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建筑的美学神韵
- 格式:docx
- 大小:21.91 KB
- 文档页数:4
非遗中的东方美学东方美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它以其独特的审美观念和风格,深深影响了东方人的思维方式和艺术创作。
在非遗保护与传承中,东方美学成为了重要的创作主题。
本文将从艺术、建筑和文学三个方面探讨东方美学在非遗传承中的重要性。
东方美学在艺术创作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传统的中国绘画以水墨为主要表现手法,注重意境的把握和笔墨的运用。
画家通过表现自然景物的气势和神韵,将观者带入一种超脱尘世的境界。
例如,明代画家文徵明的作品《富春山居图》通过独特的构图和细腻的笔墨,展现了山水之间的和谐与秩序。
这种东方美学的表现方式,使观者能够感受到自然的力量和宇宙的奥秘。
在建筑领域,东方美学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传统的中国建筑注重与自然环境的融合,强调“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
例如,古代的园林建筑以其独特的空间布局和精致的工艺,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
苏州的拙政园和北京的颐和园都是中国园林建筑的代表作品。
这些建筑不仅体现了东方美学对于空间和形式的追求,也体现了人们对于自然与人文的敬畏与尊重。
在文学创作中,东方美学也起到了重要的引导作用。
中国古代文人常以自然景物为题材,通过诗词和散文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他们以细腻的笔触和深邃的意境,描绘了自然之美和人情之深。
例如,唐代诗人杜牧的《秋夕》以婉约的语言描绘了秋天的美景和人们的思乡之情。
这种以自然景物为背景的叙述方式,使读者能够感受到东方美学对于情感表达的独特魅力。
东方美学在非遗传承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它不仅丰富了非遗的艺术表现形式,也增添了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认同和情感追求。
通过艺术、建筑和文学的创作,我们可以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东方美学,使其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从美学角度欣赏钟塔建筑
千载,中国传统建筑文化,深受儒、道、释三家文化濡染,而尤为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为巨。
柳诒徵在《中国文化史》一书中曾说:“孔子者中国文化之中心也,无孔子则无中国文化。
自孔子以前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传,自孔子以后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开。
”在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史上,儒学历经汉代经学、宋明理学、清代朴学等文脉渐进流变,形成了一股波澜壮阔的文化洪流,强有力地影响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塑造了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孕育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美学神韵,映射着光辉灿烂的哲学智慧。
彩画是中国古代传统建筑装饰中最为突出的组成部分之一,从古传承至今,作为中国美学古代连接现代的重要一环。
西安钟楼作为中国现存钟楼中形制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座,其自身的装饰彩画也尤为夺目。
是中国建筑装饰中的杰出代表。
本文通过从钟楼彩画工艺技法、图案等方面解析,研究钟楼彩画的特征及其意义所指,并解读其中的美学的寓意与传统文化的内涵。
将西安钟楼彩画这种流传百年的中国之美德源起和塑造,如何演变而来,又得到了怎样的传承与发展
做了交代。
这其中无不体现出一种中国独特的底蕴与内涵。
我国古代建筑有着悠久的历史,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另一种延续方式。
