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讲解模板:顶枕部经胼胝体入路第三脑室和松果体区肿瘤手术
- 格式:ppt
- 大小:179.00 KB
- 文档页数:49
松果体区肿瘤手术入路(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关键词】松果体瘤;手术松果体区肿瘤的手术治疗历史已近百年,因其位置深在,与周围血管的关系密切,肿瘤病理组织类型多,性质不一[1,2],所以此区域手术治疗向来被认为是对神经外科医生极具挑战性的区域。
其手术指征的掌握、术式的选择一直是神经外科临床研究的热点和争论点[3,4]。
本文就目前松果体区肿瘤的手术入路做一综述。
松果体区以四叠体,松果体、缰核为界,胼胝体压部构成此区的顶部、中颞叶、枕叶、丘脑枕形成松果体区的侧界。
上蚓部是此区的底,第三脑室后壁恰位于松果体上方[5]。
松果体区肿瘤的最佳手术入路选择需要根据肿瘤本身的生长特征决定,包括肿瘤的发展方向、扩展程度,与Galen静脉系统的解剖关系和可能的病理诊断[6],另外还要考虑外科医生的经验以及对各种手术方式的熟练程度。
松果体区的手术解剖入路大致分为两个方向:松果体上方入路和松果体后方入路。
上方入路包括:(1)经胼胝体后入路(可分为经额胼胝体——穹隆间入路和经纵裂胼胝体入路)。
(2)额部侧脑室入路。
(3)颞枕侧脑室三角部入路。
后方入路包括:(1)枕下经天幕入路;(2)小脑上幕下入路;(3)幕上、下经窦联合入路等[7,8]。
近年国外亦有经导航内镜切除松果体区肿瘤的报道[9]。
在众多术式中,经胼胝体后部入路,经颞顶皮质侧脑室三角区入路因需要切开胼胝体现较为少用。
文献报道最常用的是小脑上幕下入路,其次是枕下经天幕入路[7,8,10~14]。
1 小脑上幕下入路1.1 历史及适应证 1911年,Krause首先在他的神经外科学教材中建议用小脑上幕下入路来做小脑蚓部和四叠体区的探查术。
1913年,他报道了1例10岁儿童的病例,这是第一例成功切除松果体区肿瘤的报道。
1926年,Krause又报道了另外2例松果体区肿瘤切除术。
1971年,Stein发表了他的第一组6例病例报道,他使用现代的设备和手术显微镜,经幕下小脑上入路切除了肿瘤,后又有小脑上经天幕等多种改良型入路[3]。
经胼胝体-穹隆间入路手术切除10例第三脑室肿瘤*导读:第三脑室肿瘤类型多样,它的周围有丘脑、下丘脑、willis动脉环及静脉系统,手术难以全切除,并发症较多。
……第三脑室肿瘤类型多样,它的周围有丘脑、下丘脑、willis动脉环及静脉系统,手术难以全切除,并发症较多 .北京三博复兴脑科医院自2004年4月至2007年4月间经胼胝体-穹隆间入路手术切除第三脑室肿瘤共10例,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10例第三脑室肿瘤病例中男性为6例,女性为4例;年龄为7~46岁,平均为19岁.临床表现:8例以头痛、呕吐等高颅压表现为首发症状,伴脑积水,以视物不清、多饮、多尿为首发症状者为2例。
1.2 手术方法患者取仰卧位,取右额发际内马蹄形切口,内侧到中线,后界到冠状缝后1.0~2.0cm,外侧距中线约5cm,皮瓣向前翻,冠状缝与矢状缝交界处及冠状缝前约5cm处各钻孔1枚,铣刀开方型骨瓣,十字或弧形剪开硬膜并用细线悬吊,严格沿中线分离,找到胼周动脉中间的白色胼胝体,沿中线向外耳道假象连线分离并切开胼胝体,钝性分离透明膈,切开穹隆约2cm进入第三脑室.重新放置棉线和脑压板,充分暴露肿瘤,囊性病变先穿刺放液,实性肿瘤先瘤内分块切除减压,再沿周边分离,分块切除。
1.3 结果肿瘤全切除者为8例,次全切除者为2例,无死亡病例.病理诊断为间变星形细胞瘤为1例,室管膜瘤为2例,脑膜瘤为2例,颅咽管瘤为2例,丘脑内侧型胶质瘤为3例.最长随访2年6个月,未见复发.术后5例出现多饮多尿,1例出现中枢性高热,治疗后好转;并发脑积水2例,行脑室腹腔分流术;术后6例给予放射治疗。
2 讨论对于第三脑室肿瘤的现代显微神经外科治疗原则是微侵袭、无创伤的前提下,尽可能全切除肿瘤。
Yasargil等主张顶部半球切开胼胝体,但此入路容易造成记忆障碍;一些学者主张经皮质侧脑室入路,但此入路需皮质损伤,极易损伤静脉系统;Poppen主张枕下小脑幕入路,但此入路在第三脑室中前份向两侧生长的肿瘤切除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