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五年级下册科技活动教案(全册)汇总
- 格式:doc
- 大小:33.94 KB
- 文档页数:15
小学五年级下册科技活动教案第一课水沸腾的秘密教学目标:通过学生的实践,让他们知道什么是沸腾,沸腾跟什么有关。
教学重点难点:沸腾跟大气压力的关系教学用具:大号烧杯1只,盐水瓶1只,酒精灯1盏,三角架1个,石棉网1个,温度计1支,带针头的注射器1支。
教学过程:一、导入:1、平时烧水,当水温上升到100℃时,水沸腾起来,我们称为水烧开了。
2、水烧开以后水温还能上升吗?3、水一定要加热到100℃才能沸腾吗? 这节课我们来研究这些问题。
二、新授:1、动手做(1)在烧杯里装半杯水,用酒精灯给烧杯里的水加热。
(2)用温度计测量烧杯内水的温度变化。
(3)当水没有沸腾时,水温是多少? 当水沸腾时,水温是多少?(4)水沸腾后,继续加热一会儿,再测一测,水温升高了吗?(5)停止加热.待水温下降到90℃左右时,小心地将烧杯中的水倒入盐水瓶中,用橡皮塞塞紧瓶口。
用注射器针头刺穿橡皮塞,用力把注射器的活塞向上拉。
此时,瓶内的水有什么现象产生?(哇!奇迹产生了。
刚才还平静的水一下叉沸腾起来了。
)松开手让活塞返回,水还沸腾吗?再用力拉活塞,水又会怎样?2、知道吗水沸腾时的温度叫做水的沸点。
水的沸点与大气压力有着密切的关系:大气压力大,沸点高;大气压力小,沸点低。
在通常情况下(地面上的大气压力为1个标准大气压)水的沸点是100℃。
因此,当水加热到100℃时,水就沸腾了。
用普通的容器烧水(如前面用烧杯加热水),水温达到沸点后(100℃),无论你怎么加热,水温只能停留在100℃,再也不会上升。
但是,在实验中,当你用注射器向外拉活塞时,瓶内的空气被抽掉一部分,使得瓶内的大气压力减小了,导致瓶内的水的沸点也降低了,所以,尽管水温低于100℃,水仍然能沸腾起来。
三、想一想:山运动员除了要携带各种登山器材外,还要带上高压锅等炊具。
你能解释其中的原因吗?第二课沉浮的科学教学目标:让学生知道物体是怎样来实现沉浮的教学重点难点:让物体产生沉浮的条件是什么教学用具:矿泉水瓶或可乐瓶1个,装藿香正气水的小药瓶或眼药水瓶1个。
五年级下册科技活动教案一、第一章:认识科技活动目标:1. 让学生了解科技的定义和作用。
2. 培养学生对科技的兴趣和好奇心。
教学内容:1. 科技的定义:科技是指人类利用科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和工具。
2. 科技的作用:科技可以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提高生产效率,推动社会进步等。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科技?你身边的科技产品有哪些?2. 教师讲解科技的概念和作用。
3. 学生分享自己对科技的了解和体验。
二、第二章:探索科学现象活动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科学现象。
2.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1. 观察和记录:学生观察身边的科学现象,并进行记录。
2. 实验和探究:学生进行简单的科学实验,探究科学现象。
教学活动:1. 学生观察身边的科学现象,并进行记录。
2.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简单的科学实验,探究科学现象。
3. 学生分享自己的实验结果和感受。
三、第三章:生活中的科技活动目标:1. 让学生了解科技在生活中的应用。
2. 培养学生对科技产品的正确使用和维护意识。
教学内容:1. 科技产品的介绍:介绍学生生活中常见的科技产品。
2. 科技产品的正确使用和维护:讲解科技产品的使用方法和维护注意事项。
教学活动:1. 教师介绍学生生活中常见的科技产品。
2. 学生分享自己对科技产品的使用经验和心得。
3. 教师讲解科技产品的正确使用和维护方法。
四、第四章:创新与发明活动目标:1. 让学生了解创新和发明的意义。
2.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1. 创新和发明的定义:创新是对现有事物的改进和完善,发明是创造出全新的东西。
2. 创新和发明的重要性:创新和发明可以推动社会进步,提高生活质量。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创新?什么是发明?2. 教师讲解创新和发明的意义。
3. 学生分享自己的创新想法和发明创意。
五、第五章:小小科学家活动目标:1. 让学生了解科学家的工作方法和思维方式。
五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精选6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
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五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五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篇1教学目标科学概念:水受热时体积膨胀,受冷时体积缩小,我们把水的体积的这种变化叫做热胀冷缩。
过程与方法:1、改进实验以达到更好的实验效果。
2、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比如瓶装水为什么不装满)。
教学重点经历对液体热胀冷缩性质的探究过程。
教学难点能设计改进实验装置,使之能提供明显可见的实验现象。
通过实验探究,知道液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教学准备为每组准备:平底烧瓶,玻璃管,橡皮塞;冷水,热水,温度计、红墨水、滴管。
为全班准备:多种瓶装和盒装的液体。
教学过程活动一:水的体积变化的观察观察:冷水变成热水后水面的变化教师演示:把气球皮包口的装满水的大试管放进热水中,会看到什么现象(预设:通过实验学生不能清楚进行表述,从而引出如何清楚地观察到水在受热和遇冷后的体积变化)研究:清楚地观察水在受热和遇冷后的体积变化1、师:通过气球皮的鼓起程度,我们无法判断这两杯水的冷热了,老师给大家提供了以下的材料(一一出示):杯子、试管、瓶塞、细管、红墨水、滴管。
你们能用这些材料来设计一个实验,看看水受热会发生变化吗?等会请小组讨论一下,并思考这两个问题:老师给大家提供的红墨水有什么作用?用一根细管子有什么好处?2、小组讨论、完善实验方案。
小结:我们知道了水受热后体积会膨胀。
师:我们通过实验发现了水受热,体积发生了变化,会膨胀。
那么水遇冷后又会怎样呢?你们想怎样做?实验时我们观察什么?(学生简单说明)5、学生实验。
6、小组汇报实验情况小结:我们把水受热体积膨胀,遇冷体积收缩的这种性质叫做水的热胀冷缩(板书:热胀冷缩)。
活动二:观察其他液体的热胀冷缩现象1、水有热胀冷缩的性质,那其他液体有没有这种性质呢?除了水,你还知道有哪些液体?2、老师这里给大家提供了红茶、果汁、牛奶(出示)小组可以选择你们最感兴趣的一种来实验。
