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道早癌病理ESD切除标本切缘判读
- 格式:ppt
- 大小:2.52 MB
- 文档页数:11
消化道早癌内镜下黏膜切除病理标本的规范化管理关键词:内镜下黏膜切除;病理标本;消化道早癌;规范化管理摘要:目的规范管理消化道早癌内镜下黏膜切除病理标本以协助提高EMR术后全面精确的病理学检查。
方法通过标本的伸展固定、浸泡、标记、拍照、改刀、制片染色等规范化管理病理标本。
结果完成最终规范化病理学报告。
内镜下早期癌切除术或黏膜切除术(EMR)是指直径小于2cm 的消化道原位癌,黏膜或黏膜下内镜直视下切除癌灶的方法。
EMR 的成功离不开内镜医师与护理助手的熟练配合。
对EMR标本的精准疗效评估取决于EMR术后全面精确的病理学检查。
EMR标本的病理组织学规范化处理流程应该包括内镜医生对EMR标本的规范化前期处理,以及病理医生完成的组织学处理和签发规范化病理学检查报告这3个主要方面[1]。
而EMR标本的规范化前期处理和病理医生完成的组织学处理是完成最终规范化病理学报告的基础和前提[1]。
对EMR 标本的前期处理是在内镜中心完成的,相关规范化处理内容往往没有引起足够重视,作为护理助手协助内镜医师制作出质量良好的组织切片是病理诊断的第一步。
标本制作流程需规范化管理,本文将对标本的处理进行阐述。
规范EMR标本的病理处理流程1.注明标本部位取出标本要注明部位,如为多次分块套切者,应将不同部位分别标出,注明套切的基底层,因为切下病灶的不同部位可能即有正常组织,介于正常和癌灶之间的增生活跃过渡区,也有癌灶区域,标本送病理科后,应将病灶每2mm切片一张,注明该片的部位,以便确定癌灶浸润的深度、广度。
2.伸展固定黏膜标本离体后,应当立即伸展固定。
使标本以接近自然状态的形状和大小,很好的反映内镜索观察病变在体内的形态,与原来的生理状态相当,病变周围的黏膜全部均等的展平即可认为是适当的伸展,伸展不要过度[2]。
固定时,如果肉眼判断病变已经接近了切缘,此部位就不应再用固定针,以免影响病理诊断时对切缘情况的观察。
标本固定的时间推荐24h为宜,过短或过长的固定时间都可能会对标本的后续处理造成不利影响。
消化道早癌——这样诊断要慢一点上一回咱们聊了聊内镜切除标本的组织处理过程,这一回咱再聊聊相关的病理诊断报告格式和内容,还是那句老话各位看官各取所需、多提意见。
一、消化道早癌诊断报告须包括以下内容:1. 肿瘤解读:肉眼分型,组织学类型,分化程度,大小,癌前病变;2. 生物学行为描述:是否浸润/浸润层次/深度(如SM1、SM2,仅在垂直切缘阴性时测量深度),是否侵犯脉管(血管、淋巴管);3. 切缘情况:水平(侧切缘)和垂直切缘(基底)情况;4. 继发或伴发病变:有无溃疡形成或溃疡瘢痕,周围黏膜的其它病变。
二、大体检查文字描述规范和模板:文字描述内容应包括:1.标本送检部位、术式;2.标本描述:数量()块;大小 cm* cm* cm /最大径 cm— cm/蒂部长 cm,宽 cm;3.病变描述:肉眼分型0-Ⅰp(隆起型-带蒂)、0-Ⅰs(隆起型-广基)、0-Ⅱa(浅表隆起型)、0-Ⅱb(浅表平坦型)、0-Ⅱc(浅表凹陷型)、0-Ⅲ(凹陷型)、混合型(病变同时具有两种或以上肉眼分型,如0-Ⅱa Ⅱc);病变范围(cm* cm* cm),距标本侧边缘最近距离(cm);例如:送检贲门ESD切除黏膜组织一枚,大小3.5cm*3cm*0.2-0.3cm,未见明确食管黏膜。
黏膜面局部见一1.8cm*1.3cm的浅表隆起-凹陷型(0-Ⅱa Ⅱc)病变区,该区域距标本侧边缘最近距离0.2cm。
三、诊断报告规范和模板:1. 送检部位和术式;2. 病理诊断:肿瘤组织学类型(参考WHO肿瘤分类标准,不同组织学类型混合时应注明各区域所占的百分比)、分化程度、肿瘤大小(是否与巨检符合,如不符合需测量镜下病变最大径和累及组织条数目)。
各器官须评估的病理参数:如食管早癌应评估癌组织浸润方式(图1)、胃早癌评估是否伴发溃疡或存在溃疡瘢痕、大肠早癌评估Tumor Budding分级(即癌组织浸润前锋出芽状生长、由1-4个癌细胞组成的孤立细胞/细胞索/细胞簇,分级标准见图2)等。
手术后癌症病人怎么知道肿瘤是不是切干净了?
很多类型的癌症首选手术治疗,比如说早中期的肺癌、头颈部的舌癌、喉癌、下咽癌、乳腺癌、胃癌、结直肠癌等等。
肿瘤是否切干净,直接决定了最终的治疗效果。
那手术后医生是怎么判断肿瘤是不是切除干净了呢?下面告诉你四个要点。
病理报告看手术切缘
手术切缘,顾名思义,就是切下来的肿瘤组织边缘。
肿瘤根治性手术,都会在肿瘤外围扩大切除,来确保肿瘤切除干净。
术后病理报告有很重要的一项内容,就是手术切缘。
如果显微镜下看到切下来的组织边缘有癌细胞,就会报告手术切缘阳性,意味着体内还有肿瘤残存,没有切除干净。
术后影像复查
手术后根据肿瘤的部位,可以选择CT、磁共振或全身PET/CT,对手术部位进行复查。
如果影像上看到异常信息,有可能是肿瘤残存。
但是,由于术后还有局部出血等一些特殊情况,影像的异常,需要影像科和肿瘤科医生根据自己的经验来判断,是肿瘤残留还是术后改变。
淋巴结清扫
不同肿瘤都有专门的手术规范,如果手术清扫的淋巴结数目不够,或者清扫的范围不够,就可能有肿瘤转移性淋巴结残存。
肿瘤标志物
有些癌症有特异性的肿瘤标志物,比如前列腺癌有PSA,肝癌有AFP,鼻咽癌有EBV DNA等等。
如果手术前病人查血肿瘤标志物升高,而术后没有恢复到正常,就提示体内可能还残存有肿瘤组织。
总结
所以我们一般从以上四个方面来判断肿瘤是否切除干净。
其中,最可靠的是手术切缘,其次是术后的影像复查,淋巴结清扫范围和肿瘤标志物可以作为参考。