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学生逆反心理应对策略

  • 格式:docx
  • 大小:36.60 KB
  • 文档页数:8

下载文档原格式

  / 8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学生逆反心理应对

策略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UUT-WUUY-WBBGB-BWYTT-1982GT

浅谈学生逆反心理应对策略内容摘要:本文从学生身心发展的原因、家庭教育的原因和学校教育的原因这三方面分析学生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面对复杂的原因,说服教育已不是万能钥匙,笔者从6个方面谈应对策略。

关键词:逆反心理、原因、应对策略

在学校教育中,我们教师常常会遇到有些学生与之“顶牛”的现象:你叫他做作业,他嘴上应付你,但就是不肯下笔;他犯错误了你通知家长,和家长一起教育他,他非但没有好好接受批评,还故意再犯些小错误气气你;他迟到了,你苦口婆心教育他,他口头上答应你明天不会迟到了,结果却又连着几天继续迟到……在家庭教育中,家长时常抱怨孩子上了中学就没有小学时候听话了,有时甚至蛮不讲理,故意做出与自己主观意识相违背的行为。像这种“经常与老师、家长对着干,老是反其道而行之”现象,我们称之为逆反心理。在心理学中,逆反心理指的是一种比较稳定的,对客观事物表现与一般人对立或相反的情绪体验或行为倾向。逆反心理大都具有危害性,逆反心理过重或自己不善于处理和自我调节,会给学生带来心理压力,引起心理障碍,容易造成感情失控。因此,教师有必要了解学生逆反心理产生的具体原因,科学、有效地引导学生在产生逆反心理时,学会自我控制和调节,塑造健全的人格。

一、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

1、学生身心发展的原因

中学生的身体发育较快,渐趋成熟,但心理却很不成熟。这一时期充满了矛盾,是一个很不稳定的时期。其实,逆反心理是青春期的孩子萌发独立意识的一种表现。随着身心发展的加快,青春期的高中生自我意识有了新的飞跃,不再愿意接受教师和家长的“保护”,希望得到像成人那样的尊重,他们相信“我能行”,他们反感说教,不服管教。但是,不少教师仍然只看到他们幼稚的一面,仍然把他们当孩子看,还一味要求他们听话和服从,所以往往引起他们对家长、对师长的顶撞,有时粗鲁放肆。或者是表面服从,内心抵触强烈的成人感和独立意识成为他们重要的心理倾向。往往嫌父母和老师管得太严、太罗嗦,对家长和老师的教育容易产生逆反心理。

2、家庭教育的原因

父母对子女的影响大于其他人对其的影响。孩子在家庭中生活的时间很长,约占其全部生活时间的三分之二,父母对子女的行为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第一:随着社会的发展,绝大多数的家庭物质生活水平得到提高,因此当前的青少年学生是在优越的物质条件中成长起来的。同时,随着“只生一个好”的计划生育政策深入实施,家长们对独

生子女倾注了更多的物质上的照顾。再加上很多家长喜欢以孩子的学习成绩来炫耀自己的能力,我们经常可以听到家长苦口婆心的对孩子说:“家里什么也不用你管,只要好好读书,我们再苦再累也情愿。”,导致对孩子教育上的要求过多,超过了孩子所能耐受相容忍的程度,对孩子来说往往是一种被强加的、不正常的无形的压力,抑制了他们的独立性和完整个性的健康发展,易产生逆反心理。

第二:有的家长有一种补偿心理。“补偿心理”的本意是指个人由于生理上的伤残或其他方面的不幸,给精神上造成很大的痛苦,感觉到低人一等,从而奋发图强,发挥个人其他方面的优势,使一定能力的缺陷由其他高度发展的能力所弥补。这本来是一种积极的心态。然而,有的家长自己小时侯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实现的愿望,不是通过自己的奋发图强去弥补,而是要让自己的孩子“代替”自己去弥补,导致对孩子教育上的要求过多,超过了孩子所能耐受相容忍的程度,对孩子来说往往是一种被强加的、不正常的无形的压力,抑制了他们的独立性和完整个性的健康发展,易产生逆反心理。

第三:父母不和也是孩子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父母长期的分歧、敌对、争吵不休、紧张冲突,会使子女的内心产生严重的焦虑与矛盾、多疑、心神不宁或神经质,甚至导致心理变态以及反社会行为。