五年级下册科技活动教案一、活动主题:探索光的传播1. 活动目标:(1)让学生了解光的传播特点,知道光的传播方式。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2. 活动准备:(1)透明塑料管、水、彩笔(2)分组合作的小组3. 活动过程:(1)引导学生回顾光的传播特点,引导学生思考光的传播方式。
(2)分小组进行实验,观察光在透明塑料管中的传播情况,记录实验结果。
(3)分析实验结果,引导学生发现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4)总结光的传播特点,引导学生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二、活动主题:制作风向标1. 活动目标:(1)让学生了解风向标的作用和制作原理。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
(3)培养学生观察天气、了解自然的能力。
2. 活动准备:(1)卡纸、彩笔、剪刀、胶水(2)分组合作的小组3. 活动过程:(1)引导学生了解风向标的作用和制作原理。
(2)分小组进行制作,学生自主选择材料,设计并制作风向标。
(3)完成后,让学生将风向标置于室外,观察风向变化,记录观察结果。
(4)总结制作风向标的经验,提高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
三、活动主题:简易电话机的制作1. 活动目标:(1)让学生了解电话机的原理,掌握简单的电路知识。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
(3)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
2. 活动准备:(1)电池、电线、话筒、耳机(2)分组合作的小组3. 活动过程:(1)引导学生了解电话机的原理,讲解电路知识。
(2)分小组进行制作,学生自主设计并制作简易电话机。
(3)完成后,让学生进行试通话,检验电话机的效果。
(4)总结制作简易电话机的经验,提高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
四、活动主题:水的表面张力实验1. 活动目标:(1)让学生了解水的表面张力概念,知道表面张力的作用。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五年级下科技活动教案一、活动主题:探索光的传播1. 活动目标:(1)让学生了解光的传播原理。
(2)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3)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2. 活动准备:(1)透明塑料管、水、彩纸、剪刀、胶带。
(2)多媒体课件。
3. 活动过程:(1)导入:通过多媒体课件介绍光的传播原理。
(2)实验:引导学生动手制作光的传播模型,观察光在透明塑料管中的传播过程。
(3)讨论:让学生分享实验过程中的发现和感受,探讨光的传播特点。
(4)总结:总结光的传播原理,强调光的直线传播和折射现象。
二、活动主题:制作简易风向标1. 活动目标:(1)让学生了解风向标的制作原理。
(2)通过动手制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培养学生对气象学的兴趣。
2. 活动准备:(1)硬纸板、彩笔、剪刀、胶带、尺子。
(2)多媒体课件。
3. 活动过程:(1)导入:通过多媒体课件介绍风向标的制作原理和作用。
(2)制作:引导学生分组制作简易风向标,绘制风向指示箭头。
(4)总结:总结风向标的制作过程,分享观察到的风向变化。
三、活动主题:神奇的磁铁1. 活动目标:(1)让学生了解磁铁的性质和磁力作用。
(2)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3)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
2. 活动准备:(1)磁铁、铁钉、塑料积木、多媒体课件。
(2)实验器材:指南针、铁屑、磁力线模型。
3. 活动过程:(1)导入:通过多媒体课件介绍磁铁的性质和磁力作用。
(2)实验:引导学生动手实验,观察磁铁的吸引和排斥现象。
(3)讨论:让学生分享实验过程中的发现和感受,探讨磁铁的磁力作用。
(4)总结:总结磁铁的性质和磁力作用,强调磁铁的两极性和磁力线的分布。
四、活动主题:简易电池制作1. 活动目标:(1)让学生了解电池的制作原理和作用。
(2)通过动手制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3)培养学生对化学和能源的兴趣。
2. 活动准备:(1)锌片、铜片、盐水、气球、导线、灯泡、多媒体课件。
人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教案-全册第一单元走进大自然课题1:我们身边的科学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能够描述日常生活中的简单科学现象。
- 能够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探究日常生活中的科学问题。
过程与方法- 培养观察、思考、探究的能力。
- 学会简单的科学实验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科学、亲近自然的情感。
-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 观察和描述日常生活中的简单科学现象。
- 探究日常生活中的科学问题。
教学难点- 学会简单的科学实验方法。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相关的教学材料和实验器材。
- 学生准备笔记本和实验记录本。
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 教师通过引入日常生活中的科学现象,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探究活动- 学生分组进行观察和实验,探究日常生活中的科学问题。
3. 分享与交流- 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和实验结果,进行交流和讨论。
4. 总结与反思-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堂内容,反思探究过程。
课后作业- 学生完成实验报告,总结课堂内容。
课题2:生物与非生物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能够区分生物和非生物的特征。
- 能够举例说明生物和非生物的区别。