古代建筑的建造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如权力、财力、物力及等级思想,因此建筑物有着很大的差别。
我国古代建筑主要分为四类:宫殿建筑、寺庙建筑、园林建筑、民居建筑。
各类型建筑是一个相对较为独立的体系。
一、布局审美中国古代建筑的结构和布局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我国大部分古建筑群体是主体建筑建造在中轴线上,左右两边以配殿辅佐,体现了我国古代的中庸思想。
无论是哪种类型的建筑,都和人这个主体密不可分。
中国古代哲学以天、地、人为一个宇宙大系统,追求天地人合而为一和宇宙万物的和谐统一。
老子提出了“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准则。
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不仅体现了古人的生活理想,而且从根本上成就了中国古代的文化精神。
环境是指相对并相关于某项中心事物的周围事物。
古人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由阴阳二气和金、木、水、火、土衍生出来的,这种思想对古代建筑也有着很深的影响,宫殿、寺院、园林、住宅的选址、方位都受这种观念的影响。
建筑物的选址对应着阴阳五行,而天上的星宿与地面方位是遥相呼应的,有着东方青龙、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北方玄武的“四象学说”。
我国北方建筑物大部分是坐北朝南。
这是由于受我国北方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的影响,朝南的建筑居住条件最好,冬暖夏凉。
二、意境之美我国古代建筑体现了集营造技术、文化、艺术为一体的和谐之美。
中国建筑技术与艺术在历史的发展潮流中,无论是材料、工艺还是内涵、形式,都明显区别于西方以柱式为主轴的建筑发展模式。
中国的大型建筑群体就像一幅优美的中国画,有着重写意、重传神、重表现的审美追求。
意境美是中国山水画发展成熟之后凸显出来的传统审美要求。
中国古代的匠师在用单体建筑组合建筑群体时,常常使用绿化对建筑物进行烘托。
三、色彩之美我国古代建筑在用色上十分讲究,色彩的使用是有规范的,不可以随意使用。
其一,通过将民俗文化观念与宗教观念相结合,确定色彩。
如,很多寺院的墙面使用红色或者黄色;道教建筑则以白色和黄色居多。
建筑之美自然神韵——读《中国建筑史》有感我一直都非常喜欢建筑,如果让我说中国最有价值最具代表性的文化艺术珍品,我可能会毫不犹豫地回答——建筑!《诗经小雅斯干》中有这样的描述“如跂斯翼,如矢斯棘,如鸟斯革,如翚斯飞。
君子攸跻。
”其言宫室之制,宫室如跂甚端正,檐角如箭有方棱,又像大鸟展双翼,又像锦鸡正飞腾,君子踏阶可上登。
这篇文章所描绘的建筑物华丽端正,自然舒适。
建筑是时代文化的集大成者,相比于瑰丽柔和的丝绸,建筑多了一份浓厚的时代感;相比于如冰似玉的秘色窑,建筑多了一份亲民的平易感;相比于精巧多彩的古家具,建筑多了一份世代传承的正统性。
建筑是凝固的艺术,是沧海桑田时代风采的见证,是天人合一对宇宙自然阴阳太极之道的感悟,是中华千千万一直处在社会底层的能工巧匠智慧的结晶!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西安人,大雁塔、华清池、碑林,无数的建筑物向我展示着中国汉唐文化的厚重与绚丽,然而,现代人的钢筋混凝土已经逐渐的涌入古城,宁静的风景区外,高耸的吊塔和轰隆的机器声随处可见、随处可闻,冰冷与丑陋是我对这些高楼大厦的感觉,这些庞然大物已经失去了建筑最动人之处——和谐,人类属于自然,建筑也应当融入自然,中国的木结构,庭院里的叠山理水,神秘玄学的风水,不正代表着我们对自然的尊敬?可是在这个迅速发展的社会,在这个人类自负心理不断膨胀的时代,人们似乎并没有意识到与自然和谐这一点,或者说虽然意识到了,可是却并没有行动起来。
这似乎是我无能为力的,但想到中国人自己对中国的文化认知的如此的匮乏,不禁令我无比气愤。
北京是中国的文化中心,可是一想到鸟巢,一个勉强只能撑起自己的浪费巨头,央视“大裤衩”,一个完全不符合力学原理与文化氛围的怪胎,国家大剧院,一个把高雅歌舞艺术沉在地底的所谓“舞台”,这些都是外国设计师的“杰作”!他们不懂得中国文化,甚至他们根本不是一个称职的设计师!中国自己的建筑需要中国人自己设计,更加需要博古通今的中国设计师设计,也许这样鸟巢会成为一个奥运会后依旧迸发活力的风景区,也许央视大楼会以巍峨的大国姿态来展览世界,也许国家大剧院会拔地而起重现一种“三百内人连袖舞,一时天上著词声”的卓绝意境,这些才是真正属于中国的美。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美学思想与审美观念中国传统文化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其中包含着丰富的美学思想与审美观念。