3、学校教育的原因

1)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有些教师的观念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不了解中学生心理变化的特点,不了解每个学生的个性,不能充分尊重学生。对学生出现的思想和行为问题,常常采取强制、过激的措施,甚至违背学生个性的方式要求学生服从。他们就有可能拒绝做本来愿意做的事,甚至去做与要求相反的事。有些教师教育方式单一,每次处理问题都是对学生采取简单的说服教育,学生听得厌烦了,长此以往,必然产生逆反心理。

2)学生在班集体中的位置也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学生有相当一部分时间生活在班集体里,班集体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小社会,学生们在以社会化学习为中心的共同活动中形成各种关系,每一个学生在这种关系结构中占据一定的位置,并由此决定了他在集体中的地位和角色。有的学生因为各种原因,他们在班级中没有知心朋友,他们中不少人也向往集体生活,想与同龄人交往,希望在班级里取得一定的地位,试图用各神手段吸引同学们的注意,甚至不借用与常态相反的行为来引起大家的注意。

根据以上分析,单靠说服教育,学生可能只是迫于老师的权威或暂时的心灵触动,并没有真正心服口服,得来的只是“昙花一现”,“山还是那座山,梁也还是那道梁”。因此,作为老师,我们有责任根据学生存在逆反心理的种种原因,进行教育引导,使之科学转化。

二、应对策略

1、尊重、信任、理解学生,悦纳学生

现代教育主张赏识教育,大部分学生对老师和同学的褒扬之辞特别渴求。职高生却有所不同,教师应一分为二看待学生,不能一味地伸出姆指。因为有的学生自卑,一味地夸赞反认为是嘲笑。教师对他们的褒贬应巧妙相结合,这样,容易激发他们内在的自信心,激励其上进心。职高生在老师和异性面前,喜欢自我表现,以引起别人对自己的注意。教师应将“好表现自己”看成是一大优点,加以正确引导,努力挖掘他们的闪光点,积极鼓励他们参加各级各类比赛,使每个学生都有展现自己才干的机会。如班上曾有这样一位学生,平时就是不喜欢做作业,而且还经常迟到,对于老师的批评教育,他反而更加变本加厉,上课也故意捣乱,经常与老师对着干,但他对计算机特别感兴趣,动手能力较强,我就选派他去参加杭州市的计算机网页设计比赛,结果他获得他市二等奖;他英文歌喝得很好,我就推荐他参加区英文歌曲比赛,结果他又获得二等奖。通过师生一次一次赛前与赛后的交流与探讨,以及他一次又一次的成功体验,渐渐地我们之间的关系融洽了,他对我的苦口婆心的教育也不再抗拒了,有时还能主动和我交流与谈心。

2、引导学生通过自我教育克服逆反心理

克服逆反心理的最好办法是自我教育。教师要教育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不断完善自己,培养他们对自我心态进行调节的能力,并使他们学会正确归因和自我疏导。比如,用心理换位法理解他人的心情;减少对他人的责难和埋怨;用自我激励法来振奋精神,克服自卑,树立自信;用情境和心理转移法、归因客观投射法和自我宽容法来减轻过重的心理压力、痛苦和自责。总之,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使他们学会自我调控,既善于自我解脱,又善于自我振奋,这无疑是避免产生逆反心理的又一有效途径。

3、倾注“师爱”,融洽师生关系

心理学认为,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流与传承,需要在良好的心理认同的基础上进行。心理认同则容易入耳、入脑、入心,形成“共振”效应。反之,则会出现思维盲点,产生心理障碍,影响其效能。因此,要防止和消除学生的“逆反”心理,形成心理上的认同,在教育工作中,教师必须善于捕捉教育时机,以高超的教育艺术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必须改变单一的批评式的语态,多与学生交流、谈心聊天,对学生倾注爱心,讲求民主作风,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处处体贴关心学生,以赢得学生的热爱和拥护。尤其对那些常犯错误的学生,更应从感情上亲近他们,从兴趣上引导他们,从学习上帮助他们,从生活上关心他们,使他们从中真切感受到教师的可亲、可敬、可信,觉得老师真心实意地对他友好,消除他们的敌意和戒备心理,使学生乐意接受教师的教育劝导,逐渐改正自己的错误认识和不良行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