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类能力。
- 学会通过比较,分析生物和非生物的特征。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生物的兴趣和好奇心。
- 培养学生爱护生物的情感。
教学重点- 区分生物和非生物的特征。
- 举例说明生物和非生物的区别。
教学难点- 学会通过比较,分析生物和非生物的特征。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相关的教学材料和实物。
- 学生准备笔记本和观察记录本。
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 教师通过引入生物和非生物的实例,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观察活动- 学生分组进行观察和分类,分析生物和非生物的特征。
3. 分享与交流- 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和分类结果,进行交流和讨论。
4. 总结与反思-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堂内容,反思探究过程。
课后作业- 学生完成观察报告,总结课堂内容。
课题3:生物的多样性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能够描述生物多样性的概念。
五年级下册科技活动教案一、活动主题:探索光的传播1. 活动目标:(1)让学生了解光的传播原理。
(2)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观察能力。
(3)激发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兴趣,培养创新思维。
2. 活动准备:(1)透明塑料管、水、彩纸、剪刀、胶带。
(2)实验报告表格。
3. 活动过程:(1)导入:讲解光的传播原理,引导学生思考光的传播路径。
(2)实验操作: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光在透明塑料管中的传播路径,记录实验现象。
(3)讨论交流:学生分享实验成果,探讨光的传播特点。
二、活动主题:制作简易风向标1. 活动目标:(1)让学生了解风向标的制作原理和作用。
(2)培养学生动手制作和实践能力。
(3)增强学生对气象知识的兴趣。
2. 活动准备:(1)牙膏盒、彩纸、剪刀、胶带、针线。
(2)风向标使用说明书。
(1)导入:讲解风向标的作用和制作原理,引导学生思考风向标的制作方法。
(2)制作风向标:学生分组进行制作,按照说明书要求,完成风向标的制作。
(3)使用风向标:学生学会使用风向标,观察并记录风向和风力的变化。
三、活动主题:磁铁的奥秘1. 活动目标:(1)让学生了解磁铁的性质和磁极间的相互作用。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观察能力。
(3)激发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兴趣,培养创新思维。
2. 活动准备:(1)磁铁、铁钉、小铁块、图纸、直尺。
(2)实验报告表格。
3. 活动过程:(1)导入:讲解磁铁的性质,引导学生思考磁铁的吸引和排斥现象。
(2)实验操作: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磁铁与铁钉、小铁块之间的相互作用,记录实验现象。
(3)讨论交流:学生分享实验成果,探讨磁铁的奥秘。
四、活动主题:太阳能电池的制作1. 活动目标:(1)让学生了解太阳能电池的原理和制作方法。
(2)培养学生动手制作和实践能力。
(3)增强学生对新能源知识的兴趣。
(1)太阳能电池板、导线、灯泡、电池、剪刀、胶带。
(2)太阳能电池制作说明书。
3. 活动过程:(1)导入:讲解太阳能电池的原理和应用,引导学生思考太阳能电池的制作方法。
五年级下册科技活动教案第一章:认识科技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科技的概念和作用。
2. 培养学生对科技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教学内容:1. 科技的概念:科技是指人类利用自然规律,通过科学方法和技术手段,创造和改进人类生活和社会生产的能力。
2. 科技的作用:科技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提高了生产效率,推动了社会进步。
三、教学活动: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科技成果,引发学生对科技的好奇心。
2. 讲解:老师讲解科技的概念和作用,引导学生理解科技的重要性。
3. 讨论:学生分组讨论科技对生活的影响,分享自己的体验。
四、教学评价:1. 学生能准确描述科技的概念和作用。
2. 学生能分享自己对科技的认识和体验。
第二章:探索科学现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一些常见的科学现象。
2. 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和动手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观察和实验: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一些常见的科学现象,如浮力、磁力、摩擦力等。
2. 科学思维:引导学生运用科学方法,提出问题、假设、实验和验证。
三、教学活动:1. 导入:老师通过展示一些科学现象,引发学生的兴趣。
2. 实验: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
四、教学评价:1. 学生能通过实验观察和记录一些常见的科学现象。
2. 学生能运用科学方法,提出问题、假设、实验和验证。
第三章:动手制作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动手制作,培养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2.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动手制作:学生根据给定的材料和工具,动手制作一些小项目,如、模型等。
2. 团队合作:学生分组进行制作,培养团队合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活动:1. 导入:老师展示一些制作项目,激发学生的兴趣。
2. 制作:学生分组进行制作,老师提供必要的指导和支持。
3. 展示:学生展示自己的制作成果,进行评价和交流。
四、教学评价:1. 学生能完成制作项目,展示自己的动手能力。
五年级下科技活动教案一、活动主题:探索光的传播1. 活动目标:(1)让学生了解光的传播原理。
