐诗宋词的接触机会和方式
2. 小学生对唐诗宋词的阅读和欣赏情况
3. 小学生对唐诗宋词的理解和解读能力
四、小学生对唐诗宋词所产生的影响
1. 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
2. 文化素养的增加
3. 情感世界的熏陶和塑造
4. 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的培养
五、小学生学习唐诗宋词的方法和途径
1. 在学校开设唐诗宋词课程的必要性
2. 利用互联网资源进行唐诗宋词学习
3. 组织唐诗宋词朗诵和创作比赛的推广
六、结论
通过对小学生唐诗宋词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到,唐诗宋词对于小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因此,我们有必要在教育中注重对唐诗宋词的传承和推广,让更多的小学生能够受益于这些古老而珍贵的文化遗产。
同时,我们也需要不断创新教学方式和方法,使唐诗宋词更好地融入到小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
唐诗宋词研究报告一、研究题目:中唐山水诗与贬谪文化研究二、本课题的目的与研究意义1、中唐诗歌在整个唐代诗歌史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而其中又尤以山水诗分量最重。
中唐山水诗与前代山水诗相比又有着自身独特的气质。
结合中唐历史,笔者发现中唐山水诗的独特气质与其时政治导致的贬谪文化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2、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希望能够通过分析中唐贬谪文化对中唐山水诗人的心理特征和情感倾向,从而进一步了解中唐山水诗的文学内涵——清冷疏淡的意境和愤激哀怨的基调。
三、本课题的研究现状目前学术界对于中唐诗、中唐山水诗之特色以及中唐贬谪文化均分别有一定程度的深入探析。
1、有关中唐诗的论述:宋严羽《沧浪诗话·诗体》;明高棅《唐诗品汇•五言古诗叙目•正变》;郭延礼《中国文学精神·唐代卷》;许总《唐诗体派论》;许总《论元和诗歌变态美特征的形成与走向》;许孝萱《漫谈中唐诗坛》2、专论中唐贬谪文学:尚永亮《贬谪文化与贬谪文学————以中唐元和五大诗人之贬及其创作为中心》;尚永亮《唐五代贬官之时空分布的定量分析》;谭琳《浅论唐代贬谪诗流变》等。
3、稍涉中唐诗贬谪文化色彩:戴伟华《唐代文学专论》;郭延礼《中国文学精神·唐代卷》等但是,对于鼎盛的中唐山水诗却少有专论,并且具体到中唐山水诗与贬谪文化之间的关系者就更是凤毛麟角了。
而更多的是将中唐贬谪诗人的山水诗作或归为山水诗或类为贬谪诗研究,这样的做法都不利于分析了解中唐山水诗与贬谪文化之间独特而深刻的关系。
四、本课题的研究内容与思路本课题针对课题研究之意义以及目前研究现状,亟欲通过分析中唐山水诗独特的创作内涵和诗人因贬谪遭遇而引起的心理特征与情感倾向变化,从而探索出中唐山水诗中隐含的贬谪情绪,反映贬谪文化在诗人创作中所产生的影响。
具体思路简列为以下提纲:1、中唐山水诗的独特气象——与盛唐山水诗比较中唐山水诗非常鼎盛,其山水诗风对盛唐山水诗风既有承袭又有突破,成了自身的独特气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