这些思想和观念在中国历史上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并对现代社会的美学理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艺术、建筑和文人墨客的角度来探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美学思想与审美观念。
一、艺术中的美学思想与审美观念中国传统艺术注重意境的塑造,追求以简洁的手法表现复杂的内涵。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中国画。
中国画以墨、线、色为主要表现手法,追求意境的纯净与回味的深远。
传统中国画的绘画对象往往是山水、花鸟等自然景物,通过结合写意和写实的手法,营造出以意境为主导的审美效果。
而这种审美观念也体现在传统书法中,书法追求线条的变化和笔画的曲直,通过线条的神韵来表现内在的美感。
二、建筑中的美学思想与审美观念中国传统建筑以其独特的美学思想和审美观念而闻名于世。
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之一是融入自然景色,追求天人合一的美感。
据说,中国古代建筑的设计理念源于观察大自然,并试图模仿其中的规律和美感。
这种建筑观念在庭院式建筑、园林、寺庙等地方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此外,传统建筑还注重对称和协调的美感,追求和谐的布局和比例。
三、文人墨客的美学思想与审美观念中国历史上的文人墨客在传统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们不仅是文学的创作者,还是艺术、建筑和哲学等领域的倡导者。
他们通过诗词歌赋、绘画书法等艺术形式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审美观念。
其中最重要的美学思想是“诗意”和“意境”,即通过文字和绘画等艺术形式来表现出内心深处的思考和情感。
文人墨客们追求意境的美感,通过陶冶情操并启迪读者灵感。
综上所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美学思想与审美观念在艺术、建筑和文学等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和发展。
它们塑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之处,并对现代社会的审美理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正是这些美学思想与审美观念的沉淀和传承,使得中国传统文化能够在当代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因此,我们应该重视传统文化,加强对美学思想与审美观念的研究和传承,以保护和传承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
论中国传统建筑的美学神韵摘要:中国传统建筑从产生之日开始,就具有功能性和政治伦理象征性。
中国古代建筑师创造性地运用了中国美学思想,使墨家、道家和儒家文化在建筑上巧妙融合。
本文通过研究这种独特的中国建筑哲学文化在传统建筑设计中的运用,并从伦理等观点系统、全面的深入探讨传统建筑美学对国人心理、习俗和风尚的深深影响,从而凸显出中国传统建筑重生知礼的现世精神与东方建筑魅力。
并且研究对当代中国建筑设计中模式化、盲目化的弊端提出启示,当代的建筑美学回归无疑也为当代中国建筑提供着思路和启迪。
关键词:传统美学;伦理;天人合一;中庸;礼乐中国建筑已有六七百年的历史,自先秦到19世纪中叶以前基本上是一个封闭的独立体系。
中国古代建筑艺术这一系列现存的、技术高超、艺术精湛、风格独特的建筑,作为建筑文化深深的影响着国人的心理、习俗和风尚,更在世界建筑史上自成系统,独树一帜,作为中国艺术、文化、思想的物质载体,中国传统建筑在古老而悠远的东方大地上,以其规划严整的伦理秩序、天人合一的时空观念、重生知礼的现世精神而迥异于西方,墨家、道家和儒家美学观铸就了独具品格的传统建筑美学神韵。
一、伦理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中国传统建筑是一部土木写就的“政治伦理学”,是伦理的宗教化和审美化。