(2)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3)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精神。
2. 活动准备:(1)透明塑料管、水、彩纸、剪刀、胶带。
(2)实验记录表。
3. 活动过程:(1)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光是如何传播的。
(2)实验: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光在透明塑料管中的传播情况,记录实验结果。
(3)讨论:分析实验现象,引导学生理解光的传播原理。
(4)拓展:让学生思考光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情况,如水、空气等。
二、活动主题:制作简易指南针1. 活动目标:(1)让学生了解指南针的原理。
(2)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3)激发学生对地理和科学的兴趣。
2. 活动准备:(1)磁铁、铁丝、木棍、塑料盘、针。
(2)指南针制作指南。
(1)导入:通过讲解和演示,让学生了解指南针的作用和原理。
(2)制作:分组进行制作,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制作属于自己的指南针。
(3)测试:在户外或室内进行指南针的测试,让学生体验制作的成果。
三、活动主题:认识可再生能源1. 活动目标:(1)让学生了解可再生能源的概念和特点。
(2)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3)激发学生对能源科技的兴趣。
2. 活动准备:(1)图片、视频、资料卡片。
(2)可再生能源知识讲解。
3. 活动过程:(1)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可再生能源。
(2)讲解:讲解可再生能源的概念、特点和分类。
(3)讨论:让学生分享对可再生能源的了解,讨论可再生能源的优势和挑战。
(4)拓展: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生活中利用可再生能源,提出节能减排的建议。
四、活动主题:探究声音的产生1. 活动目标:(1)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产生原理。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3)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
(1)气球、塑料杯、水、尺子。
(2)实验记录表。
3. 活动过程:(1)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声音是如何产生的。
五年级下科技活动教案一、活动主题:探索光的传播1. 活动目标:(1)让学生了解光的传播原理。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观察能力。
(3)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精神。
2. 活动准备:(1)透明塑料管、水、彩纸、剪刀、胶带。
(2)实验记录表。
3. 活动过程:(1)导入:通过讲解光的传播原理,引发学生对光的传播的兴趣。
(2)实验操作: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光在透明塑料管中的传播过程,记录实验现象。
(3)讨论交流:学生分享实验成果,探讨光的传播特点。
(4)总结拓展:引导学生思考光的传播在生活中的应用,如光纤通信等。
二、活动主题:制作简易指南针1. 活动目标:(1)让学生了解指南针的原理。
(2)培养学生动手制作和实践能力。
(3)激发学生对地理和方向的兴趣。
2. 活动准备:(1)缝衣针、磁铁、棉线、纸板。
(2)指南针使用方法图示。
3. 活动过程:(1)导入:讲解指南针的原理和作用,引发学生对指南针的兴趣。
(2)制作指南针:学生分组制作简易指南针,学会使用指南针。
(3)实践应用:学生尝试用自制指南针确定方向。
(4)总结拓展:引导学生思考指南针在探险、导航等领域的应用。
三、活动主题:认识可再生能源1. 活动目标:(1)让学生了解可再生能源的概念。
(2)培养学生节约能源和环保意识。
(3)激发学生对可再生能源的兴趣。
2. 活动准备:(1)太阳能电池板、风能发电机、水能发电机。
(2)可再生能源资料卡片。
3. 活动过程:(1)导入:讲解可再生能源的概念和重要性,引发学生对可再生能源的兴趣。
(2)展示演示:学生分组展示可再生能源设备,了解其工作原理。
(3)讨论交流:学生分享对可再生能源的认识,探讨可再生能源在生活中的应用。
(4)总结拓展: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更好地利用可再生能源,保护环境。
四、活动主题:探秘1. 活动目标:(1)让学生了解的基本原理。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编程能力。
(3)激发学生对和的兴趣。
2. 活动准备:(1)编程软件。
小学科学全册(教案)五年级下册科学青岛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第一课海洋世界1. 教学目标:- 了解海洋的概念和基本特征。
- 掌握海洋的重要性及对人类的影响。
- 能够根据所学知识进行海洋保护的讨论。
2. 教学重点:- 掌握海洋的定义和基本特征。
- 理解海洋对人类的重要性和影响。
3. 教学难点:- 学生理解海洋保护的重要性。
- 引导学生进行海洋保护的讨论。
4.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及图片资料。
- 海洋动植物实物或图片。
5. 教学过程:(1) 导入- 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一些美丽的海洋景观,引发学生对海洋的兴趣。
(2) 感知活动- 通过教师提问:"你知道什么是海洋吗?"引导学生对海洋的概念进行认知。
(3) 探究活动- 准备一张海洋地图,指导学生查找青岛所在的位置。
- 通过观察地图、图片等资料,学生了解海洋的基本特征,如辽阔、深邃、波浪起伏等。
(4) 讲解和讨论- 通过教师的讲解,介绍海洋对人类的重要性,如提供食物、交通、气候调节等。
- 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样的行为可能对海洋造成伤害?如过度捕捞、海洋垃圾等。
-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提出保护海洋的方法和措施。
(5) 小结和拓展- 教师进行知识总结,强调海洋保护的重要性。
- 提出拓展问题:为什么我们要保护海洋?学生进行思考和回答。
(6) 作业布置- 布置作业:让学生完成一篇关于保护海洋的小短文。
- 提醒学生使用所学知识,阐述海洋保护的重要性和自己的建议。
第二课植物的生活1. 教学目标:- 了解植物的基本特征和生命周期。
- 能够辨别不同类型的植物,并认识它们的生活环境。
2. 教学重点:- 掌握植物的基本特征和生命周期。
- 学习辨别不同类型的植物。
3. 教学难点:- 学生理解植物的生命周期。
- 学生区分不同类型的植物。
4.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及图片资料。
- 不同类型的植物标本或图片。
5. 教学过程:(1) 导入- 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所学的内容,提问:"你知道植物有哪些特征?"(2) 感知活动- 示范给学生展示一棵植物,并引导学生观察其根、茎、叶、花和果实等组成部分。
五年级科学教案下册(全册)第一章:物质的性质与变化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物质的性质和变化,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
2.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物质的性质:颜色、形状、硬度、密度、溶解性等。
2. 物质的变化: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物质的性质和变化的特征。
2. 教学难点:物质变化的判断。
四、教学方法:1. 观察法:观察物质的颜色、形状、硬度等性质。
2. 实验法:进行物质变化的实验,如溶解、燃烧等。
3. 讨论法:分组讨论物质变化的特征。
五、教学步骤:1. 导入: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物质的性质和变化。
2. 讲解:讲解物质的性质和变化的定义、特征。
3. 实验:进行物质变化的实验,如溶解、燃烧等。
4. 讨论:分组讨论物质变化的特征,总结规律。
5. 练习: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第二章:力的作用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力的概念、作用和作用效果,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
2.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力的概念: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
2. 力的作用:摩擦力、重力、弹力等。
3. 力的作用效果:形变、运动状态改变。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力的概念、作用和作用效果。
2. 教学难点:力的作用效果的判断。
四、教学方法:1. 观察法:观察力的作用现象。
2. 实验法:进行力的作用实验,如摩擦力、重力等。
3. 讨论法:分组讨论力的作用效果。
五、教学步骤:1. 导入:引导学生观察周围力的作用现象。
2. 讲解:讲解力的概念、作用和作用效果。
3. 实验:进行力的作用实验,如摩擦力、重力等。
4. 讨论:分组讨论力的作用效果,总结规律。
5. 练习: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第三章:简单机械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简单机械的原理和作用,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
2.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一单元沉和浮1.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学习目标】科学概念:1.物体在水中有沉有浮,判断物体沉浮有一定的标准。
2.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
过程与方法:1.对物体沉浮做出预测,并用实验验证,做好记录。
2.学会用切分和叠加物体的方法研究沉浮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用实验验证猜想,能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
【学习重点】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
【学习难点】帮助学生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
【教学准备】教师演示实验:水槽1个,大小相近的砖块.木块和塑料块各一。
小组实验一:水槽1个,物体7种(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实验记录表(教材第2面)。
小组实验二:水槽,萝卜,橡皮(与实验一共用),小刀1把,回形针10枚,木块3块,实验记录表(教材第3面)。
【教材处理】教材第2面两个地方出现“泡沫塑料块”,在仔细研读教材和教师用书的基础上,我认为应把演示实验中的“泡沫塑料块”改为“塑料块”,把学生实验中的“泡沫塑料块”改为“泡沫块”。
【教学过程】一.观察物体的沉浮:1.谈话: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哪些物体在水中是下沉的,哪些物体在水中是上浮的呢?(预设:在自由发表的前提下,及时抓住学生的错误概念或不完整表述,引发认知冲突,激发探究沉浮的兴趣。
)2.把砖块和木块分别轻轻放入水里,观察它们在水中的沉浮情况。
操作过程:把水槽放在展示台上。
出示砖块,轻轻从水面放入水中,观察它的下沉过程,板书:沉。
再出示木块,同样轻轻从水面放入水中,观察它的沉浮情况,板书:浮。
(活动要点:规定放物体的操作要求,确定判断沉浮的标准。
)3.把塑料块轻轻放入水里,观察它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操作过程:先猜测塑料块的沉浮。
再根据操作要求轻轻放入水中,观察它的沉浮情况,板书:浮。
(说明:若选择的是高密度的塑料块,可能会出现塑料块的大部分浸入水中,可指出只要物体的一部分露出水面,就说明是浮的。
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全集一、教学内容1. 第1章《生物的遗传和变异》1.1 基因与遗传1.2 变异与进化1.3 生物多样性与保护2. 第2章《环境与生活》2.1 环境问题2.2 人类的环保行动2.3 绿色生活3. 第3章《光与影子》3.1 光的传播3.2 影子的形成3.3 眼睛与视觉4. 第4章《电与磁》4.1 电流的产生4.2 电路与应用4.3 磁现象与磁场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遗传和变异的基本原理,培养科学探究能力。