在儒家看来,建筑除具有实用性的功能之外,更是“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的重要手段。
孔子以他超人的睿智,创立了一整套等级森严的伦理规范,直接影响了中国传统建筑的型质与布局。
中国古代的宫殿、都城、坛庙、陵寝等建筑,都是“礼”这个最基本的伦理规范的外化物态,建筑与伦理强有力的结合在一起,建筑伦理化了,伦理也建筑化了。
明堂、辟雍、坛庙、宗祠等礼制性建筑,是古代帝王所建造的最隆重、最宏大、最高级的建筑物,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集中地表现古代人民在建筑技术和建筑艺术方面的创造力,代表了一个历史时期建筑文化的最高水平。
中国古代建筑群体的布局除了受地形条件的限制或特色功能要求外,一般都有共同的组合原则,那就是以主体院子为中心,四面布置建筑物,有显著的中轴线序列,大到明清的北京故宫,小到中国传统的民居四合院,在理性与浪漫的交织中,中国传统建筑的神韵大放异彩。
明清的北京故宫遵守儒学规范的都城礼制,其平面布局,自南向北依次为正阳门、大明门、天安门、端门、午门、太和门、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乾清门、鼓楼,形成一个强烈的中轴序列,这种井然有序、主次分明的建筑排列,正是礼制等级分明的产物。
再如四合院住宅,建筑面向院子布置,正房在中轴线上,两侧厢房相对而立,严格区别内外,尊卑有序,讲究对称,对外隔绝,自有天地。
二、“天人合一”中国自古以来有崇尚自然,喜爱自然的传统,“天人合一”的思想占有极大的优势,不论是儒家的“上下于天地同流”,还是道家的“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都把人和天地万物紧密的联系在一起,视为不可分割的共同体,从而形成一种主观力量,促使人们去亲近自然、开发自然。
在师法自然的原则指导下,历代的造园家们以神州大地千姿百态的山川林泉为本源,创造了无数园林范例,形成以山水为景观骨干的造园风格,这种园林以表现自然景观为目标,排斥规则、对称,力避人力造作气氛,在根本上和轴线对称、几何图形、分行列队、显示人力量的欧洲园林大相径庭。
山水风景园和山水诗、山水散文、山水画是在共同的观念形态根基上开出的四朵奇葩,它们之间相互资借影响,交流融会。
造园家也多属能文善画之士,诗、文、画、园的相互交融,使造园艺术得以升华,在意境的丰富,格调的高雅、手法的多样、理论的充实多方面都起到了促进作用。
从设计营构来说,园林建筑是一种处理空间的艺术,,通常借用门、墙、楼、阁、亭、台、池、榭、轩、廊、桥等小的空间结构与山石、林木、花草、流水等自然景物错综结合而构成有对比、有节奏的风景画面,使人从任何一个角度,都能欣赏到园内的景色和园深的变化,给人一种悠然自得、回味无穷的审美感受。
因此,中国园林建筑的美学神韵,也正在于它所营造出的那种审美意境,意境美的产生在于情景交融。
将中国园林与西方园林作以比较,西方园林建筑突出的是人工之美、技术之美,平面的、立体的几何式图形触目可见,一切景物建构,无不体现方中矩、圆中规的精确的数的关系。
中国的园林建筑追求的不是几何式的规整性,而是自由性,将人融入大自然的切身环境之中,是具象化的自然风韵之美。
三、中庸“中为适应之谓,庸为经久不渝之意“,“中庸”即适用而经久不渝。
这一点实际是与“恒久意识”相通的,进而演绎为不偏不倚、允当适度之意。
在人格思想上并不注重强烈的自我表现,而是追求执两端而用中的温顺谦和的君子之风。
所谓“君子讷讷于言”。
施之于建筑,则表现为不求外显而求内涵的特点。
可以认为,君子之建筑亦是“讷之于言”的。
中国建筑往往把精华和高潮放到最里面,放到最后面,而前面则只是朴质的墙。
庭院深深深几许,精彩之处全在这一层层的化解之中。
农耕文化内向型的特征决定了中国古建必然要选择这种重感悟、重内涵的建筑布局方式。
中华民族以农业社会形态经历了氏族制度解体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民族血缘纽带解体的不充分决定了后世大量地保留了由氏族社会遗留下来的特征。
主要由血缘家族组合而成的农业乡村最终形成了中国千年不衰的宗法制度。
注重血脉相承的纯正性以及长幼尊卑的秩序伦常,成为维系宗法制度的必不可分的东西。
“神不歆非类,民不祀非族”成为一种沿袭久远的传统观念。
在中国,宗法制度兼备政治权力统治和血亲道德制约的双重功能。
虽然历经动乱,社会经济形态、国家政权形式多有变迁,但构成中国社会基础的始终是由血缘纽带维系着的宗法性组织——家族。
“家”在中国古代是社会的基本细胞。
“家族”与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是一致的,国是大的家,家是小的国,具有“家国同构”的特征。
在这样一种社会特征之下,一切思考便均是由“家”开始的。
家,是社会思考的基本单位。
这一点,在建筑上有着深刻的反映。