2. 使学生认识到环境问题的严重性,提高环保意识和绿色生活观念。
3. 帮助学生掌握光与影子、电与磁的基本知识,培养实践操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遗传和变异的原理环境问题的解决方案光与影子、电与磁的实践操作2. 教学重点:遗传和变异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环保行动和绿色生活方式光与影子、电与磁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遗传和变异实验器材环保实验器材光与影子、电与磁实验器材2. 学具:记录本彩色笔光与影子、电与磁实践操作材料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观察生活中的遗传现象,引出遗传和变异的概念。
通过讨论环境问题,引导学生关注环保行动。
通过观察光与影子、电与磁现象,激发学生兴趣。
2. 例题讲解:讲解遗传和变异的原理,结合实际例子进行分析。
分析环境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并进行实践操作。
讲解光与影子、电与磁的基本知识,进行实验演示。
3. 随堂练习:设计遗传和变异的实践题目,让学生动手操作。
设计环保行动和绿色生活的实践题目,让学生参与。
设计光与影子、电与磁的实践题目,让学生观察和记录。
六、板书设计1. 板书章节和内容要点。
2. 用图表、图片等形式展示遗传和变异、环境问题、光与影子、电与磁的原理和现象。
3. 设计简洁明了的板书,方便学生理解和记忆。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遗传和变异的实践题目,如观察和分析植物的生长和变异。
环保行动和绿色生活的实践题目,如设计家庭环保计划。
2024年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全册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科学知识,培养科学思维和探究能力。
2.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3.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自然,培养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基本的科学知识,培养科学思维和探究能力。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案内容1.第一单元:观察与实验第1课《观察与实验》教学过程:(1)引入:通过讲述科学家通过观察与实验发现的故事,激发学生兴趣。
(2)讲解观察与实验的方法:观察要有目的、有计划,实验要遵循科学原理。
(3)分组活动:让学生分组进行观察与实验,记录实验结果。
第2课《观察与实验的应用》教学过程:(1)讲解观察与实验在生活中的应用:如测量长度、温度等。
(2)分组活动:让学生分组进行观察与实验,解决实际问题。
2.第二单元:植物与动物第3课《认识植物》教学过程:(1)讲解植物的基本特征:如细胞结构、生长环境等。
(2)观察植物:让学生观察校园内的植物,了解其特征。
(3)交流讨论:分享观察结果,讨论植物与人类的关系。
第4课《认识动物》教学过程:(1)讲解动物的基本特征:如细胞结构、生长环境等。
(2)观察动物:让学生观察校园内的动物,了解其特征。
(3)交流讨论:分享观察结果,讨论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3.第三单元:地球与宇宙第5课《地球的形状》教学过程:(1)讲解地球的形状:通过地球仪介绍地球的形状。
(2)观察地球仪:让学生观察地球仪,了解地球的形状。
(3)交流讨论:分享观察结果,讨论地球的形状对人类的影响。
第6课《太阳与月亮》教学过程:(1)讲解太阳与月亮的基本特征:如太阳的光和热、月亮的相位变化等。
(2)观察太阳与月亮:让学生观察太阳和月亮,了解其特征。
(3)交流讨论:分享观察结果,讨论太阳与月亮对人类的影响。
4.第四单元:环境保护第7课《环保意识》教学过程:(1)讲解环保的重要性:通过实例让学生了解环保的必要性。
五年级下科技活动教案一、活动主题:探索光的传播1. 活动目标:(1)让学生了解光的传播原理。
(2)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3)激发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2. 活动准备:(1)透明塑料管、水、彩笔(2)实验报告单3. 活动过程:(1)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光是如何传播的。
(2)实验: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光在透明塑料管中的传播情况,记录实验现象。
(3)分析:讨论实验现象,引导学生理解光的传播原理。
(4)总结: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教师点评并总结光的传播原理。
4. 活动延伸:(2)开展“光的传播”主题班会,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报告。
二、活动主题:制作简易风向标1. 活动目标:(1)让学生了解风向标的作用和制作原理。
(2)通过动手制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3)激发学生对气象知识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2. 活动准备:(1)卡纸、彩笔、剪刀、胶水(2)风向标制作指南(3)实验报告单3. 活动过程:(1)导入:通过讲解气象知识,引导学生了解风向标的作用。
(2)制作:分组进行风向标制作,学生根据制作指南动手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4)总结: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教师点评并讲解风向标的工作原理。
4. 活动延伸:(1)学生回家后,观察家附近的风向变化,记录并分析。
(2)开展“气象知识知多少”竞赛,增加学生对气象知识的了解。
三、活动主题:身边的科技产品1. 活动目标:(1)让学生了解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技产品及其作用。
(2)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关注科技的兴趣。