以家为起点的特征,导致中国古代建筑以“住宅”为发展原型的特征。
在中国古代建筑中,有明显的特点表明一切建筑形制均是由住宅发展而来,一切均以住宅概念为原型。
西方的教堂不宜作为住宅,中国的住宅却可以改作佛寺,官衙是官员的住宅,佛寺是佛的住宅,皇宫是皇帝的住宅,至于商店也是“前店后居”、是商人的住宅。
总之,似乎没有一种类型的房屋是完全和居住无关的,而且,任何一类建筑似乎都是由住宅发展而来的。
在古代,住宅和房屋之间的含义是没有分别的。
最早的时候称为“宫室”,后来叫作“居处”。
居处就是生活起居,以至于包括一切户内工作的地方。
在这个总概念之下,似乎无须再作什么房屋种类的详细划分。
综上所述,中国古典建筑体系是一套深受农耕意识影响、与宗法社会相谐调的体系,它在设计意念上是以“家”为思维起点,以住宅为原型而不断衍生的产物。
四、礼乐有人说“中国文化是礼乐文化”,这肯定有它的道理,因为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是以礼乐为基本框架的。
“乐也者,情之不可变者也;礼也者,理之不可易者也。
乐统同,礼辨异”。
我国传统建筑的审美价值是和中华民族的礼乐文化密切关联的。
在商周时代,不管是我国的中原、西北还是江南,人们的精神理念都是由鬼神观念占据,正常的人性被紧紧地束缚着。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古代社会最为激烈的变革阶段,在意识形态领域,开创、创造成为了主流,百家争鸣,诸候蜂起。
其中所贯穿的一个核心思想,便是我们所说的理性主义,它承前启后,在摆脱了原始巫术宗教的种种传统观念的同时,又奠定了汉民族的文化――心理结构。
单单从思想、文艺领域来说,主要表现为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和以庄子为代表的道家学派。
“儒家把传统礼制归结和建立在亲子之爱这种普遍而又日常的心理基础和原则之上,把一种本来没有什么道理可讲的利益制度予以实践理性的心理学解释,从而也就把原来是外在的强制性的规范,改变而为主动性的内在欲求,把礼乐服务和服从于神,变而为服务和服从于人”。
而道家,避弃现世,但却不否定生命,追求个体的绝对自由,在对待人生的审美态度上充满了感情的色彩,因而,它以补充、加深儒家文化而与儒家文化共存,形成了历史上的“儒道互补”的文化现象。
以上这些观点的形成的社会意识形态,才促成了秦从某种严格的礼的秩序出发来进行建筑布局,即使是秦代开始的园林建筑也始终没有太多越出古典理性的范围,“百代皆沿秦制度”,一切都遵循着秦的建筑规范。
显然,理性贯穿了中华民族建筑的始终,决定并影响着中华民族建筑的发展。
五、结语在这种美学思潮的影响下,人们处理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不是持着与大自然对立的态度,用建筑去控制自然环境;相反,乃是持着亲和的态度,从而形成了建筑和谐于自然的环境态度。
和谐于自然的环境意识,更自觉更深刻地体现在园林建筑中。
中国传统建筑讲究建筑个体与群体组合的风水地理环境的和谐统一,重在建筑群的整体布局,鲜明的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空间观念和审美意识。
这是中国传统建筑的独特个性所在。
它以其特有的感染力时刻影响着中国建筑的发展。
以上仅仅从中国传统建筑的结构、空间、平面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和建筑与人的关系等方面分析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这虽不是中国传统建筑的全部特点,但涉及到中国传统建筑的布局、结构、文化等多方面。
可以说,从宏观到微观,从物质到精神,事物巨细无不渗透着中国传统建筑独有的个性。
它以其特有的感染力时刻影响着中国建筑的发展。
这就是中国传统建筑的魅力所在。
参考文献:1.《中国建筑史》编写组.中国建筑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3年11月版2.(明)计成,园冶3.李泽厚.美的历程.【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4.王振复.中国建筑的文化历【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12月版5.(德)黑格尔美学【美】第三卷上.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6.萧默.从中西比较见中国古代建筑的艺术性格.【M】新建筑【M】1984年第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