(3)提高学生的科技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2. 活动准备:(1)图片、视频等素材(2)科技产品介绍资料3. 活动过程:(1)导入:教师展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技产品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关注科技产品。
(2)介绍:分组讨论各组选择的科技产品,介绍其作用、原理及优点。
(3)分享:各组汇报讨论成果,其他组成员提问、讨论。
五年级下册科技活动教学计划和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简单的科技知识,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实践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制作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创新的精神,提高学生对科技活动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第一课时:认识科技活动教学内容:介绍科技活动的概念、意义和作用,让学生了解科技活动的重要性。
2. 第二课时:简单的机械原理教学内容:学习杠杆、滑轮等简单的机械原理,并引导学生运用这些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3. 第三课时:生活中的科技教学内容:观察和分析生活中的科技产品,了解科技对生活的影响。
4. 第四课时:科学实验教学内容:进行简单的科学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科学的魅力。
5. 第五课时:创新设计与制作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进行创新设计,制作一个属于自己的科技产品。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2. 运用实验、观察、制作等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科技的魅力。
3.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四、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表现,评价学生的参与程度。
2. 学生实践操作能力:评价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如实验操作、制作等。
3. 学生创新设计能力:评价学生的创新设计思路和制作成果。
五、教学资源:1. 教材:《五年级下册科技活动指导手册》2. 实验器材:杠杆、滑轮等简单的机械原理实验器材3. 科技产品:生活中的科技产品样品或图片4. 创新制作材料:学生制作科技产品所需的材料六、教学计划:1. 第六课时:探索电子世界的奥秘教学内容:了解电子元件(如电阻、电容、二极管、晶体管等)的基本性质和功能,进行简单的电子电路实验。
2. 第七课时:计算机基础知识教学内容:学习计算机的基本结构、功能和使用方法,了解计算机编程的基础知识。
------------------------------------------------------------精品文档-------------------------------------------------------- 益阳赫山区欧江岔镇学校科技活动教案教者:郑小青月年2016311 水沸腾的秘密教学目标:通过学生的实践,让他们知道什么是沸腾,沸腾跟什么有关。
教学重点难点:沸腾跟大气压力的关系教学用具:大号烧杯1只,盐水瓶1只,酒精灯1盏,三角架1个,石棉网1个,温度计1支,带针头的注射器1支。
教学过程:一、导入:1、平时烧水,当水温上升到100℃时,水沸腾起来,我们称为水烧开了。
2、水烧开以后水温还能上升吗?3、水一定要加热到100℃才能沸腾吗?这节课我们来研究这些问题。
二、新授:1、动手做(1)在烧杯里装半杯水,用酒精灯给烧杯里的水加热。
(2)用温度计测量烧杯内水的温度变化。
(3)当水没有沸腾时,水温是多少?当水沸腾时,水温是多少?(4)水沸腾后,继续加热一会儿,再测一测,水温升高了吗?(5)停止加热.待水温下降到90℃左右时,小心地将烧杯中的水倒入盐水瓶中,用橡皮塞塞紧瓶口。
用注射器针头刺穿橡皮塞,用力把注射器的活塞向上拉。
此时,瓶内的水有什么现象产生?(哇!奇迹产生了。
刚才还平静的水一下叉沸腾起来了。
)松开手让活塞返回,水还沸腾吗?再用力拉活塞,水又会怎样?2、知道吗?水沸腾时的温度叫做水的沸点。
2水的沸点与大气压力有着密切的关系:大气压力大,沸点高;大气压力小,沸点低。
在通常情况下(地面上的大气压力为1个标准大气压)水的沸点是100℃。
因此,当水加热到100℃时,水就沸腾了。
用普通的容器烧水(如前面用烧杯加热水),水温达到沸点后(100℃),无论你怎么加热,水温只能停留在100℃,再也不会上升。
但是,在实验中,当你用注射器向外拉活塞时,瓶内的空气被抽掉一部分,使得瓶内的大气压力减小了,导致瓶内的水的沸点也降低了,所以,尽管水温低于100℃,水仍然能沸腾起来。
三、想一想:登山运动员除了要携带各种登山器材外,还要带上高压锅等炊具。
你能解释其中的原因吗?2 沉浮的科学教学目标:让学生知道物体是怎样来实现沉浮的教学重点难点:让物体产生沉浮的条件是什么教学用具:矿泉水瓶或可乐瓶1个,装藿香正气水的小药瓶或眼药水瓶1个。
教学过程:一、导入:我们知道,如果把橡胶泥捏成一团,放到水里,它会迅速沉到水底,如果把它捏成船形,它就能浮在水面上。
这是因为橡胶泥捏成船形后,在水中占据的空间增大,受到水的浮力也增大,所以浮起来了。
我们还知道,把鸡蛋放到水里,它是要沉下去的,如果往水里加盐,它便可以浮起来。
这是因为盐水比清水重,浮力增大了,所以鸡蛋浮起来了。
有没有这样的情形,既不改变物体的形状,又不改变液体的性质,物体也能任意沉浮呢?下面的实验能够帮助我们解开这个谜团。
二、新授:1、动手做(1)先往矿泉水瓶里灌满水,再往小药瓶里灌半瓶水,用手指堵住瓶口,把它倒过来,插入矿泉水瓶中,再拧紧矿泉水瓶盖。
3(2)用手对矿泉水瓶身施加压力,轻轻捏扁它,瓶中的小药瓶就会下沉;一放手,它又浮了上来。
若手用力恰当,小药瓶能停留在矿泉水瓶中任意高度。
2、知道吗?为什么用手捏矿泉水瓶,小药瓶就下沉。
松开手,小药瓶就上浮呢?当手用力捏矿泉水瓶时,瓶内的水受到挤压,压力通过水向四周传递。
由于小药瓶内有一截空气,在水的压力作用下,空气被压缩,让出了一部分空间,外面的水就进入了小药瓶里,使小药瓶重力变大,于是,小药瓶就沉下去了。
松开手,水受到的压力撤销,小药瓶内被压缩的空气恢复原来的体积,排出一部分水,使小药瓶的重力又变小,于是,小药瓶又浮起来了。
上面的实验就是著名的“沉浮子”实验。
三、想一想:“沉浮子”原理应用到军事上,就制成了在海里能任意沉浮隐蔽性极高的舰艇一一潜水艇。
潜水艇的构造除了各种作战系统外,还有一个特殊的构造,就是有一个庞大的注水箱和排水箱。
想一想,潜水艇上的注水箱和排水箱有什么重要作用?3 池水是上升还是下降教学目标:让学生知道物体排开水的多少与物体的浮力有关教学重点难点:物体排开水的多少与物体的浮力有关教学用具:水槽1个,碗1个,小石子若干。
教学过程:一、导入从前,有一位秀才进京赶考,途中迷了路,路过一村庄时,见一老伯坐在池塘边小憩,便上前问路。
老伯见来人是一秀才模样,笑道:“我出一题,若答对了,便为你指路。
”秀才笑答:“请老伯出题。
”老伯指着池塘中一满载污泥的船道:“若把这船污泥全部泄到池中,池水是上升还是下降?”秀才随口道:“肯定是上升口罗!”老伯叹道:“你还是找别人问路去吧!”4老伯为什么不给秀才指路?你猜猜看,池水究竞是上升还是下降?我们还是用实验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动手做往水槽里添大半糟水代表池塘,把碗浮在水槽里代表池塘中的船。
往碗里装小石子,尽量装满,表示载满船的污泥。
用一小纸条蘸一点水贴在水槽的内壁上,使纸条的下端刚好接触水面作为水位标记。
然后,把碗里的小石子全部抛入水槽里。
观察槽里的水位是上升了还是下降了?与你的猜测相符吗?如果继续把碗也沉下去,水位又怎样?三、知道吗实验的结果是:把小石子抛入水里后,水位下降了。
再把碗沉入水底,结果也一样,水位继续下降。
小石子和碗都浸没到水中,水位为什么不升反降呢?原来,在装满小石子的碗浮在水上时,要排开一部分水。
排开的水的重量正好等于碗和小石子的重量,也就是碗和小石子受到的浮力的大小。
当碗和小石子沉入水底时,也会排开一部分水,可此时排开的水量要比它们浮在水上时排开的水量少,于是水槽中的水位便下降了。
现在你明白了老伯为什么不给秀才指路了吗? ,四、试一试找到几种不同的材料,如泡沫块、木块、塑料块、铁块等。
想办法分别得到与这些材料同体积的水,并分别将这些水与它同体积的材料比较重量。
通过比较,你发现了什么?把你的发现写在下面。
4 敲不倒的积木塔教学目标:使学生知道物体具有惯性。
教学重点难点: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情况下,物体会保持原来的状态不变教学用具:方形积木若干块,木尺一把教学过程:一、导入5你是否看过杂技演员表演“鸡蛋入杯”的节目?表演者把鸡蛋和酒杯叠成如图形状,一只手举着鸡蛋和酒杯,另一只手拿一根棍子突然用力横着敲击垫鸡蛋的垫板,垫板飞出去了。
上面的鸡蛋却稳稳当当地落在下面的酒杯里。
鸡蛋为什么没有跟着垫板飞出去呢?我们通过做下面的实验,就会明白这个道理。
二、动手做把积木叠成积木塔。
手持木尺横着对准最下面一块,用力快速击去。
结果被敲击的这块积木飞出去了,上面的积木却安然无恙,仍然稳稳地立在桌面上。
(注意,积木飞出去的方向不要站人,以免被积木打伤。
)然后,再依次用力敲击最下面一块积木,看能不能依次把最下面一块积木敲出来而上面的积木不倒?三、知道吗敲击下面的积木,积木飞出去了,上面的积木为什么不倒呢?原来,物体具有惯性,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情况下,物体会保持原来的状态不变。
积木塔原来是静止立在桌面上,当你用木尺横着敲击最下面一块积木时,这块积木受到水平冲力飞出去,而其他积木因为惯性仍然保持原来静止状态不变。
杂技演员表演敲鸡蛋节目,也是运用了惯性原理。
四、比试比试1.把积木编上号,再堆成积木塔。
几个同学一组,每人按指定的号码把积木敲出来,看谁按要求敲出的积木最多? (一定要注意安全)2.在杯子上放一块薄塑料板,塑料板上放一枚硬币,然后用手指对准塑料板快速弹击,使硬币正好落在杯子里。
3.在桌上放一张纸,找一个塑料杯装一杯水压在纸上。
不能移开杯子,看谁能把纸从杯底取出来且纸不被水打湿?五、想一想站在公共汽车里,汽车在启动和突然加速时,人会向后仰;汽车急刹车时,人会向前倾。
这是为什么?5 自动吸水管教学目标:6让学生通过实验知道什么是虹吸现象教学重点难点:虹吸现象产生的原因教学用具:小水桶1个、水盆1个、橡胶管或软塑管l根教学过程:一、导入你见过压水泵吗?只要反复用力压压水泵的手柄,就能不断地把地下水抽上。
压水泵为什么能把地下水抽上来呢?下面的实验能够帮助我们理解这个问题。
二、动手做往小水桶里装一些水,把小水桶放在凳子上。
把水盆放在凳子旁的地上。
把橡胶管的一端伸入小水桶的水里,手拿橡胶管的另一端,用口含住管口,并用力吸一口气,然后迅速用大拇指堵住管口。
将橡胶管移向水盆,松开手,你会立即看到,小水桶中的水会通过橡胶管爬过桶口,哗哗地流进水盆里,直至把桶中的水流干。
三、试一试如果不用口吸气,你能用别的方法也能使小水桶中的水流进水盆吗?你还可以调整小水桶或水盆的高度,用上面的方法,看是否也能把水从小水桶中抽出来?四、知道吗水为什么会爬过桶口流出来呢?当你用口吸橡胶管时,橡胶管里吸满了水。
再当你堵住管口将橡胶管移近水盆时,管口的水面低于小水桶的水面,松开手,管口部分的水在重力作用下流了出来。
此时,管内会形成一小段空间且没有空气,桶外强大的空气压力把水压进管里来填补这一小段空间。
管口叉能流出水,又使管内形成一小段空间,空气压力又把水压进来填补空问……如此反复不断,于是小水桶中的水就源源不断地爬过桶口流到了水盆里。
以上的这种现象叫做虹吸现象。
摇水泵就是利用虹吸现象原理来工作的。
6 简易弹射“火箭”7教学目标:让学生学会制作简易的弹射火箭教学重点难点:怎样使火箭飞得更高教学用具:铁夹1个、20厘米长的细钢丝1根、20厘米×2.5厘米×0.3厘米的小木片1块、30厘米×30厘米×0.5厘米的木板l块、薄铁片、卡纸、小螺杆螺帽1套、螺丝钉、起子、小刀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我国的“神舟号”飞船一次又一次成功地飞入了太空,你们知道是由谁将它们运送到太空中去的吗?它就是火箭。
让我们来制作一个火箭进行发射吧!二、动手做1、制作火箭1.按图1尺寸剪一块卡纸,把它卷在一个直径为3厘米左右的圆柱形物体上,让卡纸呈圆柱形。
然后将卡纸的两个宽边粘好,形成一个圆筒,作为火箭的箭身。
2.按图2的尺寸剪下一块扇形的卡纸,卷成一个圆锥体,作为火箭的头部。
3.按图3尺寸剪下4块卡纸做成4个尾翼。
4.把箭体和头部及尾翼粘成一个完整的火箭(如图4)。
2、制作发射架1.把铁夹的夹口一边用薄铁片固定在木板的一头,作为发射台。
2.用起子在小木片的一头钻一个小孔,穿入螺杆,然后用小螺帽把它固定在铁夹手柄上。
3.拿小刀在小木片的另一头挖一个长方形的孔,再在长方形孔对应的木板底座上装上一根钢丝作为火箭发射支架。
同时把一根弯成“n”形的钢丝插入木板,作为发射开关。
把做好的火箭套在支架上,抽掉“n”形孔中的长铁丝,火箭借助铁夹的弹力,飞向空中。
你还能想办法让它飞得更高吗?87 小顽童走钢丝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怎样让物体平衡教学用具:乐百氏奶瓶1只、塑料笔套2个、矿泉水瓶盖2个、铁垫圈6个、筷子l双、空圆珠笔心、细钢丝(或细绳)、胡萝l、、金属叉子等教学过程:一、导入走钢丝是一种非常惊险的体育活动,只有特殊的运动员才可以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